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一下大家讀過《奇鳥行狀錄》之後的感想?
情節很吸引人,一直希望主人公擊敗綿古升找回妻子,可是看完之後呢卻深深覺得好像看了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看。印象最深的是在井下完全的黑暗世界中,作者所描繪的那些感受和心理活動,思想超脫肉體的特殊感覺。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讀後感。
當雪崩來臨之際,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有責任。——讀《奇鳥行狀錄》有感
讀罷此書,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主角如何尋得內心的自我,回歸本質,對抗邪惡的現實勢力,不是那些是村上最擅長,我也最熟悉的村上式寫作,而是其中對戰爭的描述——諾門坎戰役、間宮中尉的故事、日軍在滿洲國的暴行、剝皮鮑里斯。戰爭片看過不少,一戰、二戰的歷史書籍也看過不少,但奇鳥行狀錄這本當作消遣打發時間的小說卻破天荒讓我感受到了戰爭的荒誕,既沒有豪情萬丈的愛國熱潮,也沒有國破家忘的悲壯,更缺乏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赤條條地揭露了戰爭的本質。戰爭沒有贏家,有的只是犧牲者。
在日軍襲擊動物園中,村上以逆來順受、任人宰割的動物們為隱喻。在戰爭中,沒有勝利者,沒有榮耀可言,有的只是苟且偷生者。作為那些堅定的長官意志執行者的士兵們本身也是受害者,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在人生中受到了「磨損」,最終結果或死於非命,或成為行屍走肉,失去了對生活、對生命的感受。
「這年輕士兵生來從未進過動物園,真老虎也是頭一次看到,由此之故,趕緊上根本就不覺得自己一伙人此時在此地殺死了真老虎,而認為自己只是被偶然領到與己無關的場所幹了一樁與己無關的勾當。」「在這八月間的一個下午,人也好,動物也好,無不在考慮死,今天他們殺死動物,明天蘇聯兵把殺死他們。」
然而在現實中,人們總是很奇怪地總認為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認為曾經侵略過自己的國家是一個邪惡的國家,再由此推出這個邪惡國家裡的所有人都是邪惡的人,再把不支持這種觀點的國人都認為是某奸、遺忘歷史者、背叛祖國者,再推廣到使用邪惡國家品牌(即使是本國製造)的國人也是某奸、遺忘歷史者、背叛祖國者,對其可以隨心所欲毀損其財物、施加私刑,如反某某島遊行中砸車事件。如此看來,民眾的狂熱,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乃至世界來說都是一場徹底的災難。
在作者眼裡,一個善於偽裝自己、煽動民意的野心家,再加上一群認為自己沒有任何責任的烏合之眾,造就的往往是最可怕的人間地獄,如剝皮鮑里斯在西伯利亞監獄。因此,村上才以「我」這個虛擬形象,從剛開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再接觸迦納克里他倆姐妹、間宮中尉、笠原May,再恍然大悟,認識到隱藏在綿谷升面具背後的真面目,最後以積極的方式去對抗,救出自己所愛的人久美子。其中,村上以傳統偵探小說的寫法,以一個個的線索,串成鏈條,再抽絲剝繭地展現事實的原貌,而不是以獵奇誇張去展現真相,讀起來令人饒有興趣。
世界的殘酷就是如此,人們往往不會以你這個人的好壞去衡量你的好壞,而會以你所處的群體的好壞去衡量你的好壞。而在黑暗森林體系中,信任的成本過於高昂,人性所決定的最佳策略就是先下手為強,如戰爭中看到敵方士兵,如釜山行末士兵在無法確認倖存者情況下決定射擊。人們的暴力性以及狂熱性一直存在著,深植於每一個人內心深處。
我認為,這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警示當代人對於鼓吹民族主義者、戰爭宣揚者的警惕,不要成為沉默的羔羊,更不要助紂為虐,在此中迷失心智,墮落肉體。人活著的過程就是不斷磨損的過程,只是有些人磨損得多,有些人磨損得少,有些人自暴自棄,有些人仍保留一份純真。作為朋友、戀人、家人,我們要像主人公一樣,及時拉回陷入黑暗深淵可憐人,作為自己,則是保留一份理智,一份自己的思考——這條路,是我冷靜思考後決定的,還是聽從他人鼓動而盲從的呢?
你凝望著深淵,深淵也凝望著你。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這本書是我最愛的小說。但在村上的眾多小說中這本卻鮮被提及。因此,我將其稱之為藏在閣樓里,布滿灰塵的野心之作。我就不拿別的作品跟這本書作比較了,也不談村上的人,僅僅談從這本書所感受到的東西。因為人們往往會對作品本身存在過度解讀,精確的不是語言,而是感受。當然我的評價也是用語言呈現,難免失真。但我真的很有慾望來評價這本書,也為它的鮮被提及感到惋惜。首先,我覺得這本書走在了作者的前面。換句話說,這本書脫離了作者的控制,小說藉由村上的手像植物一樣生長了起來。村上只是土壤和水份,故事自然而然地自己發展了起來。
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故事自己開始在作者心中發展起來。其次,這本書之龐大,非常罕見。就小說本身而言,這本書所編造的世界觀極其罕見。閱讀這本書感覺完全被包裹在小說所編造出來的世界中。這樣的小說必將消耗極大的精力,一生當中可能再難寫出如此浩大的作品。我將其看做是史詩量級的作品。再次,這本書最能體現出村上的野心。在文學史上,大文豪都會留下一部巔峰性的作品,共同構成人類文學史上最璀璨的星空。我覺得,村上有過這樣的念頭,完成這部作品,把這部作品掛在最璀璨的星空上,成為和歷史上的大文豪相提並論的傑作。用這部作品奠定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很可惜的是,這本書鮮被提及。又或許要很多很多年以後才會被眾人重新審視。但就算是村上,創造力可以說是源源不斷,精力無比充沛的村上,也無法第二次寫出這樣的作品。實在太難了,傾盡靈魂地寫。村上就把一生只能寫一次的機會給了這本布滿灰塵的書。這本書我只看了一遍,因為它不值得我看第二遍。我用了兩個假期讀完的,中間隔了一個學期。剛剛開始看的時候,是有種你說的感覺。而到了下個假期,此書對我毫無震撼力了。村上春樹的語言對我有一定的影響,他的語言很容易模仿。我認為:這本書講的故事很複雜,並且充滿了曖昧與隱喻,這就使這本書讀起來有撲朔迷離的感覺,可以激發閱讀慾望。關於主題,大概作者也不願意說吧。這種東西,大概只是憑藉一種感覺寫出來的,寫作時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關於它的任何主題或中心都是寫出來之後才賦予的。所以它只是傳遞給人一種感覺,孤獨感,對看不見的東西或某種勢力的恐懼感之類的。或許它可以讓你浮想聯翩,但它終究沒有剖析任何問題。或許它可以引發你對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的思考,但它終究不會告訴你答案。因為大概作者也不知道答案。我覺得作者並沒有對世界有深刻的思考,他只是有某種感覺,沒有上升為理性。曖昧往往吸引人,但確切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和力量。
此時,我將《奇鳥行狀錄》看畢。在坐得滿滿當當的圖書館,周圍是嘩啦嘩啦翻書或者試卷的聲音。此生第一次,看畢一本書之後產生一定要寫點什麼東西的念頭,以前就算有過,那也只是微弱的,像螢光一閃,而此次是做了萬全的準備,或者也不能稱之為萬全的準備,只是覺得自己將給出一份萬全的屬於私人的答案。於是,我將人生第一個知乎長評獻給《奇鳥行狀錄》。
幾乎是馬不停蹄地看完這本書,但是由於課很多有時不得不放下,再拿起來的時候又幾至陌生,但這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只需花兩分鐘的閱讀就又可以進入其境。通篇無非一個簡單的故事,不存在批判和褒貶,這個故事屬於哲理的範疇,或許你跟我一樣也這樣理解,與其稱之為一本小說,更不如說是一種概念化的私人作品,加上任何一種體裁名就將它囿於一隅,太狹隘了。第一次感到被作者拋棄的感覺,他只管敘述,不考慮劇情怎樣,文筆怎樣,措辭怎樣,只需一直一直寫下去就是好的事情,在這部作品裡找不到任何一絲迎合性趣味,所以我更認為他是一部私人性質的作品,當然這對於讀者來說是一件殘酷的,正因如此,你我可以將它視為一種嚴肅的雙刃劍,閱讀的同時劈殺村上,也劈殺自己。如果非要將其與《挪威》比的話,我可以說,這部作品遠超於《挪威》之上。可能跟創作年齡有關,老年與青年時代畢竟會有很大不同。無論是諾門坎戰役,滿州國政府,蒙古竊密,希特勒政治……還是別的什麼具有神秘化的人物,譬如久美子,迦納馬爾他之類,都在進行一種宏大敘事,不是事件或者劇情宏大,也不是感情和心理宏大,這種宏大是它引領著我,去到一個無人之境,恍惚之間也將質疑現實,它動搖著我的唯物主義論,這才是最根本的東西,它失去一切道德觀與情感糾纏,但是冥冥之中又以某些必要的形式與其擦肩而過。它像一個深林迷霧中潛存蟄伏的裸體女人,不免地使人心馳神往,但是同樣,你要想靠近,那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撥雲見霧也許在這裡是終究徒勞無功的。你要明白,你要想得到她,目睹她,就必須前進,可是前進又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這種前進除了使我們垂頭喪氣,其餘一無所用。她將在她想出現的時候出現,那個時候,就是她想到的「嘿!就是這個時候!」,然後倏忽跳到面前來,你將完整地,淋漓地目睹一切,這就是真相。當然,真相不那麼容易得到,它講求恰到好處地機緣與體悟,如果勤奮可以,那麼也不失為一條捷徑,所以,我還沒有得到,但願你可以。
讀這本書時,我幾乎是充滿恍惚,哈爾濱的冬風刮在我的臉上,又好像沒有刮在我的臉上,我感到的痛苦,或者又不是我的痛苦,我更深刻地體會,世界與我分處兩極,即使經歷極不情願的過來與過去,最終還是互不容納的結果。對比,你們不要感到可笑,或者覺得我很神經,雖然我自己偶爾也這樣認為。從小的時候起,就與世界產生過強烈的疏離感,這不是覺得人情淡漠或者是什麼樣的被拋棄感,而是近乎一種虛無,你能理解嗎?好比說,此刻我坐在這裡,我努力努力去感受周圍的一切,然而最後都將撲一個空,就像這樣一個感受,誤闖進這個世界,堂而皇之地坐在這裡,然而覺得自己不在這裡,或者說,周圍不在我身邊,我能探索的只能是一片杳無邊際的空曠廢墟。這種落寞的感受遠大於一切人情帶來的創傷或者別的什麼生理疼痛,也不是被世界拋棄了或者怎樣,只是無邊無際,不知道我來自哪裡,最後過完這個世界的一生,又要飄忽到哪裡去,這是種惶恐,然而不切實際,從沒有人聽懂過我說的這些話。索性,我不去想,安於過好這個世界的一生,這就足夠了。然而《鳥》與我契合,毫釐不差,我得到被理解的安慰,它尊重我的一切思索,遠遠的,遊離的,告訴我,不要怕,我跟你屬於同一種。這是以往讀任何作品都沒有出現的,它如期而至,完美符合。這是一本看起來身心俱疲的作品,我不知創作如何,但應該是窮盡畢生精力也只能寫出一部的那種作品,倒不是說,它是怎樣晦澀,只能說,讀它或者寫它,都將是生命中不可磨滅的損耗,它帶動人的神經齒輪緩緩轉動,順理成章地繼續下去,再回頭來看時,我們幾乎已經蒼老了三十歲,就是這樣可怕的力量,不可復原的損耗,將息能暫時將其拋諸腦後,但某一個瞬間一定,一定會記起,這種生之損耗,這是不可爭辯的事情。所以,這一遍之後,我或許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有精力來準備看第二遍。這是需要長久準備的一件事情。陰晦與黯淡是人之常態,這是我所謹記的,不是說世界或社會怎樣不好,只是覺得憂患沉淪好過樂觀盲溺。但願,你我在這花樣年華,都配得上年輕的印記,老是無所謂的,心跳在倏忽一瞬,銀盤月已高掛起,對於一切,只好接受吧。最後,我想說的是,全篇印象最深的是,下流島上的下流猴。我就是其中一隻,在虛無的流逝時空中,永不衰老。不要笑,不管你還是我,最後都不會衰老,如果是,那隻能說明,我們褪掉了尾巴與毛皮,失去的尖耳,活成了人。願《鳥》這部作品眷顧更多美妙人生。昨晚熬夜看完 還沒整理 稍微寫了點感受。
這是一個關於迷茫和隱忍的故事,一個關於每個人人生必經的瓶頸和如何度過煎熬的故事,大概也是經過人生低迷的村上才能琢磨得透的,其中對弗洛伊德心理學,佛學,歷史和藝術的借鑒不勝枚舉,極度的禁欲主義和慾望在意識深層的具像化如同書本身般錯綜複雜,村上的書從來就不是賣故事,就像他自己在1Q84里說的那樣,世間的一切都是隱喻,個體間隱喻的相互投射造就了個體本身,所以我即是自己也可能是別人,或許我們從來都只是一個人,一個人不同的面罷了。
Toru在突如其來的漫長的盛夏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瓶頸期,高貴的律所里跑腿的差事變成往事,維繫婚姻的愛貓悄然失蹤,無法滿足妻子性的他變得自卑,成全姻緣的算命老先生絕塵而去,表面平靜的婚姻細思則碎,他似乎在逐漸失去著生命中一樣又一樣珍貴的東西。
鄰街古宅內有口深不見底的枯井,通向Toru潛意識的深處,那裡一片漆黑讓Toru思緒全無,只能通過真實世界裡與自己命運交錯的人生平的點點滴滴捕風捉影。
1) May是隔壁家同樣迷茫的妙齡少女,從輟學到摒棄車禍中的男友到學做掩蓋個體真實的假髮到潛心於避世的深林里的工作都充盈著和社會大潮茫茫眾生的叛逆和與眾不同,同樣是迷茫,彼時Toru腦海空無一物,而May明白繞開自己厭惡的東西。某種程度上排除法也是間接的追求,這是Toru迷茫期的第一盞明燈。
2) 殘臂老兵歷經人生黑暗在被嗜剝皮的殘酷俄軍敵將遺棄的枯井中九死一生,在眾叛親離的難民營中苟且偷生最終背負著詛咒回到日本過著活死人的生活繼續忍受煎熬。絕望孕育希望,隱忍耗盡黑暗。
3) 兩姐妹身上的隱忍最為明顯,一個深藏玄技卻恍若隔世,一個青年時被精神強暴後喪失對世界所有的感官從此穿上了一塵不變的戀舊的古著,唯獨巨大的紅色寬邊帽奪目,強烈的壓抑隱忍和深埋的慾望匯聚一身,這種隱忍在夢境里通過肢體的交合感染了Toru,Toru也因此常在井下沉思,隱忍耗盡黑暗,文末她生下了Toru和殘臂老兵共同的孩子,給漫漫長夜帶來黎明。
4) 井是痛苦和磨難的具像化而深井沉思則是對苦難的隱忍,井的另一邊是夢境或潛意識的深層,那裡是一片迷宮飽含著意識深處最強烈的慾望的實現,對女性性的滿足,借酒精對苦難的宣洩,以及對宿敵的終結都在潛意識的迷宮裡逐一被Toru發現並在現實生活中逐一浮出水面。
5) 昏暗的酒吧一貧如洗的吉他手生平第一次表演魔術,拿出打火機灼燒善琴的左手,對台下驚愕的觀眾平靜的說所有的歌曲都是為了激起共鳴釋放並分享內心禁錮的痛苦。隱忍是一把可以分享的利器具像化為一桿棒球棍為Toru所得為Toru戰勝往後的黑暗。
6) 曾今時裝界風靡一時老來風韻猶存的女設計師隱隱於市,父親曾是駐滿洲國的獸醫,奉命結束了戰時動物園裡虎狼的飢餓與磨難,是屠殺也是救贖,他臉上巧合的有著和Toru在深井沉思後獲得的疤痕,用來普渡苦海眾生。
7) Kumiko和姐姐都被控制欲征服欲強大的哥哥精神侵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完全喪失了自我崩壞了婚姻,也因此開啟了Toru尋找遺失的珍貴的修行,Kumiko的哥哥與Toru截然相反是普世觀中的成功者和社會認可的統治者,早在多年前就對Toru和Kumiko的婚姻極力反對,是所有苦難的源頭在Toru和Kumiko青年時期就埋下伏筆,私奔偷婚是一種逃避,意識深處最終的搏殺才是勇敢面對,那時候的Toru經歷了磨難,隱忍,得到了救贖的疤痕和撕裂黑暗的棒球棍。最終戰勝了黑衣人。
8) 黑衣人是與Toru對抗的普世價值觀和社會大潮的具像化,是Toru自身迷茫和恐懼意識深層的形態,你可以擊垮它卻不能終結它,因為它是一個人生命里成長的一部分,當Toru在意識深層將黑衣人擊倒時,現實中Kumiko的哥哥,也是痛苦的源頭病逝,Toru自己的心結被解開豁然開朗,嚴酷而漫長的夏天終於過去,Toru和人生第一個瓶頸告別,冬夜的寒風別樣的清人心脾。
9) 是不是覺得忘了點什麼,那隻發條鳥,那隻微小卻能撬動大地的發條鳥,不就是在與世界逆行修行中自我尋找自我救贖的Toru么,一點一點擰著發條,一點一點傾覆著世界。
讀了一個假期終於結束了,讀的時候很費解,讀完了以後更加費解,十分感同身受,在下一本村上前是要好好休息一陣子了,起碼要先親身將這本書琢磨透,在彼岸開啟新一段旅程。平淡無奇的小人物藉助非自然力量對抗勢力強大的對手,村上這樣題材的書里,首先這本最通俗流暢。因為篇幅較大,人物都被給予了豐滿的人格和形象,平行的故事線都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因此情節的張力給人的影響會非常深刻長久。
另外,可以看出,村上春樹一直在挖掘人的"地道性"和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機制之間那種格格不入感。岡田的待業蹲宅,笠原may的退學在家都默涵抗爭的意味。迷宮般的賓館,漆黑但是高檔的房間都也帶有這種隱喻。這樣普世的格格不入感會讓讀者覺得,村上似乎在為自己一吐為快。然而
我最喜歡的還是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個人認為這是村上的最高之作。大二下學期末,家裡的風波剛剛過去,又要複習長時間扔在一邊的期末考試。記憶中那個炎熱的夏天只有檸檬綠茶,模擬電路,和那本兩個星期看完的《奇鳥行狀錄》陪著我。
幾乎是每一個字都在心裡默讀,感覺之順暢如同循著作者走過的小徑,尋芳探幽。通篇的色調略灰暗,但是本人卻一直覺得受到鼓舞,因為主人公一直在採取行動,緊追不捨地追逐「真相」,下井拷問自身,直面體內的陰暗部分,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體內的怪物也隨著文字被稀釋了。人類本是混沌的系統,誰的心中沒有怪物呢,這種不協調的負面被解析出來,加以分角的具象化,簡直是絕妙的成人式的童話。無關乎戰爭,關乎自身的某種救贖,救贖這個詞是不是太爛了,但是我覺得被這本書救贖了,在文字形式上也好,精神方面也好。
一如既往的恍如隔世,只是突然想起李商隱的一句詩——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只是直感覺得類似,其實並無關係。
心情比較複雜,像是看了一部沒有結局的電影,但其實是有結局的。與其說長達七百頁的故事藏在沒有溫度的封皮里,倒不如描述成村上四年半的旅美時光藏在了我與他交流的這恰好一個月的時間裡。以後一到九月,可能就會想起擰發條鳥,想起久美子、綿谷升,想起笠原may,想起迦納克里他、迦納馬爾他……還有浸在故事裡的自己。說不上來的喜愛他的文風,感覺文字經過他的筆尖便能靜靜地生出一種奇妙的感覺,不是一朵朵的花,而是一陣陣的風,比花更有力更沉穩更富有變化,還是裹著海的味道,縱使大部分時間在井下,但卻讓人能一直聯想到海,這或許就是一個好作家筆下的好文字的魅力。
斷斷續續讀了近一年,這本書對我來說真不是可以順暢的讀下去的。讀完感覺很悵然,總感覺一頂禿頭懸在眼前。
於是又看了遍林少華先生的序,試著理解所謂「暴力」的概念,卻覺得還是有些牽強附會了。
或許我還沒能理解村上構建故事的方法,或許我在漫長的閱讀過程中忘記了一些關鍵的節點,但這卻實又是我讀完一遍後的真實感覺。
在我看來,這本小說略顯瑣碎——尋妻人的故事,迦納克里它姐妹的故事,井和208房間的故事,間宮先生在中蒙俄的故事,笠原與死去的朋友以及和假髮的故事,肉豆蔻母子的故事,中國的動物園的故事……這所有,我都不理解。感覺有一種傾向是,岡田與間宮先生是一類人,而綿谷升與剝皮鮑里斯是一類人,它們之間產生了某種對抗關係,即普通人對暴力的對抗——一種毫無由來,毫無理由的,嗜血的暴力。但我不懂的是,如果這是想表達的核心,其他人物的存在又算是什麼?圍著火光跳大神的人么?還是禿頭上修飾的那幾根毛呢。
看完《奇鳥》和《1Q84》後的感覺有些類似,後者顯得更完整。但不能否認的是村上的文字存在某種蠱惑性,容易讓人惦記。
我甚至猜想那些符號化的表達——如井,月亮這種具象——起到了某種催眠的作用(呵呵噠我在說什麼……),將「另一個」世界帶到現實之中,所以會讓一些情感豐富又好奇心重的人沉淪不已。但不可否認,村上對人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高到抬頭望去只能看到一個蒙蒙發亮的影子,看不清時,我們都說那是雲。我想我還沒懂他。我也想買雙白色網球鞋踩踩。
還沒看完,但對作者描述的幾個人物比較感興趣,比如妻子從小的成長故事;妻子哥哥的假面孔和不成體系的邏輯,被蒙古兵強迫看隊友剝皮,被扔下深井的經歷等等。看到現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抑鬱。。啊,好抑鬱,不開心的感覺。書本身情節其實是有的,也都是在講身邊形形色色的人。但還是感覺太悲哀了,沒有幸福,沒有真正可靠明朗的幸福可言。全都是晦暗不清的日常,緩慢悶熱的內心,還有在這其中發生的突如起來的變故。像是過於寫實的人生,讓人心裡悶悶的。這是一本平靜的書,沉靜的人應該會比較喜歡,能讓人找到富有抑鬱色彩的心靈的寧靜。
讀這本書的感覺如下:剛開始時我就著迷啦,甚至在考試前夕也會抓緊時間默默閱讀,這樣一口氣讀了一二部之後,我覺得我要歇會啦,感覺胸口被什麼壓得喘不過氣來。於是我歇了一個星期,然後捲土重來,將其讀完。書中另我印象較深的的除了那些人物,我覺得還有水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水母),還有馬(每逢滿月和日全食就會死的馬),還有那輕緩的巴羅克音樂。這些也都曾撥動我的心弦。當然我也有很多疑惑,書中多次提到一種不確定性,比如(可稱知為一種什麼樣的東西),以及人物本身的神秘性與抽象性,這些都讓我很費解。不過,就通篇來說,我還是得到了莫種慰藉的,彷彿冬日中一道溫暖的陽光,而我確實也是在冬日中讀的這本書。其中間宮中尉在井中沐浴陽光那一段更是引起了我的共鳴,最後,願這本書在莫個不經意的時刻也能溫暖你的時光。
我大概用兩個星期讀完,讀完之後,覺得很孤獨。
很恐怖的一種孤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獨。
整個人都有種很壓抑的感覺。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很怪。我不大喜歡這本書的劇情,也覺得內容很奇怪,偏偏我又能夠讀完整本小說。可能我很適合讀這本書。但是我還是很討厭那種孤獨的感覺。靜坐冥想或許可能達到這種境界
推薦閱讀:
※村上春樹在爵士樂方面的鑒賞水平和演奏究竟如何?
※村上春樹的書里提到過哪些食物?
※如何解讀《1973年的彈子球》?
※《海邊的卡夫卡》中為什麼說責任源於想像?
※如何理解村上春樹在1Q84里的這句話:其實人人在內心深處,都期待著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