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景隆真的是軍事白痴嗎?還是說有一般人(我這種對歷史並沒有研究的人)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李景隆確實被低估了。

明太祖年間,《明史·李文忠傳》記載:(李景隆)(洪武)十九年襲爵,屢出練軍湖廣、陝西、河南,市馬西番。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如無真材實料,怎麼可能在朱元璋手下做到這樣的官職?難道朱元璋是瞎子?

朱棣聞李景隆統軍後,指出李景隆有五敗:

軍紀不明,威令不行,一也;

北平嚴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

士無嬴糧,馬無宿藁,不量險易而深入,三也;

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智勇俱無,四也;

剛愎自用,不聽忠直,專喜佞諛,部曲離心,五也。

問題是,這五敗,正經算起來,沒有一個需要李景隆擔責,都是朱允炆或者其坑爹智囊團齊、黃、方造成的。

注意第三點,這說明李景隆統領的雖然是一支五十萬大軍,卻是一支缺衣少食的五十萬大軍!

如果換了一般的人,能在朱棣回師以前,把這樣缺乏補給的軍隊帶離河間,就不錯了!

而李景隆,卻僅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把一支這樣的軍隊從河間推進五百里,完成了對北平的合圍,並迫使北平守軍困守!

這已經是中上之才了!

再說李景隆的另一個黑點:瞿能已經攻破北平,李景隆卻因嫉妒錯失良機。

事實上,李景隆所統大軍本質上是烏合之眾,互不信服,互不熟悉。即使李景隆支持瞿能,如果其他友軍嫉妒瞿能得首功,坐視不理,那麼瞿能即使殺進北平也只能光榮犧牲。這就好像一支球隊,球員之間沒有合練過,彼此之間連基本的了解都沒有,就派上去比賽,他們能知道應該把球傳給誰嗎?

再看白溝河之戰:

《明通鑒》卷十二:燕王見事急,親冒矢石,又令大將丘福沖其中堅,不得入,王盪其左,突景隆兵繞出王后,飛矢雨注。王馬三創,凡三易,所射矢三服皆盡,乃提劍,劍鋒復折,馬阻於堤,幾為瞿能、平安所及。王亟走登堤,佯舉鞭招後騎,景隆疑有伏,不敢進,會高煦救至,乃得免。

維基百科·靖難之役詞條對此段史料的翻譯:

朱棣見狀不好,親冒矢石,令丘福衝擊李景隆中軍,不成功;朱棣率軍攻打,雙方混戰,飛矢如雨。朱棣先後換了三匹馬,射光了三筒箭,寶劍也砍斷,差點被平安、瞿能所傷。無奈之下,朱棣來到河堤上,舉起馬鞭,假裝招呼援兵,李景隆見狀果然生疑,攻勢減緩;朱高煦此時也來援救,戰事暫時緩和。

相比之下,聊城的盛庸,濟南的鐵鉉,竟然任由朱棣率軍在他們的防區中間一個貼著聊城的狹長地帶穿行而過,而且大約一個月後才有所覺察,他們比李景隆又高明到哪去?

當然,完全給李景隆翻案也是不可能的,李景隆如果是被埋沒的真軍神,也不至於數次中朱棣的套。

【附:建文年間李景隆戰績整理 by 突厥王】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造反,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前去征討,圍攻燕王大本營北平,逼得朱棣逃出北平,一路向南逃竄。建文四年,李景隆在南京金川門再次迎戰朱棣,迫使朱棣退守南京,親謁孝陵謝罪,就此結束了燕王之亂,因功加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

朱棣篡位之後,太祖和建文帝的歷史很多都被修改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被加工過的歷史。另外,只能說李景隆生錯了時代,太祖活著的時候有徐達,有李文忠,有藍玉等等牛逼的將領,這些人死了之後又冒出個朱棣,而朱棣是不亞於中山開平岐陽的軍事天才!!


誰人不識我大明第一戰神李景隆?

李景隆是朱元璋姐姐的孫子,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堪稱將門虎子。

建文年間,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建文帝見老將耿炳文不給力,果斷撤換,一代戰神李景隆就此橫空出世。李景隆忠心為國,英勇奮戰,奇計百出,將朱棣逼得節節敗退,逃離北平,一路向南逃竄。建文四年,李景隆迎擊朱棣於金川門,迫使朱棣退守南京,親謁孝陵向朱元璋謝罪。因建文帝不願背負殺叔父之名,朱棣之亂就此結束。李景隆因功拜太子太師。不久,因朱棣手下彈劾,李景隆被罷官軟禁。但朱棣懾於李景隆餘威,仍然流落在外,等了近二十年才敢回到北平。


推薦閱讀:

如果十輛現代坦克穿越到一戰,會對戰爭起到怎麼樣的實質作用?
蘇軍大縱深戰術里負責衝擊突破的主要是裝甲部隊還是機械化步兵部隊?
為什麼大多軍事天才都不懂政治,這是什麼樣的規律。懂軍事又懂政治的好像只有林彪啊?
為什麼坦克的炮管很長,與射程有關嗎?
單兵操縱的坦克離我們還有多遠?

TAG:明朝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