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戰爭中的坎尼會戰和扎馬會戰那個十分被推崇的戰術的細節究竟是怎樣的?
聽說軍校還會教
瀉藥。
首先,是坎尼會戰。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前期,羅馬元老院在既行的費邊(Qvintvs Fabivs)拖延戰術的情況下,迫於同盟國不斷蒙受損失的壓力,分作了兩派,即支持費邊的消耗作戰與相反的積極作戰。在漢尼拔悠哉悠哉地過冬時,羅馬元老院決定從兩派各選出一個執政官作為前線的指揮官:貴族出身的埃米利烏斯·保盧斯(Aemilius Paulus)和平民派系的特雷恩蒂烏斯·瓦羅(Gaius Terentius
Varro).
兩人輪流執政指揮,但輿論已經完全倒向代表積極作戰的瓦羅。
春天,羅馬加強軍備,總兵力87 200,步兵和騎兵的比例約11:1。
而與此同時,漢尼拔部隊組成卻以騎兵為主角。總兵力50 000,步兵與騎兵的比例為4:1。
軍隊組成不同,反映了兩方不同的作戰思維。
決戰這一天,為了避免對方騎兵的威脅,瓦羅桑選擇了奧方托河高低起伏的右岸。這樣也使得自己本就處於下風的騎兵只能在河岸與步兵方陣之前的狹長地帶迎擊3倍於自己的敵人。於是他將自己的賭注全部壓在聞名地中海的羅馬步兵上,於是他便縱向排列,想儘快的衝散對方。
漢尼拔將計就計,用高盧步兵做誘餌,弄成一個凸半月形方陣置於中央前端,其餘就對應著布陣。
戰鬥開始時,高盧人完全抵擋不住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生生被打成凹著的半月形。突然高盧兵散開迎面的就是同為精銳的漢尼拔-重裝步兵,而與之相反,羅馬騎兵完全被努米底亞騎兵擊退,羅馬的整體陣容被迫脫節,騎兵不能與主陣形成有機整體,撤開的高盧兵順勢將其包圍。不久,努米比亞騎兵又回攻過來,羅馬步兵被徹徹底底地包圍。漢尼拔機智地將羅馬軍隊切割開,充分地利用努米底亞騎兵的優勢,將一場陣地戰變成局部的絞殺。
坎尼會戰大敗,與此同時,高盧的兩個軍團被全殲。元老院並沒有責備帶著傷病回來的瓦羅,大家默不作聲,共同站在一起,穩定民心,為下一步的戰事準備。
公元前210年,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登場。
通過選舉被任命為按察官和法務官,25歲的大西庇阿收穫了兵權,並在西班牙戰線取得成功,切斷了漢尼拔可能的補給來源,一下子獲得了民眾的支持。當羅馬收拾拳腳準備和身處義大利的漢尼拔展開最後的決戰時,西庇阿給出了一套出人意料的作戰方案:登陸非洲,直接和迦太基作戰。
儘管仍遭到來自費邊的反對,一番辯論後,西庇阿終於帶上26 000人,踏上非洲,決意將漢尼拔在義大利引起的戰火燒到迦太基去。
登陸不多久,西庇阿擊退了迦太基-努米底亞聯軍,並且和努米底亞新國王馬西尼薩(Masinissa)成為至交。
情景和中國的圍魏救趙有些相似,迦太基急忙召回了困於塔蘭托的漢尼拔,只是並沒有像龐涓途中遭遇孫臏的截擊,漢尼拔安全抵達迦太基。又是一番和國內主戰派的嘴仗過後,帶著滿肚子從義大利留下的怨火,組成了自己迎戰漢尼拔的軍隊:
- 大象80頭
- 人約46 000,步兵與騎兵比例11:1
而羅馬人無大象,共40
000人,步兵與騎兵比例為6:1。
西庇阿做了相對稱的戰術布置,不同在於,沒有大象…並且在大象前排起小方陣,留出大象通過的通道。小象們一旦狂奔起來就如同心中奔騰的草泥馬一樣停不下來,偏偏這是羅馬輕步兵又會敲起鑼兒吹著嗩(la)吶(ba),小象們不可避免地就真的崩潰了。
解決了小象,便只有男人之間肌肉和血的碰撞。
與以往的羅馬騎兵不同,這一次西庇阿混合了來自馬西尼薩的努米底亞騎兵,戰鬥力甚至是高於迦太基軍隊,迦太基方的騎兵節節敗退,與中央脫節,漸漸地,漢尼拔主陣的兩翼暴露出來。
漢尼拔依然選擇先用僱傭軍抵擋羅馬人的正面進攻,而等到對方疲憊,再派出自己的精銳。
在對方投入新的兵力後,西庇阿重新整理陣型。
羅馬人開始將傷兵運至後方,又以人數的優勢將方陣為單位排成成弓形的橫隊,構成半包圍的狀態。
不久騎兵殲滅完對方騎兵後,回到戰場,包圍圈正式形成。
親眼見著自己的親兵被羅馬·努米底亞聯軍分割,絞殺。
14年前的坎尼會戰,於扎馬再度重演。
不久,西庇阿受贈「阿非利加努斯」稱號,即「非洲的征服者」。
瀉藥,我知道的不全面,我就儘可能答吧。兩次會戰都有一次共同點,那就是增加橫度,縮小縱深。坎尼會戰中,面對人數佔優勢的羅馬軍隊,漢尼拔決定犧牲縱深,實現對羅馬人的包圍,當然這存在很大的風險,一旦被突破,那就完了。扎瑪會戰中,漢尼拔想故伎重演,但是西庇阿通過迦太基軍隊背後的揚塵判斷出他們在縮小縱深擴大橫度,於是他也這麼做,避免被包圍。關鍵在於羅馬騎兵後來打敗了努米比亞騎兵,避免了側翼的危險,並及時趕回來參戰,導致了迦太基方面的失敗。
我知道的大概就這麼多了,沒仔細看過,也許有很多漏洞。
背水而戰,韓信用過,因靠河沒有退路而無法撤退。迦太基人在河流彎折處建立防禦陣線,左翼靠河騎兵集中在右翼,右後是預備隊除了包抄以外還有擋住中間軍隊的唯一退路,逃兵殺無赦。最終演化成羅馬人把中間的弱雞大隊壓到河流邊而迦太基騎兵成功繞後。這是部騎組合完勝步兵的案例,陣線長度對寬度的勝利,鬆散陣型對密集陣型的勝利,也是利用自然條件影響士氣影響結局一次經典戰例。
我只知道關鍵在於奴米迪亞騎兵。
你指的是那個倒新月陣變凹型陣嗎?網上這方面資料很多了,需要細到什麼程度?我的問題是這個陣型為什麼沒被新月上被擊退的敗兵衝垮(打穿),或者說漢尼拔怎麼預防這種情況出現,是小方陣的形式杜絕了這種情況還是敗退的中央方陣部隊(最脆弱的高盧新兵)仍能保持秩序後退?他們在開戰前知道漢尼拔的計劃嗎?為什麼沒有潰敗?
然而孫武早就看穿了一切: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
推薦閱讀:
※有沒有羅馬雅典希臘史的書推薦,尤其是戰爭那塊?
※如果當年德軍的軍隊作風和蘇聯紅軍一樣,那麼現在這個世界又是如何?
※為什麼二戰中後期德國眼看的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
※二戰中撤退戰指揮優秀的將領有哪些?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能以一敵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