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詩言志,歌詠言」?


受邀題。

此言出自《尚書.舜典》,是其中講典樂中的兩句。《尚書》是我國最早的史書,舜典記述的是舜時的事,在談到宮廷中樂官該如何依制度主持典樂時,使用了「詩言志,歌詠言「的話,歌詠言中的」詠「,常見的是用」永「,」詠「通」永「。後面還有兩句是」聲依詠,律和聲「。

按照前賢從語言流變的考證,詩與志、詩與情可同義通用。孔子又說:」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朱光潛解釋說,志與意含有近代語所謂情感,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意志與情感不易分開。還有志是指「心所念慮」」心意所趣向「等說法,不多說了。

」歌詠志「,朱光潛說:」歌本長言「。此時的詩是用於唱的,不長不足以形成高低長短的腔調。所以,又有了」聲依詠,律和聲「這兩句的補充,是說這種腔調,也要依一定的規則來。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正因為詩與歌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再往後就合稱為詩歌了。

如果要用今天的話,最簡潔地表述即是:詩是表達願望的,歌的規則有助於這種願望的表達,同時也受其制約,這樣唱起來,就更動人了。

但是由於語言的流變,表達內容的增加,用其舊規則,會制約表達,後來便了更自由一些的詞,有了詞牌,當然能用於唱。再後來,有了新詩,主要在於看,而非用於誦唱,也無所謂詩詞之分了。

新詩中,從有標點,到不要標點,到更自由的長短句搭配,到一句詩中,有若干空格,以適應情緒節奏的變化。從空格獨立出來的幾個字中,突出相對獨立的意象,使情緒的表達與句式一致。

舊體詩詞與新詩等,習得者各有所好,自得其樂。我個人倒是覺得,今人如愛好寫詩,寫新詩,更易於表達今人的情感。


出自《尚書》。其中「詩言志」被朱自清先生認為是中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綱領」,對於後世的文學有著重大影響。我們首先簡單看下這種傾向的負面影響。比如說漢代重經,漢儒解釋詩經時,喜歡牽強附會,比如詩三百,思無邪。對於詩歌創作而言,就是詩人們寫詩一定要注重詩歌的現實主義功能,表明志向,抨擊現實。如果詩寫兒女情長的東西,就是不莊重的了。比如一直遭到詬病的宮體詩。宋人這方面的分裂傾向尤為明顯,比如歐陽修既會在詩文中表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志向,又會寫一些艷詞,那是因為詩歌傳統的功能不能滿足其抒發個人私密情感的需要。

如果從正面理解詩言志,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中國古代是很少有很單純的文學創作的,文人的身份往往是複雜的,一些具有參政意識的詩人往往把詩歌作為一種工具。即使是表達閑情的詩歌,其中也透露著一種立場一種傾向,以陶淵明的隱士田園詩歌為例子。

其實詩歌發展史會呈現一些波浪式反覆的軌跡,比如詩之後出現詞,是因為詞更具音樂性更能滿足情感表達需要,但是當文學變得太甜軟的時候,就會有「道貌岸然」的文學復古運動,背後有著深層的政治原因


我個人理解,歌是貴族的歌,貴族無悠,故而直放;詩是仕人的詩,仕人多思,故而周折。


其實這個問題尼採回答得很好

酒神崇拜和日神崇拜的關係

你唱的歌要是讓人大腦一片空白 你贏了

要是文章寫成這樣 你死定了

你著的文一定要讓人不停地思辨

最終通暢了 明理了 那你贏了

你玩兒的音樂弄成那樣 那你死定了

可以說音樂根本上也弄不成那樣

包括瓦格納的音樂其實也不是思辨性的


詩:士、寺、時、是,立竿測影,日正也。本質是言大道。因天之序,合道而行。「牟尼空中,青尼致中,仲尼時中」一也。


上古舜帝要領導民眾,制訂禮法,民眾不識字,怎麼辦?編成歌,教大家唱,大家會唱了,記住了,就知道怎麼尊禮守法了。詩就是用精練的語言把好的想法記錄下來。歌就是用優美的腔調把記錄下來語言唱出來。總的來說就是把禮法和詩編成歌,教民眾唱,引導民眾尊禮守法,向上行善。看看詩經的語言精練不?


也可以參考《文心雕龍》明詩篇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宇宙鐘擺之末日衚衕入圍華語科幻星雲獎?
寫小說怎樣才能有代入感?
如何評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
文藝學在讀後使你對專業的理解產生了哪些變動?
雨果獎中的悲傷小狗行動是什麼?

TAG:文藝 | 文學 | 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