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西羅馬帝國在政治上有什麼區別?導致兩個帝國的滅亡時間相差了一千年。

日耳曼蠻族為什麼承認了東羅馬的統治?


西帝國文官政府比起東帝國過於弱勢,且西帝國始終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心」無論是米蘭還是拉文納都無法有效輻射全西部,軍事權力過度集中給了軍隊蛻變為軍閥的通道,本身那些日耳曼人就身兼西帝國的官職,除汪達爾人以外,他們要麼是蠻盟,要麼乾脆就是西帝國的一份子,奧多亞克廢掉羅慕路斯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西部皇冠送到東部請求廢除西部皇位,從此西部只聽東部管轄,不過東部拒絕了這一請求


剛寫完拜占庭史的期中作業,正好話題相近,可以談一下西羅馬為什麼「滅亡」。

在狄奧多西一世於395年將帝國劃分給兩個兒子繼承時,時人並沒有認為帝國發生了分裂。羅馬帝國仍然只有一個,皇帝雖然可以有多個,但他們處於共治的狀態,皇帝們經常聯合發布詔令,進行軍事合作,官員們可以在不同皇帝治下調任,甚至可以在另一方發生繼承危機的情況下指派皇帝,因為羅馬皇帝正統性的來源之一便是其他皇帝的認可。可見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聯繫遠比兩個獨立國家緊密得多。此時東西兩部分均面臨著相似的重大危機:年幼無能的皇帝、來自邊境外的異族入侵、桀驁不馴的軍隊和蠻族同盟軍。而在476年西羅馬末帝被廢黜時(或480年尼波斯皇帝被殺時),從宏觀上看永久分裂的局面已經形成。東羅馬從蠻族入侵中倖存下來,而西羅馬的中央權力已經瓦解,全面走向地方化、軍閥化。隨著一連串的軍事災難,西部宮廷失去了對西部省份的統有,從中央政府變成名義上臣服東部皇帝的義大利地方政權。在其他地區,之前服從於西羅馬宮廷的地方政權已經被蠻族軍事貴族主導的統治機構取代,然而這並非意味著西部地區失去了羅馬的文化和傳統。相反,新來的蠻族統治者是相對羅馬化的,他們試圖維持羅馬的傳統,並且得到東部皇帝的承認。儘管由於經濟困難而日漸萎縮,但羅馬的官僚和稅收系統依舊維持運轉,羅馬法律和貨幣仍然通行於整個西部世界。總體而言,西部地區的「淪陷」對平民和中小貴族的影響遠遠低於對皇帝們的影響,人們失去了一個中央政府和保衛它的軍隊,除此之外並未發生很多改變。因此,中央政府及其軍隊的瓦解是這段時期最顯著的變化,接下來我們將討論這些變化的原因。

一、尾大不掉的蠻族「盟軍」

軍隊在羅馬帝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它起到保衛和平、驅動經濟消費、仲裁皇位繼承等作用,是羅馬國家的基石。後期羅馬社會尚武之風消退,士兵徵募困難。而蠻族仍然處於一種軍事化組織的社會,兵源充足,士兵作戰能力出色且訓練費用低廉,被羅馬人大量招募。但在4世紀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帝國並沒有將整個蠻族部落編入帝國軍隊,而是讓蠻族以個人身份加入羅馬軍隊。分散的蠻族軍人很快被羅馬同化,與普通羅馬將領無異。

然而從4世紀後期開始連續不斷的軍事危機改變了這一局面。378年亞得里亞堡之戰東羅馬損失三分之二野戰兵力,無力驅逐哥特人,被迫求和。此後哥特人首次作為獨立軍事力量存在於帝國境內。與羅馬化的汪達爾將領斯提里科不同,哥特將領阿拉里克桀驁不馴,將自己部族的利益放在羅馬利益之上,其部眾只忠誠於他本人。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很快阿拉里克便發動內戰,西羅馬在應對阿拉里克和其他蠻族入侵中耗盡了原本便十分虛弱的軍事力量。西羅馬與406年撤出不列顛和萊茵河守軍便是兵力缺乏的證明。至408年,西部帝國在義大利和高盧僅有20000人的兵力來應對各種入侵,這完全不夠用。帝國被迫採用「以夷制夷」的策略,與日耳曼和匈人部落結盟以對付敵人。與4世紀的情況完全不同,羅馬之劫後西羅馬的蠻族將領通常兼任其軍事化的部落的首領,處於半獨立的狀態。羅馬政府只能通過外交手段影響同盟者。蠻族同盟者時而通過索要報酬,時而通過入侵的方式攫取羅馬的土地並自己實施統治。稅源的喪失引發了惡性循環,羅馬更加缺乏財力去徵募士兵保衛領土,最終丟失了所有西部省份。

二、無險可守的地理位置

相比於西部,東部在戰略上處於一種較為安全的地位。從內部環境看,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扼守通往小亞細亞的通路,保護埃及、敘利亞和小亞細亞等富裕的行省免受北方敵人的入侵,從而保證了財政收入和人力供應。而且君堡易守難攻,時人缺乏攻下君士坦丁堡的攻城手段。而西羅馬防守的邊境線從不列顛延伸到多瑙河,除了阿爾卑斯山之外無天險可守,一旦邊境被突破,則腹地門戶大開。從外部環境上看,東部面臨的敵人主要是東方的薩珊波斯和北方的匈人,薩珊波斯建國已逾百年,建國初期的大規模擴張趨勢已經停止,自身又並非軍事化組織的社會,同時還面臨著馬茲達克運動和嚈噠人的壓力,對羅馬不能構成致命威脅;匈人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但作為游牧部落更傾向於洗劫財貨,並不久居。而已進入農耕社會的日耳曼人對於土地有強烈的渴求,他們對西羅馬領土的侵蝕是永久性的。

三、不可調和的軍政嫌隙

在公元3至4世紀,羅馬皇帝與軍隊的聯繫非常緊密,幾乎所有統治穩定的皇帝都是出色的軍事指揮官。君士坦丁大帝在繼位之後強化皇位的神聖性,著手建立血親繼承製並取得一定成功。狄奧多西一世繼續削弱軍隊對政治的影響力,將東帝國野戰軍的指揮權一分為五,並留兩支野戰軍保衛首都,各野戰軍將領相互制衡以防一家獨大,從而改變軍隊與文官政府的力量對比。但迪奧多西的這項改革由於他擔任西部皇帝的時間過短而沒有在西部實施。他的兩個繼任者霍諾留和阿卡迪烏斯都不具備軍事能力,這對於面臨重大軍事危機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缺陷。但因為東部沒有面臨很大的邊防壓力,軍隊影響力並不很大,所以君士坦丁堡宮廷足以控制被分權的將軍。君堡城防的堅固也使宮廷不懼怕某一軍事將領的威脅。但在西部,出於軍事需要,迪奧多西將軍隊最高指揮權授予了斯提里科,軍事強人的出現暫時穩定了局勢,但這不可避免地使西羅馬重回3世紀的老路,即軍事統帥同時掌握政治權力,架空了拉文那的皇帝。軍事權力和政治權力、名義上的最高權力和實際上的最高權力產生了劇烈衝突,斯提里科的地位既惡化了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因為他損害了王朝利益),也引發了其他軍事將領的嫉恨(因為他的統治不具合法性)。除了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的短暫統治,西羅馬自395年至455年沒有出現過任何軍人皇帝,軍政權力的長期衝突導致無休止的內耗,羅馬皇帝的權威首先被軍事領袖侵蝕,隨著軍隊蠻族化繼而被蠻族將領侵蝕。帝國迅速軍閥化和割據化。等到457年軍人皇帝馬約里安即位之時局勢已不可收拾,他收復領土和加強皇權的努力損害了蠻族軍事統帥里奇梅爾的權力,繼而遇刺。此後西部皇帝不過是義大利軍事獨裁者的傀儡。

四、以鄰為壑的東部友邦

由於人口眾多、地理安全、政局穩定,東帝國有足夠實力自保,但君士坦丁堡宮廷在5世紀中持一種孤立主義甚至以鄰為壑的外交政策。迪奧多西死後西部攝政斯提里科試圖取得阿卡迪烏斯的監護權,他的個人野心不可避免地與迪奧多西家族的利益發生衝突。395-408年之間東西帝國關係十分冷淡。然而此後君士坦丁堡政府對於西部的幫助也十分有限。在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匈人威脅西部安全的時候,東帝國沒有組織有效的軍事行動救援西部。相反,在霍諾留死後,非迪奧多西家族的約翰稱帝的時候,東帝國迅速擁立年幼的瓦倫提尼安三世為帝並派出軍隊消滅了約翰,此舉符合王朝利益但卻十分無助於緩解西部的軍政衝突,而且這場內戰進一步削弱了西部的防衛力量。至468年東西帝國才開始進行聯合作戰,意圖收復迦太基,但實際上西部中央政權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東帝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使西帝國不能指望來自東部的支援,被迫大量使用蠻族同盟軍應付軍事壓力,最終落入蠻族軍閥的控制。因此對於西部中央政府的傾覆,君士坦丁堡政府亦要負一定責任。


最主要的是經濟實力和地域上的差別,羅馬帝國中後期東盛西衰是一個大趨勢,西羅馬無論在經濟,地域,民族構成的複雜程度等等方面都要劣於東羅馬,這註定了從羅馬分裂的那一刻起西羅馬便難以自保。而東羅馬憑藉巴爾幹的穩固地形,小亞細亞的充足兵源以及從東西方貿易中獲得的巨大經濟利益,不僅能夠挺過蠻族入侵的衝擊,而且可以抵擋住薩珊,阿拉伯等大帝國的擴張腳步。

至於日耳曼人為什麼承認東羅馬,那是因為一方面西歐一系列的蠻族王國比起拜占庭不過是蕞爾小國,西羅馬滅亡後的一段時間內拜占庭的實力在歐洲佔有絕對優勢(不服從的的話下場如東哥特)再者在歐洲人心裡只有羅馬才能代表一個統一的歐洲,歐洲人一直希望能夠恢復羅馬帝國時期的統一局面這種感情直到後來查理大帝加冕時也不曾消失,而東羅馬是羅馬帝國唯一真正合法的繼承者。


玩過文明5劇本就知道,西羅馬的特色兵種是羅馬軍團和弩炮,只有2行動力,太笨重。

東羅馬特色兵種是重騎兵和希臘火戰船,部署靈活,而且波斯經常和游牧互撕,只需要擊退哥特人和沿海的汪達爾人就安定了。


推薦閱讀:

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怎麼看待之前信仰希臘羅馬多神教的羅馬皇帝?
拜占庭和伊庇魯斯專制國的Despote(日文翻譯為專制公)是什麼樣頭銜?
現今存在可證明的羅馬皇室後裔嗎?
羅馬共和國是怎麼變成羅馬帝國的?
從羅馬帝國到義大利,為什麼義大利人打仗水平可以這麼菜?

TAG: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