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老歌伴奏為什麼比現在的伴奏要溫暖很多?
01-14
是因為他們做伴奏用的是硬音源嗎?還是他們的後期處理和現在不同?另外,現在我如果想通過電腦上的各種軟音源和軟體音頻效果器還有沒有可能作出與以前效果相同的感覺?請過來人回答一下。本人業餘愛好者。
風格使然啊。 混音方面:
那年頭:①不習慣修音準。②不咋修節奏。③comp的空間留得很多。氣勢上④愛用合唱,而不是有事沒事⑤激勵往死里推。⑥reverb的發送量又給得很大甚至直接就掛在原音軌上。⑦而母帶的處理也不會追求盡量小動態以求更大的響度。所以聲音聽起來會很不厚實。
編曲方面:跟音源沒什麼關係。①硬音源能出的聲兒,理論上軟音源也可以有。那個年代的編曲相對當今②要空洞太多,通俗的說就是不會有那麼多的「線」同時推進。③縱向的和聲排列上都比較寬。④那個年代不像當今那麼風格多元化沒有混搭。感覺混縮技術方面的影響並不大,對於一般聽眾來說也聽不出來,而且同為80年代,老崔的搖滾聽起來並不溫暖啊。題主所說的區別很顯然是大家都能體會到的。其實就是編曲的影響,我只說一個我認為影響所謂溫暖程度最重要的一條::::那個年代流行音樂編曲配器沒有現在這麼花,由於樂器少,給每個樂器分配的頻率空間也大,其中最能體現那個年代特點的就是低頻,說白了就是bass和底鼓,我猜就是這種有彈性和包裹性的低頻產生了題主的溫暖感覺。現在的流行音樂很少給bass和底鼓部分分配這麼多的空間了。。。
----------------------------
老歌例子:千千闋歌-陳慧嫻, 千千闋歌MP3下載,歌詞下載 從58秒開始進鼓和bass萬水千山總是情
從9秒進鼓和bass舊情也綿綿-江蕙, 舊情也綿綿MP3下載,歌詞下載
一開始就進了鼓和bass感謝邀請不知道你說的溫暖指的是「給你內心的感覺」還是「聽覺感覺」。如果是前者那可能是感情因素,因為聽老歌總會讓人想起過去。如果是後者,那很大程度和錄音技術有關。80年代是模擬錄音,現在大部分都數字化處理了。數字可以完成很多硬體可以完成的東西,但是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那就是太完美了。拿延遲來說,你設定一個delay插件參數,那麼它是嚴格執行的,一點不差,但是以前的延遲是由於磁帶產生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cakewalk、 Ua、WaVes等等的模擬硬體的插件,它們能增加真實相應硬體的一些特點,以及電子管的溫暖感覺。
現在的歌曲普遍聽起來響度很大,然後很亮麗光鮮。這就和膠片電影和數字電影的區別差不多。1.錄音的進步 能把環境噪音減到最小2.混音的進步 講白點就是 那會兒的聲音比較臟 不像現在的 人聲和各個樂器都準確保留該有的頻段 (聽聽八九十年代的吉他和現在的吉他就知道)
2.審美改變 現在的人聲混響比較小 給人鑽進耳朵 而不是包圍的感覺
4.編曲的改變 現在的歌曲編曲越來越簡單明確 (不包括交響樂和影視配樂 弦樂組管樂組一出來就滿了) 也是得益於混音的進步 讓不繁雜的樂器組合把聽覺填得很滿 並且音源的進步讓編曲更加乾淨(減少了實錄)錄音混音硬體設備的差別,模擬和數字。
樓上幾位說的也對,以前的製作方法上,很多都是硬音源,硬體設備混音,到現在科技發達了,發展了軟音源,質感上聽起來會有不同。
就是因為是模擬錄音的原因你可以單獨錄一軌環境噪音鋪著用,或者去淘一台老的開盤機或者多軌磁帶機錄錄看,我有一台tascam 424
推薦閱讀:
※用採樣音源創作歌曲是抄襲嗎?
※關於Cubase8.5的凍結樂器選項?
※關於A大調曲子里出現am和弦的疑問?
※為什麼一些小眾的音樂人都駐紮在豆瓣而不是5sing??
※Fl studio11學習應該從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