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2坦克怎麼樣?

其性能如何?

戰績怎樣?

評價如何?


緣起:

IS系列可以看做是之前KV系列的自然發展,雖然兩者在外觀上除了行走部分以外沒有多少共同點。到了1943年,早期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的KV-1已經展現了其在動力部分可靠性及火力和防護上的不足,IS基本上可以看做是KV在這幾個方面的大改版。

機動性方面:

不管是KV還是IS,其動力系統的總體布局都是相似的,其實不止它倆,縱置發動機,發動機兩側布置水散熱器,發動機花鍵後一個垂直的大散熱風扇裡面藏著主離合器,後頭跟著橫置的固定軸變速箱兩側再加上兩側離合器和兩側剎車的布局是當年KV,IS,T-34,T28,BT等等都採用的總體布局方式,只不過各種大大小小的細節因車而異,反應了30年代蘇聯的坦克設計水平。

這兩張圖反應了KV1坦克的整體布局。可見KV1坦克的車體裝甲橫截面是矩形的,整個車體基本可以看做是個方盒子。

在這個方盒子的後面,是KV1的動力艙,布局如上圖,縱置的發動機(第一張彩圖的27),動力向後驅動風扇(31),風扇里藏有主離合器,隨後動力進入變速箱(34),再經由變速箱從兩側分別經過兩側剎車/離合器/末減速器傳到主動輪。發動機,主離合器,風扇,變速箱的存在都是容易解釋的,兩側剎車/離合器的存在則是操作坦克轉向所用。駕駛員左右手各一個操縱桿,兩個操縱桿各操縱一側的剎車/離合器。當需要向右側轉向時,駕駛員拉右桿,右側離合器首先斷開,於是一側履帶失去動力,車輛開始轉向。如果駕駛員繼續向後拉杆的話,右側剎車也開始工作,於是右側履帶開始減速直至抱死,車輛很快轉向。

這樣的布局有兩個問題。首先是乘員平時是很難檢查變速箱的,因為變速箱隱藏在厚重的裝甲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打開線圖中車頂後側的那兩個圓圓的艙蓋來檢修,根本不能滿足需要。第二是轉向方式,當轉向的時候,由於直接斷開了轉向側履帶的動力,於是就基本失去了轉向側履帶的控制。通常而言車輛的速度越快,轉彎半徑就應當越大,或者說坦克速度越快,其轉彎時兩側履帶的速度比就應當越小,否則高速轉向半徑和低速一樣小的話,很容易出現側(piao)滑(yi)的現象,而KV這樣的轉向系統就有這樣的問題,高速時突然斷開一側履帶的動力,直接就漂移了。。。。前提是KV能跑這麼快的話。(實際上採用同樣轉向方式跑得比較快的T-34就能在高速行駛的時候玩漂移)。於是在KV改進的過程中,確切的說是到了KV-1S的時候,蘇聯人在原先傳動系統的基礎上,給每側離合/剎車裝了個額外的二級行星減速器,這樣的話駕駛員操縱桿現在就有了三擋:駕駛員拉右桿的時候,首先右側行星變速器會調低一檔,於是右側履帶比左側履帶慢了一個固定值,再向後拉杆才會進入剛才的斷離合-剎車的過程。實際上相當於給兩側履帶各裝了一個只有兩檔的小變速箱,平時都掛二檔,誰轉向誰掛到一檔去。至於兩側二級行星變速機的結構,見後面。

IS也延續了這個設計。此外IS也借鑒了T-34的發動機艙布局方式,風扇開始往上排氣,後部裝甲可以在擰下27個螺絲後翻開,所有傳動系統一覽無餘,十分方便檢修。

各種使用IS底盤的車輛,注意車體後側頂裝甲,左右兩個顯眼的銹黃色的東西是廢氣排氣管,中間靠前是發動機檢修艙蓋,發動機艙蓋兩側的豎向狹縫是冷卻空氣進氣口,廢氣排氣管下面的那個大方塊是散熱空氣排氣口。更靠下的上面有行軍固定器的是被螺絲擰在上面的尾裝甲,上面有倆檢修口。跟IS,T-34,謝爾曼的傳動系統檢修方式比較起來,KV老虎豹子虎王的傳動系統檢修方式簡直就是反人類。

IS的動力艙布局,3為風扇,風扇左邊發動機,右邊變速箱,1,2分別為來自變速箱和發動機的熱空氣,10為水散熱器,5為散熱器進氣格柵,風扇會強制從5進入的冷空氣流過10帶走冷卻水的熱量,散熱格柵9的開度大小可以由4在車內進行調節。

IS從離合器到變速器到兩側行星減速器到兩側離合/剎車的結構簡圖。這張圖能說明好些問題。

IS的變速箱/兩側傳動機構長這樣,上面的空架子是啟動電機的位置。右邊是變速箱結構簡圖,別看25,35軸上有4對齒輪,通過調整68實際上有8個前進檔和兩個倒擋可用。(豹子有7個前進擋,但是只有一個倒擋,倒車急速4km/h,戰雷里豹子坑死人的倒車速度和IS較快的倒車速度不是沒有原因的。)

IS每個檔位的變速箱工況。

IS的兩側行星減速器,以上部分讀不懂的我就不負責科普固定軸變速箱和行星齒輪的知識了,自己百度吧。。。。。

就發動機而言,IS使用的是和KV類似的B2系列柴油機。KV使用的B-2K柴油機,2000轉輸出600馬力,結構與T-34使用的B-2-34差別不大,只不過因為加強程度高,導致壽命短故障多。到了IS系列,學精了的蘇聯人用了改進的B-2-I0發動機,同樣的2000轉下調到了520馬力,與B-2-34比改進了噴油泵起動機限速器等等,具體請參見我朝當年出版的《B2柴油機結構演變與分析》。但是因為強化程度高相比於壽命250-280摩托小時的B-2-34,B-2-10的壽命僅有150摩托小時左右。

不要著急慢慢更

火力:

火力上KV-1的76毫米炮早就過時了,但是裝一門大威力火炮進坦克,很蛋疼的一個問題就是----后座距離。我們可以大致近似的認為,火炮威力越大,后座距離都越大(當然例外很多),於是當你想把一門更大威力的火炮塞進坦克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這貨開火的時候不會撞著點啥吧?於是當坦克安裝更大威力的火炮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需要增加炮塔座圈的直徑的。否則在火炮以一定仰角開火的時候,炮尾就很可能撞上。但是KV的車體是個方盒子,基本上已經沒有空間來增加座圈直徑了,那怎麼辦?IS相對於KV,其車體橫截面不再是矩形,而是下部為矩形上部為梯形

這樣的話,雖然車體下部寬度是一樣的,但是由於車體上部兩側壁倉的存在,使得更大直徑的炮塔座圈,更大的炮塔成為了可能,自然也能塞進去一門更大的火炮,這樣的車體壁倉的設計真正平衡了火力,裝甲和重量的矛盾,老虎豹子虎王爆一巴頓一家乃至今天的M1車體橫截面基本都是如此。

AP: 關於IS-2流傳最多的謠言就是D-25T是榴彈炮改來的,彈道如同小便一樣,精度更不能看。D-25T的前身A-19實際上是門Gun-Howitzer,即加榴炮,身管長46倍徑,能以795米/秒的初速發射BR471穿甲彈,不考慮彈重的話這樣的水平就當時主流坦克炮而言是中規中矩的,不好也不差,德國最常見的75毫米坦克炮,身管長普遍也才L46-48,初速800,不比D-25T好多少,而即使是以精度著稱的56倍徑的88毫米KWK36,其彈道性能也是和IS-2相近的,並沒有優勢。下面是D-25T打BR471時的彈道表:

第一列是距離,第四列是最大彈道高,可見在1000米距離上D-25T最大彈道高為2.1米,並未超過德國坦克的車高。右半頁第一列為發射仰角,第二列為著角,可見在1000米距離上D-25T發射仰角為0.32度,著角為0.5度,最後兩列分別為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射擊散布,可見BR-471在1000米上散布為0.3*0.3米,而OF-471榴彈的千米散布甚至能夠達到0.2*0.3米,屬於十分不錯的散布水平。這樣的精度可以保證D-25T在較遠的距離上就能準確的射擊固定目標,但是在射擊移動目標時則受限於較慢的射速而難以準確校射。

1.虎式那門以精度著稱的88L56火炮,800米每秒的初速發射風帽被帽彈時在1000米距離上彈道高為2.3米,其彈道較之D-25T是更為彎曲的。(KWK36彈道表搞丟了,數字來源鏈接http://www.network54.com/Search/view/116312/1087510122/Tiger+Fibel+and+88L56+Use?term=200Tpage=45273)

2.蘇聯的85毫米D-44彈道表:

可見千米彈道高2.2,與KWK36近似。

總而言之,就彈道性能而言,除了能達到1000米每秒的75L70和88L56,D-25T的彈道性能基本是不輸其它坦克炮的。至於穿深,則劣於德國的88L71,正面面對虎王是十分心虛的,畢竟是40噸級的車面對60噸級的車,當然也不排除一群IS2連續打中一輛虎王10次左右導致後者裝甲最終不堪重負而完蛋。用榴彈轟可能更為靠譜,至少能可靠的破壞虎王的炮管及履帶。面對老虎和豹子則有信心的多,這倆的裝甲面對122AP不怎麼靠譜,特別是豹子,122鈍頭彈幾乎是專為克制豹子那85毫米55度的首上而生的,大口徑帶來的大T/D比優勢極其適合對付大傾角裝甲。

HE: D-25T更多的是被用來當做攻城錘,砸開防線後就隱退了,這點也可以從它2/3的載彈都是榴彈這個事實看出。122毫米榴彈4.3千克的裝葯對於工事以及建築而言是十分有效的。

上圖下為被122榴彈破壞的建築,當時建築中藏匿有一個狙擊手。上圖上是爛大街的76毫米OF-354炸的洞。

上圖建築藏了一個機槍組,被122一發炸飛。

編製與戰術:

IS坦克和之前的KV或者援助的丘吉爾一樣,編製在獨立的重坦克團當中,重坦克團下屬於坦克軍,這樣的話一個坦克軍下面有三個中型坦克旅(每旅65輛T34)和一個重型坦克團(21輛),還有三個自行火炮團(輕中重各一個),一共270輛坦克裝甲車輛。注意中型坦克與重型坦克在編製上的差異,通常中型坦克一排3輛,三排一輛指揮車一共10輛一連,兩連一輛指揮車一共21輛一營,三營兩輛指揮車共65車一旅,而重型坦克團編製則是5車一連,4連一輛指揮車共21輛一團。

使用時通常重型坦克團會被用在重要的突破階段,重型坦克團的IS-2以及重型自行火炮團的ISU-152會跟在坦克旅的T-34後面300-500米處,由T-34開路,IS和ISU在1500-2000米距離上射擊敵方目標。

IS和ISU的使用,基本就是在坦克旅的簇擁下沖向德軍防線

蘇軍的坦克運用,以對付步兵為主,戰役突破前會廣泛的採用偽裝,欺騙等手段,誘使德軍誤判蘇軍的突破地點,進而錯誤的部署防禦重點,特別是裝甲部隊,以期在蘇軍突破時遇到最小的阻力。鑒於44年諸次戰役成功的欺敵行動,你很難指望大部分情況下只在突破時露臉的蘇聯重型坦克有多少機會與德軍的重型坦克交手。而德軍的坦克,到了後期基本就是救火隊的存在了,當蘇軍達成了突破,整個坦克集團軍都跑進來把德軍後方的罈罈罐罐後勤指揮單位打個粉碎的時候,趕緊跑上去收拾殘局,主要目的就是針對著蘇軍的坦克,指望它們對付步兵陣地搞突破的話。。。。。看看巴拉頓湖地區的戰鬥吧。。。。。這樣也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大量的蘇軍坦克實際上是毀於步兵火力之手,而德軍則不然,使得所謂的坦克間的交換比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蘇德坦克後期的設計目的,在它們的火炮選擇,備彈比例上反應的是十分明顯的,當德國坦克極端的加長身管增加裝甲不惜犧牲機動性的時候,蘇聯坦克則在增加口徑(口徑基本代表了榴彈威力),同時最大限度的保留長距離跑路的能力,為此犧牲裝甲也在所不惜。德國坦克通常一半以上的備彈都是穿甲彈,同時蘇聯坦克2/3的備彈都是榴彈。

總而言之,相比於老虎豹子虎王而言,IS-2是一種十分適合蘇聯軍隊的坦克,可以完美的充任蘇聯軍隊攻城錘的角色。而德軍的豹子虎王,則也是完美的勝任德軍裝甲救火隊要求的坦克,這些車輛,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性能再好,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都是扯淡。

........更不動了,就這樣吧,原本是因為和妹子牽手成功一時興起準備搞個大新聞,熬夜寫了點結果一上班顧不上了,就這樣吧,或許以後還會再續........


IS-2是符合紅軍戰術要求的突破型重坦。

47噸體重+寬履帶+600馬力發動機,保證了一定的戰術機動性,而機械可靠性足夠從一線預備陣地出發執行一波次突擊任務。

防護方面,正面和側後大多數角度能夠免疫75L48,正面能防禦88L56,對75L70也有足夠防禦力。

這種正面免疫主力坦克炮+側後免疫主力戰防炮的裝甲配置,很符合突破型重坦的定位,既能有效擊潰正面的敵裝甲部隊,又能在突入敵陣地時減少來自敵步兵的殺傷。

火力方面,122主炮面對虎式以下的防護水平都是毀滅性的。至於土木工事……二十多公斤重的OF-471專治各種不服……實際上IS2對德國裝甲部隊作戰時,更多是「驅逐」,而非「殲滅」。但無論是驅逐還是殲滅,都能實現「在防線上砸出一個大坑」的戰術目的。

兩側敵軍暴露的側翼,就可以由跟進的T-34和裝甲步兵去撕咬了。

總得來說,IS2是一種好用的「陣地破門槌」,但並不是包抄殲滅、追亡逐北的角色。

相關:虎式坦克在二戰時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坦克大戰從來都不是坦克的主要責任,對進攻一方而言坦克的主要作用是breakthrough(突破)和exploitation(發展攻勢)。對蘇軍而言IS-2用來breakthrough,T-34/85負責exploitation,從這個意義上講,IS-2各方面對蘇聯都比較合適的重坦。

1.正面能扛住德軍步兵師普遍配備的PAK40

2.122炮拿來打固定火力點很不錯

3.最關鍵的是產量巨大,IS-2戰時生產了3385輛,兩款老虎才1839輛,足足多了近一倍。符合戰爭後期蘇軍損失巨大的消耗戰需求。

所以這款坦克是一款合格的重坦。

當然坦克大戰就沒必要吹了,122炮的致命弱點是射速極度低下,基本只有1-2發/分。這在物理上保證了IS-2的駕駛員中不會有魏特曼和卡里烏斯。


不請自來,先上結論,對於蘇聯來說夠用的,好用的坦克,單看某些數據不失為一輛優秀的坦克,另外非常反感某些通過特殊戰例來進行過度解讀的行為,抬杠就沒意思了。

研究坦克關鍵在於火力裝甲機動三個方面,但是坦克不是斗獸棋,還得考慮工時和戰場上實際運用的問題。既然東線上和IS-2對位的主要是虎王,那麼接下來將主要拿IS-2和虎王進行一個對比。

先說火力,威力巨大のD-25T十二厘巨炮【答主知道是122mm,因為ija有將火炮口徑四捨五入的習慣,此處僅為玩梗】至少保證了在戰場上足夠用的程度,穿深水平和88L71差不多,而精度表現比88L71更好,使用BR471時1500米處就可以將虎式打得炮塔脫離座圈,由於口徑造成的裝填問題確實存在,可是也有彈藥威力更大的優勢在,同時這種優缺點是可以通過戰場上的實際運用揚長避短,這在之後的戰場實際運用會進行說明。

再看裝甲,所有型號的IS裝甲比虎式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就是和虎王之間的對比,在這裡拿晚期型作對比的話,按照德國的測試來看,88L71應該能在2000米穩定擊穿IS-2晚期型的前裝甲,但是實際戰場中的表現卻並非如此,這個是由於蘇德對靶板穿透的定義不同,一般認為在2000米處雙方的火力應該都能對對方造成威脅,但是威脅影響不大。

機動方面,由於毛子對自家公路狀況頗有自知之明,蘇聯坦克大多保證了足夠長的最大行程,當然也包括IS-2, 241千米的公路以及160千米的越野最大行程保證了能夠跑到無多大問題跑到目的地,以及這裡表達一下個人的觀點,戰場不是遊戲,坦克的速度在本人看來是一種相對次要的數據,一般來說只要保證不脫節的機動即可,相對的,擁有更高的行程對戰場實際運用來說可能更加重要,戰略上的成功無疑能夠掩蓋戰術上的瑕疵。

工時上IS-2我沒能看到具體數據,而且各國的工時計算也都是一筆糊塗帳,就我目前看來的,IS-2應該是比虎式略高的程度,一共生產了2250輛,但我不清楚這其中包不包括返廠改裝的IS-1,另外給個虎王產量數據——485輛。

另外是戰場實際運用,回到我前面說過的裝填問題,問題就是,對於大縱深戰略進攻的蘇聯來說,重型坦克究竟是裝填時間來的重要還是單發威力重要?蘇聯的大縱深進攻的特色就是步兵在重型坦克以及各式各樣的突擊炮重炮掩護之下在德軍陣地上撕開一個口子,隨後步兵擴大防線上的寬度,高機動部隊從防線通過擴大戰線深度,那麼我們可以看見,蘇聯重坦的職責很大程度上接近替步兵吸引火力,同時替步兵拔除某些難以拿下的點,支援步兵的情況下,口徑提供的威力才能夠保證迅速摧毀德軍火力點,反觀某些加長的炮管,不單單是嚴重提高了生產難度這麼簡單,榴彈威力的縮水也是重要原因,至少對於蘇聯來說,口徑遠遠比裝填來的重要。

由於是個新人,如有謬誤,請多諒解,匿了。。。


優點非常突出,

火炮優秀,特別是D-25T發射穿榴後效特別大,無論是對於固定工事還是坦克,擊穿後都能有效殺傷人員目標。對於工事的破環能力二戰期間數一數二。

機動性不錯,主要是傳動系統,懸掛系統優秀,寬履帶和47噸的重量帶來的道路通過性能比較好。倒車也很快,隱蔽目標後開炮後可以迅速轉移。續航能力遠超虎式和虎王。

防護能力不錯,正面裝甲足夠厚還有傾斜角度加持,受彈面積也不大,側面也可圈可點,突破防線後可以抵禦三號四號長管對側面的攻擊。乘員位4人,分工明確的同時並不需要大量人員。

生產相對容易,產量巨大,相對容易部署。

後勤上壓力較小,特別是122mm炮彈蘇聯相當充足。

缺點也同樣明顯,

分裝彈藥而且極其沉重因此射速非常慢,訓練有素的車組最多也就一分鐘三發,隨著戰鬥持續體力消耗迅速,可能一分鐘兩發都難以做到,每發射一發炮彈都要等著接受虎王兩發以上的攻擊,非常吃虧。

緊接著就是內部空間狹窄,乘員舒適性沒有保障,長途作戰成員體力消耗嚴重,戰鬥力受較大影響。

炮塔轉動速度緩慢,俯仰角極差,山地作戰非常吃虧,特別是無法在制高點或者是坡後隱蔽自己的同時打擊敵人。

防護有明顯的窩彈區,炮塔和車體連接處裝甲不夠厚角度也沒有加持,很容易被擊穿。

馬力總體不夠強勁,跑得不太快而且轉向笨拙。

總結來說,永遠沒有最好的武器裝備只有最合適的武器裝備,IS-2對於二戰時期的蘇聯是一款相當優秀的武器裝備,也幫助蘇聯取得了最後戰爭的勝利。

但是在戰雷遊戲中特別是路人戰,BR 6.0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1944型6.7實在偏高,面對同等BR的虎王H和T-29相當吃虧,是一款高度要求技巧和那麼一點點運氣的載具。因為火炮威力大,裝彈速度慢,裝甲不夠厚,速度不夠靈活這樣比較適合黑槍角色,倒車快的特點也很不錯。但是對於這個角色來說俯仰角這個真是大坑,也是我對這台車最痛苦的地方。


IS-2的要求

1.能在敵方防線正面突破錘出缺口

2.能剛虎式

這兩項後來都完成的不錯,至於別的活,比如真正的大量擊殺和追擊敵軍都有別的坦克替他完成了。

至於什麼山地啊俯角啊,打仗又不是玩遊戲,不興搞這個東西的。


優點就是基本完成了設計目標,缺點就是裝填慢,彈藥少,准鏡捉急。


推薦閱讀:

現代戰爭中是否已沒有坦克殲擊車?
二戰以後戰鬥機的主武器從機炮變成導彈,為何坦克還在用大炮?
天馬虎炮塔上的附加部分到底是什麼?
真實中坦克兵打仗的時候如果內急怎麼辦?
為什麼老是有人看到栓動式步槍就說是98k?

TAG:軍事 | 戰爭 | 武器 | 坦克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