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劇《黑鏡》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7054120/

豆瓣得分9.4


在影評之前,先連喊3句bravo!!!來向編劇表示敬意,是在太贊了,很少見到這麼有深度的迷你劇。

跳過第一集,從第二集講起

如果我猜的沒錯的話,第二集的靈感源自於這個了不起的動畫短片

視頻封面一部獲得了全世界102個獎項的動畫短片視頻

短片的結尾與第二集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男主角賓曼森跑完第二個一千五百萬之後,帶著玻璃碎片以死相脅,在極度亢奮的狀態下,喊出了一直潛藏在內心的咆哮,企圖喚醒其他所有「單車人」的覺醒,卻陰差陽錯的被當做了「真人秀」,最後成了一名電視銷售直播員,賓曼森有一個華萊士的開頭(同樣的是為了女人走上不歸路),可惜沒有一個華萊士的結局。

如果站在男主角的立場上,我很難對他的行為進行太多的批判,儘管他沒有喝那盒致幻劑飲料,儘管他頭腦保持清醒,儘管他卧薪藏膽的跑完了第二個一千五百萬,儘管他在最後選擇了屈服。但你要明白,他只是一個凡人,他盡了所有的努力,特別是當他的滿腔肺腑被當做了一個「笑話」。

是的,被當做一個「笑話」,那一刻他才清醒,他一直認為那三個評委害了女主角艾比卡納,那三個評委操縱著所有「單車人」的生活,其實他錯了,他錯的很徹底,他面對的不是三個高高在上的評委,而是整個被娛樂至死的大眾群體,所有的人,包括主角,都已經被固化在了這麼一個嚴密的生活體系當中,他感到由衷的無力和絕望,他沒有選擇,要麼生要麼死。

令人惋惜的是,當觀眾還在期待,賓森曼成名之後的生活或許會有那麼一些些色彩,有那麼一些些真實時,迷你劇結尾卻出現了一張巨大的黑玻璃顯示屏,上面有無數像素組成的綠色森林。原來他不過是換了一個更大的牢籠而已。

所有的文學作品,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後,都會思考一個問題,人他媽究竟為什麼活著,第二集中的所有行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都能有映射,無聊的騎單車賺錢,不等同於我們生活中繁雜重複的工作?一千五百萬的HOTSHOT入場券,不等同於我們一直念叨的——只給有準備的人的「機會」?賓曼森成名之後的生活,不等同於現在所有表面光鮮,實際卻身不由己的「成功人士」?

那我們活著有意義嗎?我們的生活有那麼糟嗎?不,並沒有,你看,我們工作了一天,可以找朋友喝酒吃飯,可以與親人溫馨暢談,可以跟愛人親密溫存。但是迷你劇中把這些所有的東西都剔除了,我在看第二集的時候就非常納悶,為什麼這些連廁所都可以不分男女一起上的人,就不願意一起約個會打個炮,緩解點生存壓力,順便帶來些色彩呢?

很顯然,是編劇不願意這麼做,他發現當他將友誼、親情等等元素加入之後,他想表達的反智主義思想,對科技的控訴很容易站不住腳,所有的悲劇都能夠回歸解構到人性的缺點上,就像第一集中,當總統不願與一直豬做愛時,他的下屬警告他:他以及他的家人全部都會性命不保,輿論的意志怎麼能夠凌辱個體的人權呢?勒龐的《烏合之眾》一直都在強調群體的特徵——易受煽動,智慧低下,冷酷無情。所以,通過facebook.tweet.youtube達到的民權回歸,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美好,精英政治總有其存在的優越性和必要性。

再回過頭來說,科技有錯嗎?」韓寒有句話,科技夾雜著我們時代的進步。我們擁有了核能,但它有輻射的危險,還有可能製成原子彈毀滅人類,應該毀掉它,可是用核能來作為清潔能源又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呢?我們玩上了微薄,我們開始變得愚蠢,應該遠離它,可是微薄上拯救拐賣孩子,反貪污反強權又怎麼解釋呢?我們確實應該對現在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進行反思,但反思的起點絕不是在科技上,這無疑與奴隸社會中那些將「破壞生產工具」而作為階級鬥爭對象的奴隸一樣可笑。

編劇大刀闊斧的修剪了劇本,想要直插「科技」的心臟,卻萬萬說服不了我,科技與知識一樣,作為單存的客體存在,哪有什麼對錯善惡之分呢?那些都只屬於人性而已。

我已經盡量沒有劇透啦,這三部都超級好看,強烈推薦親自圍觀~


久仰黑鏡大名,近日得見,自然要膜拜一番。看到一半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推薦給朋友,告訴他們此劇難得一見,非常奧威爾,非常黑色幽默,非常非常……。

神作製片人兼任前兩集編劇查理·布魯克爾(Charlie Brooker),查閱此公簡歷你會發現,除了《黑鏡》之外,另一代表作是《電視如何毀了你的生活》……好吧,又一反智主義者。布魯克爾說,《黑鏡》旨在提出質疑——科技進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iStuff……maybe),但是過度迷戀科技,又會將人類引向何方?人們對娛樂過度、傳播過度可能帶來的後果似乎未及綢繆。

人人影視論壇中,有人用日劇《世界奇妙物語》與《黑鏡》類比,但是創作者布魯克爾似乎更願意以一部上古時期的劇集《迷離魔界》(Twilight Zone,初映於1950年代末,曾在1994年被翻拍)作為《黑鏡》範例,甚至提及《黑鏡》是向《迷離魔界》致敬之作。但是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多人從《黑鏡》中看到了深刻寓意,並非劇作者布魯克爾最想傳達的信息,就像一部《紅樓夢》令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建築家、美食家均有所得。

好了,閑篇少談,書歸正傳。

第一集《國家讚美詩》

讓人想起多年前的一個段子——中文系考試,創作小小說,要求極盡簡練,內容要涉及「宗教、皇室、犯罪、懸疑」。學生第一個交卷,小說只有一句話「OMG,女王被殺了!誰幹的?」

《國家讚美詩》短短一個小時的劇集,將「皇室、政治、性、人獸X、犯罪、互聯網、社交媒體、媒體惡性競爭、家庭道德觀念、庸眾狂歡、行為藝術」等諸多話題巧妙融為一處,精緻,令人嘆服。

作為一個在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媒體(紙媒)就職的路人甲,我僅以陰暗的小心理,躲在角落,為布魯克爾對待Facebook、twitter的反思態度拍手叫好(對於社交媒體帶來的信息碎片化,已經有太多先賢探討過了,我只是覺得,在微博、人人帶來的大量信息面前,我們不再像讀書報時那樣高度關注和縝密思辨,人類似乎在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伴隨著成本低廉的「評論+轉發」而人云亦云)。

關於此片的政治隱喻部分,@Leaven 已經給出了最精闢的闡述——「對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絕妙反諷」,如果還要加上一點解釋的話,我認為依然是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作祟,庸眾的意志開始反噬政治,讓權傾一時的唐寧街政客無所適從最後束手就範的,事實上是布魯克爾所說的「傳播過度」(從媒體通過twitter時刻跟進民意調差,到代替首相的愛情動作片演員因為twitter轉發而穿幫,無不體現了「傳播過度」的弊端)。順便吐槽一句,這樣的情節是99%的中國編劇想不出來的,也許1%的人想到了,廣電總局也會送你一片毓婷,將其扼殺在襁褓中。

值得吐槽的尿點還有很多,比如讓政治蒙羞的人物並非窮凶極惡的恐怖分子,而是一位藝術家!藝術家!不得不讓人聯想起我們天朝的艾XX大神。

比如有關媒體惡性競爭,虛擬的UKN傳媒集團在內部會議中,團隊領導一直恪守國家機密、道德的底線,但是當聽到CNN、FOX、MSNBC、半島已經做出報道動作,便完全推翻先前芥蒂,不顧一切地準備推出報道。

再比如,英國人對待皇室的態度,影片是不是傳達出皇室已經成為政治負累的觀點,這點還有待商榷,希望和各位知友探討。

再再比如,影片中的圍觀群眾甲乙丙,對首相*豬的拍攝手法進行了一番神級討論,似乎讓天朝觀眾們看到了《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大發感慨時的神韻。

最後全篇貌似找不到一個壞人——小公主關心環保;「犯罪分子」為公主斷指最後自殺;首相雖然有對政治前途的隱憂,卻也不乏極力救出公主的善良;其手下幕僚忠誠、盡職;庸眾也為首相流下同情的淚水……但是所有這些好人、善舉加在一起,卻出現了一幅令人作嘔連連的圖景——實為本篇最大槽點。

另外兩集持續更新中……


截一段不久前寫的劇評~

人類的感情在表演中被徹底消費了,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的論調一語成讖。

  《1984》里的「老大哥正看著你」在《黑鏡》中成了貫穿始終的問題。20世紀初的喬治·奧威爾顯然還不能預見,在科技改變生活的當代,專制正演變成一種集體狂熱式的症候群。《1500萬的價值》中,真人秀評委們拋出「踩單車還是跟我們簽約」時不可一世的神情,讓人不得不承認,藉由普通人憧憬一夜成名,利用對選手灌輸式宗教式的價值觀洗腦,「老大哥」的亡魂又回來了,以至延續到《你的全部歷史》中,每一個普通人都被其附身。

  倘若覺得《1984》的隱喻在《黑鏡》中尚不明晰,那麼《黑鏡》對社會學暢銷著作的「劇情化」就變得顯而易見了。《烏合之眾》中古斯塔夫·勒龐對群體暴力的控訴,就被演繹成綁架案一年後,公主繼續著她的慈善秀,首相夫婦在人前表演恩愛,而民眾的生活,從未改變——因為對「集體犯罪」中的個體無從追究責任,道德淪喪也就成為一種被選擇性忽視的存在。而在《1500萬的價值》中,一塊塊包圍選秀者的電視牆,則盡情對消費主義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種諷刺並不單單存在於對選手的物質誘惑和虛擬點數的賺取消費機制,畢竟「屈從於物質」並不能夠直接同「道德淪喪」畫上等號。更殘酷的是女主角所象徵的「真實」和男主角所代表的「反抗」,在評委眼中成了節目的賣點,人類的感情在表演中被徹底「消費」了,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的悲觀主義論調一語成讖。


[第1集] 對「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絕妙反諷,如今看著你的不再是至高無上的老大哥,而是每個多在屏幕後的人們。娛樂至死。無處安置的隱私。被民意決定的無關政治的政治。fuck internet!

[第2集] 商業化everywhere的最後就是反商業化也被商業化了……

[第3集]關於「擁有一個什麼也忘不了的大腦」的痛苦後果的悲劇,這個相關的影視其實蠻多的……

最深的感觸嘛…英國編劇果然是變態!對科技和娛樂至死的進一步恐懼。就這樣吧。


科技是放大鏡,放大了我們的幸福的同時也毫不掩飾地將人性醜陋的一面展示在眾人面前。


(感覺很不錯的一段, 複製於豆瓣 --上帝祝福貓 )

而實際上,最消磨人的不是危機、不是厄困,卻是平常。對於一般人來說,朝九晚五的上班輪迴,就足以消磨最堅強的意志了。每個人大概都曾有夢想,但一入紅塵人易醉,在這鐘擺般的輪迴中,多少偉大的夢想就此消磨?

  平常才是最殺人的刀子,重複可以消磨一切,這對於資本主義遊戲的製造者來說,就是他們戰無不勝的秘籍。

  資本主義遊戲的萌生,與所謂機械化思潮的膨脹密切相關。在物理上,關於機械運動的研究是與此同時迅猛發展的,這種思潮,曾企圖把整個宇宙的所有運動都納入其中,最後,在理論上徹底失敗。但這種瘋狂的夢想卻深深注入資本主義的肌體里,成為其統治階級御民之術的關鍵所在。

  社會生產的嚴密分工,必然導致人的零件化,而零件化的人必然面對的就是平常與重複的輪迴,而這足以耗盡最頑強的生命。

  非資本主義體系的,諸如儒家的整體人、完人或聖人的修身培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不被鼓勵的。而傳媒製造的愚樂,更加強了這種零件人的存在。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徹底失去了整體性與完整性。因此,當一個所謂的高端人士干出些非人行為,這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中,是最正常不過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一切的高端都是以經濟效益為衡量的,這就是市場的力量,市場把人碾成粉末,然後再按市場的原則粘合成一個個市場人,市場成了真正的女媧。

  資本主義,真正的創世紀,一切聖經無法實現的東西,都以資本主義的包裝現實了。那飄蕩在水上的聖靈,那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一切的一切,就如此地舊約又新約了。因此,任何人都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市場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基督教反而幾乎成為全民性宗教,這不過是資本主義創世紀遊戲中一個小小的同構性看點而已。

  因此,當經歷高等教育也全民地經濟化之後,我們更容易理解,資本主義式御民之術的無孔不入。再沒有比從教育開始就零件化、競爭化更消耗人的生命的了,一家子,為了一小子,足以耗盡所有的有閑生命,這樣,市場經濟能不發達?國能不泰民能不安嗎?

  人的全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永遠是一個禁忌,所有的制度,歸根結底,就是阻止人的全面發展。讓人失去整體性,讓人零件化,資本主義才能長治久安,這就是一切資本主義秘密中最大的秘密之一了。

  

  -----------------------------------------------出處:纏


第一季的三集概括起來就是,為了拯救一個人的生命而犧牲一下自己的面子是被民意強姦的,一個單調乏味的未來世界是消費主義的,屌絲想找到喜當爹的真相是可悲的:這世界是怎麼了?


現代感,包括影片快速的節奏,如同摩登時代一般。

其中表達的人性之荒誕糾結複雜諷刺並不算新鮮,但是用類似架空的環境強烈增幅了觀看的衝擊感。

「對科技的反感」 我倒是沒多大感覺,也就是科技改變生活罷。事實上,劇情內容即使用當今的現實環境甚至用古裝片同樣能表現出來。

我其實很憧憬其中的一些科幻場景。當然第一集不算科幻,我也更喜歡二三集。


從一個牢籠跳進另一個更大的牢籠就是所謂的自由


謝邀~

最深的感受是,非常詭譎並且非常好看。

異想天開的設定+黑科技的搭配基本就是黑鏡的基調。"首相與豬交配","克隆男友","人工智慧替代自己"……很多故事都帶有違反常人認知的荒謬色彩,但導演就這樣一本正經的把這種荒謬拍出來了。讓你覺得,"居然有這種神反轉","編劇腦洞開太大了吧","看一部致郁三天簡直不在話下啊"。

說實話,我很享受這個過程。英劇的質感都很棒,略帶驚悚的調調永遠不會讓你看著看著就困了,或者無聊到想拉進度條。"在故事的設定上引人入勝"是黑鏡最大的魅力。

說實話這種風格愛的人很愛,不愛的人很抵觸。但每一個故事多多少少都能引發你的思考。比起"開頭猜到結局系列",我更欣賞這種"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對黑鏡的解讀"。

順便推薦經常和黑鏡相提並論的9號秘事。


《黑鏡》之所以讓人覺得驚悚,就是因為劇中的黑科技其實離我們很近,下面一些技術其實在現實中已經實現了,失控還會遠嗎?

  • 人造蜜蜂

《黑鏡》第三季《全網公敵》展現了一種「後蜜蜂滅絕時代」的景象,曾經有一個斷言稱,蜜蜂消失的那天,便是地球上生物滅亡的日子,因為蜜蜂傳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花粉,而沒有花粉傳播的過程,大部分植物都將會絕種,而依靠攝取植物的動物也會次第死亡,最後人類也無法倖免。第六集把背景設在蜜蜂行將滅絕的未來,人類造出機械蜜蜂取代真正的蜜蜂來維持地球生態。

這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人造蜜蜂在現實中已經被製造出來了!哈佛大學現在有60隻人造蜜蜂,研製的目的正如《黑鏡》中的設定一樣——防止物種大規模滅絕。這也預示著蜜蜂這個物種的生存狀況有些危險。

但是如果你看過《黑鏡》這一集,你就知道這些蜜蜂是有多麼可怕了。

  • 人造人

《黑鏡》第二季《馬上回來》中,女主角因為懷念自己故去的男友,利用他在社交網路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個具有人工智慧的假男友,從一開始只能聽到他的聲音到能夠真實地出現在面前與自己生活,女主角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對待這個與故去男友一模一樣的人工智慧。

現實中,這項技術早已實現。2010年誕生的機械人Bina48就是人類的替身,只要把某一個特定的人的記憶和性格輸入到機械人Bina48身上,他就可以協助繁忙的專業人士接受訪問或敎學授課,甚至可以充當已經去世的人。

Bina48具備記憶,能獨立思考,而且還有情緒。

Bina48具備豁達寧靜的心境,有自己最喜愛的電影、音樂和詩歌。有時她還很幽默,會跟人說笑話。。

講到這裡,我已經覺得毛骨悚然了。

  • 復刻記憶

第一季《你的全部歷史》中,人人都植入內置晶元的時代,人所經歷的一切都被像拍電影一樣記錄下來,記憶影像可以被隨時翻查。

三星最近申請了一項專利,他們研製出了一個特製的隱形眼鏡,可以記錄下佩戴者白天看到的所有事,並且傳輸到只能手機上。

  • 思維副本

《黑鏡》聖誕特別篇中,人的思維可以被複制,副本像真的人一樣思考,然而實際上只是一串代碼,這些代碼被折磨、被逼供、被奴役,擁有人類思考模式與情感的他們被隨意處置。

神經科學家Theodore Berger已經在研究複製人類記憶模式這件事了,他研製了一款晶元,去模仿人的記憶模式,並且植入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體內,以此來幫助他們恢復記憶能力。

但是這項技術除了治病以外會有怎樣的用途呢?不敢繼續想下去。。

  • 手勢控制屏幕

《黑鏡》第二季《馬上回來》中,電腦已經可以脫離滑鼠的控制,所有操作只需要手勢,看起來酷炫極了。

這個技術已經被leap motion實現了,只需揮動一隻手指即可瀏覽網頁、閱讀文章、翻看照片,還有播放音樂。不使用任何畫筆或筆刷,也可以繪畫,塗鴉和設計。

而且它也有一個專門的應用商店,叫Airspace,上面有基於這個技術的遊戲和應用,感興趣的可以買來試試。

更多有關《黑鏡》的資訊,歡迎關注即刻的主題#英劇《黑鏡》新資訊#即刻 - 期待每一次推送


看這部神劇是在半年前了,還是老師給我們推薦的。當時看完只是想到了人性和科技的較量。人性出於本能對於未知的事情懷有一顆好奇心,尤其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快捷又簡短的訊息彷彿是人們接受信息的所有形式。其實三部講的都是一個中心就是科技在飛速向前跑的同時,人性的許多東西並沒有與之同行。在新媒體擴散整個傳媒領域的同時,信息是碎片化的,人們接受信息的時間也是碎片化的。很多東西都是不經思考便一鍵轉發、評論出去的。包括我自己,在微博看到某某爆炸新聞的第一直覺不是去挖掘它的真實性,通常是轉發評論出我的驚愕等等情緒。也許是科技的原因也許更多的是自己的原因,現在人越不越不願意去思考。也許太多東西都依靠電子科技的外殼存活時,這個人真的已經死了。

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總之《黑鏡子》是神劇!看完讓你有透徹心靈的感覺!

= =說不好 請不要砸我


網路社交中 你在僅有的線索 中自以為拼湊出一個真相 自動站隊 你以為你在為正義發生 其實只不過是尋找存在感罷了.

人都是很現實的,往往換到別人的處境 可能你還沒有別人做的更好.不要揣測他人.


第一集

名人隱私與道德底線VS電視直播與視頻網站——民主之死

1984

隱去,

1Q84

到來。從老大哥到小小人。不管喜不喜歡。給人民15分鐘,毀掉一個首相還是殺掉一個公主?你沒得選。

第二集

人可能抵禦異化嗎?拿什麼來拯救我的愛人——愛情之死

虛幻滿足代替感情生活、慾望投射代替理性思考之日,就是《黑客帝國》重現,由人到Android/R2D2之時。推薦觀看把注射毒品和觀看電視直播綜藝節目平行剪輯的《夢之安魂曲》,不要否認放在你客廳卧室里的其實是毒品。讓我們謀殺電視機。

第三集

晶元代替了《記憶碎片》和《復仇》中的寶麗來相片——膠片之死?

「當一個人不再擁有,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忘記。」

當一個人不再忘記,他唯一真正擁有的……

三集裡面主角的愛情與身體都遭遇創傷、社會的普世價值被棄之如履,流行文化的狂歡一如既往,後兩集里在wii/PS3/Xbox、Google Project Glass式的新產品面前,政府的監管一如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般消失了。市場經濟,商業社會,為了繁榮,忍了吧,認了吧,算了吧。

鬧,是沒有好下場的。——《孩子王》

收復釣魚島,佔領華爾街。

如果要總結中心思想的話,BBC隔空炮轟加州兩大支柱產業。

「報告州長,記憶晶元已被摧毀,終結者模式開啟。」

「After the inhuman war, peace return to the world. All races, the write, the yellow and the black of all beliefs can 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to build a new world. In that world, people can respect one"s life and dignity. All brutalities and terrors will be prohibited. All wars of aggression will not be happened. In that world, people on earth are friends.」 —— Purple Sunset (2001)

多麼美好的嚮往。這一回因特納雄耐爾 live long and prosper 可是就算The Terminator再拯救一次世界也無濟無事,個人的世界已經坍塌。有什麼辦法呢?上帝已死。巴別塔已然建成。人總是敗給自己。

突然感覺被人kick了一腳,轉眼向鏡子望去,一片漆黑,是在做夢嗎?媽的陀螺也找不到了。


我看完以後第一感覺是"what"s fxxking real?!"


第三集,男女主人公做愛卻各自回放著與他人的性愛場面。很現實,極其不想承認。


大家都很愛解讀啊。

我看完的唯一感覺:做作。不過是堆砌了一些誇張的畫面,表達得淺薄,諷刺得表面,竟然還被認為深刻。


三點半,整個城市的人都守在電視機前準備看首相和豬性交,觀眾的臉上夾雜著同情好奇幸災樂禍獵奇噁心不可思議事不關己的消遣,人是複雜的,科技只是完全地把它從黑暗中拉出,公之於眾。

三點半,公主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被放。

歹徒在直播面前上吊了。有人說,這是21世紀最偉大的作品。我贊同,這是他對媒體輿情打的一個賭,他輸了,死是他的一種表態。


黑鏡打卡...談談一些自己的感受

1.每個故事把握著獨立恰當的火候,一個小時做不到詳盡的交代,只是從一個個獨立的科技點入手,卻留給你充足開放的反思和想像空間

2.角色設定源於生活,如劇中常見的對社交網路的諷刺,對歧視的描寫等等,彷彿都能在現實中找出類似的案例,再將問題矛盾放大化戲劇化,往往影射到每個人自身

3.貌似展現的都是科技的負面,卻又不是在唱衰科技,因為劇中多數悲劇都是人禍,用科技做呈現主題,人性作為矛盾來源。讓你暴露在人的陰暗面中,然後嘗試去正視它。

4.雖然許多劇集情節設定都經不起推敲,但就是誇張和戲劇化才成就了黑鏡獨一無二的觀感,不用許多恐怖驚悚套路就帶給你深刻的絕望和毛骨悚然。

和老牌科幻經典不同,黑鏡更像一個鮮明的warning。

你覺得故事發展到這樣應該不能再絕望了吧,黑鏡總在告訴你只有更絕望(有時真的是絕望到毛骨悚然)

當然也不是盡善盡美,也有部分老套或混亂的敘事,總體不影響它成為神劇


看了一季,看不下去。積極向上的我都悲觀了,不多說。棄坑


推薦閱讀:

《絕命毒師》三觀是否有問題?如果有,為什麼還要推崇?
有哪些被忽視的好看英劇?
london spy 倫敦諜影 第一集danny在Alex房間里的發現到底說明了什麼?
《Skins》為什麼流行?
哈利.波特系列有沒有拍成劇集的可能?

TAG:英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