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不是天才,或者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是天才?

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覺得自己是天才,什麼時候什麼事發現自己不是天才?或者一直覺得自己很平凡,在什麼時候什麼方面發現自己是天才?


上大學以前,理科一般只需要兩周,就學完一個學期的內容,然後能考的接近滿分。那時候以為自己是天才。

大學學微積分的時候,發現沒辦法兩周學完一個學期的內容了。同班同學依然還有,然後我終於發現,我只是比一般人好一點點而已。在遴選後的大學裡,我只是普通的一員。


引用一句話:

「任何天才都是最自卑、最不安、最痛苦的人。而安逸和幸福的副作用就是使人失去追求不凡的力量。」

說自己不是天才的人,不一定不是天才。

說自己是天才的人,一定不是天才。


右腦人決勝未來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中產階級父母教育孩子的思路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再找一份適合當時「新經濟格局」的好工作,成為一名會計師、律師或工程師,做一份需要常規認知技能而非常規體力勞動的工作。但在過去幾年中,遊戲規則發生了變化。今天,成為一個工程師、會計師或律師,已不再是過上穩定生活的不二之選。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美國副總統首席演講撰稿人、著名未來學家、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在其著作《a whole new mind》中向全世界拋出振聾發聵的問題:為什麼右腦人將決勝未來?(why right 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

當前的世界經濟困境深化了右腦思維趨勢,加快了它的步伐。當今中國已經與美國一樣,來到了一個時代轉折點。它已經開始超越常規的、批量的大規模生產,轉而需要更強的判斷力和創造力以及應對複雜工作的能力。過去幾十年屬於某些具有特定思維的人,即編寫代碼的電腦程序員、起草協議的律師和處理各種數據的MBA。然而,事情正在發生改變,未來將屬於那些具有獨特思維、與眾不同的人,即有創造型思維、共情型思維、模式辨別思維或探尋意義型思維的人。大多數發達國家目前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儘管人們還未注意到。

當前,我們正從信息時代走向概念時代(Marketing 3.0「智能社會」)。在信息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線性思維、邏輯能力以及類似計算機般的能力;而在概念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創造型思維、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每一個想要在這個新興世界求得生存、謀取發展的人——無論是正為自己的事業而苦惱或是不滿足當前生活的人,還是渴望下一波商戰中取得領先地位的企業家和商界領袖、希望孩子能擁有美好未來的父母,或者那些情感豐富、精明、睿智、具有創造力的人,都要面對丹尼爾平克提出的問題。遺憾的是,信息時代卻總是在貶低、甚至無視他們這些獨特的能力。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體制令人失望,無法幫助孩子們做好迎接新世界的準備。

曾經,左腦思維是司機,而右腦思維是乘客。現在,右腦思維突然搶走了方向盤,加大油門向前賓士,並決定我們要去哪裡,以及怎樣到達目的地。全球首屈一指的營銷屆權威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3.0》中積極回應了平克對創造型社會時代即將到來的判斷,並依此構建了營銷聖經的新格局。研究表明,儘管從事右腦思維型工作的人數遠低於從事普通工作的人數,但前者在社會中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具有主導性。著名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說:「今天我們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麼未來我們將生活在過去!」未來,屬於那些擁有全新思維的人。

左腦能力往往經由大學入學考試、註冊會計師考試等來測評,雖然這一能力仍然必要,但已遠遠不夠。相反,一直以來都被輕視和忽略的右腦能力,即藝術、共情、縱觀全局以及追求卓越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多地決定誰會飛黃騰達,誰將舉步維艱(來自公眾號:科學育兒創新社)。這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

教育,需要高瞻遠矚

無獨有偶,中國的教育家們也早在數年前就發出了21世紀的「智慧宣言」:

21世紀呼喚關注人的生命與道德的智慧,呼喚能夠高效駕馭知識與技術的智慧,呼喚「知行合一」的實踐智慧,呼喚促進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它告誡我們:「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孩子,讓他們為明天服務」,已經變得困難了。一個注重右腦思維的概念時代正在來臨。要想在這個時代取得成功,就必須摒棄舊觀點,充分開發右腦思維。那些固步自封、不願接受新事物的人將會遭受重重困難,甚至會被淘汰。最終,這個慘重的代價承擔者,正是今天這些咿呀學語的孩子們。

教育,是一項長遠的工程,這就更加需要執行教育的家長和老師們具有高瞻遠矚、預判未來的能力,按照我們的孩子22歲大學畢業、走進社會時面臨的世界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和格局來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教育。

從0歲開始教育具有的重要意義

如今,美國開始重新看待幼兒教育。在柯林頓總統時期,當時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在電視里大講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並以此為開端,出現了許多介紹幼兒教育重要性的書籍,《時代周刊》還分5次出版了《0歲教育》的特刊。在美國頗受好評的《inside the brain》一書中,作者羅納德柯圖拉克這樣說道:「我們從神經生理學的實驗觀察結果得知,大腦這個組織,並不會內在地自己發育,而是由於受到環境的刺激才能有大的發育。我們必須要對以往的幼兒發育觀念進行很大的修正……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孩子只要在上學後開始學習就可以了,在此之前可以讓他們玩耍。這樣其實已經遲了。

儘管每年都有越來越多智力能力不發達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但這些現象其實是可以通過早期教育進行預防的。如果對這些現象放任不理,這些兒童就會在入學後成為問題兒童,就會跟不上學校的課程進度。兒童在入學前的5年里是他們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因此,必須向全美國呼籲,在入學前絕對不能將孩子放任不管。」然而在當前的中國,似乎還聽不到宣傳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聲音。不止如此,那些電視、報紙、雜誌、博客之類的公眾媒體和自媒體對幼兒教育還依然保持著反對的論調。

當前,缺乏學習能力的兒童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孩子在進入高中後因為學習能力的缺乏而中途退學。當今社會,鼓勵孩子們自由發展。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讓孩子自由自在地隨意成長就好。那麼這些在幼兒期和小學低年級階段自由自在的孩子們將來會發展成為什麼樣的人呢?等他們長大後,會一事無成,甚至連社會生活必須知識都沒有掌握(來自公眾號:科學育兒創新社)。

在教育評論家中,也有人認為:「孩子小時候只要讓他玩耍就好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聽了這些專家的話,開始不學習。因此,現在這樣不具備學習能力的孩子也在增加。如今,一些被社會上認為是成功人士的人們完全不了解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卻在著書立傳,說任憑孩子玩耍的教育方式是好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一般讀者們便對此信以為真。這一類人完全不了解最新的大腦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論,只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就認為自己小的時候就是在玩耍中度過的,什麼也不需要做。單憑個人經驗,去誤導大眾教育。

作用於大腦的才能遞減法則

任何一種生物在剛剛出生後都有一個近乎怪異的、顯著的發育成長階段。科學家們發現,小動物的這個成長發育期一般較短(比如老鼠是30天),而人的臨界期則是在0~6歲這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只任其自由玩耍,那麼就會使孩子與生俱來的那些優秀素質消失殆盡。正是因為家長們不了解大腦發育過程中的才能遞減法則,才會使後來問題不斷,使得自己的孩子成長得智力發育水平低下。

世界上很多學者已經意識到:在0~6歲階段,如果孩子只是處於任其玩耍的保育環境中,那麼他們的天才能力就會不斷的消失。那些進入小學後才開始學習的孩子們,往往記不住文字。這是因為他們錯過了最重要的記憶期。比起6歲的孩子,3歲的兒童在記憶文字時會顯得相當愉快。

大腦生理學家都在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981年,休伯爾(DH Hubel)和威塞爾(TN Wiesel)共同合作,他們的兩個重要發現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並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這兩項重大發現是:

(1)由感覺接收到的經驗在教腦細胞學會如何工作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人一旦過了幼兒期後,便會失去學習這種工作模式的機會。

洛克菲勒大學的前校長威塞爾曾經說:「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洞察。人從出生到少年時代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兒童必須生活在一個具有對視覺、聽覺、語言等進行大量刺激的環境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是為之後的人生鑄造成長所需的基礎。」

哈佛大學Earls教授認為:「一旦過了幼兒期,大腦便進入不可逆的狀態。在人生開始的階段,有一個形成過程,過了這一階段,所有的工作便基本結束了。在2~4歲的時候,相當於基礎工程的那部分就基本結束,之後,大腦便很難有明顯的改善了。」大腦生理學家們共同強調著幼兒期教育的重要性。

全美健康研究所的佛烈德利克·固德威爾(Frederick Goodwill)認為:「孩子是我們最應該進行投資的項目。與以前相比,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腦的可塑性。」

神經生理學家彼得羅塞爾在幫助人們了解大腦的可塑性方面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他說:「如果想要提高兒童的思考能力、獲取知識能力,那麼幼年時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階段。」

早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曾經一度如黑匣子一般的大腦研究終於在大腦生理學家的努力下開始了。漸漸地,人們了解到人所體會過的經驗會給大腦形成給予影響時,人們都收到很大的震動。那麼為什麼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幼兒期教育特別是右腦開發還屢受非難呢?

這是因為家長們,還有那些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們,還只是一味將目光集中在智力教育上,因而造成了教育的失衡。只依靠向大腦進行刺激來進行幼兒教育是不可取的。對於年幼兒童最基本的態度應該是「用愛心、關心、話語和認可的態度來培育」,重要的是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在兒童心靈的成長方面。

關於記憶力的秘密

愛因斯坦說,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才。可以說,教育,是一門藝術。怎樣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呢?幼兒教育最重要的當然是心靈教育。

接下來,應該是提高兒童大腦的機能了。兒童的能力是通過不斷地重複來培養。重複次數越多,兒童大腦里建立起來的學習迴路就會越粗,傳遞信息來就越輕鬆。對於學習來說,重複是最重要的。但是家長們總是會錯誤地一個勁地將孩子趕著往前走,認為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能力。兒童大腦的機能,是通過反覆學習的方法來提高的。反覆學習,會使大腦更優質、記憶力更好,學習能力提高,學習也會變得更輕鬆。猶太民族就是注重培養記憶力的典範,猶太孩子從小就通過背誦經典的方式來提高記憶力。如背誦這樣的訓練方式,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記住任何內容,而是通過反覆背誦的訓練,提高大腦的品質(來自公眾號:科學育兒創新社)。

只有教育,才能決定孩子的優劣

在世界上,曾經有一位令人矚目的天才,而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天才在剛出生的時候曾經被所有的人認定是白痴,那麼是什麼讓這個先天不足的孩子最後成長為世界公認的天才呢?這個謎底早已揭曉,只要隨手翻翻流傳於全世界注重教育的父母手中共同捧著的那本教育聖經《卡爾威特的教育》就可以了。卡爾威特認為: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取決於天賦的多少,而是取決於從出生到五六歲這段時間的教育。誠然,孩子的天賦存在著差異,但這差異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說生下來就具有很高天賦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賦一般的孩子,只要給予合理的教育,也都能成為優秀的人。

而兒童早期教育鼻祖木村久一進一步向人們揭示了早期教育成就天才的真實案例:美國賓州大學的斯特納夫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賽德茲、美國塔夫脫大學神學教授巴爾博士、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教授威納博士以及赫赫有名的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詹姆斯穆勒,都是早期教育的實踐者,他們用愛心和智慧通過早期教育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

被譽為「中國現代的卡爾威特」的平凡父親蔡笑晚在其著作《我的事業是父親》一書中說:「把孩子培養成才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緊的人生事業,它在所有日常事務中永遠排在第一位!」

蔡笑晚認為,教子成才的道路上不存在「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的問題,而是「多聽則亂,越聽越糊塗」。一套大家都滿意的家教方法,培養出來的必然是四平八穩的平凡孩子。


拜讀史上數學和物理大牛的工作的時候,想「天哪他們是怎麼想到的」,那時候明確知道自己這輩子也做不到的。

沒有走科研這條路,也是出於這種深深的卑微吧。


高中怎麼努力都拼不過考的好的同學時;上了大學以後。


高考前那段時間吧。。

畢竟用2個月就把成績提上去了很多,前一個月考年級三百六十多,第二個月考就年級三十一。

至少在我們學校我那個年級是沒有出現過這種事情的。

英文幾乎不用看也可以考年級三名。(因為基礎好,所以英語一直比較好)

記得自己說過最NB的話就是 我不想看了,這些我都會了。旁邊女生黑臉。。

反正那時候我也沒什麼朋友,所以不care。

但不穩定的成績也帶來了不穩定的情緒。

後面幾個月我一直跑神經醫院做過屎一樣的抑鬱症測試,還測出來了個輕中度抑鬱還是什麼的。

醫生說要多接觸大自然,別人上自習我去爬山,別人上課我去公園,別人寫作業我看韓劇。。那時候剛好是撕逼大劇 妻子的誘惑 在韓國熱播的時候,看完覺得好爽。

高三那段經歷我差點真以為自己是小小的天才了。

結局也是一把淚,吉林省作弊現象多嚴重!前桌特么五分鐘轉一次身叫我給他看答案,他就不想想有流動監考這回事兒嗎!

反正高考英文是我有史以來最差的成績。

至少上了個9+2。。

重點在於 上大學後發現不是自己太NB,而是圈子太low。

身邊人分分鐘秒我沒商量。

在大學收穫了友誼學會了謙虛和努力。很開心~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是天才的時候,你就在走下坡路了,因為你開始用普通人的視角來思考。


初中考高中,因為搬家的原因,要從帝都的朝陽區考到西城區。西城區的教育水平比朝陽區要高,所以我只考了一所西城墊底的高中。全年級3個班,我的入學成績在全班正好排中間。由於我在朝陽能考上相當不錯的高中,所以我對在這個西城墊底高中都只能排中間很不爽,於是各種努力,各種裝逼,第一個期中考試里,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讓我頗為爽了一把。於是開始各種撩妹,各種嘚瑟,期末考試被打回原形,掉到班裡的七八名吧。

好吧,就是那時候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的,做錯題不是因為馬虎,是真的不會,因為上課沒聽講。


天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都是為了功名


世界上永遠有比你更天才的人,特斯拉,在我超越他的那一刻,我將認為我是個天才


之前一直懷疑自己是否是天才(可能就是妄想)我找了很多人在百度問了很多問題才在某一天有人對我說:我比較蠢,初二才開始去想很多。因為我從小就愛去想很多所以那一刻我認為自己真的是天才,從此我開始懶得去想問題,因為都想過了。直到幾白天前我又開始去想很多,並且和小時候還要痛苦,現在無法控制去想。每天都在想大量的事情。


這個貼又要變成各種花式秀「天才」了23333333


推薦閱讀:

不考慮努力的影響,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天賦或潛力掌握某種技能(比如寫作、繪畫之類)?
普通人能通過訓練變成天才嗎?
只用文字了解世界會不會越來越和實際脫節?
如何看待中國式教育很難創造出『天才』?
和天才共事是怎樣的感覺?和十分努力的人共事是怎樣的感覺?

TAG: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