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軍隊會招收女兵,有哪些國家沒有女兵么?


9月28日更新:傾家蕩產買坦克,「女戰士」號上戰場

12月6日(天坑):空中的百合花們

——————————————————————————————————————

說道女性參軍入伍的問題,就肯定繞不開這麼一個國家和這麼一支軍隊——蘇聯與工農紅軍。

蘇聯是最早開始大規模、成系統地培養和訓練女性戰鬥人員和輔助人員的國家。

而在1941-1945年的偉大衛國戰爭期間,蘇聯軍隊的女性官兵無論從規模、質量還是參與範圍上都屬世界之最。

1936年的「斯大林憲法」首開世界之先例,規定女性擁有與男性完全同等的政治經濟地位(包括選舉與被選舉權)。

而在三十年代的蘇聯,婦女解放之風盛行,政府通過宣傳和專門政策鼓勵和支持女性讀書識字、反抗家庭暴力、自由婚姻,參與工業和農業生產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以及參與各種政治、文化活動。

而在中亞西亞的穆斯林地區,當地的蘇維埃政權則鼓勵和支持她們反抗家庭暴力和虐待,拋掉並燒毀黑色的面紗和大袍,為她們專門開辦工廠與學校。並組建特別法庭來審理買賣、殺害和虐待婦女的案件。(在以前的俄國穆斯林地區,由毛拉組成的伊斯蘭法庭不認為買賣、殺害和虐待、強姦婦女是犯罪行為。)

「我並不指望工廠在一個長時期內會賺錢,我們正在把農村婦女訓練成新的工作人員,以便建設將來的圖爾克斯絲織廠。我們的工廠是有意識地運用來廢除婦女的面紗的力量;我們要求婦女在工廠里不戴面紗!」

藉此東風,五年計劃的各個行業和領域中女性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女性拖拉機手與駕駛員、女性技術工人、女性飛行員和冒險家、女性跳傘運動員,女性醫生與醫學專家等等。而毫無疑問,在和平時期能夠接觸到相關技術領域的婦女勞動者,在戰爭時期也能夠迅速的轉換到相應的軍隊工作當中。

(與此同時,西方還在要女性老老實實安安分分的做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在三十年代,他們攻擊布爾什維克婦女政策的套路大致如下:「建立幼兒園協助教育與看護兒童——斯大林正在把孩子從母親手中奪走」「女性的生活樂趣在於保養皮膚,享受生活。而布爾什維克殘忍的驅趕她們去工作」。巴拉巴拉)

從政治上,女性擁有了與男性同等地位的政治經濟權利。

在文化上,男性能做的,女性也能做(「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在政策上,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是雷打不動的蘇維埃普世價值觀。

在宣傳上,各類「巾幗不讓鬚眉」的報道幾乎每天都在滾屏播出;而在瓦倫蒂娜·格里卓杜波娃、波林娜·奧西賓柯和瑪琳娜·拉斯科娃挑戰不著陸飛行世界紀錄的時候,幾乎全蘇聯都在「萬人空巷聽直播」。而當三人回到莫斯科時,上萬熱情的莫斯科市民夾道歡迎三位女英雄。

理所應當,參加軍隊這種「每個公民應享的權利與應盡的職責」自然少不了女性們。

在30年代早期設立的「國防及航空化學促進建設會」旨在為了下一場「帝國主義世界大戰」訓練和擴充後備兵員,向公眾普及愛國精神和軍事知識。這個在蘇聯民間以文化體育娛樂運動形式培養飛行員、精確射手、騎兵、護理員、防空輔助人員的組織遍布工廠、學校和集體農莊。對報名參加的學員在性別、家庭貧富與出身、學歷等沒有特殊要求。所以普及率很廣。也培養了大批女性飛行員、女狙擊手和軍醫。

例如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她在基輔國立大學就讀期間就參加了射擊訓練,並且成為「一級伏羅希諾夫射手」。(「二級伏羅希諾夫射手」就等同於工農紅軍中的「一級射手」,柳德米拉的水平則達到了紅軍的最高標準——「特級射手」。)

而參加蘇聯空軍駕駛Yak-1戰鬥機的莉莉婭·利特瓦克等人,也在戰前的飛行俱樂部接受了飛行員培訓。

莉莉婭·利特瓦克

人類頭號女性王牌飛行員(12架個人戰績),蘇聯英雄,近衛軍上尉。

日本動漫《強襲魔女》中的桑妮婭原型,日本輕小說《天空的莉莉婭》則根據她的事迹改編。

從左到右:

核彈N卡:莉莉婭的肖像照

路人A卡:日本輕小說《天空的莉莉婭》女主人公莉莉婭

無名I卡:日本動漫《強襲魔女》中的桑妮婭

辣雞蘋果:《強襲魔女》中的桑妮婭(魔性畫風)

莉莉婭·利特瓦克 1921年8月18日生於莫斯科市,父親是火車司機,母親是城市職工。16歲幾經軟磨硬泡得以參加蘇聯「國防及航空化學促進建設會」下轄的飛行俱樂部。而她在一接觸到飛機的時候就展現出了驚人的飛行天賦——教官只帶了她4個小時,莉莉婭就可以一個人放單飛。

由於其技術精湛,莉莉婭很快就從飛行學員階段畢業;當上了飛行指導員。

1941年5月,《飛機》雜誌稱她為莫斯科飛行俱樂部的最佳指導員。和她相識的人都知道莉莉婭·利特維亞克喜愛詩歌,她仔細地將喜愛的詩歌抄在筆記本上。她在天空中歌唱,即使歌聲淹沒在引擎的噪音中。在飛行中,她感受到無盡的快樂。

然而,希特勒不宣而戰,入侵了蘇聯;莉莉婭純真和浪漫的飛行人生被德國坦克碾了個稀巴爛。飛行俱樂部的學員們與航空的關係被拴在了最實際的層面——保衛祖國。

「抒情的真誠與工作的毅力——在她的性格中自然而然地結合」

女機械師,伊娜·帕斯波特尼科娃回憶道:「當您第一眼看到莉莉婭時,很難想像她是一名勇敢的戰鬥機飛行員。那位美麗的姑娘看起來很嬌弱、纖細,很女性化。她的金髮總是捲曲的。我記得給我們分發毛皮靴子。夜裡莉莉婭就在修整靴子,還使得飛行夾克的領子看起來更時尚。到了早上,瑪利亞·拉斯科娃批評了莉莉婭,但她更清楚這個姑娘的倔強性格。」

「您應當看到——她學習新飛機時的堅忍不拔!她很快適應了過載,與戰鬥機連為一體……」

她在給家人的信中絲毫沒有流露疲勞或動搖。她對母親和弟弟寫道:「你們可以祝賀我了——獨自飛行,而且得了『優秀』。實現了我一生的夢想。我覺得自己是個天生的戰鬥機駕駛員,非常高興……」

然而莉莉婭不僅是拿了個「優秀」這麼簡單——在模擬空戰中她數次把自己的教官花樣吊打,其中包括一名在1941年取得數個戰績的王牌飛行員。

教官團:夭壽啦小莉莉吃飽了揍廚師啦。

莉莉婭:就你們的這個水平啊,Naive!

莉莉婭第一次擊落敵機是在1942年9月13日,她先是擊落了一架JU-88轟炸機,而後擊落了一架BF 109——這下莉莉婭可是搞了個大新聞:這架BF 109戰鬥機的飛行員是一個擊落35架的王牌,不過更重要的是——他是德國首相俾斯麥的親戚!

不過第586女子殲擊機航空團隸屬於防空軍,主要用於保護戰線後方的目標所以戰事較少。很快莉莉婭等一批有過戰鬥經驗、飛行技術優秀的女飛行員被調往斯大林格勒地區。

來到斯大林格勒最初的日子令莉莉婭·利特維亞克驚奇不已。她很快就擊落了德國飛機。前飛行員Б.А.Губин回憶那場莉莉婭參加的、1942年9月的戰鬥時說:

「團長Михаил Хвостиков少校與他的僚機莉莉婭·利特維亞克中士共同起飛,他們與其他的戰鬥機一起去攻擊敵人的轟炸機群。敵機正要去轟炸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少校的飛機被擊中,退出了戰鬥。莉莉婭·利特維亞克繼續攻擊轟炸機,追擊到距離敵機三十米的距離。後來,與加入進來的貝列耶娃[Беляева]一道,兩人同敵戰鬥機交火。她們咬住了一架敵機的六點鐘,開火,敵機著火了。」

戰鬥結束後,莉莉婭·利特維亞克被團長叫去。她看到屋子裡坐著德國飛行員,胸前別著三枚鐵十字勳章。當團長通過翻譯告訴他,他的飛機被一位女飛行員擊落,他簡直拒絕相信。

「莉莉婭·利特維亞克描述了天空中戰鬥的細節,以及如何擊中他的座機。德國飛行員低下了頭,他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事實。」

後來的蘇聯英雄Б.Н.Еремин寫道:「莉莉婭·利特維亞克是天生的女飛行員。她堅強、勇敢,富於創造力,同時又小心謹慎。她可以穿透原子,看到一切。」

德國人畏懼的稱莉莉婭為「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有的德國飛行員一聽到無線電里「注意,注意,蘇聯的白玫瑰出現了」就選擇加大馬力俯衝脫離,保命要緊。偏有些不信邪的,在單對單的纏鬥中也被統統的教做人。

儘管飛行和戰鬥中危險層出不窮,年輕人仍渴望愛與被愛。莉莉婭·利特維亞克給母親和弟弟的信中提到了她的感想:

「什麼將在新的一年裡發生?在前線,快樂與驚奇並存。或許,一件非常偉大、重要的事情將要發生……」她的預感沒有欺騙她。莉莉婭·利特維亞克墜入愛河,而這份愛也帶來了悲劇。在戰鬥中,莉莉婭·利特維亞克與阿列克謝·索洛馬丁漸漸接近,他們經常結對飛行。阿列克謝在空中發出指令:「掩護!進攻!」當他們降落,阿列克謝捧著花跑到利特維亞克的座機前:「莉莉婭,你真是一個奇蹟!」

阿列克謝·索洛馬丁於1941年參軍。他是斯大林格勒最優秀的飛行員之一,一個活著的傳奇。在斯大林格勒,七名飛行員在Бориса Еремин上尉的帶領下,向一群二十五架、有戰鬥機護航的德國轟炸機發起攻擊。這場不對等的戰鬥中,蘇聯飛行員獲得了勝利,而且一架飛機都沒有損失!一些敵機被擊落,另一些被衝散。阿列克謝·索洛馬丁參加了此次戰鬥。這次戰鬥的細節供整個飛行團學習。

「他們兩個——阿列克謝和莉莉婭,有一種驚人的美。」ИннаПаспортникова –Плешивцева回憶,「當他們微笑著,並排走著,他們的眼睛裡流露出溫柔的神情。他們絲毫不掩飾彼此相愛的事實。」

然而,發覺了他們在戀愛的指揮官決定將他們分開。有種看法認為戀愛關係會妨礙戰鬥。得知要被分開,莉莉婭和阿列克謝一起去找指揮官。莉莉婭哭了,堅持要和阿列克謝在一起。命令最終被取消。

但天空對這對戀人並不溫柔,天空中充斥著戰爭的威脅,每一秒鐘,生命都可能驟然終止。他們關注彼此的戰鬥。

不幸發生在1943年5月。彼時,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勝利,蘇聯正在為解放頓巴斯而戰。報紙刊登了授予阿列克謝·索洛馬丁蘇聯英雄稱號的消息:他擊落了十七架德國飛機。全航空團都祝賀勇敢的阿列克謝得到了如此之高的榮譽。那時,阿列克謝與莉莉婭結為夫妻。然而幸福的生活竟是如此短暫,5月21日,阿列克謝·索洛馬丁在莉莉婭面前墜機身亡。

1943年7月19日,莉莉婭再度遭遇打擊,她的好友卡佳·布達諾娃犧牲。一次為轟炸機護航的任務中,她與德機『梅塞施密特』交戰,她打下一架敵機,但自己也遭遇機槍掃射、身受重傷。她的Yak-1在靠近Ново-Красновка村的田野里著陸,著陸滑跑時,飛機遇上彈坑,翻了過去。最後,村裡的農民在死去的飛行員身上找到血跡斑斑的文件,並將它們上交。

「短暫的浪漫撞上殘酷的現實。曾在斯大林格勒的天空作戰的戰友們一個接一個死去。」

1943年8月1日,莉莉婭·利特維亞克沒有從戰場上歸來。悲劇發生在靠近盧甘斯克州的地方。蘇聯英雄И.И.Борисенко回憶道:

「我們飛出去八架Yak-1。在敵占區領空,我們看到一群轟炸機正在飛向前線,並出其不意地襲擊了它們。可是在戰鬥中,『梅塞施密特』忽然朝著我們的一對飛機衝去。戰鬥在雲層後面展開。一架雅克式戰鬥機噴著煙,朝地面墜落。回到機場後,我們發現利特維亞克沒有回來。所有人都為此非常傷心。她是一個完美的飛行員。這片地區解放後,我們曾試著去找她犧牲的地方,但從未找到。」

另一種說法是,莉莉婭和一個新兵駕駛的僚機搭檔攻擊德國飛機,10架Bf 109戰鬥機發現了莉莉婭座機顯眼的百合花圖案;於是仗著自己有數量優勢開始圍攻,而莉莉婭在掩護僚機撤退之後與德國戰鬥機進行纏鬥並擊落兩架BF 109。但最終還是不幸犧牲,此時距離她的22歲生日只有17天。

此後莉莉婭一直被判定為「失蹤」

(此事可能和一個逃到蘇軍這邊來的德國勞工有關。此人在1941年被德軍俘虜,由於不堪忍受極其惡劣的死亡集中營而給德國人當起了「俄國輔助人員」,根據他的供述,他目擊到莉莉婭被德國人俘虜且精神狀態不錯,和她一同坐在德國轎車裡的還有一個德國空軍的高級軍官。)

直至1979年莉莉婭的遺體以及座機殘骸才被幾個玩耍的小男孩們發現,1990年5月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簽署總統令追授其蘇聯英雄稱號以及列寧勳章。

附帶一提,她的同團戰友們對這個紀念碑也是頗有微詞:上面的莉莉婭太老、太成熟了,彷彿老了將近十歲,一個洋娃娃一般,彷彿閃耀著金色光輝的女孩兒。怎麼會像紀念碑上的那麼老成,那麼嚴肅呢?

——————————————————————————————————————

「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所有參軍入伍的女性都是志願報名參軍。不存在樓上一些答覆中所謂的「兵臨城下」、「兵源不足」才將女性編入軍隊的情況。

這裡可以再舉個例子,1941年6月22日德國不宣而戰偷襲蘇聯後,有不少女性志願參加戰鬥部隊卻被一口回絕:「現在的戰況雖然很糟糕,但蘇聯軍隊還不至於要把女人送到納粹的槍口下,所以你們快回家幫媽媽幹活吧。」

而她們實現自己心愿的方式卻各不相同。

女飛行員方面

蘇聯英雄、女性飛行冒險家瑪琳娜·拉斯科娃決意要為幾千報國無門的女飛行員出頭。所以她乾脆在最高統帥部軟磨硬泡,終於在1941年10月8日,斯大林簽署了0099號命令,下令組建完全由女性組成的三個航空團。

586團裝備Yak-1戰鬥機

587團,裝備雙引擎俯衝轟炸機

588團,裝備夜間轟炸機

瑪琳娜隨即發表廣播講話呼籲

「接受過飛行訓練的,並且志願參加神聖的衛國戰爭的女同志們,到我身邊來吧!」

在一個月內她接收了上千名女性志願者,並帶領她們來到「恩格斯」空軍基地接受訓練。

跑個題,介紹一下其中一位女飛行員,蘇聯英雄。

達琳娜.瑪麗亞.伊萬諾娃 空軍大尉

近衛第125轟炸航空兵團(也就是當初的第587航空團)航空大隊(中隊)副指揮員(該部隊隸屬於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第3空軍集團軍近衛第1轟炸航空兵軍近衛第4轟炸航空兵師)

1922年12月18日出生於鄂木斯克州一農民家庭,1941年參軍,1942年於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之後參加了北高加索空戰,庫班空戰,庫爾斯克空戰以及紅軍收復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的攻勢。

衛國戰爭期間,達琳娜駕駛佩-2轟炸機向敵軍投下了總計45000公斤的炸彈,在6次大規模空戰中有3架集體擊墜戰績(庫班空戰期達琳娜所在的機組打下1架FW-190和一架ME 109)。

1945年8月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獎章編號7926)和列寧勳章。戰後成為預備役人員,居住在里加,1983年遷居至烏克蘭基輔,2010年去世。

而面對「你個基輔國立大學的優等生去做個文書多好,去步兵那兒摸爬滾打受洋罪幹嘛?」的徵兵官。柳德米拉女神就高冷得多了:「我是一級伏羅希諾夫射手,基輔射擊比賽全項冠軍,你們敢把我扔到後方吃閑飯試試?」

然後表演了五發全中100靶的絕技。

——————柳德米拉篇、莉莉婭篇待更新中,請大家持續關注以便獲得更新——————

2012年秋季番里有一部題材頗為腦洞(大霧)的番劇:《少女與戰車》

(知乎圖片上傳速度感人至深,先給張低解析度圖湊合吧- w -)

描寫的是一群艦女人.....啊不,戰車燒酒們和諧愉快地用戰車道增進友誼促進交流的美好故事。

不過這些戰車燒酒們在70年前的現實原型,面對的可是實實在在的敵人、炮彈、爆炸、流血與犧牲。

而這些真正的「坦克姑娘」,並沒能像動畫那樣迎來一個美滿團圓的大結局——她們得不到動畫里的和平生活、下午茶點和快樂友情。德國的入侵留給她們的只有——逝去的親人,殘缺的身體,以及——她們的安息之地:T-34坦克的殘骸。

在每年的3月份,俄羅斯」T-34坦克的歷史「博物館都會進行一個專門活動和展覽來紀念她們。

瑪麗亞·奧特斯卡雅,蘇聯英雄,列寧勳章和一級衛國戰爭勳章獲得者。

工農紅軍第206步兵師的團政委,依·斯·奧克卡布里斯基的妻子

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後不久,奧克卡里斯基政委就在前線英勇犧牲了。

她滿懷悲痛,決意要為丈夫報仇。

所以她傾家蕩產,捐獻了一輛坦克,並給斯大林寫信,請求批准她自己駕駛這輛坦克到前線去。

「敬愛的斯大林:

我的丈夫,團政委依·斯·奧克卡布斯基在保衛祖國的戰鬥中犧牲了,為了他的死,為了那許許多多的飽受法西斯野獸摧殘的蘇聯人民的死,我要向法西斯匪徒們復仇!

為了這個,我把自已所有的積蓄——五萬盧布送到國家銀行去購買一輛坦克。我請求把這輛坦克的名字叫作「女戰友」,並且把我也派到前線去,當這輛坦克的駕駛員。

我有汽車駕駛員的專門技術,我能卓越地使用機槍,而且我是「伏羅希洛夫射手」。

信發出後,等待了一段時間.....

「謝謝您,瑪麗亞,謝謝您對紅軍裝甲部隊的關心。您的願望就要實現。請接受我的敬禮。」  

斯大林

瑪琳娜為自己購置的T-34坦克

隨即,瑪麗婭進入坦克訓練營服役。

不過,一位少校替本答案評論中,質疑女性體力的同志開口了。

「這是男人乾的事,瑪麗亞同志,一種很勞苦的工作。你想想看,拉動(T-34坦克的)操縱桿。就得要用三十公斤的力氣。這差不多有兩普特(俄國重量單位,多用於稱量糧食)重。假若您考慮到操縱桿的動作一次需要堅持許多小時的話,那就會更明白,這不是女人幹得了的事情。我勸您還是學習無線電通訊員兼機槍手的技術吧。這也是乘員……」不過瑪麗婭斷然回應道:

「我不願意當無線電通訊員兼機槍手!我要駕駛坦克。您很了解駕駛員在乘員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我堅決相信,我是能夠擔負起駕駛員的職責的。」

經過一個星期的訓練,瑪麗婭可以「靈活自如地變換檔了,她能夠很有信心地來駕駛車輛,踏啟離合器,變換排擋,加油。」

事實證明,被編入近衛軍的瑪麗婭所駕駛的「女戰士」號T-34坦克往往是最玩命的那一輛——面對射擊中的德國火炮,一油門碾過去.....

「女戰士」號T-34坦克全體成員合影

但不幸的是,1944年3月15日瑪麗婭還是犧牲了——被命中眼睛和頭部,搶救無效。

俄羅斯的孩子們為了紀念她,畫了一幅兒童畫。

在俄羅斯,一些參加衛國戰爭並犧牲的女官兵們成為了俄羅斯兒童故事裡的主角。在美麗的故事中,她們都是為了孩子們的安寧與美夢,勇敢的與邪惡怪物進行戰鬥的瀟洒女騎士和神秘知性的魔女們。例如戰鬥機王牌飛行員莉莉婭·利特瓦克,她的形象就是一個騎著魔法笤帚保護斯大林格勒所有孩子們的魔女。

——————————「坦克女孩"的故事,未完待更——————————

先在這裡挖個坑,待填

「還有一對夫婦,戰前丈夫是司機,妻子是會計。打仗之後幾經波折,丈夫當了坦克駕駛員,妻子當了坦克車長——而他們被分到了同一輛斯大林式重型坦克上。」(據我看過的俄文介紹則是:原本妻子應該是駕駛員,丈夫是車長。但丈夫擔心妻子駕駛重型坦克體力吃不消,所以申請了對調。)

不過我個人倒是認為,隱藏在「體力吃不消」裡面的真正原因是,他不願意讓她在「斯大林」式坦克最危險的位置上。

緣由?看看斯大林式坦克最初參戰的幾份戰報就明白了。

#40255號遭到了虎式坦克在1000-1100m處的直射,左側前部的的油箱被擊中,駕駛員被破片擊傷。其餘乘員輕微燒傷。坦克被燒毀。

#40244號正面的車體右側遭到了虎式從800-1000m外的打擊。駕駛員陣亡,右側柴油被引燃。車組棄車後,工兵組引爆了坦克。

#40260號被虎式坦克從500m外的左側面打中發動機,擊毀後燃燒。車長和駕駛員受傷。

IS的重甲得以保護大多數成員毫髮無損,然而駕駛員正對著唯一一塊正面裝甲板、再加上兩旁的油箱,基本上封打必挂彩。

嗯,這是一位好丈夫呢。

————————————————————————

奇特的「少女車組」

T-70式輕型坦克,一名炮手和一名駕駛員即可駕駛.....

————————————————————————

這裡可以再介紹幾位具有非凡勇氣的蘇聯女兵

瓦列莉亞.奧西波夫娜.格納羅夫斯卡婭

生於1923年10月18日,俄羅斯人

她生前最為傑出的一次表現是——一人用衝鋒槍打死28個德軍士兵

犧牲於1943年9月23日,那天她抱著一捆反坦克手榴彈衝到一輛虎式坦克下面,炸毀了這輛坦克,1944年6月3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追授其蘇聯英雄稱號。

曼喬克.瑪美托娃,女機槍手,聯共(布)預備黨員,蘇聯英雄

1922年10月23日出生在蘇維埃哈薩克

1942年8月參軍

同年的1943年10月15日,瑪美托娃在涅維爾的一個小高地上,以一人一機槍獨自對抗「潮水般湧來的德國步兵」。德國人調動了機槍、大炮、噴火器,組織了一次又一次攻擊,都沒能把她的機槍陣地摧毀或者將她嚇跑。

最後,這位哈薩克女勇士犧牲在她的馬克西姆機槍旁。

1944年3月1日,曼喬克.瑪美托娃被追授蘇聯英雄稱號。

塔季揚娜.尼古拉耶夫娜.巴拉姆季娜,生於1919年12月19日,俄羅斯人,女狙擊手

兩次戰鬥中分別打死16名和20名敵軍士兵

在保護傷員的過程中被俘,經受折磨但沒有屈服,惱羞成怒的德國人挖掉了她的兩隻眼睛

2017.1.11:前進!女政委!

安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尼坎德羅娃,俄羅斯族人。

——可以看到,為了適應艱苦的步兵生活,她把自己的頭髮剃的和男人一樣。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下轄第31集團軍第88步兵師第426步兵團的共青團領導兼營指導員(政委)、紅軍步兵上尉。

安娜在1921年10月13日於普斯科夫省的一個農村家庭出生,完成教育的她先是從事圖書管理員的工作,而後又作為一名青年積極分子在當地共青團區委會工作。

偉大的衛國戰爭爆發後,她於1941年9月參軍,成為了一名衛生員,在戰爭初期,她忙於在德國兵鋒之下疏散傷員到後方。

1942年,她光榮的成為了一名蘇聯共產黨員。

在軍官培訓結束後,她擔任第88步兵師第426步兵團的共青團領導人。

她的閃光時刻發生於1944年6月下旬的巴格拉季昂戰役:

1944年6月23日,在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州杜布羅夫諾附近的一個火車站,她身先士卒,以共產黨員和政治委員的雙重身份做表率,堅強地在火力網中翻越障礙物和反坦克壕溝,布置了掛鉤梯。使得衝擊部隊得以通過障礙物防線。

隨後,她攜帶爆破器材和手榴彈,勇猛地撲向德軍機槍陣地,在爆破時中彈身亡。

1945年3月2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為了嘉獎她作為指揮員們的榜樣,以及在打擊納粹侵略者的戰鬥中表現出的勇敢與英雄主義,追授她蘇聯英雄稱號。

好吧,還想讓我怎麼證明這些女軍人的勇氣?

是說說炸機槍抓軍官,兩次被俘兩次逃脫的女護士?

還是在美軍轟炸機乘員哭爹喊娘巴望著湊夠20次出擊次數回家的時候,在蘇聯戰場上,一個晚上就要頂著德軍的防空火炮和夜間戰鬥機,駕駛雙翼教練機出擊四五次的「夜間女巫」?

事實證明,除了體力差距(也不一定)之外,女軍人可以做的和男軍人一樣好:無論是狙擊手、機槍手、飛行員、坦克兵、騎兵、無線電員還是偵察兵。

現在哪個國家沒有女軍人?中東那邊都有一打的庫爾德和敘利亞政府軍女兵。

最後放幾幅圖

志願報名參加炮兵的女戰士,1941年

志願兵們正在進行持槍訓練。

為T-28多炮塔神教拍照的軍隊攝影師

此處應@多炮塔神教教宗@楊愛紅

互相關照的報名參軍者,1941年

一位炮兵部隊的醫療士官

一位近衛軍騎兵戰士

在柏林指揮交通的蘇聯女兵

1945年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在柏林的大路上 馬隊奔向小河道

頓河戰馬飲罷河水 抖一抖鬃毛

騎兵連長高聲唱 我親愛的朋友們

哥薩克騎兵飲馬柏林不是頭一遭!

哥薩克!哥薩克!縱馬賓士在那柏林 我們哥薩克。

前面一個女戰士 烏黑秀髮戴軍帽

手中揮動一面小旗 站在拐彎角

俊俏身材楊柳腰 眼睛像寶石在閃耀

你別站著沖我發獃 姑娘她喊道

哥薩克!哥薩克!縱馬賓士在那柏林 我們哥薩克。

騎兵還想看一眼 一見姑娘板著臉

馬上出發!騎兵喊著,心中不情願

騎兵隊伍奔向前 女兵笑得多燦爛

謎一樣的溫柔目光 送著他走遠

哥薩克!哥薩克!縱馬賓士在那柏林 我們哥薩克。

在柏林的大路上 騎兵隊伍奔前方

想起那位美麗姑娘 他對戰友講

等我勝利回家鄉 回到靜靜頓河旁

——我一定會遇到 那哥薩克好姑娘!


本來就應該招收女兵,而且該招收更多的女兵,這是從二戰至今的軍事建設經驗,以統計上的「體能差異」來拒絕女性加入軍隊,這是非常落後的想法。

戰爭狀態下,如果哪個國家無法將一半左右人口作為生力源整合進國家機器中,充當各司其職的零件,並發揮應有的效力,那麼,只能證明這個國家的社會機制死板,軍事系統落後,編排能力落後,以及社會機能的不充分。軍事體系是社會運營局部總成,軍事體系如果無法提供女性的機會,那麼只能證明社會運行效率,擁有率的低下。。而現代戰爭,由於軍事系統的龐大化,事實上現在大部分軍事職位,在合理的編排後,女性都是可以很好的承擔的,並且表現非常好。從歷史到現代戰爭,都做了很多的實驗。

以色列國防軍(IDF)在以色列兵役制度下,招收了相當部分的女兵,就從90年代至今數次軍事行動而言,女性軍事人員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而以色列在軍事職位的安排上,各軍部航空兵,陸軍裝甲部隊,陸軍前線的單兵都有女性的身影,並且軍事行動都能夠圓滿勝任,而具有戰略能力的部隊,諸如導彈部隊,無人機部隊等等,高學歷,工科研究出身的女性更是佔了相當比例,她們的體能完全能承擔起高強度工作。而且戰績非常不錯,是地面部隊的中堅力量。而技術兵種,如通訊兵,更是對體能沒有太多明顯的要求。故而,IDF現在是在盡一切力量爭取更多的女性軍事人員。

美軍海軍部隊對於女兵的招收,也是再進一步增加,這也是非常好的實驗,女性完全可以勝任艦隊上大部分職位,無論是在體能上還是技能上都是可以勝任。真正的問題是,作為新加入的女性成員,怎麼在集體軍事活動中,做一個比較好的編製。

歐盟在北約基礎上建立共同防禦政策,也是以爭取更高的女兵比例作為主要的建設項目之一。

不僅僅是正規軍,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PKK)組織的武裝庫爾德女兵團對戰ISIS的戰績,都是不錯的,最近在規模擴大,新加入的女性在高強度的軍事訓練下都是不錯的狀態。

故而,在現代世界,如果還在探討「招不招女兵」實在是太落後了,我們應該探討,怎麼給女性加入軍隊提供更多的機會,並且提供適宜的職位環境,讓她們能在軍隊體系裡面做好工作。

不僅僅是前線部隊需要女性,整個軍事體系而言,從一戰開始,女性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戰同盟國協約國的後方工廠的24小時運轉,基本靠女工進行三班倒。二戰時期,德國工廠,保留少數男性技術熟工,主要生產部隊,基本上是後來招聘的女性工人,並且撐起了整個德國的國家機器。而美國更進一步,美國在一戰後就已經開始試圖在陸軍招收女兵了,無非是共和黨照顧白右的保守情緒而已。但是在整個美國後方的運輸線上,女性成員已經開始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運輸機,車輛物資運輸,女性都承擔得不錯,美國本土軍工運輸線,女性更是佔了大頭。

而蘇聯以及北歐國家,他們民族在歷史上女性都有參戰,尚武的傳統。斯大林主義佔據主流後,婦女運動伴隨著女性無差別地參加整個蘇聯分工體系開始,更何況蘇聯在二戰前期的頹勢,使得必須從女性中挑選合適的軍事人員,來保證整個蘇德戰場上陸軍的消耗,以及後續有生力量的儲備。

故而,我們現在做的是要繼續開放軍隊的職位給更多願意入軍的女性,並且通過編製改革,給予女性軍職人員適宜工作條件,並且能夠融入集體生活。

所以不是招不招的問題,而是應該招更多得問題,現在主流國家的女兵比例只有3%左右不到,未來二十年,爭取能夠達到四分之一的比例。。


題主的思維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啊!

除了上面高票回答提到的,實際上有很多證據表明女性可能更適合未來戰爭。

實際上,女性對精神壓力與肉體痛苦的忍耐力都高於男性。保持高壓力下冷靜的能力也可能高於男性(平時的那種女人更會歇斯底里的觀點,很可能是文化環境或者社會認知導致的)。而且女性更細心,觀察能力更好,思維主觀心低,同理心強,這也使她們成為更好的團隊合作者(極端壓力下的合作)獨處的能力更強。

所以,這使女性可能更適合現在戰爭那種需要著操作各種精密機械,或長期與世隔離,獨處,同時保持高度注意力集中,再壓力下精確完成任務。心理素質好,殺人殺多了就濫殺無辜平民的可能性小很多了,更別說軍紀敗壞,欺女霸男之類的事情。(阿布格萊布虐囚那個女兵好像是在男兵慫恿下出主意,做的,不知道為啥後來好像主要都譴責她?)

比如那種半年不靠岸的核潛艇里,就很適合應用女兵。航空母艦上也很適合有女性軍官協調。現在法國陣風戰鬥機的飛行員中女性比例已經很高了。她們的表現都好於男性。連卡扎菲都知道用清一色女性保鏢(而且很明顯不是為了作秀和性慾)。

不要思維里還都是步兵作戰那一套,又不是塔利班。將來說不定真的都操作機甲打地面戰爭了。

二戰么,《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之類就老套了,來補充一個,上面高票答案里「二戰美軍後方基本都被女飛行員統治「的相關英劇-Mini劇《待到重逢時》(BBC 89版是老友記的Monica-Courteney Cox演的,這個劇讓我認識到她是個好演員,在裡面演第二女主角,來自法國熱愛飛行的一個英軍運輸機飛行員,當然因為是根據美國Judith Krantz的小說改編的所以也算美劇)

制服控請點個贊。

待到重逢時II-國


從歷史上看,膽敢讓女人走開的國家,後來自己都走開了。(德日本土決戰時的女義勇隊不是正規軍)

二戰有2個國家大量招募女兵,然後統治了世界,他們是蘇聯和美國。

政治正確是一個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現代戰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

總體戰已經完全無關經濟因素,單純就是比較各種資源的擁有量和利用率。理論上,後方生產可以交給女人,男人全上戰場,但實際上不可能,因為熟練工人難以培養,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無法短時間替代現有的工人。當兵的門檻遠遠比當工人低,讓女人當兵比培訓她們當工人時間更短。而原來的老工人就可以留在崗位上不必參軍。
無論如何,年輕女人的各方面指標都遠遠強於14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男性。

假設有1個男技工,1個男老兵,2個家庭主婦。如果只有男人上前線,我們得到1個男老兵,1個男新兵,2個什麼都不會的新工人。如果女人上前線,那就是1個男技工,1個新工人,1個男老兵,1個女新兵。優劣一目了然。

現代軍隊後勤人員比例極高,這種任務女人和男人的區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專業駕駛類,女性比男性還更可靠一些。(女司機歸根結底是一種業餘心態問題,一旦進入職業範疇,情況就顛倒過來了,女人比男人認真一些)

二戰美軍後方基本都被女飛行員統治,尤其是國內轉場任務,風險小,男女都一樣。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有基督教保守力量干擾,美國早就讓女兵上前線了。

蘇聯那邊已經兵臨城下,哪怕是條狗都想抓來當兵,更不會管男女了。

德日基本還是停留在女性負責生產任務這個層面上,德軍雖然在前線廣泛使用婦女服務隊,但與美國的後勤女兵還是差別很大,偏偏這兩個國家人口還處於劣勢……

至於現代軍隊女兵比例的提高,實際上可以視為一種實驗,考察女性適合哪些軍隊崗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男兵,以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到來時大量使用女兵。

現代國家沒女兵的……連伊朗都有女兵,除了一些遜尼派伊斯蘭國家,沒有的一時還真想不到。

發表性別歧視言論的都是躲在華盛頓的道學家,前線軍人對女兵可沒有半點不歡迎。引用陳果的話:「在大街上是霸王龍,穿上ACU就是加強版的蔡依林,來到前線更是活著的王妃黛安娜」。

圖是強襲魔女里那位


以色列實行全民皆兵,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對女性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的國家。大多數以色列人,不論男女,在18歲的時候都得應徵入伍。所以很多二十剛出頭的小姑娘也成為了軍隊一員。

還有一個ins賬號,hotisraeliarmygirls,專門收集那些以色列女軍人放假時候po出的各種照片,軍裝和比基尼,各個顏值都很高。。

熱愛自拍,穿軍裝穿比基尼都要拍照。

軍裝也擋不住的好看

因為以色列女兵的顏值和身材有目共睹的高,所以外網上有的形容這隻軍隊是:超模軍團

以色列的一個規定,如果正在服役的軍人出了軍營,必須隨身攜帶自己的武器。所以即使在休假,很多姑娘穿著熱褲小裙子比基尼,也隨身背著她們的槍。

有reddit網友親身證明,這個真的很常見!

「能作證這個真的挺常見了。當時坐在海法(以色列一城市),兩個娃娃臉帶著她們的武器走了進來,(跟照片上差不多),找了個桌子坐下來點東西吃。

後來,跟朋友晚上出去玩。我請一個姑娘去跳舞,她把她的佩槍從衣服裡面拿出來,交給她的朋友,讓人看好。。開心哦。。」

心疼這個男孩子。。

有人懷疑這些漂亮小姑娘上了戰場到底有沒有用。

答案是:有,而且巨有用

以色列國防軍創建於1948年,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軍隊里有1/3是女性,在海陸空三軍里,也有很多強悍的女性軍官

這些姑娘們在軍隊里要和男人一樣經歷嚴酷訓練,扛起武器,為了上戰場做準備。

誰說漂亮女人不能上戰場。。

本文亦發佈於專欄:

知乎專欄:一起看世界


特勤女排長為新兵演示手撕鐵盆

手撕鐵盆耶,堪比神劇中手撕鬼子的事情居然發生了

懷中抱妹殺,單手拆高達,這麼吊,就問你怕不怕

再來看看歐洲

左起:挪威防長索雷德(37歲)、瑞典防長恩斯圖姆(47歲)、荷蘭防長帕拉斯(40歲)、德國防長馮德萊恩(55歲)

歐洲傳統四國的國防部長,都是女性

我不敢說這種情況好不好,

只是或許以後的冷戰會是 一些國家抱團不和另外一個國家說話 %&>_&<%

這才是回歸【冷戰】的本質好么

想不和平都難 ♀


不管女人力氣是不是比男人小

不管女人心理素質是不是比男人弱

女人應該去當兵

刺刀插在你身上,子彈打在你身上,你一樣會受傷會死。這不分男女的。

戰爭讓女人走開

你做夢呢

中國才和平幾十年?

當年有多少女人死在南京城?

又有多少慰安婦?

再往回數幾百年,揚州城又死了多少萬女人?

再往回數幾百年,北宋,兵臨城下,金帛錢糧不夠,男人是用女人抵數的。好幾萬,宮女,公主,妻子,女兒,他們親手送出去的。

他們只是讓你離開戰場

他們只是嫌惡女子

軍中有婦,士氣不揚

戰事一來,擋得住便罷

擋不住,他們死了你是在劫難逃,這還是好的

人家還可以撤退轉移跑路,直接扔下你了,這也還是好的。

人家還可以把你當禮物交出去呢。

以前那些慰安婦逃回村全村都求她回去怕惹怒日軍,你猜猜,求她的人裡面有沒有男人?

如果你穿上軍裝,拿起槍,最少死之前可以拉個人墊背。

最少你死得光彩一點,不必以最屈辱的方式死去。

(另外女人地位要提升要平等,是要靠血去換的,一是軍事,二是政治)

如果你把自己的安全性命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

對槍和刀敬而遠之。

那你去看看南沙在誰手裡,看看釣魚島

就這麼回事

法國有穿上盔甲拯救了國家的貞德

中國也可以有拿回南沙和釣魚島的女人。


你覺得為什麼不行?

這個圖是抖個機靈。我以前看過一個說法,有一個南極科考隊,沒有女成員,男隊員長期接觸不到女性(別瞎想就正常接觸)全都瀕臨精神崩潰,後來派了兩個女護士就好了。

我覺得在軍隊也是一個道理,有很多工作女性也能做,而且戰士們心理壓力大,能夠不時和女性正常接觸,對於緩解心理壓力肯定是有正面作用的。


只說第一個問題,關於為什麼女人可以當兵。

首先,當兵不一定要武力高,醫療、運輸、參謀等等很多地方不需要高強度體能的工作的女人做自然可以。

然後,女人在體能上落於男性並且差距較大這是統計上的,並不是指隨便一女的體能絕對弱於所有男人。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句話:「你的天賦決定能達到的上限,努力程度決定下限。」在大多數時候,女性也遠遠達不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程度,女性表現柔弱除了天生的還有環境影響,在此影響下一個女孩子自己都默認自己就該柔弱、鍛煉一下還怕長肌肉、表現得強勢一點就怕被指責嫁不出去的時候,她的體能離本來天賦決定的上限差遠了。

假設達到某一較高的體能標準為武力強悍,可以進入軍隊和敵方對砍,那過這條線的男性數量遠遠高於女性數量基本可以肯定,這個比例因那個標準而變。但女性能過這條線的幾率再低也總是有的,體能受限於天賦但後天訓練也很重要,當天賦在女性中本已突出的人想入軍再加上努力能達到那條線沒有多少懸念吧?那這樣一批女兵哪裡不行呢?

再者現在早已過了拿刀對砍的時候了,我相信未來的發展也會越來越依靠各種高科技,那時士兵重要的是技術,就像各種機戰的日漫。。。冷兵器時代中國尚且也能出幾個花木蘭,現在怎麼不行呢?

總的來說,女性當兵的阻礙,比起自身體能的弱勢,主要還是各種保守觀念。



很多方面大家都提過了,我就不贅述,提一點別的:

在一個有異性的環境下,人們會表現得更加自律。


沒有什麼不好的啊,肌肉男和強悍妹子背靠背拿著大槍大炮狂轟,想想都很浪漫啊

———————————————————

言歸正傳,在軍隊中,男女平權的主張以為著

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樣承擔相同的風險:

被重機槍打成碎塊

被大口徑炮彈炸的屍骨無存

重傷掙扎之際被打掃戰場的敵人一刺刀刺死

被野蠻之敵割下腦袋挑到長矛上

被火焰噴射器焚燒成烤肉,衣服和皮膚粘在一起

在被HEAT打中的坦克里燒成焦炭

被敵人的坦克碾成滑滑的漿液

被敵人的狙擊手把腦袋打飛

睡覺的時候被敵方特種兵抹脖子

被俘虜,被逼供

在現代戰爭中不斷的殺戮,像一條狗一樣死掉

或變的冷血而殘酷

或承受無盡的PTSD

這些殘酷的遭遇不但只有男性軍人應該遇到

女性軍人也應當如此,參了軍,扛起了戰旗

就要殺人,就要被殺

就要撕碎敵人,就要被撕碎成血肉

來捍衛身後的祖國和人民。

因此我認為,在戰爭電影中血腥場面的描繪里,不應該只描寫男性士兵在戰場上遭遇的虐殺,也應當描寫女性士兵如何慘烈的死亡。

摘一段自己寫的小說

敵人已經近在咫尺,劉麗端起26式狙擊步槍,扳機未扣,定向衝擊波已經咆哮而至。身旁的高塔轟然倒下,一個班的戰士化作血水。陳明突然聽到了慘叫聲,劉麗倒在路邊,狙擊槍的瞄準鏡插入了她的右眼,血流到地上。不顧陳明的目瞪口呆,身邊的戰士一把拉起她繼續飛奔。一個醫務官和一個戰士衝過去拉重傷慘叫的劉麗,此刻下一波定向衝擊波向著他們湧來。短短1s內,三個人不見了,只剩下平鋪在地面上壓爛的肌肉,骨骼,臟器和流淌的血水/


歷史告訴我們,凡是把女人排除出軍隊的,都被歷史排除了


一些與伊斯蘭國家、組織對抗的國家會有女兵

因為被女性殺死的穆斯林無法領取72粒葡萄乾

讓女兵對付他們可以有效打擊他們的士氣


女人和變性人本來就不適合戰鬥,美國在伊戰期間有大量男兵為保護女兵犧牲的例子,而白左女權從來都無視這一點。引用一句美國政治家赫卡比的話,軍隊不是政治的試驗場。


嗯,現代戰爭不是個純體力勞動了,雖然身體素質依然非常重要,但是已經不是以前那麼明顯了,而且戰場上並不是只有直接交戰的士兵,還有很多其他職位,比如通信,後勤,醫療等等。某些更看重技能而非體能的位置,女性是完全可以勝任的,當然,有一說一,直接進行交戰的職位,還是略微不太適合女性的。各國也更傾向於把女兵分配到非戰鬥崗位,當然,也有參與戰鬥的女性戰士的。

個人認為,軍隊需要女人,士兵也需要接觸女人,這個接觸並不一定是性方面的需要,最簡單的比方,在電台里你是更喜歡聽一個抽了三十多年煙的老男人嘴裡含著一口沙子的講話,還是女性溫柔的聲音呢(*?︶?*).。.:*?


君不見SABER取得了兩次聖杯戰爭的勝利么


理論上說,軍隊招收士兵只從一個指標考量:是否能夠足夠有效的完成任務。

但是問題在於,考核篩選本身是一種成本,舉例而言,我絕不否認某些女性的力量、速度、耐力、爆發力、反應神經遠遠強於男性平均值。然而問題在於,假設現在需要按照這些參數,去募集100名軍人。不限制性別,考慮以下兩種情況:

1.報名者500人,男女各佔一半,逐個測試,選取符合條件者。

2.報名者500人,男女各佔一半,先把女性都排除掉,再測試男性,選取符合條件者。

效率哪個高?成本哪個低?肯定是後者,因為畢竟男性從生物學角度在上述各項中強過女性,這樣男性中符合要求的個體概率是更大的。那既然如此,就乾脆限定男性報名算了,這樣成本是最低的,效率是最大的。

所以為什麼戰爭讓女人走開?因為即使在目前的軍事技術條件下,大量的崗位仍然需要依賴上述指標才能足夠有效的完成任務。如果毫不限制性別,最後達到報名者性別比率與適齡人群性別比率趨近或一致的地步,那成本相比於限制性別的做法,就過高了。

其實許多歧視現象都必須從這個成本/風險角度去考量,解釋才會相對合理。比如,種族歧視、地域歧視、就業時性別歧視、殘疾歧視。這些歧視的擴散當然有相當重的非經濟因素,如道德觀念、群體性思維、歷史沿襲等等;但這些歧視能夠大行其道,我以為這種降低成本或風險的經濟性的考量,才是最主要的。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許多國家仍然有女兵呢?

這裡頭有兩個因素:

1.人力資源不足,許多答主提到前蘇聯的女兵群體,其實說白了就是那麼一回事情了,蘇聯在二戰初期損失實在太大了,而且由於一系列原因,只能用人命換時間,你別看當時蘇聯人口多,她國土也大啊,德軍又在一開始就把戰線拉得很長(北起波羅的海,南到烏克蘭,請自己拿地圖看一下),而戰損比過大,幾個月內就損失了數百萬軍隊。這種情況下,那也不管什麼反射神經力量耐力了,先是大量後勤和管理崗讓女性擔當,男人都上前線去,再後來你能拿槍拿刀騷擾敵後都TM給我上,能開坦克飛機就更好了,反正一個人要能拿槍至少要製造15-20年,坦克一天就好幾百,飛機一天就好幾十。以色列也是這個道理,全國人口沒有周邊國家的軍隊人數多,那女的不拿槍難道等著下火獄么。但如果男性夠用,比如用50/50的性別比率維持了1一個億人口,我覺得以色列也不會讓女兵的比率維持如此高的水平。

2.政治需要,畢竟除了那些從國家層面就將女性僅僅視為繁殖工具的國度外,剩下的我看哪個國家的政權也不會公開宣布說「女性當兵就是不如男性」,這樣無謂地招致國內這樣那樣的社會勢力的不滿,或者給政治對手落下口實,實在沒必要。反倒是開放招募女兵,以些許成本換來政治上做個秀,反倒更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政客自身的發展。

當然,隨著軍事技術發展,可能軍人完成任務的效率,對本文開頭提到的各項指標的依賴性會逐步降低,那麼性別因素在篩選成本中的影響因子會下降。屆時女性從軍的異議將會越來越少,比率自然會逐漸提高。


那些在這個問題討論女性到底適合不適合戰爭的人,估計一個現役女兵能打他們幾個。另外傳統思想中女性不參加戰爭是因為女性的繁殖資源比男性更稀缺。古代的戰爭都伴隨著大量無意義傷亡,讓寶貴的繁殖資源消耗在戰爭中,估計那個部族就快滅亡了。而現代人口爆炸,戰爭規模反而隨著科技進步縮小,女性參加戰爭只是一種職業選擇,應該做到機會公平


載入遊戲中……

載入完畢……

請選擇遊戲性別……

男:

力量天賦:10

智力天賦:9

魅力天賦:8

敏捷天賦:8

女:

力量天賦:8

智力天賦:9

魅力天賦:10

敏捷天賦:8

選擇完畢……

請選擇初始武器:

大刀:

攻擊力:70—180

速度:5

攻擊距離:1米

力量需要:20

長矛:

攻擊力:70—120

速度:2

攻擊距離:3米

力量需求:25

拴動式步槍:

攻擊力:150—200

速度:3

攻擊距離:1000米

力量需求:5

衝鋒槍:

攻擊力:90—100

速度:20

攻擊距離:100米

力量需求:4

自動步槍:

攻擊力:100—150

速度:18

攻擊距離:250米

力量需求:8

選擇完畢……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軍沒有炮兵師?
在西方軍隊中(如美軍),軍事法庭有多重要?
我老婆懷孕2個月,想送她個禮物,大家有沒有推薦的呢?ps:我在部隊工作,沒法一直陪她,請大家幫幫忙!?
在戈壁荒灘的部隊里服役五年,發現一件令我匪夷所思的事,這裡的狗都不會叫,這是為什麼?
在讀國防生沒有關係怎麼可以進軍醫院,有這個可能嗎?

TAG:女性主義 | 軍事 | 軍隊 | 中國軍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