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唐納德·特朗普決定重返月球並且最終登陸火星?


我潑個冷水,政治意味大於實際意義,不要高興太早。登陸火星這種事,是要持續十幾年不止一個總統任期,而且要花費大量錢財。我們就先不說他怎麼在減稅、基建、軍費等等一大堆花錢的薄弱財政中搞出錢來,就算是特朗普有這個錢,這東西也不可能短短几年搞出來,科學進步不是魔法,有一定周期的。即便現在特朗普支持,以特朗普這個不受待見的情況,下一任也會推翻計劃。當年要不是蘇聯首先進入太空開啟了太空爭霸,美蘇兩國爭相以這個東西佔領意識形態制高點,搞太空爭霸就可以獲得選票,鬼才可能持續十幾年的巨大投入呢。

這個東西不確定性這麼大,為什麼特朗普要提出來,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政治上的考量,事實上特朗普做的事和金三胖是一致的。金三胖是受過完整西方教育的青年,而且挺喜歡打籃球,可他在任何時候出席活動和會議的時候都是土的要命的大背頭,大胖子身材和樸素著裝,就是因為這樣和他的祖父能最大限度的形象重合,可以喚醒民眾對金大胖的情感記憶,為自己增加政治信任和政治背書。而川普的此番表態,其實就是想喚醒美國民眾對於冷戰時期的傑出總統比如里根的記憶,喚醒民眾對那個America great時期的記憶,讓別人以為他就是里很意志的化身和繼承者。

這個手法雖說用爛了,但是相當神妙和好用的,看看知乎上多少野生川粉把川普和里根相提並論就知道了。川普之意不在火星,在乎選民之間也。不過這個東西還是有可能搞出點成果的,因為技術進步了這麼多,登月的花費應該會降不少,只要能在任期內搞出登月的噱頭和動作,下一任會不會砍,那就不是他考慮的了。

另外,我覺得可能川普生於1946年,太空競賽時期正值他的青少年時期,應該給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這估計成了他內心隱秘的渴望。那個當年看著電視中美帝飛向月球的少年,本以為這是人類開啟宇宙大時代的開端,卻不想事到如今還在地球這個搖籃里打轉。如今正是大權在握,放飛一下自己少年時代的理想,也是一件相當有情懷的事了。


謝邀,這麼說吧,這個事情是不是川普在任,根本沒有影響

美國航天發展到今天的高度,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連續性

畢竟所有的航天技術基本都是由納稅人的錢發展而來的,而政治家們作為頂層的利益分配者,他們的態度能直接決定了對於航天的扶植態度,也間接影響了航天的發展速度。

但如今已經很難出現某一個政治家決定一個時代脈絡的情況了,在戰爭年代可能需要強人、鐵血、獨裁。而目前的國際形勢已經不太允許如此,按照199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民眾的著名一句:「笨蛋,哪個傻瓜都能當總統,只要讓格林斯潘繼續當美聯儲主席就好了」。就可以看出總統在民眾心中甚至不如主管經濟的聯儲主席重要。

換句話說,今天的美國總統到底是川普還是希拉里,真的會有大的區別么?如果有區別也是共和黨和民主黨態度的區別,而不是他倆的本人意志。

但是發展航天事業,則是美國自從羅斯福總統時代就一直堅持的事情,這麼多年來從未動搖。

1933-1945,羅斯福總統,任上極力推動美國火箭/導彈事業發展;

1945-1953,杜魯門總統,最輝煌的就是一上任的時間就立即命令中央情報局策划了著名的迴紋針行動:秘密進入原計劃的蘇聯佔領區,以不惜違反戰後公約的代價,偷偷進入德國v2火箭生產基地,將大量火箭半成熟產品和技術圖紙、技術人員運回國內。最著名的莫過於引進大名鼎鼎的馮布勞恩,這位18000枚v2火箭的父親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戰爭處罰,反而被得到重用成為美國火箭設計總師,包括登月火箭土星五號在內的絕大部分美國火箭都由他設計而來。

1953-1961,艾森豪威爾,這位曾經的五星上將更是將美國航天推到新高度:美國在他任期內擁有了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枚火箭、第一枚地球衛星、第一枚月球探測器等等成就。更重要的是,艾森豪威爾時代美國的航天計劃已經基本成型。

1961-1963,肯尼迪,他剛一上任就迎來美國第一位宇航員升空。他基本延續了艾森豪威爾的所有政策,也順勢發表了那個人類航天史上最著名的演講:「我們要去月球,不是因為它很簡單,而是它很困難」「我們要力爭在70年代之前,把美國人送上月球,再安全送回地球」。但很不幸,他其實在任上就被刺殺了,期間馮布勞恩設計的火箭距離登月還相聚甚遠。但在此之前,他最大的成就是促進了美國整個航天委員會的建立,這個委員會全盤建設了整個NASA!阿波羅計劃也正式立項。

1963-1969,約翰遜,他是接替了被刺殺的肯尼迪,但後續他的名字更多的是因為NASA的林登約翰遜中心所被人熟知。他的任期內,土星五號火箭計劃、雙子座計劃、月球勘探者計劃等全部完畢,阿波羅計劃和NASA在1967年達到歷史頂峰,平均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NASA的預算達到了美國聯邦預算的4.5%,超過今日的10倍都不止。

1969-1974,尼克松,剛上任就迎來了阿波羅計劃的最輝煌階段,阿波羅11月登月成功。但此時美國的政策由於越戰壓力和石油危機等突變,美國全面停止登月和深空探測,但並不代表全面停止航天事業。所有的焦點轉移到了近地空間開發,美國最著名的軍事衛星項目都來自於此階段、太空梭也在孕育中。

1974-1981,福特和卡特兩位總統,基本延續尼克松總統所有政策,此時最著名的是美國各種軍事衛星的成就,哈勃望遠鏡的前身-美國的鎖眼軍事衛星等是典型,太空梭全部建設完畢。

1981-1989,里根。再經過十幾年工業界對阿波羅計劃所積累下來的技術消化吸收後,美國迎來全面和蘇聯技術決戰的時刻。太空梭升空,軍事衛星達到頂點,GPS星座開始建設,里根順勢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成為壓倒蘇聯軍工和工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1989-1993,老布希。任內蘇聯解體,雖然關於航天進展乏善可陳,但這幾年內並未減少航天投資。

1993-2001,柯林頓。開始全面拉攏俄羅斯和新成立的歐空局,向日本輸送航天技術,將最有可能挑戰美國航天地位的國家全部籠絡其中,既是糖果也是棒槌。期間,美國的航天優勢隨著俄羅斯的全面退步達到最高點。在美國的帶領下,世界終於進入了航天發展的新時代,又一個突飛猛進但是大合作的時代開始,國際空間站建成。

2001-2009,小布希。任內最偉大乃至決定了美國航天未來的就是他簽署的美國航天發展規劃,直接規定了要求NASA退出近地空間,要求他們重新帶領美國航天天頂科技,重返月球和征服火星的規劃就是從此時開始。當然,退出近地空間是指全面讓給商業航天,他任期內洛馬和波音開始迅速瓜分近地空間市場,從火箭到飛船開始大規模壟斷。

與此同時,美國的商業航天開始全面崛起,後來大名鼎鼎的space-x,bigelow,blue origin大都從此時起步。

2009-2017,奧巴馬。任期內美國商業航天的崛起就不必說了,經過全面扶植,space-x迅速成長為可以對抗任何一個國家發射市場的公司,在2018年甚至有能力挑戰美國之外所有國家的總和。而NASA的焦點則全面轉向深空,各種大型空間望遠鏡、昂貴的火星探測、木星土星探測,都達到人類歷史上的巔峰。之前的戰神火箭,後來轉型的太空發射系統,還有獵戶座飛船,都進入快速建設階段。

2017-,川普。再不濟,你也得繼續維持小布希時代以來的政策對不?奧巴馬當政期間,已經把跟俄羅斯的合作、尤其是合作建立月球空間站的政策談妥,為了登月和登陸火星的太空發射系統和獵戶座飛船已經全部測試完畢,且二者總和已經燒掉了400億美元以上。

那麼,請問當這個既定的事實放到你川普老爺面前簽字的時候,你會怎麼想?

他唯一能決定的是發展速度快慢(投錢多少),而不是到底是往哪個方向發展。

人家川普又不傻!

我已經回答了很多關於探月的話題了。。。。。

太空精釀:人類做過哪些偉大的探索,改變了歷史進程?

太空精釀:美國登月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質疑?

知乎live:阿波羅登月疑雲揭秘

太空精釀: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ASTP)為何而提出?其歷史背景、目的是什麼?

太空精釀:為什麼人類在過去的 40 年沒有再登月球?

太空精釀:八十年代起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停滯不前,是因為航天事業發展遇到瓶頸還是人類已經知道地外高級生命的存在?

太空精釀: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太空精釀:人類航天在 5 年、50 年、500 年的尺度上所需要解決的最重大問題分別是什麼?

太空精釀:如何評價 SpaceX 在 2017 年國際宇航大會上的發布會?

太空精釀:如何看待美國重建國家航天委員會(NSC)?

太空精釀:以美國目前的整體水平,能夠在 2030 年左右送宇航員登陸火星嗎?

太空精釀:為什麼美歐的航天計劃重點都在火星、深空這些不著邊際的領域,而不是更務實地推進近地軌道和月球的項目呢?

太空精釀:如何評價俄美同意在月球建新空間站名為「深空通道」?

太空精釀:「登月無用,不如拿來改善民生」的說法有道理嗎?

本文所有圖片(版權聲明及來源)及部分內容,都來自本人的知乎電子書:

離開地球表面:一小時讀懂人類航天史


我覺得最大的意義是人類總算回歸到正確的發展方向了。


用一個中國典故來形容:望梅止渴。

我以前看過這麼一句話:一個成功的老總要給上層員工分餅,跟中層員工吃餅,給下層員工畫餅。

特朗普當了這麼多年老總,怕是深諳此道的。登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即使有過先例,恐怕也需要十餘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來重建。更為關鍵的是,錢怎麼解決。當年的登月可是傾全國之力,即使現在科技進步,也需要巨額投入。美國財政赤字已經是天文數字,又要減稅又要再工業化還要登月,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何況一個國家。

因此,特朗普此舉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蘇美之間的太空競爭就從未停歇。美國登月是那個時代美國在冷戰中的標誌性勝利,極大的凝聚了美國的內部力量,也鼓舞了整個國家人民的信心。對於無數美國人,登月都最能勾起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美國至上的回憶。

特朗普的MAGA口號,目的是要重建美國主體民族的團結,以這部分選民作為自己的靠山,再來改革國內體制。其內政外交也是重點圍繞這部分選民。近年來,美國在太空建設上停步不前,並遭受中國巨大的追趕壓力,讓政府飽受批評,讓很多美國人失去了當年首先登上月球的自豪感。登月,這麼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符號,它的重建既可以讓老一輩美國人回味這個美麗時刻,又能讓社會支柱的中年人得到鼓舞,還能給年輕一輩描摹一個美好願景。可謂一舉多得。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精氣神。精神垮了,再強大的肉體也會接著垮掉,蘇聯就失敗在這。

特朗普要想實現自己的政策,保證連任,就必須從物質到精神兩方面重塑美國主體文明即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明,把這些選民全部團結到這個旗幟之下,給予他們希望,給予他們前進的動力。這需要很多的措施和政策,登月就是其中一個既簡單又不花多少錢的運作。他只需要畫個餅,隨後在預算上卡住,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但宣傳上的收益就能很巨大。另外如前所說,登月是個長期過程,即使特朗普連任也肯定不會在他任內實現。就算最後進展不順或失敗了,他也大可把責任推給下任總統。怎麼算都不虧。特朗普十分明白,自己要做好的只是自己這八年的任期。目的很明顯,扭轉整個美國的社會意識,重建美國的領先姿態。目前來看,他比想像中的更有戰鬥力,很期待他在第二任期會有怎樣的作為,如果他連任的話。


搞太空競賽總比窩在地球上煉蠱強吧。


我沒意見,但是只有一個:錢從哪來?

減稅,稅收少了,財政收入減少。

提高軍費,消耗一部分國庫開支。

錢呢?

花錢誰都會,我也會,掙錢呢?又要發國債?

登月都多少年沒幹了,要干又要重頭做起,這筆開銷怕是不菲。

而且阿拉巴馬州共和黨輸了,阿拉巴馬都能輸我也是大寫一個服字,到時候共和黨和民主黨現在差距只有1票,什麼時候國會反轉誰都說不清,發債也得國會同意,要是民主黨重新掌握國會。

不要跟我說擴大稅基會增加稅收的廢話,不服氣去看里根減稅後衝天的赤字。

唉……不敢想,不敢想。


看我的簽名。。。

這是人類最後的希望,是全部坐吃等死在地球養蠱還是奮力一搏嚮往星空宇宙就看大家跟不跟上了。

這和幾十年前不一樣,那時候真是有獨木舟過太平洋的感覺,也只能是揀幾塊月球石頭回來,而幾十年後的今天,科技金字塔在慢慢磊高。現在隨便一個智能手機的功能超過當時的NASA計算機。

阿波羅上面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2.048MHz,2048字的RAM,36864字的ROM,現在casio計算器的主頻都有30MHz。太空梭上的飛控計算機處理速度只有0.4MIPS,不到Xbox處理速度的百分之一。

新式的艙內宇航服

當時登月月球車和機器人和今天你們看到的可以後空翻的機器人猶如嬰兒和青年。

最大的問題還是錢的問題。很多人說當年登月花了幾百億,相當於美國5%的GDP,這太嚇人了,豈不知如今仍致力於月球探測的國家,投入均已遠少於美、蘇。

1990年,日本發射「繆斯」A號科學衛星,成為繼美國、蘇聯後第三個探測月球的國家。2005年,日本宣布要在2025年前實現載人登月,並建立月球太陽能研究基地。當時,日本空間探測局每年的經費為15億美元,為同期美國的1/12。印度在2003年也制定計劃,要在2025年實現宇航員登陸月球。當時印度每年用於空間技術的研究經費約3.5-4億美元。

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立項於2001年,至2004年定名為「嫦娥工程」,由國家初步投資14億元。2007年,發射了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2010年發射「嫦娥二號」,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2017年,中國預計發射「嫦娥五號」,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至於中國在登月計划上的投入,2013年,在探月工程中任總設計師的吳偉仁的說法是:「探月計劃的總投入大約佔國家GDP的萬分之幾」(2013年中國的GDP為59.52萬億元)。

那麼美國重返月球所花費可能遠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貴。

別忘記馬斯克的SPACEX就是為了大幅降低太空運輸成本而設立的,而且他已經成功了。

當年的土星五號是重型火箭,蘇聯N1火箭就沒能搞出來,而今天中國也沒有,長征五號只有25噸運載能力,如果以這個來登月不能按照美國已經有的經驗來,倒是等2020年傳說中的長征八號中型火箭要試驗升空,2030年計劃書上的重型火箭首飛。

但是你看看美國:

中間這個是土星五號。

也許中國應該和美國合作而非競爭,這是關係全人類的利益,想當年冷戰期間美蘇都有空間合作:

1975年美蘇宇航員合影。

這是急不來的。美國這次登月還有個其他任務就是在月球上設常駐基地。三級跳,從空間站中轉,到月球基地,到火星基地。

------

美國宇航局(NASA)華盛頓特區總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宇航局長邁克爾-格里芬親自披掛上陣,逐條解密總投資1040億美元的美國宇航局2018年再次登月計劃。

  登月載人工具:長大長高長壯的「阿波羅」

  2018年的美國再度登月計划到底是啥樣?宇航局長格里芬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是長大長高長壯的「阿波羅」(註:美國的60年代的登月計劃)!

  確實,此次計劃無論從項目本身還是從載人登月運載工具來說,都是「大了一號」的「阿波羅」。

  先以載人登月運載工具為例,即將研發出來並派上用場的「宇航員飛行艙」外形就跟「阿波羅」飛船一樣是圓錐體,可個頭卻要大一號---不僅體型比「阿波羅」飛船大出半圈,從「阿波羅」的3.9米底徑增加到「宇航員飛行艙」5.5米,而且體重也增加了一半以上,達到25噸。格里芬局長笑著比喻說,新的載人登月運載具看起來就像是「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從一個「普通的小弟弟」長成「格外強壯的超級勇士」。

  除了個頭大外,「宇航員飛行艙」的實際載人數目也增加了一倍,最多可以搭6名登月宇航員,而「阿波羅」飛船當時最多只能搭3人。

  不過,在2018年第一次登月的時候,「宇航員飛行艙」將只搭載4名宇航員登上月球,主要從事前期考察工作,沒有必要齊裝滿員。

  登月火箭:35層樓高能載125噸

  長大一號的載人登月運輸工具當然要由大一號的運載火箭來發射推進。那麼,新的火箭將大到什麼程度呢?格里芬透露說,新火箭的高度將有35層樓高!

  據法新社和《新科學家》報道,美國宇航局眼下正在設計這種全新的超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其計劃的運載力將高達125噸,其中「宇航員飛行艙」將置於火箭頂端,且裝有逃逸系統,使宇航員盡量遠離噴火的火箭發動機,避免燃料箱隔熱材料脫落產生的風險。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計劃,美國現在所有的太空梭以及火箭將於2010年**。因此,美國宇航局希望新一代火箭將於2011年前研發成熟,2012年首飛,開始為登月練兵。

  登月過程揭密:分五步登上月球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構想,2018年的登月行動將分五步走:

  據美聯社和《新科學家》報道,整個登月飛行系統由多個不同功能的飛行器聯合構成,分次發射進入太空。

  第一步,登月宇航員乘坐的新型「宇航員飛行艙」由多級大推力運載火箭搭載升空後,與預先發射並進入環繞地球軌道的「地球出發站」和「登月艙」兩個飛行系統對接,組成穩定的飛行器聯合體系統。

  第二步,火箭推送聯合體系統飛向月球軌道。

  第三步,登月艙與「宇航員飛行艙」脫離,宇航員乘坐登月艙降落到月球表面,留著自動操縱的「宇航員飛行艙」在月球軌道上飛行。

  第四步,就是最核心的一步,3名宇航員在月球上考察,1名在登月艙內坐鎮。

  第五步,火箭點火推動登月艙返回月球軌道,與在軌道上的「宇航員飛行艙」對接,然後在隔熱裝置的保護下穿越地球大氣,並最終憑藉降落傘在地球陸地上而非海洋上著陸。

  登月地點:什麼地方都可以

  和「阿波羅」登月不同的是,2018年重新登月計劃的登月地點將不再局限於月球赤道地區,而是月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

  據《新科學家》介紹,美國宇航局目前還沒有選好確切的登月地址,但是新型航天器有能力在月球的任何一個地方著陸。為此,美國宇航局在「阿波羅」計劃所用的月球著陸器的設計理念上加入了一些改進。新型的登月艙仍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是一個有四條腿、通過火箭發動機實現「軟著陸」的著陸裝置,上部則是宇航員完成登月使命後搭乘送回月球軌道的飛行艙。

  登月展望:建立宇航員常駐基地

  按照計劃,美國宇航局將在2018年打開重新登月的大門後,以每年至少兩次的頻率繼續登月。

  對此,美國宇航局表示,在最初階段,他們的宇航員可以通過一次次登月逐漸延長在月球上駐足的時間,最終使每組宇航員可以在其上停留半年,像國際空間站的操作模式一樣,每組「居民」居住半年,負責那裡的日常操作和相關使命。美國宇航局希望藉此在月球上建立一個由宇航員生活設施、發電站和通信站等部分組成的宇航員常駐月球基地。

  除此之外,美國宇航局登月此舉也是為了日後火星登陸計劃的開展與實施。據悉,美宇航局估計在2020年左右開始細化火星登陸計劃,目前初步的構想是先用4到5枚大型運載火箭把火星飛船和其他硬體設備送上軌道,繼而送向火星表面,在火星表面上建立一個宇航員基地,再把6名宇航員送上火星,進行為期500天的科學考察和研究。

  不過,美國宇航局想完成如此龐大的太空人物還將面臨一個很大難題,就是資金。重新登月計劃預計將耗資1040億美元,這對於因伊戰和重建新奧爾良而投入了大量經費的美國來說,無疑困難重重。儘管格里芬表示,重新登月計劃不需要美國政府加錢,但是美國國會已經傳出大量批評聲音。所以,這一計劃最終能否被國會通過如今還是一個未知數。

二、「乘員探索飛行器」將在近地軌道上與登月艙對接

  三、第一批宇航員將在月球上考察一星期

  四、返回地球時,太空艙將藉助新型氣囊 作用在陸地著陸

  新聞對比一:「宇航員飛行艙」 VS 太空梭

  「宇航員飛行艙」

  形狀:像「阿波羅」飛船一樣的圓錐體

  大小:底徑5.5米

  重量:約25噸

  載人數目:6人

  附著位置:火箭頂端

  搭載情況:人貨分載

  安全係數:高,是太空梭的10倍

  太空梭

  形狀:與大型噴氣客機相仿

  大小:高約17米、翼展約23米

  重量:約68噸

  載人數目:3到7人

  附著位置:火箭旁邊

  搭載情況:人貨混載

  安全係數:一般

  新聞對比二:「阿波羅」登月計劃 VS 2018年重新登月計劃

  「阿波羅」登月計劃

  項目進行時間:1969年到1972年底

  項目籌備時間:8年

  項目資金:250億美元

  載人航天器:「阿波羅」飛船指令艙

  運載火箭:「阿波羅」17號火箭

  登月宇航員人數:3人

  月球著陸地點:月球赤道

  月球駐足時間:3天

  登月主要任務:取回月球表面鈦鐵礦等樣本

  2018重新登月計劃

  項目進行時間:最早在2018年到2020年間開始

  項目籌備時間:13年

  項目資金:1040億美元(如果把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這項投資只是「阿波羅」登月計劃的55%)

  載人航天器:「宇航員登陸艙」

  運載火箭:35層樓高的新型超級火箭

  登月宇航員人數:4人

  月球著陸地點:月球表面任一地點

  月球駐足時間:7天

  登月主要任務:為建立月球常駐基地做準備 (永久性基地)

----------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已經在月球發現有冰。有火山洞(可以拿來做基地)。

美國宇航局曾經跟中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法國、印度、俄羅斯、義大利、韓國和烏克蘭的宇航官員會過面,討論邀請他們共同打造永久性月球基地的可行性。看來,月球基地的建造或許也將以現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為榜樣。


記得上次不知道在哪,看見別人反思評價美蘇冷戰說的一段話:

一個不會演變成熱戰的冷戰其實有利於科技進步。

兩個相互競爭的魔鬼,好過一個善良的天使。

這些年來,美國獨霸,沒有了壓力,各國的科技也不像以前一樣突飛猛進。

大家一起玩科技競賽多好,何必要大戰呢?

如果全世界都瘋狂地玩科技競賽,那感覺不要太好。

當然,最好是科技競賽,而不是軍備競賽。

一起把蛋糕做大不好嗎?互相之間搶蛋糕,實在是雙輸的局面。


人類首次登月還是69年,所以再次登月檢驗半個世紀後的人類航天技術水平還是很有必有的。這次還要和商業團隊合作搞,日本也將參與其中力爭讓日本人一起登月(歐洲是打算出錢出力呢還是繼續花錢養綠大爺呢?),所以川黑們不要總比比錢的問題了,只黑錢的問題在「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前顯得很庸俗。

btw,知乎川普版的編輯審核的還真夠久的,川普負面新聞隨便發,正面大新聞審核半天才讓發,要麼問題始終出不來,要麼一刷就n個同類問題。


圖片不多,錯字原諒,有空增加

合影留念,一次10元,前面的別擠

首先新的登月如果真的搞成了(所有的回答以這句話為前提),那美國近年來的技術絕對領先能力可以有一次具體展現,痛擊某些嘴臉,也是全人類太空愛好者的盛會!請注意,特朗普這是明知道如果搞登月火星計劃無法同期開展,他也知道沒錢同時開展兩個體量如此大的太空項目,卻能故意為之。至少登月至少可以在近期(比如連任時)完成,而且在表現性上依然是巨大的話題,如果火星計劃是100分,我有個85分就好。為什麼呢?相當於全班就我一個學霸,我這次就需要85分,因為第二名大概在65分。這對自己也是很有政治效果的!當然,登月的公私企業的合作,也對以後的火星項目能有幫助和修正。

首先,現在的反智流行成風,民科滿地,實體企業危急存亡,認真讀書的學生,願意專研的技術工人反而受到嘲笑。我們來看看各大門戶網站新聞下的主要評論:

這樣的回答都有大量的贊

大網站的主要新聞偏向

哦。。。。

1.60年代末的技術與現在差別巨大,大量的設備可以安裝而所佔體積會非常小,一次的運行可能會有巨量的數據與情報。在人員情況(可能會開展美、日、印、以四國合作模式)、實驗設備規模、新型運載火箭、登月階段的降落與二次起飛、得到的最新數據都將是不可估量的。說不定還有小型的、模塊化的、永固性的無人自動化基地的建設。

2.私人企業的加入,即提醒了太空總署不是一家獨大,需要百尺桿頭更近一步,也刺激了美國私人太空企業的發展。而且在合作的過程中特朗普一定會兩邊制衡,讓你們知道我才是正確的方向,權術的運行嘛,可以理解。

民間技術應該就是這家了

3.前一個8年,那些假大空的項目與基金,為了政治正確而不得以消耗的資本在川普的指導下結束或消減,前沿科學加大投入,太空探索這一指標性標杆的項目正式最好的大旗。對整個人類的科學與未來也是有好處,對某些政策有指導意義。

4.除最前沿的軍事技術外,太空技術是最能刺激技術進步的領域,未來15年的民用科技飛躍,也許就是這次探索的技術遺產。我們今天很多無法離開的現代科技,都是太空軍備競賽的遺產,甚至有些僅僅是些邊角料。如:現代通訊、定位、抗擊災難的衛星遙感、醫學器件等等。

5,政治上絕對有利,讓世界看見美國懸崖一樣的技術差距,也提高美國國家形象。在前沿領域近30年的技術領先,要知道越靠近現在,科技飛躍速度越快,這30年是個巨大的鴻溝。很多回答覺得美國頂多領先一點點,好吧,總比世界上6個政治體外的其他所有國家強好吧。近年來川普不願參與歐洲的綠綠移民,政治正確維護,綠黑白紛爭,也不喜歡在利益不大的情況下為了某些臉面和政治正確性而強行出頭。這依照了他提出的堅持美國優先,美國獨立,如果這個項目能配合美國強大宣傳與科技影響力,剛好打了歐洲各個斯坦國長期打口水仗的臉。

6,完成個人競選承諾,樹立美國夢與再次強大,也提高了連任可能性。這是非常有回報的。一切皆有可能,要知道剛剛參與總統競選的時候,那麼多人都貶低他。你說我一個華爾街的房地產商,這麼就做了美國總統呢???

川普登月計劃三連拍

7.也許別人川普就僅僅是個太空探索的迷弟呢,剛好兩邊不得罪,工人階級喜歡,科技人員也不得不參與。白左呢?他還真希望在項目開始實施以後(注意我這個時間節點)白左各種阻撓或影響,這可是鐵的回擊陣地。你想想那些美分和大V敢真正的在公開平台批評我國的太空探索項目嗎?人名群眾可不得打死你啊!也許登月項目開展以後有些絕對藍色州還就開始變紅了,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是實際教育,如此巨大和激動的項目在國家自豪感的影響下,川普的政治資本與正營規模都有可能提升,反正不會下降,何不試一試呢?周總理都說過:人民群眾喜歡,你算老幾???對不對嘛,川建國同志表示:這個項目啊,也不是我謙虛。。。。。

8.據我個人的想法,如果我是實際主義的美國總統(帶入環境的思考),我會首先堅定的排除歐盟和中國,但在宣傳上主動出擊,「感謝他們的友好互信,在未來的太空中一定是我們重要的夥伴」好話說說而已。讓日本,以色列,印度等提供和分擔資金,主體依然是美國,而且技術上滴水不外流,也順便摸清這幾個夥伴的技術水平。到時候一次給一個額外太空人名額,做做友好合作和戰略夥伴的樣子,歐洲你就繼續完成你的綠色任務和左派混戰吧,一個分裂動蕩的歐洲,一個需要美國引領的歐洲,才是美國心中的好歐洲。那對於中國呢……沒事等回來了說幾句感謝中國在各方面的支持就行了。而且要各種捧殺,感謝中國各方面的支持,修水泥地還不是要感謝工人叔叔。(用表揚和感謝的話語來批評人,這叫殺人誅心!)我的預測先放在這裡,未來如果確定要搞登月項目,再來看看後續的發展對不對。

9.美利堅,你們的里根回來了!(你懂的)


這才是人類燈塔該乾的事兒啊!!!!何苦搞那些個政治撕逼之類的事情呢?你現下的任務是帶領全人類奔向太空!!!


科技勝利?

Ps.

米青衛已經被川普弄瘋了


我就很佩服美國總統,能多快好省建設資本主義,稅要減少,軍費要猛增,還得多造軍艦,負債要減少,科研投入要增加,製造業還要給優惠政策吸引回歸。等於一個人即要增加消費,又要減少工作收入,還要還欠債,還要不時多發點紅包。

川普真能做到,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之一。

我覺得除非川普能斷定最近幾年中國公知能上台,中國也能像葉利欽那幫人一樣把中國幾十年積累的財富送到華爾街。


非常明智,非常務實。

和這個新聞相關的是,美國打算和俄羅斯建設深空通道——一個月球附近的大型空間站。而且2020年就會啟動。

我沒有對美國的長期空間計劃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很明顯,之前載人登火星的目標是錯的。一是太花錢,二是沒想清楚登上去要幹嘛。

除了省錢和可實施性,為什麼月球及月球附近是個更好的目標呢?

人類之前做過的近地空間站都是一次性的玩意,一年不維持軌道就會掉進大氣層燒個精光,幾百上千億美刀打了水漂。而繞月空間站維持軌道很容易,可以上億年不掉下來。

所以如果美國人不是缺心眼故意設計一個到期自毀裝置的話,繞月空間站(深空通道)就有可能成為人類第一個永續維持、並不斷生長的太空工程。

我們以往常見的太空計劃都是孤立的,一個衛星最多不過二十年壽命,用完就廢掉了,很少想著修一修接著用。只有少數幾個回收計劃比如說修復哈勃。這次就很不一樣,每次錢往裡砸都不心疼,因為你知道它是不會掉回大氣層燒掉的,而且上面總會是有人維護的。那麼可以想見後續計劃都會圍繞這個計劃轉。

比如說,深空通道可以接駁很多小型太空船,使用電推進模塊搭載各種功能模塊來到月球和地球的各個拉格朗日點或者是地球同步軌道。當任務完成或需要維護就回到深空通道,這些功能模塊就可以經過修整、重新組合,接著完成其它任務,不會出現一個韋伯望遠鏡吃掉20年經費,如果一個環節出問題全打水漂的景象了。近地空間站被束縛在引力井裡,上升到同步軌道需要的能量太大,是不可能成為這樣的太空樞紐的。月球軌道改變位置相對容易,而且可以利用引力彈弓玩不少花頭。

人類幾十年航天史,發射到天上去的總質量得有幾千噸,發到同步軌道以外的也有幾十上百噸了。也許以後深空通道能讓後續發射到太空的物質形成一個循環,即使某個設備完全廢掉了,也可以在空間站里回爐重造成一個新設備。在深空探索中所損失掉的,可能只有電推進損耗掉的工質和泄露的氣體。幾十年後,深空通道就可以建設成一個幾千噸的龐然大物。幾乎接近一個小鎮的規模了。

再比如說,近地空間站上不可能有反應堆作為大型電源,因為會掉回地球產生核污染。繞月空間站和月球基地就沒這個問題,可以上大功率設備,比如大功率電推、大規模光照無土種植、大功率水循環和二氧化碳分解、甚至大型冶煉和加工設備。

人類要進入太空,我認為首要目的不是去一個和地球一樣的地方,而是要找和地球差異化更大但是資源更豐富的地方。火星這種大質量天體的開發路徑我們參照地球就已經很清楚了,那裡依然存在重力,太陽光比地球還弱,有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氣層,所以搞產業只會比地球更難。有那時間開發火星還不如開發地球上的沙漠和海洋。

月球這種小質量天體及附近的太空,就與地球環境很不一樣。月球沒有大氣層,依靠電磁彈射就可廉價大規模的把礦物發往軌道,而且太陽光照強度比火星高一倍,軌道上能源不是問題。月球處於14天長夜時,就可以產生讓超導變得很廉價的超低溫環境。

礦物彈射到深空通道後,通過冶煉設備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可以很容易的模擬到各種重力環境,生產出地球上迫切需要的昂貴材料,如超高純度的硅或者金屬單質,各種超大的晶體,還有稀缺的藥品。這些高附加值的製成品(每公斤價值>10萬美元),是馬上就可以運回地球產生利潤的。

所以月球及周邊太空有可能成為比地球開發價值更高的地方。登月工程就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形象工程了。

月球一晝夜有27天,不大適合人類長期居住。但是繞月空間站+月球表面永久無人基地,是非常現實的。月球到繞月空間站之間沒有時滯,甚至與地球之間的時滯也不過幾秒,可以實時操控在月球上的機器人。所以只需要一次有人登月鋪好和能源相關的基礎設施,就可以大批量往上放機器人了。這些基礎設施可能是太陽能板+電池,或者是同位素電池供電站,或者是微波能接收器,不斷接收空間站傳下去的能量。當機器人數量達到十幾台的量級後,能夠做的事情就很有想像空間了,比如合作鋪設一段2公里長的彈射軌道,或者能夠互相替換零部件自我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繞月空間站的價值,還在於作為一個中轉樞紐。現在已經有很多私人公司在琢磨小行星開發的可行性——比如開發掉一個鉑金小行星,那地球上的燃料電池車一下就起來了。比較常見的套路是用電推拖船把某個貴金屬小行星拉回月球附近慢慢開發——但不可能直接拉回地球,哪怕是拉到近地軌道也怕一不留神掉下去砸到哪個城市。

有了繞月太空站,離地球有一定距離,也就是有了一個安全的開發平台,可以在太空站外部把小行星分解,裝到太空船上一點點發回地球,或者分裝到幾十米直徑的充氣式空間站里由人慢慢提純再發回地球。而且太空站有人職守,太空站上可以多捆幾個拖船,出任務方便,不會出現一顆高價值小行星靠近地球卻沒準備的情況。

每次觀測到有哪顆近地小行星靠近,這種項目一定就會成為華爾街的盛宴。

很多人低估月球和近地小行星的礦產價值,因為不大可能有大量的輕元素,缺少水和碳、氮。但是月球和小行星上的鐵、硅、氧和其它金屬礦產已經非常有價值了,比如,從地球發往繞月空間站的後續艙體就不需要準備厚重的裝甲來屏蔽高能粒子和微型隕石,只需要在充氣艙體外部裝上月球燒制的黏土殼。那麼一發重型獵鷹的荷載15噸,就可以裝下五十個超大型氣球一樣的充氣艙了,新增加的體積就已經遠遠超過之前所有的空間站體積之和。所以它的擴展成本可能遠遠小於近地空間站。


話說,有些人總是嫌棄自己的臉不夠腫,那我就來幫幫你唄。。。

但是在俄羅斯干預

我們今天知道,司法部有個名叫Bruce Ohr的高官,和Fusion GPS的創始人Simpson,以及dossier的作者Steele都有過會面。而這個dossier的消息來源,則是偉大的俄羅斯。我們還知道,這位Bruce的妻子,去年大選期間也碰巧就在這個Fusion GPS工作。

我深深的相信,這裡面絕對沒有俄羅斯的干預,因為by definition,干預單單和Trump有關。

科技公司的放縱

對!你看,在那可惡的矽谷,幾乎所有的政治捐款,都到了Trump名下,希老婆子得到的捐款不過是Trump的六十分之一而已。

Nearly All Of Silicon Valley』s Political Dollars Are Going To Hillary Clinton

Tech companies gave 60 times more to Clinton than to Trump

哦,不好意思,我說反了。99%的捐款去了希老婆子哪裡,只有1%歸到Trump名下。

我深深的相信,這裡絕對沒有科技公司的放縱,就算是John Podesta被泄漏的郵件也無法證明任何的東西。因為by definition,放縱特指老毛子花的那幾萬美刀。

媒體的不盡職

絕對的啊!你看,57個主流媒體支持Trump,僅有兩個支持希老婆子不是?!

Here are all the major newspapers that have endorsed Hillary Clinton for president

Final newspaper endorsement count: Clinton 57, Trump 2

哎呀,尼瑪,我怎麼又說反了?

不過沒關係,我深深的相信,當媒體支持希老婆子的時候,編造各種針對Trump謊言的時候,絕對沒有半毛錢的不盡職。因為by definition,不盡職的對象只有右派媒體。

選民的愚蠢

這個還真是如此!我們偉光正的希老婆子一針見血的指出,你丫的都是deplorable,還不夠愚蠢么?你不知道我們柯林頓家族才是控制一切的黑手么?

至於exit poll什麼的,我就不貼了,反正你們支持Trump的,不就是收入比較高么?但你丫的學歷不如我希老婆子的粉絲啊不是?這還不說明你們愚蠢么?


感覺不太靠譜,此舉應是特朗普為提振美國民眾士氣,最近二十年內人類應該不會實現載人登陸火星。因為重返月球繼而登陸火星耗資將極為巨大,估計前後需要上萬億美元。阿波羅登月時航天方面的投資占政府財政開支的4.5%,可以說是以傾國之力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而現在僅佔0.5%。nasa就曾為sls火箭研發抱怨國家投入不足,那時距離布希政府頒布登火星計劃已經十年,如果美國果真打算再次實現載人登月並登陸火星不可能只投入這點錢。

私人企業就更不靠譜了,無論他們說的如何天花亂墜,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天馬行空的馬斯克也好還是踏實穩重的比爾蓋茨也罷。誠然參與投資登陸火星計劃的確能提升公司名氣間接創造經濟效益,但是和驚人的投資相比,效費比太高。因此太空科學探索永遠不能指望私人公司。

事實上美國計劃登陸火星已久,阿波羅登月之後美國就曾計劃於上世紀80年代實現登陸火星,後來則不了了之。只要媒體不再繼續熱炒,公眾注意力便會轉移甚至遺忘,現在當熱炒AlhpaGo等人工智慧時誰還記得當年大名鼎鼎的深藍?2004年小布希啟動重返月球計劃,預計在2020年重返月球,後來奧巴馬廢除掉此計劃改為登陸小行星並以此為跳板登陸火星,如今特朗普又廢止奧巴馬的太空計劃,這看似是驢象之爭在太空的延續實則是總統間的互相配合,即利用這種方式將登陸火星計劃無限期拖延,在這一點上其實特朗普和前任奧巴馬達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考慮到美國政府目前的財政狀況,特朗普前陣頒行的減稅法案,都無疑令美國財政開支更加窘迫,在這種大環境下美國不可能會拿出巨額的資金去實現一場幾乎沒有任何回報的旅行,畢竟特朗普是個精明的商人而不是一個夢想家。


大家還記得蘇聯怎麼亡的吧?


個人認為不管特總管的動機是什麼,從全人類的意義來說這件事情如果能夠切實有效的實行的話絕對是有利的,雖然沒親歷那個年代,但是我到現在讀到60-80年代美蘇太空爭霸的故事就激動不已,由此誕生了多少科技成果,又有多少成果切實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是蘇聯解體後,一切都停滯了,登月已經是40多年前的事了,現在人類仍然無法逃離地球引力,所有的人才都在熱衷於資本遊戲,帶來的是一次次經濟危機,科技較60-90年代相比可以說裹足不前,我們享受著前人的果實的同時恥笑著他們的原始科技的落後,真心希望這次燈塔國能落實到位,帶個好頭,再次開啟一次人類科技大發展的盛世。


看待個鬼啊,有啥好看待的?Bush當年也說好2020年前重返月球,結果呢?

戰神一號當年好歹還打了一發呢,還不是一年以後觀海同志一上台就全砍廢了?床總這響都沒響一聲就成人類希望科技勝利了?

還是趕緊催催鋼鐵俠把重型獵鷹首射上天吧,拖了兩年了今年眼看又要泡湯了,我們還都等著看大煙花呢。


很開心大美利堅願意在退位前,為了謀求全人類的福祉與未來而努力。

美國重返月球意味著:

1.材料學可能會有突破性發展,前面有人說的很多,我這就不多說了。

2.電池可能會有突破性發展——幾年後徹底改變移動端設備容量,若真能解決鋰電池的供電不足問題,移動端設備將有突飛猛進的變化。

究竟是什麼限制了電池的容量?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527698?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3.vr/ar技術和全息投影的初次大項目利用——這兩個技術自誕生以來,除了給大眾們遊戲和給虛擬偶像辦演唱會以外就沒什麼用處。在這輪登月結束後,這兩種技術又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很期待。

(希望能讓巨硬公司解決hololens的諸多問題。)

hololens: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939020

4.通訊技術的發展

3g出來前,大家覺得2g夠用了,4g出來前,大家覺得3g夠用了,5g出來前,大家覺得4g+夠用了。

哦對5g還沒普及。

5.人工智慧——等一個阿爾法狗與cortana合體。

6.cpu——這方面不太了解,但應該會有新的發展吧,很希望評論區有人能補充幾句。

從起步的運載火箭到登月著陸艙到登月車到宇航服。

再到登月人員配備的諸多科研與通信設備。

每一項必要物品,其背後都是幾十條產業鏈,他們背後基礎知識以及技術都有了50多年的發展,很多專利和理論可能因為沒有條件和資金而不為人們所知,而這次登月重啟將給它們機會,當他們相輔相成的同時,有可能會發生更激烈和美麗的反應,產生新的更大的進步。

畢竟民用科技都是軍工科技的遺產。

我們太需要一個機會來看看我們人類究竟發展成什麼樣子了。

很感謝大美利堅願意在退位前,為了謀求全人類的福祉與未來而努力。

當然如果能帶著中國玩就更好了。

但是錢從哪來呢?


推薦閱讀:

哪裡可以觀看到新一代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的建造過程?
有木有火星跟水星的愛情故事?
火星存不存在生命體?
《火星救援》(The Martian)這本暢銷小說裡面的各種科學原理是正確的嗎?

TAG:火星 | 太空 | 登月 | 美國夢 |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JTru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