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關於大乘非佛說的專業書籍?
最好是用南傳佛教批判凈土宗的那種
印順法師的《大乘是佛說》就是從學術角度講大乘非佛宣說,但是含有佛法在裡面。
呂澄的《楞嚴百偽》把楞嚴經批判的體無完膚,但是全部是有理有據的羅列了100條楞嚴經的漏洞大乘佛教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剛興起,就有言論【大乘非佛說】
初期大乘經典《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翻譯,就是信行的經典,裡面有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也有第一次阿彌陀佛的記載。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跋陀惒,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惒。如是,跋陀惒,色清凈,所有者清凈,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跋陀惒,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曰: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般舟三昧經》表達了阿彌陀佛念佛的本意,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這才是真正的念佛!
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
譬喻品第四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言:「痴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爾時頌偈言:
「假使三千界, 滿中珍寶施,
供養佛世尊, 以用求佛道;
設復有比丘, 聞是佛三昧。
信樂而不疑, 其福過彼上。
諛諂懷自大, 無信在凶害,
與惡師相隨, 不信是法教。
犯戒近惡友, 堅住自貢高,
各各共議言:『是經非佛語,
佛不說是議, 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
竟無有是語, 此為誹謗佛,
有樂道法者, 我故為說耳!
有聞是經者, 仁賢而喜悅,
其心常不疑, 不言非佛說。
奉禁戒清凈, 受法諷誦利,
執經普講說, 則具足道義。」
可知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自大乘佛教初期興起,就有【大乘非佛說】爭議。
如果壓根就不認為喝花生油能解渴,還需要寫一篇專業書籍去講為什麼喝花生油不解渴么?!
哪位上座部的高人又稀罕做批判這種自己從頭到尾就認為瞎扯淡的事兒呢?
我相信我所想的,
我相信我能想明白的,
我相信我想相信的,
我相信別人說了我能並且願意接受的,
我相信那個能接受並且願意接受的我自己……
不是自打有了人類以來幾千年的光榮優良傳統么……
跟大乘比,南傳佛教的資料本身就不多,經藏和律藏基本都說齊全了。批判大乘的更不多——喝過水的沒人再去喝汽油,也基本不會再寫一篇專業書籍去講為什麼汽油不解渴。畢竟南傳佛教不像大乘,特別喜歡喪心病狂的偽造經典諷刺挖苦佛陀弟子不究竟。不過,介於目前水不好找的狀況,還是有好心人順手給有能力分辨出水和汽油並且堅決拒絕喝汽油的人指條路的。
歡迎光臨福嚴佛學院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 印順文教基金會
以上是台灣的兩個佛教網站,主要是對佛陀教法的理論探討,涉及大乘和南傳佛教。論文中的觀點基本上都有明確出處的論據。如果你想在這裡找一些大乘非佛說的證據,相信也是有的。
推薦幾本書:《走出彌陀的光環》、《初果》、《始念原始佛法》,這幾本書,對樹立正見幫助很大。作者是曾銀湖,筆名「希爾伯列克」,台灣人。願見聞者正見增上!
這是佛陀對當時的婆羅門說的話,我想今天有時候也適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