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蔣中正的歷史影響與地位?

說說你的想法。


我看到這題目,默默地點了一隻煙,我知道,演義教的光輝時刻又將來臨了。

——————————————————————————————————————

話說近日給孩子取名字,翻遍《周易》,最中意的兩個詞,一個叫介石,一個叫中正,都被一個人給用了,我這小暴脾氣。

從介石與中正兩個詞,開始進入正題。陳忠實說《白鹿原》中的朱老先生是儒家學說的關中理學學派的最末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但實際上,與這朱老先生同時期的儒家大成者是我們的校長先生,或是因為他成就太高,直逼九五,突破了傳統儒學的極限,人們甚至想都不敢想校長與儒家的關係。

然而,校長的所作所為,是一個完美的儒學大家的範本——大事有氣節,小事轉牛角,治國理想化,以君君臣臣為基礎架構軍隊和國家,救國有功,建黨無能。這與校長的成長經歷有關(這一段的具體情況看心情決定是否更新。)

——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我艹,校長還你媽有氣節,我給你件事,bilibilibili.....

我承認你能說一百件事情來反駁我的觀念。

但同時,我能說一百件事情來證明我的觀念。

——對於校長這種人,凡是前綴能有「偉人」「先驅」「聖人」之類的,有多少事情值得黑,就有多少事情值得贊。

但站在歷史的宏觀角度去看,所有的小事都不值一提的,就像詩人站在赤壁之上,只會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不會來一句:大江東去,兩小魚,文火溫湯甚鮮。

那麼站在歷史的宏觀角度去看,校長有兩句話能坐實:

1:反法西斯的中堅力量,民族英雄,一代偉人。

2:失敗者。

——————————————演義專用分割線,數贊之後決定是否更新——————————


沒有老毛,這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他的很多政策我是比較支持的,站在他的那個立場上,攘外必先安內是比較合適的選擇,用東三省穩住日軍。不抵抗是為了保存主力,利用中國遼闊的疆土分散日軍再打持久戰,再說鬼子要吞掉中國是不現實的,起碼得噎兩下。雖然這對中國百姓來說是災難,但是當時那個形勢你又能怎麼選呢:內憂外患。當然可以選擇在東三省硬碰硬,但是共產黨不是省油的燈,後面的歷史不也證實了么,精英政治跟人民戰爭對抗,優勢劣勢非常明了。若等中共乘著日軍侵華這條大船發展起來,再消滅就很難了。而且對中共的清剿必須速戰速決,不能打持久戰。

所以我覺得老蔣這個人既然能當頭頭,就不是一般人,可惜碰上了老毛這種福大命大的人,運氣不行。歷史是戰勝者的歷史,看看現在的台灣發展的不也是還行么,除去美國的原因,單論民主、教育上,略勝一籌。說句題外話,比起一個大家一起舉手一起睡覺其樂融融的代表大會我還是偏好一個各持己見連女議員都能大打出手的議會以及手中的選票有用的選票機制,雖然兩者都不喜歡。


歷史罪人,單單是「四·一二」就足以讓這貨被鞭屍十幾萬次了。

「四·一二」清黨的結果是:共產黨土匪化,國民黨黑幫化。

本來在國共合作前,國民黨早已因為群眾基礎匱乏而奄奄一息,孫中山就如同喪家之犬一樣,被各路軍閥玩股於掌中。國共合作以後,國民黨吸收了大量的進步青年和共產黨骨幹,同時獲得了工農大眾的支持,這個行將就木的黨也因此而煥發新生。北伐過程中,北伐軍之所以能夠在實力非常弱的情況下節節勝利,就是因為得到了各大軍閥轄區內工運和農運的支持。在工農大眾看來,國民革命軍的勝利意味著他們能擺脫地主和買辦的橫徵暴斂,所以他們竭盡全力打擊軍閥,支持國民革命軍。但萬萬沒想到,等待他們的將是蔣中正的鐵拳和子彈。

蔣中正之所以清黨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是中共在北伐軍佔領區推行的土改衝擊了部分北伐軍將領和國民黨高層的家屬,中共用暴力推行土改固然值得商榷,但工農大眾從中受益也是基本事實,更何況沒有一個後發國家能夠在不經歷土改的情況下就建立起現代工業。作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和三民主義的信徒,蔣介石內心裡認同「平均地權」的主張,這也是為什麼他敗退台灣以後能夠堅決推行土改,但敗退台灣以前,由於黨官僚及軍隊高級將領與地主階級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使得國民黨哪怕連最溫和的「二五減租」都步履維艱。更何況土改衝擊到了北伐軍的家屬,直接導致了軍心浮動,蔣介石為穩定軍心和黨內政治平衡而對共產黨同下殺手,代價則是他領導下的國民黨迅速腐化。

「清黨」之後,國民黨整個組織架構遭到重創,為了與中共劃清界限,國民黨將」三民主義「中所有稍帶激進和社會改革的內容(例如平均地權的主張)統統當做共黨遺毒加以擱置甚至剔除,黨內工農黨員和青年學生黨員的比例急劇下降,北伐時期進步青年爭相入黨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說明國民黨對於進步青年和基層群眾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基層組織完全被土豪劣紳所把持,大量投機分子和幫會成員湧入到黨內。為了解決黨組織渙散的問題,所謂的英明領袖蔣中正又大量的引入軍人黨員,但這對於提升國民黨的戰鬥力於事無補,反而使黨國集權的政治結構愈發的堅固。

關於清黨後國民黨的墮落和蛻變,王奇生這篇文章談得足夠詳細了,當然,就不知某些腦殘國粉能否耐心看完:王奇生:清黨以後國民黨的組織蛻變

但倘若「清黨」所傷害的僅僅是國民黨自身,那麼蔣介石還不至於成為民族罪人,至多不過是國民黨的罪人。但問題在於,「清黨」不僅導致了國民黨的腐化,也使得共產黨在中心城市遭到重創,不得不選擇所謂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結果是其理想和願景作為一種城市型的價值繼續吸引著城市無產者、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而它的組織骨幹(包括黨務系統和軍隊)卻大部分都來自於農村,真正有道德理想和高風亮節的知識分子(例如陳獨秀、瞿秋白)遭遇邊緣化,熟稔江湖規則和流氓邏輯的野心家得以進入領導核心(毛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功上位的)。以農民、流氓無產者為主體的軍隊幹部和黨務官僚往往傾向於以一種鄉土社會的思維來理解產生於工業社會的價值觀念(例如共產主義被理解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階級鬥爭被扭曲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並且用一種極為野蠻粗鄙的方式推動一些帶有進步主義色彩的社經政策(包括人民公社、大躍進、共產風),推行過程中不乏暴力與強制。農民與流氓無產者為主體的黨組織、軍隊與進步青年、左翼知識分子、民主黨派及城市地下工作者之間存在著激烈的衝突,「黃克功事件」堪稱典型。文革前的歷次政治清洗(包括「胡風案」、「反右」)都可以被視為掌權的農村集團在毛的主導下對邊緣化的城市集團的大規模清洗,直到「文革」時代,毛開始向黨官僚亮出自己的獠牙。

在「清黨」之前,中共也並非完全與暴力絕緣,但更多集中在農運方面,這和農村尖銳的階級對立有關係,工運對暴力的運用就相對節制很多,更多還是通過經濟鬥爭。可是在進入「工農武裝割據」時期以後,農運工作者大多成為黨組織和軍隊的骨幹,農運中的暴力隨之擴散為一種組織習慣,使整個黨組織都趨向暴力化與流氓化。中共選擇」工農武裝割據「也意味著他們的中心工作由社會運動轉向了武裝鬥爭,社運工作開始更多由城市地下黨系統負責。結果是黨的核心組織逐漸朝軍事化的方向發展,建國後中共建立起一個比國民黨嚴密幾百倍的黨國集權制度與此不無關係。

當然,把共產黨的土匪化完全歸咎於蔣介石也不公平,因為共產國際的瞎指揮也是導致共產黨無力反抗的重要因素。國共合作前,陳獨秀和托洛茨基就堅持以黨外聯合的方式進行合作,但斯大林卻因為對中國革命形勢的誤判,認定中國沒有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應優先聯合所謂的民族資產階級實現民族獨立,於是命令中共全員加入國民黨,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聯合,並且給國民黨以大規模的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甚至荒唐地允許國民黨加入了共產國際(只有托洛茨基一個人投了反對票)。

而在「中山艦事件」之後,蔣中正清共的意圖開始顯露出來,面對這種情況托洛茨基和陳獨秀都不約而同地提出共產黨應該退出國民黨,建立蘇維埃獨立抗爭,但此時托洛茨基與左翼反對派早已在黨內鬥爭中失勢,他們的意見無法對時局造成任何影響,於是導致了慘劇的發生。慘案發生後,陳獨秀在黨內便成為了替罪羊,中共的後續發展前面則已經說過了。對於共黨的土匪化與毛的上位,蔣介石和斯大林要各負一半責任,因此可以說是蔣介石和斯大林聯手造就了毛,也由此讓中國在通往奴役之路上越走越遠。


XXX說:」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制定了一個新聞法,我們仔細研究它的字句,抓它的辮子,鑽它的空子。現在我們當權,我看還是不要新聞法好,免得人家鑽我們空子。沒有法,我們主動,想怎樣控制就怎樣控制。」

獨裁無膽,民主無量,蔣介石愛面子,心太軟。


他活的真累


千古完人空一格。

有詩讚曰:

地圖開疆收復外蒙

日記愛國血洗東瀛

援美十載拱衛民主

殲兔一億虎踞台灣


算是一個中上水平的獨裁者吧。

先說獨裁者。這個是沒有異議的。他治下的民國實行的「訓政」(KMT"訓練「人民學習民主政治),恩,就是大陸的」CCP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話說那個年代搞獨裁好像是主流,看德國,義大利,蘇聯,乃至美國,都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美國是總統的權力強化了。至於台灣現在的民主化,這些都是他兒子乾的了。

至於領導水平,他也沒有宣傳里的這麼不堪,不過我倒是認同一點:當中國歷史發展到」蔣毛時代「,地方的分離主義已經很嚴重了,一群地方領袖,手裡有兵有錢,誰也不服誰,一個中央領袖,怎樣將他們團結起來呢?事實證明老毛幹得不錯:通過組織思想兩方面高度控制,達到萬人如同一人的境界。這種做法弊端自然很大。畢竟將全國人民的力量全部交給一個人是絕對靠不住的。但是,諷刺的是,只有這樣的瘋狂才造就了戰爭奇蹟,政治奇蹟。

反觀老蔣,他就一直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底下的人動不動就窩裡斗,有的親信還成了某黨的間諜——這得多凄涼啊!可能這和他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有關係:對嫡系太好,對非嫡系太差。要是端平,那麼或許可以憑領袖魅力團結各派;要是把非嫡系團滅,那就成了老毛。偏偏老蔣夾在中間兩邊不討好,為人詬病。

另外在插一句,所謂的統一,無非是大家用同一副青天白日旗而已。

至於對外政策,老蔣對蘇聯還是掂量得清楚的,(話說老毛也是),但是不知為何對日本就過度軟弱了,(可能和他留學日本有關),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低估了日本軍部瘋子們的瘋狂程度,寄希望於綏靖。或曰:這叫保存實力,但是我們會發現三十年代和軍事相關的重工業發展並沒有什麼起色——這不是白綏靖了嗎。不過這個和上面的也有關係。

至於對共政策,假如老蔣執行退租減息的話,怕是共產黨就不存在了。這也是老蔣嚴重的短視:過於依賴軍事力量,而沒有考慮農民的需要,所以老蔣退守台灣了以後就開始執行退租減息了。


二線獨裁者,一位能力不很出眾的大國領導人。


失敗的獨裁者,堅定的愛國者,有慾望有理想的普通人,一個好父親。這是我看了陶涵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和《蔣經國傳》後對他的看法

補充高曉松對他的評價:蔣自己不貪污,但是花錢毫無章法,不顧財政部門反對,總認為自己是主公。到了台灣才實現真正的獨裁,血腥殘酷鎮壓百姓;晚年被美國拋棄後猶如怨婦每日咒罵喋喋不休。


被歷史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庸才。


統一中國功不可沒

抗擊外辱績在千秋

治國安邦實在稀鬆

傳位與子經國千古


蔣公仁,六度追扒毛氏墳;蔣公義,馮閻學良好兄弟;蔣公信,東北華北饋倭人;蔣公智,每搖羽扇必喪師;蔣公忠;可憐三民僅四姓;蔣公勇,笑扒黃河淹數省;蔣公豪,賣了外蒙鑄屠刀:蔣公禮,張口就放娘稀屁!恃此八德,北向與中共爭天下;於是敗東北、棄華北、潰江南、躥海島...。公,奇人也!


無奈碰見神對手。


軍人或政客本沒有好壞之分。

毛從文人變成流氓,蔣從流氓變成文人。

都值得玩味。

需要大量的史料,

絕非三言兩句可以說清。

蔣很有領導力。

總的來說,是民國卓越的領袖。

有大局意識,大局把握能力很強。

識人用人方面,還算不錯。

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很會利用各種資源,協調各種關係。

可惜很多事情他也沒辦法。

就個性而言,我覺得蔣是個這樣的人:

  • 冷酷

  • 刻板

  • 頑固

  • 堅忍


從法制的角度來說蔣比毛強多了。蔣還是尊重中華民國憲法的,為了繞開五權分立,他搞獨裁期間用的是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即戒嚴,直到1987年被蔣經國解除)。蔣也尊重了地主階級的財產權,沒有像毛那樣打土豪分田地、政治鬥爭高於法律。六法全書也是被蔣帶到了台灣,直到今天還在保障著台灣人民的權利,多好啊。


蔣公首先是個民族主義者。參見其入台後對台獨勢力的「迫害」。他如果多活十年,台灣也不會「用愛發電」了。一切都是蝴蝶效應。可惜可嘆。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9日,蔣介石下令何應欽立刻奔赴南京,進行全面戰爭準備。其實日本早在8年前的濟南五三慘案就開始把黑手伸向中國!那為什麼直到1937蔣介石才開始抗戰呢?

?

這涉及到蔣介石作為一個國家領袖對於中國實力和日本實力的客觀分析,並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抗日戰爭需要運用「持久戰」的戰略方針。

?

蔣介石在日記寫,第一,這個戰怎麼打,日本那麼強,中國那麼弱。第二,軍閥割據各有所謀,軍閥不見得會聽他號令打這個戰,第三,當時汪精衛在廣州另立中央,跟南京對抗……。他不認為在當時可以打贏這場戰,要打就必死無疑:「今日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已,萬一不測特令此為遺囑。」

?

其實自從日本侵略中國,蔣就開始建立德式軍隊和戰備,以企抗衡日本。8年內,他都在默默培養自己的現代化軍隊。但實事證明,在強大的日軍部隊面前,簡直不堪一擊。慘烈的淞滬會戰令蔣介石几乎賠光了起家的老本!德械師也基本上報廢!

?

"鑒於當前實力和精神,不宜輕舉妄動,戰敗之國未有不失地、未有不喪權者,勢必斵(砍)喪中華民族之命脈」,這是蔣介石在1932年在老家武嶺學校演講時說的話,或許道出了作為一個領袖的內心糾結吧!


抗戰時期如果沒有一個他這樣的領導人中國就會大亂,日本人趁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


一代之英傑,千秋之庸君


要獨裁沒魄力,要民主沒肚量。


推薦閱讀:

聽說柴靜、姚晨、倪萍等名人都嫁給了攝影大哥,攝影大哥到底是何方神聖啊?
如何評價這篇文章 「安娜:嫁給劉燁,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決定」?
人民的名義中,為什麼陸亦可每次出去辦案,都要戴一副皮手套,原因究竟是什麼?
你了解一代玉女掌門楊鈺瑩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嗎?
蔣介石與孫中山什麼關係?

TAG:人物 | 調查類問題 | 中國近代史 | 蔣中正介石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