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城市特徵?
最好用簡練的語言(關鍵詞)回答,如
中世紀:自發性,教堂位於城市中心……
簡練概括?中世紀城市誕生到文藝復興幾百年的時間可不容易簡練概括啊。
靠自己的民史水平隨便寫幾個關鍵詞:
1.起源於商業復興中商人的聚居,位置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2.專門從事工商業(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為止)。
3.防禦工事與城牆。
4.市民公社與城市自治制度。
5.領主統治方式的變化。
6.文化上的世俗性。
7.城市對農村人口的財富掠奪與吸引流入(在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表現明顯)。
最近在看張京祥先生的《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和西特的《城市建設藝術》。剛好把東西搬上來。先佔個坑說一下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城市規劃特徵。
1.中世紀歷史概述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標誌著地中海國家奴隸制度的終結和封建制度的開始。歷史學家一般將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即公元476年到14 、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封建時期稱為中世紀。從歷史學的角度,一般將西歐的中世紀又具體分為三個階段:
4-9世紀——西歐奴隸制崩潰和封建制形成的時期;
9-12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形成的初期;
12-15世紀——封建社會的盛期。
在這一千年左右的時間裡,西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基督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生產力衰退,所以中世紀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在這個漫長的時期,整個西歐幾乎沒有像樣的城市建設,也很難與古代城市發展找到連貫性,它幾乎使整個西歐在經歷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高峰後,又退回到物質和精神的原始和蒙昧狀態。
而在思想上,基督教已經開始全面佔領整個歐洲社會的現實世界和真實世界。
2.中世紀的城市生活形態
①教區與社區的合一
公元5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亡的時候,基督教的思想快速侵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很快成為西歐人新的精神支柱。
公元6世紀,西歐整體上出遊分崩離析狀態的時候,唯一強大而廣泛的社會組織就是教會,它從人們的信仰和精神生活入手,最終建立起嚴密、理性、規範的社會秩序,也奠定了西歐中世紀最穩定、最密切的城市社區形式。基督教早期遍地分布的教區是西歐城市社區形成的最初動力和原形,而同時城市的組織和各種社會活動,也都圍繞教堂而展開。教會成為中世紀西歐城市社區網路關係形成和維繫的最重要的紐帶。
②城市的興起與城市自治運動
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興起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由於頻繁的戰爭,城鎮的防禦功能被強化,一部分城堡選址於水源豐沛、糧食充足、易守難攻、地形高爽的地區,10世紀後圍繞這些城堡或交通節點,城市逐漸發展。
第二種是因10世紀以後經濟的逐漸繁榮帶來的工商業城市的興起。比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基本都是自發生成的,幾乎沒有政治上自上而下的推動。
同時11世紀末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帶來了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封建體系的惡化,但從經濟角度來說,十字軍東征促進了西歐的商品經濟,海上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義大利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更因此得到了極大地繁榮,同時很多古羅馬時代的「城鎮」和「自治市」也復活了。
11世紀-12世紀西歐城市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很多城市經濟力量越來越強大的商人和手工業者成立的各種行會通過贖買或者武裝鬥爭的方式,從當地的領主或教會的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權,從而逐漸擺脫了城市建設對於教會的依附關係。
這種城市自治的運動不僅進一步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而且也催生了市民意識的覺醒。在這些自治城市裡面,稅收具有了公共性質,一般被用於市政建設特別是城防費用。
到了12-13世紀,雖然教堂依然是城市中最核心的建築,但是商店、行會、倉庫、碼頭等適應新的社會生活需求的公共建築物也逐漸增多,並且越來越重要。
11世紀-13世紀的城市自治運動使得在西歐的許多地方建立起了適合於市民生活的城市制度,並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做好了鋪墊。恩格斯對於這場城市自治運動的評價是——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自由居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又發展出了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
3.城市規劃思想——宗教圖景和自然秩序
①以教堂為核心的空間組織理念
中世紀的西歐在政權上羸弱而且分散,所以教會逐漸統治了人們物質和精神領域的一切。教會久受壓抑的慾望,表現為對財富的瘋狂攫取,不斷建設奢華宏偉的教堂。在城市裡,教堂常常佔據著城市最中心的位置,並且憑藉龐大的體量和高度控制著城市的整體布局。不同於古希臘、古羅馬城市中將公共建築或廣場作為城市的標誌性建築,西歐中世紀城鎮中宗教建築基本成為唯一的紀念性、標誌性建築。
在中世紀幾乎所有不同規模的城鎮中,一般都形成這樣的格局:在教堂前面形成半圓形或不規則但圍合感較強的廣場,教堂與這些廣場一起構成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道路以教堂和廣場為中心向周邊輻射。
關於中世紀城鎮的形成和空間特徵可以去閱讀卡米諾西特的《城市建設藝術——遵循藝術原則進行城市建設》,書中西特極大地推崇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布局,其中對於中世紀城鎮的形成及教堂和廣場的關係進行了詳細考證和闡述。
②實行自然主義的非干預規劃
中世紀城鎮的平面除了以教堂為核心的公共區域外,城市裡並不存在其他明確、純粹的功能分區,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基本都混雜在城市居民密集的區域里。城鎮的總體布局都非常自然,總體形態多以環狀、放射狀為主。
這種形態既體現了城市本身自發生長的空間特徵,同時也有利於防禦和節約築城的成本。雖然中世紀後期為了滿足工商業臨街布局的需要建造了一些格網狀城市,但數量有限。
總的來說,中世紀城市建設中充分利用地形制高點、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等各種特質要素,從而在西歐各個地區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特色強烈的地方建築風格。以城市主色調為例,有紅色的錫耶納,黑白色的熱那亞,灰色的巴黎和金色的威尼斯等等。
同時中世紀的城鎮無論景觀還是尺度都是宜人的,廣場的規模和尺度都非常適合於所在的城市社區,例如錫耶納廣場、佛羅倫薩的西格諾里廣場。城市中民居和建築群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視覺、空間感和尺度的連續性,給人以美的享受
錫耶納廣場
③追求有機平和背後的內在秩序
中世紀的很多城鎮都是自發形成的,沒有自上而下政治的干預。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中世紀城鎮的美也是來自於對自然地形的有機利用和對基督教生活的有機組織,這也是一種有意識規劃的結果。這些城鎮圍繞修道院或城堡發展,首先在廣場處擴大,然後沿著蜿蜒曲折而秩序井然的街道展開。城市整體空間格局主要呈現出封閉的形式,街道空間的收放把各自分散的建築物有機地組織而形成絢麗多姿的建築群體。同時主要建築物通常退後與其他建築相連,從而更容易利用金碧輝煌的其他立面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的廣場。而城市中狹窄而向上的空間,比如高聳的尖塔、角樓、山牆等都給人以視覺的衝擊和美感。
威尼斯聖馬可主廣場
中世紀的城市景觀給人的印象是統一而美麗的,有些學者認為,中世紀的城市形態反映了當時基督教生活的有序化和自組織性,,因此,中世紀城市和諧統一的美,實際上是當時城市社會生活高度有序化的客觀反映,而不是形式上空間秩序設計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這些城鎮所凝練的藝術價值正是「無規劃」和「自然主義」思想的傑作。
------------------------------------------------------------------------補充文藝復興時期的~
1.文藝復興的產生背景、內涵和衰竭
中世紀雖然是西方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禁錮期,但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生和發展。同時社會下層爭取人身自由的鬥爭和要求宗教改革的運動也高漲起來。
除以之外,有幾個較大的時代背景最為推動力。
①隨著1453年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大量的學者和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成果流向義大利,促進了人文主義的興起和傳播。
②美洲新大陸的發現(1492年)也推動了西歐的航海和貿易的發展,同時極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③德國的宗教改革和運動打破基督教在西歐的思想禁錮。
④中國的造紙印刷等技術傳入西方,促進知識在普通大眾中的思想傳播。
從本質上看,文藝復興是借用古典主義——古希臘古羅馬的外衣,為資本主義建立統治地位製造輿論,是資產階級在上層建築掀起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的衰竭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其後期的文化越來越脫離大眾而成為精英文化;另一方面是16世紀中葉以後教皇對於宗教改革運動進行了瘋狂鎮壓,殘酷迫害進步的思想和科學。因此文藝復興在17世紀結束。
2.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規劃思想
①城市建設的世俗化
15世紀以後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成長,要求城市建設越來越顯示出他們的富有和地位,府邸、市政機關、行會大廈等建築開始逐步佔據城市中心位置。例如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城市建設以後,終於在文藝復興時期完成了它的世俗化過程。總督府、市場、圖書館等世俗建築與之前的教堂一起構成了新的城市中心。
聖馬可廣場總平面
②追求理想王國的城市圖景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規劃設計中,人的主觀能動性被進一步強調。人們廣泛認為,數與宇宙關於美的規律決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的形態」。中世紀崇尚的自然主義、宜人尺度的設計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捨棄,城市規劃思想中越來越重視科學性和規範化,因此出現了各種理想城市的布局形態——正方形、圓形、八邊形、同心圓等。
但事實上,在文藝復興時期根據圖紙建造理想城市並不多,只有一些防禦性的城市會採用這種方式,但這種城市圖景對後來的古典主義和巴洛克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規模城市改建工作除了羅馬、米蘭的個例外,都沒有得到施行,但卻進行了一些城市細節的改建,比如對府邸、別墅、庭院、廣場的改建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米開朗琪羅於1644年對於羅馬市政廣場的改造。【可參見西特《城市建設藝術》】
③城市改建
早期文藝復興的經濟和社會變革刺激了商業、航海業、工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和發展,使中世紀的城市結構不能適應新生活的需要。拓寬調直道路,改善城市公共設施和衛生條件,調整城市防禦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改建主要是城市建設的世俗化,巴洛克時期的城市改建主要強調運動感和景深。例如教皇西斯塔五世在羅馬的規劃工作中就把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築、凱旋門用道路軸線聯繫起來。
教皇西斯塔五世的羅馬規劃
下面分別介紹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三個城市的改建工作。
1.佛羅倫薩
在早期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經濟就比較發達。15世紀後半期,東方貿易被斷絕,資產階級吧投資轉向土地和房屋,刺激了佛羅倫薩的建築活動。16世紀後期,從阿諾河修建了聯通市中心西格諾利亞廣場的烏菲齊大街兩側嚴格對稱的,設有騎樓的聯排式多層房屋,豐富了市中心廣場的群體構圖。
伯勃魯乃列斯基在1434年主持建成了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俯瞰佛羅倫薩全城,成為城市的外部標誌。
2.威尼斯
威尼斯是商業城市,中世紀的禁欲主義也沒有止住威尼斯商人的世俗享樂生活。這個城市裡有拜占庭式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印度廟宇、雅典娜神堂等各類建築。15世紀和16世紀除了開拓街道廣場、修建教堂和府邸之外,還建造了商業和集會的敞廊、市政府、鐘塔、圖書館、博物館、學校等。
威尼斯在文藝復興時期修建了很多碼頭和石拱橋,整頓了中世紀形成的大街小巷和迂迴的河道。最引人注目的是完善了聖馬可廣場的建設。
3.羅馬
羅馬的改建是文藝復興時期城市建設的重大事件,主要是教皇們為使來超生的人們驚嘆羅馬的壯麗。聖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這一時期的重大舉措。
17世紀巴洛克時期封丹納被委託做羅馬的改建。他規劃開闢了3條筆直的道路通向波波羅城門,他們的中軸線在城門裡的橢圓形廣場上相交。在交叉點上安置了一個方尖碑,作為3條放射式道路的對景。
在巴洛克時期,羅馬改建強調幾何秩序的設計原則,軸線構圖被廣泛運用。方尖碑在空間中建立起點。通過筆直的道路將教堂等公共建築連接起來,創建了紀念性的城市空間系統。這一時期的建築本身要比古典時期的大浴池、運動場、馬戲院和集會廣場的尺度小得多。
④廣場建設
文藝復興時期,城市的改建追求莊嚴宏偉的效果,顯示資產階級的權勢,城市建設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和城市廣場的建設。
早期廣場繼承中世紀的傳統,廣場周圍建築布置比較自由,空間比較封閉,雕像大多在廣場的一側。比如佛羅倫薩的西格諾利亞廣場。這個廣場在中世紀時期就已經有很多建設,在文藝復興時期又加建了一些建築和雕塑,完成了廣場的全貌。
文藝復興盛期和後期的廣場比較嚴整,常採用柱廊形式,空間比較開敞,雕像往往防災廣場中央。
下面介紹幾個比較重要的廣場改建。
1.羅馬市政廣場
羅馬市政廣場是米開朗琪羅的的重要作品之一。義大利中世紀的城市廣場多是不對稱的,市政廣場是文藝復興時期比較早的按照周線對稱布置的廣場之一。這個廣場的突出成就就表現在它的改建工作上。廣場正面的元老院和廣場右側的檔案館是原有的建築物。兩個建築夾角小於90度,不互相垂直。1450年,米開朗琪羅重建了元老院,在1540年加建了博物館,廣場平面最終成為對稱梯形,使得本來不是同一時期建造的建築群在形式上協調統一。
這個廣場三面都是建築物,把前面敞開正對著山坡下的大綠地。廣場入口台階自下而上放大,台階就產生了縮短的錯覺。廣場上左右兩側不平行、向後分開的建築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效果。
2.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也是經過好幾個世紀才完成的。它的主要建築物都是在11世紀建造,15世紀完成了拜占庭式聖馬可教堂。鐘塔始建於10世紀初,12世紀下半葉改建,16世紀初加上了頂層和方錐形的頂。高直式總督府是在1409-1424年建造的,圖書館和四周的新舊市政大廈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完成的。
廣場是結合歷史現狀逐步、持續進行改建的,因此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遺產,也在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
聖馬可廣場的平面是曲尺形的。在空間組合的方面,是由三個梯形廣場組合成的封閉的複合廣場。大廣場和靠海灣的小廣場之間用鐘塔進行過渡,同時把大廣場稍微伸出一點,使遊客從遠處的海灣觀看的時候能形成視覺上的聯繫。
而大廣場和聖馬可教堂北側的小廣場之間,利用了一對獅子雕像和幾步台階進行了劃分。
梯形的封閉式廣場在透視上有很好的藝術效果。人從西面進入廣場時,形成比較開闊宏偉的印象。從教堂看時,又會增加更加深遠的感覺。
小廣場也是梯形的,從小廣場可以看到對面海灣小島的聖喬治教堂。它的鐘塔和聖馬可廣場的鐘塔形成了藝術上的呼應作用。
在藝術處理方面,鐘塔形成了城市的標誌,高直的鐘塔和周邊較矮水平展開的建築物形成了對比。
整個廣場不同空間的組合和視覺上相似性和對比性的應用,讓這個不同時期建造的廣場建築形成了協調統一的整體環境。
3.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在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廣場就是聖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廣場,這是教廷的總建築師伯尼尼設計的。
廣場是以方尖碑作為中心,用長圓形廣場和梯形廣場進行相接,兩個廣場都用柱廊圍合。梯形廣場的地面向教堂逐漸地升高,這樣當教皇在教堂前為信徒們祝福的時候,全場都能看見在高處的教皇。
巴洛克廣場的典型案例還有羅馬的西班牙廣場以及波折形狀的聯繫上下兩個不同地形標高的階梯。
不管是在城市改建還是廣場建設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都很尊重原有的文化和城市建設成果。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藝復興後期,城市建設思維已經偏向精英主義。17世紀上半葉法國專門設立了傳授古典主義的法蘭西學院,建築不再是過去匠人門從師學藝的經驗傳承而成為一種深刻和高雅的藝術,普通人遙不可及。
文藝復興尤其是在後期的城市規劃設計已經成為權貴們體現政治理念和藝術主張的控制工具,而公眾的福利和平民的生活經常無人問津。
------------------------------------------------------------------------再寫一點絕對君權時期的城市規劃思想和建設吧
絕對君權時期的城市規劃思想和建設
(1)絕對君權和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改革運動減少了教廷對於社會統治的影響,封建君主們乘機攫取了對社會的幾乎全部控制權。
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在歐洲先後建立了一批強大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權國家,比如法國、德國、奧地利、俄羅斯等,其中以法國的君權主義最為鼎盛。17世紀後半葉,路易十四執政時期,法國的絕對君權處於極盛,成為古羅馬帝國以後最強大的君主政權。
在絕對君權時期,古典主義引領了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法國文化藝術的總體潮流。它的哲學基礎是反映自然科學初期的重大成就唯理論;政治任務是頌揚古羅馬帝國之後最強大的專制政體。這一時期一切的科學、文學、藝術、建築、城市建設都必須為君主政權服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啟蒙運動起源於17/18世紀的法國。它是西方理性和科學思想的啟蒙,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這一時期人們從對神的頂禮膜拜轉變為對人的崇拜,相信人類能憑藉理性完善地認識整個世界。這一理性思想時也為自然科學的進步開闢了道路。 (2)絕對君權和理性思想的結合:古典主義思潮
16-17世紀歐洲自然科學開始發展,這個時期出現了以培根和霍布斯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論。他們都強調理性作用正在認知世界中的作用。霍布斯認為,理性方法的實質就是算術和幾何。笛卡爾認為藝術中最重要的原則是「它們的結構要像數學一樣清晰和明確」。
古典主義者認為,在古羅馬的文學和藝術,包括建築和城市規劃中,包含著超越時代民族的絕對規則。所以古羅馬思想中的絕對理性被冠以古典主義的名號復活了。它的產生是為了適應當時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君權政體的需要——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中,體現出唯一、秩序、有組織的、永恆的王權的思想要求。
古典主義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包括建築和城市規劃,都追求明晰、精確、邏輯,要求高貴、雅潔。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越來越追求抽象的對稱和協調,還有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係,同時強調軸線和主從關係。在平面上是中央廣場,在立面上是中央穹頂,統率著其餘部分。
下面通過案例進一步了解古典主義。
①古典主義園林建設
唯理秩序的思想和手法,應該說首先是從法國的古典主義園林被發展的。在唯理主義思想主導下的西方古典主義園林,對自然進行各種各樣的人工建材,形成完整有序的景觀序列,反映出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和創造明確秩序的願望。
在當時,歐洲的傳教士對中國和西歐的城市和園林風格進行了對比,他們是這麼認為的:中國的城市是方方正正的,但園林是彎彎曲曲的;西方的城市是彎彎曲曲的,但是園林是方方正正的。應該說,在絕對君權得早期,面對中世紀自然生長,在戰亂中留下來的狹小彎曲破敗的城市,君主們只能在有限的園林空間中去寄託他們的理想。
②巴黎城市改建
古典主義的建築師和規劃師們希望把園林中規整平直的道路系統和圓形交叉點的美學移植到整個城市的空間體系中來。他們將巴黎城市和郊區的宮殿、花園、城鎮共同組成了一個尺度巨大的景觀綜合體,第一次把整個城市當做一個完整的園林來設計,並希望吧景觀引入城市。路易十四要求八盧浮宮、凡爾賽宮和城市秩序聯繫到一起,形成了一條具有強烈視線進深的軸線,這條軸線後來成為巴黎城市的中軸線。當時兩側都是樹林,後來在18世紀下半葉形成了巴黎最壯觀的林蔭道——愛麗舍田園大道。
巴黎城市中軸線
巴黎城市中軸線全景
③凡爾賽宮的建設
凡爾賽宮是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古典主義設計的巔峰。凡爾賽宮在巴黎西南23公里處,原來是路易十三的獵庄,重建的凡爾賽宮成為一座宮城。宮城很巨大,在宮殿前延伸出三條放射形的大道,兩側大道通向兩處離宮,中間的大道通向巴黎市區。三條路一起構成50度角,能夠在人們觀賞的時候被很好地包含在視野內。
凡爾賽宮花園有一個三公里的中軸線。強烈的軸線、對稱的平面、十字形的水渠,用列樹裝飾的道路,形成了深遠的透視,充滿了秩序和宏偉的感覺。
凡爾賽宮總平面
④法國廣場建設
絕對君權時期法國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廣場建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廣場是巴黎的旺道姆廣場、協和廣場以及洛林首府南錫的中心廣場群。
【1】巴黎旺道姆廣場
路易十四在完成凡爾賽宮的建設以後,主要是繼續進行17世紀初建造廣場的工作。旺道姆廣場平面是長方形,四角抹去,短邊的正中連接著一條短街。廣場的建築是三層的,底層是券廊,廊里有店鋪。這種做法在17世紀初,後來在法國的商業廣場和街道的建設中一直被沿用下來。
【2】巴黎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原名路易十五廣場,是為了紀念路易十五建造的,它的橫軸與愛麗舍田園大道重合。廣場的主要特徵是開敞,在當時就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做法,因為在之前廣場的特徵一般都是封閉的。廣場地東面、南面、西面都沒有建築物,用壕溝和欄杆來標出廣場的邊界。廣場平面是長方形的,稍微抹去了四個角。在八個角上各放置了一座雕像,代表著法國8個主要的城市。在廣場的北邊是一對古典主義的建築物,把廣場和南北向的大街聯繫起來,形成和愛麗舍田園大道垂直的次要軸線,北面的底景是後來建造的馬德蘭大教堂。
協和廣場是在後來拿破崙統治時期才最後完成的。它在巴黎市中心的重要作用也是在那個時候體現的。
【3】南錫市中心廣場
中心廣場由三個廣場共同組成。北面是長圓形的王室廣場,南邊是長方形的路易十五廣場,中間是跑馬廣場。它們在450米的縱軸上對稱排列。中心廣場是半開半閉的廣場,三個廣場形狀不同,在廣場的連接也採用了不同的空間變化,豐富也很完整。
⑤古典主義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凡爾賽宮甚至於整個巴黎城都是反映古典主義城市規劃思想的經典案例。他對當時西方國家,還有後來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城市規劃,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城市美化運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德意志的卡爾斯魯,也都是君主專制時代的產物,在他們的城市規劃中也很明顯的受到了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比如聖彼得堡,也有放射性道路,紀念性廣場和中心主體建築物。卡爾斯魯以王宮為中心,有32條以它為中心的放射道路。城市的統治者希望通過規劃來使市民時刻感受到王權的支配力量。
(3)對古典主義規劃思想的辯證認識
古典主義的規劃思想在提出規劃結構真實性、邏輯性和清晰性的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構圖簡潔、軸線明確、主次有序、追求完整統一的效果,都是值得借鑒的。但它執著於在規劃中追求數的和諧,追求冷素、盛氣凌人的氣氛,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當古典主義的思想和理論已經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體系時候,歐洲的絕對君權也已經開始衰退。資產階級在借用君主政權進行了原始的財富積累後,開始向封建政權發起衝擊。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將整個秀推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軌道,到了19世紀,整個西方社會基本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同時也迎來了機器大生產的時代。
可以說,作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問題的一種解決手段,作為政府管理城市的工具,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是在近代工業革命以後才開始的。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文韜、武略、品德、相貌(身材)四全的名人,其生平成就如何?
※為什麼完顏阿骨打區區2500人就敢起兵反遼?
※東羅馬帝國是君主專制還是像西羅馬一樣的民主制?
※如果維也納會議奧地利首相是俾斯麥而不是梅特涅,他會怎麼做?後來奧地利還會那麼慘嗎?
※清朝皇室說滿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