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個娃出生後,月嫂和保姆都建議在小孩發燒的時候給熬胡蘿蔔水,為啥會有用呢?

我也知道胡蘿蔔素是油溶的,也知道高溫下其他水溶維生素會被破壞。但是,我兩個孩子發燒的時候喝都有用,大人發燒喉嚨痛喝也有用。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反對高贊的推理邏輯:

前半段沒錯,它們的確是表兄弟——含有如圖所示的6 6 6 5並環的四環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化合物,如下圖所示。

這類化合物被稱為甾體化合物 (steriod) ,其中環戊烷並多氫菲的並環結構是甾體母核。

這種甾體母核的骨架一般是通過生物體內合成的萜類化合物(多聚異戊二烯衍生物)前體關環得到的。下圖給出了一個例子,其中角鯊烯(三萜類化合物)在酶催化下關環重排得到甾體化合物。

甾體化合物在生物體內有很多種功能,比如膽固醇和很多雄/雌性激素都是此類化合物;還有很多藥物及對人體有藥用價值的物質也是此類化合物,如人身皂苷、美雄酮、上圖答案中提到的兩種藥物等;當然更多的萜類化合物是沒有明顯的生物活性的。所以說,即使胡蘿蔔中存在較大量的胡蘿蔔甙(現在一般叫胡蘿蔔苷),也只是說明胡蘿蔔中也存在甾體化合物,但並不能說胡蘿蔔因此會具有和其他甾體化合物類似的藥效——幾乎所有稍高級一些的生物體內都有此類化合物。


儘管我不是醫學專業的,但就我所知,發燒只是疾病的一種癥狀,而不是疾病本身,而真正引起發燒的原因可能比較複雜,比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比如小孩注射疫苗之後有時也會發熱。因而,在沒有明確發燒原因的情況下貿然使用「土辦法」來退熱,顯然是不明智的,更何況還是那麼小的孩子!所以,遵醫囑無疑還是最佳選擇!

從我的專業角度來講,首先,胡蘿蔔並不是「蘿蔔」(蘿蔔是十字花科植物),而是傘形科植物Daucus carota var. sativa,為了求證題主所說的胡蘿蔔的退熱功效是否有實驗證實,我在兩個資料庫,即SciFinder和CNKI都進行了檢索,關鍵詞是【Daucus carota + Antipyretic】及【胡蘿蔔 + 退熱】,均未發現有比較匹配的檢索結果。我檢索到的為數不多的一些關於胡蘿蔔的綜述裡面也沒有提及退熱方面的功效【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9(1): 22-32.】【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 5(22): 2147】【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5, 63(42): 9211-9222】。當然,不也能排除我的檢索策略有問題,回頭有時間的時候可以再查查!

此外,對於高票答主 @郭順 的答案,我與 @萌鐵蛋MnFeN 的觀點比較一致。郭老師的邏輯的確略微簡單粗暴了一點,一來,胡蘿蔔苷的確特別常見,對於我們這些搞植物化學的搬磚民工而言,沒分離得到過胡蘿蔔苷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做過植化;第二,郭老師所觀察到的這種所謂的化學結構上的相似還是過於主觀,我們所看到的的平面結構上的這種相似,到了3D結構中,差別還是很大的,尤其結構中一些取代的變化,會使化合物的很多物化性質,比如構象,電子排布,脂水分布係數等性質發生巨大變化,簡單地來說,平面結構相近的兩個化合物,一個羥基取代的差別都可能讓它們的生物活性產生成百上千倍的差別;第三,我也對胡蘿蔔苷的(Daucosterol)生物活性進行了檢索,暫未發現有研究報道其退熱活性。

當然,以上並不能否定胡蘿蔔(其實是活蘿蔔熬的水)有退熱功效,但若要證明它,我倒不建議郭老師先去測定胡蘿蔔苷的含量,如果有比較好的藥理篩選平台的話,可以先去探究一下胡蘿蔔熬的水的濃縮液是否能夠表現出退熱的活性,當然要想直接拿胡蘿蔔苷來嘗試也可以。

暫時想到這些,後面想到別的再補充,歡迎指正!


主要是喝水了。


查資料發現胡蘿蔔中有一個成分胡蘿蔔甙長這樣

頓時來了精神,暗想這貨和下面倆貨該不是表兄弟吧?

這哥倆都是糖皮質激素,一個是氫化可的松,一個是地塞米松。是不是很眼熟,臨床上小孩子高燒住院,醫生都會用它的。

下面是抄來的糖皮質激素的藥理作用(比較了幾個版本,這個版本算是講人話的了):

1.抗炎作用

  糖皮質激素對炎症和炎症病理髮展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明顯的非特異性抑制作用。在炎症的急性階段,糖皮質激素可改善和消除紅、腫、熱、痛等局部癥狀。在炎症後期,能減輕組織粘連和抑制瘢痕的形成,同時亦延緩傷口的癒合過程。通過抑制炎症因子產生,有良好的退熱作用。  

2.免疫抑制作用

  糖皮質激素對免疫反應的許多環節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巨噬細胞吞噬和加工抗原;阻礙淋巴母細胞轉化,破壞淋巴細胞。小劑量主要抑制細胞免疫;大劑量可抑制體液免疫。

3.抗毒作用

  糖皮質激素雖然不能中和細菌內毒素,但能提高機體對內毒素的耐受力,迅速退熱並緩解中毒癥狀。

4.血液與造血系統

  糖皮質激素能降低外周血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和嗜鹼性粒細胞數,與血細胞從外周血向淋巴組織的重分布所致。糖皮質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紅細胞、血小板、多核白細胞數增加;也能增加血紅蛋白、纖維蛋白原含量和縮短凝血時間。

5.中樞神經系統

  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出現欣快、激動、失眠等,偶可誘發精神失常,大劑量有時可致兒童驚厥或癲癇樣發作。

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就要在你的胡蘿蔔湯里找到胡蘿蔔甙,並測定它的含量。(等儀器空下來吧~)

如果有查到文獻中有記載胡蘿蔔甙的相關的藥理內容也會及時更新的。

(待更~)


你不煮蘿蔔喝水也有用啊。

發燒的時候需要補充大量水分排熱,嗓子疼需要水潤喉。

哦對了,干喝水有時候會越喝越渴,(可能是什麼滲透壓的原因?)特別是嗓子疼的時候,所以…水裡可以放點糖,或者喝牛奶(總之就是稍微讓水有點粘度就好)也很管用的…不謝

也不知道我這亂七八糟說明白沒…


要是你不懂,沒把握,那就老老實實去醫院。醫院裡醫生看錯了可以負責,保姆什麼的看錯了能給你負責嗎?


本來喝水就有用啊,也不知道網上誰把生病喝熱水宣傳成了一句笑話,一般感冒了或是發燒了,科里都會建議喝熱水,這幾年鬧得厲害了才會變成直接開藥。喝熱水本來就是很好的治療方法。


反對高贊的說法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回答:

1、胡蘿蔔熬水到底能不能退燒?沒有相關科學依據。首先感冒是一個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說,只要身體足夠健康,不做任何治療,感冒也是能夠自己好的。而發燒這件事本來就可能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也許退燒跟你喝胡蘿蔔水並沒有太大關係。

2、當感冒發燒的時候多喝水是有很好的作用的。發燒時,人體的水分蒸發會增加很多,所以,當感冒發燒的時候,多和水是能夠補充身體失去的水分的,從而使身體保持一個很好的狀態與疾病鬥爭,所以,這可能是退燒的一個因素。

—————————分割線—————————

最近一朋友講了一個例子,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兒子,由於心情愉悅,在院子里種了一顆小 ,然後每年都為兒子測量身高,同時測量 的高度,然後測量了很多年,發現了隨著兒子的長高,小 也在長高,那麼問題來了,兒子與小 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哈哈,小孩一歲內發燒叫蒸骨,你會發現他燒一次就更加聰明,很有意思!弄些3根水,白菜芯湯,3豆水,小兒推拿,都可以啦!胡蘿蔔還真沒聽說,哈哈


胡蘿蔔是傘形科,形而上學,傘形科的很多植物都有退燒作用,比如:羌活、獨活、柴胡、川芎、香菜。


為毛我聽到的版本是蘋果煮水?


第一個娃出生這麼幾天就發燒?真夠可以的。


其實吧大部分發燒都是體溫調節中樞失調,它受刺激了覺得你這個體溫太低然後就可勁往上升,不到預想的溫度就不停,然後說喝熱水之後很有一個短暫的體溫上升,給它一個錯覺溫度夠了,說不定還太熱了,就開始散熱,一般燒也就降下來了( "? " )不過這個一般在體溫上升期這個階段有用,我覺得和是不是胡蘿蔔煮的關係不大?_?我發燒喝熱的淡鹽水退燒賊快,冷的啥用也沒有,大概就這樣

比心


然鵝媽媽群里流傳的大多是白蘿蔔水啊,有時候還是白蘿蔔水加蜂蜜……腦補了一下覺得有些想吐……


實用即可。說羚羊角和其他動物角成份相同,但是只有羚羊角粉才能退燒


我覺得應該從中醫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因為喝胡蘿蔔水也算是吃中藥,如果從西醫的角度分析葫蘆卜的成分就太複雜了。

胡蘿蔔主治足下氣調補中焦,利胸膈和腸胃,安五臟,增強食慾。

而發燒時易產生呼吸道感染,並且食欲不振,所以要通過胡蘿蔔保護胸腔,恢復食慾。


寶寶發燒多溫開水,我家這個幾次燒就一次上過醫院,小燒物理降溫即可,過不了多久就會降溫了,過了38.5就要吃藥了,別去買什麼退燒顆粒什麼亂七八糟的,家裡必備一瓶布洛芬

大概是這種樣子,不同的牌子樣子,口味不一樣。買那種水果口味的最好,寶寶不抗拒。退燒一次退下去,後面肯定會反覆的,堅持幾次就完全退燒了,再者如果孩子感冒,不用大驚小怪,事實上大部分感冒不用吃藥,過了兩個星期差不多就好了,你吃藥頂多緩解癥狀,最後還是會自己好的,跟葯沒啥關係,反而葯吃多了免疫力倒是不怎麼好了。


知乎上有狂喝vc治感冒的例子

歷史上也有「美國化學家鮑林(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撰寫了一本名為《維生素C與普通感冒》的書,認為維生素C可以抗病毒,能預防感冒,並能減輕感冒癥狀。

運用VC預防和輔助治療感冒,曾經很風行,至今仍被一些保健食品生產銷售的商家炒作。但其療效的確切性尚難被肯定,而長時間大劑量攝入維生素C可能有導致腹瀉、貧血和泌尿系統結石的風險。」


推薦閱讀:

保持車速不變,掛高擋不踩油門和掛低擋輕踩油門,哪個更省油?
全世界都在吵吵嚷嚷著搞這生態、那生態,偏偏正牌生態學專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豈不是笑話?
華裔在美國寫的書有哪些值得推薦?
懷孕時變漂亮或變醜有科學依據嗎?
貓抓老鼠,但不吃,是什麼原因?

TAG:飲食 | 育兒 | 化學 | 醫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