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Scott Young的live?

感覺性質和最近的「一小時教你建立終身受益的閱讀體系」這類差不多,頓時有些警惕。在之前對Scott Young了解不多,但就他的live來說,我卻只抱著沒事聽聽的態度,不覺得聽一場live能在學習上達到怎樣突飛猛進的速度。


關於Scott Young的Live的評價

他的書《Learn More, Study Less》以前拜讀過,受益良多,特別是類比法學習的理念。這次的LIVE我覺得還不錯,一兩個小時的LIVE你要指望聽完之後就能立馬建立起受用終生的實踐技能,我覺得還是不要參加了為妙。

從中受益的是他對此的看法 見解以及對此的總體原則。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個方向,然後再朝著這個方向去逐步成長。這才是這一次Live有用的地方。

比方說,Scott在Live之中講了一個關於使用Anki的原則那就是盡量讓卡片貼近實際使用的情景(大意如此)而不是做成過多的提示線索類型。為什麼? 因為過多的提示線索雖然能讓你成功的想起回憶起這個知識,但是這不一定是能應用在真實場景下的知識,於是成了變了質的,只為了自己在Anki能回憶起來的知識點。

提這一點是因為很多人制卡也有點偏離方向,變成了只要自己回憶出來就OK了,實際上並不能說是掌握和運用,最多就是利用Anki的演算法不停重複產生了印象而已,當然如果你的學習要求就是這個那也OK。

另外他開頭提出的20條學習規則也很重要。下面貼出鏈接歡迎各位查閱

Effective learning: Twenty rules of formulating knowledge

大家都知道彈好鋼琴,練好吉他,學會鍛煉等都需要很多的學習準備和實踐,反而在軟技能上以為聽一小時兩小時就能即刻掌握,這種思想也很扭曲。

很多人對Live有一種誤解,也包括我,就是覺得Live不講乾貨不行。但是想想看,一兩個小時的Live能教什麼? 真正的你所掌握的技能等無不是需要你花時間學習 思考 實踐反芻 逐步精進的。所以我個人對Live的定位是:如果這個Live帶給你一個新鮮的,與自己固有認知不同的理念,並且有一定幫助的話,其實已經賺了。當然每個人對Live的想法都不一樣,這點無法強求。

這次的live大概講了一些,很多都是大方向上的東西。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行動無能。

比如說,scott熱愛學習,所以能在把學習當做放鬆,能在閑暇時間學習。這個有多少人能做到?

很多人只停留在聽了卻沒做的地步,以為我就是沒有去做而已,等做了還是很快掌握的。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僅是實踐中做不到,而且也沒有真正理解。那種自己做起來就會很好的想法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

不知道Anki是什麼的朋友可以看這篇文章知乎專欄

下面是對 @胡天碩對的「複習應該採取類似智能背單詞的方法(參考anki,supermemo和拓詞等等)」反駁。

我個人認為所有學習者都應該大力掌握Active Recall Testing 、paced Repetition這種思想方法(不一定是這類工具),這是對所有學習者最有力的武器。搞在線教育的居然對此毫無了解,反而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還勸人不要接觸,實在是……,說句不客氣的,害人不淺。

一、麻煩對不了解事物保持謹慎,用語不要直接定性,什麼叫做Anki抄了早期公開演算法做成了一個開源版??

我可以吐槽一萬遍。

  • 第一,SM2演算法是開源的!開源的!開源的!所以Anki用的是開源的SM2的演算法!用人家開源的也叫抄???按照你這邏輯,你搞在線教育豈不是抄襲了人家coursera edx這些了?。
  • Licensing SuperMemo Algorithm

  • 第二,不是Anki抄了之後做成開源版,而是Anki的PC端和安卓的源代碼都是開源的。
  • 第三,我很懷疑你是否使用過各大背單詞軟體以及SM、Anki、quizlet、memrize等。這些軟體複習給人的感覺都有很大的不一樣。如果你真的用過並深入了解過這些軟體就不是簡簡單單一句演算法據說是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了。
    • 純正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是這樣的

以此發展出來的古老演算法就是網上流傳很廣的複習方法,惡魔的奶爸以及楊鵬17天背單詞法都用得是這種以及輕微的變種

而Anki採用的演算法在這裡,這能算一樣嗎? 哦,當然能,你可以說這都是記憶曲線的演算法嘛。

SuperMemo 2: Algorithm(以下是部分截圖)

interval modifier的演算法

實際軟體使用界面(沒用CSS美化過,所以卡片很簡單,牛人可以自己用HTML CSS JS等寫出很強功能的模版)

Anki、SM等演算法和那古老的記憶曲線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有幾個評級動態評估自己的記憶效果,根據演算法或提前或推遲出現,或升高或降低出現頻率等。而且當你對Anki內部原理熟悉後,你可以調整參數甚至自己用開源軟體重新寫一份更適合自己的複習學習規律的軟體都可以

二、什麼叫做反人類,根本就不是給人用的?這種奇葩言論也說得出口。

你做不到就敢這樣說了?

搞在線教育不想想如何降低學習者的負擔,提升學習者學習和複習的效率,還強行閉關鎖國,不僅自己不深入接觸還不讓人接觸,無知,Naive!

我的觀點是:相反 Anki這類工具,正是所有覺得自己記性不好,自律性不夠的人的最好武器!

剛好,這位同志發言說有誰連7天都做不到的。Anki群有打卡活動,純屬自願參與的,每天學習完Anki後自己截圖上傳

哦,當然你可以說,才這點人,不算什麼嘛。

又或者說這些人都不屬於普通的吃瓜群眾,所以不能算。

啪啪啪,恭喜已經立於不敗之地,無敵。

——————————————————————————————————————————

我之所以這麼語氣不客氣,就是因為深知現在的學生以及學習者知道、了解這種Active Recall Testing、Spaced Repetition的思想工具的人實在太少了。而又深知這種方法和工具能給人多大的裨益。唯一遺憾的就是勢單力薄,人輕言微。開了Anki的專欄推廣普及了半年也才幾千人,所以我太想讓更多人知道這種方法了(推薦的工具就是應用這種方法的軟體——Anki),在見到Scott Young在Live中背書並安利Anki的時候,甚至不要臉皮也做好被封禁的準備了,跑去蹭熱度推薦Anki專欄好讓更多人了解(毫無盈利目的,只是出於推廣,想讓更多人知道。這方面我知道有些人會有些不贊同,要批評這方面我也認。)

而現在見到這麼一個回答,還即將佔據高票,統治輿論,讓更多人無法了解更好的工具,無法解決改善自己學習的苦惱。這種心情可想而知。


其實 Soctt Young 在知乎 live 由於時間有限講得太少,本人在知乎 live 的前一天參加 SocttYoung 和學習達人戰隼的沙龍,以下是沙龍的主要內容,這樣看得會更加深切一些,更加有所體會。

1

一個平凡無奇的星期一,在北京西四衚衕里的一個小院子里聚集了兩位世界級學霸,他們在討論如何學習這個話題。

一位是眾所周知的 Soctt Young,他試過在一年內完成 MIT 的 33 門計算機課程,也是歷史上麻省理工大學最快畢業的人;他還能十天搞定線性代數;在過去的一年他還挑戰去四個地方旅遊然後學會四種語言,其中中文是其中一門語言。中文學習對於外國人是一種十分難學習的語言,它的模式和結構跟英語完全不同。不過在分享會上,他不僅可以讀幻燈片上的文字,基本上分享和問答都一直始終中文。

另外一位就是百萬以上學習類博客訂閱博主的戰隼,也是知乎大 V,還是微信公眾大號 Warfalcon 的創始人。之前曾經連續一年以上每天閱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筆記,現在所推行的一百天行動改變了數十萬人。

2

Soctt Young 的分享:

他在大學裡覺得很多課程都很無聊,畢業後無意看到 MIT 所有的免費課程都掛到網站上,於是就想要不要用一年的時間來挑戰一下上面的課程。

MIT 的課程非常有趣,如果你也想上,可以直接登陸網站去上這些課程。

完成這一個項目之後就想繼續挑戰新的項目,然後他想到了去旅遊。但是去旅遊做些什麼呢,他想到了最好的方式,那就是去學習當地的語言。因為學習當地的語言才能深入當地的文化,真正地去了解和體驗這一個地方。

所以在過去的一年裡面他去了四個地方學了四種語言,去了法國學習法語,去了西班牙學習西班牙語,去了葡萄牙學習葡萄牙語,來到了中國學習中文。

他分享了他學習語言的幾種方法:

  1. 創造一個中文的朋友圈,無論是身邊的圈子還是在社交網路上;
  2. 習慣在一個地方不說自己的母語,第一個星期超級難受,第二個星期還是很難受,第三個星期好像好了一點,第四個星期好像開始舒服了。其實並不是自己的外語變得有多好,只是自己慢慢習慣了;
  3. 回到加拿大之後還會定期跟中國朋友溝通,閱讀中文的書籍。

他近期開始學習肖像畫,登陸他的博客 [http://www.scotthyoung.com]還可以見到他學習肖像畫 30 天的改變。

肖像畫

3

戰隼的分享:

其實從七八年前就開始關注 Scott Young 的博客,而自己是程序員出身,學習是基本技能,因為這個行業的更新迭代能力十分的快,你剛學習了一門語言然後這門語言可能在三四年之後就又被淘汰了。

所以就從 2007 年開始建立了「戰隼的學習探索」這個博客,為的就是記錄自己在學習方面的思考和成長。還有一個博客是收錄了很多書籍的思維導圖,2011 年從博客開始轉移到知乎,再轉移到微信。

關鍵的是找到學習技能的初心。

在三年半之前發起了一個一百天行動,然後自己平均每年也挑戰一到兩個一百天行動,現在這個一百天行動已經影響了數十萬人。譬如之前戰隼自己常年出差,沒有關注健康,身體出現三高,然後就開始學習跑步和減肥,三個月之後瘦了二三十斤。一百天的改變非常明顯。

其次就是找到自己合適的學習方式,譬如有些人是視覺型,如果是看視頻,又或者把知識做成思維導圖的形式他會更加容易接受;有些人是聽覺型,曾經他有一個朋友要複習 CPA 考試,這是一個需要大量背誦的資料,單單看幾次很難把裡面的內容記住,他就把課本內容讀一遍然後錄音,自己常常去聽,結果在兩三個月之後通過了這門這麼難的考試。

接著還要注意自己的注意力邊界,譬如有的人可以持續專註 15 分鐘,有的是 45 分鐘,知道了這點之後就可以避免死磕自己,為什麼看不進去。專註了一定的時間就可以給自己好好休息,在這方面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番茄工作法」,每工作 25 分鐘就休息 5 分鐘,用這樣的方式持續高效學習。

番茄工作法.jpg

4

然後下面開始進入兩位嘉賓的問答環節。

問題1:學習和解決問題之間有什麼關係?

Soctt Young

學習最好的方法是去解決一些問題,譬如學習程序語言最好是做一些項目,考試內容需要做哪些練習。

如果自己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就試試如何去教別人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就會梳理成第一步第二步,知道在哪個步驟出現問題。

譬如在 MIT 挑戰裡面:

  1. 先看書先看視頻,看別人用什麼辦法解決什麼問題;
  2. 然後自己試試;
  3. 如果自己不會,就看看答案;
  4. 就再試試自己再解決;
  5. 如果看了答案還不會的話,就試試教別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具體知道了自己那一個步驟出現問題。

戰隼:

其實這個問題比較廣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其實在這方面推薦兩本書《學會提問》和《批判性思維》。其實關鍵是在於定義問題,明確問題的界限,然後解決問題其實是比較簡單的。

批判性思維.jpg

學會提問.jpg

問題2:請 Soctt Young 分享在高效學習的三個關鍵詞

Soctt Young:

  1. 儘快的反饋
  2. 練慣用法
  3. 深入的理解

    其次這三個關鍵詞在我的書籍《如何高效學習》裡面提及到。

如何高效學習.jpg

問題3:如何堅持一個好的習慣

戰隼:

我之前專門發起的「一百天行動」就是針對這個問題的。習慣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如果你沒有堅持得很好,往往半途而廢,那麼就得先分析自己為什麼沒有堅持的原因。是自己確實遇到一些客觀上的意外,還是自己的其他原因。所以在設定一個習慣之前最好要提前了解可能會遇到什麼障礙,在這方面有一個方法叫做「WOOP」就是專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對於這個習慣你的期望是否過高?

在培養一個習慣的初期盡量減少投入成本,譬如你要每天健身 30 分鐘一開始可能很難,如果在 Keep 下載一個 15 分鐘的教程跟著做就更容易行動起來。之前扎克伯格跟被人打賭一個星期可以做 5000 個俯卧撐,幾乎全部人都覺得他不可能實現,怎麼可能在一個星期做完 5000 個俯卧撐。然而扎克伯格一有空就做,譬如開會休息那 5 分鐘他就馬上做二三十個,最終在一個星期內完成了 5000 個俯卧撐。所以在習慣裡面不一定一次投入很多的時間,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快速和簡單地去完成。

而且每個人的注意有限,一次針對一個目標,這樣成功率就會提高很多倍。

其實不同的習慣會有不同的方法論,關鍵是找到自己適合的方法,反覆多次去做,定期檢視為什麼有時候自己沒有達成。

正確對待習慣,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

Soctt Young:

在開始一個習慣的時候盡量去做非常容易達成的習慣,譬如我一個朋友就是要健身,他一開始培養的習慣就是去健身房 5 分鐘。這很簡單,一進去很快就馬上出來了,習慣後他就慢慢地把時間延長,從 5 分鐘變成 15 分鐘,再變成 30 分鐘。

其次,選擇一個最重要的習慣,放在第一位。有時候甚至需要放棄其他習慣,如果還不是放在第一位就很難持續。

問題4:平時讀一些實用類的書好還是文學作品好,我自己就是特別喜歡文學作品,喜歡下班後讀,但是身邊的朋友總叫我看關於工作的書籍,提升自己的能力,這兩者應該如何取捨?

戰隼:

根據你所在的職業階段,譬如在前期閱讀實用類書籍,這樣可以快速提升你的工作能力,但是當你遇到一定的職業瓶頸之後,可以嘗試讀讀廣泛一些的書籍,這樣對於一個人開拓視野可能會更好,還可以打破過去的思維定式。

問題5:如何迅速學習一個新的學科?

Scott Young:

這可能就是涉及到知識的知識,對於需要記憶的,我會使用卡片的方式,在手機上有專門這樣的工具。其次在開始學習一個題目的時候,會先到網路上搜索別人是如何學習的,然後選一種自己覺得合適的方法來開始。

戰隼:

首先是定義目標,究竟達成什麼階段才算是完成目標?譬如學習心理學領域,目標可以設定為考一個心理學諮詢師。如果你的目標是考上心理學博士,所需要耗時的時間和精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次善於找專家,譬如在行或者分答,花費幾百元找到這樣的人來問問,就可以快速入門。並且可以知道劃分領域,知道自己應該朝著哪一個領域進入。

最後知道了這個目標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和資源去完成,再衡量要不要做這件事情。

問題6:記憶和理解兩者該如何取捨?

Soctt Young:

在我挑戰 MIT 項目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些課練習起來去解決具體的問題。在這個期間最關鍵的其實不是視頻和書籍,而是作業和正確的答案,這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有非常快的反饋,可以迅速提高你的能力。如果一個課程只有單純的視頻的話,反而往往比較難學。

戰隼:

  1. 及時反饋,明確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的內容;
  2. 建議可以通過考試來檢驗自己的知識盲點;
  3. 關聯新和舊的知識點,把重要的知識點做紮實就可以了。譬如自己做了思維導圖筆記,即便忘記了馬上花費幾分鐘看一遍就可以快速複習。

問題7:如果對一門科目沒有興趣但是必須要通過一門考試,應該怎麼辦?

Soctt Young:

其實在 MIT 挑戰的時候確實是對很多科目是沒有興趣的,但是我對挑戰 MIT 這件事情有興趣,那麼我就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戰隼:

儘可能找到自己的動力,即使你不喜歡,但是考過了之後對目標有幫助。譬如很多人考托福和 GRE 其實也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情,但是只有考過了才能出國。或者之前有一個人想拿獎學金,他拿起來小紅本來背單詞,但是這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他的目標就是拿到獎學金,然後他就以每背一個單詞就能賺 5 元的方式去做。

又或者之前有一個朋友要學習日語,必須需要考過 N1 的考試,他的學習方式就是把所有的日本遊戲都翻譯過來。

問題8:編程和線性數學有什麼關係?

Soctt Young:

其實很多時候是沒有關係,但是在高階的時候,譬如你要學習人工智慧就要了解微積分,但是對於普通編程遊戲就不需要了。

戰隼:

高階編程是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特別是針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就必須知道演算法,因為這要應對成千上萬,甚至上百億條數據,沒有演算法是做不出來。其實變成反而比較容易。

其實我之前做程序員的時候為了一個項目整整弄了三個多月,加班加點,還弄得不好,結果有一個人他就是懂數學,在兩周之內把整個程序重構了並且完成得更好了。在某些方面,特別是數學確實是存在天才,也是因為這件事情所以後來沒有在程序員這條路上面繼續走下去。

問題9:學習的動力從哪裡來?我就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好像學什麼也學不好。

Scott Young:

我所學習的項目都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問題是想學習的太多了,自己反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把它們全部學完。

戰隼:

這往往可能是傳統教育導致的,沒有自己的特別愛好,也沒有自己什麼目標,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嘗試去找一些跟自己不同的人去好好地聊聊,譬如跟那些去過 100 個國家旅遊的人去聊你就會發現世界很不一樣。其次把自己沒有試過的事情做一遍,譬如跳傘、攀岩、潛水、衝浪等等,做完了一遍之後自然就會有新的想法。

總的來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就嘗試一些自己沒有嘗試過的事情,跟各種不同職業的人去溝通,學一些藝術等等。世界總有一些你想像不到的人和事,多去接觸,自然發現不同,慢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問題10:程序員學「如何學習」有用嗎?因為本身學習一門語言或者技能就是很漫長的過程。

戰隼:

快速成長的程序員通常有這樣的特徵:

  1. 自己給自己設定目標,譬如建立一個小系統;
  2. 記錄自己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3. 積累自己的編程模塊;
  4. 思考更多,用所有業餘時間不短提高自己。

    有些人積極主動,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學習如何優化自己的程序,對於這些人而言 5 年每一年都是嶄新的一年,而有些人只是把 1 年的經驗用了 5 年。

問題11:用這種高效學習方法有失敗過嗎?有遇到特別困難的經驗嗎?

Scott Young:

當然,失敗是非常正常的。失敗是學習的第一個部分。

在挑戰 MIT 項目之前我先了解了有什麼好和不好的方法,後來發現最好的方法就是聯繫這些問題,單純讀書是沒有那麼高效。

如果一個方法失敗了,那就去找新的方法。

5

在周一西四衚衕里的小院子里,重要的不是這裡的內容,而是這個空間,它容納了這些人討論和智慧。


下面原文來自我的專欄:知乎專欄 希望轉載請直接私信我

---- 華麗的分割線 -----

關注我專欄的人知道我一直在研究在線教育,我現在做的投資工作直接影響在線教育創業者的,而在線教育從業者是直接影響更廣闊的大眾的。而有一些牛人例如Scott Young和Bret Victor的博客一直是我持續關注多年,不斷地在學習他們超前的理念。我多次強調過在線教育的核心不是把傳統課堂搬到網上,而是如何更高效地做自主學習這件事情。Scott Young作為自學能力的意見領袖,他的很多理念對於在線教育的產品設計是非常有參考和借鑒價值的。

剛才聽完超級學神Scott Young的Live,我看到有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觸他的一些觀點,而這次Live對於許多概念只做了簡單的介紹,所以很多人反映聽不懂。下面是我的學習筆記,由於關注他的博客多年,加上自己對他內容的消化,再加上了自己的私貨,最終產生的記錄雖然並不能100%反映他的觀點,但是對於那些想對他的Live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同學應該幫助不少。另外,我和他看問題的角度類似卻不太一樣,他是假定了學習內容本身不容易,如何改變自己讓自己學會,而我是假定了絕大多數學習者是普通大眾,如何改變學習內容讓更多人學會。

前言

Scott Young自認為自己天資並不出眾(原來西方人也學會咱們謙虛這一套),他與常人的差別全靠自己掌握了『如何自學』這個特殊技能點。這幾年他做了三個了很了不起的學習挑戰:

  1.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自主學完MIT四年33門本科課程,並且都通過考試了。麻省理工(MIT)作為世界頂級學校早已在網上放出了免費課程,而他們的考試更注重知識的運用,是遠比國內的考試難很多的。
  2.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在四個不同的國家幾乎從零學了四門語言,達到可以無障礙溝通的地步。這裡包括兩門西方語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兩門非常難得東方語言(中文,韓文)。這次Scott Young的Live就是全程拿中文來講的,能夠表達許多抽象的概念(雖然口音是個問題),而許多外國人在中國住好幾年也不過是學會打招呼和點菜。
  3. 在短短30天的時間大幅提升自己的畫肖像的技巧。提升有多顯著?右邊是左邊這幅30天後畫的。

這些挑戰很有意思的地方不僅在於這三者都本身很難自學,還有的是:第一個挑戰是需要知識內化的(理科知識),第二個挑戰更與記憶力和熟練度有關(二語習得),第三個是跟肌肉記憶有關(繪畫技巧)。這個帽子戲法實在是太漂亮了,可以類比他自學成才在世界盃決賽用了盤帶過人,遠程抽射和頭槌三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來進球,全面碾壓了我等學渣。

(注意:接下來的順序與原先講的正好是反過來的,更符合我自己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學習動機,技巧不過是第二位的。

Scott Young所做的每一個學習挑戰,首先是他自己感到好奇,有趣,才會設置屬於自己的個人目標。自學的核心在於有強大的內驅力+自律(自律來自習慣)。

我個人看待學渣和學霸的區別,關鍵點並不是智力差別(雖然不排除這個影響),而是學霸是一種進入 喜歡學-&>刻苦學-&>學習成績好-&>更喜歡學 的良性循環,而學渣是進入一種 不喜歡學-&>不認真學-&>學不明白-&>更不喜歡學 的惡性循環。而像Scott Young這樣的超級學神,更是比一般學霸的有強的多的自驅力。

Coursera超低的完課率(本身用戶就都是學霸,完成率都不到5%)表明MIT這類內容乾貨較多,大白話說就是極度枯燥。像Scott Young這類超級有學習動力的學神不僅可以完成一門課而是30多門課程,可是絕大多數人是無法持續學習的。一直以來在線教育很多人都是在關注知識怎樣學,而我做了這麼多年,我的體悟是,先不要管知識是否系統、科學,而是學習的體驗是否足夠性感,可以讓用戶持續學習。

真正控制人的行為的,表面上他的理智,但根本上是情緒(所謂的騎像人理論,情緒是大象而理智是騎著大象的人)。帶著抵觸情緒,自然學習效率會非常低,整天想著如何減少學習時間。如果學習的過程本身是一件享受的事情,是一個盼著發生的事情,不僅投入的精力會更多,而且學習效率會更高。

另外我必須要吐槽一下,Scott Young有點不太真誠的說自己做了那幾個挑戰並不是為了向世界吹噓自己自學能力有多強,而是就是單純為了喜歡而學習。問題是這牛都吹得全世界都知道了,還為此寫了書云云。很明顯Scott Young在完成別人完成不了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在線教育這件事情,其實要是想讓用戶堅持,一定要讓他們獲得類似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光有興趣是不夠的,必須得花一定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拿我個人來講,我幾乎每天要去看一下知乎日報的《瞎扯 如何正確的吐槽》,如果錯過了還有回過頭再去看一下。之前有一段時間天天游泳健身,一旦養成了習慣,一天不去健身反而會難受。習慣背後的機理是多巴胺的分泌——一旦形成習慣,開始學習,堅持學習不再是是一個需要刻意和意志力的事情,而是對於自己的身體本身順水推舟的事情。

回到在線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在線教育不應該是收了學生一筆錢就不管學生學不學的,好的內容應該像毒品一樣具有成癮性。在第一點我們講到的興趣/內驅力,這事情最多也就是保證學生能夠完成完整一個課程,而習慣這個事情是讓學生能夠像追電視劇那樣一天一天地反覆過來學習。

跑一個題,我以騰訊的一些手游為例,他們會非常強調剛註冊前7天/15天的簽到,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個人認為是他們的遊戲里如果一個人連續能夠來七天,那麼這個人會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會成為忠實用戶甚至付費用戶。所以我個人認為習慣的培養到底要花多少天,到底是21天,還是30天,還是更長,中間有幾個不太的階段,其實並不是很重要——核心還在於什麼時候能夠嘗到重複這個行為的甜頭(也就是在下次做這個行為前身體開發分泌多巴胺了)。

有關於外部干擾這件事情,Scott Young還講了一個有意思的點在於——學習時的勞逸結合,一定要採取Smart Rests。說白了就是學習期間的休息要採取一個能夠回得來的方法,比如發發獃,或者站起來走走——像刷朋友圈,刷淘寶,刷知乎,刷新聞,就估計再也回不來了……

Scott Young自學的三大法寶是:泛讀訓練,刻意訓練和費曼方法。

泛讀訓練(Extensive Learning)是針對那些新接觸的概念和知識,要通過泛讀大量相關內容實現融會貫通——與他相反的是通過精讀來學習。舉一個例子,學習明朝歷史,隨便翻翻《明朝那些事情》,《萬曆十五年》,《百家講堂》,屬於泛讀學習法,反覆閱讀教科書里《明朝》那一章屬於精讀。顯然前者更易於入門和快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背後的道理是,大腦儲存記憶的方式與電腦是非常不一樣的,記憶的編碼(encoding)的關鍵點在於是否能夠與原有知識和原有經驗形成密切的網路,這樣便於未來的回憶(retrieval)。泛讀的特點是,同一個知識點會以不同的視角被呈現,會與不同的事物關聯。這也就是為什麼Scott Young會強調,學習語言最好的辦法是出國(當然這是一句廢話),因為在環境中,所有的語言會與大量真實的世界產生直接關聯,自然記得深刻。

當然在泛泛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兩種疏漏,一種是難學的關鍵技巧,一種是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針對這兩點他還有兩個絕招:

刻意訓練(Deliberate Practice)就是做自己不擅長的專項技巧練習,並且快速獲得反饋對自己進行矯正。這個在《異類》(outlier)這本書里被反覆強調過,所謂1萬小時專家理論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在某一個領域裡做刻意訓練1萬個小時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舉幾個例子,比如一個籃球愛好者只是關注自己投100個三分球進去幾個,就不能算刻意訓練,而一個籃球運動員關注自己投籃動作時的上臂肌肉動作是否標準,可以說是刻意訓練。合適的難度選擇也是刻意訓練非常關鍵的要素,當三分球對於某個運動員可能已經掌握的比較好難以再提高了,可能這個運動接下來該刻意訓練的是有阻攔時投和跳投——而從自己的半場直接投籃到對方的籃筐,可能就是屬於過難的訓練了。

以Scott Young為例,他自己在學習肖像畫時,發現自己的一大問題是五官位置不好,於是做了定位臉部五官的專項練習——不斷地練習五官應該放在哪裡,並且拿Photoshop去對照自己畫的位置和真實照片的偏差在哪裡。很多人可能更多的時間就是花數個小時畫完整的一個作品,然後發現自己不對,然後調整——他卻可以在幾分鐘內獲得正確的反饋。也就是說在同樣的時間內,普通人可能只獲得一次反饋,而他已經前進了很多了。

費曼方法是針對那些抽象費解的知識和概念,通過假象自己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給一個5歲小孩講明白這個知識,進而提煉出自己對於這些知識和概念的直覺。這個方法跟費曼的關係就是說費曼有一個著名的言論,如果一個知識不能給小孩講明白,就代表自己沒有真正明白這個知識。熟悉教育心理學的可能一看就知道,這不就是Learn by teaching(通過教授來學習)嘛,是Active learning(主動學習)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下面這個學習效率金字塔的最佳方法。

Scott Young所改良過的這個費曼方法比較討巧的地方在於,不是每一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願意跟他學習實變函數,隨機過程和量子力學的5歲小夥伴,能夠一直很有興緻地跟他學習(我顯然不能暴露出來自己上高中軍訓時對著蛐蛐講微積分的暗黑歷史)。學習者只需要拿著筆和紙「假象自己有一個五歲的小夥伴」就行了。經典的例子例如,氣體公式PV=nRT,怎麼跟小朋友講呢?假象氣體像一個舞廳里很多人在跳舞,那麼體積V就是舞廳的大小,n是舞廳里的人數,T就是此刻正在播放舒緩還是動感的音樂,而P就是你跟別人撞上的幾率(R是氣體常數,可以忽略)。如果自己能夠總結出這樣的直覺之後,就再也不可能把公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了,而且記憶會異常的深刻。

複習應該採取類似智能背單詞的方法(參考anki,supermemo和拓詞等等)。

對了忘記說了,拓詞已經死了~所以對於Scott Young這個建議我覺得是非常非常值得商榷的。

雖然Scott Young同學應該沒有收anki一分錢(anki的電腦版是免費的),但是他不斷安利了anki的背誦效果,這個環節也在他的講座中把這個列為第一位。無獨有偶,這個也正是我六年前非常看好的認為會改變世界的spaced repetition,並且當初想創業去做的學習平台(背單詞演算法+知識網路+題庫)。

Spaced repetition可以理解為自適應定期複習法,簡而言之就是越不熟悉的知識越需要頻繁鞏固,而鞏固的最佳時機是自己剛好就要忘記但還沒忘記的時候。最早研究這個的鼻祖是Supermemo,他的創始人是一個痴迷這個的超級學神,後來anki抄了他早起公開的演算法做了一個開源版,而國內的各種背單詞軟體也是把wordlist,字典和演算法整合下就掛在appstore上了(國外還有一個memrise公司也是干這個的)。這個演算法據說核心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非常符合人類的學習/遺忘習慣。

然而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坑,並且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anki對於Scott Young特別好,但對於咱們普通人,非常非常的不實用。

我們要認清的事實是,Scott Young是一個超級自律,有著超強學習內驅力,然後掌握各種自主學習必殺技的高手。對於這樣的高手而言,anki確實非常實用,可以讓他儘可能減少自己忘記的知識。而對於我們這類小白,anki比背單詞軟體還更反人性,根本就不是給普通人用的——至少主流背單詞軟體還把學習內容都準備很友好,還有pk,打卡等增加粘性的功能。不信大家可以去下載anki試試,看看你們真的有誰能夠堅持下來30天,別說30天了,連7天大家都做不到。

人家高手在說單指俯卧撐很鍛煉人,咱們吃瓜群眾旁邊圍觀就是了。等咱們有一天也做到超強自覺性和自律性,自然也會發現anki很好用,甚至要在評論區里跟我吵anki有多麼好用。只是絕大多數人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學到的東西忘記了,而是根本就沒有動力學,也根本就沒有認真學。

所以我把Scott Young的講課順序徹底顛倒過來了,還是那句話,最重要的是學習動機,技巧不過是第二位的。

Scott Young回答了同學們的很多問題,因為互動是整個Live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他部分可以錄音播放嘛),所以這部分我就不寫了,大家想聽的收費去聽就是了。

(補充)討論區里大家對於Scott Young的30天學素描這件事情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有人指出了他學習的方法追求捷徑最後走歪了。我個人認為Scott Young的確做了許多咱們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同時他所學習的每一樣東西都有一個特點是沒有真正學到專家級。例如他的MIT挑戰也不過是過了每科及格線,更不能說能夠做這方面的科研,他的四門語言學習到什麼水平,至少很多Live聽眾都反映口音聽不懂。所以大家對於Scott Young並不是應該盲目崇拜,而是帶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參考他的建議。

最後,作為Scott Young博客的忠實粉絲,我必須說知乎live的內容遠遠少於他博客(http://scotthyoung.com)的內容,而且我的總結也是夾雜了過多自己的思想,所以建議大家如果想獲得更原汁原味的思想,一定要親自去他的博客學習,並且在自己的實踐中反思和思考他的話。


覺得很有用,而且是事後加入的,漲價變成9.9元了,嗚嗚嗚。還是覺得值得。

看過書。印象不深。

首先,要運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然後存天理心學的理念去學習。

接下來才能聽出許多。

1、學習技巧

2、提高效率

3、學習動機

4、習慣養成

首先,學習技巧很多,而且方法有難有易,並且scotth強調,一個方法不行可以換一個,失敗不可怕,從不同方向去嘗試即可。這點極為認同,也覺得是live比書更大的價值,互動性。

其次,是學習動機,scotth的動機是學習新生事物還有好奇心,以及我認為的好勝心還有分享精神。當然,每個人喜歡一樣東西的理由各不相同,培養興趣、找到興趣,哪怕是打橋牌、打籃球、學英語、看美劇,都是一個好動機。另外,功利的動機我認為是不要緊的,scotth真的沒有一絲一毫功利性嗎?沒有想炫耀一下的小小驕傲嗎?也是動力之一吧!所以,想賺錢娶美女、想出國玩、想四十歲退休、想買個愛馬仕包包,都可以是動機。當然,最初級的動機,也許就是知識的好奇心沒錯。

然後是效率和習慣。

我認為也是接近方法和技巧的,但,效率看似偷但,效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水滴石穿雖然感人,但不實用,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越省力省時間當然越好,這就是高效的方法和不斷修正。

習慣則是堅持的基礎。scotth提到,先養成哪怕摸到健身房門的習慣,也比直接放棄好。突然發現這個方法真的流傳已久,而原理是scotth才第一次說得很明白讓我領會的。那就是循序漸進和技巧性地培養習慣。這點也推薦《意志力》這本書,大大矯正了我的觀念,讓我明白意志力是一種會被消耗的有限資源,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具體狀況,去培養合適強度的習慣、運用不同的方法。

最後,這也是自己的一種總結,


能親耳聽到scott young用漢語來做live,值了!

為什麼? 他講的,寫的,我信了!


有幸參加了Scott Young的讀者見面會。

遺憾沒有聽LIVE

不請自來,還跑偏,自己給自己一個贊吧

題主的文字描述里說到「不覺得聽一場live能在學習上達到怎樣突飛猛進的速度」,這點完全同意。

突飛猛進是一種求而不得的境界,需要個人悟性和大量積累

Scott Young在參加知乎Live之前,舉行了兩場小型的讀者見面會,第一場見面會可能就五六個讀者,第二場我參加的那場,人數多一點,
8.5個讀者。那0.5是我女兒,晚上家裡沒人幫忙照顧孩子,所以在徵得Scott同意,事先和女兒溝通清楚的情況下,帶她參加。女兒(&<6歲)前一小時安靜的吃著東西聽我們聊天,後一小時自己在包間里玩。

天南海北聊了2小時,9點的時候,Scott主動結束活動,回去準備第二天的活動。

收穫

我的:

深化了對學習力、閱讀力和習慣的理解。

回家後調整了計劃和目標。

女兒:

帶她去,只是因為沒人照顧。

閨女說她只能聽懂一點點,大部分都沒聽懂,還悄悄問我:「媽媽,他說的是哪裡的中文?」

這次活動竟然對她產生了一些影響的,表現如下:

1. 本周的鋼琴課上專註了很多;

2. 幼兒園回家後會先想好必做項目的順序,然後動手。

意外之喜,希望這種影響能持續。

那麼兩個小時,聊了些什麼呢?

1. 動機。學習動機不同方法各異。

有些學習是為了通過考試,有些學習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有些學習是為了在工作或生活中應用。目的不同,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就不同。

Scott舉了MIT 計算機課程學習的例子,當時學習這些課程就是為了通過所有的考試,為了考試去學,前提是他對這個課程本身就比較有興趣,只不過是以考試為目的去學的。

他沒有仔細、完整的閱讀完所有的書目,而是根據考試的內容做了調整,把教輔視頻調速,快速聽,快速閱讀考試要求的教程,進行了大量有針對性的練習。

學習最好的動機還是興趣。

2. 方法。

Scott的博客(Scott H Young - Blog)上各類文章都有,網上關於Scott學習方法的文章很多,總結也都很到位,就不展開細說。當晚談得比較多得有Extensive learning、deliberate Practice和 transfer learning。

具體到操作,提得最多的是卡片,類似於ANKI之類的。

3. 閱讀。

Scott覺得閱讀慢或者閱讀不下去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閱讀得不夠多。

很多時候一本書開始得很困難,是因為對這個領域完全不了解,讀下去,讀得多了,了解得多了,閱讀速度就起來了,理解能力就提升了,正循環就開始了。

這其實還是說的Extensive Learning的事情。

他也提到了一個觀點就是真讀不下去,就迅速放棄。世界很大,書籍很多,相關領域的書籍不止一本,總有寫得讓你能看得進去的,不用在糾結上消耗時間

4. 語言。語言是問得最多的。

Scott介紹了他「一年不說英語」項目具體情況。一年達到交流能力的四門語言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文、韓語。掌握程度是,西班牙語最好,葡萄牙語跟中文在中間,韓語差一些。(中文通過了HSK4級考試)

Scott說有些歐洲人都會幾國語言,他會幾國語言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而言不難,都是一個語系的。但是中文學習起來就特別難,會寫難。

關於浸入式學習。他提到了一個誤區,他說很多人覺得學語言要去當地,但是很多留學生去了國外會自覺地尋找母語圈,而不是刻意接觸當地人,深入聊天,這樣的浸入其實作用不大。學習一門語言,只是去當地玩一圈,作用不大。

如果沒辦法浸入式,可以刻意找朋友一起練習,大家限定必須用特定語言交流,也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他提到在韓國學語言的時候堅持不說英語,遭到了很多老外的不贊同和不理解,他仍然在堅持。很快就有突破。

語言的學習不能靠學校,因為從學校學到的語言和實際使用的語言是有差別的,學習語言的目的和出發點一定是要能用。學好語言後再去當地玩,就會有不一樣得感覺。Scott讀了《三體》,雖然裡面有些有時代特色的詞語他不是很能理解,但是學習了中文,閱讀了中文書籍後,再看中國就感覺很不一樣了,能感受到文字背後蘊含的文化含義。

5. 其他。

還聊了旅遊、下一本書、項目計劃等

從同行讀者那裡還知道了workaway,有機會可以試試

個人感覺:

1. Scott說中文的時候有口音,大部分都能聽懂,還能在微信群敲中文聊天,文字簡短、精鍊,理解到位。

2.謙虛、真誠,大家一桌吃飯,聊學習,也聊無關的話題,他認真回答了所有的提問,很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3. 對於他一年學完MIT課程並通過考試的事,我當桌給了贊,然後就被鄙視了,大家表示在中國經歷過高考的都是考試能手,而且中國這樣的學霸、大牛1很多。

後半句我表示同意,中國學霸超級多,能學能考的人比比皆是,我身邊就有。

前半句不太贊同,因為通過高考的不一定都是考試能手,高考科目有限,考核的主要是基礎知識,記憶好的同學確實可以通過半年或者一年的記憶和努力就可以進入大學,理解力、執行力、意志力再強點和運氣再好點,進好大學不難。但是他們能一年內學完這門課程、通過各科考試么?我看不見得,有意者不妨一試。

持續一年左右每天保持10個小時的注意力,我個人做不到,就覺得相當恐怖。

4. Scott能從語言、繪畫還有編程等的學習項目中迅速找到方法,隨時調整學習狀態和進度。思考力、行動力和執行力讓我望塵莫及。

5. 行,遠勝於言。只有開始學習了,好的學習方法才能有效果,不開始,討論再多方法也沒用。

P.S.:

我愛拍照,因為愛生活,愛女兒,愛得瑟

這次見面竟然忘記拍照,一直在認真聽,在反思,等快結束了才抓拍了幾張,下面這張就是女兒繞過Scott身後時抓拍的

以上


非常遺憾這次live買晚了,不能留言提問。

不是對Scott Young 提問,而是想對某些聽眾喊幾句:

『什麼叫沒幹貨??』

『這都不算乾貨你還想咋樣??』

很多人也許是看了這次的live題目『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門技能』,覺得『短時間』『技能』非常有吸引力,價錢也很便宜,就抱著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的態度來聽了。但我覺得,既然都來聽了,就該有點學生的心態,起碼應該認真地去領會live主的意思,然後再與自己的需求做比較,得出這次live好與不好的評價。

可能有人說Scott的中文不太好,講的不夠清楚。的確,但我認為他還是把主要意思都表達出來了,更何況還有大綱,掌握中心思想是沒問題的吧?

可是,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人問這樣的問題:

如何在考一門課前快速掌握這門課的內容,從而順利通過考試?比如說高數和會計。

我一口老血都快噴出來了:前面不是剛說不建議這麼做嗎,還是應當以興趣為主導主動地學習,不要應付。

無語

第二個想吐槽就是那些說:『哎呀,這些我早就知道了,沒別的東西了嗎?』

我想說:如果你真的知道了還這麼說,這表明你要不就是個很驕傲的人,要不就是個光說不做的loser。

Scott講的有個重要的點,就是學習的動機,他也反覆提到自己是個非常有好奇心的人。試問大多數聽眾,你們有好奇心嘛?對知識有渴求嗎?你們真的是想學知識而不是通過考試嗎?

一點牢騷話。


嗯,真的是本人。

說實話,聽了一下他的學習方法和我正在用的差不多。

怪不得我現在學的這麼快。

嗯,裝逼是要匿名的。

裝完逼就跑ヾ(*′?`*)?

以下是原答案:

我在想這個真的是他本人嗎?


如果來一個諾獎得主,開個Live講上一兩個小時,大家會覺得有乾貨嗎?會激勵自己改變人生嗎?我打個大問號。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聽學習方法、學習經驗只不過是聽故事,過乾癮。只不過是在別人的花園裡深嗅花香,大讚春光。

而自家的宅子,連根野草也不想拔的。

這類人,是最愛聽學習方法的。


本來上live提了點問題,可惜太長被忽視了!!

Scott Young在live分享都是他博客和書中的觀點概括,驚喜雖不多但實實在在。

一.anki是分布方式練習的方式之一。

二.創造深刻理解,主推費曼技巧。

這個跟自我解釋和自我審問類似,科學雜誌有論文認為是中等的學習效果。記得高效率學習的書認為初步理解後的拓展最重要,其中以類比為王中王。

這個深刻理解值得大書特書,可惜Scott Young講座展開不多。

核心是圍繞元認知展開,實踐革命性學習方法構築主義,即聚焦於用你的大腦中已有的長期記憶的知識去與新知識聯繫!

三.高強度訓練。一與三的測試練習與分散式練習,科學雜誌有論文認為是效率最高的二種學習方法。

四.習慣養成。30天計劃,一次一個技巧反覆練習。

五.動機。四與五可以認為是事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現借花獻佛給大家分享點個人認為的Scott Young的最精華的乾貨,就是以下發表他5年前的一篇博客文:

            Scott Young的學習王牌--------THE TRICK TO REMEMBER THINGS YEARS AFTER THEY WERE TAUGHT

I』m going to share a method I』ve used to remember ideas clearly, even years after they were taught. This is especially relevant to non-students, where learning can feel especially wasteful if the ideas are quickly forgotten.

But First, The Hard Truth…

Forgetting is like aging, it』s going to happen and there』s no miracle cure to stop it. Unless you actively remind yourself, or practice the skill regularly, knowledge and skills fade. That』s the unfortunate part.

Fortunately, forgetting is also like aging in that some people don』t seem nearly as affected by time.

You will forget. But if you use the right methods, that information will stay with you far longer. Even better, the same methods that help you remember years later, will help you remember better right now, so they』re worth applying even if the exam is right around the corner.

Why You Forget Things

It turns out the seeds of remembering or forgetting are laid from the very first time you approach an idea. By using brain scans from fMRI machines, while people ar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new fact, scientists can tell, just by using the scan, whether that fact will be recalled correctly later.

This suggests memory has a lot more to do with how you learn, and less about what takes place in the intervening time.

I believe that this effect is even more profound that we realize. Learning the right way, the first time, can mean dramatic differences in how much you can recall, even years later. More, I believe I』ve stumbled upon two of the control levers for this memory power.

The Two Things that Help You Remember

Control Lever One: Mental Compression

The first control lever for memory is simply how much there is to remember. Remembering one fact is much easier than remembering hundreds, especially if you need perfect recall to use an idea properly. This is pretty obvious.

What』s less obvious is that information can have very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ression. Highly compressed ideas package hundreds of little facts together, so they can be easily recalled.

You may be 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compression from technology. Without it, movies would take up thousands of gigabytes of data, and streaming video or music would be impossible. Compression takes the complex patterns of bits and bytes and turns them into a format easier for a computer to remember.

Mental compression works similarly, except our brains aren』t digital devices, so we can』t expect the same algorithms to work. Instead, human brains work by connecting ideas, through analogies, pictures and stories.

If you can create a connected representation of a set of ideas, then you only need to recall part of it, in order to retrieve the complete picture.

Control Lever Two: Interestingness

The second control level is interestingness. Your brain was built to store things it feels are important to your success and survival. In protohomonid days, that meant worrying about the lion that might eat you, or the mushroom that might poison you.

Today, the types of facts that matter have changed, but our brains haven』t. Your math class may seem dull, even if it』s important for your success.

To make an idea more interesting, it needs to engage your senses and your emotions. Ideas that make you feel fear, excitement, wonder or disgust are remembered. Abstractions that make you feel bored are forgotten.

Long-time readers will recognize that these two elements, connections and interestingness, are hallmarks of the methods of holistic learning I』ve discussed many times before. The way to remember things years after they』re taught, is to use the same learn-via-connections approach I advocate for exams and classes.

How Do You Actually Learn This Way?

Holistic learning, the idea that you form connections to remember ideas easily, is an intriguing idea to many people, but a difficult one. When they actually get to their studies, they revert back to the repeat-and-memorize strategies they』ve known all their life.

Because this is a bootcamp, I』m not going to let you stop there. In the next section, I』m going to describe an incredibly specific technique you can use on one idea to learn it holistically. Then you』re going to practice it, with pen and paper, on one concept you』ve learned, but would like to remember better.

The 5-Year Old Method

Here』s how it works:

1 Take two pieces of paper, and write your idea at the top. This should be something you』ve learned already, perhaps from a recent class or book.

2 Start by writing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idea, as if you were teach it to someone else. Those of you unfamiliar with this method, should see my tutorial on the Feynman technique.

3 After your brief introduction, you』re going to rewrite your explanation, as if you were teaching it to a 5-year old. The idea is that you have to simplify, or explain via analogy, all the details of the hard idea.

You won』t always be able to explain an idea to a 5-year old level. But you should be able to eliminate most of the complicated reasoning, and come up with more vivid analogies or stories to help explain it.

I feel this is something best learned by example, so I』ll do a few deliberately shortened examples here (yours may be longer if you』re not editing, don』t worry).

The Fourier Transform

First draft: This is an equation in the time-domain, and breaks it apart into its spectral frequencies.

5-year old draft: Think of each function like a recipe, for making a cookie, for example. The time-domain version is like if we chopped the cookie into tiny slices and asked how much cookie is in each slice. The frequency-domain is like if we instead broke the cookie into the amount of flour, milk and chocolate chips, in the entire cookie. (Kalid Azad deserves credit for this analogy)

DNA Replication

First draft: DNA replication works by separating the two halves of the double helix molecule, and then rebuilding the matching halves. On one side this can be done automatically, but on the other half, it must be done in chunks with starting strips.

5-year old draft: Think of DNA like a zipper. You use the zipper hook to split it apart. Afterwards, you can get a new zipper of the same kind and zip onto it. However, the zipper only zips together in one direction, so you need to create starting connections to zip on one of the sides.

Cournot Model (from Economics)

First draft: Price is determined by supply and demand, with multiple suppliers, they could coordinate to limit quantity and thus increase profits (a cartel). However, this gives each of them an incentive to defect from the cartel, flood the market and gain extra profit. The Cournot quantity is the amount each will output, knowing the others will act the same way to try to maximize profit.

5-year old draft: It』s like a bunch of kids who have balloons. They each want as many balloons as possible, so they try to steal from each other. But when they fight, they end up popping some of the balloons. The best way would be to divide them up evenly. But then if one kid decided to start stealing balloons, he』d have way more by cheating. The Cournot price is when kids steal just a few balloons each, but not so much that too many get popped.

Quick Tips on Using This Method

Sometimes these can be hard to make. With practice you can usually make them in just a couple minutes for ideas you already understand, but in the beginning it can take as much as thirty minutes.

No, you don』t need to use these on every idea you want to learn. Focus on the 10% of ideas that if you understood them really well would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I』ve taken classes which were all centered around the Fourier transform. There were many different ideas, but understanding that one equation would have made a huge difference. Most classes are like this.

Usually it takes a few attempts. I made up the last analogy on the spot, and my first instinct was to think of a see-saw. But see-saws are always zero-sum, so there』s no benefit to cooperating, which made me want to look for something else.

Finally, the analogy doesn』t need to be perfect, as long as you understand its imperfections. Kalid』s transform-as-recipe analogy is obviously flawed. It omits many of the details that makes the Fourier transform work. But it captures an important intuition about the technique in a way you could never do with raw symbols.

ACTION STEP: Day Two

I got over a thousand responses to yesterday』s assignment, and there』s still more pouring in. But now I』m going to ask you to do something that will take a little more effort and about 20 minutes of your time.

This exercise, if you complete it, is the first step to learning holistically. That』s the philosophy that let me ace exams without studying and finish hard courses in several days. So I don』t believe I』m exaggerating when I say this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learning technique you ever adopt.

This holds true for non-students as well. Just because you』re not in class doesn』t mean this technique can』t help you learn things better, for your life, work or even your kids.

Here』s the steps:

1。 Get TWO blank pieces of paper. Write the idea you want to remember better at the top of each. It should be something you feel you understand mostly. It could be from a class, book, or even Wikipedia if you can』t think of anything.

2 。 With your first attempt, write a half-page explanation of the idea. If the idea is big, just pick one part. If you』re not sure how to do this, watch this video.

3 。 Now rewrite the same explanation, but come up with an analogy, example, picture, story or anything that would help you explain it to a 5-year old. Try the first analogy you can think of, and don』t be afraid to restart if you find something better, it can take more than one attempt.

This isn』t an easy task, I know that. This style of learning is often hard for people who aren』t used to it, and it can take practice.

But while it isn』t easy, it doesn』t take too much time. Following through with this exercise should take no more than twenty minutes, unless you』re trying to explain too much or trying to be perfect with your simplification.

********************************************************************************

(之所以匿名是因為個人英語是個渣,下面谷歌翻譯應該有7成準確,希望有大神接力更正錯漏翻譯,修改完善,利人利己)

        Scott Young的學習王牌--------多年以後還記得住

  我將分享一個我用來記住想法的方法,甚至在他們被教導後的幾年。這與非學生特別相關,如果這些想法很快被遺忘,學習會感到特別浪費。

但首先,硬的真理...

  忘記就像衰老,它會發生,沒有奇蹟治療來阻止它。除非你主動提醒自己,或定期練習技能,知識和技能褪色。這是不幸的部分。

  幸運的是,忘記也像老化,有些人似乎幾乎不受時間的影響。

  你會忘記。但如果你使用正確的方法,那些信息將留在你的遠遠更長。更好的是,同樣的方法,幫助你記住幾年後,將幫助你記得更好的現在,所以他們值得應用,即使考試是在拐角處。

  為什麼你忘記了東西

  原來,記憶或忘記的種子是從第一次接近一個想法時開始的。通過使用來自fMRI機器的大腦掃描,當人們正在學習一個新的事實時,科學家可以通過使用掃描來判斷這一事實以後是否會被正確回憶。

  這表明記憶與你的學習方式有很多關係,而且在中間時間裡發生的事情更少。

我相信這種影響更加深刻,我們意識到。學習正確的方式,第一次,可以意味著你可以回憶多少,甚至多年後的巨大差異。更多,我相信我已經絆倒了兩個控制槓桿這個記憶力。

  幫助你記住的兩件事

控制槓桿一:關鍵詞壓縮

記憶的第一個控制桿就是要記住多少。記住一個事實比記住數百個事情容易得多,尤其是如果你需要完美的召回來正確地使用一個想法。這很明顯。

不太明顯的是,信息可以具有非常不同的壓縮級別。高度壓縮的想法包括數百個小事實在一起,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回憶。

你可能熟悉從技術壓縮的概念。沒有它,電影將佔用數千吉位元組的數據,流式視頻或音樂是不可能的。壓縮採用位和位元組的複雜模式,並將其轉換為更容易計算機記住的格式。

精神壓縮的工作方式類似,除了我們的大腦不是數字設備,所以我們不能指望相同的演算法工作。相反,人類的大腦通過連接想法,通過類比,圖片和故事工作。

如果你可以創建一組想法的連接表示,那麼你只需要回憶它的一部分,以便檢索完整的圖片。

控制槓桿二:有趣

第二個控制級別是興趣。你的大腦是建立存儲的東西,它覺得對你的成功和生存很重要。在protohomonid天,這意味著擔心可能吃你的獅子,或可能毒害你的蘑菇。

今天,重要的事實類型已經改變,但我們的大腦沒有改變。你的數學課可能看起來很沉悶,即使它對你的成功很重要。

要使想法更有趣,它需要吸引你的感官和你的情緒。讓你感到恐懼,興奮,奇蹟或厭惡的想法會被記住。使你感到無聊的抽象被遺忘。

長期的讀者會認識到,這兩個元素,連接和興趣,是我曾經討論過的整體學習方法的標誌。記住事情多年後,他們被教導的方式是使用我提倡的考試和課程相同的學習通過連接的方法。

你如何實際學習這種方式?

整體學習,你形成連接以便輕鬆記住想法的想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有趣的想法,但是一個困難的想法。當他們實際上到他們的學習,他們回到他們已經知道他們的生活的重複和記憶戰略。

因為這是一個訓練營,我不會讓你停止那裡。在下一節中,我將描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特定技術,您可以使用一個想法從整體來學習。然後你要練習它,用鋼筆和紙,在你學到的一個概念,但想要記住更好。

5歲的方法則

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

拿兩張紙,寫你的想法在頂部。這應該是你已經學到的東西,也許是從最近的類或書。

首先寫一個簡單的解釋的想法,如果你教給別人。那些你不熟悉這種方法的人,應該看到我的教程關於Feynman技術。

在你的簡短介紹後,你要重寫你的解釋,就好像你教給一個5歲小兒。所以這個想法是你必須簡化,或通過類比來解釋,所有的細節的困難的想法。

你不會總是能夠解釋一個想法達到5歲的學生可以理解的水平。但你應該能夠消除大部分的複雜

推理,並提出更多的生動的類比或故事來幫助解釋它。

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所以我會做一些故意縮短的例子在這裡(你的可能會更長,如果你

不編輯,不要擔心)。

傅里葉變換

第一稿:這是在時域中的方程,並將其分解成其頻譜頻率。

5歲的草稿:想像每個功能像一個食譜,例如製作一個cookie。時域版本就像我們一樣

將餅乾切成小片,並詢問每個切片中有多少餅乾。頻域就好像我們反而打破了

餅乾進入麵粉,牛奶和巧克力片的量,在整個餅乾。 (Kalid Azad值得這個類比的信用)

DNA複製

第一稿:DNA複製通過分離雙螺旋分子的兩半來進行,然後重建匹配

一半。一方面,這可以自動完成,但在另一方面,它必須以起始條帶的塊來完成。

5歲的草稿:想像DNA像拉鏈。您使用拉鏈鉤將其分開。之後,你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拉鏈

同樣和拉鏈上。然而,拉鏈只在一個方向拉鏈在一起,所以你需要創建起始連接到拉鏈

在一邊。

Cournot模型(來自經濟學)

第一稿:價格由供求決定,有多個供應商,他們可以協調限制數量,因此

增加利潤(卡特爾)。然而,這給了他們每個人的動機從卡特爾缺席,洪水市場和獲得額外

利潤。 Cournot數量是每個將輸出的金額,知道其他人將以同樣的方式嘗試最大化利潤。

5歲的草稿:就像一群有氣球的孩子。他們每個想要儘可能多的氣球,所以他們試圖偷

彼此。但是當他們打架時,他們最終彈出一些氣球。最好的辦法是平均分配。但

然後如果一個孩子決定開始竊取氣球,他會有更多的作弊。 Cournot價格是孩子們偷了幾個

氣球,但不是太多,太多的彈出。

使用此方法的快速提示

有時這些可能很難做。與實踐,你可以通常讓他們在短短几分鐘內你的想法

理解,但在開始它可能需要長達三十分鐘。

不,你不需要使用這些對你想學習的每個想法。專註於10%的想法,如果你理解他們真的很好

會產生最大的影響。我已經採取了所有以傅立葉變換為中心的類。有很多不同

想法,但是理解一個方程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大多數類都是這樣的。

通常需要幾次嘗試。我在現場做了最後一個比喻,我的第一本能是想到一把蹺蹺板。但是,

蹺蹺板總是零和遊戲,所以合作沒有好處,這使我想尋找別的東西。

最後,類比不需要是完美的,只要你明白它的缺點。 Kalid的變換作為食譜的比喻

顯然有缺陷。它省略了使傅里葉變換工作的許多細節。但它捕捉了一個重要的直覺

該技術在某種程度上你永遠不能用原始的符號。

操作步驟:第二天

我對昨天的作業有超過一千次的回應,還有更多的湧入。但現在我要請你做

這將需要一些更多的努力和大約20分鐘的時間。

這個練習,如果你完成,是整體學習的第一步。這是讓我沒有考試的哲學

在幾天內學習和完成硬課程。所以我不相信我誇張,當我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學習技術。

這也適用於非學生。只是因為你不在課堂上不意味著這種技術不能幫助你學習東西

更好,為你的生活,工作,甚至你的孩子。

以下是步驟:

獲得兩張空白的紙張。寫下你想要記住的想法,在每個的頂部。它應該是你感覺你的東西

主要理解。它可能來自一個類,書,甚至維基百科,如果你不能想到任何東西。

第一次嘗試,寫一個半頁的解釋的想法。如果想法很大,只要挑一個部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

為此,請觀看此視頻。

現在重寫同樣的解釋,但提出一個類比,例子,圖片,故事或任何東西,將幫助你解釋它

一個5歲。嘗試你可以想到的第一個類比,不要害怕重新啟動,如果你找到更好的東西,它可以採取更多

比一次嘗試。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我知道。這種學習風格往往對那些不習慣它的人來說很難,而且它可以採取實踐。

但是雖然不容易,它不需要太多的時間。通過這個練習應該不超過二十

分鐘,除非你試圖解釋太多或試圖完美與您的簡化。


聽完之後,寫了一篇日記,分享給大家。

Scott Young 關於高效學習的五個建議;

1)及時的反饋。

2)高強度的練習。

3)創造深入的理解。

4)習慣的養成。

5)尋找動力。

五點只記得四點了。另外我認為關注了這四點,花精力把這四點利用好,會是學習能力的巨大提升,不誇張的說,會是質的飛躍。

感想一:所有方法我都有經驗,但是我沒有總結和遷移成功經驗。

以及時反饋來看,學英語的時候,背完單詞之後看英文猜中文,是及時檢測自己背單詞的效果。口語練習的時候,錄下自己的發音,對比錄音,也是及時反饋,及時了解自己的發音狀況,Scott Young 舉例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他MITT挑戰的時候,及時做練習題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第二個例子是他聯繫素描的時候,畫出來之後,用photoshop把自己的畫和照片對比。

第二點是高強度學習。楊鵬的《17天搞定GRE單詞》簡直是為學習英語的人開了一扇門,聽起來像是騙子的口號,實際上是可操作的。我沒有做到17天搞定GRE單詞,但是利用其中的原理,我每天背單詞三小時以上,一個月基本熟悉了托福單詞,實現了單詞量的飛躍。還有,我去年八月底開始搞學術,十一月就寫出了論文初稿,也是因為那段時間高強度第做科研,睡覺的時候都會思考科研。Scott Young 也舉例了,他MIT挑戰的時候,每周五天,早上六點起來就馬上學習,吃早餐和午餐的時候也看課程視頻,一直學習到下午六點。他學習中文的時候,一整天不說中文以外的語言,相當於幾乎所有時間都在練習中文。其實這些經驗可以轉移的,比如要提高產品思維,每天所有的時間都思考產品,看到任何東西都試圖用產品思維去理解。

創造深入的理解說到底就是兩點:一是不懂的話嘗試搜索看不同的人闡述同一個概念,二是形成自己的理解以至於可以分享知識。

感想二:好點子很多,以至於人們在好點子之間轉移,最終一無所獲。

Scott Young 說了的,他提供的技巧是需要練習的。而且顯而易見的,這些學習技巧要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內化為自己的「學習模式」,成為豐滿的「個人記憶」和「信仰」。信仰絕對不是輕易能夠建立起來的。

人們其實很通過在好點子之間轉移注意。此話怎講?比如今天我聽了Scott的Live,覺得其中很多東西值得操練,掌握之後我的學習能力會有質的飛躍。然後我會試著練習,練習之後會感受改變來的很慢,過三五天我又會聽到別的建議或者技巧,然後我又會想應用一下,於是我就把Scott的建議忘了。如此反覆。最終我沒有掌握到技巧,而是在各種技巧中dabble,淺嘗即止。劉未鵬說:「所有的失敗都是因為過早地退出循環。」

電影《盜夢空間》講的是要在深層次的夢中植入一個觀念,讓這個觀點生根發芽,以至於對被植入者的行為造成巨大的變化。關鍵字是「植入」,也就是電影的原名「inception」。植入觀念是很難的,今天聽說的了Scott的技巧,然後要實踐,還要得到現實的不斷的印證,最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信念,才算把這一套方法「植入」成功。同志們應該以植入成功為自己花時間金錢聽這次Live的目標。


看了《如何高效學習》又來Live。先說這本書滿滿乾貨。 書上有句話,你在學習這本書時,應不斷重新翻閱才能有對這些方法更深刻的理解。這次Live更像是是對書上的一些內容的解釋補充,比如對費曼技巧的多次強調,記憶宮殿在學習中的低效性等(這些在書中有專門章節解釋)。如果之前沒閱讀過這本書的人難免會覺得講得很雜亂。


聽完全程,感覺還是很良心的,最後他也在努力的用漢語回答問題,但是說實話,我覺得他用英語回答我更能理解他的意思,用漢語回答能聽明白,但是模式感覺不一樣,感覺怪怪的,他的意思有時候還是表達的很模糊。

其實有意思的是,我記得他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在幾天的複習時間內學習完一個課程。。。這尼瑪不是說我呢么!還有3天就考試了!我還沒預習呢!!預習!!結果不出我所料,他給出了「你丫的早幹什麼去了?」的答案。。。

但是他在之前講的時候提到了,在短時間學習完一樣東西是需要高強度專一的訓練的,就是這一天從早到晚全都看這一門,不刷知乎,不幹沒用的,就是學。。。所以我實踐一把。。。已經高強度幹了2天了 每天干到12點快。。所以對我的學習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但是我又想想,這不是我的求生欲致使我這麼做的么。。。


其實就是為了參與而已,兩個小時三塊錢能有什麼改變人生的收穫算你賺了,沒有的話也是再正常不過。其實說的都是乾貨,只要你堅持下去,這點他也提到了,另外對於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還是自己慢慢感悟吧,別人說的都是啟發,不可能有套現成的方法能正好適用的。

我其實就去聽個樂,以前看過他的書,還剩下不多的印象就是知道了learn和study倆詞有啥區別。


三塊錢買不了吃虧,三塊錢買不了上當。


I Was Wrong About Speed Reading: Here are the Facts


優秀學霸向眾學渣傳授學習經驗

加拿大人民中優秀的心靈雞湯手

「我在進行MIT挑戰的時候……」


如果讀過《如何高效學習》,會發現的確大多數要點都是書中所提到過的,但屬於整個大的輪廓上的,指導方向性的乾貨,具體執行操作方面除了費曼技巧等沒有太多了。


有些人聽什麼都覺得沒幹貨。


雖然他沒解釋他寫的書中的概念,但是還是學到了許多不錯的建議與方法,我就覺得挺好的~


推薦閱讀:

初三還有一學期,能考到650分嗎?
自學英語不請老師真的能學好英語嗎?
怎麼去學習物理化學Atkins.physical Chemistry版本的?
如何清晰高效地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如何才能自學成才?

TAG: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 如何高效學習書籍 | 知乎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