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什麼事情能讓BIM更順利實施?
01-14
查理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將死在哪裡,我就永遠不如那個地方。按照這種逆向思維,在BIM實施過程中,不做什麼事情,能讓BIM更順利實施?
我能說不按國標要求出施工圖可以讓BIM更順利實施嗎?
本來BIM已經是以信息為中心了,可以讓我們分享信息實現3D,4D,5D甚至nD。但是到了施工圖階段,你需要畫蛇添足的遮遮蓋蓋,輸出2D圖紙,真的有必要嗎?這就好像全社會都進入了信息時代整天考慮3D列印模塊化,但是到了政府那裡,對不起必須手填表格......
與其整天討論這標準那套路這規劃那嘉獎,干點正經事把十年前那一套老掉牙的出圖標準修訂不是更好嗎?我不期望他們實現遠程電子審批,只是請考慮一下BIM轉2D作了多少無用功!
對於部分留言的人我想提醒,BIM是個新東西你可以不理解,如果只知道個名字就出來裝就不必了。我所說的東西不但有必要而且已經有的政府在做了,建議大家有時間看一下新加坡1998年左右開始的E-Submission Corenet。
不要出2D圖紙
不要按照國標出2D圖紙
不要按照國標出2D紙質圖紙
不要按照國標出2D紙質圖紙再去審圖
BIM是個好理念,只是國內搞得都是神馬玩意
堅持一個平台,一個團隊,能讓BIM實施更順利。換句話說,避免多平台合模,避免多方分包直接參与模型,在目前的階段,是有利於BIM順利開展的。原因就在於目前的BIM發展還不成熟。就拿飽受詬病的出圖來說,「為什麼還要出圖」?這是顯而易見卻又無法回答的問題。設計單位在90年代初甩圖版,其實並沒有改變設計的基本思維,僅僅是變換了介質;而如今政府帶頭推廣信息模型,則是實實在在的變革:用通行的規則的數據,替代符號化的工程語言,來表達設計的內容。那麼,BIM的特徵:通行,規則。理想化的說,這是需要在模型的全生命周期都要堅持的原則。目前BIM市場仍處在無序發展,軟體平台眾多,數據通用性還不理想,IFC照樣丟數據。到了使用者層面更是百花齊放,部院搞出CBIM,葉老師的橄欖山,藉助API各顯其能,更不必說Revit以外的小眾平台,更不必說成千上萬的「雲族」。規則不一致的模型,不僅體量龐大,最重要的是對查詢統計的影響。
已經有實例能說明這個問題了:望京SOHO,竣工後由一家團隊重建了BIM模型,用於運維。
畢竟BIM不是用來看畫的,儘管現階段BIM往往更注重幾何信息,但數據模型的未來,一定是能夠全面模擬一座建築的,就像製造業的數字樣機。推薦閱讀:
※使用Revit時,是否碰到過模型損壞無法打開的問題?碰到這種問題,你們項目團隊是如何解決的?
※使用 Revit 時選擇不同的項目配合模式,各有哪些優缺點?
※請問REVIT在水電工程中能用么。 可不可以將大壩、隧道、地下廠房之類給建模出來並指導工作?
※Tekla 與 Revit 模型的相互轉換如何實現?
※有沒有人來講一下關於Revit的跨區域協作的Revit server?
TAG:建築 | BIM | AutoDeskRe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