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特勒上台到二戰前期,德國的民生狀況如何?
這裡的「二戰前期」指德國還佔優勢的時候
謝邀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還是很複雜的,因為涉及到很多東西,我慢點講啊
我先提兩個有意思的問題,雖然和題目關係不大
戰爭是掙錢的還是花錢的?戰爭是消耗物質財富還是獲得物質財富?
先發一些參考資料
實際上,這些資料本身就有助於澄清一些滿天飛的說法,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一:1929-1940年德國每月的失業人數
單位:千二:1929-1938年德國工業勞工及勞動時間統計七:1933-1938財年德國軍費開支(德國財年4/1-3/31)
單位:百萬帝國馬克八:1925-1941年德國工業資本回報率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先撿一個簡單的方面來說,也是比較適合回答題主的上面的數據顯示了德國汽車工業的復興而汽車銷量的增加意味著什麼?
按照經濟學的定義,汽車是一種正常商品根據表6可以看出1933年-1936年汽車價格下降了11% 營業性車輛價格下降了7%而相比之下,銷售額翻了兩番這一點說明什麼呢?我覺得就算靠常識也能理解吧(不就是說明這三年德國人總體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了嘛!!!)
-------------------------------------------10-2第一更-------------------------------------------1929-1940年德國工人工資及生活費用指數通過這張圖,簡單講解一下希特勒的勞工政策
德國工人的工資在1929年以來是連續下降的,希特勒不僅規定企業不得提升工人工資,而且將時長工資制度改為計件工資制,強制執行。這種行為在客觀上是對工人的壓榨,而對資本家則是一种放任但是這也是希特勒政策的一部分,他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益而壓榨工人——或者粗暴一點說,這就是在貫徹希特勒的個人意志,他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所有人團結一致的社會。之後,德國立法規定工人必須參與勞動,同時工人的娛樂也由政府組織Kraft durch Freude(通過歡樂獲得力量)來運作,——這也是很多網文中【德國工人工作半年就能去環球旅行】這種誇大說法的來源當然,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希特勒在經濟方面,幾乎是個制杖,但是,和喂馬共和國時期朝不保夕的情況相比,這依然是一種進步。換句話說,希特勒的政策雖然差勁,但是執行力極強;而喂馬政府缺乏團結以及忽視民生的缺點,在大蕭條中醜態盡顯。而希特勒的做法也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沙赫特認為德國應該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積极參与貿易,而這一點是希特勒不贊同的,希特勒認為德國應該自給自足,對外禁止貿易,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減少外匯儲備,這種政策使得德國外匯儲備非常低。畢竟,在1931年,英鎊和美元這兩種世界主要外匯發生了大跳水,這是希特勒的主要理由,少量的外匯主要用來擴充軍備,以及進口德國較為緊缺的物資,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對現實的妥協。有些人批評德國當時的外匯儲量低,卻從來不提及其原因,而是自己胡編出一套,這是不好的關於這些問題的詳情,可以參考《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關於德國經濟的那一章但是,這本書有的地方寫的有問題,不能全信,比如:由於私營工業不能生產出只售396 美元的汽車,希特勒下令由國家來製造,並叫勞工陣線來負責這個計劃。萊伊博士的這個組織很快就於1938年在布勞恩希威格附近的法勒斯累本著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廠」,年產150 萬輛汽車,納粹宣傳家們說,「比福特公司還要多」。勞工陣線撥出了5000萬馬克作為資本。但是,這不是主要的經費來源。萊伊博士的巧妙計劃是工人們應當通過一種叫做「先付款後得貨」的分期購置計劃來自行提供資金一每星期付5 馬克,如果一個工人認為他能付得起的話,就付10馬克或15馬克。在付了750 馬克時,買主收到一個定單號碼,他可以在汽車生產出來後就得到它。可憐的工人!在第三帝國時期連一輛汽車也沒有為任何買主生產出來。德國的工資生活者付出了幾千萬馬克,一個芬尼也沒有償還。到戰爭開始時,「大眾汽車」廠就去製造對軍隊更有用的貨物了。
上文中提到的法勒斯累本,是KdF(Kraft durch Freude的簡稱)在當地建設的一個汽車生產基地
Stadt des KdF-Wagens bei Fallersleben——法勒斯累本KdF汽車城
這是為了響應希特勒"Volkswagen"的號召而實施的行動(這個口號和大眾汽車其實沒有關係)根據圖4,這種【在第三帝國時期連一輛汽車也沒有為任何買主生產出來】的說法,當然是胡說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一輛民用汽車從法勒斯累本KdF汽車城生產出來因為1939年戰爭爆發了,工廠自然轉為軍用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在1934年,希特勒就立即著手重整軍備
一些看法認為,希特勒通過重整軍備恢復了德國經濟,那麼1934年擴軍計劃的結果是什麼呢?物價上漲、稅收減少、貨幣貶值
1929-1938年德國及世界工/農業產品價格總而言之啊,通過投資軍備拉動經濟,這種看法要不得
完全沒有一點聯繫的兩件事情強行因果,然後打著經濟學的幌子招搖撞騙希特勒選中沙赫特振興經濟,完全是由於他自己無法處理,之前也已經罷免了很多人
準確的說,希特勒是通過恢復德國的經濟,完成自己擴軍備戰的意願,通過圖7也能看出來,在1936年德國的經濟恢復之後,德國開始重建國防軍,軍費投入也開始大幅增加-------------------------------------------10-15第二更-------------------------------------------
1936年,沙赫特再次提出,如果堅持擴軍,德國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削減人民生活水平,但不可能不影響社會穩定;要麼擴大出口,但是當時的政治和外部市場條件也不允許。所以他堅持一種觀點:這種盲目擴軍的做法,在經濟基礎條件的限制下,遲早會隨著時間而失敗。但是1936年時,在希特勒看來,德國的外交處境逐漸惡化,德國面臨著被布爾什維克兩面夾擊的風險(指西班牙內戰)。
這樣希特勒就面臨魚和熊掌的問題,而且他必須全部得到,無論是軍事還是民生,都不可能放棄。
此時輪到戈林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當然他的方法是沙赫特幾乎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利用希特勒和黨的支持,運用政治力量,而非市場,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用一個非常現代時髦的詞語來說——宏觀調控當然,戈林屬於指哪打哪,哪裡出現問題,他就趕到哪裡,只要軍隊需要產品——稀有金屬、橡膠、燃油...他的命令就馬上下達到企業,而且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援,栗如空軍的技術人員就和依格法本公司合作,開發煤轉油技術。這股「宏觀調控」的力量,某種程度上是緩解了擴軍對德國帶來的經濟壓力,看起來的確二者兼得了。但用伊恩·克肖的評價來說,「這不是戰時經濟,但這是在和平時期所見到的最接近戰時經濟的做法。」戈林的做法同時也解決了一部分失業問題,但是誰要是說,德國是靠著造軍火來解決失業問題的,那就是胡說八道,詳見表1
1936年,德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是戈林的做法,絕對不是一個長久之計,而且工人的利益也再一次受損比如社會保障支出的縮減,最高工資制度等等當然這種做法,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能看出,這種做法對資本家造成的損失更大一些1936年,希特勒秘密主持制定了【四年計劃】,這個計劃的落實,對37-39年的德國民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沙赫特在自傳中提到: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民生狀況,是顯而易見的----------------------------------------------------------------------------------------還有一點,在德國復興的時期啊,這個猶太人問題,基本還只是處於雞毛階段,不算令箭換句話說,有的人說什麼通過迫害猶太人發展經濟,這就是亂套了這紐倫堡法,的確頒佈於1935年,但是這部法律也確實在1938年才開始廣泛付諸實踐關於反猶宣傳,希特勒對其有全盤的操控,放任還是禁止,都在他的掌控之內舉個栗子,1935年8月8日,為了維護經濟,希特勒命令停止一切非法的反猶「獨立行動」1936年勞動節的演講上,希特勒這樣說道:「我捫心自問,是誰希望我們不能休息、失去和平、沒有理智,是誰一定在煽動不安和猜疑?他們到底是誰?」人群高呼:「猶太人!」而三個月後:歷史上有哪些政治與體育互相影響的例子? - 知乎用戶的回答或者說一件大家都特別熟悉的事情,中學歷史書上就講過,這個Kristallnacht是哪一年啊?既然如此,那中間的2年納粹黨難道是在划水么?在這一時期,沙赫特為了穩定金融和銀行秩序,也稍微罩著德國的猶太資本家所以,1933-1937年的德國銀行業,還是由一大把猶太人把持的,比如:門德爾松、布雷施勞德、安諾德、德萊福斯、施特勞斯、沃伯格、奧夫豪瑟、貝倫斯這些猶太家族,了解銀行業歷史的童鞋們都耳熟能詳吧233至於沒收驅逐猶太資本之類的事情,離這個時間點還是有點遠的。----------------------------------------------------------------------------------------接下來就是有關37-39年的【四年計劃】時期,過陣子再填
未完待續,歡迎指正,這是個大工程
--------------------------------------一部分資料,有興趣可以找去看看約翰·托蘭 《希特勒傳》伊恩·克肖 《希特勒傳》 &民生狀態不錯,因為人民的劃分變了,大量被劃分為非人民的都送進強制勞動地點了
當然當時還沒迫害猶太人那麼厲害,所以都是讓德國人當苦力的,苦力不屬於人民。基本上就是早期美國人生活也不錯,主要是因為黑人不算是人……so……道理也很簡單,國內經濟不濟,刺激政策也沒有任何效果,在生產力和消費難以提升的情況下,只要把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砍掉一部分(特別是沒錢的),那麼經濟又再平衡啦。當然你也知道法西斯政權這樣做侵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從高到低都得罪完了),本身是很不平衡的,所以說就得想出新的平衡方式好暫緩死期……於是小鬍子開始biubiubiu但是呢,這種不平衡是不利於biubiubiu的,根本無法完全開動生產機器……只有贏得時候才可以積累一定的作戰力量,一旦連續作戰就會被反啪。那幾年德國德國民生是相當的好!可以說消滅了失業,但是!民生好是建立在銀行大量借債的基礎上的,德國把大量的錢投入了鐵公基建設和軍備建設,例如創業了全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這些建設創業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是這些產業投入巨大,產生效益慢,特別是軍備基本沒有收益。消除債務的方法就是對外戰爭輸出通脹,還有消滅開銀行的猶太人。當然對內通貨膨脹,對老百姓進行割羊毛也是可以應對債務危機的,只是納粹認為他們的戰爭能成功
這題下的五個回答都是答非所問
希特勒上台後,起用亞馬爾.沙赫特主持財政,國家經濟出現好轉。1936年開始,出現了經濟繁榮。是納粹政府在大蕭條時堅定走凱恩斯主義的結果。再說魏瑪共和國在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時代(1923年到1929年),把經濟恢復到「一戰」前德意志帝國鼎盛時期的水平,為希特勒時期的國力恢復,打下堅實基礎。1934年到1938年,社會福利保障,日趨完善。納粹黨通過高福利來爭取民眾支持。高社會福利造成德國債務日益增加。高額負債使德國納粹政府很難再向別人借債……舊債還沒還,又借新債,不肯借!因此德國政府開銷不起,只得發動戰爭,搶地盤,消化債務。
華爾街金融巨頭製造了二戰!
經濟大危機後,希特勒如果不是有華爾街海量的金錢援助,根本無法贏得選舉,更無法快速振興德國,二戰無從談起。
1933年11月,《紐約時報》報道說,荷蘭出現了一本名為《西德尼·沃伯格》的小冊子,其中記載了一個叫「西德尼·沃伯格」的銀行家與希特勒的數段對話,披露了從192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後,包括洛克菲勒、福特在內的一些美國最頂尖的實業家和金融寡頭向希特勒資助了3200萬美元,為希特勒的掌權提供了資金支持。這個小冊子引起了世界轟動,人們不明白華爾街的銀行家為何會資助一個未來的大獨裁者?
希特勒還未上台前,他在《我的奮鬥》中就已經狂熱宣揚戰爭。這個才是金融巨頭們不遺餘力支持他的原因,因為對金融家來說,最高目標是佔有所有貨幣,只要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而他們又控制了美元的印刷權,那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希特勒和華爾街並沒有直接見面,而是通過一個叫西德尼·沃伯格的人來完成的。
1929年,西德尼帶著洛克菲勒的親筆信來到德國,靠著慕尼黑市長的幫助見到了希特勒。西德尼告訴希特勒,由華爾街出錢幫助希特勒上台,條件是要實行進攻性的外交政策。
希特勒獅子大開口,說只要給1億馬克,什麼都答應。西德尼做不了主,只好把希特勒的報價轉給華爾街的銀行家們。1億馬克就是2400萬美元。由於是試探階段,華爾街先給了一千萬馬克。
1930年,希特勒贏得了選舉中的第一次勝利,取得107席,成為德國議會第二大黨。這個勝利讓希特勒離獨裁統治又近了一步,於是他緊鑼密鼓地想擴大外國資本對他的支持。1931年10月,希特勒給西德尼發了一封信,目標很明確,要錢!希特勒給了西德尼兩個選擇,是暴力奪權,還是合法執政,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價碼。暴力奪權需要5億馬克,合法執政便宜些,只要2億。你們選哪個?後來華爾街支付了5900萬馬克。這筆錢讓 希特勒奪取了最高權力寶座。
掌握大權後的希特勒,急需發展經濟,重整軍備。這需要大量的資金。
為了幫助希特勒發動戰爭,華爾街巨頭除了在紐約商業票據貼現市場上對德國工業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資,還不惜將大量的黃金儲備直接運往德國。
在華爾街幫助下,希特勒也實行了金融制度改革,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德國私有中央銀行手中收回了貨幣發行權。在擺脫了以國債為抵押才能發行貨幣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後,在華爾街資本的幫助下,德國的經濟瘋狂上升,德國的失業率在1933 年時高達30%之多,到1938 年竟然出現了勞工緊缺。
經濟大危機下的經濟奇蹟,讓德國人充滿了自豪感,也讓希特勒成為民眾狂熱崇拜的救世主,可以隨意號召德國人去為他賣命。
華爾街巨頭終於達到了他們的目標,隱匿在一旁看著世界大戰的好戲開場。
1944年,納粹德國已經山窮水盡,盟軍已經逼到鼻子底下,但納粹依然不改大屠殺政策,源源不斷地將猶太人送到集中營,同時加快殺人進度,毒殺和坑殺並行,不再管什麼「人道」不「人道」。
在達豪集中營,一位納粹小女孩與母親送到了死亡營。第二天,小女孩的母親被士兵帶走,先行處決了。
小女孩與陌生的叔叔阿姨留在死亡營里,隨時等待死神降臨。
小女孩對一切毫不知情,她很想媽媽,不斷哭泣,吵著要見媽媽。大人們知道,
孩子的媽媽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們強作歡顏地哄著孩子,告訴她媽媽很快回來。一些好心人唱著歌,摟著她,給她講故事,以圖讓她擺脫恐懼。小女孩信以為真,不再哭鬧,自己一人靜靜趴在窗戶上,望穿秋水,等候媽媽的到來。
納粹士兵處理起屍體來,如同在田勞作般淡定
過了幾天,小女孩沒有等到媽媽,卻等到了納粹士兵。
士兵將小女孩和大人們趕到一塊露天的場所,地上挖好了一個個大坑。所有人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
一個個猶太人被推到坑裡,終於輪到小女孩。
小女孩天真地望著納粹士兵,說:「叔叔,可以把我埋淺一點嗎,要不,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找不到了我了。」聽聞此言,納粹士兵頓時呆住了,周圍的人無不動容,哭聲頓起。
正在納粹士兵猶豫的時候,刑場指揮官大聲怒斥。士兵們只得將小女孩推入深坑……。
在慘絕人寰的二戰中,納粹通過槍殺、毒殺、虐待、凍死、餓死等手段,屠殺600萬猶太人,1100萬斯拉夫人、吉普賽人和塞爾維亞人。其中,蘇聯300萬戰俘也被屠殺。
推薦閱讀:
※文博專業學生如何擁有更大的就業競爭力?
※為什麼東羅馬能持續統治這麼久?
※如何評價《鼎力推鑒》這個節目?
※以前打仗行軍是什麼樣的體驗?
※16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之間有什麼歷史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