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大量出汗後都是如何補鹽補水的?

礦泉水?運動飲料?

有沒有大神知道快速正確的途徑?

不會是喝生理鹽水吧。。。


不邀自來。我們從根本上了解一下這個問題

跑步時會出汗,汗水是鹹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出汗除了導致脫水以外,還導致了電解質,也即鹽分的丟失。因此,跑步時既要補水也要補鹽也就順利成章,所以各種運動飲料、鹽丸大行其道,似乎跑步時和跑步後就該喝運動飲料,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一、大量出汗對於運動能力的損害有哪些?

在跑步過程當中,跑友會大量出汗,一些跑友會因此發生脫水,脫水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系統壓力,因為脫水使得循環血量減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心臟不得不拼了命的加快跳動來維持循環血量和供血供氧,這就造成了心率快速上升,並導致疲勞提前發生。

脫水同時限制了人體的散熱,使體溫升高,更加劇了疲勞,嚴重時還伴有抽筋、虛弱、定向能力下降甚至暈厥等癥狀。當然,這裡的「脫水」可不是完完全全的水,還包括我們常常提到的鹽,即電解質,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汗水是鹹的。

很多跑友要問了電解質到底是什麼?有那麼重要?電解質就是自帶正負電荷的物質,以鈉和鉀作為代表,他們在身體內產生電流,而人體就像一個巨大的電流系統,電解質的作用就是幫助肌肉接收大腦傳遞的信號,調節肌肉收縮,保持人體各器官系統正常活動和動態平衡。電解質的丟失會影響到肌肉活動,從而與脫水一起使得人體發生疲勞。

鋪墊做好了,那麼核心問題來了,跑步出汗時,水丟失的程度與電解質丟失的程度一樣嗎?是補水更重要?還是補鹽更重要?亦或是同樣重要?

二、其實脫水比電解質丟失更嚴重

為了說清楚水和鹽的關係,我們需要向跑友們解釋一下,出汗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當汗液從汗腺分泌出來以後,在經過汗腺導管排到身體表面的過程中,其實大部分鹽分被重新吸收回到體內,因此出汗時,水的丟失比鹽的丟失要嚴重。雖然汗水是鹹的,但其實汗液中鹽分的濃度比體內鹽分的濃度要低一些,換句話說隨著水份丟失,身體慢慢變成了鹹魚干—體內又干又咸,這在專業上有一個術語—高滲性脫水。

高滲性脫水即水和鹽同時喪失,但缺水多於缺鹽,又稱原發性缺水。當缺水多於缺鹽時,尿量減少,目的是維持循環血量,減少水分進一步丟失,同時機體啟動口渴機制,促使跑友大量喝水來恢復循環血量。但如果繼續缺水,細胞內缺水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最後可導致腦細胞缺水將引起腦功能障礙。

在跑步出汗時,一上來就大量喝運動飲料,有可能導致體內鹽濃度進一步升高,加速了身體變成鹹魚干,使得越喝越渴。一般的運動,只需要補白水就可以了。

三、補水比補鹽更重要

懂了出汗時,脫水比脫鹽更嚴重的道理後,根據缺什麼補什麼這一原理,水既然丟失多就得多補水,而鹽分丟失不那麼嚴重,所以也不需那麼著急補鹽。當然,小編要強調,不是不補鹽,而是先解決主要矛盾—水,趕緊看看如何科學系統地補水和補鹽。

1. 運動1小時以內補水即可

如果每天進行1個小時之內的跑步訓練,那麼補水就行了,也就是喝白水足矣,不需要再單獨補充電解質。至於是在運動中每隔一會喝點水,還是一鼓作氣跑完再喝水,這個並不重要,看個人習慣。

2. 超過1小時的運動,頭1小時補水,後面再補充點電解質

如果是進行了1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訓練或者比賽的話,這時出汗量大,鹽分丟失雖然不如水丟失多,但畢竟也產生了一些脫鹽,這時為了維持電解質平衡,有補充電解質的必要性,首選運動飲料,只有在馬拉松比賽25-30公里才需要去吃鹽丸,2小時以內運動不需要吃鹽丸。

有跑友會問,如果馬拉松比賽不吃鹽丸,會不會導致後程抽筋,科學研究表明,抽筋的根本原因是肌肉能力不夠,是體能不夠的表現,也就是說平時跑得少的人參加馬拉松才會抽筋,平時注意積累跑量,時不時進行長距離拉練,提高了身體適應能力和肌肉承受能力,體能改善了,自然抽筋出現就少了。說白了,平時跑得少,即使一路吃一路喝一路補,照樣發生抽筋。抽筋與電解質丟失關係不大。

四、總結

汗水雖然是鹹的,但不代表鹽分丟失就與水分丟失同樣嚴重,其實出汗時脫水更嚴重,因此對於廣大跑步愛好者來說,在日常的運動要養成補水的習慣,至於補鹽,在1小時以上的運動中才有必要,運動飲料不是運動時的必需品。對於減肥人群來說,由於運動飲料含有糖,更要慎重喝運動飲料。

更多內容請關注「慧跑」

http://weixin.qq.com/r/DTqFnbHEjuzxrfX_928f (二維碼自動識別)


葡萄糖加鹽,沖一大壺。

或者直接就檸檬片加鹽,沖一大壺。


運動飲料,或者直接吃飯。。。


喝淡鹽水


推薦閱讀:

長期使用二惡烷洗髮水會不會致癌?
「魔麗迅白」牙膏 所宣稱的「一次刷牙後,牙齒迅速更美白」 的美白效果,作用原理是什麼?有幾分可信?
防晒霜SPF的高低究竟代表了什麼? 如何選擇?
如何隱藏鞋帶系在裡面,不露出來?
為什麼用了凈水器過濾的水,燒開後還有水垢?

TAG:健康 | 運動 | 生理學 | 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