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曾侯乙墓『蜻蜓眼』來自古埃及」這個研究的意義?


補充回答二, @呂皓晨。08.13

早上起來看到汗青先生的答案,心裡非常難過,實在無法理解他那百十個字的答案以及文後那個切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尤其不明白為什麼要用切這個字。

說李青會是跨行,那是當然的,科技考古本來就是跨專業的學科,國內、國際上做科技考古的90%都是跨行,化學、物理、地質、儀器分析甚至搞火山研究的人都有,跨專業難道有原罪?沒有其他專業的新技術、手段和視角,我們如何形成對古代世界豐富的認識。

說李青會不了解考古動態不掌握文獻?你看過他的文章沒有,看過他文後的參考文獻沒有?

說李青會不知道古代玻璃生產和青銅冶煉可能存在的關係更是莫名其妙(注意不是青銅器製造!在批評別人之前先搞清楚你批評的是什麼吧),李青會先生參與中國古代玻璃研究不是一年兩年了,他自己以及和干院士等許多學者都合作過,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但凡關心古代玻璃研究不可能不看他的文章:

1.http://tech.scichina.com:8082/sciE/fileup/PDF/07ze0382.pdf

這篇也和原題報道有關

2. 關於中國古代玻璃研究的幾個問題

其他的文獻我就不引了,仔細讀讀看人家知不知道。和這篇報道有關的英文文獻有興趣的請自己去找,難道JAS和Archaeometry的審稿人比你們都差。

既不願意去了解別人的工作,也不願意平和對待別人的不足,拿自己的偏見做武器去毀滅世界,什麼本事。

那些點贊的,這些話也同時送給你們。

——————————————————————————————————————————

補充回答, @呂皓晨。0812

我想都有可能。鈉鈣玻璃生產技術最早是來自於西方這個應該沒有問題,區別在於國內發現的是流入的成器還是自製。成器的流入,應該是存在的。

如果是自製,是利用本地原料生產;進口玻璃原料生產;還是進口玻璃半成品料再加工還比較難探討。

倒是有這方面的考古資料,比如揚州唐代中晚期遺址出土過一大批玻璃殘片,全是殘片沒有一件能完全復原,可能就是進口來的打算重熔加工;印尼井裡汶沉船里發現有玻璃原料,屬於五代十國時期;唐長安醴泉坊出土的17塊玻璃殘塊都屬於次品、半成品和未充分熔融的殘塊。這至少說明唐代開始已存在使用進口半成品鈉鈣玻璃料塊或殘件進行生產的活動,但利用進口原料和本地生產的原料來生產的資料目前似乎還沒有。

至於這個報道本身,似乎也沒辦法進行這方面的討論。

------------------------------------------------------------------------------------------------------------

多謝。不過你問的好省事啊。

最近事情比較多,而且我的方向也不是古代玻璃,無法做到非常專業,所以長話短說吧。

單從新聞上看信息有限,後邊列出的JAS,Archaeometry啥的文章我也沒看過。僅從新聞上有幾點可以稍微提一下。下面所有內容不代表我質疑別人的研究成果。

1. 古代玻璃的科學研究

國外對古代玻璃的研究差不多有兩百年的歷史了,但定量的科學檢測大約從19世紀60年代以後才出現,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這段時間,國外古代玻璃的科學分析才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學術規範(這與古代玻璃成分複雜,樣品不均勻,表面風化層的對數據的影響有關),比較典型的工作是美國康寧博物館的Brill對古埃及玻璃以及近東地區一些古代玻璃工場的研究,還有一些歐洲學者對著色劑和去色劑的研究。

整體上來說,古代玻璃的科學分析手段經歷了最初利用常量元素劃分成分體系來確定產地範圍,到藉助痕量元素細化範圍同時加入著色劑和去色劑的情況,到最近使用同位素技術更有效的確定原料的產地這樣一個過程。

那麼與這篇報道有關的研究實際上就是探討古代玻璃(包括著色劑和去色劑)成分與技術、時代和地域之間的關係。同時,相關的測試方法也值得留意。

2. 報道中所見測試方法的問題

這篇報道提到所測試的是鈉鈣玻璃,這種古代玻璃普遍存在表面風化層,即使保存再好也會存在,風化層本身仍然為玻璃相,所以肉眼、普通光學顯微鏡和物相檢測都無法區分風化層與玻璃基體。在風化層內,除了著色劑變化不大外,Na2O、K2O的含量顯著降低而其他氧化物的含量發生波動,尤其是鈣和磷的氧化物,這種變化通常是比較大且非線性的,所以用數學方法無法修正。報道里提到的便攜X熒光分析技術就是一種表面分析技術,且無法對樣品表面進行顯微觀察,所以有可能測試到風化層上,當然整體分析結果未必因為風化層產生變化,只是存在這樣的問題。

3. 報道中的相關結論

古代玻璃可以籠統的分為三個成分體系:鈉鈣玻璃,鉛鋇玻璃和鉀鈣玻璃,而鈉鈣玻璃依據原料不同又可分為使用礦物鹼的礦物鹼玻璃和使用植物灰為原料的植物灰玻璃,前者的成分常常非常均勻,後者由於植物種屬生長環境的關係使得玻璃成分在一個較大的範圍內波動。

二者的組合方式大致反映了不同生產地點的工藝傳統,比如植物灰玻璃主要出現在青銅時代晚期的埃及、兩河以及早期伊斯蘭世界;礦物鹼玻璃主要是希臘化-羅馬-拜占庭時期的玻璃,其產地遍布歐洲大部和近東。

對於中國的古代玻璃實際上在20世紀20、30年代就已經有國外學者進行研究了,其結論就是這些流落到海外的蜻蜓眼大部分含鉛鋇,與西方玻璃是不同的,對於其中少量的鈉鈣玻璃,認為最早可能由西方傳入,而鉛鋇玻璃可能由本地原料生產。一些日本學者也認為鉛玻璃是中國的首創,並在漢代傳入日本。

上世紀50年代以後,國內的玻璃研究也陸續開展,幾十年里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基本揭示出中國境內玻璃的成分體系:鉛(鋇)玻璃、鉀玻璃、鈉鈣玻璃三種,第一種分布最廣,各地均有發現,主要集中於長江中游和中原,年代最早戰國至兩漢;鉀玻璃是一種新的玻璃體系,主要出現在南方,最早為戰國,兩漢也有;鈉鈣數量少,最早出現在春秋末,均出自高等級大墓,漢晉以來新疆發現最多。

這是目前出土資料的基本情況,這個問題自然引出了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問題,裡面可討論的東西很多,不能展開,就目前普遍的認識而言有以下幾點:

1). 鉛鋇玻璃國內自產(包括蜻蜓眼和費昂斯),國內外學者都做了鉛同位素分析,中國玻璃的分布始終很獨特;

2). 鈉鈣玻璃,數量少研究的也比較少。目前能確定的是,唐代開始,已開始進口半成品鈉鈣玻璃料塊進行加工,而年代較早的鈉鈣玻璃,多數學者傾向於國外輸入,比如Brill就推測過中文的玻璃一詞可能來源於希臘語bolos,指的是未成形或有待進一步加工的材料,在希伯來語和阿拉姆語中指的就是半成品的玻璃料。至於是礦物鹼還是植物灰類型,以及具體的產地都需要繼續研究。

所以單從報道整體的結論上來看,與我們已有的認識是相符合的,具體還有什麼新鮮內容則需要去看報道文後的相關文獻。

長話短說太難了,最後上圖鎮宅

新疆尼雅遺址蜻蜓眼,圖片來自我歲月靜好優雅翩然學富二十幾車的女神師姐大人OTZ,本文內容也基本拜她所賜。另,請參考中國古代玻璃器的發展經過是怎樣的?中 @有哉 同學的答案。


做測試這哥們不知道青銅器製造的副產品之一就是琉璃製品,其中就包括蜻蜓眼。去問問古玩市場的販子都知道的常識,在隔行者那裡就可以成為一個驚天動地的大謎題,然後自己整一「可能」什麼什麼的答案,就可以寫結題報告了。切。


某主編安心玩他那一畝三分地明史研究就好了(當然水平怎麼樣不予評價),天天往上古史和史前史扎這就是他嘴裡「切」來「切」去的跨界。高票列那兩篇論文比他探討長平之戰文章甩出來的那篇論文在分列兩個問題上的探討和佐證比一比不知嚴謹和翔實到哪裡去了,在他嘴裡就成了野雞,他列那篇長平古戰場研究,壓根沒在人數上做任何展開推論和論證,只是靠「史記記載」和「長平規模應該容得下這麼多人」就做出了史記人數無誤的「推論」,這才是徹徹底底他嘴裡的「想當然耳」。

不過話說回來了,一個天天跟馬伯庸打得火熱的傢伙,史料分析能力會發展到什麼方向,我個人持悲觀態度


推薦閱讀:

圓明園被燒毀建築遺留下來的柱子為啥還能那麼白?
東漢晚期到三國時有什麼有意思的文物? 特別是武器,盔甲,生活場景復原方面相關的文物,謝謝!?
《鑒寶》之類的節目里對文物估出來的價格,真的能賣到那麼高么?
鑒定文物為何不使用碳元素檢測?
專業的參觀,國博需要幾天?哪些區域與展品最值得一看?

TAG:考古 | 玻璃 | 文物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