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研究的意義在哪裡?當代最有智慧的人們投入巨大社會資源所從事的事業僅僅是為了滿足「求知慾」嗎?
霍金曾經在《時間簡史》裡面感嘆:統一場論的發現也許不會幫助我們這個物種更好的存續,甚至都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但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致力於探索眼前世界的客觀規律。今天,我們仍然渴望知道自己從哪來來,為什麼在這裡。人類對知識最深切的渴望足以成為我們不斷追問的理由。
每一次讀到這一段,都很感動。然而感動之餘,也有莫名的悲涼。也許物理學的技術奇點早已到來。我們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種種追問,最後都會止步於滿足一下好奇心而已。而星辰大海,只是永遠遙不可及的夢…本人純外行,認知當中量子力學最後一次重大改變現實世界還是原子彈拯救世界。從那之後的各種「劃時代」的偉大發現(比如去年探測到引力波,前幾年發現希格斯波色子)基本上都停留在物理學家在實驗室的自嗨階段。希望知乎上的物理大牛們可以解惑一二。
理論物理那點funding竟然叫做投入巨大.......
一個生物老闆的錢能管五六個理論物理老闆。。
生物老闆的數量大概是理論物理老闆的100倍。。。
這他喵的也叫投入巨大??
對,就是為了滿足求知慾。
看了前幾個回答,大概有兩種意見:理論物理研究相對於其他領域(比如生物醫學)投入根本不大;理論研究歷史上產生了大量重要的技術應用,所以長期來看很可能繼續造福人類。
這些是事實。但第一點跑題了(題主仍然會問:那麼為什麼投入這麼多而不是零呢?)
第二點在歷史上固然反覆出現,但並不是基礎研究的首要動機。基礎研究的首要動機就是好奇心。
那麼公眾為何投入資金支持基礎研究呢?這難道不是犧牲了大部分人的資源去滿足小部分人的好奇心嘛?
基礎理論的實際應用就像買彩票,說不定哪天就中獎了。從社會資源分配和國際競爭兩個角度,在投機的意義上都是值得投入的。
研究人員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社會投入資源以期中獎產生新技術和經濟效益。
那麼這一投機行為究竟建立在如何堅實的基礎上呢?直到這裡,我們才達到了題設的背景。這個背景大部分答主是忽略的:我們是否到達了一個奇點,以至於新物理的發現不會再次產生重要的技術變革?也就是題主引用的
霍金曾經在《時間簡史》裡面感嘆:統一場論的發現也許不會幫助我們這個物種更好的存續,甚至都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這當然有可能啦!除了短短几百年的工業化歷史,我們實在沒有多麼強力的證據,以至於可以斷然宣稱這樣一個奇點還遠未到來。我覺得作為科研人員沒必要迴避這一點。
那麼是否應該叫停各種對撞機和關閉所有基礎科學的實驗室,並將資源轉向更為實用的研究呢?
這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同的經歷、性格、價值觀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答案。我當然希望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基礎研究,但也可以想像其他人和我的意見相反——很多人根本不關心大統一理論或者人腦的計算原則,而寧願這些資源被用來發明好吃還能減肥的食物。這沒辦法強求的。
但你會發現這一意見的不同呈現在所有需要分配社會資源的領域,而不局限於科研。多少資源應該投入到藝術?多少給環境保護?多少用於激勵企業創新?等等。
我們生活在一個所有關於「xx的意義在哪裡,值多少錢」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並且人們的意見有廣泛分歧的世界。這挺無奈(要是所有人都同意我該多好?),但也正是多種多樣不同的美好的根本來源。
想到了以前看到的一個答案,題目及 @冷哲 的回答鏈接在此:
耗費巨資做實驗證實希格斯玻色子,何時能產生實質性的回報?
知乎 - 知乎
我認為這個答案已經給出了充分的說明,所以把那個問題的回答粘貼在了這裡。以下是答案原文,如有侵權自當刪除。
作者:冷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10380/answer/2917269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不知道。
——————————————————————————————————————
1854年,黎曼提出了黎曼幾何的初步設想。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
1912年,羅伯特·哥達德於開始研究火箭。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其中使用黎曼幾何作為核心數學工具。
1957年,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 1發射成功。
1959年,第一種衛星定位系統Transit開始研發。1960年測試成功。
1967年,Timation衛星系統將原子鐘帶上太空。
1973年,美國決定研發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1978年,第一顆GPS衛星發射成功。
在研發GPS衛星時,學者發現,根據愛因斯坦於1905年發表的狹義相對論,由於運動速度的關係,衛星上的原子鐘每一天會比地面上的原子鐘慢7微秒,而根據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由於在重力場中不同位置的關係,衛星上的原子鐘會比地面上的原子鐘每天快45微秒。兩者綜合,GPS衛星上的原子鐘每天會比地面快38微秒。由於GPS依靠間隔時間為20-30納秒的時鐘脈衝信號進行計算和定位,如果不對時間進行校準,定位位置將發生漂移。每天漂移距離約為10公里。
沒有相對論,就沒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那麼站在1905年或1916年,人們能夠想像相對論有什麼用嗎?站在1854年,人們恐怕也無法想像黎曼幾何能有什麼應用。
即便在1978年的時候,美國研發GPS的目的也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導彈、核潛艇等進行定位。1983年大韓航空007航班誤入蘇聯領空被擊落。美國總統里根宣布GPS將向民眾開放,以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1989年第一顆新一代的GPS衛星發射,1994年24顆GPS衛星全部入軌。我們今天開車必備的衛星導航,在1905年的時候連科幻小說作家都想像不出來。
當我們今天對著手機說:「幫我找一家附近評價最高的川菜館」的時候,這背後牽扯多少純理論呢?
微積分
黎曼幾何
複變函數
概率論
相對論
電學
光學
有機化學
無機化學
……
每一樣理論,在其誕生之時,恐怕都想不到其對今日日常生活的作用。
——————————————————————————————————————
理科與工科是不同的。
理科的目的在與探索這個世界的規律,而這些規律該如何得到應用,這是工科的事情。工科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理科發現的理論、規律來解決人類社會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工科在此過程中也發展出更多的對世界規律的認識)。
理科成果的用處,極少會像工科那樣明顯。理科應該是超前於時代的。如果理科不能超前於時代,那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理科的研究總是艱難的、緩慢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堅持不懈地進行投入,不斷推進人類的認知邊界。
如果工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才發現理科的理論不能夠支持,這時候才去投錢到理科去研究相關的問題,那麼相關問題的解決恐怕就要往後拖延幾十年,極大地阻礙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當然,很多領域我們之前沒有意識到需要解決問題,等到意識到了,才發現有一些客觀規律我們還沒有掌握,這才會開始研究。但如果我們能預先探索這些方面,顯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會更為有利。
如果我們要盡量保證現有理論能夠解決現有問題,那麼就需要保證理科領先於整個社會。
因此,今天最前沿的理科研究,其第一次應用往往在幾十年上百年之後,它的應用形式很可能是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
因為沒有人有上帝視角,不知道理論的突破會帶來怎樣的技術發展。以量子力學為例,最初是研究黑體輻射,黑體輻射在短波和長波有兩個不同的公式,怎麼統一成一個公式是理論物理學家感興趣的,但是當時誰也不知道就算統一了又有什麼用,因為兩個公式在短波和長波分別都是正確的。看看後來的發展吧: 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量子概念-玻爾原子論-海森堡矩陣力學-薛定諤波動光學-波恩概率解釋-量子力學基本形式建立。而量子力學是現在一切電子學設備(包括計算機)的基礎。100多年前,誰能想像出統一黑體輻射的兩個公式和計算機有關係?
對個人而言,為什麼做理論:
對,就是為了滿足求知慾,順便賺錢養家。但是生存是首要的,沒經費就沒人幹了。
對國家而言,為什麼投錢:
因為大家演技高超,項目都包裝的很有用的樣子: 「展望未來五十年,我的項目將來能每年創造十個億的財富,你投個幾百萬讓我完成項目吼不吼呀?」
至於那些沒法忽悠錢的項目,你看霍金不是天天寫書騙錢嘛(滑稽)
當你用著電腦,玩著手機,聽著音樂刷知乎,坐在不會漏水的房子里,享受著空調和暖氣,出門有汽車地鐵,四季不缺蔬果肉食的時候,你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理論物理學帶來的成果
然後你居然問理論物理研究的意義在哪裡?
沒有理論物理,你現在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土地里為了一年百十來斤的糧食每天勞作10個小時以上,以及不過40多歲的平均壽命。
這就是個偽命題。。。。理論物理研究是最前沿的東西,沒有理論物理的突破,後續的實用技術根本沒有發展的機會,人類就根本不會獲得革命性的進步。
沒有早期理論物理對放射性物質和粒子結構的研究,就不會有原子彈和核反應堆,現代的國際秩序根本就不會是這樣。
沒有光電效應的發現,量子力學的研究,就沒有半導體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上萬億美元市值的互聯網市場就是無稽之談。
沒有相對論對時空的理論研究,GPS根本不可能投入實際使用, 世界上不會出現任何可靠的全球定位系統,想像一下現代的物流,交通,軍事有多少依賴於GPS, 沒有GPS這些服務根本沒法運轉。
都讀過科幻小說,任何個人或者團體或者國家都希望自己能掌握到那樣強大的力量,
想用核聚變反應堆享受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的乾淨能源么?
想用反物質武器在戰場上徹底乾脆又無情的摧毀你的敵人么?
想用中微子進行通訊來讓敵人永遠無法干擾你的通訊么?
想用量子加密讓你的通信永遠無法被人竊聽么?
想讓全自動的智能機器人幫你包辦一切工作,讓你只需要享受么?
想駕馭火箭在火星開拓新世界,在小行星帶開採珍貴的礦物,建造偉大的建築和結構么?
想使用處理速度極快的量子計算機享受栩栩如生的虛擬現實,體驗各式各樣的奇妙身心體驗么?
想要獲得這些革命性的財富,享受,娛樂,力量,就要擁有對應的技術,而對應的技術全部都依賴於現在各種前沿的理論物理研究,沒有這些理論的突破,上面的一切都不可能實現。
只有不斷堅持讓大量的資源和頂尖人才投入推動進步,才能促使上面的願景成為現實, 誠然99.9%以上的投入都不會得到任何有實際價值的回報,但最終某點的突破會讓掌握這些突破以及延伸技術的人/團體/國家獲得相對整個世界指數級別的力量優勢,讓其獲得壓倒性的權力。單單是為了獲得這些巨大財富和力量的可能性,這些投入就絕對值得的。
題主你這問題有點不對吧?「當代最有智慧的人們投入巨大的社會資源」,你這說的是理論物理嗎?
確實有一批頂尖的人才在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但是研究理論物理的人恐怕要遠遠少於搞實驗物理的人。而從經費消耗的角度來看,實驗物理才是消耗經費的大頭啊!那些精密的實驗儀器動不動就幾十萬上百萬,造一個大科學裝置一下子就要動用數億甚至數十億元人民幣。理論物理的經費與這些焉能相提並論?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好吧,理論物理的資源投入都算巨大了,請問你打算用什麼詞來形容實驗物理呢?
而且你對理論物理似乎有點誤解,理論物理不一定非要去研究超弦、宇宙學之類的。理論物理是個很大的框架,同樣是理論物理,你可以搞量子多體,我可以研究量子信息,他還可以去研究凝聚態理論。而量子多體、量子信息、凝聚態理論這些東西往往又跟現實應用緊密相聯,未嘗沒有用啊?
http://www.itp.cas.cn/yjsjy/dsjj/
上面的那個鏈接是中科院理論所的導師介紹,你可以參考一下,看看理論物理都有哪些研究領域。
最後再把範圍縮小到理論物理中的超弦、粒子物理理論、宇宙學等領域,這些領域目前來看離實際應用確實相去甚遠,那麼題主可能是想問:政府投入資源去研究這些領域是為了什麼?
政府投入經費到某個領域,肯定不會是單純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它肯定會要求有一些回報。而這些回報可能是精神方面的,也可能是物質方面的。比方說加州伯克利大學合成了一些新元素,獲得了科學界的認可,所以它就擁有了這些元素的命名權。這些元素中有些是用人命命名的,有些是用地名命名的,比方說第95號元素就用美洲命名,而第98號元素則索性用加利福尼亞州來命名。而日本人在發現了第113號元素後也採用日本的國名來命名它。這種方式顯然有助於提升當地居民/國民的自豪感,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精神上的回報。
當然光有精神回報肯定不夠,還必須要有物質上的回報才行。而由於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你現在研究的東西在未來到底有沒有用。原子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核物理學是當時物理學最前沿的一個研究領域,在這樣一個領域裡竟然會結出如此豐碩的成果,這是任何人都沒想到的。有了原子彈這個前車之鑒,誰敢說物理學最前沿的那些領域一定沒用?所以理智的選擇是每年都投點錢在這上面,讓自己的團隊保證不落後。萬一發現某個研究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自己可以迅速地拿出一支團隊出來將其產業化,獲取實際的物質回報。
==========================================================================
其實我要說的,上面已經說完了,本來沒理由再回答的。但看了下題主自己的描述,題主擔心的是人類的科技已經到達了巔峰,近乎停滯了吧?那我就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題主的擔心有什麼根據嗎?至少我不認為有什麼證據顯示有技術奇點的存在,科技是在不斷進步的,這一點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能真切地感受到的。那麼既然如此,憑什麼就認為我們處在技術奇點的邊緣呢?
其次,即使真的有某個領域/專業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人們也不會斷然放棄對它的研究。因為我們不知道這種停滯會持續多長時間,這種停滯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也許它只是某個短暫的黑暗期呢?渡過這個黑暗期之後又將是一個光明的未來呢?
The future is not set.There is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for ourselves。未來依然是一個未知數,它蘊藏著無限種可能,那我們就要去嘗試,去探索。除此之外難道還有更好的辦法嗎?難道讓科學家們放棄科研、放棄探索世界嗎?很明顯,我們不能啊。
其實尖端的科學和產業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比如二十世紀以著名物理學家John Bardeen為代表的一批理論物理學家對固體物理學的研究開創了現代電子工程行業,也間接引爆了計算機革命。中間的距離不過三十年而已。
最聰明的人搞理論物理其實是咱們國家八十年代的說法。當時因為處於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需要在科學技術方面快速進步;因此號召和呼籲當時最聰明的學生讀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專業。所以了解高考歷史的朋友大抵知道當時,中國科大,尤其是科大物理系,是多麼受到追捧。當時的確,培養了一大批尖端人才,以通過CUSPA考試留學美國的天之驕子為代表。這一代人中的確有許多聰慧過人的人,他們現在任教於歐美,以及國內的一線高校,在科研以及其他行業均作出了巨大的成就。比如我現在的一位早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的老師,思維能力極強,數學物理基礎逆天,講非常非常難學的TEM課從不帶書,只用草稿完成極度複雜的推導。也是我們心目中絕對的「力量型英雄。」
TEM的推導是長這個樣的:(請忽略我潦草的字跡)
看起來和高中數學筆記差不多?好吧我們換個角度。戰爭里常用彈藥量描述戰場的慘烈程度。我們也可以用「公式量」來描述。一個chap有上百個等式的確不是鬧著玩的。
而現代物理與產業界的距離其實也並不遙遠。比如目前整個半導體行業對斯坦福張首晟教授的拓撲絕緣體就非常看好,普遍認為這是摩爾定律失效之後的未來一大趨勢。物聯網工程界則對喬治亞理工王中林教授的微納電子材料很感興趣。更不用說量子計算,光通信這些原本是理論物理範疇但是又和工業界談情說愛的大項目了。說到具體的,這方面產業轉化的速度肯定沒計算機那麼快,但也不會太遙遠。十年二十年內基本能見到成績。
而且也未必是最聰明的人都去搞了理論物理。這個要看你如何定義「聰明。」比如,我們非常尊敬的鄧公,作為一個傑出政治家,未必受過良好的高等科學教育,但是也開創出了巨大的成績,受到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認可與尊敬;我想這也是一種「聰明。」當代的大哲學家、比如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哈貝馬斯,也是另外一種聰明。包括大公司的創立者,也需要聰明。比如非常著名的大數據公司Palantir,這是一家曾經靠數學建模幫助美國政府找到本拉登的公司,創立這樣的公司也是需要聰明的。
當然,你可能想不到的是,Palantir的創立者並不是Geek碼農,而正是,哈貝馬斯的學生。一個德國的哲學哲學博士。
https://finance.sina.cn/2016-03-14/detail-ifxqhfvp0934138.d.html?from=wapHTTPS=1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必要認真去答一發。
沒錯,研究理論物理學的起因是為了滿足人與生俱來的求知慾,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並沒有直接關係。相較而言,發明家和工程師所創造的電燈、電話、電梯、電視機、互聯網等等,以及火車、飛機、地鐵、火箭、衛星、空間站,這些科技產物的誕生,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都在極大程度上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革。
科學家可大致分三個類別,搞理論的和搞應用的,以及介於這二者之間的。於大眾而言,搞應用的會更容易被理解和認可,畢竟科技的發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搞理論的可能被誤會成紙上談兵,毫無意義。這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從大的視野去看,人類社會進步的第一推動力是科學,第二是科技。科學即理論,科技即理論的應用。如果有人問理論家和發明家誰的工作更重要,於人類更有意義,答案無疑是理論家。科學改變人的觀念,擴充了人們的想像力和認知度。科技證明給你看,科學說的是對的。
科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試圖把宇宙間人們所感受到和想像到的一切事物及其相互作用規律囊括到這個體系當中。這個體系在不斷修正和完善中,這些工作就是由理論家來完成的。而科技永遠在追隨科學的腳步,在現有理論體系中儘可能創造出更多於人類社會有意義的事物出來。
(為什麼說民科很可笑?因為任何一位從事科學工作的人都是盡自己所能去學習這個體系中的知識——四百多年的科學歷史,集無數最聰明人類的智慧結晶——任何人盡一生之力也不可能學習完全。最多取萬千理論中的一個方向去鑽研,才有那麼一絲突破的希望。而你一個連基本理論知識都沒有系統學習過的人,東拼西湊看了幾本科普雜書,就妄圖自己創造一個所謂體系去顛覆整個科學體系,這不是無知者無畏是什麼?更無知的還是盲目支持民科的大眾。這裡不多說了。)一個科技產品,今天沒有被人發明出來,以後也一定會被人發明,而且間隔時間絕對不會太長。因為已經有了科學作為道路去指明方向。如果一個理論沒有被提出,那很可能在漫長歲月中也不會有人發現。理論家就像是拓荒者,發明家和工程師是種植者。放眼古今,最偉大的科學家排名,只會有理論家。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普朗克、玻爾、伽利略……如果有人把愛迪生排進去,我就只能笑笑。
理論研究是非常枯燥,也非常有趣的。理論家們的生活很枯燥,大多沒有常人眼中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但他們所研究的理論卻是能真真切切給自己帶來無限趣味的。他們有一顆追求真理的心,並為之奮鬥一生。遠遠高於大眾的視野和思維,所以不容易被理解。不理解,還去言語放肆,那就是在扮演跳樑小丑了。我認為保持敬畏就可以,他們也值得我們這樣去做。理論物理學家比如witten,霍金,年輕工作者等
在高爾夫天賦上不比老虎伍滋高
在廚藝天賦上不比壽司之神天賦高飆車水平上不比舒馬赫高在吉他天賦上不比現有指彈大師高在數學上不比傑出數學工作者高用的資源不比社保高,不比軍費高。基礎物理(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驗上)的研究當然首先滿足的就是科學家的求知慾,之後順便給全人類提供科技樹。
沒錯,科學家就是隨便玩玩然後順手拯救個世界什麼的(手動滑稽)。我就要問,對於這種存在,你是給錢不給錢!(攤手)最後,當你看到法拉第的時候,千萬不要成為那個貴婦。以前法拉第演示電磁現象的時候,一個貴族婦女問他:「這有什麼用?」法拉第反問她:「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用?」
可以說,理論物理是現代一切進步的來源。題主所能享受的現代生活的一切便利都來源於理論物理的進步。本人是應用物理與電子專業,做半導體激光器的,夢想是做理論物理。但為什麼不做呢?因為本人自知不夠資格。首先如果自願做理論物理到博士,對智商和毅力的要求非常人所能及。其次,題主覺得理論物理的投入高,殊不知學術圈是個金字塔,收入高的只有頂端的那些名教授們,也只有他們有聲望和實力拿到大的科研項目,而博士後和博士的待遇都很一般,雖然他們的科研任務可能是最繁重的。所以真的熱愛這一行幹這一行,你不能在乎錢。所以滿足「求知慾」也是需要資格的。從國家的層面來講,每一個大型科研項目的上馬都經過充分的論證與探討。這裡面存不存在科學家滿足自己求知慾的私心?當然存在。但那又如何?他們有這個資格。你應當心存感激這些人類最聰明的大腦願意去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而不是其他慾望。這樣你將來或者你的後代才有可能活在一個更進步的時代。反正我是這樣想的。求知慾是人類過度增加知識儲備的天性,是人與其它動物最重要的區別之一。
動物不知道掌握了生火技術有什麼用,
猿人不知道掌握了煉鐵技術有什麼用,
古人不知道掌握了發電技術有什麼用,
但正是這些超出當時需求的知識儲備,創造了下一時代的一切。
人生也是一樣,你日常所有的積累,是你未來一切成敗的原因。
你現在實用的技術,就是古人的求知慾搞出來的。
哈勃叼不叼?成果多不多?可惜哈勃只是軍用衛星鎖眼的一個簡化版,而鎖眼一共有12顆
也就是五角大樓隨便一個項目的邊角經費就夠nasa玩幾十年了
且不說是不是巨大的資源,也不說是不是只滿足了求知慾巨大資源用來滿足人類的慾望也沒什麼錯啊社會資源也被用在藝術上來滿足人們對美的慾望上了社資源也被用在軍事上來滿足人們對安定對土地對主權的慾望上了社會資源還被用在醫療上來滿足人求生的慾望了人生在世不就是為了滿足各種各樣的慾望嗎
理論物理其實就是解釋一個問題:可行性
而相對於工科來說,就是把這個"可行性"實現。
論證可行性有多重要,就如你說的原子彈拯救世界,那是因為理論物理學家論證了核聚變的巨大威力後,才有原子彈出現的可能性,才有工程師造出原子彈的故事。同樣,當熱學定律宣布了永動機的不可行性,工科技術再強悍,無限產生能源技術也是不可能存在了。
理論物理讓人們了解了世界運行的本質,告訴人們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然後才是工科的工程師們用著這些理論,高效得構建我們的生存環境。
以後如果人類要高效利用宇宙中的各種能量,離開地球飛向宇宙深處,這些都是要理論物理先告訴我們是否可行才行,然後才是工程師們的事情理論物理是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就好比打仗,理論物理是直接攻堅的前鋒,敢死隊,實驗物理是兵工廠,為理論物理提供彈藥,比如著名的居里夫人就是一名實驗物理學家,應用物理則是攻下每個陣地後用來清掃敵方殘餘,把這個陣地徹底掌握在人類手中的一批人,理論物理,沒有理論物理,科技將會停滯不前,你說重不重要?
推薦閱讀:
※國際單位中是以質量決定長度的?還是由長度決定質量的。?
※為什麼5公里騎車很輕鬆,跑不了?
※將吉他從高溫環境移到低溫環境,音調會變高還是變低?為什麼?
※數據在電腦內是如何進行傳輸的?
※物理專業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勸退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