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古以孝為先的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父親節母親節這樣的節日?


只要兒女教得好,每天都是父母親節


了解這個問題最好先確定一下中國傳統節日的來由

第一種是時節性的節日:

正月初一春節(此為一年之始);二月初二龍抬頭(此為萬物蘇醒之日);五月初五端午(此為驅瘟散疫之日);除夕(此為一年之末)。此外二十四節氣大多也歸於此類。

這類節日我理解為幫助人們把握一年的脈絡,協助農業生產。(我個人覺得中國大多數節日都有很強的時節性,包括許多祭神的節日都會選擇在春耕秋收時期或年頭年尾)

第二種是祭神祭祖的日子

正月初四的接神日(迎灶神);春秋皆有的社日(祭土地神);清明與中元節(祭祖);下元節(祭賢人);十二月廿三的灶王節(送灶神)。

這類節日主要是向諸神和先祖表達敬意,求得庇佑。有三位賢人的祭祀是不在下元節的,屈原和伍子胥是在端午,介子推是在寒食,他們的祭祀日都是緊挨著已有的傳統節日的。

第三種是習俗性的節日:

元宵賞燈;上巳沐浴;清明踏青;七夕乞巧;中秋賞月;重陽登高。

這類節日有很強的社交性,這些日子為家族團聚,親朋同游,少年男女相會創造了機會。

第四種就是各類聖人的誕辰了:

關帝誕,魯班誕,還有各類宗教中的聖賢誕辰。工匠們多半是要拜拜魯班的,讀書人會拜先賢孔孟,信佛的會拜觀音,信道的會拜太上老君。這類節日有很強的針對性說不上普遍。這類節日和前三類節日有一個區別,這類節日是可以通過統治階層的宣傳來推行的。

總結一下,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實用性,為農業耕作服務,為了增進感情服務,為了求得諸神先祖保佑服務。節日的主要對象是天時諸神先祖先賢,但不包括一種身份。從這個層面來說父親節和母親節在中國出現的概率很小,特別是在前三類節日中。

那父親節或母親節有沒有可能出現在第四類節日中呢?至少以孝親節的名義出現在第四類中。分析條件的話有存在的可能,「孝「在宋朝已作為「八德」之一,元朝還出現了《二十四孝》這樣的書籍。可事實上卻沒有出現「孝親節」,連祭祀以「孝」為主要品質的人物的誕辰節也沒有。說明統治者對宣揚「孝」不夠重視,至少是不打算以節日的形式進行宣傳。東漢時期其實比後來更具備出現這種節日的可能,當時推選人才叫舉孝廉,大概是認為孝者有仁心吧,不過當時似乎也未出現。

每一個群體有一個節日和為弱勢群體設立節日是近年的事,這樣的節日頗有些政治屬性,和中國有沒有可能存在父母親節這樣的傳統節日關係不大。


50年前我家,每天大家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我爸和伯伯們都去給我爺爺問安,各個兒媳婦要在這之前問安、倒茶,而且向我奶奶和爺爺彙報昨天都幹了什麼,晚上的時候要去道晚安,而且得到事情已經全部幹完了,可以休息的許可才能去睡覺休息。 這天天都比什麼父親節、母親節隆重一百倍。


歐美的父親節母親節並不是從孝的角度來過的,更多和親子之情,甚至與男權女權主義有關係。


其實生對了人,母親節每天都過


我覺得在中國孝順,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此可以說每天都是父親、母親節,這個事情好像就是吃飯用筷子一樣不用專門拎個日來表達了


中國的文化中,普遍性的節日,應該是不能為一般平民設立的,通常只為民俗,鬼神和帝王設立。

所以,不可能出現什麼父親節母親節兒童節之類的東西。

中國的父親節母親節,應該就是父母的生日那天。


理念不同。試想在古代中國,拿一天來專門提醒孩子要孝順父母,似乎很弔詭。孝的理念已經從帝王到平民都深入人心了,哪天不孝順,就不能立足社會。


其實,在古代,孝道是人最基本的,所以當你每天都在做,都會想父母請安時候,你還會把一天提上日程,當做節日嗎,習慣了,孝就在心中,每時每刻。現如今,只有當我們在外忙碌,打拚,時常把忘記給父母電話時候,才會在心裡記得起母親節,父親節,專門給爸爸媽媽買禮物,盡孝道,其實只是我們更多的時候忘記了。

這個社會,只有失去的東西,才會提倡隆重的紀念日。


重陽節不是么?

我國傳統社會有祖先崇拜情節。

清明節,祭祖大典blabla 多了去了,


你看也沒有「領導節」不是?


似乎中國的節日都是祭拜鬼神的...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祖先?


其實民國時期是定過一個父親節的日期「8月8日」,取「爸爸」的諧音,「八八」看起來也像個「爸」,但是改革開放了,也就隨西方去了。現在的台灣還保留著過「八八」節的傳統。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年誕生在美國。是由住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魯斯·多德夫人 (Mrs. 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 倡導的。多德夫人的母親在生育第六個孩子時,因難產而死;多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 (Mr. William Smart) 曾參加過南北戰爭,他在妻子過世後,獨自一人在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承擔起撫養、教育六個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細心特質,讓她更能體會父親的辛勞;斯馬特先生白天辛勞地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家務與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經過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於長大成人。當子女們盼望能讓斯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際,斯馬特先生卻因多年的過度勞累於1909年辭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馬先生辭世之年,當杜德夫人參加完教會的母親節感恩禮拜後,她特別地想念父親;直到那時,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母親的辛苦。

杜德夫人將她的感受告訴教會的瑞馬士牧師(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偉大的斯馬特先生致敬,並能以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安娜·賈維斯(Amanm 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母親死於1905年,賈維斯悲痛欲絕,兩年後(1907年),賈維斯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 日。賈維斯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可以發現都是失去之後的頓悟,前人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珍惜親情,感恩父母的重要性,所以建立一個節日以此紀念,如果你平時忙碌,無暇顧及父母,那麼至少這一天,你們要懂得感恩。只是現如今很多人都將其機械化了,把愛完全集中,抑或只是跟風隨大流,在這樣的節日里高呼愛父母,知感恩,然而平時所為又大相徑庭。古時候這種情況就很少,孝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須,節日之說自然談不上。


因為不孝是罪,甚至大罪啊,天經地義的東西幹嘛要專門搞個節日


我也想問這個問題,為什麼父親母親節都是借國外的?


古代的父母就是上帝的待遇,打死孩子都是天經地義的,每天都在孝還需要設個節日?


為什麼西方人要搞父母親節?

因為人家的父母和子女都是強者,平時不需要那麼多的聯繫、照顧、孝順和感恩,所以可以有一個節日來從【無】中製造一個【有】,紀念一下。


因為我們不需要特彆強調愛父愛母


中國有個節日叫重陽節.....

另外中國自古節日一般都是節氣,自然不會像西方羅馬多神教傳承下有那麼多節日


【永恆之女性指引我前進】


推薦閱讀:

中國人喜歡用「正義」傷害同胞如批鬥老師、砸日系車的性格是什麼時候養成的?從明末吃袁崇煥肉開始嗎?
不相信中醫的人,如何看待古代中國人的治療,古代名醫,中醫經典著作,莫非古代人都是得病了聽天由命?
歷史上有哪些昏君奸臣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為什麼滿族沒有省級自治區?
中國幾千年來唯一一次落後於印度在民國時期,這個說法對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母親節 | 父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