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評測為什麼都不怎麼靠譜?

都是一大堆主觀扯淡的感覺,

一堆不切實際的比喻,

說的都是個人的感覺,這都是沒有意義的啊。

沒有客觀的數據比較嗎?

耳機廠家是怎樣檢測,判斷和對比一條耳機的好壞的?


首先,用文字描述聲音原本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務,所以感覺很扯淡!

其次,人類的聽覺本來就不是那麼敏銳,而且個體樣本的差異又是那麼大(由於工作環境的緣故,我就職的公司里每年體檢都測聽力,出於好奇對比過很多檢測報告),因此不同的人對同一個發聲源的收訊情況存在著很大差異,所以數據不能反應一切。(更何況數據真的就那麼真實嗎?測試器材、測試環境、測試方法真能做到一致嗎?還不是各廠商自己標自己的)

另外,每個人的顱骨、耳廓、耳道構造都有所不同,這也造成了同一副耳機由不同的人佩戴時工況並不相同。個人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器材的認知差異是 音箱<大耳<耳塞。因為音箱的播放方式與聆聽外界聲音一致,符合我們習慣的聲音認知;而大耳和耳塞則部分或全部的繞過了耳廓對聲波的影響,與平常的聽覺認知不同(耳塞有根據耳朵定製的,音箱有根據耳朵定製的嗎?)。相對而言,音箱的擺位更容易做到一致,耳塞的配戴則受到耳朵大小和形狀的影響。(可以試試把耳塞拉出來一點或者轉個角度佩戴,看聲音有多大改變!)

至此,差異已經很大了,還要考慮不同人的聽音喜好和敝帚自珍式的吹噓誇耀……嗯,相關利益人群的槍文我還沒提到呢!

有些耳機大廠會使用人頭模型來測試,但那也只是按照平均數據製作的模型而已。

因此,我建議大家都儘可能自己去聽,然後尋找與你的認知比較接近的評測文章,再將這些作者的其它評測作為你的參考。


霧草這就很tm的尷尬了,曾經我也寫評測。。。

現在的評測。。唉。。。

別說耳機了,隔壁跑分如此客觀的相機坑都能有某炮村的佳能半幅寬容度打索尼全副的事,收錢辦事什麼的不是很正常么

至於耳機的客觀參數這個比較好找的是頻響瀑布圖,有些是能找到thd+n還是方波圖來著的,大概是能看出來聽上去會是什麼樣的,就是看不出來應該值多少錢╮(╯_╰)╭

播放器更不用說了,現代的機子基本上數據都很好看,看不出來什麼的,不如去試聽,最好搬回家一個一星期,以免因新鮮感造成衝動刷卡,事後後悔。

實在要上網找評測的話不如用打架壇古法,看看哪些器材成天被秒,那些一定是好東西,是標杆。


就是因為音質看客觀參數看不出音質好壞所以只能寫主觀感受,所以被吐槽成玄學。其實美食評論不也一樣么?很多東西都沒法用客觀參數來判斷好壞。

耳機測評為什麼扯淡我不知道,但正是如此我們才做了一個我們覺得不扯淡的測評。題主如果有更好的測評方法和建議歡迎分享,我們會不斷改進


因為有以下幾點:

無法對語義進行規範和定義(共識)

有人說K701很細膩,有人說009很細膩,請問這兩個細膩是一樣的嗎?

可能你認為的暖,是我認為的悶,你認為的清亮,是我認為的薄冷

如何取得作者和讀者對語義的共識?如何規定語義的範圍?

每個人的生理影響(接受程度)

耳郭形狀不同,耳道深淺不同,對聲波反射的影響也不一樣

有人覺得A2000X高頻還不夠過癮,有人覺得A2000X差點沒把耳膜刺穿

每個人對聲音強度忍耐的程度不同

所以寫文章的人覺得很冤枉,看文章的人覺得很扯淡

聽音經驗(信息對稱)

有人專聽古典,他不理解什麼叫做轉音;有人專聽流行,他不理解什麼叫做大提琴的共鳴

有人每天聽兩小時音樂,每一個節拍、每一個樂器的位置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有人一個月就聽幾十分鐘,上一秒出現過什麼樂器下一秒他就忘了

有人去過現場,發現,啊,原來雙簧管是這樣一種聲音

我跟你講某某耳機聲音富麗堂皇,那基本上就等於雞同鴨講

沒有建立絕對的評價坐標(參考系)

今天我評價A2000Z,對比是D7200,音樂是命運

明天我評價HD800S,對比是K812,音樂是星條旗永不落

中學物理老師有沒有教過你們相對和絕對的差別?

周邊器材、音樂文件對聲音的影響(變數控制)

萬年不變:測AKG,用SPL,測森海,用SPL,測鐵三角,用SPL。。。

頭重腳輕:Luxman後面跟了條機線,排插上帶著個熱水壺

搭配不當:用隨身測T1

網易雲的192K是音樂文件,電腦光碟機爆發模式最高速抓出來的也是音樂文件,SACD+時鐘+專業設備轉錄的也是音樂文件——但是這三個音樂文件是一樣的嗎?

綜合以上要素,結果就是讀者覺得作者在瞎幾把扯淡,作者覺得讀者不可理喻,最後的現象就是論壇上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水平相近的一起自嗨,擁躉和擁躉一起自嗨,真正有水平的大佬要麼不敢出聲,要麼談談哲學——談實質問題只會得罪所有人。

emmmmm。。。我看到問題被建議修改了,不知道講真話的小夥伴們踩哪些利益相關人士的狐狸尾巴


高音毛茸茸,寬鬆,鮮活,金色大廳...

客觀的數據無非單元大小,阻抗,靈敏度,thd,頻響圖這類數據,通過這些數據你可以粗略的篩選功率適配的前端和耳放。

不過對於耳機的聲音,雖然通過看頻響圖可以讓你遠離一系列垃圾調音的耳機,但真正的聽覺感受很難通過一張圖片模擬。

題主說的「扯淡」我猜大概是指那種天花亂墜的文章,用洋洋洒洒的辭藻堆砌出來的,什麼「清泉石上流」之類過於玄乎的比喻。

但有一些詞語,是老燒們,圈內人約定俗成的辭彙。舉個例子, 「毛茸茸」的高音,只有聽過「毛茸茸」的高音的人才能想像的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聲音...或者說形容聲音很「鮮活」,聽過「鮮活」聲音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文章在說什麼...HD600維也納金色大廳的「廳堂感」,是那些聽過HD600的人的共識啊。

所以很多文章是寫給「自己人」看的,點到為止,一個詞就能概括的東西幹嘛要畫蛇添足呢?

真正面向大眾的評測文章應該是著眼於對比的,對比才是最有效的:比如HD800s削掉了HD800 6k頻段上的一個峰,800聲場比800s大,HD800s的低頻量感更佳......

以後見到那種沒有對比就瞎吹的,要麼是寫給「自己人」看的,要麼就是沒有價值的軟文


原因就五個字 信息不對稱


耳機好不好,歷來都是看文采。


事實上這也是我打算突破的一點,打算做一檔能把數據測試+主觀聽感串聯起來的評測(當然一般人沒有測試設備也是個問題),通過看數據的特徵了解為什麼音響設備會發出這種聲音,以研發者的姿態來看待這份事物,就好像食物放多少比例的調料出什麼樣的感受差異,所以才遇到了很多麻煩一直拖著進度,這真的是很麻煩的事情,一旦你試圖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就必須嚴謹。


不把你忽悠的找不到北,你會買買買?


這麼說的話任何評測都是扯淡了。評測總是有主觀性在裡面的。耳機光是比曲線有什麼用,又不是機器在用耳機,耳機的使用主體始終是個活生生的人。人的聽力神經系統本來就很複雜,否則也不會同樣的耳機不同人的評論不一樣。再說了,不同的耳機針對的消費市場不一樣。耳機消費,乃至大部分的消費品都是因人而異的。耳機評測本來就是提供你一個參考。這好比要去餐館吃飯,你可以參考大眾點評,可以參考美食公眾號,可以參考朋友口碑,每個評論都是有主觀因素的,沒人會去看著營養成分配料表選擇餐館


客觀的耳機評測數據來啦http://en.goldenears.net/GR_Headphones

裡面有耳機的 左右耳各頻率響度圖和主觀響度圖(人的耳朵對響度感應不是線性的),瞬態反應,推動反應,各頻率音量下的延時,各頻率下的電阻和帶耳放的情況。

比網上那些一耳朵感受評測槍文靠譜多了。


是什麼給了你「客觀的數據比較」不扯淡有意義的錯覺?

甚至可以這麼說,在所有面向大眾消費者(非專業用戶)的品類中,消費者的主觀感受的意義都是大於「客觀數據比較」的。在一篇評測中,後者的主要功能是為了讓前者看上去更可信。擁有能力在合理的測試環境下使用合理的測試條件進行相對有信度的對比測試,還有意願完整測試數據的個人或組織就鳳毛麟角,更何況絕大多數人光看測試結果是根本無法理解其意義,還需要加以解釋。這個解釋一出來……那就是數據分析會騙人么?這個問題了。

除非市場中有機制使得客觀評測者比有傾向性的評測者獲利更多,否則在「專業的有企圖的客觀數據」與「不專業的沒有企圖的主觀感受」中,我寧可相信後者。想要更高的信度,無非是從不同渠道多找幾(十)篇看看就行了。


不玩耳機,不懂這個。

我就聽國產300多的diy產品,覺得音質比鐵三角7百價位和舒爾2千價位的還好聽。

另外去影音室聽過JBL4429配麥景圖功放 小提琴曲目。 然後去朋友家聽了一次幾千元小提琴近場演奏,個人認為樂器真聲完爆箱子回放的效果。


首先你看到的那些不屬於評測,屬於無節操槍文,只是為了賣東西而存在的。推薦你看幾個噁心到爆的代表,耳機大家談Af2000吹艾巴索,耳機俱樂部小白吹聲韻,gf給歐博天價破耳放講故事。

其次耳機比音箱更難可觀評價,實際上耳機是通過耳罩和人的耳廓構成箱體,低音直接鼓動耳膜,所以任何人的耳朵結構不一樣同一個耳機也不同。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不是失真低就好聽的。。。人耳朵對頻率敏感不一致。不是平的曲線就對。量感來自於密度,而不是響度,就是傅立葉變換後的瀑布圖。


他聽加州黑店,你聽霉霉杰倫。

他用金磚播放,你用蘋果直推。

他在安靜室內,你得出門上班。

他說外觀復古,妹子討厭傻黑。

他說耳朵鑲鑽,實則十級中文。


剛開始大神寫評測都是

超低頻balabala

中低頻balabala

……

瞬態balabala

總之就是按音響二十要這樣子寫一寫然後總結一下適應曲種,搭配風格………

然後他們覺得:我ca沒逼格啊,老子怎麼像在寫八股文

畫風就變成了什麼流水,什麼xxxx的風之類的玄之又玄總之你意會就好啦

耳機廠商看了,哇這種評測我們請個水軍不就……再買幾個大神讓他們這樣誇我們的耳機騙沒聽過的人,所以現在耳機評測逐漸就越來越不靠譜了


單反何嘗不是一樣:大師,毒,德味!


有些評測還是不錯的。

更多的評測確實是很扯蛋的。

需要你自己親自去聽才能判斷,按照評測來買器材無異於瞎子摸象。


腦放


謝邀

其實完全可以客觀比較,但是耳機的客觀比較是很困難的,尤其高檔耳機,失真都非常小,頻響都非常好,你說還能怎麼客觀測。指標對於耳機來說,由於已經太好,很難再比出什麼好壞了。

然而,耳機的聲音相對音箱來說規模感太小,缺陷藏得很隱蔽。要區別出好壞,對人的聽音經驗要求很高。

綜上,客觀指標失效,主觀評測門檻極高,大多數評測只能靠幻覺扯淡也不奇怪了吧。。


推薦閱讀:

為何一部分世界頂尖耳機廠商的旗艦是監聽系列?
耳機初燒,想初燒就退燒,能否推薦一款3000以下的適合退燒的耳機?
耳機有沒有使用內置電路矯正頻響的?
我的小米耳機電耳朵。是漏電還是靜電?有人有同感么
耳機的靈敏度越高越好嗎?

TAG:音樂 | 耳機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