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蔣介石表示欣賞和崇拜曾國藩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最近在讀關於曾國藩的書,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蔣和毛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個人性格、革命觀點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卻都表示非常欣賞和崇拜曾國藩,那麼他們二人欣賞的各是曾國藩身上的哪些點呢?


對於毛主席的獨服曾文正這句話,也要歷史地、具體地看。毛主席講這句話的時候正當年輕,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此時曾的意義,一是湖南先賢,二更重要的是曾的強毅精神和行軍帶兵方略,對年輕人是巨大的鼓勵。但是毛主席的稟賦是要高於曾的,也就可以超越他,所以值得注意的是中年毛主席就有轉變,長征勝利結束「過不去的叫坎,過得去的叫財富」,主席這時候就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了;晚年其特別欣賞的,就是文武全才的曹操,此外還有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毛主席一生文武功業,亦不遜魏武。對曾的評價,則變為「地主階級里很厲害的一個」,比「余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要低一些了。

而對於蔣介石,曾的意義更多是理學大家的修身之術。蔣介石其實是很注重自省自製的,如戒色這方面,在日記里都有見一美女心動不已記大過一次之類的事。蔣介石也學習曾國藩靜坐冥想反思的習慣,雖然同時他又是個基督徒。此外,蔣對曾國藩帶兵練兵的思想也很重視,有《曾胡治兵方略》一書。

但是,從實際的治軍帶兵來看,兩人又有明顯的不同。毛澤東帶兵,甚少「結硬寨、打呆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戰在敵後都是以游擊戰為主,規模最大的百團大戰倒是在他生病期間由劉少奇、彭德懷主持的。他的打法一向是機動靈活、大開大合,「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足見毛澤東的天賦較高,屬於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且毛澤東戰略思維優異,同時能放手讓部下去具體執行,對於部下不同的設想,也能認真思考、擇優果斷採納,同時對錯誤主張予以駁斥,如多次採納粟裕主張、堅決反對林彪棄錦州打長春等等。而蔣介石在淞滬會戰等戰役中,屢次與優勢的日軍打陣地戰、防禦戰,而且蔣打仗特別喜歡越級往下指揮,據說甚至一個師甚至一個連的布防位置都要管。抓得細的另一方面是進退失據、猶豫不決,蔣打仗顧忌太多,什麼「有礙國際觀瞻」云云,遠不如毛澤東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來得精闢。


知道人類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哪場么?

答案是太平天國戰爭。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保守估計是4700w人,和整個二戰幾乎不相上下了,更不要說葛劍雄等學者估計實際死亡人數上億。這上千萬的死亡人數中,至少有數百萬人口損失是曾國藩堅壁清野戰術造成的。後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蔣介石學過曾國藩的戰術,所以說曾國藩可是帝師。

說起堅壁清野戰術,很多人不了解,會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一種同仇敵愾、軍民一心的行為,腦補為江凌數萬百姓追隨劉豫州這樣的小說情節。由於太平天國戰爭史料相對較少,我們可以通過張學良回憶當年國民黨「剿匪」,對堅壁清野戰略的具體實施情況管窺一斑。

國民黨當然為了圍剿我黨,實施堅壁清野,燒解放區周邊老百姓的房子。作為當時指揮官的張學良,認為很多時候燒房子是沒必要的,而國民黨軍隊之所以願意執行這個政策,是因為實施過程中搶老百姓東西可以名正言順。所謂發國難財大抵如此,很顯然如此政策的結果,自然是」越剿匪越多「,這和後面河南百姓簞食壺漿迎日軍邏輯其實一脈相承。那麼100年前曾國藩打太平軍,湘軍實施堅壁清野的情況會好一些么?讀者自行揣測。

白起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相比而言曾國藩的遺言就豁達多了,隻字未提螻蟻而提「仁義」,至於蔣校長遺言版本很多,只是無論哪個謠言屬實,都可以肯定他和當年的文正公一樣,也不怎麼在意自己踩死的螻蟻。


原本是寫在@ body some答案下的評論。但寫得長了,body先生並建議我另開一答案以證明自己的智力發育,因此遵從建議。無意證明發育問題,也沒心思與原答主過不去,只是單純表達對那一答案的強烈反對。

要寫好的答案,必須發自肺腑,否則不過嘩眾取寵,毫無必要。如果某些尺度不好拿捏,寫出來可能被建議修改,那樣便無趣了。況且每個人有不同觀點都是正常的,沒必要以贊同票多少來裁決高低,太幼稚。只寫自己想寫的,相信自然會有人贊同。

再次強調,堅決不能容忍「曾國藩是蠢貨」那樣的答案。有兩個建議。

第一,我們生而為人,猶如滄海的水滴,宇宙的微粒,在世間不過百年壽命。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超越時代的眼光和功績。如果能在自己的角色里做到優秀,便稱得上擁有成功的人生。因此,評價歷史人物,應考慮他所處的時代和局限性。這種基本的關懷,不僅是對曾經真實生活過的「人」的同情,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和謙遜之心。某些答案,自以為世故圓滑,卻完全看不到這些。世界若都是這樣的人,想必也沒什麼意思。生活是艱難的,所以需要競爭和謀略,無可厚非。但叢林法則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意義。遠不是。

第二,拋開上帝視角,曾國藩無疑在他的角色下是一個成功者,而且是那個時代的翹楚。不談運氣的成分,天資相對普通,還有疾病困擾的他,最後位極人臣,家族繁盛,正說明他的修身之道處事方法確有很多可取之處。某答案通篇否定,乾貨卻並不多。唯一值得一駁的是他不反清廷的態度。殊不知這是一個儒家學者的信仰操守問題。我們不談信仰,如果按那個邏輯,占人類百分之七十的宗教信徒都是煞筆。敬禮佛祖也好,尊奉上帝也好,能保證發財嗎?這個類比未必完全恰當,但如果有能力,請放眼看看更寬廣的世界。有些話說出來是很嚇人的。在用自己的理念肆意嘲笑他人時,自己又有多成熟呢?

而我之所以認真回復這麼多,以至於生成一個長回答,那是因為:曾國藩即使對現在的年輕人,也完全配得上,而且應該作為一個正面榜樣。從他不厭其煩的修身指導中可以學習到不少有價值的道理。很顯然,這是很多年少氣盛者不能或不願意理解的,但我不希望不太了解的人受到那篇胡說八道答案的誤導。至少我很肯定的是,事業上比那位「領導」成功的「笨」人,應該非常非常多,而他們都願意以曾文正公(或相似的人物)為師。讓年輕人有一個可觸碰的優秀榜樣,是一件大功德。真理通常是淺近的。還有個詞,叫大智若愚。某些人,也不過是被叢林法則洗腦的自私者罷了,卻不知叢林的遠方,還有天空和星辰。可嘆,可憐,好似聰明一世,終化為歷史的塵埃。

再說一個明顯的槽點。那作者稱讚蔣的厚黑,卻把曾貶得一塌糊塗,真是笑掉大牙。蔣堅持寫日記,這習慣就直接學自曾。那作者竟然可以肯定「蔣心裡鄙視曾」,這想像力也是夠厲害。實際上蔣的格局並不高於曾,他一生都奉曾為榜樣。作為政治家,曾國藩同樣手腕靈活,善於籠絡人心,甚至搞過暗殺。雖然軍事稍弱,但畢竟收拾天國有大功,這戰爭是相當慘烈的。人無完人,「曾剃頭」用霹靂手段行菩薩心腸,殺伐略重,或許可以爭議。而居然被說成是迂腐的愚人,那作者或許就只翻了幾頁家書吧,還真以為曾氏婆婆媽媽了。如果見識足夠多,至少應該曾、蔣一起貶。看他敢不敢?畢竟至少在軍事上,蔣根本還不如曾。凡事親力親為,戰略戰術失誤頻繁,按某些邏輯,蔣絕對是「蠢貨中的蠢貨」。

作為儒學家的曾文正,知曉本末之別,所以他的家書只談他認為真正重要的東西。結果我們能看到,曾氏在亂世保得善終,後代人才眾多,真正為這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如此才是綿延的根本。糞土當年萬戶侯,作為不配給歷史上真英雄提鞋的小角色,還請不要過於狂妄。


先來說毛澤東,有空再來談蔣介石

 為學之道,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質之吾兄,以為何如?前者已矣,今日為始。昔吾好獨立蹊徑,今乃知其非。學校分數獎勵之虛榮,尤所鄙棄,今乃知其不是,嘗見曾文正家書有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他務,以致百不一成,此吉豈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學,求分數,尚有何事?別人或謂退化,吾自謂進化也。——摘自毛澤東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信(見《毛澤東早期文稿》第2版,第7頁)滌生日記,吉士要轉移世鳳,當重兩義:日厚日實,厚者勿忌人;實者

「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博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進懼傾記。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摘自毛澤東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見《毛澤東早期文稿》第2版,第85頁)

一、童年生活與求學浸染

曾國藩就是湘鄉人,毛澤東的外婆家就在在湘鄉,他8歲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歲時又在湘鄉東山高小讀過半年書。曾國藩去世與1872年,對於出生於1893年的毛澤東來說是一個並不太遙遠的偉大人物,他在湘鄉的生活求學經歷必定也耳濡目染了關於曾國藩「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事迹。

二、人生導師的誘導

除了題主所說的毛和蔣之外,近代以來推崇曾國藩的人還有很多。從李鴻章、張之洞到袁世凱,從梁啟超到楊昌濟,到陳獨秀無不表示過推崇師法。 毛在青年求學時期很推崇梁啟超,那麼梁啟超又是如何來評價曾國藩呢?咱們用史料說話: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里曾這樣評論;「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 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競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子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半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期而已。」在毛澤東熟悉的《新民說·論私德》里,梁啟超又說:「吾以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優壯年,則中國必由其手而獲救矣。」

1913年,毛澤東進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隨即併入第一師範)後。對他影響較大的國文教員袁仲謙和奉為楷模的修身課教員楊昌濟,都是服膺曾國藩的。楊昌濟在《達化齋日記》(1915年4月5日)中,提到毛澤東這個得意門生,以為他出自農家,「而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余國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滌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基於這些影響,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很下過一番工夫讀曾國藩的著作。後人輯曾所著之詩、文、奏章、批牘、書信、日記等,編為《曾文正公全集》,其中的《家書》、《日記》有各種版本流行於民間。對這兩本書,毛澤東是讀過的。毛澤東當年讀過的《家書》,系光緒年間傳忠書局的木刻本,現韶山紀念館尚收藏有該書的第四、六、七、九卷,每卷的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芝珍藏」。

三、踐行曾國藩的教導獲益良多

前兩條只能說是外部影響因素,真正能讓毛澤東欽佩曾國藩的還是曾在修身、治學、功業上的成就。正如在知乎上大家所闡述的知行合一的精髓一樣,「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毛澤東就是用自己的生活實踐來踐行著曾國藩的教導。

青年的毛澤東強調體育鍛煉,有師法曾國藩之處。1917年4月他在《新青年》雜誌第三卷二號上的《體育與研究》。其中說:「愚自傷體弱,因欲研究衛生之術,顧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學校有體操,坊間有冊書,冥心務泛,終難得益。蓋此事不重言談,童在實行,苟能實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臨睡洗腳、食後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青年毛澤東看來,曾國藩是既有內聖之道,又收外王之效的人物,也就是既傳教又辦事的人物,所以,在《講堂錄》里,毛澤東對曾國藩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范希文《范中淹》,後如孔孟朱(熹)陸(九洲)王陽明等是也。宋韓范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主辦事之人也,范曾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所謂辦事,是指建立事功;所謂傳教,是指建立和傳播思想學說以影響當代和後世。

  在《講堂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時的課堂筆記手稿)中看到,除我們在前面引述的外,還有不少也是出自曾國藩的書信、日記。例如:

  「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曰起而有功。」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遮爾摧沮。」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常用則細,不用則粗。」

  「吾教子弟不離八本: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要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此時須將劾官相之案,聖眷之隆替,言路之彈劾一概不管。袁了凡所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練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茶然自餒也。」

  曾國藩以洞悉「大本大源」為學問之極致,「得大本大源,則心有定向而不致搖搖無著」。毛澤東在1917年8月32日致黎錦熙的信中,著重闌述了他對「大本大源」的探索和認識。其中描述不知「大本大源」之人,「如牆上草,風來兩邊倒,其倒於惡,固偶然之事,倒子善,亦偶然之事。」

令青年毛澤東佩服並引為「大本大源」證據的「收拾洪楊一役」,湘軍獲勝,太平軍失敗,是許多因素造成的。在這一場大戰爭中顯出曾國藩過人之處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動員口號。洪秀全用來動員群眾的,是他從西方傳教士那裡道聽途說來的天主教教義,再由他加以中國化而成的「拜上帝教」,這在中國並沒有根基。曾國藩看準了他的敵人的這一個弱點在《討粵匪檄》中說:

「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自其偽君偽相,下逮兵卒賤役,皆以兄弟呼之。謂惟天可稱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衣不能自耕以納賦,而謂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賈以取息,而謂貨皆天王之貨;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曾國藩以保衛名教作號召,動員士大夫階層和「鄉野老實之人」,參軍參戰。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以傳統的封建文化綱常倫理陶冶維繫軍心;以忠義血性、親子師友關係用將帶兵,將用人權與軍、政、財權合一,開近百年軍閥專制的先河;並仿照戚繼光練兵成法,習勞忍苦,層層統屬,一掃清朝八旗、綠營舊制陋習,終於贏得鎮壓太平天國戰爭的勝利。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時說,洪秀全起兵時,反對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即利用這種手段,撲滅了他。重視輿論宣傳,佔領道德制高點,這種輿論手段,不論是對待敵人,還是對自己的黨內同僚,不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毛澤東一直運用的得心應手。直到晚年,毛澤東還說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中很厲害的人物。


曾國藩真正實現了傳統儒家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內聖外王」人生理想,非常佩服。

他天資平平,早年屢次落榜,初入官場時因個性高傲急躁、鋒芒畢露,致四處樹敵、飽受排擠。後來卻經多年不斷勤奮讀書,修身養德,非但成為一代名臣,還能以傑出的人格品德深受同僚敬重,並影響後世。放眼近三百年來,幾乎難有堪與之比肩者。

更為難得的是,他身居高位時,仍在家書中不斷深刻反省,時時告誡家人要勤奮讀書學習,謙虛低調;人生有旦夕禍福,不可一時順風便得意忘形,需為長遠未來打算。

昔有日本人讀王陽明《傳習錄》,深為嘆服,做一塊木牌,上刻:一生伏首拜陽明。

我擅自將這句話改成「一生伏首文正公」。聊以自勉。


曾國藩最大的功勞,是把一批漢族軍官和官員安插到了清朝的重要崗位上,從此中國就不是滿清的中國而是漢族清朝的中國了。辛亥革命滿清倒台就沒死幾個人,因為滿族已經沒有控制中國的勢力了。

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是大政治家,自然明白自己的高樓大廈是誰奠的基。


曾國藩究竟厲害在哪兒?

2015-10-06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曾國藩,中興名臣,理學家、政治家,文學、軍事也很厲害。蔣介石對他崇拜的是五體投地,床頭常年放著曾國藩家書、日誌等等。毛澤東也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毛澤東和蔣介石都佩服曾國藩呢?論功業,毛、蔣的成就比曾國藩大,都是一國之君;論知識學問,毛澤東並不輸於曾國藩;論打仗,毛澤東古今中外罕見敵手。一句話,毛澤東文治武功都超過曾國藩,他服曾國藩何來?大家還要注意這個「獨」字,就是唯一。

毛澤東的自信大家是知道的,他何曾服過誰?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是輸文采就是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只會射大雕。那麼他為什麼獨服曾公文正呢?

那就是服曾國藩的「做」功。一般人的努力都是在外,按照命運之神的指引拚命前行,建功立業,如劉邦、李世民、朱元璋、左宗棠等。所謂「偉人征服別人,聖人征服自己。」曾國藩是內外兼修,其過人之處在於「內修」,即「修心」,也就是所謂的戰勝自我,去「我執」。一般人連了解自我都做不到,更別妄談戰勝了。

二十年前,我深切地體會到學問之難,總結出了「人生三難」。一、「學」難。學問、知識浩如煙海,而人生苦短,窮其一生僅能涉及其中幾門之皮毛。且花花世界誘惑多多,能沉下心來學點東西確屬不易。大家看看我們周圍,幾個人在讀書學習?二、「思」難。學了一點東西,如果不聯繫實際、聯繫自己加以體會、思考,充其量是個書獃子或故事員。只有從錯綜複雜的事物中找到規律,悟出道理,這才是真學問。今天中國人的毛病就是不獨立思考,被政府、媒體的洗腦,像盲流一樣隨波逐流。三、「做」難。學也學了,想也想了,但如果不能落實於日常的思考和行動也是一場空。學、思、做三難,最難在做,學只要有毅力和恆心就行,思只要有悟性、肯動腦筋就行,但做是要用心的,去不掉心上的雜草是不可能做的好的。

曾國藩的做功改變了什麼呢?答案是:心態。

1、去除自私。曾國藩原來是個毛病很多的人,如非常狹隘和自私,進京趕考時,別人用了一下他的油燈就生氣,並與人吵架了。他發現自己這個毛病後,立即開始改正。他總結道:「尖刻待人會招禍, 恕則可免禍。」通過治心,後來遇到此類事情皆「一笑即可了之。」。

2、去除「粘戀」。就是睡懶覺,每天懶懶散散,功課荒廢許多。為了治理自己的這個毛病,他通過「日課」的方式,即給自己定學習計劃,然後每天通過寫日記來檢查功課,如果發現沒有做到就罵自己禽獸不如,第二天努力改正。他給自己的要求是「吾惟盡一分心做一日事, 至於成敗, 則不復計較。」他總結道:「天下古今之庸人, 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 皆以一傲字致敗。」

3、去除貪婪之心。他雖然深知「人為財死, 少貪少禍。」,但遇事則難免生出名利心。為了克服這顆貪婪的「禽獸之心」,他通過「靜坐克己, 靜坐反思。」的方法檢討自己,為自己定下「治生不求富, 讀書不求官, 修德不求報, 能文不求名。」的目標。通過努力,他自己感覺可以了。結果有一天做夢,夢中出席同僚的家宴,對同僚家的富麗堂皇和豪華氣派心生羨慕。醒來後他對自己非常失望,在日記里大罵自己禽獸不如。再次總結道:「非靜無以成學, 非學無以成才, 寧靜已以致遠。」漸漸地,即使在夢中也不再貪慕名利了才罷休。後來,他遇名利就讓,不僅自己如此,而且要求弟弟和兒子也要如此。

4、求心安。他不是叫「曾剃頭」嗎,殺人無數,如何能心安?他有一副對聯:「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辯證法挺好,可是還有憂。為了克服這種憂慮和恐懼,他通過靜坐,修心,感悟,直到知天命。一旦知天命就無憂了,他說:「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笑而忘之是什麼意思?就是既然一切都是天定,那麼就忘掉人間俗事,自然而然快樂地活著,老天爺想幹什麼反正我也沒辦法,隨便老天爺怎麼安排吧!曾國藩讀了一輩子的書,得出的結論卻是:『不信書,信命』。

5、求「缺」。他的書房叫「求缺齋」,別人要圓滿,他卻求缺。這是致良知,戰勝人慾的大功夫。求缺的意思就是,物極必反,完美意味著極丑,不想得到極丑的結局,那就要有缺的存在,求到了缺,等於得到了完美。

6、「讓」「舍」「挺」的功夫,對多餘的名利主動避讓,這不僅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法,也是保證子孫後代安全的方法。李鴻章是深諳老師曾國藩的「挺字經」,他被趕進破廟,打死也不離京城,憑著一個「挺」字硬挺了過來(等、忍、挺學問很大,是心靈境界強大的表現)。他認為「戒奢要從苗頭開始, 而不是等待以成習慣再行改變, 那就是極為困難了。」

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他要求兒子「凡世家子弟, 衣食起居, 無一不與寒士相同, 可成大器。」結果如他所願,他的兒孫都有出息,突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對父母而言,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始終讓父母寬心;對弟妹而言,曾國藩是最好的哥哥,教導、照顧、體貼入微;對兒女而言,曾國藩是仁慈的父親,也是完美的榜樣。

7、求學問,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最後一套是《冰鑒》,就是看骨相。手相、面相容易看,但誤差比較大,骨相准,但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他的學生李鴻章每每推薦人才給他,他既不詢問也不交談,只是讓李鴻章領著來人去散步,他遠遠地看著,隨後告訴李鴻章他們分別是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什麼職務,壽命如何,將來因什麼而死等等。常常令李鴻章目瞪口呆,連忙在日記中記下,結果都能得到驗證。

8、深諳「概」之道。曾國藩家書中提到一個『概』的觀念很重要,概是古代用於將斗中的米刮平的工具,米太滿了就要把它剷平,以求得均衡。人生在世也是一樣,得失平衡,一個人如果本身太出色而且狂妄的話就太危險了,結果就是『天不概之人概之』了。

人們都是固執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它要與自己的本性和習慣作鬥爭,非常痛苦,戰勝自我是一個異常痛苦的認識和修正過程。

我們知道心苦是遠遠大於辛苦的。辛苦,輕則鍛煉身體,重則腰酸背痛,只要能吃飽睡好,一般無大礙。心苦則不同,它能導致你寢食難安,輾轉反側,心緒不寧,精神恍惚,甚至會致大病。大家去看看曾國藩的日課、日誌、家書,他對自己的要求幾乎到了殘酷的地步,放眼世界,幾人能行?梁啟超這樣評價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然而文正非固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當時諸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逆境之中;……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人的優秀不在聰明而在智慧,曾國藩生於憂患,且智力平平,但那份修心的功夫卻是無人能及。就我個人的體會,像曾國藩這樣艱苦卓絕,對自己苛刻要求的人,說億萬人中難有一人亦不為過!

蔣介石佩服曾國藩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蔣介石日記現在公開了,他是個持之以恆的人,每天堅持寫日記。年輕時有一段時間,為了克服色心,四年的日記中每天發誓遠離女色,可惜第二天見美女就追,然後再罵自己禽獸不如,罵完再嫖,惡習難改讓他非常痛苦。寫日記,罵自己等等都是學曾國藩的。可惜曾國藩有毛病立即改了,他卻改不了,只好佩服曾國藩了。

曾國藩如此不屈不撓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達到無憂的境界,實現「孔顏之樂」。人們往往從表面看曾國藩在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實這只是手段而已。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知天命以達無憂快樂。曾國藩說:「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意思是:一、窮富天定,人是沒辦法選擇的。二、如果不了解命運,不管窮富,憂愁和煩惱都會伴隨一生。三、命運或天命是可知的,通過「誠意」、「立德」、「格物」、「致良知」達到「仁者無憂」的境界就可以擺脫憂愁從而進入快樂之門。(而「立功、立言」是世俗的,一個朝廷重臣如果不「立功」如何站得住腳?不「立言」,寫寫東西,沒有學問如何服眾?這些都是手段。這一點與王陽明一樣,做官、打仗只是為了肉體的生存,而人生的目的是致良知。)

當今一些學者利用人們急於發財成功的貪婪心理,紛紛出書胡說八道,談什麼王陽明、曾國藩的謀略、計策以吸引眼球,豈不知王陽明、曾國藩等儒家聖賢對金錢、名聲、謀略、策略等等是嗤之以鼻的,因為策略、謀略、算計等等都是為名利服務的。歷史上玩謀略和搞霸術的人都受到他們的批判,我們在他們留下的著作里根本找不到對名利的貪婪文字,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他們戰勝名利之心的艱苦努力。因為謀略是俗世的小聰明,是自私,是愚蠢,是違反大道的。

還有,人們說:「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這是不準確的,學習曾國藩做人做事的智慧是應該的。但他的從政思想是不值得學習的,要學只能學王陽明。經商學胡雪岩也是錯誤的,胡雪岩的身上是沒什麼可學的,充其量就是一些賺錢的小伎倆而已,根本無大智慧可言。即使你全部學會還是會以失敗告終,子女磨難重重。胡雪岩臨終前曾對兒子說:白老虎可怕。意即白花花的銀兩害人。胡氏後人中,幾乎無人經商,也無人入仕。

那麼,經商學誰呢?應該學范蠡。也就是陶朱公,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商人中的聖人。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去除官服,改為一襲白衣與西施泛舟於五湖之中。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贊道:「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大家想像一下,富可敵國,一襲白衣的范蠡攬西施在懷,泛舟西湖,那一份洒脫,那一份悠閑,那一份智慧,怎不令人嚮往!而胡雪岩整天抱著「白老虎」和一堆老婆惶惶不可終日。該學誰呢?

加微信號:rdtpys然後關注我的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看了一些評論似乎褒貶不一,不論毛蔣只談個人感受。曾國藩的品質,在於他做人做事的態度,詮釋的是一個天資平平的人,可以通過自我的學習修養,改變一切!這種堅韌不拔的態度是適合任何一個人的


我特別喜歡曾國藩,私下管他叫老師。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他說的很多話,細細品味,真人生至理。毛公曾說他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他的書蔣介石放在床邊。若能按他的話修行,絕對能做到人上人。。可惜我看到很多回答,為老師身後被如此多的人調侃,污衊而遺憾,竟然感覺這不是在知乎,不像我感覺在知乎應該有的水平。。 附上李鴻章對曾文正公的輓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再附上左宗棠挽曾國藩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我是曾國藩的粉絲,來回答就是來罵body some的,對這位親我是從未接觸,甚至曾國藩我也說不上非常了解。但是他的觀點我實在是無法苟同,什麼叫:

我不否認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智商,所以你也不要再懷疑他們的腹黑了。其實不是他們崇拜曾國藩,而是叫人學習曾國藩,而已。

曾國藩的修身,治學就沒有什麼可取之處?蔣,毛有這麼淺薄?你對清末的歷史了解嗎?親。

嘩眾取寵,騙人眼球!要是您是專門搞這方面研究的,勸您改行,越快越好!


毛的這句話我記得是寫在給他半師半友的學者黎錦熙信里的,這封信非常重要,通常被稱為《貫通大本大源》,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標誌之一。這不是毛認識水平不高時的隨便一說(我也曾經如此認為),相反,他服曾國藩的原因,是他今後一生貫徹的準則。

這文章不長,建議仔細讀幾遍,自然會明白毛所謂「獨服曾文正公」究竟是服的什麼。

邵西先生閣下:

省城一面,幾回欲通音問,懶惰未果。近日以來,頗多雜思,四無親人,莫可與語。弟自得閣下,如嬰兒之得慈母。蓋舉世昏昏,皆是斫我心靈,喪我志氣,無一可與商量學問,言天下國家之大計,成全道德,適當於立身處世之道。自慟幼年失學,而又日愁父師。人誰不思上進?當其求塗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勝言者,蓋人當幼少全苦境也。今年暑假回家一省,來城略住,漫遊寧鄉、安化、益陽、沅江諸縣,稍為變動空氣,鍛煉筋骨。昨十六日回省,二十日入校,二十二日開學,明日開講。乘暇作此信,將胸中所見,陳求指答,幸垂察焉。

今之天下紛紛,就一面言,本為變革應有事情;就他而言,今之紛紛,毋亦諸人本身本領之不足,無術以救天下之難,徒以膚末之見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無他,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而已矣。己之本領何在,此應自知也。以欂櫨之材,欲為棟樑之任,其胸中茫然無有,徒欲學古代奸雄意氣之為,以手腕智計為牢籠一世之具,此如秋潦無源,浮萍無根, 如何能久?

今之論人者,稱袁世凱、孫文、康有為而叄。孫、袁吾不論,獨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細觀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實在何處,徒為畢言炫聽,並無一干豎立、枝葉扶疏之妙。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處之完滿乎?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複雜, 而又有數千年之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

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之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憲法、 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則此等枝節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夫以與本源背道而馳者而以之為臨民制治之具,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於敗亡哉?而豈有毫末之富強幸福可言哉? 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於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然今之天下則紛紛矣!推其原因,一在如前之所云,無內省之明;一則不知天下應以何道而後能動,乃無外觀之識也。故愚以為,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張,萬夫走集;雷電一震,陰曀皆開,則沛乎不可御矣!閱書報,將中外事態略為比較,覺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潔,遍地皆污。 蓋二者之勢力,無在不為所瀰漫也。思想道德必真必實。吾國思想與道德,可以偽而不真、虛而不實之兩言括之,五千年流傳到今,種根甚深,結蒂甚固, 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懷中先生言,日本某君以東方思想均不切於實際生活。誠哉其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儘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也。

今人動教子弟宜立志,又曰某君有志,愚意此最不通。志者,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謂也。今人所謂立志,如有志為軍事家,有志為教育家,乃見前輩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也,羨其成功,盲從以為己志,乃出於一種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 道理,奉以為己身言動之准,立之為前途之鵠,再擇其合於此鵠之事,儘力為之,以為達到之方,始謂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為真志,而非盲從之志。其始所謂立志,只可謂之有求善之傾向,或求真求美之傾向,不過一種之衝動 耳,非真正之志也。雖然,此志也容易立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此又學之所以貴乎幼也。今人學為文,即好議論,能推斷是非,下筆千言,世即譽之為有才,不知此亦妄也。彼其有所議論,皆其心中之臆見,未嘗有當於宇宙事理之真。彼既未曾略用研究工夫,真理從何而來?故某公常自謂:「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挑戰」,來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挑戰 與否,亦未可知。蓋研究日進,前之臆見自見其妄也。顧既騰之以為口說,世 方以為賢者之言,奉而行矣,今乃知其為妄,寧不誤盡天下!弟亦頗有蹈此弊傾向,今後宜戒,只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探討既得,自然足以解釋一切,而枝葉扶疏,不宜妄論短長,佔去日力。閣下以為何如?

聖人,既得大本者也;賢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聖人通達天地,明貫過去現在未來,洞悉叄界現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聖人復起,不易吾言」。孔孟對答弟子之問,曾不能難,愚者或震之為神奇,不知並無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執此以對付百紛,駕馭動靜,舉不能 逃,而何謬巧哉?(惟宗教家見眾人以為神奇,則自神奇之,如耶蘇、摩哈默德、釋迦牟尼。)

欲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張以行,不盲從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學不可。吾見今之人,為強有力者所利用,滔滔皆是,全失卻其主觀性靈,顛倒之,播弄之, 如商貨,如土木,大亦不可哀哉!人人有哲學見解,自然人己平,爭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某君語弟:人何以愚者多而智者少哉?老朽者聰明已蔽,語之以真理而不能聽,促之而能動,是亦固然不足怪。惟少年亦多不顧道理之人,只欲冥行, 即如上哲學講堂,只昏昏欲睡,不能入耳。死生亦大矣,此問題都不求解釋, 只顧目前□米塵埃之爭,則甚矣人之不智!弟謂此種人,大都可憫。彼其不顧道理者,千百年惡社會所陶鑄而然,非彼所能自主也,且亦大可憐矣。終日在彼等心中作戰者,有數事焉:生死一也,義利一也,毀譽又一也。愚者當前, 則只曰於彼乎,於此乎?歧路徘徊,而無一確實之標準,以為判斷之主。此如牆上草,風來兩邊倒,其倒於惡,固偶然之事;倒於善,亦偶然之事。一種籠統之社會制裁,則對於善者鼓吹之,對於惡者裁抑之。一切之人,被驅於此制裁之下,則相率為善不為惡,如今之守節、育嬰、修橋、補路,乃至孝、友、 睦、雍、任、恤種種之德,無非盲目的動作。此種事實固佳,而要其制裁與被制裁兩面之心理,則固盡為盲目的也,不知有宇宙之大本大源也。吾人慾使此愚人而歸於智,非普及哲學不可。

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政治、法律、宗教、禮儀制 度,及多餘之農、工、商業,終日經忙碌,非為君子設也,為小人設也。君子已有高尚之智德,如世但有君子,則政治、法律、禮儀制度,及多餘之農、 工、商業,皆可廢而不用。無知小人太多,世上經營,遂以多數為標準,而犧牲君子一部分以從之,此小人累君子也。然小人者,可憫者也,君子如但顧自己,則可離群索居,古之人有行之者,巢、許是也。若以慈悲為心,則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體也。吾等獨去,則彼將益即於沉淪,自宜為一援手,開其智而蓄其德,與之共躋於聖域。彼時天下皆為聖賢,而無凡愚,可盡毀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氣而吸清海之波。孔子知此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鵠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儘力於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弟對於學校甚多不滿之處,他日當為書與閣下詳論之。現屆畢業不遠,畢業之後,自思讀書為上,教書、辦事為下。自揣固未嘗立志,對於宇宙,對於人生,對於國家,對於教育,作何主張,均茫乎未定,如何教書、辦事?強而為之,定惟徒費日力,抑且太覺糊塗。以糊塗為因,必得糊塗之果,為此而懼。弟久思組織私塾,采古講學與今學校二者之長,暫只以叄年為期,課程則以略通國家大要為準。過此即須出洋求學,乃求西學大要,歸仍返於私塾生活,以幾其深。懷此理想者,四年於茲矣。今距一年之後,即須實行,而基礎未立,所憂蓋有叄事:一曰人,有師有友,方不孤陋寡聞;二曰地,須交通而避煩囂;叄曰財,家薄必不能任,既不教書,闕少一分收入,又須費用,增加一分支出,叄者惟此為難。然擬學顏子之簞瓢與范公之畫粥,冀可勉強支持也。閣下於此,不知贊否若何?又閣下於自己進修之籌畫,願示規模,作我楷法。

潤之

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毛的意思很清楚,要想做大事,必須胸中有學,這個學不是支離滅裂的學問,而是以哲學為根基的對於世界和社會的總體認識和把握。他說「獨服曾文正公」,就是緊接這句話的,意思指向非常清楚:曾國藩是胸中有學的,有哲學根基的——當然可以認為這種根基是反動的保守的,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有了總體認知,各種具體舉措才能有所本,所以收拾太平天國才能「完滿無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的思想根源是「保衛名教」,這個就把維護清朝統治這個具體任務和維護兩千年來傳統思想文化制度的大義名分統一起來了,在立意上一下就高了。所以曾國藩能夠羅致人才,並不單單靠現實利益,也是有理想主義的成分的。

毛在此後一生中,始終把提高哲學認識水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作為比具體事務更根本的問題。反覆向黨內強調這一點。中共也成為歷史上罕見的書生領軍秀才造反的群體。有人以為中共是土共,卻忽視了中共是二十世紀中國政壇上最注重理論建設和思想建設的政黨。這個和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的認識是有關係的。

我以為毛對曾的佩服主要就是這個原因。毛這時是24歲。我們24歲在幹啥?


黑完孫中山,然後再黑曾國藩,,,都是一群什麼人,非要這麼嘩眾取巧么


人在年輕的時候,崇拜過多少不靠譜的人物啊。毛在說那番話的時候才20多歲,就連康有為、梁啟超等他都崇拜過。。所以,算不得什麼。


作為最高統治者(尤其是由軍權而及政權的兩位曾經的下層人物)有誰不喜歡曾文正公這樣的模範臣子呢,並且他們說的和心裡想的你認為必須完全一致嗎


兩個大王都喜歡美玉,兩個大王和玉都沒問題


曾國藩集文武於一身,以儒學為意識形態進行宣傳,武能統籌全局,憑藉地方武裝、私人勢力逐鹿中原。湘軍這種組織形態以後深刻影響了中國武裝勢力的構成。毛蔣二人中,毛更肖之。


沒有脫離利益的的意識形態!

他們推崇曾國藩,是因為曾國藩剿滅太平軍後沒有推翻滿清而是繼續忠於清朝。當領導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部下忠於自己?可是如果領導忠於別人,他自己有可能成為領導嗎?這就是人性的自私!學曾國藩是讓別人學!而不是讓自己學!清官留給別人,貪官留給自己!


毛和蔣欣賞曾國藩是從兩個不同方面出發的。這兩個不同的方面最終也造就了他們成就功業的格局。

毛評價曾國藩有好幾次,最為出名的一句話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許多人聽說過這句話,但可能不知道這句話是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原因說的。這句話是在1917年,那時毛才24歲,寫給他的老師黎錦熙的信里說的。原文是這樣的:「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複雜,而又有數千年的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大本大源。」而這封信的主要內容就是探討「大本大源」。從這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毛認為曾國藩收拾太平軍是「動了天下之心」的。

那麼,曾國藩是怎樣觸動天下之心的,找到什麼「大本大源」了呢?他為了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來討伐太平軍,撰寫了「討逆」檄文。他指責太平天國的耶穌新約之說取代孔子之經,「舉中國數千年社義之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痛哭於九泉。」從而把自己的討伐洪楊之戰拔高到捍衛中華文化和「國脈」的「道統」聯繫起來。這一號召,既得到了清廷的支持,也獲得了漢族士大夫的支持。

既然是說圓滿,就不僅僅是口號那麼簡單,在討伐太平軍的戰略上他也是棋高一著。他定的戰略是以強大的水軍控制長江,然後順江而下,逐一拔除南京外圍的據點,最後攻取南京。在這一點上,戰略上也是非常具有長遠眼光的。

毛是如何將從曾身上看到的優點運用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去的呢?在漫長的革命道路中,毛在早期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來來團結中國90%的農民,後期在日本侵略中國時又及時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來團結全國各界愛國人士,以聚中華之力抵抗日本。這就是他發現的動中國人民之心的「大本大源」。

毛對軍事的理解也是極為深入的。1938年,他在《論持久戰》中就分析出日本在第二階段要把蘭州,武漢,廣州連成一線的企圖;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他就看出了希特勒企圖攻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以切斷伏爾加和奪取巴庫的目的,然後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灣,並讓日本出兵滿洲,準備在斯大林格勒攻下後進攻西伯利亞的戰略方針。1947年,在遼瀋戰役開始之前他就看出錦州對於全國戰局的要害之處。毛在戰爭中,能夠運籌帷幄,放眼全局,點中要害的高屋建瓴的風範很難說沒有從曾國藩身上得到啟發。

蔣是比毛更崇拜曾國藩的。1921年,蔣重新得到了他以前在戰場上遺失的《曾文正公全集》,他很開心,在日記中寫到「今竟復見,不啻舊友重逢也」。可見他曾國藩的感情。

那麼蔣都學習了曾國藩的哪些方面呢?

主要是修身養性的方面。1922年,他曾節錄曾國藩的名言作為自己的「借鏡」。其內容有「慮忘興釋,今盡境空」;「涵詠體察,瀟洒渡定」;「韜光養晦,忍辱負重」;「以志帥氣,以靜制動」。他將曾國藩的「逆來順受」、「虛心實力」的名言抄在日記首捲來勉勵自己。他還將《曾文正公家書》送給自己喜歡的黃埔子弟,以教化他們向曾國藩學習。

學習曾國藩落實到具體行為上,蔣也有許多體現。比如,他身姿挺拔,腰桿像鋼板一樣堅挺;他寫的毛筆字多為楷書,剛勁有力,整齊劃一;他崇尚忠孝,以此頓教下屬;用人方面,他也學習曾國藩,喜歡用小事來考察人才。可以說,蔣把曾奉為偶像,一生都在向曾國藩看齊。但是蔣作為國家領袖,他沒有學到曾國藩高屋建瓴的大戰略、大格局,這與毛相差就太遠了。

如果說毛學到了曾的精髓,青出於藍勝於藍,那麼,蔣就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無異於東施效顰。


準確來說是青年時代的主席崇拜曾國藩,而大隊長則是終生唯曾國藩馬首是瞻。

主席在一師時是學到了理學的真傳的,大隊長則是一直在求取理學的道路上掙扎。

大家比一下,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


蔣不清楚,毛的話有諸多原因:

1.同鄉。湘鄉屬湘潭,毛本人跟湘鄉又沾親帶故;

2.毛父是湘軍一員,隨軍出征、轉戰數地。毛父毛母肯定會把這段經歷講給毛聽,湘軍統帥曾自然就有了一個光輝形象;

3.毛出生之時,家境窮困,毛父不得不從軍征戰。數年後攢下了一份家業,這才使得一家人衣食無憂。故而,不論毛家、鄉親、毛父戰友及數十萬湘軍老兵眷屬等等,自然對曾多有讚美;

4.湘軍得勝之後,大力興辦學校,學校自然對曾多有讚美;

5.長大之後,毛在長沙求學,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而曾也曾在第一師範前身的書院就讀,兩人是校友;

6.毛從軍參加辛亥革命,革命勝利後退伍求學,未料軍閥混戰,學校多次遭遇亂兵。第一師範於是自建武裝保衛學校,距離最近的大軍事家曾胡等人自然成了關注的人物;

還有其他等等等等。

總而言之,毛對於曾的欣賞崇拜應當比蔣要純誠,研習更用心、理解更深刻。


推薦閱讀:

蔣介石和毛澤東懂外語嗎?
蔣不反共,國民黨在大陸會亡嗎?
最早訪華的西方特使是如何與中國皇室交流的?
清朝退位民國建立算不算禪讓?
如果孫中山能活到1927年,國共還會決裂嗎?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蔣中正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