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國 KBS 播出的系列紀錄片《SUPER CHINA》(超級中國)?
------題主2015年2月5日23:38:51更-------
微博入口Sina Visitor SystemAcfun在線資源入口SUPER CHINA 13億人的力量 韓國紀錄片 老弱病殘字幕組題主看了第一集紀錄片,第一集的主題是「13億人的力量」,該集中紀一位的鼓吹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強調中國具有巨大的中產階級市場。該集末尾表示該片費用來自收視費。以前CCTV看過一個講述俄國發展的紀錄片。
片中雙十一交易量翻譯的是30分鐘達到一百萬,實際是幾十秒達到一百萬。
昨天看了。片子裡面流露出來並且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從韓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因為其人口眾多,國土廣袤,市場潛力巨大,是韓國,以及其盟友美國,完全無法比擬的。中國國力上升的勢頭,目前看來是無法阻擋的。一開始從黃豆講起,說明中國的市場胃口巨大,影響輻射到了地球另外一面。然後從國慶遊客量,引出人多力量大的思路。再往後從阿里上市,雙十一交易量,王斌集團的升級發展,海爾的崛起和海外擴張,小米的突飛猛進,外加若有若無跟蘋果和三星的比較,最後拿出韓國目前市場競爭力最強,最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化妝品做結尾。充分表達了中國確實是人多,市場大,企業可以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充分發展自己。既然是韓國人拍給韓國人看的,那麼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把這種中國特有,韓國以及其他國家都不具有的國情展示介紹給韓國人,希望能對韓國觀眾有所啟迪。
隨便說幾點(數據來自政府網站及相關文件摘選)
讓大家體會一下此時此刻中國和韓國對彼此意味著什麼
韓國:在韓華人持續佔在韓外國人總數的50%以上。
中國:在韓華人數量超過在日華人數量。韓國:中國為最大的進口國,佔總進口額17.1%
中國:韓國為第三大出口國,且持續增長。韓國:最大的出口國,佔總出口額25.4%
中國:最大的進口國,佔總進口額9.7%對中國:「老朋友「十年舊交
(中韓自貿區簽訂的效率和效力絕對是超乎歷史經驗的,從影響到談判速度不乏中央的推力中國與東盟簽訂自貿區後,貿易額已翻番,中韓明天會如何?
///
利益相關:韓國某傳統行業貿易會社中國和台灣方面的職務代理,習上台後,有很多過去沒有或很少與中國貿易的會社也開始對中國市場進行了摸索與擴展,我這個全生的行業新人也得以趁機掛職。(期待自貿區早日落實,把我外派回國 T_T
不管網路的"民意氛圍"如何,賬面上的錢和人的腳不會說慌,四處無事生非為黑而黑的鍵盤人還是洗洗睡吧。會韓語的好處就是已經全部看完了。從外國的角度來看中國,角度很中肯,既體現了中國的強大,對存在的問題也沒有故意無視,也沒有因為是韓國製作而在裡面為韓國尋找存在感。不過作為中國人來看,很多地方都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第一集13億的力量;第二集錢的力量;第三集pax sinica(拉丁語:中式和平),中國的霸權時代;第四集大陸的力量;第五集軟實力;第六集共產黨的領導;第七集中國之路。吐個槽,不算劇透:第七集就是前六集的剪輯,除了覺得韓國人的歸納能力真好之外,別無感覺,不用看了。個人比較喜歡第三集,雖然誇張和推測的成分比較多,不過這種「原來中國在下好大一盤棋「的感覺還是蠻爽的不過出於翻譯的敏感,我更關心字幕組在遇到英文採訪語音和韓語字幕有衝突的時候怎麼選擇
《SUPER CHINA》是韓國當家電台KBS製作的商業紀錄片,與日本NHK曾製作的關於中國經濟和技術介紹的《中國鐵道大紀行》、《激流中國系列》等系列基本屬於一種類型。不同的是,個人感覺NHK系列的基調更悲情,同時帶有對中國「不正當競爭」的憎惡與無可奈何的情緒。而《SUPER CHINA》整體上略輕鬆,同時帶有一定的自我思考。
(講述俄國的紀錄片應該是《動蕩的大國》,NHK製作的,4集系列,也不錯)NHK是以競爭者的身份去講述中國的;而KBS是以瞻仰者的身份。
前者是十足的大國競爭心態;後者是中等國家期望與大國逐鹿的心態。無論你怎麼評價,首先要了解:這是商業紀錄片,它的播出就是以提高收視率為目的。
KBS顯然在敘事手法和細節製作上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但是拋開與NHK的的對比,只看《SUPER CHINA》,還是可圈可點的。①首先是素材選取。宏大敘事方面,想突出繁華,浦東陸家嘴金融綠地...想突出人多,蹬長城...一、第一集:SUPER CHINA 13億人的力量
從紀錄片的製作上,可以看出KBS很用心,邀請了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韓國本土的學者對擁有13億人口大國的經濟騰飛現象進行解讀,製作組雖然說是利用收視費製作的,但足跡遍布幾個大洲,在第一集里涉及了 宏觀方面:(1)海爾、優酷土豆、阿里巴巴、小米等著名企業的發展歷程,(2)韓國濟州島旅遊熱潮,阿根廷大豆輸往中國等現象,(3)中國義烏小商品市場,廣東電子消費市場,中國化妝品市場,中國在俄羅斯的銷售市場的狀況,(4)在中國節假日隨處可見的「中國人太多了」的現象, 微觀方面:在經濟騰飛下的中國富裕家庭的生活現狀,民營企業家從製作相框到多條渠道開發市場的歷程,義烏小商品市場里的普通銷售者的感受。
很可貴的是韓國製作方在讚揚13億人的力量的同時,一直在反思韓國要從中借鑒什麼,韓國該怎麼走。另:
雖然紀錄片取名為SUPER CHINA,感覺在不停的鼓吹,但是你可以直接的看出中國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比如: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市場還是有些封閉(一位美國專家在其中涉及到);13億人可以帶來人口紅利,也是巨大負擔;中國人在國外的形象很多時候就是錢多的暴發戶(參見濟州島的購物熱潮);人均收入差距相當大;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應該要有質的提升。這些才應該是韓國人送給我們的啟發吧。
二、第二集:
超級中國 SUPER CHINA E02-錢的力量在第二集里,製作組在紀錄片的尾聲問道:
中國何時才能超越美國,成為經濟的主導呢? 韓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因為現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有一個細節說道,韓國對於國外礦產的投資,是採取儘可能的廉價方式收購,但是中國卻不惜以兩倍、三倍的高價收購。這種急劇膨脹的力量讓韓國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壓力。這或許就是KBS製作本節目的原因之一吧。 在第二集里,KBS詳細介紹了中國資本急劇擴張的力量: 從美國的葡萄酒生產地,到地中海希臘的房地產(機場、港口)投資,非洲、南美洲(例如:秘魯)礦產,韓國的濟州島房地產開發,歐洲米蘭時尚產業投資,美國的太陽能產業收購,一直到最後中國浙江中小企業由單一的與外商合作到自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中國由於人口眾多,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資本的大量累積,尤其是外匯的積累,讓中國有了大把大把花錢的實力。 這當然引起了美國、韓國的注意,準確的說,是讓美國等國家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戒心。 除了表面的光鮮亮麗之外,中國的發展,看起來就是一部亞非拉美國家的血淚史。中國的收購,讓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機會,引起了民眾的不滿。這種收購方式雖然在目前情況下,看起來是理性的,但是卻隱藏著許多危機。 中國除了大力拓展海外事業之外,還應該加大自主產業的研發,提升教育質量,拓展人力資源素質,構造品牌的力量,這樣的中國才會有國際市場的話語權。不然,說句難聽的,很可能就是投機倒把的掮客了。看了兩集。兩集開頭都是在由其他國家個體戶產業的變化來帶入變化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體現的就是中國經濟的影響。我比較喜歡第二集里那些因為中國的入境生意讓他們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活發生的改變。KBS沒有感覺去深究這樣的原因,而是感覺就是陳述一個事實,並且也的確存在這樣的事實。
-----------------------------------------------------------------------------------------------------------------實話,看第一集的時候,真是覺得韓國簡直吹捧我們很到位啊。不過我卻是看見了13億人口的商機。那句話很對「中國不再是以前世界的工廠,而是世界的市場。」韓國也明白中國人有錢,如果可以賣濟州島,中國人肯定買。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這是大韓民國的領土。我相信這句話很真。真的就和我們說釣魚島是我們的一樣。(其實當時釣魚島一事,我倒是覺得人們真的了解釣魚島的歷史嗎,還是輿論讓我們第一眼看見這個新聞就斬釘截鐵的說,釣魚島是我們的。)回到正題,紀錄片是拍給韓國人看到,而且還是在KBS的平台播放。以前有些同學說你知道韓國人怎麼看我們嗎。我倒是沒在意,只是說還好吧,中國近幾年發展很好啊。我相信那些人說KBS出台的原因多少是因為政府的意思。但是歸根結底這是拍給韓國大眾看的。假設我是韓國大眾,看到這個記錄片,我的第一意識就是,中國現在很強大啊。而且近幾年韓中兩國市場的緊密度,相信韓國人不會對我們陌生,不是濟州島都全是中文廣告嘛。還有一點,我不是個愛看時事新聞的人,以前初中記得一個憤青的語文老師花一個晚自習給我們講國際局勢,還說新聞聯播是最虛無的。那時候年輕啊,把他當男神一樣喜歡崇拜。現在自己讀到了大學,新聞聯播很重要嗎,我反正從來沒看過。不曉得在知乎哪裡看到的答案,說新聞聯播就是黨想讓你看到的新聞。這部紀錄片倒是讓我有種旁觀者清的感覺。
-----------------------------------------------------------------------------------------------------------所以,這部紀錄片於韓國人是借一個窗口看現在蓬勃的中國。於中國人也是借一個窗口看看別人眼裡的我們。KBS拍《超級中國》與其說是親善中國,倒不如講是韓方在中韓自貿區的大背景下,有意識的教育國民:認清現實,抓住機遇,合作同時提高警惕和危機感。例如片中有一集講到三星的研發中心搬遷到陝西西安,正是韓國官方希望搭乘中國「一路一帶」的順風車,向西開拓的戰略意志的表現。
用通俗淺顯的方式向普通民眾傳遞這些信息,自上而下的達成發展方向上的共識,或說是戰略意義的組織動員,竊以為,這才是國家媒體真該乾的事,而不是濫情的點蠟燭,聽風就是雨。
該片精工細作,對華髮展是否持肯定態度倒很難說,保留意見是一定的。在諸多方面蜻蜓點水,敘事邏輯欠嚴謹。例如第三集里講中越衝突,僅僅是拍了一下被越南人燒毀的華資工廠,訪問了一個當地相關女性,然後就做出中國威脅論的暗示——一面之詞未免缺乏說服力。
不過呢,Super China作為對普通民眾的教育工具,它的宣傳意圖明確易懂,在韓創下10%的收視佳績,也比較好的完成了任務。
至於說這片子對中國的了解深刻與否,你若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有互聯網,還可以出國看看,對自己國家的認識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應該比老外更體會其深廣複雜才對,何必要聽外國人怎麼說?又何必介意人家觀點?看了第一集,好像剛剛才出第二季的字幕
KBS是韓國的國家電視台,類似CCTV,雖然沒喉舌的那麼露骨,但肯定是代表了政府的聲音的,現在處於中韓蜜月期,這個紀錄片是相當應景的。
這個片子並非是為了讚揚中國而拍,而是在告訴韓國人,應該努力抓住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的崛起也是韓國發展的又一個歷史性機遇,這一點韓國人得認識是清晰而又深刻的。
第二集是講中國的海外投資 簡而言之全世界買買買,慢慢有一些負面的內容了 比如在秘魯買礦卻不僱傭當地工人,當地政府為了討好中方要求當地人搬走了讓當地人是很不滿,還有在濟州島買了太多土地,韓國人表示艾瑪我大韓民國的土地都被你們買光了呀。 但總體還是有點羨慕嫉妒恨的。
待續ps 據說第六集講中國政治的很高能 希望不要被和諧我看了前三集,因為自己懂韓語所以就直接看的沒有中文字幕版的。看著看著我發現,其實有些東西,在Kbs的描述中是過實的,有點誇張的成分。此外,他們做出來這麼一個片子可能也是為了在中韓蜜月期給韓國民眾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中國形象,因為在李明博政府以及之前的政府,官方總會有意無意地抹黑中國。有一次聽在韓國去交換的一個朋友說,他們在做一期東亞教育的紀錄片的時候,日本選在東京做調查,韓國在首爾,台灣在台北,中國則是選了河南的某個村莊。所以這怎麼可能得出相對公正和客觀的結論。因此,通過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想要刷新韓民對中國的印象這一目的也是被考慮在內的。第六集無字幕無翻譯版: http://pan.baidu.com/s/1c0hbXIS
我是來提供資源的,百度kbs超級中國吧頂置貼正在漢化,已漢化到第四集。求頂。
我只想說我超喜歡這個字幕組的。。。看非首腦都是它們做的字幕
看了三集。雖說是韓國拍給韓國人看的,但是,想想畢竟他拍的是中國。一些相當敏感的部分,如果不經過同意他們也是拍不到的吧,即使拍到了也不能在kbs上播出吧。所以說,他們拍到的還是我們想讓他們看到的而已。當然,同樣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看意義和性質都不一樣。雖說是我們想讓他們看的東西,但是韓國從韓國人的角度來看,跟我們看到的又有些不一樣了。看這個紀錄片,我個人覺得沒必要那麼較真。看看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從而更加了解我們自己,這才是正解。
應該叫:How To Make Money From China?
《SUPER CHINA》這個紀錄片我沒有看到。提到13億人的力量,我認為不是鼓吹,中國經濟發展確實狠強大。中國23個省,四個直轄市,等於27小國的經濟力量,在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勁向一處使,集中力量能辦大事,這是資本主義國家辦不到的。是的,中國具有巨大的中產階級市場。鄧小平說:「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帶領另一部分人富起來」。這句話已經實現。先富起來的那些人,現在已經成了中產階級,而且在科大。但是,中國的中產階級,沒有財產的繼承權。
(轉載)
波蘭經濟改革的總設計師:無論是誰,詛咒中國就等於詛咒自己
格澤高滋?W.德克
2015-03-26 11:49
關於我們的今天和明天,經濟學家們有各種各樣的預測,政治家們也給了不同的構想,到底何種觀點更切合實際? 波蘭著名經濟學家,前副總理格澤高滋?W.科勒德克在《21世紀政治經濟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4月版)中,以堅實的實踐經驗辨析了當今流行的各種經濟學理論的成色,也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探索了人類正在面對的重挑戰。 作為曾經的波蘭副總理和財政部長,科勒德克教授曾將通脹高居不下的波蘭經濟帶出了困境。福山說,他「是最敏銳的國際經濟觀察家之一,實踐者和學者的雙重身份,幫助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作品總是會引發關於全球政治經濟的爭論和探討。」 自由經濟、開放市場、自由貿易、公平競爭,這才是大家追求的目標。如果政府支持中國公司的擴張(中國政府會提供很多扶持資金,在這方面與歐盟確實有些不同),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與之競爭,而不是也要依靠政府,像其他國家那樣出台限制政策。很多雙邊談判就是為了解開這個問題,即便談判失敗,還可以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的仲裁機制。 產品質量才是最重要的競爭力。踏踏實實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比單邊制裁更有效,單邊制裁其實對發展無益,只不過是懲罰貿易保護主義的報復行動。我們現在只能期待美國方面能重新考慮這些問題,中國方面不要失了自己的風度,不要被激怒。美國在和蘇聯的冷戰中獲勝,但是對中國發動經濟冷戰也會取得成功嗎? 中國跨國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公司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很高,而且背後有13.5億中國人民在背後支持,現金儲備超過30億美元。美國真的應該好好考慮考慮。 大家最好都不要自欺欺人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影響力與地位之爭在所難免,沒有一項政策和策略是真正清白無辜、光明正大的,無非是給自己的行為找個合適的理由。中國會通過間諜活動獲取產業情報。但是他們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更加困難,因為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他們。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還有其他國家也會做這種事。雖然我們無法認同這種做法,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就是現實。 中國並不是亞洲唯一的新興力量。整個大陸的產值和人口規模都在急速增長,亞洲人口佔全球人口的62%,其中57.5%在中東以外地區,地緣政治是亞洲國家難以避免的問題。這裡的人民創造的價值佔全球生產總值的46%,比美國和歐盟加起來還多。如果不包括中東,大約佔國際生產總值的38%。由於現在亞洲的人口和經濟仍然呈上漲趨勢,因此未來這一地區的人口規模和產值在全球中的比例還會上升。 大家應該知道,早在一千年前,亞洲的產值就佔全球總產值的60%,直到1820年,西方世界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這種領先優勢最終不復存在。1950年的時候,亞洲生產總值只佔世界的20%,但是只用了兩代人的時間就翻了一倍多,也許到2030年,亞洲生產總值又能超過世界生產總值的一半。 關於這方面的預測很多,但是爭辯到底哪種預測最有可能變成現實其實毫無意義。所有的預測都表明,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西方國家的相對地位正在下降。安格斯·麥迪遜致力於研究全球經濟在近兩千年內的增長軌跡,據他估計,到2030年,中國的產值將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3.8%,印度佔10.4%,日本佔3.6%,其他亞洲國家佔15.4%。 據此推測,美國產值將佔世界生產總值的17.3%,全亞洲產值約佔世界生產總值的53%。 我覺得非洲的實力被低估了,2003年非洲產值佔世界生產總值3.2%,根據這些預測到2030年反而下降到了3%,蘇聯地區和中歐、東歐也是一樣,這些地區產值佔比從6.1%下降到了4.7% 。毫無疑問,亞洲是在總量上佔優勢,但是考慮到這一地區的人口規模,人均產值仍然不盡如人意。從這一點來看,西方國家的主導地位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有位名叫安傑的網友在我的博客Truth, Errors and Lie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a Volatile World上提問:「我和我的朋友都很不理解,美國的負債比國內生產總值還高,為什麼美元的價值還這麼高,為什麼美元會是國際貨幣?」 我回答說:「安傑和他的朋友們每人想要1000美元的現金嗎?或者給每人的賬戶存100萬美金,如何?雖然美國的財政狀況很差,但是很多人手裡都握著美元,而且想要更多,國際交易和支付以及貨幣儲蓄需要美元一直維持在高位。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美國的負債比國內生產總值還高』,但是美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在自然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方面蘊含著巨大潛力。美國的財富是高於負債的。 我們不要忘了,所有的債務都有兩面性。雖然美國的負債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但是大部分債務是美國銀行、其他金融組織和美國人民持有的。只有美國國庫無力償還這些債務時,大家才會喪失對美元的信心。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而且有很多容易變現的投資儲蓄方法,為了以防萬一,可以多選幾種方法,不要全部購買美元,多持幾種貨幣。像巴菲特所說的那樣,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太陽東升西落,但是這並不表示東方崛起,西方就會陷入黑暗的深淵。東西方的關係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但是希望並不會被東方邊緣化,只是相對地位會降低。我們可以拍個電影,描述一個恐慌的世界,美元崩潰,大家紛紛轉投中國人民幣和韓元,但是不會去選擇印度盧比和泰國的泰銖,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頂多算是一部科幻電影,跟真正的未來世界沒什麼關係。 文化、政治、經濟,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亞洲都是一個多元化的大陸。從地理學的角度也是如此,亞洲的邊界西邊從土耳其、以色列開始,到遠東地區的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楚科奇半島。俄羅斯有一部分屬於亞洲,亞洲事務通常不太考慮這一地區。亞洲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除了中國、日本這兩個國家,還有兩個一體化集團,東南亞地區的東南亞國家聯盟,這個集團的經濟優勢不是很明顯,還有南亞地區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主要成員國是印度,印度是這個地區的超級大國,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軍事實力,都很強。 亞洲有七個人口過億的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共和國、日本、菲律賓。用不了多久越南和土耳其也會加入這個行列。世界範圍內,國內產值超過全球總產值1%的經濟體有20個,亞洲有八個,分別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伊朗和中國台灣地區。因此在思考亞洲的未來定位時,我們應該記住,亞洲是全世界最大的大洲,人口、文化、政治尤其是經濟影響,幾乎各個方面都是。 西方真的已經這麼糟糕,東方真的發展得那麼好,以至於美國不得不採取不公平的貿易保護措施保住自己的地位嗎?中國正在密謀藉助全球化這個機會控制世界嗎?亞洲統治地球的時代真的來臨了嗎?歐洲和大西洋文明註定要淪為曾經的輝煌了嗎?我們以後是不是應該優先選擇學習中文?我在中國的社交網站上開通了自己的微博http://www.weibo.com/kolodko,還在中國經濟周刊上發表題為《科勒德克觀察》的專欄,這樣看來,我是不是一個懂得抓住時機的人呢? 毫無疑問,中國的絕對地位,以及對全球事務的影響力正在提升,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繼續提升。這裡的絕對地位主要指的是經濟地位,中國一直是個大國,因此政治和軍事地位也不容忽視。中國的發展不會停止,通過和平的手段無法扭轉這種發展趨勢,而其他的手段更是完全不可能。大家不應該過分糾結於自己的喜好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承認這個現實。我們應該繼續向前,努力站上發展的跳板,在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概從十年前開始,中國的地位已經開始逆轉。中國不再積極發展製造業,也開始在海外布棋,投資範圍從富裕國家到勞動力廉價的經濟體都有覆蓋。受益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越南、柬埔寨、緬甸。中國的海外投資和人民幣升值的作用相互疊加,現在的月薪3000元約等於480美元。幾年前,1美元能兌換8.2元人民幣,183美元就能支付1500元的月薪。換句話說,那時候的3000元只值366美元,現在值480美元。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增加,以每年20%的速度上漲,再加上貨幣升值,中國的競爭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也曾經歷過相似的發展過程。 此外,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即便是美國和其他西方高度發達經濟體,他們的外包和離岸業務活動也呈現下降的趨勢。外包和離岸業務活動通常會選擇人工成本低的地區,這樣一來商品的生產和銷售總成本就能相對較低。蘋果16GB的平板電腦,2010年在美國的市場售價是499美元,中國勞工成本只有8美元,約佔定價的1.6%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施放政治壓力,禁止「向社會主義中國輸出就業」,在製造商看來,無非就是這部分成本上漲五倍,只要有人付錢,沒什麼不可以的。這部分勞動成本會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一台完全在美國生產的平板電腦價格現在是531美元,製造商也不用再為外包和離岸業務操心了,因為產品是在聖弗蘭西斯科海灣裝箱的,而不是黃海。 這一次,中國發起挑戰的目標既不是核武器,也不是走向衰退的(幸好如此)出口貿易,而是成功的商品輸出,商品輸出對於積累資本非常重要。中國通過開展對銷貿易,提高了全世界對自己的關注度。不僅在數據統計中有所展現,在重要的國際貿易展中也會看到中國的成果,還有到不同的國家旅遊你也會發現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日俱增。有些項目不能馬上見到成果,但是,未來才是最終的,投資影響深遠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對方會以長期原料供應合同作為回報。特別是在非洲和拉美,拉美規模較小,還有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俄國和中國對這一地區進行的投資和採礦項目,會使這一地區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在國外花了很多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的人力資本水平,比如修建學校和大學,診所和醫院。這些項目資金來自軟貸款(所謂軟貸款,就是國家開發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可以通過政府或國有公司的融資平台進行貸款,其貸款允許用於國家確定的重點建設項目的資本金或股本投入),很多時候會部分減免,變成了補貼。政府僱傭中國大型建築公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難怪中國會變成全球事務最重要的一員。 如果我們找一張地圖來看,就會發現,中國在西方力所不及的地方表現得尤其活躍。在殖民時期,殖民國家開發當地資源為己所用,卻從來不幫助當地發展,到了新殖民主義時期,殖民者用欺騙代替合作,如今到了全球化的時代,西方國家會去邊緣化這些國家,從不尋求積極合作。如果這些記憶沒有烙印在那些想要獲得自主經濟的人民的腦海中,也許他們還想不到要與那些願意給他們提供寶貴支持的人多多接觸,多多合作。 這種形式的合作有助於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國這麼做當然也是出於這些原因,但是有人懷疑甚至直接指責中國有不良企圖,想要藉此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是在搞政治賄賂。甚至有人指責中國正在發展21世紀的帝國主義。即便中國真的有一部分這樣的目的,也無法改變他們幫助不發達經濟體努力發展的事實。如果有誰覺得中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會變成威脅,與其浪費時間批評中國的擴張,富裕的西方國家最好增加自己提供的援助,重新贏回自己的影響力。而且西方富裕國家可以對國際組織的操作方法、政策方向施加很大程度的影響。 西方指責中國實施新殖民主義,其實很荒謬。同時也表現出了自己對歷史的無知,中國和西方國家不一樣,永遠不會表現出帝國主義傾向。只有17世紀中葉,那時中國在清朝的統治之下,向西部擴張,使中國的領土增加了一倍。中國歷代還出現過幾次這樣的擴張,只是象徵意義不大。西方的歐洲水手和西班牙征服者,幾百年來一直在侵佔他們發現的領土,破壞當地的文明,但是中國人和他們不一樣。 在600多年前,1405—1433年期間,中國就進行了七次航海,鄭和(1371—1433)最遠到達了東非,但是他們並沒有侵佔發現的領土,也沒有進行掠奪。中國人航海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也不是為了控制別人,是為了弘揚自己的文化,一個中世紀國家居然能有這樣的經濟實力。15世紀的時候,中國本可以殖民侵佔東南亞,但是他們並沒有那麼做。那些留下來的人,會被看作放棄高度文明的人,根本不配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但是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會選擇殖民侵佔,粗暴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和經濟體制強加給當地居民。從教育普及的角度來講,並不是太壞,但是卻褻瀆了當地的宗教,有時行為極其惡劣。 如今,在中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比鄭和更受歡迎,思想家老子(約公元前6世紀)比君主劉備(161—223)更受愛戴,這是一種巧合嗎?在歐洲和美國,哥倫布比柏拉圖聲望更高,科爾特斯(航海探險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比伊比鳩魯(古希臘哲學家)高。這種差異是思想和價值體系不同造成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人是內向型的,而不是外向型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美國總統布希和中國主席會面時,布希說自己擔心美國本土會再次受到恐怖主義的襲擊,胡錦濤說自己關心的是每年要創造2500萬新的就業崗位。 如果中國這次的所謂擴張還和以往一樣,就說明這個國家在通過它悠久的歷史向我們講述一個值得學習的道理:想要維持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國家,就要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部事務。中國雖然有足夠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但是基本上只關注如何解決國內的問題,這是有歷史蹤跡可循的。對於這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是維護國內和平、國家的統一和團結,這就是中國領導人提到「和諧社會」時代表的真正含義。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要覺得中國給密西西比河(美國母親河)流域、亞馬遜河(南美洲北部)流域、多瑙河(歐洲第二大河,流經歐洲多個國家)流域、尼羅河(埃及母親河)流域、維斯瓦河(波蘭,同時也是中歐和波羅的海水系第一大河流)流域、林波波河(非洲東南部河流)流域,特別是恆河(印度)、葉尼塞河(俄羅斯)流域的國家帶來壓力了嗎?這個悠悠古國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壓力,而且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不只是因為當今的貿易、金融和投資相關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了壓力,很多地區,尤其是東南亞一直以來都和中國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雖然不像西方和阿拉伯地區那樣通過殖民征服別國,卻要求弱國向自己朝貢。兩千年來,中國通過貿易和特別的外交手段,向自己的鄰國甚至遠邦施加影響,幾乎覆蓋了如今的整個東盟地區。曾經,中國真的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它沒有進行武力侵佔或政治奴役,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和同一時期其他文明的擴張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在那一時期發展了自己的外交,而西方世界的殖民侵略完全和外交不沾邊。很多國家願意和中國開展貿易,當時很多國家確實和中國開展了貿易,中國的市場一直很有吸引力,外交使團帶著諂媚的禮物到北京去巴結當權者,當時沒有保護主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到市場進行買賣 。16世紀,歐洲人來到這片大陸時也入鄉隨俗,這使得中國人更加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優越的。 這種朝貢體制持續了數個世紀,在社會意識和精神層面都留下了印記。以至於讓他們覺得即便是現在,一個新的時代中,也是如此。很多政治家、外交官、投資客、投機客、企業家、商人、記者比以往更願意向中國的當權者卑躬屈膝,曾經的世界已經改變,如今的全球化覆蓋了整個世界,到處都是商機。 在展望未來的時候,我們要記得,如今的這個時代已經沒有貢品和弓箭,也沒有西方的殖民主義野心。以後的中國也要面對越來越多的框架談判,簽訂合同,做出決策。由於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成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在增加,儘管如此,中國還是對自己的內部事務更感興趣,不會去想侵佔外面的世界。中國也需要樹立國際威信,目的是讓國內的政治、經濟穩定發展,絕對不是為了征服世界。 中國人的心理和文化與西方世界、日本和拉丁地區、伊斯蘭地區都不相同。中國人深深地為自己輝煌的歷史和如今自己國家的偉大進步感到驕傲,但是他們內心的驕傲並沒有轉化成追求擴張的野心,不管是和平的還是軍事的擴張,中國人都不感興趣。中國肯定是想要超越美國,不僅在北京奧運會上想超過美國,在接下來的每一屆比賽中都會抱著這樣的期待,他們認為在倫敦奧運會沒能超越美國也只是失誤。但是中國絕對沒有想過要入侵美國。中國改造自己唯一的航空母艦不是為了跟美國打仗,只是因為他們覺得作為泱泱大國沒有航空母艦有點說不過去。 我還要提到的一點是,中國的時間概念也和一般人不同。他們想事情不是根據小時、天、月做計劃,而是一想就是幾年甚至幾代人、幾個世紀開外的事情。 40年前,亨利·基辛格訪華,當時他問中國的總理周恩來,對法國大革命有什麼看法,結果周恩來居然說,現在談結論為時尚早。18年前,我問基辛格,那場事件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他的回答和周恩來差不多。雖然如今的時間走得飛快,但是中國人比別人都有耐心,中國人的時間感和別人不同。中國的100年和其他地方的100年似乎是不一樣的。即便中國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他們可能會耐心等待好幾個世紀。但是他們不會,因為以中國現在的地位完全配得上這樣的野心。 我們無須擔心中國文化霸權。中國菜風靡全球,但是中國的歌劇卻不像中國菜這樣流行。就像義大利的歌劇隨著殖民流傳到了厄利垂亞的首都阿斯馬拉,雖然歌劇院建了很長時間,但是一直沒有任何演出。我們願意去聽威爾第、瓦格納、穆索爾斯基的音樂,有些人願意去以孔子命名的大批藝術中心聽中國戲曲,這些藝術中心花的都是中國納稅人的錢。 莫言能獲得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幾乎不曾聽說另一位諾獎華裔作家高行健的名字,他現在定居巴黎,獲得了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實在是件大好事,為多元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西方文學的主導地位並未受到絲毫威脅。有趣的是,韓國的Psy跳著江南風的舞蹈(在短短半年內,YouYube點擊率就超過了10億)變成了國際明星,但他只是仿照西方模式製造出的一個意外,這種流行來得快也去得快。他又不是邁克爾·傑克遜…… 這些文化中心都是外交攻勢中的一部分。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163個)數量幾乎和美國(169個)相當。 對於78個國家而言,中國是他們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難怪這裡發生一切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但是,我絕對不會說中國的模式可以隨意複製。中國2013年出口額達到了2萬億美元,第一大市場是美國(佔17.2%),然後是日本(7.4%)、韓國(4.3%)和德國(4%)。中國的進口額只有區區3億美元,對中國出口排在第一的是日本(9.8%),接下來依次是韓國(9.2%)、美國(7.1%)、德國(5.1%)和澳大利亞(4.3%)。 有些人不希望中國好好發展,原因簡直莫名其妙: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其實不過是嫉妒和愚蠢作祟罷了。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勢頭退去或者完全潰敗,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應該花點時間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與之前的30年比,中國的產值增速最近已經明顯放緩,一方面是受西方的經濟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另一方面是中國內部的原因。中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0.8%,2011年增長了9.4%,2012年增長了7.8%,2013年徘徊在7.5%上下。雖然增速比之前低,但是仍然領先全球,是全球產值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全球經濟主要靠中國和印度在拉動,印度最近四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比例分別是10.1%、6.8%、4.9%、6.0%,其他自主經濟體在危機發生的這幾年產值增長分別是5.1%、3.8%、3.3%、3.6%。 以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中國的出口遠大於進口,相關文章甚至創建「中國依賴指數」。在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列表中,有135家上市公司收入主要來自中國。如果中國經濟持續走高,證劵市場的行情就會比較好,反之亦然。從2009年到2012年這四年間,中國依賴指數上漲了130%,標準普爾500中所有的公司中國依賴指數上漲都超過了50%。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因為中國在持續發展,經濟情況可能更糟,糟糕的經濟形勢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即便是最發達的國家也不能倖免。因此,無論是誰,詛咒中國就等於詛咒自己。 在發展經濟學中,有個流行術語「硬著陸」,這是和「軟著陸」相對應的一個詞。軟著陸指的是經濟經過一段高增長之後,平穩回落到適度的增長空間,特別是經濟增長過熱之後最需要軟著陸。硬著陸是指遇到不尋常的現實問題,導致經濟急劇下滑,就像飛機大角度傾斜降落一樣。經濟增長不一定要下降到最低或者變成零增長,指的是跟以前的高速增長相比,增長趨勢要大幅下降。 在這一次經濟危機中,很多西方國家都經歷了硬著陸,導致經濟受創。受這場災難影響最大的國家,首先是美國,然後是西班牙、希臘、愛爾蘭、葡萄牙、斯洛維尼亞,最近蔓延到了整個歐元區,這一地區的生產總值,從2010年2%的增長水平,到2012年只增長了區區0.5%,到2013年,變成了0.3%的負增長。以上內容為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摘編自《21世紀政治經濟學》。《21世紀政治經濟學》定價:58.00元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你們真的覺得好看嘛?我覺得很一般。。深度很差。。對中國的認識仍舊非常膚淺。。就來來回回說十三億人。。。中心感很差。。我看完了,竟然都沒什麼太深的印象。。節奏感很差,其實非常平淡。。看的很無聊拍的也很差。。。真的很一般,能一眼看出擺拍。。。wild China 真的拍的比這個好太多了。。
看完了第一集,覺得韓國人啊,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做中國的紀錄片完全是從韓國的角度去描繪:地廣,經濟發展好,錢多,人傻,市場大一直在舉例子舉例子舉例子,沒有就一個點/例子深入的挖掘下去開始的阿根廷種黃豆事放了三分鐘也不知所云,收的又太快和NHK的中國紀錄片比起來(比如中國力量,中華文明之謎,世界遺產系列&<蘇杭,黃山等&>,中國鐵道大紀行,長江天地大紀行等等),簡直不能看,沒什麼營養,和韓國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類似,很淺,浮在表面。**********已經看完了前三集,還是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就此表明一下我的立場吧:韓國這個國家是永遠沒有能力和中國抗衡的,所以KBS這個紀錄片看看就罷了。但是日本的紀錄片得看好幾遍,去琢磨那個國家到底在想什麼,到底怎麼在思考中國。日本對中國的研究兩千年了,即便明治之後輕看中國,還是有很高水準的中國研究(現在的全球漢學研究是不可能繞開日本學界的)。去京大/東大網站上觀察分析一下日本如何鑽研中國的,我覺得真的可以學習到很多。關於明清鼎革之後日本學界對中國的看法(甚至持續至今,明清鼎革比宋元交替更加令日本震驚吧),京大文學部一些老師的文章蠻好的。京大平田教授從清代正音去分析有清一代民族、地域與文化流變:[轉帖]清代鴻臚寺正音考(平田昌司)平田教授關於日本「中國文學研究(日本漢學)」中關於中國(漢?滿清?與西方文明相對且落後的支那?)的研究:平田昌司:木下犀潭學系和「中國文學史」的形成***********日本甲午戰爭之前對中國做了大量的情報搜集工作。日文里,情報幾乎等同於信息的意思,全民間諜的感覺~關於這個topic,南方周末有一期專門有探討,可去南周官網搜搜看,不知道有沒有po上網。***********當然韓國也是很厲害的,不過希望以後不要這麼隨便把中國捧上天,又四處稱呼中國為「掌柜(臟狗)」。我們都不洗澡,我們還在吃草。***********請朝鮮族同胞諒解,我沒有貶低韓國的意思。PLUS:似乎我認識的在韓朝鮮族同胞受到歧視的概率比較大。祖國隨時歡迎你們回來。
紀錄片開頭的地圖上沒有台灣。從這一點上來看就幾乎不可能是所謂「糖衣炮彈」了。
因為我國很多人寧可看著BBC黑中國也會在BBC把中國地圖畫全(加上某寶島)時讚美一下英國佬。可能這就是(美帝視角)豢養的狗和平起平坐的人的區別罷。黑中國的敘述和畫面不少。但非常客觀的事實還是有的。值得鼓掌。
其實中國人沒什麼去看的必要,都是些早就說爛了的東西。 這個片子的目的是教育韓國民眾,討論怎麼發展等等。 因為大部分韓國人都是不怎麼真正了解中國的。
反過來思考一下。
7集質量不錯的紀錄片,可以看出kbs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但中國為什麼很少拍關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韓國的紀錄片?或許有一些短片,但僅僅是什麼風土人情之類的。。。難道中國這麼牛逼,不需要借鑒別國好的地方么?!以前國內電視台完全是ZF的喉舌,現在又過於商業化,天天都是一些娛樂節目,一點營養都沒有!這些人一點責任心都沒有么?
有些人可能說,哎呀,不是電視台不想拍,沒有收視率根本活不了啊。。。我經常看韓國的kbs、sbs、mbc,人家播放的可不僅僅是電視劇、娛樂節目,而有一大半都是與社會相關的節目。他們拍的不僅深入,而且接地氣又好看,很有教育意義,老百姓還非常愛看!推薦閱讀:
※請問在國內如何使用BBC iplayer? 特別想看imagine之類的節目?
※有哪些好的旅遊紀錄片推薦?
※如何評價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怎樣評價BBC今年播出的紀錄片《The hunt》(捕獵)?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的考試結果對中英教育有什麼參考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