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若不自殺,是否能獲得諾貝爾獎?

三島由紀夫發動兵變自殺的一個可能原因是他在諾貝爾獎評選中輸給了川端康成。但是當時他還年輕,諾貝爾文學獎一般都授予年齡較大的作家。試問他若不自殺,可否獲得諾貝爾獎?


比較同意三島政治思想不被接納的觀點 因此我也認為三島無法得獎。

值得補充說明的一點是,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比科學獎項要更具有批判性的獎項,實際上它本身是帶有政治目的的。除了鼓勵民主自由和平等之類,諾獎的評選在20世紀初造就了許多爭議,其中對於當時的世界最強國美國就有許多偏袒。

我不想評論說賽珍珠和奧尼爾等作家的成就是否達標,但同時期的英國擁有伍爾夫,喬伊斯,康拉德和哈代,然而上述四人無一入選。難道說那四個人有軍國主義之或反動思想之嫌?實在可笑之極。論文學成就,偉大程度和對後世做出的影響那四個英國人甩開了兩位美國諾獎得主至少十條街。未得到獎的原因何在?英國的沒落和美國的興起。而且西歐戰爭同盟的組成需要美國這個超級力量,而美國國國會當時態度是否決的。論到後世入選的美國作家,個人認為,評選的還是算走上了正軌。

但實話實說,倘若諾獎只關注文學成就,而沒有所謂「各國得獎平均主義」,那麼20世紀初的英國連續十年摘得桂冠也是情理之中。


得到了大概就可以在頒獎典禮上自殺了。事先張揚說將在頒獎禮上表演劇場版《憂國》,然後假戲真做。

評委:「妳唔系同我講佢真係自殺阿嘛?」(張達明語氣)

三島幽魂:「妳唔系同我講妳唔知我真係自殺阿嘛。」(葛民輝語氣)


從時間的角度看,不能。川端康成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島由紀夫1970年自殺,評委不會在短時間內把獎都授予日本,中間至少會間隔幾十年吧。從文學的角度看,我認為三島的文學成就不如川端康成,而且日本大師輩出,即使不頒給川端康成也有好幾個候選人在,是否頒給三島還是個未知數。


三島的政治思想有問題(與當權的政治主流相違背),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他死沒死,都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可以說諾獎本身就是帶有政治意義和傾向的一種手段,比如錢學森未能獲獎你認為是什麼?何況在「文無高低」的「文學」範疇,你可以絕對評判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的作品就一定要高過未獲得過此獎的作家的作品嗎?其實說白了這個獎項所代表的榮譽,和考慮到應該讓誰獲取這項榮譽更合適,大多情況下都是政治運作的問題,頒獎哪個人不僅要考慮到他的個人成就,還有他的個人思想,他的所在國家獲獎頻率和以免讓別的國家心生不滿的公平性都得顧忌到。

既然如此,那麼過多地糾結這樣的問題也就沒有意義了,真正喜歡一個作家作品的讀者不會因為他沒得諾獎就悵然若失,反之,真正不喜歡他作品的人也更不會因為他得了諾獎就對他高看一眼(還有很多樂迷瞧不起格萊美獎,認為得獎者的音樂只是為了迎合主流罷了,也是同理)。

因此比起把心思用在糾結一個作家是否應該得諾獎上,倒不如沉下氣來專心享受他們的作品本身的內容與魅力上。因為說到底重要的還是作品的實質,三島的作品可以在持續這麼長時間依然讓很多讀者為之讚賞或批判,這些一直充斥著的褒貶不一的聲音本身就已經是對三島作品魅力的最佳肯定了。那麼何必還要在乎那層可有可無的光環與被別人欽定的「附加值」呢?


不能,至少是可能性不大。

首先,他實在太政治不正確了。

他是一個極端的右翼分子,也是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在二戰剛剛結束的日本,他鼓吹復興武士精神以及對天皇的盲目崇拜,以至於讓他變成了文壇一個很特別(奇葩)的人物。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獲得諾獎呢?

對比一下,另外兩位(唯二的)獲得文學獎的日本人,一個反核,一個尚佛。這才是評獎的那波人喜歡的東西。

一個極端的右翼分子,怎麼可能讓斯坎迪內威亞半島上那些個快進化成社會主義國家的委員會喜歡上呢?

多扯一點~

諾貝爾文學獎是個很不偏向亞洲各語系的獎項,亞洲人使用本國語言做文學的,獲得獎項的可能性本身就很小。

該獎的評獎機制也註定了「西方獨大」的基調。

在這種基調下,西方人沒有辦法完完全全地去理解亞洲,去理解另一種文化生活的國民。獵奇的心態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的,不冷丁的蹦出來,於是左右諾獎的評選。所以,三島由紀夫這樣的人,也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若說是村上春樹的作品,文學性究竟差一些,所以夠不著諾獎的話——那麼三島同志,則是開始就沒走對路——文學性差一些,也許還有的彌補,彌補完成了,也就能得到諾獎了。而沒走對路的,就絕對沒有辦法得到這個獎項了,就算他進了很多次shortlist,也只是在那個名單上,逗留一下。

嘆~

————————

TITUS的答案很顯然和本題不符。

Titus,我感覺,他是認為本題毫無意義,但是我認為這個題目還是有意義的,至少跟他假設的路徑,是不同的。

他提到的那些人的確是可以獲得的,如果那些人存在的時候有諾貝爾獎,或者真的他們可以活幾百歲長。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文豪一類的人物。如果你問我莎士比亞活著的時候能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可以明確的說,可以。相信這個大家都是不會有異議的。這個問題問的這個人,三島由紀夫,很顯然沒有達到莎士比亞的那個水準,所以說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


實名反對基本上所有答案。

那些答案都是自己猜測的,實際上,三島由紀夫是很可能得到的。

大家知道,諾貝爾獎的檔案保密50年,現在已經可以查到1965年的資料的。據官網資料顯示,1965年,1964年三島由紀夫都獲得了提名,實際上1963年他甚至進了最後的最終榜單,離得獎只有一步之遙。所以,儘管川斷康成得獎之後三島幾年內不會得獎,但如果一直活下去,應該在90年代之前可以得獎,早於同年代的大江健三郎。

小結:三島由紀夫不自殺,是很可能得獎的

另:不喜歡大家妄自揣測卻帶著優越感的樣子,比如諾獎配不上三島啊,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不懂啊云云。實際上諾獎評委的文學水平可以完爆整個知乎而無壓力,雖然他們犯了很多錯誤,比如沒頒給托爾斯泰,卡夫卡,普魯斯特等人,在諾貝爾獎中價值僅僅高於和平獎。但諾貝爾文學獎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獎,沒有之一


諾貝爾獎不配頒給三島……

或許應該說,三島對於我這個讀者來說並不需要被諾貝爾獎肯定。


至少在我心中 三島是配得上諾獎的


有一些超一流文學作品的價值是無法用諾獎來衡量的。或者說,不在諾獎的評判範圍之內。如博爾赫斯,喬伊斯,卡夫卡,三島由紀夫,太宰治......


不會得吧,你看我都花了很久才喜歡上三島的。

下面認真說一點自己的體會,手頭沒書,還請包涵:

大家都已經知道諾獎不完全是按照文學質量來選評。比如,諾獎基本是按年在各大洲之間巡迴,又比如,我個人感覺諾獎對於西方作者的選取在文學性和精神價值上看重的就多一些,比如說,詩人,好像還沒有非西方國家的詩進入他們的視野。然後小說,三島的主要文學成果還是在小說上,而我們看諾獎所青睞的那些非西方世界小說作品,大多非常有「地域特色」,像是我比較熟悉的馬爾克斯,奈保爾和莫言甚至高行健。對於外國人來說,這些作品內容就吸引人,在特殊年代特殊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百年孤獨》(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米格爾街》(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爾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滿足好奇心,又帶有異域情調,或者說起來就是民族特色。這一點上,川端作為三島的恩師,對日本文學和古典文化的珍視與把握是更近一步,也是符合外國人心目中的東方美學和哲學,比如那種悠遠,那種對順應自然的感覺。三島在寫作和自己文風的創立中大量向西方學習(這點村上也是),他對日本傳統精神的萌點,如能劇、武士道、佛教,都不容易明白,還容易造成誤解。再加上他作為作家的個性很重,初期《假面告白》是以性倒錯的少年視角,思想過深,例如他自己看好的《禁色》在日本也沒有引起強烈反響,到最後《天人五衰》的《奔馬》《曉寺》更是長篇大論地宣傳武士道和佛教輪迴說,冗長到傷害可讀性和完整性的地步。哪怕他自稱是用理智而不是情感去寫作,他的「理智」也毫不關心他人的「理智」。他說:「我不會做任何惡的事情,可是我卻常常驚異於自己內心中對惡很感興趣。而且我對藝術的關心也是始於此的,所以,在我通常是把惡和美連接在一起來考慮的。所以,我認為所謂的美就是某種對人難以啟齒的、應該隱藏的東西。」(管你讀著怎樣呢~)

說到底,能得諾獎的確實是好作家,但也不是每個好作家都能得諾獎,更不是受歡迎的或是不受歡迎的就是好作家啦。

扯一句,我一直覺得村上也不可能得,但他總被提名,なんでだろう。


得不得諾獎是出版商關心的事,真誠的讀者不用關心這個。

三島本人重名利,他是很想得諾獎的,但是他的作品不需要諾獎,偉大的作品永遠是超越作家本身的。

再說自殺這事兒也是另一種自我加冕,難道不比一千萬瑞士法郎更光輝燦爛?


大江健三郎這種水貨都能得獎,三島由紀夫不自殺必得,諾貝爾並不考慮思想是否主流,知乎文學家們多慮了


同理可見

托爾斯泰如果不死,是否能得諾貝爾獎?

福樓拜如果不死,是否能得諾貝爾獎?

夏多布裡昂如果不死,是否能得諾貝爾獎?

巴爾扎克如果不死,是否能得諾貝爾獎?

莎士比亞如果不死,是否能得諾貝爾獎?

維吉爾如果不死,是否能得諾貝爾獎?

荷馬如果不死,是否能得諾貝爾獎?

埃斯庫羅斯如果不死,能否能得諾貝爾獎?


如果諾獎授予了一個人,那麼後面幾屆就不太可能授給這個國家的人了。三島可能也有這個原因所以川端得獎給他的打擊更大了。


僅從諾獎的政治性上來看,如果三島沒有自殺活到了70-80年代日本經濟的黃金期,以日本在世界格局上的地位和話語權,三島有大幾率獲得諾獎


很難說.按三島由紀夫的獨特文字審美和文學內核而言,是完全可以的.但三島由紀夫西化痕迹濃重 然後你懂的 諾獎喜歡能突出本土化的文字


總覺得他被過高估計了。

曾懷著近乎崇敬的心看了幸福號,看完後覺得有點太小氣了,日本藝術家那種獨特的陰柔詭異的筆法沒有體現出來,卻讓人覺得他是一個青春派的小說家。大失所望。也許是我看的比較少吧,但我認為他的死反倒還能成全一下他作為日本人該有的氣魄。

~~~~~~~~~~~~~~~~~~~~~~~~~~~~

補充一下,我個人覺得真正能代表日本文學氣質的東西是絕對可以獲得炸藥獎的,因為它就像是世界文化中的那個補集,永遠讓人覺得另類深刻而充滿矛盾的個性。不僅是文學,任何日本文化都是這樣,如日本的小調,專挑五聲音階不用的那幾個音,日本書法,去逸求拙,都非常有趣。但是我認為三島的文學作品,對日本戰後的反思價值大於文學價值,我是從觀賞角度和思想深度來說的,很多日本的作家都比他優秀。他是一位有劃時代意義的日本作家,對戰後反思及日本價值觀重建有重要意義,但這並不能說明他的文學水平高到諾獎程度,或者說我不認為他值得。

對於日本個性究竟是怎樣的,我認為就是一般人所感覺到的那樣就是最棒的了,如安傑利娜卡特在她的《焚舟記》里有本模仿日本風格的書,就非常生動而深刻。

拋磚引玉,本人僅是一個小朋友,歡迎指正。


三島是川端的弟子,說他發動兵變是因為炸藥獎沒任何根據。倒是川端康成自殺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三島――自己最欣賞的弟子――的死。


得諾獎的作家一定是好作家,但好作家不一定得諾獎。


推薦閱讀:

除莫言以外,當今中國文壇哪個作家也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如何看待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全文中最後的三個故事?
莫言獲得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能夠改變中國文學在中國的「邊緣位置」嗎?
如何評價村上春樹再次陪跑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
如何評價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

TAG:三島由紀夫 | 諾貝爾文學獎 | 日本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