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治貧比治愚更重要」?
一道經典的辯論題,想讓知乎的大神們從多角度多維度地幫助我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其實挺反對題主問這樣的辯題。因為跟在知乎問作業沒有區別。
另外看了看其他的答案,不得不說現在的人對辯論有很多偏見。大學階段的辯論,主要是帶給大家一種思維的方式,而不是給你很多問題讓你討論出一個固定的結論。放在前面需要強調和打別人臉的一句話是,治貧和治愚哪個更重要,那前提就是都很重要,我們需要對兩者特性進行分析以圖對兩者的特點方法及結果有進一步的思考。讓別人聽到他所想不到的觀點,這是辯論賽意義的所在。
這個辯題現在討論意義不大。最主要的是我國現在既貧且愚的狀況不多了。基本不存在對於一戶人家要先解決哪個的問題。如果我打治貧持方,首先會劃開一個概念。就是我們討論治,當然是站在國家的角度立場,有貧困的人,有愚昧的人,哪個治理起來收效大。然後討論解決措施的問題。然後引入一個比較功利的視角,討論治貧治愚的可操作性。大概就是治愚目前措施足夠且沒有更好辦法所以從功利的角度講沒必要進一步治理。而貧的問題嚴峻且具備可操作性。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更應該把目光投注在這裡。所以對國家而言,應該先且優的治貧。首先希望題主把題目改成——「治貧」更重要還是「治愚」更重要?
聰明人其實應該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這裡講兩個簡單的故事:
1、上帝某天給了窮山溝里的老劉一億人民幣,老劉喜出望外,帶上自己兄弟幾個就進城了。很難得的一點是兄弟幾個很團結,並沒有誰想要通過非法手段強制佔有老劉的財產。但是他們沒有知識,他們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他們大手大腳花錢,被人發現了。這些別有用心的人要麼是給他們推銷高級服務,要麼是建議他們投資,樹大招風,更何況是這根基不牢的大樹。老劉一伙人哪裡懂得什麼叫投資,但是別人就恐嚇他們,如果不投資,眼看著坐吃山空,根本就不是長久之計。老劉找人當他的顧問,但是天知道這顧問是否和別人是一夥,因為老劉等人並不具備足夠的判斷能力。大家不用多想就知道,要不了多久,老劉多半還是還會回到最貧苦的日子,因為他沒有駕馭這金錢的能力,他什麼都不懂。這錢是他的,卻也不是他的。不過老劉也不是什麼都沒撈著,他進城以後很快娶了媳婦兒,生兒育女,媳婦兒是瞅著老劉的錢去的,不過日子卻也能將就過下去,因為老劉很幸運,他的老婆愛錢但不是個壞人。
2、上帝某天給了窮山溝里的老王一副北大水平的頭腦,這樣一來老王在人群中也算是人中龍鳳了。老王想要出山一搏,突然解放的頭腦想要帶他去現實世界裡大顯身手一番。當然了,老王還是很窮,憑藉著父老鄉親們臨走時送他的行裝,終於來到了一座大城市。開化了的頭腦自然不簡單,老王懂得要儘可能給自己打扮打扮,擺出一副文化人的精神面貌,他也懂得要儘快打工掙錢,不然根本支撐不了幾天城市的生活費用。十年過去了,老王在城裡扎穩了腳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這十年的日子並不好過,老王人雖聰明,但是一沒熟人,二沒文憑,更別說毫無背景了——說白了,誰能證明他很聰明呢?能看出一個人有多聰明,那至少要有和他等同的智商,否則,一個人只能看出哪些人比自己聰明,但卻不知道他們之中誰更聰明。所以老王一旦遇到了頭腦也還不錯的競爭對手,就比較吃虧了,因為別人在其他條件上要超過他不少,即便在智力上要輸他一些。老王的聰明並不是小聰明,該懂的道理他都懂,所以他並不埋怨什麼,自己的日子就這麼一點點好起來。
十年之後,老劉和老王過的是相同的日子。
上帝賜予老劉的是爆發的財富,他的生活一夜之間得到了極度的提升,但是他的日子最終會變成一條下坡路;上帝賜予老王的是智力和智慧,但是沒有最基本的財富積累,老王必須努力打拚才能慢慢把自己積累起來。兩個人一個人得到了魚,一個人得到了漁。
……
兩代之後,老劉和老王家族的生活再也不會一樣了。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的道理是——如果上帝當初把財富和智慧同時賦予在老劉或者老王身上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故事中所說的各種狗屁麻煩事,因為這人早就一步登天,成為大家口中的傳奇人物了。
所以,治貧和治愚都很重要,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問想必是當初上課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和背誦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關係。若非要問哪個更重要,哪個要先行——那答案就是條件允許誰先行就是誰先行,辯論來辯論去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因為很多人意識到自己窮,卻極少有人認為自己傻。
你是不是寫反了
因為大家都夠愚,所以都想先治貧。
調侃過了,說點乾貨,有人拿管子的那句話來做主題,可是管子生活的年代人口少,生產力水平低下,能七十吃到肉,災年不餓死已經很難得了,那句話是絕對的時間空間限制的。在現在的中國這個人口規模及生產力(破壞力?)水平下,一定要先治愚,否則就會出現公地被佔用的現象,就像現在北京的霧霾,似乎人人都是無辜的,坐地鐵的說公交污染,坐公交的說開車污染,開車的說小鋼廠污染,小鋼廠說熱電廠污染,一連串下來,搞的北京和著了火一樣,可是找不到火源,治貧就要大幹快上,最後大家都在火里了。說到底這一切都是人心,趨利避害,都算自己的小帳,不算大帳,這是一種極端愚的表現,這種愚不治,中國最後都在火里。從科學意識到人性意識,都可歸到愚的範圍,中國有句古話,救急不救貧,為什麼,貧本自就是由愚造成的,不是因為貧所以才愚,而是因為愚才貧,人與動物之差異就在於人能想辦法在適應環境的情況下改造環境,只適應環境,與動物差別不大,只有把這種愚治了,人才能不會貧。當然有人會認為因為貧限制了一個人的眼界,整天忙於謀生,無暇思考別的,所以先脫貧才脫愚,我個人認為,解決這種情況,教育最重要,不是給他一百萬解決他的生計,而是給他一個教育的機會,有知識有思考之後,看事情的眼光想法自然不同,安貧樂道也可以,發奮圖強也可以,重要的是不再愚昧。俗語道,人心沒盡,治貧相當於提高慾望,而治愚是告訴人們慾望無止境,該回頭時就回頭,中國現在的狀態,就是不貧但愚造成的,人人都想自己不貧,最後禍害的是整個社會。1.不管是發展經濟也好還是發展教育也好,人是關鍵。人得先活著,才能產生財富。在貧困狀態下,首要任務是養得起人口。(這個時候對方就會說首要不代表重要)
2.經濟扶貧操作性更強,效率更高。(這個時候對方就會說效率不是評判重要與否的標準)3.在落後地區普及文化,要靠一二產業支撐,因為教育是有成本的,而且無法一蹴而就。(這個時候對方就會說這正說明治貧任重道遠)
4.所以治貧更重要(所以治愚更重要)這個時候,對方就說,你們標準是神馬啊?我們就反問你們的標準又是神馬啊?接下來整場辯論就是在變著法子問上面兩個問題。。。。。。————————當年打過這個辯題,輸了,原因是辯論場上那點時間根本不夠你說完一個道理,偏偏我們一直在說道理。治貧比治愚更重要。從兩者本身的概念來說,貧是人在物質上的匱乏,愚是人在精神上的缺陷。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當最基本的生存資料消費滿足之後,人們才會考慮精神方面的事情。貧窮的人,活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痛苦淵藪之中,為自身命運痛苦掙扎還來不及呢,哪還有心思奢談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成為五好公民、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主導者、報效祖國呢?況且治貧的可行性遠遠大於治愚。
先看愚,愚是什麼,愚是愚蠢,愚昧,愚是人性的眾多弱點之一。而在我們人類的進化史上,進化得最緩慢且最不明顯的東西,就是我們的人性。
我們該用什麼去拯救窮人的愚呢,給每家每戶的窮人發教科書促使他們發奮圖強嗎?貧苦的農民會把教科書拿來當柴燒,而貧苦的城裡人或許比大多數貧苦農民更清楚教科書怎麼比廢紙賣得更多錢,然而這兩者有什麼本質區別嗎。那開立免費知識培訓機構讓窮人進來學習嗎?不,他們沒有時間,他們要賺錢,他們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邁病重的老人要照養。什麼?你說他們短視,你說他們無知,你說愚就是他們活該貧窮的理由?那麼富人的愚呢?高學歷高智商者的愚呢?我們該拿什麼去拯救別人的愚?別人又該拿什麼去拯救我們自身的愚呢?或者說多大程度的愚才能稱得上是需要被治的愚呢?不傷人的愚算愚嗎?如果算的話,那我們又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去治一個不傷人的東西呢?顯然,治愚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優越感的愚蠢,因為它認為改善人性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拯救人命的重要性。的確,貧窮是致命的。貧窮的致命性並不僅僅針對窮人的個人命運,它更是針對窮人這個龐大的群體因無法改變貧窮而對政府對國家對社會可能發起的種種暴力對抗。你以為窮人們會始終如一地乖乖忍受貧窮嗎?不,古代農業文明下的窮人們用一次次拋頭顱灑熱血的農民起義向我們宣告: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再看看當今社會,層出不窮的自殺低齡化、犯罪低齡化事件的背後,又有多少是根源於貧窮?你關心過在貧窮中成長的孩子嗎?你會去關心嗎?他們所遭受的痛苦,絕對不僅僅是愚昧而已,而你還會覺得治療他們的愚昧要比治療他們的貧窮以及因貧窮而引發的一系列痛苦更重要嗎?為什麼國家要不斷出台扶貧政策去保護窮人的利益?為什麼要不斷宣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真的僅僅是因為國家的善良仁愛嗎?其實更是因為在治貧的過程中,實際上也維護了國家的總體利益。治貧是安撫窮人的手段,也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重要戰略。治貧治愚,孰輕孰重,立分高下。第一次來到知乎,想了許久,簡單的寫一下我的想法。治貧還是治愚,轉換一下就是一個人或著一群人又貧又愚,到底先搞哪樣。首先我們看一下,到底是誰治,是本人,還是政府還是什麼人,思考的角度也會不同,畢竟屁股決定腦袋。例如說我是執政者的一員,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可能我會讓大家吃飽飯先,不要推翻我;假如我是屁民,可能我想先活下去。當然治貧和治愚二者關係不能完全割裂,辯證法又說治貧是治愚的前提,治愚是治貧的保障。如果辯論到這裡,被這種思想帶入了就沒什麼好說了。畢竟辯論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形而上學者,我們討論的時候必須框定一定的範圍,不然就沒有意義了。突然想到一點,其實也可以引入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我的資源有限,到底投入到治愚還是治貧產出價值高,就怎麼做。一點愚見。
這就是我當時為什麼不進辯論隊
這倆從來都是一起治療的——毛主席
無論從政治層面還是生活層面,個人是贊同這句話的。先說生活的:有了物質基礎,人才有餘力去思考精神層面的東西。「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先人早就說明白了。人是動物,求生存是本能,先活著,才能有之後其他的需求(營養跟的上,腦力倍兒棒╭(╯ε╰)╮)。如果有人搬出「有錢不一定快樂。」及「錢多才是人生的意義嗎?」這樣的調調,我不負責任地揣測下,這類人大部分是還未進入社會的學生或是有生活保障的人。壕有的你沒有,壕沒有的你有,缺啥才感慨啥嘛╮(╯▽╰)╭
政治層面: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豬知道自己每天「衣食無憂」神仙般的日子最後的結果是自己會變成為他人的粑粑,會不會捍衛豬權鬧革命呢?
簡單地說,發展才是硬道理,治貧方法雖多但方針明確,治愚則需要大量政府投入和社會資源分配,而且見效慢。舉簡單的例子,泰國的民主進程相當迅速,在亞洲排名也靠前,但經濟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可以說這種民主反而阻滯了經濟,這樣就可以理解治貧優於治愚了。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黑暗森林法則第一條
如果窮得連生存都成問題了,哪還有什麼文明,即便有也只能越來越愚。推薦閱讀:
※印度有哪些婚嫁習俗呢?女方嫁妝有什麼要求?
※為什麼說中國的社會缺少寬容?
※為什麼翟欣欣立不了案?
※那些不能掙錢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就沒有價值了?
※婦女這個詞很貶義嗎?明明婦女節硬改叫「女神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