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今中國總是通過小說改編為電影,而很少採用原創劇本?

每年的編劇不少,作品也產量不小,但是搬上熒幕的大多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很少有原劇本。


畢業不久,寫幾個小破劇本,拍點小破片。水平一般,僅限於混口飯吃。

像 @痕迹檢驗師九滴水說的,他的副業是一名小說作者。自己也親身參與過案件偵查,寫的故事自然更真實生動。

寫劇本,往往寫自己真實經驗更好,細節更詳實,更生動。好的編劇,會親自去體驗生活,就像以前的作家集體下鄉「採風」,比如高滿堂寫《闖關東》,大量的調查資料,真實走訪,寫了八年。

如今影視行業,大多給不了編劇這些條件。八年?別鬧,只有八十天,你寫不寫?不寫有別人寫。

每次與甲方談劇本,我都會強調寫作這件事兒是一分時間一分貨,一分錢一分貨。甲方往往點頭稱是,很真誠,我很感動,大家聊的很開心。簽合同吧。握草!幾十集的劇本,就仨月?平均一個月寫近十集。怎麼可能寫好?

成熟的編劇往往利用以往的經驗,有一套成熟的模式,故事沒問題,但是不出彩,就是所謂的「行活兒」。這些大多來自於編劇的閱讀和閱片。所以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原創影視劇都是套路,看了開頭,你便知道整個故事的過程和結果。這樣的故事,怎麼比得上小說作者發自內心的創作?

發自內心的創作往往充滿靈性,行雲流水不落俗套。反之,規定時間內的「訂單」,往往就水了。當然,好的原創有沒有?當然有,但是寥寥。

成腕兒的編劇接的單子夠大,但是腕兒已經是腕兒了,再自己動筆的很少。往往是一群年輕人執筆,腕兒把關,所以你會發現,成腕兒的編劇作品依然保持足夠的水準,但是後續作品超越成名作的不多。

成名編劇價格奇高,年輕編劇糊口都難。當然,年輕人水平參差不一是原因之一。可是更多投資方實在不懂劇本,無法分辨好壞。選擇"品牌"當然是最保險的。

有人以為讀一本《如何成為千萬富翁》就真的能成為千萬富翁。大家都嘲笑他。可是我見過很多看了幾篇朋友圈文章便以為洞悉了創作的秘密的老闆,與他們聊劇本,你感覺他們是編劇,你是打字員,負責把他腦海里的想法落實下來,但這些想法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前後矛盾。落實到文字上驢唇不對馬嘴。

沒人教導演怎麼拍戲,可是太多人教編劇怎麼寫劇本了。

時間緊,錢又少。寫不寫?寫!不寫沒飯吃啊!金主說的話不對,聽不聽?聽!不聽話就沒飯吃啊,那就寫吧!

憋十年憋一個好劇本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劇本慌,誰手裡有個梗概做個ppt就能去圈錢了,戴個帽子的就叫導演,編劇圈同樣充斥著無數大忽悠。

資方當然喜歡好作品,可是好作品需要時間啊,需要足夠的稿酬啊,沒那麼多時間沒那麼多錢。怎麼辦?那就趕時間。字數足夠,那就拍吧。找點當紅小鮮肉,總有人看的。

沒人再提"創作",大家談的都是「項目」。

小說是現成品,又有一定群眾基礎,直接拿來改編,太保險了!尤其是有知名度的大IP,各家分搶之!

所以現在可能是小說作者最好的時候,手裡存著好小說的,那就發大財啦哈哈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分鐘前,某製片方打來電話,談修改。昨晚交了一個喜劇劇本。挺用心寫的。公路片架構一個偽文藝女青年朝聖的遭遇。

提意見說寫的太高級了。要再熱鬧點。我說高級了不好嗎?為啥一定要走下三路呢?插科打諢塞段子多愚蠢啊。她說同意,但是老闆喜歡熱鬧的,還得帶點科幻。並開心的說了一番她的設想。我說這樣就木有合理性了呀,變成純惡搞鬧劇了。她說對,就是這個風格,好看。我說那簡單,寫的快,肯定不拖稿了,編劇別掛我真名就行。

我一師哥說你現在別想那麼多,你以為你這兒搞創作呢?其實你就是一服務人員。你得聽金主爸爸的。這是經驗。

等著挨觀眾罵吧。

我他娘找誰說理去?


改編劇本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1.原創小說已經一定程度上經歷過市場,讀者的考驗,擁有一定基礎在,只要忠於原著,或者在原著基礎上稍作一些加分式修改,至少可以保證一定的劇情質量,換句話說,一部好小說,改寫劇本的時侯忠於原著,用心一點,至少不會爛到哪裡去。

2.改編觀眾們比較熟悉的作品:四大名著之類的,比如西遊記。大家對西遊記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這樣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再想要吸引人,就得千方百計的勾引起觀眾們的獵奇心,激起他們「什麼?悟空和白骨精唐三藏有不能說的秘密?」「原來豬八戒還長了那麼一個逼真的豬頭啊!還是野豬變家豬啊!」影片好不好爛不爛,豬八戒長成啥樣,都是後話了。

3.相對於還沒有經過市場和觀眾考驗的原創劇本,拍成電影之後萬一不是那麼有把握,完全沒符合觀眾們的口味,那票房的損失肯定會讓投資商臉色發青,投資商投資一部電影是做生意而不是做慈善,誰不像讓自己的投資風險降到最低呢?

對編劇來說,改編劇本不能惡俗一昧的諂媚觀眾和市場,但是又要讓惡俗的老闆們看到賺頭,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呀。


整體而言,中國的編劇水平及深度不如小說家。中國的小說群體相當成熟而且經歷過很多歷史變革,有很深沉澱及對社會的認知。但編劇群體相對年輕,且目前而言很不純潔。很多人搞編劇就因為稿費單字比小說高。小說有兩次諾貝爾,而編劇有啥呢?另一方面,小說題材更容易上手,而編劇有相對專業性,相比之下,小說的群眾基礎較好。基數大的群體出精品的概率就大。簡言之,中國編劇需要更純粹,不僅是業務上,更是態度上。


為什麼當今中國總是通過小說改編為電影,而很少採用原創劇本?

首先,小說改編成電影,這個現象不是中國獨有

英國有《神探夏洛克》系列,近幾年仍在被不斷的搬上熒幕。

前段日子上映的《圓夢巨人》也是小說改編。日本也有《嫌疑人X的獻身》,還有二次元作品《長安幻夜》、《艷勢番》等。

《哈利波特》,《飢餓遊戲》,《暮光》 這幾個相當成功的系列就不再多提了。

而中國近些年搬上熒幕的,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影片大概有:

《小時代》系列,《盜墓筆記》,《鬼吹燈》系列,《狼圖騰》,《萬物生長》,《道士下山》,《左耳》,《何以笙簫默》等。

對比起來,國外的這些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片子也不少,沒必要咱中國多出那麼幾部,就說不得行,況且,原創劇本採用的也不少啊。只是說小說一火,連普通的群眾都大概知道一點這個小說。

比如《盜墓筆記》,改編成電影之後,你就知道了「哦,這個小說改編成電影了我知道這個小說,我還讀過呢。」

但是如果一個電影採用了編劇圈內的一個原創劇本呢,普通群眾壓根兒就不知道,誰會沒事去拿著劇本那麼枯燥的玩意兒讀?

所以普通群眾往往有這種錯覺,總是通過小說改編成電影,而很少採用原創劇本。

因為小說門檻低,有很多人去讀,而劇本的門檻較高,受眾也不多,這中間有因素的差異,從而造就了這個結果。

再簡單說說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好處。

你比如,把《盜墓筆記》改編成劇本,然後拍成電影。

那麼,由於《盜墓筆記》本身就很火,有很多讀者,那麼這一大批讀者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說就是這個電影的票房保障。

拍電影是要投資的,投資是有風險的,改編熱門小說,不就相當於有了一道保險,誰不願意干這種好買賣呢?

還有一點,把小說改編成劇本也不是那麼簡單滴!

寫劇本主要以動作語言描寫為主;而小說往往會用大量的文字去渲染環境,白描事物還有分析心理。

接了改編活兒的編劇,則必須要有這種功力,把小說的語言全部變成語言和動作,將之重新組織起來寫成劇本。說起來就是簡簡單單的「組織」兩個字,但你要知道,好的劇本講究許多東西,矛盾啊,敘事模式啊,小高潮鋪墊,大高潮延宕等等門道。

奧斯卡不也還分最佳原創/改編劇本嗎,只是說側重點不一樣,並沒有優劣的差異,不是說改編別人的小說就是後娘養的,這也不是個輕鬆的活兒。

改編小說不是一個去粗存精的活計,簡單來說它和翻譯別國文學作品的過程有些像

再啰嗦一點兒,我也不是編劇圈內的人,只是一個日後可能成為編劇的學生。不過大致可以猜到,編劇這口飯不好吃。

但不管怎麼說,講出一個好故事,終究是每個渴望成為編劇的人,朝之奮鬥的的源動力。

要是總嘮叨編劇不如小說家,總覺得有些不妥,好故事是必要的,但怎麼在一部長約2小時的片子里表達好,而且讓觀眾明白且不犯困,嘿嘿那考驗編劇們功夫的時候就到了。

寫出好故事,和怎麼去講一個好故事,這可是兩個術業,術業有專攻。


不是總喜歡,而是原創薄弱,投資商缺乏信心。取材小說至少可以事先籠絡一部分原著粉絲。

這個現象也不獨中國存在,美國日本大部分賣座電影都是取材於熱門小說或者熱門漫畫甚至熱門電視劇。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簡單點來說就是:

1、小說已經經過了市場檢驗,有一定的受眾,改編時就會有熱度,演員粉+原著粉,就能帶高這部劇或電影的關注度,後期還可能會貢獻票房和收視率,是一條捷徑。

2、有小說打底,故事的大體框架已經成型,改編起來會比較節約時間。一個編輯寫一部原創劇本可能需要大半年,然而如果改編一部小說可能只需要不到兩個月,改編好了資金到位立馬就可以拍,整個資本運作的過程就會顯得非常順暢和高效。資本是青睞所謂IP的。

3、我國的影視劇市場本來就還處於比較低端的水平,而日韓等國家已經運作得比較成熟了。所以他們實行編劇中心制,編劇的地位和報酬都很高,能夠做得上這種編劇的,本來也就是有很有經驗的編劇了。

看到好幾位國內編劇抱怨,演員拿那麼多錢,如果給他們那麼多錢,他們也能寫出好作品。其實並不盡然啊!個人認為,目前國內影視劇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好編劇啊。好多影視劇故事老套、毫無邏輯、主次不分、不明所以,連改編都能改編的亂七八糟。這當中有投資商的利益關係,比如要給誰什麼樣的人設、多少戲份等等,也有編劇功力不到位的問題。當故事本身是個爛故事,那麼再好的服道化、再好的表演都無濟於事。


因為中國行業內大部分投資人製片人乃至導演都沒有對原創劇本的判斷力……而小說好歹有個市場判斷的基礎,省事兒了唄。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煤老闆」有煤老闆的角度,創作者有創作者的角度,觀眾有觀眾的角度,搜羅劇本的小編輯也有編輯的角度,還有伯樂般的電影人的角度,甚至像我們這種沒事找事,淺嘗一點電影甜頭就高言闊論的閑人的角度。。。我想我們越多的發言,答案才會越來越清晰,但答案依然不止一個。


說來說去 都是惡俗老闆的錯?都是市場金錢的錯? 23333 搞藝術和賺錢兩手抓 沒點真誠觀眾也不會買賬。 或許很多老闆總想賺一筆是一筆。 感覺觀眾們 提高審美水平 不買賬也是 促進進文化市場的 重要方面吧?


小說改編為電影的好處就是,小說的劇情框架結構已經有了,改編的工作就是改成適合電影表現形式的劇本,改的好的劇本既能忠於原著,又能提升原著,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很多時候你看一部小說,腦海肯定會腦補一些情景,這些情景畫面就是電影的表現形式,如果改得好的話,觀眾看電影的時候的體驗跟他們看書時候的腦補畫面差不多,就能引起一定的共鳴,這樣的影視作品比較容易成功,當然前提是小說作品本身已經是有一定的受眾,已經是被接納的好作品。


IP更容易被市場接受,並且已經佔據了頗多人氣,對於宣發來說很容易也更具成效,再在明星效應之下加上適當的宣發,票房保障更大。

而且小說在一方面已經接受了大眾審閱,符合大眾口味,撈錢不靠這些靠什麼?現在商業模式佔據電影製作十之八九,獨立電影人等先商後藝也是常態。所以這樣也不見怪。


勉強試著答一下。

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首先是為什麼不用原創劇本?因為小說的品質比一般的劇本好得多。不是說小說家的水平真的比編劇高多少,而是如果小說能堅持下來讓你知道,一般都是經歷了時間考驗的。然後拋開水平不論,我們來對比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就是《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RR馬丁,他既是個小說家,又在好萊塢當過編劇,當編劇不出名,但是賺了很多錢,當小說家得過很多獎(星雲雨果一大把),但是沒賺到什麼錢。

然後馬胖子如果不是因為《權力的遊戲》,大眾估計永遠也不知道這麼一號人,(當然,國人熱衷看抗日劇,其實現在也是不知道有這麼個胖子)。

編劇最多資方能給你多少時間寫劇本?三周?三個月?拍個幾十上百集的電視劇。

馬胖子寫一卷能寫上五六年。。。然後才夠拍一季10集的美劇。

總結一下,小說家都是窮屌絲,慢工出細活,而且寫出來的東西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私以為50年內的小說是最好的,太老的價值觀相差太大了),所以性價比是極好的。

原創劇本。基本都是緊急趕工出來,為了要拍而寫的,這質量就很感人了。


因為他們不會寫小說啊


個人看法

小說有原來的讀者基礎 讀者喜歡小說自然會看電影

電影演員的粉絲基礎 加上小說本身的讀者基礎 自然有票房


推薦閱讀:

為什麼前衛牛逼的藝術都要和性相關?
造成現在國內這種畸形電影格局的主要原因是觀眾嗎?
如何評價寺山修司?
川普和希特勒有哪些相似之處?
《荒野獵人》開頭印第安人的弓箭真的那麼厲害嗎?

TAG:電影 | 小說 | 劇本 | 改編 | 書籍改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