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興趣」的作用被人們神化了嗎,為什麼很多成功者都強調「我只是做了我喜歡做的事情」?


-

先說結論:

興趣不僅是被神化了,而且還成了許多人欺騙自己、逃避現實的借口。

並且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他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的「興趣」。

他們口中所謂的興趣,只不過是他們對於未來的一種自慰和幻想而已。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我在一家廣告公司里做文案。

選擇這份工作完全基於偶然。

大四實習的那半年我一直窩在家看書。臨近畢業的前幾天我還和朋友在網吧通宵打lol,腦子裡壓根就沒想過「要工作了」「要對自己負責了」這回事。

第二天早上離開網吧的時候隨口和我大哥一說,該畢業了有點兒愁人,不知道幹啥。

大哥說我幫你看看吧。

過了大概三四天吧,給我打電話說有個地產公司招文案,你不是平時喜歡吟詩作對啥的么,可以去試試看,畢竟你擅長寫點兒東西。

在那公司呆了不到一個月,我有點兒受不了了。

每天都是「極致榮耀,超值享受」「實力之作,極品設計」「尋一方幽靜,環一片深青」這類的空話套話。每天下班前不久不然會開始開幾個毫無意義的會,一開會就是一群人在那瞎諞,還美其名曰「頭腦風暴」。

於是從第一個月開始我就想,一定要儘快找到一個我喜歡的、有意思的工作,早日脫離這片苦海。再也不想在這種狗屁公司待了。

但我最後是在這家公司呆了七個半月才離開。

也就是說,我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來尋找我的「興趣」。

最後我找到了嗎?

並沒有。

那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我喜歡的嗎?

不一定。

甚至大部分的工作我都不一定喜歡。

但是我現在做的事情讓我開心快樂嗎?我對生活產生了熱情了嗎?我過得充實嗎?

開心。

有熱情。

很充實。

那麼在那半年的時間了我都在做什麼呢?

我越來越討厭我的工作和工作環境,我的心裡充斥著對生活的厭倦,感覺越來越無聊,每天早上起床都會無比的抗拒。

到了公司就盤算著什麼時候能夠下班,對待工作根本沒有辦法投入熱情和精力。

每當我對工作厭倦的煩躁令我坐立不安時,我就會用「只要等我找到我喜歡做的事情一切都會好起來了」「只要找到我的興趣我肯定就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我會找到一份能令我全身心投入、能讓我獲得意義感的工作的」這種幻想來安慰自己。

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生命被一天天的浪費掉,卻只能活在面對著未來的無望和對無法抵擋的時間的流逝的焦慮之中。

如果不是半年後我遇到的那個契機,我想我還是會一直重複那樣的生活,直到我最後的一點銳氣和鬥志被徹底的磨滅。

如果不是那個契機,我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如此清楚地能夠了解我自己,也讓我真正認識到很多問題的本質——

(關於這個契機的具體情況,留待以後再說。)

毫無疑問,「興趣」一詞的確是被神化了。

而且不僅是被神化,還被許多的人當成了自己沒有耐性、得過且過、混天度日重複無聊生活的的借口。

我來告訴你什麼是興趣——興趣的本質就是,能帶給你成就感和意義感的東西。

你以為寫作是你的興趣,實際上不受別人的安排和影響、純粹基於你自發的動機、同時又能帶給你別人一定的關注的寫作才是你的興趣。

寫作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對於喜歡寫小說的你而言,寫心靈雞湯並不是你的興趣。

這是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問題,但是當同樣的這個問題套上別的軀殼的時候有很多人就分不清了。

你以為自己喜歡在互聯網公司工作,但實際上你可能喜歡的僅僅只是「互聯網公司」這個高大上的概念;

你以為自己喜歡金融,但也許你是因為童年時期的匱乏導致的你對於金錢的異常的渴望,你只是希望能「離」錢更近一些而已;

你以為自己喜歡的是創業,其實你喜歡的是那種面對未知和走在無法掌控的道路上時的那種刺激感;

所以你明白了嗎?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究竟是什麼。

或者他的興趣是許許多多的複雜條件雜糅在一起,說不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在環境的改變他的興趣就變了。

並且,你喜歡的,你擅長的,能賺錢的,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那些口口聲聲的說「我只是做了我喜歡做的事情」的成功者只是恰好他們所喜歡和擅長做的事情能夠賺錢,所以他們才會強調興趣的重要性。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其實他們的興趣,並不能賺錢。

而且,而且這有一個重點,當許多人將自己的興趣作為工作的時候,就已經損害了他們對於興趣的熱愛程度了。

當興趣僅僅是興趣的時候,你享受的就只是做這件事本身;

當興趣變成工作,你的目標就變成了興趣背後工作成果、業績指標、別人的期待等。

你 因為喜歡而做一件事情 和 因為錢、業績、別人的認可等而做你「喜歡」的事情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當你把興趣作為工作時,你就無法從工作中再獲得之前的那種成就感和意義感。

就像之前的我一樣,所謂的「興趣」只是一個用來逃避現實的借口。

我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我想要的是不勞而獲,我什麼都不用做好事就會全都自動降臨在我身上,我什麼都不用付出就能升職加薪,我不用努力奮鬥,就能當老闆指揮別人,我不用磨練文筆,就能寫出令所有人都認可的文章。

所以我想要的並不是自己的「興趣」,而僅僅只是興趣這個借口,這個表象背後的成功、好處、和光環而已。

當然人和人是不同,肯定還是有許多人並不是像我一樣,他們的確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情。

可是比起興趣,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能夠「專註做事」的能力。或者是像 @李松蔚老師從另一個角度闡述的忍受簡單的能力。

我們之所以想要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其實本質上是希望能去做「能夠從中獲得快樂、成就感和意義感」的工作。

只不過「興趣」這個詞會讓我們下意識的以為要去尋找我們天生就喜歡的、我們本能的就熱愛的事情。

事實上這對於興趣的理解是錯誤的。

並不是因為某些事是我們的興趣、我們喜歡才會去做,而是因為我們能把某些事情做好,我們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意義感,這些事情才會成為我們的興趣。

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之所以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只是我們做的還不夠好而已。

但因為我們認為「現在的工作並不是我喜歡的」這種限制性的信念,令我們的一開始就放棄了試著把工作做好的機會,所以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變的出色,也沒有辦法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意義感了。

當然我必須再次聲明,我強調能夠專註做事、將事情做好更重要,並不意味著我就否認個人先天興趣的重要性。

只是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試著靜下心來將事情做好,「培養」一個興趣比起尋找興趣來是更為實際、也更靠譜的建議。

大多數人實際上沒有真正的「興趣」,因為多數人的生活平庸無奇,他們根本就沒有多少「成功」的機會,日復一日重複的無聊歲月沒有什麼能夠帶給他們意義感和成就感的事情,他們也根本就不了解自己。

而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你還是想尋找那遙不可及的興趣,這意味著你潛意識中可能還是在想著避和自欺。

但當你開始試著去把某些事情做好,開始練習著投入自己的熱情和激情,練習著一點點的調整自己的行動和心態時,這就意味著你的生命就在你開始嘗試的那一刻起,就真的已經改變了。

改變始於當下。

共勉。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fengxuwake)


「興趣」的作用被人們神化了嗎,為什麼很多成功者都強調「我只是做了我喜歡做的事情」?

首先要定義興趣才能好好討論啊,我來定義一下

興趣是你正在做的時候會感到由衷的持續的快樂,做的時候不會感到累,並且可以為此而

承受孤獨寂寞枯躁的事情,這才是興趣

所以說自己的興趣是混吃等死睡覺偷懶不算······

承受孤獨寂寞枯躁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人學技術就是差那麼點沒學下去

如果堅持下去就變成習慣了,變成習慣就可以一直學下去了,有了積累要做出成績也就

有可能性了,然而很多人沒有

至於成功者為什麼這麼說?成功作為結果很簡單,但是要解釋很複雜

很多時候還要考慮運氣成分,那乾脆說一個最簡單的興趣好了


人們喜歡做什麼事情,並非是純粹個人的,社會因素依然會起作用。

假設一個人是一個很有成就的翻譯,此人可能會說自己很喜歡翻譯,因為一直在做感興趣的事情,所以才做得比別人好。然而,這種現身說法的解釋就一定成立嗎?

不一定。此人可能是因為自己在翻譯中做得比別人好,所以才喜歡翻譯。所以因果關係可能剛好與題目描述的相反。當然,也可能是第三因素導致一個人對某個領域感興趣並且做得很成功,比如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的數量。

由於基本歸因錯誤,人們往往會系統性地低估環境的作用,高估人的作用。在解釋自身行為時也是如此。人們只看到自己對某事感興趣,卻沒有看到自己為什麼對某事感興趣。我們不要高估人們對自己的認識程度。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關於自身行為的因果解釋都是基於常識的心理學解釋。然而心理學發展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科學的心理學解釋與常識的心理學解釋相比,不說絕對權威,那也至少更有參考價值吧。


如果長時間有動力去刻意訓練自己一項技藝,那才叫興趣。比如說我現在就可以很有自信的說,我對遊戲編程有興趣,因為幾年以來雖然因為工作斷掉很多次,但是總能在有時間的時候拾起來,並且能夠不斷的去補充自己的不足,這就是興趣。

當然興趣未必能賺錢,比如遊戲編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愛好,我只是希望能夠通過它把龍槍或者克蘇魯的故事分享給其他人,沒指望靠這個賺一分錢。


很多成功的人做的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不代表一個人做感興趣的事情就能成功,也不代表興趣是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

舉個更直白的例子,我國建國以來每一任國家領導人都年齡很大,不代表年齡很大的人就能當領導人,更不代表年齡很大是他們當上領導人的主要因素。

回到興趣,興趣毫無疑問是一個被過度誇大的因素,這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興趣只是一個人做某件事的動力。而一件事是否能做成功,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個人的動力只是其中一個比較小的部分。比如,一個學生對打dota特別有興趣,但是他再有興趣,哪怕一天投入20個小時,也不代表他能成功,因為這件事還要看天賦。再比如,一個高中生對學生物特別有興趣,但是他再有興趣,博士生物專業畢業了也只能去當高中老師,因為這件事還要看環境。在一個越野比賽中,前進的慾望或許是你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前進的速度和前進的方向,才是決定你能否成功的本質緣由。

其次,人的興趣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所謂「三分鐘熱度」說的就是有一些人,現在有興趣,可是過兩天興趣就變了。如果一個人的興趣都在不停地變化,那麼依賴興趣來作為成功的因素,顯然邏輯上都說不通。相反,有一些隨時間變化比較慢的因素,才是我們理性考慮問題的根基。比如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這件事已經說了一個世紀了,都沒有變過。

第三,人的興趣不是單一的,你沒能做一件你感興趣的事情,不代表替代它的事情你就不感興趣。經常有人會說「如果我不感興趣,我一定做不好,所以我要做我感興趣的事情」。可問題是,世界上你會感興趣的事情有很多,這件事你很感興趣但是前途渺茫,還可以換一個你同樣感興趣但是未來光明一點的。認死理在一棵樹上抱死,就是固執了。

實際上,在那些所謂成功者的身上,我們除了興趣還可以發現很多共同的特質,比如努力,比如運氣,比如學識,而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才造就了那個今天成功的人。


興趣有沒有被神話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我自己一直找不清我的興趣在哪,有時候我想開一個精緻的小餐廳,我想和外國人暢快的交流,我想去旅遊,我想成為揮金如土的富二代。

我想的太多,但這些的確都是我的興趣。 有人會說你沒有發現你真正的興趣。 但這些就是我這個時間內真正的興趣。

總之我覺得人們總是會去對他們得不到的東西感興趣,當你掌握了也許就不在是你的興趣了。


如果說有什麼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學家無法用後天訓練解釋的,那就是興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對某一領域感興趣。感興趣並不一定說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興趣只要願意練,也能練成。興趣最大的作用是讓人願意在這個領域內苦練。


他們沒騙人吧。問題是在強大的實力的基礎上,玩什麼遊戲都可以輕輕鬆鬆通關的啊。跟他選擇玩什麼,真的是二點關係也沒有呢。


難道你讓他們說我只是運氣好


不用做感興趣的,做讓自己不噁心的事就夠了


我的結論是:它被神化了,我認為其實是為了表達他能夠選擇不同事物的能力


你看那些玩網遊的少年 不斷的練習補刀 搜集各種資訊 看各種大神直播 查攻略看出裝 查完上去打幾盤 效果不好繼續找問題出在哪 找人SOLO

跟同學也聊 上課聊 下課聊 吃飯聊 睡覺也在想 可以說把全部的時間都貢獻給了愛好

重點是 還沒錢

你還領著工資呢 你能拼成這樣嗎


家庭、事業、興趣,人生三要素。


我覺得是興趣更能給人一種會多投入時間和進行刻意訓練的錯覺。


就是因為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才會感覺我的人生是成功的。並不需要世俗來評價!


推薦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建成了哪些系統性工程?
歷史上有哪些天分不高但成就非凡的人?

TAG:心理學 | 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