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嗎?還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聯盟?最後是怎麼滅亡的?
「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這話不是盧梭說的,是伏爾泰說的。在16世紀,這個政治實體的正式名稱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可以先從這個特別的名稱說起。德意志民族,指向比較明確,但神聖和羅馬二字是非常獨特的。神聖,意指它負有宗教拯救的使命,羅馬,表明它與昔日世界帝國的延續關係——僅從地理分布而言,德意志人跟羅馬毫無關係。
應首先了解基督教的歷史觀和帝國統治權的轉移論: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latio_imperii因此它是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歷史觀的產物,它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它的含義比後者更大,更富神秘色彩,具有基督教普世色彩。不能以現代主權國家的理念去看待中世紀的政治。基督教會和神聖帝國曾長期被視為兩個普世權威,儘管它們在實踐中有許多折扣。神聖羅馬帝國的內部結構,屬於它的憲法史。大體而言,它是從東法蘭克王國發展擴張而來。從發展方向而言,它不同於西方的法國,地方分離主義嚴重,產生了幾大選帝侯和更多較小的諸侯勢力。
神聖羅馬帝國在很多德國人的書上被稱為第一帝國,它終結於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但一般認為,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的威斯特法利亞體系已經從法理上結束了這個帝國的優越地位,主權國家平等的原則得以確立。此後它的存在就顯得很怪異了。伏爾泰的話就是這種背景下說出來的。神羅早期還比較統一,後期就趨向於邦聯,最後就成了一個鬆散的國家集團,連邦聯或聯盟都算不上了。
神聖羅馬的誕生是因為教皇尋求保護人,而查理曼需要天子的名分。
而混亂的內部結構是因為古歐洲王室傳承有兩個重要概念:封建和繼承。
前者標示了「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類似於周天子,古歐洲國王/皇帝對手下諸侯的掌控力很有限,而神聖羅馬皇帝後來直接就是選帝侯選上去的,這個內部邏輯很像國家聯盟,可是用現代詞語去硬套古代政體就有點耍流氓了。
後者標示了血親主導的權力更迭體系。不同於中國頻繁的造反式改朝換代和一夫多妻制下的穩定皇儲供應,西方經常出現宗室絕嗣的情況,所以改朝換代多是由血系傳承遷移而引發。歐洲王室之間有著複雜的聯姻關係,而神聖羅馬的哈布斯堡家族大概是歐洲血系最複雜的皇室了,通過繼承幾乎就統治了大半個歐洲。但這種統一不同於中國意義上的統一,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朝廷,只是國王相同罷了。(類似OPPO和步步高,兩個獨立公司,一個老闆)
最後崩潰也是因為帝國鬆散終至離心離德,拿破崙帝國興起之後自然容不下另一個皇帝的存在,強制其退位了。
神聖羅馬帝國更像是聯邦國家而非帝國。
這點可以先從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說起:神聖羅馬帝國繼承於東法蘭克王國,在東法蘭克王國的中後期,東法蘭克王國內部已經有多個自治公國,911年國王無嗣而終後就從這些公國中選出一位公爵當國王。一開始是康拉德公爵,康拉德臨終前讓位給亨利,最終亨利的繼任人奧托一世在962年被教皇加冕稱帝,神聖羅馬帝國誕生。
因此,神聖羅馬帝國從一開始就不是像波斯或羅馬那樣的真正帝國,而是有著統一政治和宗教聯繫的國家聯邦。
如伏爾泰所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名號只是教皇和國王之間互相利用的產物了。
當然,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主要是在早期(10世紀),國家內部是比較統一的,皇帝的權利也比較大,比起國家聯盟,這種關係要穩定很多。
至於滅亡,在11世紀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被教皇大大削弱,正如我們的周朝後期那樣,天子的權力被削弱,內部的諸侯過也就開始獨立。12、13世紀後,皇帝的威嚴逐漸嚴重受損。在經歷1618年開始的三十年戰爭後,神聖羅馬帝國乃至整個歐洲經濟倒退200年,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三百多個大小邦國(不一定是公國,還有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如東周末期那樣,神聖羅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最終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終結。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繼承了法理改稱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內部屬於歐洲式的封建體系,隨著皇權的不斷削弱,產生了由7個選帝侯選舉產生皇帝的制度,哈布斯堡家族憑藉下半身不斷擴充勢力,逐漸壟斷了皇位,期間曾試圖加強皇權,卻因神羅外大國和神羅內諸侯國的阻撓而失敗,反而在神羅外取得了尼德蘭地區,匈牙利地區和西班牙繼承權。後因宗教改革引發帝國內部對立,爆發30年戰爭,戰爭導致帝國損失大量人口,財富,進一步削弱了奧地利對於帝國控制度,神羅內部各小國趨於獨立,神羅有名無實。 神羅的落幕是在拿破崙擊敗奧地利後,逼迫奧地利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再後面就是普魯士的崛起,推行了排除奧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統一計劃,形成了現代德國。
神聖羅馬帝國早先是各個選帝侯選出加盟邦國的元首出任皇帝。如果按照早期成立的時期來說,確實相當於一個完整的統一國家,但是中後期的混亂就明顯不是了,皇帝長期由奧地利皇帝出任,貌合神離。說個小插曲……俾斯麥成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時候直接把奧地利給排除了。
提一下,維基百科上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繼承自查理曼帝國,而查理曼帝國是繼(wei)承(zao)自羅馬帝國,而非西羅馬帝國。信不信由你們Constantine VICharlemagne
神羅早期是相對穩定和集權的帝國,畢竟同時期10世紀左右,法蘭西國王的政令走不出法蘭西島,麾下的阿基坦波旁香檳等公爵都比王室領土大得多,而英格蘭還在和維京人相愛相殺。然而神羅將教皇勢力過早的引入帝國是最大的敗筆。皇帝和教皇爭權奪利,為了籠絡勢力,不得不對諸侯們持續讓步,使帝國的諸侯們越做越大。到霍亨斯陶芬王朝末期,大致在13世紀選帝侯制度的出現,標誌著帝國的名存實亡。而法蘭西和英格蘭則悶聲發大財,王室不斷擴大領地,加強集權,是最吼的。
各種選帝候,讓神聖羅馬帝國烏煙瘴氣,缺乏權威,巴巴羅薩的後代甚至被羅馬教皇殺死,哈布斯堡只不過是在公主和拿破崙結婚後保全領土,取消這個名字,改用奧地利匈牙利帝國而已,一戰後分裂才正式滅亡,
推薦閱讀:
※是什麼樣的思維,產生了「嘎子和恐怖分子」、「士兵和勳章」、「該不該入少先隊」等問題?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刀叉是誰發明的?
※朝鮮半島歷史上有自己本土的宗教嗎?
※為什麼敦煌莫高窟沒有評上過 4A 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