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的湖北新軍後來去哪了?
湖北新軍是張之洞發展的局部武裝,應該比不上北洋六鎮不過和其他地方勢力相比應該比較強大。
武昌起義前,一部分去四川鎮壓保路運動,剩下的一部分參與武昌起義。據史起義這一部分受同盟會影響較大,可起義之後屬於誰了?黎元洪暫時領導,之後黎元洪北上,但之後的鬥爭中,黎元洪地方上始終沒有軍隊支持,基本是利用幾個軍閥的矛盾立足,後來形勢實在不利就下野了退出政壇,也就是說新軍不在他之下。
可資產階級革命派也完全沒有軍隊,他們先是浪一波被袁世凱殺了宋教仁之後踢出局,之後軍閥反袁,又拉革命派出來做擋箭牌,等袁歇菜了又踢出局,也就是說新軍不屬於革命派。部隊需要養,不太可能離開湖廣過選。而新軍和北洋又不是一個序列,不太可能被北洋收編。那麼湖北新軍哪裡去了?
我在《北洋陸軍史料》里找到了湖北軍隊具體的沿革~
簡而言之,就是越並越小,越裁越少了吧~
(元年)四月湖北陸軍八鎮改並五鎮
二年二月鄂省五鎮復並為三師兩旅
三年二月鄂省軍隊復行歸併,改三師兩旅為一師一旅四月將第三旅全行裁汰,仍轄步兵兩旅。十二月遣散施宜警備隊五年二月將炮兵營兵士遣散
至此,原湖北新軍八鎮就變成了湖北陸軍第一師~
民國四年,湖北陸軍第一師人數七千四百餘,駐荊州一帶
相比之下,王占元的陸軍第二師(嫡系)有一萬餘人(這是為了鎮壓二次革命從北方調來的)
陸軍第九師也有七千四百餘,駐鄖襄一帶(這是辛亥十月十二日成立的)
為段祺瑞接管,成為北洋軍閥皖系的部隊。
出自:北洋初年陸軍改造論評(1912-1916) 吳吉利
湖北的八鎮先裁去了五六七八,留下一二三四四個鎮。後來由段祺瑞接管。成為皖系軍閥的部隊。
PS:起義前新軍編製:
新軍十六鎮十八混成協,駐地湖北武昌的是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
清末,除北洋新軍(北洋六鎮)外,各地新軍中只有湖北新軍初具規模,有17000多人,核心是第八鎮(師)、第二十一混成協(旅),其中三分之一參加了革命組織或傾向革命,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總兵張彪任第八鎮統制,黎元洪任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
武昌起義時期,陸軍第八鎮統制是張彪,轄:
步兵第十五協:協統王得勝,轄:29標(標統張景良)、30標(標統楊開甲)
步兵第十六協:協統鄧成拔,轄:31標,32標
馬軍第八標:標統喻化龍
炮兵第八標: 炮兵第八標一營:炮兵第八標二營:炮兵第八標三營
工程第八營:代理管帶阮榮發
輜重第八營:管帶蕭安國
憲兵營:管帶果興阿教練營
獨立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是黎元洪。轄:
步兵第41標:第1營調宜昌,第2營調岳州,第3營駐武昌城內左旗下
步兵第42標:第1營駐漢口,第2營駐京漢鐵路,第3營駐漢陽兵工廠
炮兵第11營:駐武昌城外塘角
馬軍第11營:駐武昌城外南湖,管帶張正基
工程第11隊:駐武昌城外塘角
輜重第11隊:駐武昌城外塘角
按民國軍事史的說法,被裁了
蔡琴他爺爺就是參與武昌起義的湖北新軍。所以不要只看歷史的行程,還有個人的命運。
打光了或被地方實力派收編
鄂軍自吳佩孚驅逐王占元後逐步納入吳佩孚麾下,還打敗了國民軍二軍岳維峻佔了河南。北伐一部分被消滅,一部分隨何成浚投蔣中央化。其實清末民初全國軍隊不過數十萬,到1948年數百萬,人馬擴充了十倍,軍系其實也稀釋了十倍,戰爭規模更大更慘烈了,與此同時世界尺度下也是如此,大國軍隊從一戰百萬級直抵二戰千萬級,可以說是歷史的進程吧。
裁掉了,我依稀記得看過史書是這麼寫的,主要是擔心他們居功自傲,另外由於北洋獲得了辛亥革命的果實,袁世凱為了稱帝,逐步削減南方革命軍的實力。逐漸裁撤掉的。
底下的幾個貼圖片的答案都說的很好。還是得讀書哇:)補充一下,辛亥之後如何處理南軍不是袁世凱要面對的問題,是南京留守黃興的要處理的。 黃興為了軍餉鬧到要吐血的地步。那麼多軍隊不裁自己就先垮了。 糜爛地方不是隨便說說的。具體到湖北,一個省是養不起8鎮的,這是黎元洪要面對的問題,他恨不得一下能裁成一兩個鎮才好。
一部分辛亥革命前到四川,辛亥革命爆發後嘩變起義。留守湖北的辛亥革命後逐步裁撤
湖北新軍和孫大炮沒有直接關係,跟誰都不親。起事的人級別太低,果子都被別人摘了。並且下場都不太好。成績不就被代表了,就是老大被暗殺了。誰讓你不會吹呢?
其中一個人叫黎元洪武昌起義後被迫擔任湖北都督後來成了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再後來的這些事反正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怎麼就邀了我這個軍盲呢?
大抵經過是,黃興和黎元洪帶著湖北軍懟北洋軍,元氣大傷後來張勳大鬧南京,湖北軍也沒擋住我沒有史料,但我思索著,這支部隊,很大可能在護國運動時就覆滅了,然後打散被各軍閥吸收了別噴,真的不了解先是革命黨,後來是北洋軍閥,吳佩孚後就是國民政府了
樓上結構這個用詞不太準確,應該說,是完犢子了
被袁世凱解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孫殿英選擇東陵而不是明十三陵?
※李宗仁白崇禧的關係看起來怎麼這麼親密?
※中華民國的合法性是否消失了?
※求推薦好看的民國言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