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讀外國名著還有意義嗎?或者說大學裡應該讀些什麼書?
在看《德伯家的苔絲》,但是看不下去了,覺得看了一點意思都沒有,好像裡面寫的思想都只能適用於那個時代,對這個時代的我沒有什麼助益.......
大學裡應該做的事情有很多,讀書只是其中一樣。
中國的大學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自由,但多年的填鴨應試教育讓學生的思維發散不起來,所以很多人往往整個大學浪費在完成原來應該在高中就完成的事情上,比如初戀。不過既然你問讀書,我就單就讀書回答一下。
如果你是個理工科學生,多讀些社科人文類的書,可以借良好的數學基礎,先讀一些經濟學的書。我覺得讀經濟學能幫助一個人培養以下能力:1. 為問題研究建立模型的能力
2. 了解人性,知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3. 有大局觀,知道很多事情是要站在各個利益集團的角度進行平衡的。然後可以讀讀哲學類的書,培養一套嚴密的觀察論證方法,掌握世界的規律和歸因的方法,這樣可以觸類旁通很多東西。
文學類的東西,是作者的人生體悟,但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體會的東西也就無非那麼幾樣,往往沒有很強的通用性,個人不是經常讀。因為覺得有些浪費時間。
如果你是個社科人文的學生,你讀的書應該夠多了。但是你會發現很多書(特別是中國的書)只有觀點,卻沒有嚴格的邏輯和數據支持,這不是科學的觀察世界的方法。所以尋找一些有嚴密邏輯和數據支持的論證類著作可以幫助培養社科人文學生缺少的東西。比如心理學,經濟學其實也可以。中國的大學幾乎沒有通識教育,所以就要靠自己來通識教育。個人以為,讀文科的人要讀些科學,讀理科的人最好讀些人文書籍。文學名著不能讓你致富,但這些書有助於滋養心靈,完善人格,提高人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能力,有幾本名著打底,足以受用終生。但如果你志不在文藝,讀多了也會邊際效用遞減。讀書要遵從自己的意願,不要因為別人說好就去讀。要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考慮好你的時間約束與機會成本,挑選各類書組合起來去讀。
很有意義:幫你超越時間。沒甚麼比這更有意義了。
開卷有益,存在即合理~所有的書都有它的價值,只看它是否跟你的需求重合
《苔絲》我在大一時看了,老實說感覺和你一樣,特沒感覺。經典名著我這段時間也有看,大部分都觸動不大,也許是我看的不夠專心。但經典的文學著作是不會過時的,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將人性刻畫的很出色,有些現在理解不了,隨年級大點應該會慢慢懂得吧。前幾天看北大教授錢理群的一篇文章里寫道,經典當然要讀,不過不是隨便翻翻看看走馬觀花,要多讀、讀熟、讀透,只要把經典東西讀透了,之後那些作品都是從經典中衍生出來,理解起來容易的多。我現在覺得對待經典要麼認真,要麼就看點別的書,而除了經典之外的什麼書那就看你個人愛好了,只要你有興趣什麼都行,能從書中體驗到快樂那是最好的收穫了。
凡走過必留下痕迹。不要那麼功利、績效導向得看待讀書。所有的閱讀經歷和體驗是一種沉澱,當你未來不經意時就會發現所收穫得比預期得多。有機會的話多閱讀吧。收穫不僅在當下,更在未來的整個人生。
大學看的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科學和生活常識。一類是專業延伸和職業培養類的。 所看的書籍決定一個人面向社會所走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選擇。書本對人的影響絕對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我只能從基礎和常識的書籍說起。 大學生文筆的培養極為重要,善於寫,敢於寫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經驗積累。所以,我建議多看看《應用文寫作技巧》、心理學著作、思維型書籍、百科性文章(雜誌、報紙的作用不可忽視) 散文和詩歌值得欣賞,在生活情趣上這比較怡情。如果你是較 理性的人,我想理性文章很值得一看,我覺得劉墉的文章就不錯。另外,荒誕派的寫作很容易激發人的創造性。
呵呵《苔絲》,我還是在初中時候看的呢,那時候看了一堆外國名著,但是主要關注的是它們講述的故事和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其中,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其他啥的沒有在意。現在想想,自己感情這麼豐富這麼激烈可能受到那些故事的影響。
如果你上大學想看名著的話,推薦看原版或者靠譜的出版社出版的譯版,這樣翻譯有保證,雖不是原汁原味但也讓你也能領略到7、8分。我不是社科系的,我看名著類的小說最喜歡的具有豐富人物性格刻畫和心理描寫的小說,比如《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等,雖然時代不一樣了,但是人們最根本的東西是不變的,比如愛情和人性!我還喜歡收集小說描述的手段和方式,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說,殺人套路的收集,莎士比亞悲劇套路的收集等等,很有樂趣~就是多思考一下作者為何會這麼寫?悲劇為何而悲,喜劇為何而喜。你要看名著的話,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來讀,會收穫更多而且過程更愉悅。
另外中國的名著也極力推薦!因為是本土語言和文化,你會學到更多東西,看得越多越會驚嘆於中國語言的美妙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一個點深入進去會發現一片奇妙的領域(我看書喜歡深度遍歷~),覺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而愛上中國。每種類型每個方面看得書多起來,會形成一張網,你會為它們之間的關係所痴迷,大概是這種感覺。
至於看什麼書我的意見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從一個點看起,深入進去,在此過程中發現相關的另外的點,再深入進去。慢慢你就會建立起你對自己喜歡東西的半專業的理解,甚至那會成為你一生將追求的東西。
其實我看的書也不多,不過感覺還是挺豐富的,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在這裡說說我的看法~
有意思,要記住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裡表達的人性、愛情等美或丑的本質。本質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上高中,逃課打遊戲,逃課看NBA,玩搖滾,寫小說。閱讀蘇童、莫言、方芳、王朔。瘋狂自學C 語言和彙編,順便完成高中畢業。大學,外面打工自己養活自己,學習組件設計和資料庫原理,學習資料庫專業研究生課程,學習MBA課程,閱讀開源代碼參與開源項目,順便完成大學畢業。
讀好書可以使人安靜,可以使人深刻,書的作用在於讀書的過程中吸收作者的觀點,站在與自己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待其他紛繁的東西時也會有所增長。所以有時候,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好書 讀的愈多,書籍的熏陶作用愈強。個人認為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與外國人很不相同,建議多讀外國名著,學習其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
我覺得哈,你的想法就有些問題,感覺你讀書就是完全是為了在書中找一些實用的、可借鑒的技巧之類的,這樣的話 ,推薦你去看 各類工具書或者 百科全書。
很多書,特別是文藝類的,作者主要是為了表達他的思想 ,看這樣的書,理解、感悟 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 設身處境 ,如果你是書中的 主人公,你會怎麼辦。名著分很多種了,國內的很多書確實沒有國外的寫得好,翻譯過的書找好的版本來看相對會好些,比如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系列就都不錯!
關於閱讀的建議,商務印書館的《叔本華論說文集》,封面是粉色的,裡邊有一章「論閱讀」挺有意思的,「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啟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為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愈多,或整天沉浸讀書的人,雖然可藉以休養精神,但他的思維能力必將漸次喪失,此猶如時常騎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較差,道理相同。」
另外還有:叔本華」論拉丁文研究」,「隨著與民族文學相關的方言的興起,作為學者們通用語言的拉丁文逐漸被廢棄,這從歐洲知識的角度來看,可謂是一場真正的災難。9世紀,12世紀,13世紀許多人,都直接使用他們在思考學術問題時自然採用的語言來對我們演說,他們雖然在時間上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在感情上卻使我們感到如此親近,我們能與他們密切相聯,對他們真正了解。假如他們每個人都用他那個時代,他自己國家的特殊語言著書論述,那麼情況又如何呢?對於他們的論著,我們甚至可能連一半都不懂,我們看他們的論著就好像是遙遠的地平線上的陰影,或者,也許像透過譯者的望遠鏡看到的東西。拉丁文學者擁有寬闊的視域,他不僅看到現代,而且能看到中世紀和古代,而且,他若研究希臘文,甚或梵文,則精神視野將更加寬廣。」
你對什麼感興趣就讀哪方面的書。反正多讀書,讀好書肯定沒錯。
沒啥說的,讀比不讀好。如果這本看不下去,可以看看別的。《白鯨》不錯
呵呵 對於提高自己很有必要 確實能幫助到自己 謝謝
如果你是熱愛,那就一定要看,並且現在大學裡缺乏文學教育,寫作能力普遍下降。西方的文化有其特殊的魅力,作為大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通過深入的鑒賞獲得與之前閱讀不一樣的收穫。我個人喜歡看短篇,像莫泊桑的《羊脂球》。。大學應該在充實專業課的基礎上廣撒網,多多涉獵不同的領域,如果大學之前有自己特別熱愛的領域,專攻就好。。。通過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可以給人更多的思維聯想,作為一個理工科學生很有幫助。。。
可以多看點非虛構類的書啊。最淺近的當屬傳記,各行各業的都有;然後是歷史,包括年代史和各個領域的專門史;如果有興趣就可以接著讀些社科、藝術、科普……總之看書不只是看文學作品~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懷。有意義或是無意義,又有什麼關係呢?此生做的無益之事怕也不在少數,只有喜歡,看書快樂就好……
《德伯家的苔絲》高中就看了,那會兒大愛外國名著,覺得他們人物刻畫很細膩,沒有中國這樣繞彎子,但卻能給你深刻的印象,大愛《悲慘世界》,《呼嘯山莊》,《飄》
推薦閱讀:
※請問你是如何積累寫作素材的?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不愛讀書?
※閱讀英文原著,由於是初閱者有很多生詞,是否碰到生詞就得查字典?
※如何處理生活規律和閱讀大塊頭著作之間的矛盾?
※好的閱讀習慣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