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現實版電車難題?
一部電影《空中之眼》以下是我和女朋友討論的,目前還沒有結果,因為我真的不知道。
題主真的是一個內心柔軟的人,我喜歡你這樣的人。
但是電影上演繹的這個場景,現實中恐怕一次都沒有發生過。
不要說屋子裡全都是恐怖分子頭目,就算屋子裡只有一個恐怖分子頭目,美國人也會毫不猶豫的去炸的。
就算屋子裡只有一個恐怖分子頭目,而他的周圍圍滿了無辜的老弱婦孺,美國人也會毫不猶豫的去炸的。
就算屋子裡全都是老弱婦孺,那個恐怖分子頭目只是美國人想像出來,『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美國人也會毫不猶豫去炸的。
就算屋子裡面不僅有老弱婦孺,還有盟國人質,美國人也會毫不猶豫去炸的。
反正無論如何,他們的選擇永遠都是『炸』。而且是毫不猶豫的。
世界沒有那麼多道德難題,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道德』這種東西存在。在手執利刃的時候,他們能想到的解決辦法永遠是『殺』。
戰火紛飛,人命如草芥,這樣的悲劇還不知道會上演到什麼時候。=================================================
我最近在玩一款手游,是一個農場類的遊戲。玩家可以在農場里飼養各種動物,比如奶牛、母雞、綿羊等,並收集牛奶、雞蛋、羊毛。但是農場里還有一種動物是豬,玩家要從豬身上收集的是培根,一種在現實中不殺掉豬就得不到的東西。
這時候遊戲公司是怎麼設計收集動畫的呢?是真的讓玩家殺掉豬嗎?這麼血腥的動畫,玩家能接受得了嗎?
當然接受不了,每天拿著智能手機刷手游的現代人早就遠離鮮血、殺戮和死亡,他們已經忘記這個世界本來有多麼殘酷,遊戲的設計者不應該讓玩家認識世界,玩家只需要娛樂。
所以遊戲中設計了一個類似於蒸桑拿的過程,被養肥了的豬蒸了一個桑拿就變瘦了,培根就像是剝落的樹皮被玩家剝了下來。豬沒死,還開心的問玩家要吃的。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電影都是為了讓觀眾們娛樂,而不是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真實的苦難。有的電影會揭開這個悲慘世界的冰山一角,在觸及觀眾接受底線之前狡猾的滑過重點,給觀眾一種彷彿思考過的感覺。而那些真正記錄著人類苦難的膠片,早就落滿了灰塵,乏人問津。
多麼寒冷的世界。現實版的電車難題?
我們不是天天在做么?
為了大家都能方便點,限速提高一點就提高一點吧,即使意味著會導致事故率上升,死亡人數增加;
動物實驗殘酷就殘酷吧,救人要緊;
每年投入乳腺癌研究的經費和投入ALS的研究經費何止差幾個數量級?
若不是冰桶挑戰,也許現在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ALS吧?
或許又有很多讀者看到上一句時候撓撓頭:「咦?ALS是啥來著,咋聽著這麼耳熟?」往下來一看:「哦!冰桶挑戰啊!我想起來了。」
醫者仁心,尚且如此,不要談「鐵石心腸」的軍人了。
To quote Mr. Spock
這叫Moral Utilitarianism道德功利主義,主張 The maximization the total amount of Human wellbeing in the largest number,也就是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看起來好像蠻殘酷,但是Mr. Spock毫無疑問是整個星際迷航中道德情操最高的一個 ---- 這並不是巧合,也不是編劇的偏好。
道德功利主義在近現代引起人們的注意主要來自於18世紀英國哲學家Jeremy Bentham的推廣和完善,而他本人的道德情操是非常高尚的。
他非常努力的推廣概念諸如:經濟自由、言論自由、政教分離、婦女權利、動物權利、離婚權利、廢除奴隸制、廢除肉刑、廢除死刑、監獄改革、同性戀去罪化。
記住一點,他在的年代可是18世紀!1789年!仔細想想,他的道德觀念是多麼的領先時代。這和他主張道德實用主義是不無關係的----道德實用實用主義讓他能看清楚這些當時別人無法理解的概念是符合道德的。
聖母之所以被稱之為聖母而被鄙視,就是因為不願意仔細去想人類道德後面究竟有什麼哲學含義,不願意去考慮為什麼「好的是好的」,「壞的是壞的」。道德在聖母們看來是理所當然,不需要理由的,他們聽到敏感辭彙,如道德相對主義、道德功利主義,就捂住耳朵:「啦啦啦!!!我不聽,我不聽!邪惡!魔鬼!怎麼能說這麼滅絕人性的話!」
然而真正的勇士,懂得如何直面慘淡的現實。只有像Jeremy Bentham這樣的勇於與闖「禁區」的人,才能推動人類道德的發展。一、先針對《空中之眼》談談我的看法。
慈不掌兵。軍人是一個職業,拿納稅人的錢,替納稅人辦事,這是契約精神。也就是說,在職責範圍之內,首先考慮職責要求,而非個人喜惡。納稅人可不希望因為你的猶豫導致自己挨炸彈,你若辦不了,就別拿這份錢。二、對「電車困境」。具體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正義,如何做出決定?
建議大家看看《Legal Hight》第一季,第四番。你口中所謂的正義,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已。
不過是憐憫每次出現在眼前的可憐之人。
我們要做的,不是比誰更可憐,而是在程序正確的前提下,做出讓最多人受益的決定。
如果真是拉登級別的,別說一個小女孩,10個小女孩也一樣會被炸……
說難聽點,死的又不是美國人。
你女朋友居然可以陪你嘚嘚了這麼久,真好……下回不要在這麼有耐心的女朋友面前犯二了。
明明講的是英軍和英國政府的事兒,一幫人卻在評論美軍怎樣怎樣,都看沒看過電影啊喂!
tg生日第二天補充的聲明:一個人的生命和一群人的生命是一樣重要的。
=====以下為原答案====
如果一屋子的慫蛋在這個問題上糾結,而我又是他們中的一員,那麼我的選擇就是我簽字承擔一切責任,然後下命令或親自操作轟炸,完成任務後回國接受審判,承受可能的牢獄之災或民眾的辱罵,同時在內心對小姑娘的死進行真誠的懺悔,並賠償小姑娘的家人。
其實這個題一點也不難,雖然我也曾為這種問題糾結過,但我現在想通了。這個問題之所以我們覺得難不是因為要弄清少數人的生命和多數人的生命究竟哪種更重要,不是因為要討論到底是應該選擇功利主義至上還是倫理道德,而是因為我們一般都太貪心了,又想獲得最大化的利益效果,又不願意自己承受道義良心的重擔,所以我們才會糾結。但這世上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兒呢?什麼好處都要拿,什麼道德高地都要佔,還要確保自己的手是乾淨的,哪有這麼好的事兒!ok,都不願背這個鍋是吧,再多糾結幾下,八十個無辜的人會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小姑娘弄不好也會死,不如當機立斷,我來背這個鍋好了,壞事我做,罪責我擔,慶功你們去好了。我就記得薩特《蒼蠅》裡面的俄瑞斯托斯的選擇,我覺得他的選擇就是正確的。不就是一口黑鍋嘛,我來背。你們自由了,這比什麼都重要。=============tg生日當天補充的分界線=========
評論里有朋友質疑我這是暴君思想,認為我沒有資格談承擔後果,謝謝這位朋友的質疑,我覺得我的確是應該補充或者強調一下。
若是暴君就不會想承擔後果了。古往今來的暴君哪一個不是最後會被權力異化。再清廉理想主義的人只推行理想,卻不承擔推行理想的後果,最後都必然成為暴君,然後必然腐敗,不一定是生活上的貪錢貪色,精神上的貪權貪名也是腐化。
所以我強調要我必須要接受審判,按法律來,接受審判就是要讓我為我的選擇和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不能讓我為了正義的名義而殺了無辜的人之後還享受英雄的大名,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因為若不接受審判,任何事情都可以以「正義」或「民主」、「自由」之名義進行,做出選擇的人不必承受後果,那後果就是和極權暴政只有一步之遙。所以迅速做出當時我認為正確的選擇和事後的調查與審判,我認為這兩樣一個都不可少。
如果審判我無罪,那還有良心與道義的法庭呢,我還可以在自我內心的道德法庭對自我進行審判。這種自我審判的資格是別人可以剝奪的嗎?
至於其他人認為我是鍵盤背鍋的諷刺,我覺得他並不想認真討論,這種諷刺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也沒有任何幫助,所以就不回復了。
繼續補充:
就這個題目而言,沒有哪一種選擇可以被認定是絕對正確的,沒有哪一種行動可以被認定是絕對正義的,正如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敢保證絕對不犯錯誤,任何一種制度也不敢保證不會有人犯罪。如果僅僅是因為害怕犯錯而拖延作出決定,這往往會引發更惡劣的後果。我國目前在很多領域的問題恰恰是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作為導致的。但是合理的制度能夠划出邊界,保證行為的底線,同時還要允許合理而必要的彈性,避免非黑即白的專斷性思維與行為。在錯誤出現時及時糾正和止損,在罪惡發生後公正的審判、懲處,能做到這些,就可以了。電車難題的初衷也不是為了找出絕對真理的那一個答案,而是探討社會制度、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的各種可能性。幻想著有一個答案是絕對真理這是很可怕的,歷史上的宗教戰爭、種族大屠殺、大清洗以及那啥啥啥,都是因為有人認為自己的選擇才是唯一真理。所以我的回答也只是我認為的最有效的,最符合我的道德律的答案,同時也是針對這一個具體問題的答案。以上三個要件缺一不可。題目中任何一個細節改動了都可能影響我的判斷和選擇。比如是否確定了那就是恐怖分子所在位置,比如另一方是不是真的只有一個女孩,比如是不是確定恐怖襲擊一定會造成八十人以上的傷亡。但是既然題目已經給定條件,作為一個信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人,我在這裡根據給定的條件給出了我的解題思路與回答,我不確定我是對的,但我確定我的答案不會造成精神和人格的自我分裂,符合我的倫理觀與價值觀。
另外我的底線和原則就是:做該做的事,承擔該承擔的責任。
美利堅為了國家利益連某國大使館都敢炸……蛐蛐小女孩(笑)
晚點來寫,馬一個...我很喜歡寫那些爭吵不休的話題,永遠處於沒有定論的未知態,光是思考這些問題本身就很讓人興奮……
我去,手機差又自動退出了!
別急別急,來啦!
---------------------我是分割線-------------------
大部分人面對道德兩難困境往往不會糾結,順從己心隨便選就好,少部分較真的人如我則會感受到一種莫大的恐懼,一切價值一切道德無處依傍的恐懼,辯手們相對會好一些,因為他們直面選擇的困難要小一點,直接為立場辯護就好了,而哲學家常製造道德兩難困境來不斷推敲形形色色的常識,有軌電車問題便是最好的範例,它區分了道義論和結果論這兩種基本的道德評判體系。先給出有軌電車問題描述以作進一步探討。
有軌電車問題版本一:一輛有軌電車在沿著軌道失控般地疾馳,它正逼近被瘋狂的哲學家綁在軌道上的5個無辜的人。你可以切換軌道開關讓這輛有軌電車變道駛入另外一條軌道。但很不幸的是,瘋狂的哲學家也在那條軌道上綁了一個人。那麼,切換軌道開關的行為是道德的(或者說在那種情況下道德上有義務這樣做)嗎?
有軌電車問題版本二:一輛有軌電車在沿著軌道失控般地疾馳中,它正逼近被瘋狂的哲學家綁在軌道上的5個無辜的人。你可以把一個無辜的人推倒在這輛有軌電車前犧牲掉以便讓列車停下來。那麼,把一個無辜的人推倒在這輛有軌電車前犧牲掉的行為是道德的(或在那種情況下在道德上有義務這樣做)嗎?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版本一里切換軌道開關,而不會選擇在版本二里推倒一個無辜的人。對道義論哲學家而言,這很直觀:把無辜的人推倒在有軌電車前是錯誤的,即便可以拯救更多的人,你也不應該那樣做。而對結果論哲學家而言,就很困擾了,兩種做法事實上帶來同樣的結果:5條生命獲救了,一條生命犧牲了。如果行為必然按照其結果來判斷的話,那麼切換軌道開關和推倒一個無辜的人都是一樣的。(同樣有益的或者同樣有害的)。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大腦額葉前部皮層受損的人會給出更像結果論哲學家的回答:他們會切換軌道開關,也會推倒一個無辜的人。也許我也是這群人當中的一員,因為當我第一次聽到這些問題時,我覺得在兩種情況下,我們都應該為拯救5條人命而犧牲一條人命,我很驚訝居然大多數人不那麼選。
道德判斷的前提—失憶症原則
當然,如果我就是那個即將被人推倒在疾馳的有軌電車前的無辜犧牲者,那我的感覺會完全不同。但是,這是一個有關自身利益的問題,而非道德問題。道德判斷的本質恰恰是它們必須和自身利益無關。
換句話說,你的道德判斷是在你能夠忘記自己是誰、忽略掉你遇到何種危急狀況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判斷。我們是否有道義或責任向富人徵稅並分給窮人呢?我們應該去詢問那些回答「不」的富人和回答「是」的窮人的動機。真正值得信賴的人是那種忘記自己是富有還是貧窮的失憶症患者。
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約翰·海薩尼(John Harsanyi)在博弈論中運用了這種「失憶症原則」(即海薩尼轉換:由一個外在自然人替你做選擇)。在轉向經濟學研究之前,海薩尼海薩尼曾經問過這個問題:大家每年都賺5萬美元好,還是我們當中2/3每年賺6萬美元而1/3的人每年賺4萬美元好呢?當然,真正的問題在於,「更好」到底意味著什麼?按照海薩尼的看法,更好的世界(按定義來說)就是在你不了解自己到底會成為2/3高等收入人群中的一員還是1/3低等收入人群中的一員,你所願意投生到的那個世界。
你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問題:在一個只擁有3個人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賺5萬好,還是兩個人賺6萬而一個人只賺4萬好?按照海薩尼的看法,最佳答案是當你陷入失憶癥狀態而忘記你自己是誰時所給出的答案。
道德觀察的標準—忽略人們說什麼,而去觀察人們做什麼
但患失憶症後的思維是難以想像的,解決辦法就是:忽略人們說什麼,而去觀察人們做什麼。比如說,尋找一個正面對著兩份工作二選一的銷售人員,其中一份工作的待遇是5萬年薪,另一份工作的待遇是2/3的機會拿6萬年薪而1/3的機會拿4萬年薪。他的選擇會告訴你他更偏愛哪一種收入分配。而且如果你發現許多銷售人員在類似的情況下都作出了類似的選擇,你就可以推斷出哪個世界更好些。
在現實世界中,政策決策者沒有得到可供選擇的收入分配列表。他們反而會去設計像稅收制度和福利方案一類的東西來間接影響收入分配。在1996年,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爵士和加拿大血統美籍經濟學家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獲獎的部分原因就是改寫了海薩尼的「失憶症原則」以便應用它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政策問題。
再議電車問題
我想把「失憶症原則」應用到有軌電車問題上。在版本一中,5個人被捆綁在一條軌道上,而另一個人則被捆綁在另一條軌道上。如果我以某種辦法忘記了自己是誰,我至少知道,我在那5個人當中的可能性為我是那倒霉的另一個人的可能性的5倍。因此,如果你不去切換軌道開關的話,我死掉的可能性會增大5倍,因此我希望你去切換它。
在版本二中,5個人被捆綁在一條軌道上,而另一個人正受到被推倒在疾馳的有軌電車前犧牲掉的威脅。我—失憶症患者,知道我在那5個人當中的可能性為我是那無辜的即將被犧牲掉的人的可能性的5倍。因此,如果你不把那個無辜的人推倒在有軌電車前,我死掉的可能性會增大5倍,因此我希望你把他推倒。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想法的動機是完全利己的,但只要我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個(而且只要我是這些人當中任何一個的概率都相同),我的「利己」代表了每個人的利益。這正是作出一個道德判斷所應該具備的,這也就是我為什麼相信在道義上我們有責任去切換軌道開關並且把無辜的人犧牲掉。
哲學家會盡自己所能把推理推至極端而讓人感到不舒服。比如,哲學家朱迪絲·賈維斯·湯普森(Judith Jarvis Thompson)提出了這個問題:
醫生問題:一位傑出的器官移植外科醫生有5個病人,每人需要的器官都不一樣,而且如果不移植就會死亡。不幸的是,醫生並沒有找到可供移植的器官來為這5個病人當中的任何一位做手術。一個健康的年輕旅客,偶然路過這個醫生所在的城市並順便來這裡進行例行檢查。在檢查時,醫生髮現他的器官可以滿足這5位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的所有移植要求……
如前所述,這個問題太容易回答了。沒有人希望生活在一個醫生可以經常從偶遇的旅客身上摘取健康器官的世界裡,這原因很容易解釋。首先,這會刺激你更不願意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你為什麼要在一個健康的心臟很容易被當成公共資源摘走的世界裡關注自己的膽固醇攝入量呢?其次,這會讓旅行變得越來越罕見。我寧願錯蜜月旅行也不願意變成一個「充滿了再創造人體興趣」的醫生的「獵物」。
因此,為了讓問題更有趣,我們要改寫它,使得它不再對健康者不公平,並且要讓它清楚地表明這一事件對未來的旅客沒有任何後續影響。
醫生問題修改版:一個瘋狂的哲學家非法拘禁了6名旅客,而且從前5名旅客身上分別割掉並且丟棄了一個不同的器官。他即將從第六個旅客身上割掉器官,卻被突然的閃電嚇壞了。這個瘋狂的哲學家跑掉了。外科醫生來到了現場。在缺乏健康器官移植的情況下,前五個旅客都會在一個小時內死亡。健康器官的唯一來源是第六個旅客。醫生應該殺掉這個人來拯救那5個人嗎?
「失憶症原則」支持殺一救五,但你的感性部分(大腦額葉前部皮層)很可能不同意。其實仔細想想,摘取第六個旅客健康器官與切換軌道開關,這兩種方式有什麼不同呢?或許在類似情景下,我們的道德本能是錯誤的,或許醫生就應該殺掉第六位旅客,或許湯普森提出的醫生問題只不過是一個讓幾乎所有人都會誤入歧途的「道德幻覺」。------------我是總結陳詞--------------公正課里將電車問題視作功利主義解釋的失敗之處(還有一個是效用無法計量),而這篇回答其實就是企圖作出回應,我們之所以作出反功利主義的道德判斷,其實恰恰是我們的恐懼心在作祟,沒有人願意成為那個被拋下去的胖子,也沒有人願意成為那個被醫生殺死的病人,如果處在那樣的社會,太恐怖了,恐懼使我們直接跳過了判斷環節直接得出了結論,恐懼使我們忽視了如果自己是軌道另一端5個人的情形,恐懼使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只是個設想的情景並不會對現實已有秩序造成衝擊,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引入失憶症原則。文章里還隱含了第二個回應,我們在這裡的選擇會對未來產生影響嘛?如果有,電車司機的存在使得人們不願乘電車旅行,恐怖醫生的存在也使人更不願保持健康了,這反而帶來更壞的結果……如果我們意識到這只是個思想實驗,結果就不一樣了。覺得有趣就點個贊讓我知道吧Y(^_^)Y別說是為了為了消滅恐怖主義頭目誤傷了小女孩,就是純粹是為了壓縮成本而不顧安全守則釀成大禍,都沒多麼嚴重的社會影響。12年發生在中國包茂高速的事故,死亡36人,事故原因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違規掛靠,檢測機構做出違規做出合格報告,駕駛員資格過期,違反安全生產規定運輸甲醇。當時網民沸沸揚揚,國務院介入,安監總局命令處理。兩年之後,同樣的原因,同樣的危險品甲醇,同樣還是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違反安全生產規定,釀成晉濟高速公路山西晉城段岩後隧道"3·1"特別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死亡人數一直在變,今天還有誰記得這起事故的,全中國還不是照樣那麼跑。
政治宣傳的基本原則就是:人們並不喜歡真相,只是喜歡然他們舒服的謊言。民眾是健忘的,拖過去就解決了他們的憤怒。不要糾結於攻擊行為本身,只要把影響控制在可靠的範圍就可以了,那個好處大就選擇哪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轟炸之後的新聞報道,重點強調目標的危險性,對無辜受害者的家人給予補償,美國也不缺這點錢。比起一個無辜的女孩遇難,民眾對隨時可能遭遇的恐怖襲擊的恐懼更大。如果說題主的立場是那個小女孩。
你什麼都不知道,對情況也不了解。
就算了解,也無能為力,不能做些什麼。那麼我的回答是:去睡一覺吧,因為無解。
就算有解,你的解也不一定是決定你命運的人的解。糾結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是對政權認知不清晰導致。1.政權可以存在,是表示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之後的也會以這個為原則行動。2.政權不是人,雖然由人組成,但是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審美,世界觀要求。3.維護大部分人利益的情況下,勢必會犧牲小部分人。當2者利益衝突時,勢必維護大部分人利益。4.個人可以感性,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政權需要絕對理性。舉個例子,沒人的理想是淘大糞。但是團體需要這個行業,所以必定會犧牲個人利益去讓個體從事該行業。這人好可憐啊,不要讓他干這個了。那就放任糞水污染群體居住環境?在什麼位置想什麼事情,想起來一個笑話一個老農民跟人閑扯,說:我要當了皇帝,天天不幹活,吃餃子,要滴半瓶香油,吃完了就蹲到牆角曬一天太陽。
為了一個無關痛癢的外國小女孩放棄擊殺恐怖組織的頭目???在現實中,你別說放不放棄轟炸連考慮都不會考慮.....
美軍主管應該直接選擇轟炸。
一旦身處那個職位,首先要做的是對國家負責,然後再考慮個人面要對的道義與良心的譴責,到時候該承擔什麼責任就去承擔。如果連這點擔當都沒有,實在是沒資格坐那個位子。以下內容轉自微信公眾號-毒舌電影,侵刪有人說這是最近最好的電影,看完後我同意 2016-06-26 毒Sir 毒舌電影
有人說這是最近最好的電影。
看完後。
Sir基本同意。
《天空之眼》
Eye in the Sky
爛番茄95%新鮮度。
豆瓣評分8.1。
電影由加文·胡德(《金剛狼》《安德的遊戲》)執導,英國作家蓋伊·希伯特(《天堂五分鐘》《哭泣的戰爭》)編劇。主演陣容超強,海倫·米倫、艾倫·瑞克曼、「小粉」亞倫·保爾……這部片是艾倫·瑞克曼的遺作
故事講述的是一次跨國抓捕行動。
在英國情報單位工作的凱瑟琳上校(海倫·米倫 飾),和美國空軍合作,派出無人機打算暗殺一群恐怖分子。
劇情聽上去,像一部激爽戰爭片的走位。
反恐主題炸炸炸。
《拆彈部隊》
飛機大炮轟轟轟。
《黑鷹墜落》還有海倫·米倫突突突。
《赤焰戰場2》原本預想,這肯定是那種一言不合就掏槍放炮的片。
但,萬萬沒想到!
就在Sir以為要開打了,全體人員都stand by,無人機駕駛員(亞倫·保爾 飾)要摁下發射鍵的那一刻……
導彈爆炸範圍內出現了一個賣大餅的小女孩。
發射導彈,能團滅恐怖分子,但女孩很大幾率死亡。
放棄發射,女孩活了,但恐怖分子就會發動自殺式襲擊。
你一定會問:接下來怎麼辦?
如果說一般的戰爭片,是用一分鐘,向你展示100個炮灰的各種死法。
那《天空之眼》用了100分鐘,來探討一個炮灰該不該死。
注意——
整部片,恐怖分子和軍隊,甚至都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正面衝突。
衝突建立在利益的博弈,與道德的拷問。
一輪又一輪的爭辯,是對殘酷戰爭做出毫不留情的檢閱。
電影一開場就出現了這句話:
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
這起襲擊事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片中涉及多個層級的政要,每個襲擊決策都需要層層上報。
決策鏈上的這些人,都為了自己的真理,意圖互相說服。
無人機駕駛員,史蒂夫·瓦特斯中尉心中的真理,是他的個人價值觀。
對他而言,飛行員只是一份能幫助他還清大學貸款的工作。
操控無人機,只是一次任務。
實操一年,他都還沒發射過任何武器。
準備瞄準目標時,他把需要檢查的清單架在面前,略帶慌張。
他的選擇完全基於個人的真理——
他不想為了一份拿薪水的職業,去殺死一個無辜的人。
於是他說:
我有權要求再次進行CDE(損傷測評),在那之前我不會發射武器。
這個菜鳥正在反抗的,則是一位強勢的女領導,凱瑟琳上校。
對她而言,真理,就是打勝仗。
對於一個追蹤了6年,會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的人。
她選擇滅口,不帶半秒猶豫。
不管前面有什麼阻礙,她都會選擇「發射導彈」。
如果犯法了,那就人為地讓它「合法」。
為了突出這個人物的狠辣,導演把劇本里的男性,改成了「女性」。
我希望電影讓男性女性都產生共鳴,不希望它只是一場男人間的戰爭。
而那些決策鏈的上層人物,也各自有著他們的真理。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
電影中,官位頭銜越高的人,離大屏幕(即戰場)越遠。
政要會議室里,桌面上是咖啡和餅乾
到英國外交部長、美國國務卿兩位高級官員,他們連現場都沒看一眼。
當他們出場時,兩個遠景鏡頭形成了明顯的抽離感。
官銜最高的英國首相。
甚至連臉都沒露,只存在在政要的對話中。
但細思恐極的是——
這些「不在場」的人,往往又是決定現場命運的話事者。
這,無疑是導演投向戰爭的巨大諷刺。
當然,即使不考慮餘味悠長的現實意義,僅娛樂性而言,《天空之眼》也完全能滿足你的需求。
加文·胡德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他精妙的節奏控制力。
意外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主角。
從一開始的情報出錯。
到小女孩的無辜捲入。
再到一個新兵蛋子對上司「罕見的」反抗。
從第一分鐘開始,這次行動就向我們展示了迭宕起伏的懸疑,與爭分奪秒的壓迫。
一路走高的,還有情感強度。
「炮灰」,賣大餅的小女孩,是風暴的中心。
她並不只是為了製造衝突而存在。
悲劇,從一開始就被劃定。
在當地,女性是弱勢群體。
上街不可以露出手腕,否則就會被驅趕。
女性不能接受教育。
父親偷偷給教科書她看,但每次有人來家裡拜訪,都要立刻把書藏起來。
都到背乘法口訣的年齡了,卻連十隻手指都沒數順。
她甚至不能在信徒面前玩耍。
轉個呼啦圈都被罵:
她這是在幹什麼。
正是從小到大接受的「服從」教育,讓小女孩對危險反應遲鈍。
這種雙重受害者的身份,無疑讓女孩「該不該被犧牲」,有了更悲情,更徹底的追問。
說白了,《天空之眼》要講的,不是一個英明領袖的故事,也不是一個戰鬥英雄的故事。
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炮灰的故事。
Sir有一刻,想起了另一部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
為了拯救一個叫瑞恩的年輕大兵,出動了八個老兵去營救。
好多老兵,還是立馬可以下火線回家的人。
八個人救一個人,這值得么?
《天空之眼》設問一樣兩難。
為了拯救更多平民,該不該(任意)犧牲一個平民。
甚至——
是誰殺死了這個平民?
恕我直言,從政治上說,我寧願指出青年黨是殺死80人的兇手。
也不願為我們軍隊的無人機殺死一名無辜小孩搪塞辯護。
這種猶疑就像天問,深懷著對普通人命運難以釋懷的悲憫,比起那些歌頌犧牲的戰爭套路,帶給你更多意外的震動。
在戰爭中,沒有勝利者。
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
這,或許才是《天空之眼》試圖呈現的真理。
額,為什麼這個小女孩會出現在頭號恐怖分子的小屋附近?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其實要看你想要什麼解嘍,如果只是輿論方面的解,做好保密工作就好,不要老是被人泄密....作為參考……Obama-led drone strikes kill innocents 90% of the time: report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February 2013,」 The Intercept reported, 「U.S. special operations airstrikes killed more than 200 people. Of those, only 35 were the intended targets. During one five-month period of the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nearly 90 percent of the people killed in airstrikes were not the intended targets.」 That』s one campaign of many in just one country where drone killings happen.
--How Many Civilians Have U.S. Drone Strikes Killed?
貌似現在也沒什麼事。說個題外話,不小心殺死的還不光是「外國小孩」....Abdulrahman Anwar al-Awlaki (also spelled al-Aulaqi; August 26, 1995 – October 14, 2011) was a 16-year-old American citizen who was killed while eating dinner at an outdoor restaurant by a droneairstrike in Yemen on October 14, 2011.
Two U.S. officials speaking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stated that the target of the October 14, 2011 airstrike was Ibrahim al-Banna, an Egyptian believed to be a senior operative in Al-Qaeda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 Another U.S.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speaking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described Abdulrahman al-Awlaki as a bystander who was "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stating that "the U.S. government did not know that Mr. Awlaki』s son was there" before the airstrike was ordered.
--Abdulrahman al-Awlaki
On Thursday, the White House acknowledged that an American hostage,Warren Weinstein, had been inadvertently killed in a U.S. operation earlier this year. Weinstein, along with an Italian hostage named Giovanni Lo Porto, died in wha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drone strike against al-Qaeda militants along Pakistan"s border with Afghanistan.
American hostages have died as a result of U.S. military action before – just last year, journalist Luke Somers was fatally shot while U.S. Navy SEALs triedto rescue him from al-Qaeda captivity in Yemen. But Weinstein appears to be the first hostage killed by the U.S. government"s controversial drone operations.
--The U.S. keeps killing Americans in drone strikes, mostly by accident
所以電影里做的大概是已經比現實中好很多了。其他方面呢...前幾天正好看到相關的東西,也可作為參考....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 sometimes it is permissible to cause a harm as a side effect (or 「double effect」) of bringing about a good result even though it would not be permissible to cause such a harm as a means to bringing about the same good end.
for example, causing the death of a human being,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 combines a special permission for incidentally causing death for the sake of a good end (when it occurs as a side effect of one"s pursuit of that end) with a general prohibition on instrumentally causing death for the sake of a good end (when it occurs as part of one"s means to pursue that end)
1. The terror bomber aims to bring about civilian deaths in order to weaken the resolve of the enemy: when his bombs kill civilians this is a consequence that he intends. The tactical bomber aims at military targets while foreseeing that bombing such targets will cause civilian deaths. When his bombs kill civilians this is a foreseen but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his actions. Even if it is equally certain that the two bombers will cause the same number of civilian deaths, terror bombing is impermissible while tactical bombing is permissibl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可笑,一個電影就能讓你糾結了
你知道現實中看到了小女孩也一樣會開槍么
甚至不開槍在事後還會被訓斥:你知道小女孩身上有沒有炸彈!!!
這個訓斥是因為有血的教訓的
連自己的同胞安危都不關心的人, 還是早早移民吧雖然我是道義論者,也就是反對電車變軌,但是我必須指出一件事情,這部片子與電車難題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在電車難題中,問題的本質是殺一個救五個;但是在這個問題中,核心問題是政治對軍事的干預(這裡的干預不是貶義詞)。這部片子中,軍方和政府一直在糾結的事情是:
- 英軍取得的許可權是抓捕許可權而非空襲許可權。因此發射導彈的合法性成為問題。
- 被襲擊的城市是「友好城市」,也就是這座城市所屬的國家與英美等西方國家建立有外交關係,因此要把平民傷亡降到最低。片子中軍方一直在做的CDE就是對附帶傷亡的評估。
- 恐怖分子中有英國籍和美國籍的人。其中的美籍恐怖分子在美國總統的刺殺名單上,因此美國對英軍施壓要求他們立即空襲,但是英國政府想把英籍恐怖分子抓回來受審而非炸死。
在民主國家,和平與戰爭或其他威脅到國家安全的問題是社會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必須由人民選出的代表來決定。民主國家的軍隊服務於國家,而不是領導國家。軍方領導在軍事行動實施時,可以充當民選領導人的顧問幫助其作出決定,在決定作出後,軍人有責任執行他們的決定。只有那些由人民選出的領導人有權也有責任決定國家的命運。 因此,文官統率軍隊和文權高于軍權的理念是民主的重要成分。
由於規定政黨退出軍隊,軍人不得干政,從而防止了暴力引起的非法政權更迭。因此軍隊國家化通常作為衡量民主國家的重要指標,並在根本上維護民主制度的和平與穩定。
說個真事算解法嘛?本來美軍在索馬利亞很受歡迎的,所以和美軍作對的人就不樂意了,於是他請了支持美國人的幾個當地大佬開會 還高調宣布自己會參會(其實沒有)於是美國人連情報都沒有核實一遍就派出炮艇對會議地點掃射,然後索馬利亞就沒人支持美國人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海洋深處》(In the Heart of the Sea)這部電影?
※環太平洋中,人類為什麼不造出比怪物大兩倍的機器人?
※如何看待萬萬沒想到電影?
※如何避免被洗腦或者說擁有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