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評定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中國特色之一嗎?
不是什麼東西都是中國特色好嗎?英語是
job title。沒有職稱,你讓人家名片上印啥?職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管理方式,國外也一樣有職稱評定。美國的大學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更是等級森嚴的。當然,在我國,評定的過程,評定的方法,評定的效果可能存在你說的「中國特色」,但這已經是另一個問題了。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職稱評定,不要求論文數量,反而專利需求呈上升趨勢。多數省市地區,明文規定專利在職稱中的重要作用。
有的企業直接表明:獲得一項實用新型專利權,可作為評聘中級技術職稱的可選條件之一;獲得一項發明專利權或兩項實用新型專利權,可作為評聘副高級技術職稱的可選條件之一;獲得兩項發明專利權或四項實用新型專利權,可作為評聘正高級技術職稱的可選條件之一。此外,該辦法還將專利視同成果評價。項目成果已獲得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權並取得顯著效益的,視同通過技術鑒定,均可作科技成果登記和申報獎勵;申請並公開一項發明專利,視同在國內刊物上發表一篇學術;獲得發明專利權視同獲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可想而知 ,專利在職稱中的重要性。
中國的職稱評定是把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里的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等級納入國家人事系統的一個手段,跟國外的什麼教授副教授的完全兩碼事,跟公司里的高級首席設計師的更不可同日而語。
職稱實際上和名片上的頭銜是一回事,進入一個公司,獲得一個職位,也需要公司進行評定,職稱呢,是國家評定,對應的好處就像職位的工資福利一樣啦。
打個簡單的類比,呵呵,希望 有幫助。
體制內,職稱拼了十幾年的老司機,回答你
每個單位,相同專業的人都是呼啦啦一大堆,誰牛B,誰是大神?
這玩意怎麼區分,按工齡?還是領導說了算,不民主啊,不服啊
那就擺場子,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誰來擺場子最有說服力,國家啊!就跟高考一個樣,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有能耐使啊,有招想啊
於是,每個專業的職稱評定就出來了,標準統一,條件公開,大家公平了,國家還能多個收費部門,又養活不少人
大家靠自個本事,要不你專業大牛,不評你實在說不過去,要不你有招,讓上面畫個圈,這就是你說的中國特色。
至於評定這類的項目,世界哪都有,選美,福布斯財富,世界500強,都喜歡列出個123,這是全球特色。
職稱評定有許多標準,這是硬性的,但決定性的關鍵不在硬性標準,你懂我的意思吧。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沒啥都行,別沒錢! 有啥都不好使,要有人!
再說就該封號,被邀喝茶了,這也是中國特色……
遼寧職稱 職稱 最初源於職務名稱,理論上職稱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步產生了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評價與聘任崗位相分離的需要,即「評聘分離」,職稱的概念也相應發生了變化。聘任的崗位稱之為「專業技術職務」,簡稱職務;而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則以「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來標識,簡稱職稱。
相關人士必經之路,也是當今在社會行走的基石。
正常國家都一樣,不同職業都要評級。
高校都要評助講/講師/副教授/教授醫生都要評醫師/主治/副主任/主任醫師工程師都要評助工/工程師/高工/教高
大家都一樣,走到哪裡職稱都要慢慢熬,你掛個professor(教授級)誰都會高看你一眼。想問,本人是環保專業,已經工作兩年多可以評定初級職稱,但是現在本人轉入電力行業,是否可以評定環保工程師初級職稱,利用現在公司的資源。
職稱似乎是在1985年左右提出的,目前事業單位依舊很在乎這個,但主流是越來越淡化,從職稱可以考試開始。拿工程系列來說,本科滿一年碩士三個月或博士直接評助工,稍後碩士滿三年就評中級,隨後是高級,這些等級都可以考取到。高工是需要考完單位再審議。
有,只是在標準、制度或培養方式上不同而已。以高校教師為例,美國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講師四個檔次。講師和助理教授的最低要求是有碩士學位,名校的話要求有博士學位。所有新招聘的教室都要從助理教授開始,每年要經過很嚴格的考核,經過五六年才能晉陞為副教授。在晉陞教授、副教授的過程中沒有名額限制,只要條件成熟就可以提出申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