面對當前的中國教育,作為家長你做了些什麼?

來源於這個問題中的討論: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30316

引申的問題還包括:如果還沒有子女,你打算將來做些什麼?


我的回答基本不包括純理論的東西,基本上都具體到可以直接去做的計劃或行動,主要原因是有些方向比如思維方式、創造力、勇氣這類確實都很好,但我沒辦法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去或者很難短時間看到效果的,也無法準確衡量,但下面的行動在執行中會間接培養孩子的多方面能力:

在另一個問題補充了,

現在試過所有方法比較有效就是主動引導多接觸經典。孩子的空閑時間有限,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多讓孩子接觸一些經典的東西

1、閱讀: 盡量每天給孩子保留30分鐘的閱讀時間,養成他的閱讀習慣。

  • 每月給孩子最少買100元左右的童書,現在有500、600本挑選過的童話、故事放在家裡

http://zhihu.com/question... ,確保孩子在家裡可以隨時找到自己想看的書.

  • 給孩子單獨辦個書證,每回去圖書館換書裡帶孩子一起去,讓他自己挑書。
  • 買了一個可以插卡的小音箱,放上各種有聲童話,每天睡前聽一會。

2、動畫片和電子遊戲:給孩子推薦一些經典的動畫片,日本和歐美的,盡量少讓孩子看喜洋洋和藍貓之類的國產動畫片。給孩子找一些有意思的遊戲,跟孩子一起玩遊戲,多讓孩子動腦。

3、電影:只要不出差而且有孩子能看的電影(不過於血腥、色情、暴力)就多帶孩子去電影院看電影,以後打算周末多找一些適合孩子的經典電影,跟孩子一起看。

努力培養孩子多接觸經典的習慣 ,提高他的眼界,在看、玩的過程中自己去思考和學習。

還有一些是效率不明顯但一直陸續在做的:實際上還嘗試過不少其它的方式,但因為孩子的空閑時間太少,或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就沒能堅持:

  • 旅遊:每年一、二次遠足,最少每年帶孩子帶去一個不同的城市,開開眼界,比如上海世博、北京長城、故宮,有機會準備帶孩子出國轉轉

  • 背經典:跟孩子一起背三字經、道德經、論語、唐詩、宋詞,正在陸續的做,但時間有時無法保證。背誦的關鍵在複習,但孩子的時間很緊,經常發生背會的東西一段時間不複習,然後就又忘了。

  • 跟孩子一起玩些有意思的遊戲:比如玩魔方(剛搞定三階,要10分鐘左右,準備向2分鐘努力)、數獨、大富翁、現金流

  • 給孩子講故事、歷史,孩子在3、4歲時,跟老婆天天給孩子讀故事,每天講的口乾舌燥,快要不行了,後來講不起了,天天放有聲書,同時教孩子識字,讓他自己讀。跟學校的洗腦教育做鬥爭,比如仔細的跟孩子解釋紅領巾不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也不是紅旗的一角。

  • 盡量跟孩子一起學樂器、繪畫、書法,只要讓孩子學的東西,盡量我和老婆有一個人會跟著學

  • 嘗試通過各種遊戲的方式來學習,嘗試過市面能找到的各種教育軟體,找出有意思讓孩子玩,比如wawayaya、悟空識字、TellMeMore For Kid、Playful Minds: Math之類都還可以.
  • 天氣合適而且有時間,會去遊戲場、公園或山上,陪孩子玩上一天,好好放鬆一下。

  • 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教他高效率的學習方法,集中注意力,這個很難短時間內看到效果,只能慢慢來。

自己在做的或準備做的:

  • 自己的愛好就是深入研究學習方法,準備過幾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讀個心理學或教育學的學位。

  • 收集了不少速算的資料,準備花上1、2年時間把2-5位數字的加減乘除的速算學會,然後把孩子教會

  • 中期目標中準備把把記憶術搞定,最少能達到記憶大師的標準,然後讓孩子也一起達到,準備搞定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有需要背誦的問題

  • 閱讀兒童教育書籍,慢慢的嘗試各種方法,準備在未來的幾年深入研究一下,看看怎樣更好的幫忙孩子

  • 在語言方面最少學會二門外語,

  • 學會一門樂器

  • 跟孩子一起培養一項體育運動的愛好

  • 以身做則,要求孩子的先自己做到。

  • 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

  • 準備去和孩子一起報個跆拳道或空手道的班,一定要學會打架,別受人欺負。
  • 給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再過一二年,每月給孩子一定零花錢,要求孩子學會記帳。同時拿出一部分錢給孩子買基金和股票,一半長期的,一半讓孩子自己嘗試。

還有很多想法想要去試,不過準備先把這幾項計劃完成,再繼續其它的,路要一步一步去走,慢慢來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我所說的只是我的教育,我女兒現在中班,我沒有能力選擇移民,只能在現有教育體制內行動,答案僅供參考!

我所想的:

1,學校只負責知識教育,給女兒提供一個可以和同齡人相處的小社會。什麼獨立自主,什麼自由人格等等,是我自己的事情,不是學校的。

2,我要給女兒尋找我最滿意的學校(不是別人嘴巴里最好的,也不是親戚朋友同事推薦的,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每個家庭對孩子和學校的要求都不一樣。)

3,我女兒不會去topN的學校(最好的學校競爭怎麼會不激烈?)

我不怕女兒和所謂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好的學生在一起,首先,我不認為他們比較差,然後,和自己不同背景的人一起長大才會的理解這個世界。

4,我女兒不會做最好的學生,網上流傳的那個80分女孩是我的目標。(最好的學生怎麼能不遵守學校的規則?這一點我也許不會如願,因為女兒是個非常喜歡學習的孩子.....)

5,我並不認為學習是件不快樂的事情,所以,我默許學習有超前教育。

孩子有時候問,我甚至會講初中物理,生理衛生相關的。

但我自己從不主動教孩子這些,即使鄰居同齡孩子已經會乘法了......我不能說我一點兒不動心,但會管好自己。

6,人的一生都是在成長。我只是給孩子一個陽光的基礎,不必勉強自己在她成年之前教給她所有。

我所做的:

1,

昨天下午,女兒要求自己扎辮子,最後的效果等同於蓬頭垢面,但她非常滿意自己的造型。我能做的只能是出門之前把自己捯飭整潔,希望別人知道這是她自己要弄的,不是我!

昨天晚上,女兒是披著她的被單和我們出門散步的。她說想做超人,又說那是她的翅膀。

我的女兒還曾經頂著菜葉子出門。

我的女兒還曾經兩個星期沒洗頭。

所有這些行為,我們規勸後都默許了。為什麼?我以為這才是她獨立的人格。有些是我喜歡的,有些是我默許的,也有不是我喜歡的樣子,但是她自己。

坦白說,我從來沒在周圍看見過類似的孩子。我常想,既然現在家長都支持獨立自主,為什麼我沒看見這樣的孩子?

也許我要說明一下,我女兒並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孩子,而僅僅是個膽小害羞的孩子,她對老師定的規則會嚴格的遵守,從不敢違抗。她見人不打招呼,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教她用微笑表示;她遇見不喜歡的大人堅決不讓抱,但卻不敢拒絕,我會看她的臉色幫她解圍;截止到目前為止,她在學校不大便,因為不敢告訴老師;上周去郊遊,不敢請老師幫忙打開瓶子蓋,所以午飯沒喝水,直到老師發現,回家說渴死了.....這些不是我喜歡的樣子,但是她自己。

2,幼兒園要求每天穿校服。

我找了校長,我說因為孩子現在還不知道比較牌子等外在的東西,也不太關注別人穿什麼,只是單純的臭美。因此,希望校長能體諒。

校長說有些家長給孩子穿高跟鞋,牛仔褲。我跟校長說:我可以簽承諾書。不會給孩子穿您認為有損孩子健康的東西。

感謝校長,雖然對我很不滿意,但同意我了。

同樣,這次國慶節老師要求作業5頁,我認為太重了,所以專門去找了老師,說明說我們要帶女兒外出旅遊,可能不能完成作業,請老師見諒,如果女兒落後同學了,是我的責任,不會怪老師。

3,幼兒園要求帶易拉罐

我給女兒買了。但,如果孩子上小學,我會要求她用自己的零用錢。

幼兒園要讓第二天帶**主題的書,我們家沒有,我只能沒吃晚飯就跑到圖書館去借。

(類似的事情在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也發生過,以前我會很憤怒,覺得老師應該提前通知,但慢慢就理解了。我想過,這是否是老師應該的改進點?答案是不是,老師要應付學生,領導,再把家長作為上帝待,對老師的要求就太高了。所以,我選擇了忍耐。由此我還做好了另外一個心理準備:將來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被老師訓,也會忍著,不反抗,不將怨氣轉給女兒:-()

4,幼兒園要求做萬聖節裝扮

我跟女兒一起做了一朵大花,花費很少,孩子也參與了。但我以為這是學校要求裝扮的精髓。我母親看了別人家給孩子買的很漂亮的衣服,擔心女兒會受歧視也擔心她不爽。事實是孩子根本就不關心。

我在其他人的答案里看見說幼兒園給孩子布置的作業超過孩子的能力,這個問題在我們進幼兒園之前也經常耳聞。但我自己的經驗是:還是父母的問題。就像我這個例子,我媽媽一定覺得是要自己去買才夠漂亮,自己做的太土太差,拿不出手。而我認為,幼兒園手工買成品或者大人越俎代庖就有違幼兒園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初衷了。類似的還有元宵節做燈籠,春天做風箏。我的做法通常都是幫她搜索做法,跟她商量方案,全程陪同,在她失望的時候鼓勵她堅持,最後上交的也是她自己的非常毛糙的作品。最多的是因為她不能堅持,最後沒交作業的情況。

我自己的心得:

1)學校給的指令,能遵照的我肯定努力。我以為這是適應這個社會的一部分。

2)超出我底線的,家長應該自己行動,絕對不能交給孩子去處理。

3)老師也是按照指令行事,沒必要為難老師。

4)幼兒園的孩子還是很單純的自我。總有一天,他會開始知道需要遵照社會規則調整自己的行為,然後才會有攀比.....

5,孩子的作業學校是發簡訊給家長的。

我回家後會記錄給孩子。然後在第一周第二周提醒她,並跟她講清楚以後自己記得,我不再提醒。

心得: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負責。

6,我的女兒參加了興趣班,是周一周二放學後半個小時。是她自己選擇的。

周末沒有任何課程安排,全部是玩的,她還覺得時間不夠。

我周圍所有的家長都給孩子報了興趣班,同時在抱怨孩子很可憐。我想問:是老師讓你們的孩子很可憐了嗎?(回答是,不是老師啦,但是,社會如此啊。)

7,我女兒沒有參加過任何識字和數學的培訓。但她問的字都會教,她是在超市買東西學10以內加減的。所以應付我現在選中的小學入學考試沒問題。

最後,我在知乎上看見過一句很好的話,類似於:家長要有和全世界作對的勇氣。我很認同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裡的「全世界」,包括老師、學校、親戚、朋友,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永遠不會離開的虛榮心好勝心羞恥心。

我自己鼓勵自己的話是:既然我沒有經過她的同意生下她,我就得有在她成年之前保護她所有的勇氣!

====

2015-7-18:

女兒開學就二年級了,補充一下小學的情況。

1,擇校

我沒有給女兒擇校,倒也不是不想,而是運氣較好,對口學校恰好是我理想中的二流學校。在國內這個環境里,擇校是必須的......不是如網上那樣選擇最好的將來一定能上四校的小學,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這個觀點我還是沒有變化。為了這個擇校,我在女兒上小學前非常認真的研究了上海著名的兩個擇校論壇上的擇校貼,因為覺得要反對一樣東西應該先了解一樣東西。我現在對朋友圈各種擇校軟文基本免疫,完全得益於但是的研究。可以這麼說,我知道別人為什麼一定要進名校,所以也就更確認自己家孩子沒必要進名校。

2,小學學前班

女兒沒有在校外參加學前班,但她們幼兒園有學前教育準備課,大約教了2個月。我的態度是我沒要求,但學校教的我也不反對。在此過程中我會裝作不經意的跟孩子聊聊,觀察她的反應,未發現她有抵觸。

3,超前教育

我不反對超前教育。有一次我和孩子爸爸討論朋友圈的一個奧數題,孩子聽了非常感興趣,要求我們給她出一些類似的題目,我就很高興的在網上買了一本一年級奧數讓她自學。她像看小說一樣快速瀏覽完全書,覺得非常有趣,哈哈。我們也經常在網路上找一些跟她一年級數學相關的奧數題讓她玩。

4,興趣班

還是和幼兒園一樣,她自己選擇的興趣班。

5,自理能力

家務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了,不過得益於家裡有非常能幹的老人,她很少做。簡單來說,就是她什麼都會,就是不做。這一點我很不滿意,但也還沒找到良好的解決方法,只能且行且看。

學習自理:她從上學第一天起就自己收拾自己書包,包括交伙食費,也是自己到我錢包里拿錢,裝好信封。作業全部自己做,默寫除外。她的學校還是會變著法子布置作業,有時候我們覺得多了,跟她說她可以不做,但她不敢面對老師,我們也會陪她做完。

6,班級幹部

孩子她爸還是希望她能做班級幹部的,所謂的能鍛煉管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上進心等等,我無所謂。實際上她個性還是偏內斂,關鍵是怕老師,在老師面前完全無法發揮本色,所以,班級幹部無緣。遺憾肯定是有的。

7,老師送禮

沒有。

8,學校要求

還是那個原則,能做到的一定全力以赴,不能做到的也不勉強。好在他們學校也比較靠譜,至今無理要求也不多。

9,小報

小報可以說是學校的,也許是教育部門的無理要求之一。作為學計算機的我們,完全沒覺得一年級的孩子會電腦、會PPT有什麼必要,所以,非常不滿意小報。

又不願意自己投入太多精力幫孩子做。

結果就是必須的才做,主要是我做,但文字和選圖還是盡量讓孩子參與。不必須的就放棄了。後果還是蠻嚴重的,學校評優啊爭星啊什麼的,小報都是指標之一。所以,女兒這方面得分就很低。

10,運動

只要天氣適宜,女兒每天2個小時戶外活動,考試前也不例外。在我看來,這是對她最重要的,其次是家務活,然後才是學習。

今年作為大運動發育遲緩的孩子,她終於學會了跳繩,吊杠子。為了練習吊杆子,兩個手磨出了老繭,她和我都非常開心。

綜合來說,我女兒上小學後,我並沒有遇到什麼衝擊,如果,嗯,以前覺得大人不該給孩子背書包現在主動給她背書包這個可以除外的話。我自己總結的原因是:

1,我對國內教育、學校教育的優勢弊端有充分的了解,且理解;

2,我對女兒應該從學校教育中得到什麼這一點要求不高,因為:

3,女兒的成績和成功不是我唯一的培養焦點;

4,我希望她知道如何幸福的生活,而這恰恰不是學校強項;

5,我自己知道如何應對她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

看了一下前面的答案。我是那種給她看喜羊羊、熊出沒的媽,基本上書是她自己選,電影是她自己選,電視還是她自己選。玩PAD也是自己去APP store里下載她覺得喜歡的。我只負責管理每次20分鐘的限定。

旅遊什麼的,我們出去的時候會問她,願意就跟著,不願意我們就(準備)很開心的自己走了。當然,她每次都選擇跟著。不過作為一個宅女和孩子,她對美景沒有激動的心情,到哪裡都還是選擇玩水、看書、玩PAD。

對了,因為限定她在APP store里只能下載免費的,她現在很有守財奴傾向,任何東西都會說:這麼貴,不要! 這一點我也在反思中......


謝謝老莊邀請.

這是從問題現在的小學真像「小學家長自述:開學一月摧垮堅持6年教育觀」說的嗎? 衍生出來的新問題。

在那個問題下面,很多人反對家長抱怨學校,認為教育的問題主要在家長。

對此,我只能說大家太善良,完全忘記自己的權利是什麼了?我們是交過稅的,學校和政府有責任為我們提供能與其他國家小孩公平競爭的教育服務。父母是政府服務的購買者,憑什麼就不能抱怨?崔永元說的好「批評也是建設性的意見」。

還有很多人給出了自己的教育經驗或成功案例,來說明主要責任在父母。對此我只能說,呵呵!

任何父母都是教育的愛好者,不是專家,你只有1個孩子,1次教育的機會,你怎麼知道你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最優的。參見問題:教師子女往往發展較好,是源於哪些教育方式?

就算你的經驗是最優的,全中國那些整日為生存而奔波的父母,比如那些農民工、小販們,有多少能像你一樣教育孩子?他們去指望誰呢?

教育是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一個優秀的老師成長為教育專家需要實踐多年,經過大量的孩子反覆做過實驗,才可以讓教育技能變得嫻熟,普通家長沒有這個資源和能力。拿」試卷「來說,家長能設計出考察孩子掌握程度的試題嗎?就算你能出數學題,其他學科你都能出嗎?有家長說」我能!「,你什麼都能,親力親為,那還要老師幹什麼?

家長交了這麼多稅,不應該去做學校本應該做的事情。家長和學校應該是協同互補的關係,怎麼就都是家長的責任了?憑什麼我還要拿出享受生活的時間,與體制進行洗腦與反洗腦的拉鋸戰?

算了,不提誰應該負什麼責任的問題了,就談家長應該做什麼吧。

在問題現在的小學真像「小學家長自述:開學一月摧垮堅持6年教育觀」說的嗎? 里,已經介紹了家長對孩子至少要做的3件事。

  1. 讓孩子大量的閱讀

  2. 讓孩子有自己的愛好

  3. 讓孩子建立公民意識

除此之外,再補充一些家長對自己要做的事情:

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因為你是他的榜樣

首先讓自己的教育理念跟上現代社會

我的啟蒙老師是《成長的煩惱》。90年,電視劇《成長的煩惱》在國內首播時,曾引起轟動效應,顛覆了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我那時正上初中,是每天必追的電視劇,歡樂之餘,就決定將來有了孩子,一定要成為Jason那樣的父親。中國父母過去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我的童年就是在打罵中成長起來。直到看了這部電視劇,才知道有這樣的家長,不用打罵,用愛也可以教育好孩子。所以這部電視劇建議所有父母必看。

其次自己要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

父母每天重複的行為,孩子會自然模仿成為條件反射。我無法想像一個整天不看書的父母能教育出愛看書的孩子。父母不學習整天看電視,就不要指望孩子能靜下心來讀書。關於教育理念的書籍,例如《卡爾維特的教育》《XXX女孩/男孩》、蒙台梭利、華德福、孫瑞雪、安妮鮮花等,建議都看看,啟發自己。至少,當孩子的行為讓你不耐煩、憤怒、想打想罵時,你會開始有意識的控制情緒,因為已經能理解孩子的行為產生原因,也知道用哪種處理方式來教育,不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約束孩子。當你發現給孩子尊重和自主權後(不是放任),孩子會非常開心的配合你的教育。

鑽研效率、學習和思維方法

教育雖然是專業的事,但學校在很多方面做得太糟糕,遠不如民間的做法好。英語就是典型的例子,能讓孩子學10年都是啞巴聾子英語,真是件太NB的事情。外語培訓的龐大市場,新東方能美國上市都拜學校無能所賜。

所以家長需要尋找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把孩子從大量的無用功和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比如快速記憶法就能減輕孩子的很多負擔,可以拿出更多時間去理解、運用、分析、評估和創新。在這方面推薦@warfalcon ,他是效率方面的高手,關於記憶、整理、時間管理,從他的答案可以看出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最後不能不談,學校應該做的事情:

多數人不是教育領域的專家(我也不算),但通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我們可以知道學校哪些事情做了,哪些事情沒做。

但這個圖只有有動詞,強調的是教育認知的過程。沒有名詞,也就是學習的知識,因為不同的知識,教學方法也不同。知識分為4種:事實、概念、步驟和元認知(factualconceptualproceduralmetacognitive)

如果考慮內容,這個圖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好吧,我承認我把問題複雜化、理論化了,非教育專業外的人看不懂是非常正常的。其實這只是個指導型的框架,不是要求老師面面俱到的強制標準。可以幫助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的地圖,清楚哪些事情能做的輔助工具。如果願意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移步A Model of Learning Objectives以上的教學目標,學校老師如果有些沒有做,作為家長你就有責任需要做剩下那些,才能把孩子培養的更全面。

不知道你有沒有「稅白交了」的感覺。


個人以為:我們能做的,就是尋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夾縫,在順應社會規則的前提下,儘可能實現個人的全面成長,向現行教育體制爭取最大限度的自由。(具體做法見下文,歡迎批評指正)

如果說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個不同的圓形,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到兩個圓形相交的區域,在全力為應試教育衝刺的同時,對素質教育與之相交的部分著力培養,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意義所在,也是所有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的做法,個人以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讓孩子在課外閱讀中受益。閱讀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廣泛而大量的課外閱讀,是迄今為止經過廣泛實踐後公認對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最佳方式。同時課外閱讀也是獲取知識、開拓視野、彌補閱歷不足的最佳方式。廣泛閱讀不但會對應試教育產生觸類旁通的作用,更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孩子的學習潛力,正所謂路遙知馬力,閱讀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會隨著學習時間的深入與日俱增。

二是讓孩子在廣泛興趣中受益。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還是體育運動還是文藝活動,尤其是孩子自發喜歡並表現出極大熱情的,都要盡量支持,最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廣泛的興趣不但可能成為伴隨終身的愛好,也能讓孩子在枯燥的應試教育之餘獲得應有的喘息和天性的舒展,進而降低被應試教育僵化的風險。尤其是當面臨職業選擇時,年少時培養的愛好特長以及展現的個人特質,不但可以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提供參考,更可能成為先人一步的職業童子功。

三是讓孩子在生活點滴中受益。正所謂「最好的教育在生活」,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對直觀的事物感觸深刻,而對抽象的學習望而生畏。比如讓孩子理解抽象的一加一等於二或許陌生,但如果換成孩子感興趣的實物(比如玩具、糖果等),理解起來就變得輕鬆有趣,這只是生活教育的冰山一角。學習並非總是正襟危坐,電影電視、娛樂遊戲中同樣能讓人受益。無論是養成良好作息習慣和參與具體家庭事務、還是走親訪友、參與各類活動、出門旅行等,總之讓孩子擁有一個相對豐富多樣的生活環境和體驗,讓孩子在生活點滴中獲取不同的視角,感受不同的體驗,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讓孩子獲取更多的生活體驗,從日常生活中得到足夠成長。

四是讓孩子在家長用心中受益。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極深的課程,沒有出類拔萃的付出,很難有出類拔萃的收穫。家長一方面要打破對學校教育的幻想,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消極心理傳遞給孩子;一方面要遵循現行遊戲規則,和學校、老師做好溝通,保護孩子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儘可能給孩子留有足夠空間,杜絕各類不合理考核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斷鼓勵孩子、為孩子建立自信和內在動力。家長的真正的用心不僅僅在於那些明處的用心良苦、耳提面命,更潛藏在暗處看似無意的有意為之,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家長對具體教育基本規律的把握和運用。

不講素質的應試教育是固然是殺雞取卵的,不講應試的素質教育則更是誤人一生的。家庭教育能做的,就是在理解國情、配合學校的前提下,打通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夾縫,儘可能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生長力,讓孩子在順應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儘可能向教育爭自由,減少現行體制對自身的傷害,就已然是家庭教育最好結局,也是芸芸眾生能給子女創造的最好條件。


作為一個暫時沒有孩子的家長,歐,這樣說不對,暫時連家都沒有。我也想來表達一下自我的看法。看到以上的答案都很長,有的談了經驗,有了講了展望,那我來談什麼呢?來談我的理想,可以嗎?

首先聲明,此答案是非常嚴肅的。關於理想,我在我的其他問題里也有談,只是關注者不多。

我的理想是:為我將來的孩子建設一個足夠好的教育環境,這是終極理想。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教育大環境,我個人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的努力會顯得微不足道。

以上的答案,我看了下,幾乎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層面來談自己的做法,經驗和理想。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的家庭,而忽視更大氛圍的教育環境,那麼就像是在一片荒漠中栽種一棵樹,即便他能成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會多麼艱難啊!

因為視野沒那麼開闊,不敢說中國教育怎麼樣怎麼樣,只是可以肯定的說,我自己所正在給孩子們的教育,和我所處的地區的總體教育,真的不讓人滿意,也可以說,讓人失望。

領導不關心教育本身,關心權力,政績。(包括各種升學率),教師不關心教育本身,關心的是成績,或者是利益。家長對教育的關心,一般也是成績,和一些表面的東西。社會呢,不知道,感覺整個社會沒有一個關注教育的氛圍。每個家庭都關心教育一般只是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這無可厚非,但是給孩子的老師送禮,給孩子報x個補課班,然後向孩子輸出自己功利世俗的價值觀(我對現在的社會流行價值觀抱有懷疑。),我覺得不能算是什麼好的關心。

嗯,因為看多了骨感的現實,所以更想實現豐滿的理想。

關於教育問題,教育價值觀,教育理念,教育問題解決之道,書店裡隨便一本論教育的書籍都會講得很好,很有道理。而我,也沒有把這些東西講清楚的能力。我只想講一講我現在如何如何。

一是努力做一個公益性教育網站,提供活動,在線課程和線下課程。這個計劃,詳見我的另一個答案。網站已經有了一個雛形,詳見以下鏈接:

http://www.kidoooer.com/

建設網站的目的是讓願意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去推進兒童教育的人有一個平台,一個空間。因為,現在沒有人做這個事情,雖然我也沒能力在短期內實現,但是還是不自量力的做了一點。(

以下來自@張英鋒 ,要參與活動前提是有很多活動才好。

  • 做到以上兩點就很NB了,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做,就是讓孩子建立公民意識。閱讀能初步建立公民意識,但只有親身經歷才有效。家長要提供各種機會,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團體活動、戶外活動等。從小就學會如何幫助人、如何尊重人、如何承擔責任、如何影響別人,讓他的內心充滿正能量。你的孩子就會有希望,從內到外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二是,身體力行,組織和參與能夠對兒童的教育有幫助的活動。目前,我在策劃一個向幼兒園階段的兒童做科普教育的系列活動計劃。我希望,我將來的孩子在幼兒階段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有機會了解各種有趣新鮮生動的知識,那麼我現在就要這麼做。(下面是我今天早上寫的一個「計劃」。徵募志願人員加入。。)

三是,尋找更多的夥伴。我知道,我的想法並不孤獨。雖然現在夥伴不多,但是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這裡要感謝@梁園 和@谷強@碳頭@maggie 等知友,也要感謝這麼多在教育上,公益活動上,科普上有興趣,有行動的朋友們。


可能會偏題,因為我想說兩個覺得有點意思的上一輩對我這一輩人的教育。

我是家裡唯一的女兒,爸媽很晚才生我,因為家境也不算優越,所以他們對我期望一直很高,對我非常嚴厲。基本是從小打罵到大學,雖然我一直學習都還不錯吧,但其實也可以想像出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回家。

於是我曾經暗暗想過要是我有一個孩子,我第一絕不會再打ta第二不再逼ta以分數高為生活唯一目標。可以說這兩個願望非常偏執。直到有一天我見到一個跟我家教育截然不同的男生。

他是個非常開朗男子氣概的人,說到自己家時說他的父親在他犯錯的時候是讓他跪在地上用特製的辮子抽他的。當時我嚇一大跳,馬上很同情他。他卻不以為意地說,其實沒什麼啊,打完還可以繼續吃飯。我說:"那總不該體罰你啊。"他說:"犯了錯當然要受罰。"後來聊得深了,我才知道原來他父親揍他之前如果真的很生氣是會自己在房間里呆到不生氣了再出來進行"家法",而他那時雖然頑劣但起碼每次心裡都很清楚自己到底是做錯了。而我媽媽卻是經常冷不丁罵得氣上來一個凳子扔過來砸我。

是的,我的家庭和他的家庭雖然都有體罰,然而體罰其實不是最可怕的,能不能保持克制卻會影響孩子很多。

當然,那個男生的父親還有其他很多教育孩子不錯的地方,比如從不在家裡聚集打麻將,有迫不得已的應酬在外面喝酒也會在回家之前盡量清醒,很疼惜男生的母親。。。

其實,現在讓我想小時候想要什麼樣的家庭,我真的不在乎能不能疼我,把我送出國或者爸媽是不是關係和睦,只要剋制、言出必行,我想就會很幸福了。

而我如果有幸成為母親,還能在工作、做人方面成為我孩子的榜樣,那就太滿足了。


@庄表偉 的答案是我想要的一個答案。

我一直的觀點是任何事不要完全推翻,嘗試看到好的一面和積極的一面。過於極端的對抗教育體系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尤其在教育上。中國人的思維優勢很多都體現在中庸上,要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態來解決問題。

中國人的在教育上有不少智慧。 重道輕術。

現在教育在這一點上反而是最被詬病的地方。 大家反感的是,對孩子的灌輸「他們」的道理,紅領巾是不是一角對"他們"很重要。 我想孩子需要的是自身的修養,獨立的人格。這個可能也是微博上那位媽媽的無助點。 另外,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得到的是什麼技能。應試能力突出,社會能力孱弱,獨立思考精神沒有,這些"術"是低層次的和體制化的。 我希望的是能夠有一個可以獨立思考,認真實踐,堅持理想,積極融入社會的孩子。這些好的特徵其實是儒家思想的一些體現,是我們老祖宗的東西。

@庄表偉 舉得例子很好,我覺得體現了做父母的智慧。 大聲抱怨不如想辦法解決。 我的太太也給我講過,老人家在她小時候就帶著她練毛筆字,這樣來鍛煉性格,這些都很有效。

這裡的答案大部分都是基於自己親身經驗來說的。 有孩子的和沒孩子的在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上會比較大,家裡是小朋友的和家裡是大朋友的在教育經驗上差距也比較大。這種討論感覺很有希望。


兒子二年級,上的是一家重點小學。我能夠看到學校無論在教材選擇和教學方式上,都在努力尋求改進,維持中國教育的優點的同時借鑒國外教育的優點。學校也有不少從我們小時候就一直延續下來的政治色彩和形式主義濃厚的事,比如每個假期大隊部的任務清單,比如運動會的,比如語文閱讀題的標準答案。但是總體我認為利大於弊,所以,我們從不對學校提要求,相信老師和學校的安排是出於全面考量的,即使有細節上不甚合理,也決不在孩子面前談論,一直都非常積極響應學校的要求,配合老師。孩子雖不能說非常熱愛老師和學校,卻十分尊敬也樂於聽從。我們同班的其他家長大部分也是這樣。

具體到家長要做的事,我們沒有很規範的去做,大體包括:

1、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2、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3、發掘和發展孩子自己的特點

關於學習習慣。

上小學前家裡做了兩件事:

1、告訴他上小學比幼兒園辛苦,8點前要到校,小病小痛不能請假,放學會有作業,讓他在幼兒園就建立起心理準備

2、從小已經培養起他對學習的強大興趣,所以他很早就認同「上學是我自己的願望,學習的事要自己負責」,所以,小學開學前告訴他,每天作業自己完成,第二天要用的書本文具自己準備好,任何東西忘了我們不會送

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小朋友從來沒有遲到,所有作業全部認真完成,每天自己整理書包。延伸到學校生活,老師有什麼事都會請他幫忙,因為他最值得託付。

關於發掘特長。

學校負責的是基礎教育,是盡量滿足平均水平的,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特長愛好,就需要家長去發掘,並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資源幫助孩子發揚光大。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對數學和繪畫有興趣,覺得學校學的太簡單,我們會給他尋找課外的學習機會,參加數學精英班,然後做老師的小幫手,幫助班裡成績不好的同學一起訂正題目。

關於激發學習興趣。

孩子有自己的性格,未來要走他自己的路,作為獨生子,在我們離世後,他終將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更要去承擔一個家庭的責任。所以我們鼓勵他擁有自己的思想,大部分的決定都會與他商量,包括學校的各種活動,他是否參加,以怎樣的方式參加,都是充分討論後以他自己的想法來做的。典型的比如競選班委,班主任非常希望他能參加競選,但是兒子認為自己口頭表達不好,同時做班幹部的話學習和玩的時間減少,所以決定不參加競選,我們都支持,同時與老師溝通,平時需要幫助的時候小朋友隨時待命。

我們在其中的職責,是幫助他收集信息,帶他看到事物多元化的一面,盡量減少因為他的見識不夠而導致的錯誤判斷。具體的方式:

1、看書。平均每月帶他去一次書店,在書店裡把他夠不著看不到的書拿下來給他翻閱,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買回去。也會買一些他沒興趣的但是我們喜歡的書,把希望他看的書放在他經常看得到的地方,有時他就愛上了。

2、上網。教會他搜索信息,鼓勵他通過網路尋找同一問題的多種答案。

3、展示。我經常把自己看到的網站、圖片、視頻給他看,讓他了解到世界上各種美好的事物,永遠不能忘記他第一次看到尼亞加拉大瀑布照片時驚訝的神情,在他小小的認知里,瀑布都是「遙看瀑布掛前川」那樣的,從沒想到會有如此壯麗的景色。

4、旅行。每年1次長距離旅行,短途旅行隨機。隨著他接觸的人和事越來越多,他的性格也開始逐漸開放和包容。


可能我不適合回答這個題目,可是我能給身為家長的朋友說說我這個年齡段孩子需要的東西。


我們快要成年了,不得不說我們有一些方面超過父母,我是個叛逆的孩子,我在反抗家長中,體會到一種自由快感。


我們無論男女,現在都有了性的需要,不要避諱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每個人都需要,盼望你們能支持我們同時給予我們幫助而,而不是給出能或不能,給出我們注意事項。這很重要,這能避免,在未來結婚後,才開始初戀。害人害己


我們尚未斷奶,渴望斷奶又害怕斷奶,希望在你身邊,但又厭倦有你的日子,我們很矛盾,很矛盾。


到了這個年齡,我想絕大多數調皮孩子都可能會觸及酒吧之類的地方,我想沒有家長願意孩子去那個地方,可是,我們已經不受你們控制了,我給出解決辦法,主動帶他去,讓他自己去感受,是喜歡,討厭,給他充分尊重,只有這樣,問題才能是你們可控的。


關注,其實因為生活很多年,很多事大家都很隨便,越熟悉越變得不重要,或許可以告訴他,帶他去看看他不知道東西,我說的新鮮感。


對於真實自我追求,我能不能說,我們其實什麼都不是,我們從生下來為了生存,被賦予各種角色,壓抑自己性格,為了迎合周圍世界,為自己與世界設立一堵牆,可天生靈性,會促使我們試圖衝破這堵牆。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叛逆吧。


因為從關聯題目來看, @庄表偉 開這個題目是因為他認為:原題第一答案是在逃避家長責任。

我覺得指責學校教育缺失和逃避家長責任沒什麼關係。有一篇文章:outerlier:譯言網 | 超常之輩——成功的故事(目錄)中有一段話我覺得比較適合這個爭論的源頭:譯言網 | 天才之憂,下(2/3)

中產階級父母總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曉之以理,他們不會硬性下達命令。他們希望孩子與他們頂嘴,和他們討價還價,站在成人的角度問他們問題。孩子如果在學校表現不佳,富裕家庭的父母總會責備老師,他們總站在孩子一邊。拉里奧跟蹤過一個富裕家庭的女孩,因為錯過了進超前班,孩子母親就想方設法讓孩子參加補考,給學校遞申請,最後讓女兒如願進了超前班。作為對照,家境貧寒的家長總是震懾於權威,順從地接受,並認為這些都是家庭背景造成的。

這段話中也算是一種針對本題的答案吧。

值得一提,原文避免這兩種分別作優劣判斷,因此其繼續說道:

在家長會上,麥卡利斯特女士(只有高中學歷)表現得十分低調。她在家裡善於交際、為人開朗,但在這種場合下卻隱藏起來。她弓著腰坐在椅子上,上衣拉鏈拉到頂。她非常安靜。當老師向她報告哈羅德的家庭作業還沒交的時候,麥卡利斯特女士表現得十分吃驚,但是她只是說,「他在家做了。」她沒有繼續問老師其他情況,也沒有幫哈羅德辯護什麼。在她看來,兒子的教育由老師來負責。這是老師的工作,不是自己的。

拉里奧把中產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教養風格稱為「協調培養」。這種模式傾向於「發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張和技能。」作為對照,低收入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策略為「自然成長」。這些家長把撫養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責任,而把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兒。

拉里奧強調,一種模式並不一定優於另一種模式。照她看來,家境貧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規矩,更少發牢騷,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上更有創造力,有很好的獨立性。然而,協調培養模式帶來的好處更多。富裕家庭的孩子活動表總被安排得滿滿的,經常在各類體驗中來回穿梭。孩子們學會與他人協作完成任務,學會在複雜的組織結構中應付自如。他們還學會如何舒服地與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時候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用拉里奧的話說,中產階級的孩子形成了「我有權利」的意識

「我有權利」這種用詞在當年含有貶義,但拉里奧的意思卻是褒義:「這些孩子的行為表明他們認為他們有權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權參與制度互動。他們滿意現有制度,願意分享信息,並積極要求關注……與制度互動以滿足自己的特殊需求是中產階級子女的一慣做法。」他們對遊戲規則很熟悉。「雖然中產階級家庭的學生只有四年級,但已經站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基礎上行事了。他們要求老師或醫生調整辦事程序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想對題主說的是,指責或抱怨學校教育缺失,並不是逃避責任。即使引發爭論的原文也看不出這個意思。倒是題主自身的思路,似乎正在這段話中——是否「我有權利」。

ps:這篇文章本身的論點視角比較獨特,我個人也覺得很多地方有可討論之處,還請各位不要一味偏信,還須自行判斷。


我要這樣做:

1.幫助她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2.幫助她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學會查詢知識和信息,保持適度的懷疑,自學能力,閱讀習慣,重視證據和資料,不輕率總結,重視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

3.幫助她接納正確的社交準則:例如「準確表達自己,尊重別人」諸如此類

4.還在我們身邊的時間裡要教會她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與異性交往,如何判斷已知風險,如何面對困難和失敗

5.每年都和她一起旅行

6.幫助她找到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對主流藝術有基礎的鑒賞能力

總之:幫助她成為自己,健康、獨立、快樂

我正在這樣做


好多答案,我將來如果有了孩子,我要做的就是:

愛他

真正的愛一個獨立的人那樣愛他

完全不求回報的

而不是養他

尊重他的意見

完全的將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


未婚未有孩子,想說說我和老爸老媽之間的教育。(我算家中較奇葩的人吧)

我最大,小時候跟爸爸最多。老爸的教育是:


1:從小練字,不嚴格,不按什麼字練,就讓我覺得有趣地練。


2:從小和爸爸一起看經典的電視。現在還記得黑白的紅樓夢一些場景。


3:附近有叔叔伯伯爺爺拉樂器,就去湊熱鬧,老爸也會拉二胡。可直到現在對老爸不讓我學簫不理解。


4:時常像個男孩一樣玩鬧。爸爸會周末帶我去山角角,爬山、見人、吃山的東西;會帶我去城區看電影聽音樂玩;會讓我和小朋友爬山、玩水,偶爾偷小東西地玩鬧是不管的,會讓我和伯母一家人到深山的田和山勞作。和小朋友玩許多動手動腳的遊戲,但不喜歡我玩電動的遊戲。


5:小時候來回三個地方地住和跑,讓我現在也喜歡有空多出去遠點的地方走走。


6:爸爸會拉上我們一起和他玩。比如看小說,玩牌,喝啤酒。


7:日常生活習慣,以身作則教導:從早上到晚上的作息,吃飯的禮儀,珍惜糧食,養花草。


8:大量閱讀。這個不知道爸爸怎麼引導的,小時候就很愛看書,曾經一度看書看到走哪看到哪。後來是我影響弟弟妹妹,有書一起看一起討論和分享。


9:爺爺暑假帶我們滿山跑。認識了許多山間野趣。


10:從不要求我讀書厲害,偶爾考砸了還會安慰我。初三前都不讓我進重點班,希望我快樂度過。


11:所有關於體育、閱讀經典等要求,他都滿足我們。家裡從小有村裡人沒有的體育器具、書籍。


12:現在爸爸喜歡和我們一起玩鬧。比如中秋和弟弟摩托去遠的地方。


13:成長發育的教導,是通過給我們看相關書籍。

我媽媽更簡單,她從不教我們,只告訴我們,心態要簡單,要學會知足常樂。她愛乾淨,很注意細節。她會在我們宅得厲害時叫我們出去走走。

我們和爸媽的溝通比較直接,有時甚至吵架,但也有寫信和電話。

爸媽最大的優點是:雖然無法提供好條件,但他們樂意儘可能支持我們。如果某事他們不允許我們做,只要我們做一次成功,他們就會不反對。他們希望我們做事前有和他們溝通。

爸媽教育中不好的有:比較保守,畢竟是農村,受我們這帶地區的觀念影響。老媽的口頭禪是「不用教,大了你就會知道」。家裡比較窮,所以物質並不寬裕,對錢比較重視。求穩求平安,不冒險。

以後自己的孩子:


1:希望物質上能滿足基本的條件,可以支撐獲取更良好的環境。


2:開闊視野。旅行每年必須,不能富游;盡量接觸較好和有趣的書籍,大量滿足他好奇的,有意識引導他看某些領域;接觸有意識挑選的人群;多參與大事件,感受一些時代的脈動;玩有趣的遊戲;參與各種有趣的小事件。


3:注重生活習慣培養和細節。做好榜樣,一起來做。


4:和他一起練字看書聽音樂看電影。陪他玩簡單的自然科學實驗。(小時候帶弟妹玩),和他一起玩有趣的古老的遊戲。


5:讓他和小朋友們玩,有獨立和隱私的空間。


6:像排名第一的作者一樣,趕緊自己努力學習新東西,然後引導他發掘高效的方法,或者引導他發現裡面的樂趣,教導必要的生存技能。

7:放手。


8:培養良好的溝通習慣。

或許真有了孩子,會有另外的想法也不一定。


堅持唯物主義無神論,抵制各種迷信和信仰,堅持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


我兒子五年紀,12歲,我天天課餘時間帶他看電影,看書,假期大都玩戶外運動。心情好的時候帶他一塊編編程。學校作業以不逼老師來找家長發飆為限度;早晨上學盡量睡到要關校門時進去;成績穩定在倒數前三,我覺得完全沒壓力。


見過太多不懂裝懂的家長,你們覺得就你們網上看的那些東西,那些理論比教師在幾十年工作中遇到的,經歷的都有效?

往往更多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家長該幹嘛,好好配合教師的工作,努力掙錢送孩子去一所好學校,多花點時間和他談談心。

別的,都是扯。


估計還要至少五到十年才會為人父母。但是有時常常會反觀自己的成長曆程,由此想怎麼去培養未來我家那小子。

想大概講講我的經歷,這樣即使我的回答有些偏激,想必大家也會理解。我是典型的糖和大棒下的「乖孩子」,父母老師政府說什麼就聽什麼信什麼做什麼,叛逆期比同齡人晚了幾年,直到大二才爆發,開始獨立思考。

現在的我已經把人生看成了一場遊戲(只不過只有一條命),人的成長過程就是感知、了解、學習、順從、叛逆、掙脫、創造遊戲規則的過程,這些動作可能全包括,也可能只有部分。除非涉及到危及生命,否則無論成功與失敗,無非就是爬上了一座山與跌倒在一個小坑裡的區別。感覺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無非是從最初等死的時候覺得無聊,發明了一些遊戲來打發無聊,隨著一代代人的改進重製,變成了現在複雜如斯的運行邏輯。

所以,我教孩子,盡量教給他玩遊戲的方法,然後在一旁,我玩我自己的,他玩他的,然後閑著沒事就去找他嘮嘮心得,或者他屁顛屁顛過來找我交流體會。比如了解這世界的方法(看、聽、摸等等)、獲取信息的方法(閱讀、交流等等)、驗證的方法(試驗、實驗、調研、推導等等)、活下去的方法(勞動、運動等等)……我並不准備告訴他/她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哪怕是道德法律——因為這些都是主觀的、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不想太多干涉他/她的選擇,只有當涉及到極其重大的、代價昂貴的選擇,我會陪著他/她先一起做實驗,讓他/她看到各種選擇可能發生的後果,然後讓他/她自己去做選擇。對了,我還會告訴他:慢慢來,不要急。

如果你問我,在我眼中「中國教育」意味著什麼,我覺得就是「包辦」和「揠苗助長」。

「包辦」,就是家長對子女干涉的太多,就是該管的事兒,管了;不該管的事兒,也管了。還好我們在進步:以前連人生伴侶都給「包辦」,現在基本不管了,自由戀愛了;以前工作出路也管(如果把國家看成父母的話,「工作分配」也是「包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放開了,自主擇業了;現在剩下的就是成長期的我們,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還大多數在被父母所決定。關於這個,我還沒有做比較深入的思考,亂說一通反而會起反作用,所以暫且按下不表,待日後細細想過再來聊。

「揠苗助長」,操之過急,已經是這世界的常態。很小的時候開始去這個輔導班去那個少年宮,三觀沒擺正,心智不成熟,這麼不穩的地基怎麼去搞那些上層建築?孩子尚未感受「自我」、理解「自我」、掌握「自我」,就被大人一把推到了芸芸「他我」的世界裡,你說孩子容易隨波逐流、沒主見、易受誤導、易迷茫,這不是必然的結果么。我們這一代人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卻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不喜歡什麼,我想跟從小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在批評年輕一代人的浮躁、急功近利的時候,老一代的人不妨反觀自己:自己在培養年輕人的過程中是不是也犯了操之過急的錯誤?甚至自己就是一個操之過急的人?

好像大人有個習慣,經常會對年輕人表達這樣的一個意思,「你不要去做這件事情,肯定不行,會傷到別人/傷到自己,會後悔/遺憾/……(請自行代入其他代表負面情緒的詞)」。很可能這些話的大部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對的,但我依然反感使用這種語言。原因有兩個:1、一棍子打死式的判斷、太絕對。你認為「肯定」「一定」的東西,還真的「不一定」。一方面是你跟你兒子女兒的個人素質不同、所處時代不同、擁有的沒有的條件不同,同樣的經驗還真不一定同樣適用於你們兩代人,另一方面,這世界上太多的偶然性和隨機性,你還真不能確定你們家那小子會不會在你風平浪靜的那個海面上撞大運或倒大霉什麼的。2、我先講一個故事吧,這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故事:大概是一個年輕人在一條路被一個老人攔下,老人告訴他這條路上布滿荊棘,會扎破你的皮膚讓你感到疼痛,還會流血。但年輕人笑了笑不以為然,踏上了這條路。正如老人所說,這條路果然布滿荊棘,扎破了年輕人的腳板,劃破了他的皮膚,等他走過走到小路的盡頭,再次踩到大路上時,他已經灰頭土臉。這是他看到一個更加年輕的人走過來,他很善良,告訴他,這條路上布滿荊棘,會扎破你的皮膚讓你感到疼痛,還會流血。那個更加年輕的人也只是笑了笑,踏上了那條荊棘路。這是年輕人發現,自己跟那個攔住自己的老人一樣,這個更加年輕的人跟自己一樣。我不能確保我的複述跟原文相差無幾,因為這是高中看的一段文字,而且網上也沒有查到原文。這則故事在我沒經歷一件事情後都會給我帶來更深的感悟。父母出於好心、出於怕我們受傷,怕我們遺憾後悔,在一些荊棘路前攔住了我們。可是,世上千千萬萬條路他們並沒有全部走過,會讓我們受傷的路,他們只能憑藉有限的經驗、有限的壽命,幫我們指出其中的幾條,還有其他的無數條在前面等著我們,我們不可避免的會要踏上一條荊棘路。另一方面,走過路的人忘了這樣的一件事情,他們之所以知道痛、知道怎麼識別一條荊棘路,正是因為他們曾經走過這條路,而且走過了不止一條,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才會現在的心得和技能。這些技能有些沒有辦法直接傳授,有些因為時代的發展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路況。最明智的,還是讓年輕人在年輕的時候,去自己走一走,知道什麼叫痛,知道畏懼什麼,知道天高地厚,知道什麼事情不該做。心中有一份畏懼,才能自己獨立地、安然地應對這世界的風霜雪雨,辨清這世間的善美奸佞,更關鍵的是不至於,因為自己的狂妄自大地毀了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是對年輕人的勇氣的讚許,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多大的能量,即使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也只是讓自己跌了個跟頭;但是,人到中年人到老年,擁有的物質、精神、人力資源與能量已經很大了,這時候如果這時候還不懂得害怕什麼,為所欲為,那麼很容易毀了自己、毀了他人。

不知道十年後已經被冠上孩子他爸的我,又看到了這篇二十齣頭的自己寫的文字,那時的我是不是還是這樣認為。


其實大家不妨跳出目前的成見來思考一下教育的目的。

沒錯,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想重點說一下K12教育(小學 初中 高中)的目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K12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xxx知識,將來能成為一個xxx樣的人。這些說的沒錯,但是不是根本的目的。關於K12教育根本目的,我也是到了現在才體會出來的。

大家不妨看看自己以及周圍朋友或者說廣一點,城市的、農村的各種人的人生軌跡。有人成了公務員,有人進了大企業,有人出國留學,有人回鄉種地,有人去富士康打工,有人在飯店顛勺。是什麼決定了大家的人生軌跡呢?

很顯然,大部分人是被大學各種技校來決定的。當然也有家庭富裕能夠改變孩子命運的家庭,但是從比例上來說畢竟是少數,我們這裡討論大多數人的案例。

比如說你上了理工科大學,學習的是機電一體化專業 那麼大部分同學畢業後會慢慢成為該行業的技術骨幹,而技校的畢業生會在基層慢慢向上發展,成為基層的骨幹等等。(說的不對大家可以指正)

很顯然,大學技校等成年教育系統決定了大部分人的未來。那麼,誰上哪所大學,又是什麼來決定的呢?顯然是K12教育來決定的,所以說K12教育的核心,就是給人生定位,或者說給人民群眾劃分階級。

那麼用什麼劃分階級重要麼?顯然不重要,要是有一天用唱歌、游泳、跳繩來劃分階級有區別么?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通過一個事情來分出個三六九等,而不是你通過這個事情獲得了什麼?獲得什麼知識是副產品,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太功利了,完全扭曲了教育的根本。我想說的是,關於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有功利心並且為目標努力不代表會喪失人性,只是意味著我要努力辦成一件事,並且是以規則允許的方式,有想討論的可以繼續。

繼續說,所以家長對於K12教育的核心目標是讓孩子考好了,有能力考上好大學,讓他有餘地選擇自己的階級,比如孩子相當科學家,那就必須考上好大學,想當廚師,那就去考最好的技校,總之為自己的目標做準備。同時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有目標,能實現。可以從小的目標開始,例如身體要健康強壯,學習要達到班級的xxx名,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持續的教育之後孩子自己會樹立目標並努力,而不是成為一個隨波逐流的人。

如果我有孩子的話,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他想當廚子當廚子,想研究宇宙就研究宇宙,而我要保證的是他身體強壯,有目標有毅力有智慧能達成自己的目標,所以對於K12教育,學什麼無所謂,關鍵是你要懂得規則並利用規則達成自己的目的,這才是最關鍵的。


做為一個大班男孩的媽媽,我得承認我有些憂心忡忡。

但我更加明白,我的兒子不可能成為完美的小孩,那些觀察力、學習力、表現力,張馳有度,溫文而雅,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學富五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是不可能全部都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所以在教育他的方面,我得列出優先度,在他還沒有過重的學業負擔前,我就列好教育計劃和步驟,並去執行。

我沒有刻意讓我兒子學認字,還以他想認識就學習為主,這樣他才能記得牢,有興趣。可能識字量還相當小,比較多地偏重於數字方面的練習。

數學方面,他已經上了兩年多的邏輯課,至少有些數字敏感度,也為以後讀奧數打點基礎。

有空會給他念些故事書、多聽故事為主,有時會讓他複述故事大概內容,提升一點口頭表達能力。

每天送他去幼兒園的路上,會聽些上海童謠,他每天都會把記住的在家裡哇哇念一遍。這也是為他學其他語言打下基礎。

目前每天都讓他坐下來寫點字,逼、哄、打、罵十八般武藝樣樣上手,只為了他能坐得住,靜得下心,看得進去。

我還在摸索中,只能多交流了。


1. 堅持給孩子閱讀,繪本,講故事。花大量業餘時間做功課,認真去想怎樣保護他的閱讀興趣,他從閱讀、聽故事裡面得到了什麼?他喜歡什麼樣的書和故事?

2. 工作再累也要投入的和孩子一起玩兒。注意,投入的玩兒,不僅僅是陪伴,而是仔細的制定遊戲規則、認真的「較量」、適可而止的引導。

3. 自己多看書。最大的好處是,在想要發怒的時候,有個力量可以讓自己停下來,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己,「他不是故意在和你對著干,他只是需要你的理解和引導」


推薦閱讀:

有必要給四五歲孩子講科學知識嗎?
3 歲半的女童,正常情況下很懂事,但就是在家吃飯不專心且愛發脾氣,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
幼兒園的小朋友剃了個光頭,作為老師我該如何替他解圍?
一歲半到兩歲的小孩兒,能否通過打手或者打屁股讓孩子養成某種良好的習慣?
關於小孩子教育平時的細節問題?

TAG:為人父母 | 調查類問題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