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宋代的民間武力「弓箭手」?
宋人的記載貌似評價不一,有說素稱悍勇,宋軍行軍時以弓箭手布陣於外圍,遼軍望之不敢迫,西軍征之以屯田蘭州,進逼西夏,但又說民兵守城尚可,野戰易崩,因土兵皆鄉黨朋比,沒有嚴格的紀律性。到底宋代的弓箭手戰力如何?又有哪些戰績?比之威爾士的長弓手如何啊?
太原士風習射, 故民間有弓箭社。 某在太原時,不禁亦不驅,故人情自得,亦可寓武備於其間。後宋相繼政,頗著心處之,下 令籍為部伍,仍須用角弓。太原人素貧,自此有賣牛置弓者……
瀉藥~
弓箭手,弓手,很多人都分不清楚。所謂的評價不一,就是因為很多人搞不清楚古人所說的弓手,弓箭手,民兵,鄉兵都指的是什麼。其實,這些都是有講究的。
其實弓手是弓手,弓箭手是弓箭手,在兩宋時期是有特定含義的,不能從字面上來理解。弓手,是基層執法人員,岳飛早年就當過弓手,可以理解為協警。弓箭手則不同,弓箭手是國家有編製的兵員,只是組織方式與僱傭制的禁軍不同。弓箭手主要在西北沿邊地區分布,以西北六路的屯田為基礎,人授兩頃地,免雜稅,但要自備武器裝備參加作戰和到附近的堡壘值班(上番)。例如:
人給田二頃,出甲士一人,及三頃者出戰馬一匹。設堡戍,列部伍,補指揮使以下,校長有功勞者,亦補軍都指揮使,置巡檢以統之。
?
因為有土地保障,還可以另分得戰利品,所以弓箭手的戰鬥力和裝備,比國家發工資供給的禁軍要強,馬匹也比較多。一定要記住,與宋代常見的廂軍、禁軍不同,廂軍禁軍招刺來源主要是僱傭制下的自願應募人員,國家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然後按固定日期發放工資和軍服、鹽等其他福利物品。而弓箭手則不同,弓箭手招刺的來源也主要是僱傭制下的自願應募人員,但不限民族,而且國家也不會給予直接的經濟補償,而是以授田的方式來補償。如果有馬則會多劃撥50畝地作為料場。所以,區別在於,一個要領固定的工資和糧食副食品軍服,一個則除國家劃撥的土地之外全部自備。
待續~謝邀無圖的就不必說了。
如果按照題主所說的,則不是弓箭手,比較準確的定義是「弓手」。這個參考王曾瑜先生《宋代軍制初探增訂本》即可。網上也有一些後來關於宋代弓手的研究,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複雜的內容。因為最近沒特別關注這個命題,所以資料都比較靠前。
中華弓射藝復興研究小組,我們月度福利以前有過宋代弓手的資料。
可以這樣理解如果宋代的禁軍接近武裝部隊的定義,那麼弓手接近現今意義上武警部隊、一般警察、地方巡查隊的混雜定義(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地區又有所不同)。
弓箭手的解釋參照上面高票答主。
隋唐就有了啊
弓箭手就是弓手。弓箭手就是民兵,戰鬥力各個地方不一樣,地位類似警察,只是古代不分警種,邊疆是武警成分的比較多,內地是民警刑警成分的比較多。低級禁軍和廂軍就是罪犯充軍,肯定不能執法啦
北宋軍隊編製繼承唐末五代編製,而有一定的改進,而唐末五代編製又源自唐初編製
唐初南軍實行府兵制也就是民兵,一個折衝府多則1200步兵、少則800步兵,北軍騎兵等特殊兵種則是募兵制。唐《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八 兵一》計二萬兵,除守輜重六千人,馬軍(戰兵)四千人,步兵(戰兵)令當二百隊。北宋《武經總要卷八》凡都計馬步軍,共萬八百人(戰兵),成一大陣,其中三千人,是騎射長槍馬軍。
綜合來看,唐初編製,步兵(含輜重兵)騎兵的比例是5比1左右。大概20個折衝府的步兵,加4000騎兵,就可以組成一個兩萬人大陣。唐末五代編製依然延續了這個比例,具體見我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46079/answer/198874460...北宋依然如此(北宋)延光奏曰:「臣每思之,國家養馬太多,試計一騎士之費,可贍步軍五人,三萬五千騎抵十五萬步軍,既無所施,虛耗國力,臣恐日久難繼。」一個指揮,馬軍是100騎、步軍是500人。(北宋)《武經總要》卷1《軍制》和卷2《日閱法》:宋沿唐末五代之制,並號禁軍,黥面營處,衣食公上,草教日閱,無得番休。大凡(步軍)百人為都(都頭),五都為營(指揮),五營為軍(軍使,步軍2500人,或都將,馬軍500騎),十軍為廂(五代初是二軍為廂,後唐庄宗整合侍衛親軍為十軍為廂,統軍,五代初是步軍5000人加馬軍1000騎)(兩廂為號軍軍,都指揮使,五代初是步軍10000人加馬軍2000騎)。
丁未,以神捷、神威、雄武、廣捷已下指揮改為左右羽林軍,置四十指揮,每十指揮立為一軍,軍置都指揮使一人。後唐長興三年三月勅:「應軍、神威、雄威及魏府廣防以下指揮,宜改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揮,毎十指揮立為一軍,置都指揮使一人,兼分為左右廂。」 應順元年三月,改左右羽林四十指揮為嚴衛左右軍,龍武、神武四十指揮為奉聖左右軍。五代初是二軍為廂,後唐庄宗整合侍衛親軍為十軍為廂。北宋殿前司步軍虎翼軍的一廂是五個軍、每個軍十個指揮,略做了調整。皇帝近衛軍設置的指揮雖然多,但是一個步兵指揮不是500人而是200人,所以依然是步兵軍1萬人、騎兵軍2千人。如此看來五代是七戶養一個募兵步兵,皇帝近衛軍步兵裝備精美、工資也高,很可能是14戶養一個。然後開始詳細談北宋軍隊編製,並指出相爺的一些小問題八十萬禁軍從來不存在,歷史上的頂峰時期是八十萬軍額(八十二萬六千),而不是八十萬軍人。軍額的意思是說,樞密院的紙面上有八十萬人的編製,後勤行政等要按這個數字來做。但事實上呢?
「額存而兵闕,馬一營或止數十騎,兵一營或不滿一、二百,而將校猥多,賜予廩給,十倍士卒」------宋史 兵志 卷一九四這裡的營即「指揮」,一個指揮的編製兵力應為五百人,大致與今天的營級單位對應。相爺也被《武經總要》誤導了,其實一個步兵營才是一個步兵指揮,一個騎兵營是五個騎兵指揮110萬軍隊,步兵(含輜重兵)騎兵的比例是5比1左右,理論上就該有十幾萬騎兵,然而北宋實際上最多只有3、5萬騎兵,與騎兵五百一營或不滿一、二百相符。一個五百人的單位,騎兵可能只有幾十騎(可能只是有馬的),步兵有的只有一百到兩百多,可見額多員少,大量都是空額。按宋神宗時期整頓軍隊,清銷空額的措施來看,事實上可能最多六十萬人(「中外禁軍五十八萬為額」),可能有三分之一還是老弱病殘等戰鬥力幾乎沒有的。宋神宗時期整頓軍隊,除了清銷空額,更重要的是縮短了退休年齡,從61歲減少為51歲,所以理論上不存在老弱病殘。而且只能按照馬一營300兵、步一營400兵整編,可見空額有多恐怖
按北宋晚期,名臣李綱的說法:「熙豐盛時,內外禁卒馬步軍凡九十五萬人,承平既久,闕額三分之一,失於招填」這裡相爺也誤會了,數據並沒有錯,熙豐盛時,內外禁卒馬步軍凡九十五萬人,因為北宋除了禁軍還有廂軍,不要看到禁字就以為只是禁軍。名義上禁軍67萬、廂軍45萬合計110多萬,因為是按馬步營各500,而實際馬一營300兵、步一營400兵,也就是95萬。最終裁剪成了名義上禁軍57萬、廂軍23萬,合計80萬,因為是按馬步營各500,而實際馬一營300多兵、步一營400多兵,則實際兵力會更少。沒辦法,不可能不允許地方吃空餉,不然就會兵變,裁軍也只能裁老弱讓他們自生自滅,學崇禎裁李自成就#**¥¥()#%了。然後系統講一下北宋軍制屯田弓箭手是一個比較復古的體制,可能是考慮到陝西尚有一定的唐朝制度遺留,民風相對彪悍而搞出來的。從效果來說還是不錯的
?( ̄  ̄;?)兩宋缺馬,比較有效抑制騎兵的是強弓這類遠程武器。
推薦閱讀:
※為什麼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里會把大理段氏寫成一個江湖味十足的皇權,難道歷史上這個政權真的很江湖么?
※裝備冷兵器的現代軍隊放在古代戰場是什麼水平?
※在古代軍事科技發展歷程上,戰車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不直接發展騎兵?
※從地緣政治角度,烏克蘭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
※所謂的魏晉雅量與時下流行的裝逼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