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不患人之不己知」的「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直是作「了解」來解釋的。但是前兩年有人提出翻譯為「賞識」。想知道這兩種翻譯各自有什麼理由。


「不患人之不己知」在《論語》里出現過兩次,分別是: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

  • 《正義》:此章言人當責己而不責人,凡人之情,多輕易於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故孔子抑之云:「我則不耳。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患己不知人也」

  • 《論語譯註》(楊伯峻):不著急別人不了解我,卻著急我不了解別人。

  • 《論語集注》(朱熹):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

  • 《論語新解》(錢穆):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則不知堯舜之當祖述。非孟子,則不知孔子之聖,為生民以來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貴,而我之不知人所以為可患。

這也是傳統的說法,持此種說法的還有張冠湘(《古詩文名句錄》)、匡亞明(《孔子評傳》)等。

更新的說法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於)人也。

意思為: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著急,應擔心自己沒有東西讓別人了解。

這裡如果把知翻譯成賞識,無疑更通順。

但除了這兩句外,「知」在《論語》里出現了116次,並無一處是」賞識「之意。

《說文》中的知,意為表達意思的措詞。《康熙字典》知的第十條:知遇、賞識。

如果把「知」翻譯成「賞識」,在這兩句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論語·里仁》里還有一句類似的話。

《論語·里仁第十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傳統說法為:不要愁沒人知道我,該求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這裡的「知」如果譯為賞識之意,就是:不要愁沒人賞識我,該求我有什麼可為人賞識的。

大丈夫君子行事,求仁得仁,僅求有一知己能理解自己就已奢侈。如果還愁不被人賞識,難免有些諂媚,失了中正之道。所以注釋為「賞識」有點不妥。

——————————————-

一家之言。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推薦閱讀:

最早的《論語》是用什麼文字寫的?
如何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話?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論語里的三家:仲孫、叔孫、季孫和伯仲叔季的排行有一定的聯繫嗎?

TAG:古文 | 論語書籍 | 文言文釋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