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行軍速度快也可以作為將領為人稱道的特點?
類似的有夏侯淵千里襲人,司馬懿倍道擒孟達,包括《銀河英雄傳說》中的米達麥亞也有著「疾風之狼」的美譽。要保證快速行軍都需要做哪些準備?或者說難度在哪裡?
謝邀
就說最著名的一個吧
拿破崙兩個月內讓十七萬大軍進行了一個長行軍假如說你是拿破崙,你要關心哪些問題?
最重要的,吃的怎麼解決?
要從一開始就計劃好,某地要提供XXXXXX日份軍糧然後還不能過於密集,道路最多能支持多少人行軍,有沒有合適的宿營地,都是要考慮的然後更現實一點,比如拿破崙經過巴伐利亞,並非法國土地,你怎麼要糧食?
還要考慮外交因素,比如當時命令貝納多特的部隊多準備餅乾因為黑森是中立國,就地征糧過多的話,對外交不利歷史上他們遇到的問題則更加複雜
當行動開始以後,這些問題一個個冒了出來1:維爾茨堡的麵包師不會做餅乾2:行軍開始準備的輜重車輛有150輛被運錯地方了,另外法軍向布雷德公司購買了1000輛大車,只有五分之一到貨3:達武的部隊缺乏車輛,走萊茵河水路運輸彈藥,結果支流美因河太淺了,運到一半過不去
4:軍隊將馬匹用來保障運輸,通信兵沒有馬騎,通信不暢5:貝納多特的部隊在普魯士買不到吃的,人家不賣......不管怎麼說,面對這些雜七雜八的困難,拿破崙的大軍還算順利的越過了維也納
雖然部隊經過長行軍,補給不是很充足,但是他們對面的毛子和奧地利更不足然後就在奧斯特里茨幹了一架
首先,他們速度不快,是追不上毛子的另一方面,如果補給混亂,拖拖拉拉,怎麼打仗?這樣看,大軍的行軍速度快,距離長
一來,這件事不容易
二來,對戰爭很重要如果將領做到了這樣的事,怎麼能不被人稱道啊?========================================多說一句後勤這件事,沒什麼太多技術含量幾萬人的吃飯,補給問題,難嗎?你問問富士康的食堂經理去吧,人家管幾十萬人吃飯問題呢。你問問物流公司的老闆去吧,人家管幾萬噸的物資轉運問題呢。回答這些問題,並不需要偉大的戰略天才,而只需要平淡無奇的艱苦工作和枯燥乏味的數字計 算。這種計算雖然必不可少,但又無需發揮什麼想像力。
但是對於那種把後勤問題看得過於重要的看法,我是絕對不同意的
這本書就是這樣,拿後勤問題指責李德·哈特不懂打仗,真是不知道,到底是誰不會打仗照這種人的演算法,紅軍長征早就餓死在半路了跟過國內長城故宮烏合之眾七日游沒?永遠有掉隊的,永遠有遲到的,永遠計劃趕不上變化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孫子兵法·軍爭篇》
在軍事行動中爭取戰場的主動權非常重要,加快自己的部署,率先進入戰場有利位置(即地利)。及時的休整,可以以逸待勞(人和)。而很多時候也可以實現出人意料的效果,嚴重地打擊對方。
軍爭篇主要講述的就是如何使用迂直,實現延緩對方行動,加快自己的部署的目的。孫子的前提其實是雙方的速度差不多時的情況,但是如果像題主說的「行軍速度快」已經是事實,那麼也就是說這些人已經實現了如何「先人一步」的情況,自然值得稱道。
至於難點,第二段孫子其實已經說了一些,也就是所謂的風險:
1.輜重與速度的權衡。2.地形的熟悉。3.速度與士氣、疲勞等的權衡。4.退路與支援。在兵士本身實力(也就是兵員素質)沒有達到「其疾如風」的情況下,高速行軍不一定會帶來好處,反而會有風險,所以將領重要的在於風險的控制。如果是兵士本身實力達到「其疾如風」的情況下,難點就在於前期的訓練,包括身體素質以及軍令的優秀,也就是治軍。
歷史上個人感覺這方面優秀的戰役有:
1.孫武滅楚之戰。2.項羽彭城之戰。
3.衛青、霍去病漠北之戰。4.李靖滅東突厥之戰。其他的還有,只是個人不大熟悉,故不列。具體請自行查資料。要保證快速行軍都需要做哪些準備?或者說難度在哪裡?
快速行軍,這是很困難,但很重要的一件事,決定行軍速度快慢的很多時候不是汽車輪子,而是戰鬥行動保障。
對於快速行軍而言,戰鬥行動保障主要包含偵查、警戒、對空防禦、偽裝、工程保障、後勤保障六大方面。這六大方面有一個保證不了,快速行軍就很難實施,就算強行實施也會達不到既定效果,甚至吃大虧。
一、偵查
偵察是最重要的一種戰鬥行動保障。它包括:為組織和順利實施戰鬥行動獲取所必需的有關敵人核武器和其它大規模殺傷破壞性兵器、敵人的部署和意圖、地形、天氣和當前行動地域的情報,而由指揮員和司令部所採取的措施,以及專業分隊和軍隊實施的行動。
軍隊的快速行動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道路交通及氣象水文情況,自然障礙與人工障礙情況,敵人的部署與可能的騷擾,敵航空兵活動情況,等等......因此,不進行深入細緻的偵查,指揮員不能下定快速機動的決心,部隊也不能有效組織快速機動,部隊快速運動的企圖往往遭受挫折。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就受困于山岳叢林地帶複雜多變的地理條件,嚴重影響穿插速度,致使合圍越軍的一些戰術意圖失敗。
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歷次局部戰爭的經驗表明,軍隊只有擁有可靠的、比較完整的和及時獲取的敵情、地形、天氣和當前行動地域的資料,才能順利完成受領的任務。指揮員只有掌握全部這些資料,才能定下符合實際情況的決心,預見當前行動的性質和戰鬥過程中情況的可能變化。
應該明確的是,獲取準確的敵情資料是非常複雜而困難的。在戰鬥中,敵人在運動、展開和收撤的過程中會進行嚴密的警戒並採取各種偽裝和佯動措施,阻止和欺騙我軍的偵察。如果不能排除虛假的敵情資料,部隊的快速運動往往會在立足未穩之際遭到打擊。
1946年12月的宿北戰役中,戴之奇的國軍整69師行動並不遲緩,但因為沒能查明粟裕的戰役部署和作戰意圖,快速行進反而成了冒進,一個整師兩萬餘人4天時間土崩瓦解,教訓深刻。
二、警戒
警戒的目的是阻止敵人對被警戒軍隊實施偵察,防止地面敵人和空中敵人的突然襲擊,並保障己方軍隊為展開和進入戰鬥贏得必要的時間及創造有利條件。
根據軍隊戰鬥活動性質,警戒可分為:行軍中的行軍警戒、現地配置(在戰場以外)時的宿營警戒、戰鬥中的戰鬥警戒。
對於快速行軍而言,最重要的是組織行軍和宿營警戒。
在行軍和宿營時,必須組織強有力的警戒工作,組織敵人間諜和破壞分子的滲透,向我軍被警戒部隊及時預報敵人的出現,為部隊爭取足夠的反應時間,並為展開和進入戰鬥創造有利條件。此時,應將警戒力量部署在距離己方軍隊較遠的距離上,警戒分隊的編成通常比較強大。在行軍時,由偵察分隊及觀察員直接從車輛上進行直接警戒;在現地配置時,由步哨以巡邏的方法進行直接警戒,必要時應配備觀察哨及潛伏哨。
如果不能進行嚴密的警戒,軍隊就可能不斷遭受敵人的騷擾甚至突然襲擊,快速行動的目的就無法打成。快速行軍時部隊需要在野外或鄉村臨時安排宿營和休息,如果警戒工作不得力,部隊較為疲憊時就容易遭受敵人的襲擊。
軍隊快速行進中遭到突然襲擊的例子,比較典型的是茂林大捷。1941年1月4日,奉命北上的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部隊9000餘人,從雲嶺駐地出發,6日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然遭到國軍優勢兵力襲擊,新四軍部隊在沒有及時得到告警的情況下突然投入戰鬥,立即陷入被動,經過激戰損失大部,葉挺被俘,項英身死。
軍隊戰鬥和行軍間隙宿營時遭到襲擊的例子,比較典型的是胡家窩棚戰鬥。1948年10月15日解放軍攻克錦州,廖耀湘兵團遭受解放軍連續攻擊,逐漸陷入被動。10月26日凌晨,3縱7師21團3營在胡家窩棚與廖耀湘兵團部發生遭遇戰鬥,經猛烈突擊幾乎衝垮廖兵團部,並炸毀全部通訊器材,使廖耀湘在戰役的關鍵階段一度喪失指揮通訊能力,大大加快了國軍失敗的速度。
三、對空防禦
組織對空防禦的目的是:及時發現空中敵人並向全體人員報知,在被掩護軍隊的接近空域和上空消滅飛行中的飛機、直升機和導彈,阻止敵人實施空中偵察,在敵人空降兵飛近和空投(機降)時將其消滅。
組織對空防禦必須有嚴密的防空體系,包括:對敵航空兵的偵察和通報,殲擊航空兵的戰鬥,防空導彈和高射炮的射擊,地面部隊組織的步機槍對空射擊,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採取一系列對空防禦措施,包括:部隊的快速疏開、重要目標的周密偽裝、利用地形規划行軍路徑、挖掘防空壕和防空洞、構築技術兵器的掩蔽工事,等等。
當代航空技術快速發展,空中力量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空襲兵器的威力空前提高,如果不能組織有效的對空防禦,任何脫離掩體的快速機動都將成為一場屠殺,典型案例就是海灣戰爭中的「死亡公路」。
1991年2月26日,在海灣戰爭中節節敗退的伊拉克軍隊決心將駐科威特的主力部隊沿80號公路撤回國內。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偵查和紮實的準備,集中優勢航空兵力,對伊拉克軍隊的行軍縱隊進行了遮斷式的打擊。最終,近2000台伊軍車輛被摧毀,駐科威特伊軍幾乎完全喪失作戰能力,撤退行動完全失敗。
開展對空防禦時,需要綜合利用不同技戰術性能、不同隸屬單位和不同方向上的多種防空兵器,需要特別周密地保持各種兵器之間的協同動作。其中,組織防空兵器與殲擊航空兵的協同最為複雜,一旦稍微不遵守安全措施,高射兵器就可能毀傷己方殲擊機。如果為避免毀傷己方殲擊機而規定過寬的高度範圍,高射兵器就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性能,敵人就有可能在我軍防空兵器作用範圍之外活動。因此,在組織協同動作時,應做到不使每一種防空兵器的使用限制另一種防空兵器的使用,而應對其進行補充,加強其性能,這是十分困難的。但為了保障地面部隊快速行動,這又是不可或缺的。
四、偽裝
偽裝的基本目的,是隱蔽我軍真實態勢不被敵人發現,並使敵人產生錯覺,從而迷惑敵人,使其定下不符合情況的決心。此外,偽裝還是達成突然性的重要手段,是奪取戰鬥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
對於部隊快速機動而言,偽裝具有重大意義。如果不能很好地實施偽裝,部隊的部署態勢和戰役決心就容易被敵人探知並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我軍快速機動的意義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喪失。另一方面,不能很好地進行偽裝也必然遭到敵人地面部隊、遠程兵器和航空兵的打擊,部隊在行軍中容易遭受傷亡,戰鬥能力受到削弱,行軍速度受到拖累。
但現代戰爭中的偽裝困哪而複雜:一方面,現代軍隊裝備了更多的技術兵器,指揮單位裝備了更多的無線電器材,聲、光、電磁暴露徵候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敵人的偵察器材更加先進,單兵、車載和機載偵查器材靈敏度大大提高,衛星的偵查、照相和識別能力也有了大的進步。因此,在現代條件下,偽裝應是不間斷、多方面、積極且秘密的,這對偽裝技術和偽裝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軍隊在實施偽裝時,應善於利用夜暗、煙幕、不良天候(霧、多雲、陰天、雨雪)及地形地物,使用制式偽裝器材和就便偽裝器材,組織音響、紅外、雷達偽裝,並設置假目標欺騙敵人。
二次大戰期間,盟軍進行了周密細緻的戰場偽裝、戰略佯動和情報欺騙,完全迷惑了德軍指揮機關,使其將布放重點放在加來,有力保障了第二戰場的快速開闢。
偽裝的另一個成功案例是志願軍如朝,由於進行了細緻的疏散、隱蔽和偽裝,志願軍入朝部隊完全隱蔽了自身的規模和企圖,包括無線電監聽和航空偵查在內的美軍的技術偵查手段沒能識破志願軍的偽裝,使美軍對當面志願軍的規模發生了嚴重誤判。1950年11月末,美軍估計志願軍兵力最多不過七萬人,但志願軍通過快速調動已經在朝鮮部署了近20萬人。
五、工程保障
諸兵種合同戰鬥的工程保障,是各種工程措施的總和,是為己方軍隊順利地實施戰鬥和使用技術兵器,及時實施機動,達成軍隊行動的隱蔽性,提高軍隊對大規模殺傷破壞性武器的防護能力創造有利條件,以及用一切方法給敵人行動造成困難,並給敵人造成巨大損失。
在現代條件下,戰鬥工程保障任務的範圍非常大。工程保障任務及所需工程作業量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戰鬥類型、分隊和部隊遂行的戰鬥任務內容、地形性質和地物、有無就便材料、戰鬥中的其他條件等。
對於軍隊的快速運動而言,工程保障不僅在於「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還包括對敵人工程措施、地形、道路、水源、障礙的偵查和處置。
以道路為例,工程保障需要察明道路狀況(車行道寬度、路面種類和路基狀況,道路設備的狀況和載重量,有無破壞地段和布雷地段等),確定為保障沿道路通過所需完成的作業量,並組織開展施工和破障,保障我軍部隊依託道路快速通過。
在強渡水障礙時,工程保障需要:研究渡口接近路的情況,察明能夠隱蔽配置渡河分隊和渡河器材的天然遮障;察明有無橋樑和徒涉場,並確定其能否用於渡河;確定最適於搭乘水陸兩用車輛、自行登陸渡河器材渡河和潛渡的地段,以及適於坦克沿徒涉場渡河地段。在選定的渡河地段,應確定水底性質和流速、河岸坡度和水底土質,安排警戒和渡口防禦,快速組織航渡、潛渡,架設軍用浮橋,引導部隊快速通過。
如果不能進行可靠的工程保障,部隊的快速行進就面臨路難通、河難渡的窘境,快速運動也就無從談起。
六、後勤保障
部隊的快速行動,很大程度上依賴良好和穩定的後勤工作。
後勤工作,主要包括:滿足軍隊對物質器材的需要,修理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及時後送和救護傷病員,及其他後勤保障工作。在軍隊編成內必須有遂行這些任務的倉儲、維修、衛生、供應、運輸等單位。
軍隊後勤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具有極端嚴密的組織,包括:使後勤做好對軍隊進行不間斷保障的準備;配置和轉移後勤部隊;指定、鋪設和準備搶修前送路和後送路;對運輸線和後勤部隊進行警衛,等等。
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後勤的複雜:
在配置後勤分隊時,需要考慮到每一個後勤分隊的使命、編成和必要的工作條件,使後勤工作與部隊的整體規模、部署情況和作戰任務相適應,保障部隊完成戰鬥任務;倉庫需要有通向其配置地域的道路,並要能保證若干車輛同時卸載和裝載,軍械庫和油料庫除上述要求外,還要建立可靠的消防;後勤需要建立數日以上的糧食儲備,為防止食品受到放射性物質、毒劑和細菌武器的沾染,食品應放在專用密封包裝箱內負責製作和給各連運送熱食。炊事車輛分隊應負責準備熱食品,如無法給各連運送熱食,則應給全體人員供應乾糧。
如果後勤跟不上部隊的行進速度,要麼部隊停下來等待補給,行軍速度大受拖累;要麼部隊硬著頭皮前進,邊走邊挨餓,戰鬥力受到嚴重削弱。
快速行軍實際上是很艱難的一件事。
想要達到快速行軍,有兩點必須能辦到。1.將領的自身水準快速行軍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如果沒有長時間經過類似的高強度訓練,大部分士兵中途就有可能因為疲勞、傷病、機器故障(現代與未來戰爭)而落隊。更別說還要保留精力在急行軍之後立刻投入戰場了。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嫻熟的掌握了解屬下士兵的體力與精力併合理的安排作息,讓士兵在急行軍之後依舊保持加入戰場的能力。就要看將領本身對士兵的熟悉程度與自己的能力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宋朝之後就很少有急行軍並大破敵軍的事迹了,因為宋、明兩代都對將領很不放心,經常將將軍調離原來的部隊,導致出現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2.後勤急行軍對後勤非常的注重,士兵除了必要的帳篷等安營紮寨的物資外,還要帶上多少武器彈藥才能保障戰鬥力?要帶上多少食物和淡水才能保證日常所需?這些都很考驗後勤人員的功底,如果沒有足夠優秀的後勤人員,這一切都很難達成。(那些拋棄所有物資急行軍的,要不就是最後大敗,要不就是支援有補給的友軍或有可以掠奪的村莊、城市。)看了一下各位答主,感覺大家深深忽略了我人民解放軍的威力 權當拋磚引玉咯,大家隨意補充。
渡過安順場之後中央紅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四川軍閥劉文輝、楊森率重兵壓向川西北。並親自在漢源指揮「剿匪」。蔣介石也調遣重兵北上協助防守,叫囂要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意圖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一線。就連率紅軍巧渡金沙江,晝夜兼程可渡一萬餘人的紅軍參謀長、「軍神」劉伯承也犯了難,找遍整個安順場渡口以及大渡河沿線也只有一條船。只能供中央縱隊使用。 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全軍集中安順場渡江已不可能,中央決定將一軍團分為兩半: 一師和幹部團在安順場渡河,編為右縱隊,由劉伯承、聶榮臻指揮,沿大渡河左岸前進;二師和五軍團為編左縱隊,由林彪指揮,循大渡河右岸前進;兩路縱隊沿大渡河夾岸突進,火速搶佔瀘定橋。大隊紅軍隨左縱隊前進,從瀘定橋過河。劉伯承、聶榮臻率右縱隊於5月27日出發,向320里外的瀘定城疾進。連打帶沖, 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平均每天行軍一百餘里,還要加上打掉了瓦壩駐防的劉文輝一個團,龍八布駐防的劉文輝的另一個團加旅部。這三天是怎麼一路江風一路戰火一路艱險一路曲折衝殺過來的,承受了多麼巨大的精神壓力與肉體消耗,劉伯承已經完全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了。30日凌晨兩點,劉、聶的右縱隊趕到瀘定城。林彪的左縱隊已經在九個小時前奪佔了瀘定橋。林彪的速度更快。 團政委楊成武回憶道: 「在行軍縱隊中,忽然一簇人湊攏在一起。這群人剛散開,接著出現更多的人群,他們一面跑,一面在激動地說著什麼。這是連隊的黨支部委員會和黨小組在一邊行軍,一邊開會啊!時間逼得我們不可能停下來開會, 必須在急行軍中來討論怎樣完成黨的任務了。」「天黑了,下起傾盆大雨,部隊一天未吃飯,號召每人準備一個拐杖,柱拐杖,嚼生米,喝涼水前進。羊腸小道被雨水沖洗得像澆上一層油,三步一滑,五步一跌,隊伍簡直是在滾進。」 《星火燎原》用一句令人震驚的語言話描述左縱隊的行軍速度: 「晝夜兼程二百四」 即使是海灣戰爭期間,美軍的機械化裝甲兵團也遠遠沒有達到這個行軍速度。截止目前,這依然是世界軍事之最。(有節選自《心勝》) 好在,這樣的傳統我們依然堅持下來了,無愧於祖國和人民戰爭的訣竅就是在決定性的時空積累決定性的優勢。這種優勢有可能是質量,絕大多數時刻是數量。不管數量還是質量,都需要高效的速度才能抵達決定性的地點。
因為連打星際都要升狗速。
測試完畢,匿名回答果然半分價值都沒有。
行軍要結合地理和情報以及兵勢進行作戰,田中芳樹模仿海戰寫的銀英,他的戰術描寫根本就不符合宇宙戰的邏輯。兵貴神速一詞出現在九地篇,講的是如何憑著地理爭勢,一知半解的人才會理解成用兵要快,孫子早期就已經提到過冒然進攻的人都是自取滅亡。唯有偷襲敵人要害才講究兵貴神速,這只是九地篇其中一種作戰方式。
至於行軍作戰還包含一定的心理學,進入敵境作戰就要保證糧草充足,士兵能夠有足夠的體力,絕不能使之疲憊,如果一軍隊急行作戰,到了戰場卻沒有精力戰鬥,如何能說得上高明?如何是控制士兵的士氣就不得而知了,古代將領應該會結合信仰、思想進行培訓,士兵絕非什麼不怕死的人,也沒有士兵完全不貪圖財富,臨陣對敵之下如何能讓人捨生忘死?別跟我說是什麼軍國主義的洗腦,我覺得一般士兵的覺悟很難高到那種程度,更多的是士兵對將領的信任感。
為什麼孫子強調絕地作戰,因為作戰有一個深淺的問題,軍隊插入敵國太淺,士兵就可能會動搖,逃回自己的國家,一旦戰鬥就容易潰散。所以必須讓軍隊插入敵國一定的深處,可是如果插入得太深又是不行。所以孫子將在不同的處境作戰分為九地,配合起地形和局勢,那麼行軍才有意義。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四訣合在一起,缺其一的軍隊不足以稱為精銳。這些都只是比喻,真正的打仗就是一刀一槍廝殺出的勝利,沒有太多武將能做到真正的完美,戰爭更講究多方面配合,既然猛將擅長進攻,就多給他配備側翼就是了,但這類將領不適合做主將。
夏侯淵與馬超交戰就有一次很失敗的例子,當馬超降服涼州,殺死韋康韋康之時,夏侯淵依舊輕進,反被馬超所破,本傳中寫到他是交戰不利,怕是已經吃了不少虧。儘管破韓遂的戰例也多如此類,夏侯淵不喜歡打持久戰,擅於與敵爭鋒,常年來攻城陷地槍糧再繼續作戰已經形成固定套路,不服的直接屠了。他與劉備爭定軍山真是自尋死路,定軍山還能比陽平關更重要不成?在沒有中央增援的情況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對了,他根本就是被劉備借著他的性格引誘出來,劉備跟夏侯淵玩了一年,還能不懂他的個性?要是曹操肯讓張郃、徐晃其中一人做主將怎麼會出這樣的大亂子。司馬懿擒孟達,按照《晉書》的說法,孟達簡直是被豬隊友孔明坑死的,諸葛亮派使者郭模去詐降,藉此逼迫孟達加速起兵。司馬懿擒孟達更多是建立在情報的欺騙上,令孟達缺乏防備。司馬懿雖然八天就抵達上庸,可是司馬懿的主力不一定全部達到,在他進攻的十六天里可以不斷的增兵。且是鄧賢、李輔獻城投降,這一戰心理的成分多於戰鬥力量對比。題主等過女朋友化妝嗎?
話說我小時候當過幾年體育委員,上體育課跑圈熱身的時候要帶隊跑。一個班三十多人,排成四列縱隊,圍著操場跑。跑個幾十步,隊形就稀稀拉拉的需要我在第一排壓一下速度重整隊形。
後來看小說,裡面提到戚繼光還是岳飛帶兵,戰場上擺出陣型,披甲重兵往前走十步就要列隊重整,頓時覺得非常理解。。。題主玩過英雄無敵3嗎?會後勤術的英雄都是極品的將領。
局座說,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
兵書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在敵方的判斷中,我方正常行軍速度的最大值在敵方的預計的範圍內,敵方的一切戰鬥準備也是圍繞其展開,如果我軍行軍速度大於敵人預估的最大值,在敵方未設防或未完成戰鬥準備時投入戰鬥,就會打亂敵軍的部署,可以以較小代價殲滅或擊潰當前敵人,從而牽一髮動全身,讓地方調動機動力量來當「救火隊」,讓敵人疲於奔命,最終一點突破,全盤皆活,把主動權牢牢握在我方手中,為戰鬥勝利提供有力保障。即使攻擊不能奏效,我方也能以機動優勢,快速脫離戰場和敵方偵查範圍,尋找下一次突擊的機會,既是所謂「打你防不住,跑你追不上」。在我軍戰史上,鐵腳板跑過汽車輪的戰例不勝枚舉,利用這一優勢,我軍保存了有生力量,有效地打擊了敵人。
行軍速度快,不只是在更短的時間內抵達作戰地域,還需要極其精確的方案制定,更加細緻的行軍規劃,更加縝密的後勤組織和更加全面的物資保障來作為支撐,行軍速度快,意味著:
一、部隊日常訓練紮實,軍事素質好,組織嚴密,士氣高昂、戰鬥力強。
二、該部隊司、政、後、裝各部門配合嚴密,各級執行命令堅決,高度團結,讓部隊能在複雜地形和天候中保持行軍速度,在高度疲勞中保持戰鬥力不減,在行軍中得到持續的補給,在投入戰鬥後有充足的彈藥和重武器支援。
三、軍事主官膽大心細,不按常理出牌,能準確把握敵軍思維,善於戰役和戰鬥組織,在部隊中享有較高威望,作戰決心能深入貫徹到基層部隊。
所以行軍速度快,作為將領的個人特點是很值得稱道的。
行軍速度快受人稱道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它難。難的事情多了去了,吃屎也挺難的。而是因為他對鎖定戰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你行軍速度快,你就贏了,甚至根本不需要打。
機械化戰爭時代,作戰的核心在於機動。
戰時,行軍速度保證了快速進入戰場,及時阻止或者消滅敵人,達成軍事目標。
平時,行軍速度快意味著部隊能夠快速反應,形成巨大威懾。總而言之,這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體現。1941年古德里安的裝甲師切割明斯克,抗美援朝時我軍長津湖邊包圍陸戰1師,現在美軍號稱一小時打遍全球,都是這個道理。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太祖充分利用紅軍體力優勢,情報優勢,把空一格耍得團團轉,在絕境當中創出一條生路。這是教科書式的機動,太祖軍事生涯中第一自豪的事
可以看看淮海戰役里二黃
這你得問問38軍的112師了…
1、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人已說過了,後勤很重要。另外有一點:幾千幾萬人上廁所,也是很壯觀、很困難的一件事。2、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士兵素質很重要。很多人也說過了。3、情報、情報、情報。即便前兩項條件完全滿足,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貿然急行軍,就是找死。可能走的越快,死的越快。古代沒有衛星、也沒有偵察機。完全依靠人肉偵查。看書、看戲、看電影,應該會看到有這樣的情景:「稟大帥,前方探馬回報……」。這一批人肉偵查機不僅需要能夠高效準確的偵查敵情、識破敵人偽裝獲取情報,還得能夠快速進行回報。情報雖好,但過期作廢。敵人都打過來了,探子才會回報,屁事都不頂。而且探子還得不被敵人發現、抓獲、或者收買。如被發現,敵人可能隨時改變策略,或進行跟蹤反偵察;如被抓獲,情報就無法回報。如被收買(無法假設所有士兵都思想崇高),那錯誤的情報或虛假的情報,比沒有情報還可怕。所以,有一批信得過、素質高、行動快的偵查隊伍也是高速行軍的關鍵之一。
推薦閱讀:
※古代東方的劍是否大多沒有西方劍那樣的護手?
※為什麼說馬略改革之後職業化的羅馬軍團比徵召兵強?
※古代中外軍隊的甲胄經歷了怎樣的演化?
※周瑜的軍事能力,是否超越諸葛亮?
※簡述毛澤東軍事思想與我國古代軍事思想、近代軍事思想的聯繫與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