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霧計算?

霧計算(Fog Computing),在該模式中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序集中在網路邊緣的設備中,而不是幾乎全部保存在雲中,是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延伸概念,由思科(Cisco)首創。這個因「雲」而「霧」的命名源自「霧是更貼近地面的雲」這一名句。

但是也有人質疑說這個是一個炒作的概念,技術創新性不高,不知道大家什麼意見?


謝邀

霧計算最初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斯特爾佛教授(Prof. Stolfo)起的,當時的意圖是利用「霧」來阻擋黑客入侵。

沒成想美國思科公司把這個名詞嫁接了過去並得到了發揚光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霧計算」!

霧計算:可理解為本地化的雲計算

現在正在流行的「雲計算」,是把大量數據放到「雲」里去計算或存儲,解決諸如電腦或手機存儲量不夠,或者是運算速度不夠快的問題

參自Cisco:霧計算原始定義圖示

在終端和數據中心之間再加一層,叫網路邊緣層。如再加一個帶有存儲器的小伺服器或路由器,把一些並不需要放到「雲」的數據在這一層直接處理和存儲,以減少「雲」的壓力,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傳輸速率,減低了時延,這個工作原理其實就可以理解為:霧計算

霧計算和雲計算相比,顯得更接地氣了一些!

雲計算重點放在研究計算的方式,霧計算更強調計算的位置。

霧計算相較雲計算更貼近地面!更具體些說,它們在網路拓撲中的位置不同!

霧計算和雲計算實際上又存在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基於虛擬化技術,從共享資源池中,為多用戶提供資源服務等。

相對於雲計算來說,霧計算離產生數據的地方更近,「霧比雲更貼近地面」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霧計算介於雲計算和個人計算之間的,是半虛擬化的服務計算架構模型。此外,霧計算實際上並沒有強力的計算能力,霧計算是將物理上分散的計算機聯合起來,形成較弱的計算能力,不過這樣的計算能力對於中小型的數據中心,完全夠用了」

如果說CDN是彌補TCP/IP本地化緩存問題,那麼霧計算就是彌補雲計算本地化計算問題!

霧計算 VS 雲計算 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更輕壓:計算資源有限相比較雲平台的構成單位——數據中心,霧節點更加輕!霧計算能夠過濾,如聚合用戶消息(如不停發送的感測器消息),只將必要消息發送給雲,減小核心網路壓力

更低層:霧節點在網路拓撲中位置更低,擁有更小的網路延遲(總延遲=網路延遲 計算延遲),反應性更強

更可靠:霧節點擁有廣泛的地域分布,為了服務不同區域用戶,相同的服務會被部署在各個區域的霧節點上,使得高可靠性成為霧計算的內在屬性,一旦某一區域的服務異常,用戶請求可以快速轉向其他臨近區域,獲取相關的服務。此外,由於使用霧計算後,相較雲計算減少了發送到雲端和從雲端發送的數據量,和雲計算相比延遲更短,安全風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

更低延:除了物聯網的應用外,網上遊戲、視頻傳輸、AR等也都需要極低的時延,這點霧計算也是有所發揮的

更靈便:霧計算支持很高的移動性,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可以互相之間直接通信,信號不必到雲端甚至基站去繞一圈!此外,霧計算也支持實時互動、多樣化的軟硬體設備以及雲端在線分析等

更節能:霧計算節點由於地理位置分散,不會集中產生大量熱量,因此不需要額外的冷卻系統,從而減少耗電,霧計算更省電!

霧計算以及邊緣計算、海計算而言等等的出現,不是用來代替雲計算,更多的是對雲計算「bug類」問題的修修補補,本質上是作為雲計算的延伸拓展而誕生的產品和理念!


來源:http://www.checkpointech.com/Software Testing Tools Test Management Software

網路帶寬增速跟不上設備增速,尤其感測器工作晝夜不停,在未來更加給核心網路帶寬頻來壓力。以上背景已經可以作為回答。

關於 「有人質疑」,需要分清人是什麼樣的人,對霧計算不了解的質疑,我覺得更多是偏見,或者對新事物的習慣性排斥。我能夠猜想為什麼會些有簡單粗暴的質疑,但這種人大概不太明白我為什麼看好霧計算相關技術。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霧計算的文章,被媒體轉載後,有點贊有質疑,覺得挺正常。對新事物,尤其是概念,有排斥心理大概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吧。文章的評論各種各樣:

- 「風計算,雨計算,霾計算」 之類的評論。這種評論,有的玩得挺開心,有的是太高看自己了,霧計算不是民用,是給商用的,誰在乎吸引不吸引民眾的眼球。

- 還看到了一條對我個人的攻擊性的評論,非常無語,一篇技術分享的文章都能讓人挨罵。近視眼多,還是幫助解決眼前問題的文章寫起來輕鬆。

- 有技術背景的一些評論,會指出 混合雲,CDN,一些有某些相似之處的概念,這種評論會有意思的多。

最多的評論當然是第一種,多不代表有道理。

看到過最有意思的質疑指出霧計算局限於網路運營商,的確,運營商因為已有的網路設備,部署成本大幅度降低,但其他參與了網路基建的互聯網公司,甚至有實力獨立部署霧節點的公司(如電力公司部署用於 smart grid)都有機會進入大規模霧平台的市場。對於規模較小的霧,機會則更多。

我對霧計算的看法,已經在 霧計算與雲計算哪一個是技術的變革哪一個是商業模式的變革? 答過。

更詳細的,見文章 毋庸置疑的霧計算


我想知道什麼時候出霾計算。


(無意義討論)

(抖機靈)

我打算髮明「霾計算」(Haze Computing)。和雲計算沒有太大區別,特指國人在用的雲計算。


光看這個名字嚇得我又以為是中國某個 xx 院士之類的人搞出的類似 「透明計算」 的技術呢。。


我曾經認為霧計算系統與已經廣泛應用的「基於本地網路的測量控制系統」相差不大,技術創新性不高,屬於在裝著舊酒的舊瓶上扣了一個新蓋兒,並且專門為論述這一觀點而在知乎寫過一篇文章(已經刪除)。

後來就此向一位專業人士請教,獲知如下信息(我的理解):

基於本地網路的測量控制系統的運算資源私有,由網路中的固定用戶掌控、使用;

霧計算系統的運算資源對接入本地網路的不定向用戶公開,誰用誰申請,以共享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以冗餘方式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所以,相比於被很多工程技術人員熟知的基於本地網路的測量控制系統,霧計算是有較高技術創新性的。

(雖非專業人士,但曾在此問題上受人之惠,故而不敢藏私。如有錯漏之處,還請斧正,多謝!)


推薦閱讀:

如何用 grasshopper 模擬建築的人流?
大牛程序員的傳記(自傳或他人作傳), 有哪些書籍?
有哪些 Win95/98 時代的人無法理解的現在的事情?
有哪些方便的備份系統的方法?
如何優雅地判斷 N 個布爾值是否全部相等?

TAG:雲計算 | 計算機 | 信息技術IT | 霧計算FogComputing | 邊緣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