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潛水,為什麼放棄了mouthfill?

更多精彩討論歡迎關註:知乎圓桌


為什麼我放棄了mouthfill?

最近很多同學詢問了我一些關於mouthfill的問題,要不要做,怎麼做,等等。

本文作者可以熟練使用法蘭佐、BTV、等耳壓平衡方式,也是國內不多的可以使用mouthfill或者reverse packing兩種技巧從耳壓平衡角度及其輕鬆超過80米深度的專職教練。

筆者的回答是,NO。如果只是在三四十米的深度遇到瓶頸,或者用法蘭佐並不是較為輕鬆地下到六十米,那麼,並不建議使用mouthfill這種技巧。

一些對深度有追求的同學會特別納悶,為什麼這種看起來似乎可以讓人很輕鬆跨越障礙突破瓶頸的技巧並不建議使用呢?這不教材裡面也有嗎?這可以讓人成績突飛猛進啊!

來,準備好瓜子花生小板凳,讓我們一步步來分析一下這個大部分人用來也超不過六十米的「技巧」,打破一些教材的聖經。

一、原理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mouthfill是什麼以及它的原理。

Mouthfill,簡稱MF,直譯過來是充滿嘴巴,意思是將口腔里盡量充滿氣體,我們一般把它叫做口含氣法。它並不是一種耳壓平衡法,而是一種在到達RV深度(30米左右)之前提供氣源的技巧。這種技巧讓自由潛水員在超過RV深度以後口中有充足氣體做耳壓平衡,對耳壓平衡起著輔助作用。不管是法蘭佐還是BTV耳壓平衡方式,都可以使用mouthfill這種提供口腔氣源的技巧。

當我們下潛至RV深度,肺部已經被壓縮為陸地上吐氣吐光至再也吐不出來的狀態,即餘氣量的狀態。這時候想再靠腹部肌肉從肺部提氣出來做耳壓平衡已經很困難。如果這時候嘴裡沒有足夠多的氣體,那麼超過這個深度不遠,嘴裡本來就不多的氣體就會因為壓強增大被壓縮,以及做耳壓平衡、鼻竇平衡、面鏡平衡而消耗殆盡,導致接下來的下潛因為無法做壓力平衡而被迫停止。所以mouthfill就是在肺部還沒有被壓縮至RV狀態的時候(比如20米左右),還能主動吐氣的時候,提氣包一大口在嘴裡,這樣就會有充足的氣體做耳壓平衡以越過RV深度。

二、提高效率

我們再來說說mouthfill怎麼做才是最高效的。其實關於mouthfill的物理原理四星教材上已經比較清楚地說明了,但是鑒於問我問題的二星新手也不少,所以我就再多逼逼幾句,看官且耐心。

Mouthfill非常講究效率,檢驗自己mouthfill效率的方式也很簡單--在水面做一個mouthfill的動作,儘可能向口腔和咽喉部充氣,然後關閉會厭下潛。

如果可以從水面僅憑口腔里的氣下到十米,即從一個大氣壓的地方到兩個大氣壓的地方,那麼我們可以稱之為兩杯的效率;如果從水面一個大氣壓的地方可以下到二十米,三個大氣壓的深度,我們便可稱之為三倍的效率。

效率會體現在深度上面。如果是兩倍效率,在二十米三個大氣壓的深度做mouthfill,那我們可以下到六個大氣壓的地方,即五十米深度;如果是三倍效率,在二十米三個大氣壓的深度做mouthfill,那我們便可以下到九個大氣壓的地方,即八十米深度。

Mouthfill效率的重點就在於fill,將口腔填充得足夠飽滿,這樣就可以儘可能讓口腔攜帶更多氣體,儘可能提高效率。

三、常見問題

問題來了,當我們在「儘可能」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足夠放鬆嗎?

我們在儘可能嘗試往口腔充氣的時候,口腔內氣體壓力會增大,臉頰會鼓起來,嘴唇會很用力閉合以免氣體從嘴唇處流失,會厭也會很用力閉合以免將口腔的氣體吞咽回去。然而,這還不是一個足夠高效的mouthfill,真正效率很高的mouthfill在充氣的時候會抬頭,讓鼻咽、喉咽、喉部完完全全充滿氣體再埋下頭來。

這個時候,我們的臉頰、嘴唇、口腔、鼻咽、喉、會厭都會承受很大的壓力並協調肌肉用力去控制以鎖住氣體既不外泄又不吞咽漏氣,緊張程度和自由潛的初衷幾乎事背道而馳!

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試試這樣的動作,能清楚地看到、摸到或者感覺到口腔、臉頰周圍的肌肉在用力,也可以使用這種動作後在不漏氣的情況下嘗試一下閉氣,能放鬆得下來跟口腔自然放鬆或者包一小口氣一樣嗎?完全不能,而不放鬆就意味著耗氧以及受傷。

恆重無蹼和攀繩世界冠軍Wiliam Trubrige、前恆重下潛世界冠軍Guillaume Nery都表明過他們都可以熟練使用mouthfill,但是基於以上的原因,他們放棄了mouthfill。筆者可以做到水面到34米深度的高效mouthfill,但是同樣因為這個緣由,在進行深度訓練的時候不會使用這種方式作為氣源。

AIDA大師訓練官、法蘭佐老爺爺Aharon Solomons在對自由潛水員進行耳壓平衡指導的時候也曾經很明確地告訴過大家mouthfill造成的肌肉緊張並建議六十米內的同學更需要注意法蘭佐動作的放鬆,而非一味將mouthfill作為突破深度的法寶。

有同學說做mouthfill的時候口腔里的正壓力可以打開耳咽管讓氣體進入中耳,也算是法蘭佐的一種變形。筆者本人覺得這並不準確。mouthfill本身只是一種氣體來源,即使口腔內含氣略少,壓力不足以讓耳咽管撐開,它依然也是mouthfill。mouthfill提氣出來帶給口腔的壓力最初來源於腹部的肌肉,這種壓力確實可以撐開耳咽管甚至直接完成一次耳壓平衡,但是僅僅一次耳壓平衡就用到腹肌那麼大那麼耗氧的肌肉,確實也有點得不償失。而做完以後利用臉頰和嘴唇的力量擠壓氣體撐開耳咽管的方式用不到法蘭佐所需要的舌根部位的肌肉,那就跟法蘭佐沒什麼關係了。就像此文前面所說,mouthfill只是提供了口腔里的氣體,至於用這個氣體來做法蘭佐還是BTV耳壓平衡,是自由潛水員自己的能力和選擇了。

四、吞咽瓶頸

以這種不放鬆的方式繼續往下走還會遇到什麼問題呢?

想知道為什麼很多用mouthfill的自由潛水員都會在六十米左右遇到吞咽吞氣的瓶頸嗎?因為沒有練習好法蘭佐這個基本功。學了mouthfill,很多同學在二三十米感覺快要做不出耳壓平衡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在這個深度以前提氣出來才能突破這個深度,這可以讓大家較為輕鬆地突破三四十米的坎兒。然而,正是由於這種輕鬆,導致了大家都顧著擠壓臉頰和嘴唇,忽略了法蘭佐頂舌根的基本功。而法蘭佐這個基本功就可以讓人輕鬆地下到超過四十米深度。

因為口腔含氣較多,怎麼拿捏用力和放鬆的平衡點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太用力鎖住氣體會讓肌肉緊張,增加氧氣消耗,增加受傷風險,太放鬆又很容易讓這麼大的正壓力衝破會厭的封鎖造成氣體漏回肺部。由於沒有練習好法蘭佐,很多人在下潛較深以後口腔內氣體減少的時候,便不能靠擠壓臉頰嘴唇這個動作沒法再將氣體送到中耳,再加上頂舌根的動作沒有跟上,整個口腔甚至帶動脖子緊張起來,於是發生會厭打開導致氣體被吞咽的情況,下潛失敗。

五、肺部擠壓傷

壓軸的來了。對,沒錯,前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放在最後!

我們現在拋開前面所說的一切問題,假設一個人做mouthfill的效率很高,口腔能攜帶很多氣體,而且放鬆和用力的平衡把握得特別好,並沒有發生漏氣的現象,那麼最大的問題就來了。

肺部擠壓傷,一種可能致命的傷害。

因為mouthfill可能讓人更加輕鬆地下到四五十米,不漏氣效率又高的話可以更深,然而感覺神經纖維的數目比一般體表感覺神經纖維的數目少,內臟感受器的傳入衝動一般不產生意識感覺,內臟傳入衝動引起的意識感覺是比較模糊的、彌散而不易精確定位的......

好吧,說人話。肺部幾乎沒有痛覺神經,這種大躍進式的深度突破造成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極其容易導致肺部擠壓傷,而肺部痛覺感知力的缺失讓人無從在傷害的初期及時發現並停止,可能導致極其嚴重的肺部擠壓傷。(肺部擠壓傷。肺部被壓縮至RV狀態後無法被繼續壓縮,繼續下潛肺部因為體積不再變化會形成負壓,血液或者組織液會因為負壓被嘬入肺泡,氣體交換無法進行,可能導致致命的傷害。長期練習,增加胸腔和橫膈膜的柔韌性可以盡量避免,所以下水以前以及平時的拉伸訓練是極其重要的。下潛的整個過程特別是到底轉身的時候一定要動作輕柔舒緩,避免突然或者猛烈的動作造成嚴重傷害。腹部放鬆也很關鍵,放鬆腹部的情況下橫隔膜會被壓力自然頂上去填充肺部被壓縮的空間,肺部就不會被造成程度很嚴重的負壓。)

所以每次當我看到一堆平時每天拉伸不超過十分鐘的、橫隔膜跟板磚一樣堅硬的同學匆忙地學習並使用mouthfill下到五六十米再上來吐一口或者幾口鮮血的時候,總是很揪心。

六、結論

筆者個人認為,自由潛沒有捷徑,紮實基礎功很重要,訓練不能單純地依靠進階技巧,一味地模仿和使用跨越式地技巧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傷害風險。在提高自身身體素質低基礎上,找到更適合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地提高成績,安全舒適地享受自由潛,這才是自由潛水地魅力所在。


推薦閱讀:

怎麼考取潛水證?
一個人去潛水是怎樣一種體驗?
自由潛水最打動人的地方在哪裡?
自由潛水如何練習耳壓平衡?
padi潛水證有什麼用的?

TAG:知乎圓桌 | 自由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