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一定是有益的嗎?如果是,為什麼美國會開始走向孤立?
@溫義飛 已經把比較優勢理論下的分配問題說的很清楚了,在這裡我想說另外兩點,即便是不考慮利益的分配問題,把國家看作一個整體,自由貿易依然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效果。
1. 假定一個發達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然後發達國家有一個高污染的行業。因為發達國家的政府管理比較規範,所以會對這個高污染行業收取很高的稅,於是這個行業只能生產出有限的產出。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該行業的高污染的本質,所以這個時候政府高收稅是強制企業對自己的污染負責,也就是所謂的庇古稅,內化了外部性,這是對社會福利的改進。
但是這個行業內的企業可能不那麼開心,於是他們就尋求外包,把工廠開在了法律法規不那麼健全的發展中國家,沒有了法律的約束,這些企業可以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出很多的產品然後銷售到全世界,但是由此產生的環境惡果,就丟給發展中國家給承受了。
這種情況下的外包,在不考慮勞動成本的差異情況下,其實就是這個行業內部的企業利用國家之間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度的不同而進行的套利行為,強行的「外部化」了本來已經內化的外部性。這顯然是會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的,還不如不外包。
2. 發展中國家在這場博弈中其實也並不完全是弱者,自有一套另外的方法。我們知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往是高利潤的部分被發達國家所佔據,而發展中國家往往只能靠出售勞動力和原材料。也就是發達國家吃肉,發展中國家喝湯。但是這也就意味著發達國家吃的「肉」來自於發展中國家。那麼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自己光腳不怕穿鞋,就可以可著勁的折騰了:可以大舉借債,可以大興土木……
反正如果發展中國家亂了,發達國家會少賺很多錢,那麼發展中國家就可以在國家的政策和建設中肆無忌憚的承擔風險,借本來不該借的債,建本來不該建的項目。反正如果僥倖賺了,錢是我自己的,如果我虧了,那麼發達國家少不了要給援助,兜著底。不然我真的倒了,固然我是沒有湯喝了,發達國家的肉也消失了。這就是因為主權國家之間,一方無法徹底的控制另外一方的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後果,而由此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會讓發展中國家傾向於採取過於冒險和激進的政策。
在歐債危機中,雖然希臘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發展中國家,但是無可否認,希臘和德國、法國這些歐盟大佬相比確實弱很多。而希臘加入歐盟之後,就敢於大舉借債,而後經濟危機發生了還不起怎麼辦?一邊耍賴,一邊要德國替它還賬。反正你德國不替我還的話,我就退出歐盟,退出歐元區,到時候歐元震蕩,受損的還是你德國最嚴重。
上面兩個例子其實都反應了一個共同的問題——經濟全球化其實呼喚的是行政全球化,財政政策全球化和貨幣政策全球化。過去十幾年的全球化大潮是在美國的主導下進行的,美國作為冷戰之後的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事實上的世界警察,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相當的政策影響力,而美元也是事實上的世界貨幣。可以說是部分的縫合了上面提到的行政、財政和貨幣全球化的問題。所以柯林頓時代全球化的繁榮,和當時美國一超獨大的地位是分不開的。
隨著美國的相對地位在逐漸的下降,全球化出現問題是遲早的事情。在之前的一個答案裡面,我就說過,經濟學教科書裡面的那些背叛和困境,最容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看到——因為現實的經濟中,在個人和企業這個層面,我們有很多可以用來解決信息不對稱,解決承諾力的方案和工具,比如簽合同,比如雇監理等等,因為現實中我們總是不難找到一個權威第三方——或者是政府、或者是法院的存在,來保證雙方能夠按照條約執行,並且給毀約方懲罰。
而國家和國家之間是沒有第三方強制力量的,唯一能夠制約的只有信譽,但是信譽長期來看是也是可以有意識的加以利用和操控的無形資產。強國與弱國之間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只能通過強國對弱國提供恰當的激勵,才能達到次優的結果,而這個強國因為無法控制弱國,對弱國付的信息租金,也是有可能大於強國完全不外包的時候所產生的額外成本的。
就拿不久前的大選來說,希拉里和特朗普,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對目前美國因為自身實力下降所造成的全球化困局的兩種解決方案:
- 希拉里的政策是在弱化國家的邊界,強化公司的作用,其實就是放手讓公司進行全球化的運作,以此來加強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聯繫,減少因為政策、貨幣等方面所造成的摩擦;
- 特朗普的政策則是孤立主義,強化國家邊界,政府引導公司把外包的業務迴流一部分,舒緩國內的政治壓力,劃清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界限。
從世界總福利的角度來看,兩種方法運作的好的話,都能夠對目前全球化中產生的問題起到一個改進的作用,但是希拉里的方案主要體現在對總量的改進上,而特朗普的方案則還包括了對美國中下層勞動者利益的再分配。
正如很多答主提到的自由貿易整體上會提高社會福利,但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在社會成員之間分配並不均衡,由此帶來大量loser
實證方面的證據有很多,例如Autor 的團隊做了一系列實證研究,證明中國進口產品對美國存在負面影響,包括: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損害了美國本地就業市場 (Autor et al. 2013),降低了與進口品具有競爭關係的產業的就業水平(Autor et al. 2014, Pierce and Schott 2016a),損害了美國的創新(Autor
et al. 2016),影響了美國政治(Autor et al. 2016, Che et al. 2016),甚至提高了美國的自殺率(Pierce
and Schott 2016b),連我這個中國人都感覺真是罄竹難書······具體可以去Autor團隊的網站看Studying the Impact of China"s Rise on Workers, Firms, and Markets
理論方面,很多人提到了比較優勢理論和H-O理論,我從企業異質性角度補充一下自由貿易中loser的來源。
從出口國的角度看,根據Melitz(2003),由於貿易固定成本的存在,只有一部分高生產率企業才會進行出口,貿易自由化降低了出口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一部分次高生產率的企業加入到出口行列中來,從事出口的高生產率企業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從而提高產量,佔用國內有限的資源,提高實際工資,原先一部分低生產率企業由於無法承受上升的成本,從而退出了市場。另外,進口產品也加劇了國內競爭,更不利於中小企業(這一影響渠道在melitz模型里沒有體現)。
從進口國角度,Antràs, Fort Tintelnot (2016)基於EK模型分析了企業進口來源決策及其經濟後果,根據他們的分析,由於自由貿易消除了進口貿易壁壘,進口中間品價格下降,高生產率企業或者大企業得以降低成本,在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而低生產率企業或中小企業由於,貿易固定成本的存在(這些成本可能來自尋找交易夥伴、法律制度差異甚至腐敗),難以進口中間品,從而無法獲得自由貿易帶來的成本降低,在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甚至被淘汰。下圖是中國進口對美國不同規模企業銷售額的影響,可以看出,大企業銷售提升顯著,中小企業受到了較大衝擊
綜上,自由貿易會製造大量loser,大量中小企業會被淘汰,由此帶來失業、貧富差距擴大和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可忽視,對於這部分人而言,自由貿易無異於洪水猛獸。
參考文獻:
Antràs, P, T C Fort and F Tintelnot (2016),
「The Margins of Global Sourcing: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U.S. Firms」.
Autor, D H, D Dorn, and G H Hanson (2013),
「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 (6): 2121-68.
Autor, D H, D Dorn, G H Hanson, and J Song
(2014), 「Trade Adjustment: Worker Level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9 (4): 1799-1860.
Autor, D H, D Dorn, G H Hanson, G Pisano,
and P Shu (2016a), 「Foreign Competition and Domestic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U.S. Patents,」 MIT working paper.
Autor, David H., David Dorn, Gordon H.
Hanson, Kaveh Majlesi (2016b). 「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Rising Trade
Exposure,」 MIT working paper.
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2003, 71(6):1695-1725.
Pierce, J and P K Schott (2016a). 「The
Surprisingly Swift Decline of U.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6(7): 1632-62.
Pierce, J and P K Schott (2016b).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Mortality: Evidence from U.S. Counties,」 Yale working paper.
上面一大堆專業人士講得很好,我就不在這裡掉書袋了,講點兒貼近生活的。
把「美國」當成一個整體,來討論走向,偏好,幾乎等於是耍流氓。
自由貿易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甚至一個街區而言,都是有人獲利有人吃虧的。
最簡單的例子,你家門口本來就一個賣早點的,於是整棟樓的住戶都在他這裡買早點,他自然可以把價格訂得高一些,可以做早點的速度慢一些,自己過得舒服一些。但是有一天,自由貿易來了,來了另一個賣早點的跟他一起擺攤兒,而且這個新來的賣早點的為了和他搶生意,做出的早點更好吃,價格更便宜,速度更快,於是原本這個賣早點的就只能更加努力地做早點,並且一併壓低價格,最終利潤肯定比以前低。
現在如果有個居委會主任候選舉人跑出來,給那個原先賣早點的說:「你如果把票投給我,我就把新來的那個趕走。」這個賣早點的肯定連聲答應。但是如果居委會主任候選人問那些樓里的住戶們,究竟是兩個賣早點的好,還是一個賣早點的好?這些住戶們毫無疑問會選擇兩個賣早點的,甚至應該來更多賣早點的。
你看,就在這麼微觀,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下,是否引入自由貿易都有如此大的爭議,何況一個國家。
下面具體說說中國、美國,川普以及川粉。
從中國到美國的人基本沒有幾個沒抱怨過美國物價高的。中國路邊攤吃一頓7人民幣,美國7美金,價格差7倍;中國計程車起步價14塊,美國10美金,差5倍;前段時間,給我們房子修個水管,水管工開著嶄新的寶馬來的,一個小時50美金的人工費,修好了還得支付100美金,我在國內,水管工修好為止,修好了收150人民幣;更有甚者,我曾經打電話找回收公司來我家門口回收一個queen size的床墊,那邊要價90美金--我支付給他們90美金,相當於630人民幣,他們把床墊給我運走;之前知乎上有個在國內工作的碼農大哥說,我現在的編程水平,可以吊打美國工資是我2倍的程序員,我一算,可不是嘛,他年薪20萬人民幣,在國內算是高階碼農了,相當於他兩倍年薪的程序員就是40萬人民幣,也就是6萬美元出頭兒,這個工資級別的美國碼農的水平可能還不如中國大專水平培訓出來的低級碼農,放在國內工資大概是5000多人民幣……你們算算這人力成本國內國外得差多少?
但是很詭異的是,與這些人力成本相對應的物質產品,在美國卻是出奇地便宜:3升的可樂可以賣到0.99美金,也就是7塊人民幣;「哥倫比亞」的羽絨服100美金拿下,比在國內便宜了40%;Iphone7 只用650多美金,比國內便宜個15%;一口大炒鍋,沃爾瑪買的4美金;一大盒鮮牛肉,7美金……
在美國這個開放經濟之下,為啥人力產品和物質產品價格差距這麼大?因為這兩類東西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大部分人力並不能跨國界自由流動,物質商品卻可以。於是,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市場:人力勞動的市場因為美國的人口有限,以及其他高薪就業崗位作為替代品,不得不把價格也提得很高,以吸引勞動力來工作;需要購買物質產品的市場,面對的卻是整個世界各國生產的產品蜂擁而來,這些產品之間相互競爭,最終價高質次的都被淘汰掉了,留下的都是價廉物美的。
於是買早餐的那個故事的放大版就來了,美國的出售人力的勞工(服務業),不用擔心全球化把自己的飯碗搶走,因為美國有國境線,外來勞工難以進入和他們競爭,除了非法移民;美國的製造物質產品的製造業勞工,恨透了全球化,因為自由貿易讓更多的產品進入了美國,偏偏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甚至很多企業開始直接讓中國工人幫他們生產產品,於是美國的製造業勞工的工資要麼就不漲了,要麼企業就破產了,製造業勞工不得不轉戰服務業。
於是川普就跟這幫人說,我幫你們把中國生產的商品趕出去,這就是反對自由貿易。(其實這裡中國只是一個生產廉價商品的代稱,美國除了中國還與很多其他廉價商品的進口渠道。)
但是故事不是這麼簡單的,因為實際上任何一個美國人,本人既是一個生產者,也是一個消費者。他們把中國商品趕出去了,他們就失去了便宜的商品,只能使用價格貴得多的美國勞動力製造的美國商品。這些商品會貴到什麼程度呢?看看那些在美國的原本不能跨國界流動的商品的價格就知道了。但是川普並不會跟川粉以及這些製造業工人們說:你們平日里買的相當一部分商品會大漲價哦,而且由於你們的工資已經很高了,你們的工資漲幅遠遠不如這些商品的價格漲得快哦。還有,由於商品價格太貴了,人們都會減少對這些商品的消費,尤其是那些對價格最敏感的中低收入階層。最終,大家都進入「禁慾」狀態,可能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商品也促進不了多少就業。
你要說那些製造業工人的福利因此被維護了嗎?生活真的會變好嗎?美國人的生活真的因此變好了嗎?
自己去問問當年嫌棄美國施工隊效率太低、施工質量太差,多次不給工錢的川普唄。
=====最後決定關閉評論了,又得閉關看論文了,如果有人評論我老忍不住想回復====
我在貿易戰的前世今生--第四篇:美國永遠優先 - 知乎專欄 就已經提到,美國建國後直到20世紀初就基本是以保護主義立國的。而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政策,事實上完全是用海上軍事實力壟斷了大西洋海面貿易(拿破崙戰敗的一大隱因)。至於後面靠什麼理論洗白,當一個國家殖民地已經遍布全球,那搞自由貿易和全球化與否無關重要,因為它的羽翼遍布整個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由貿易增加流量,我是流量埠,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自由貿易」大旗底下,真正的骯髒是絕對超乎眾人想像的,即便是參與其中的人們,往往也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而發展中國家初期需要「補課」的地方太多,要想獲得第一桶金,肯定是要賣資源+勞動力、同時又要遵從主人的規則,能賣什麼就賣什麼,而且還不能反抗。對於一個完全倚靠earnings來維持資本市場繁榮的美國而言,把成本項壓低,同時打開topline,是最美妙不過的音符,恰好中國給了美國最好的配樂。
但不參加這個資本遊戲的普通民眾不僅沒能享受資本市場狂潮所帶來的收益,反而日漸發現貧富差距的拉大、生活實際成本的劇烈上升以及自身原有的社會地位被迅速稀釋。這種滋味帶來了特朗普,但是特朗普擁有的只是部分民意,他所代表的黨恰恰是資本狂潮最大的受益者,而對面「所謂的」左派則又「強逼圍」,貌似忠良。特朗普要恢復的good old days, 事實上已經沒有存在的土壤,他只能在有限的空間里爭取表面的勝利,留給他的時間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寬裕。
至於問題的本源說自由貿易是否有益,我覺得就給知乎欽點的理論家來解釋吧,因為在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裡,自由貿易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當艦船利艦替代了貿易規定,當軍事訛詐替代了關稅調整,這個世界是不是還能繼續這美麗的傳說,全靠各位的三寸不爛之舌了。
英國退歐,美國修牆,TPP止於襁褓,NAFTA重起波瀾。半個世紀來人類貿易自由的腳步,忽然在近兩年緩了下來。經濟學裡備受推崇的自由貿易理論,近來也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那自由貿易到底是不是人類商業的終極形態呢?這還要從它的歷史說起。
在十七世紀以前,人們對於貿易的認知還非常朴(愚)素(蠢)。當時的人認為,國家財富就是國庫里的錢。所以國家應該盡量多的把貨物賣到國外,換回金子銀子。如此一來,所有的國家都想增加出口,減少進口,為了貿易順差不惜發動戰爭,硬是把國際貿易搞的跟賣切糕一樣。這就是所謂的重商主義。美劇《權利的遊戲》里的財政大臣被叫做Master of Coin,財政就是金幣,可謂頗得深意。
直到1776年,亞當斯密以一本《國富論》顛覆了舊的認知。他指出,國家的富有並非取決於國庫里堆著的錢,而是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所以進口外國貨不一定是壞事。比如一個國家擅於生產手機,另一個國家特別會拍電影,那麼手機國與其自己強行拍電影,不如多生產幾個手機去換電影看。如此一來,電影國有了好手機用,手機國也有好電影看,國際貿易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兩國皆大歡喜,這就是絕對優勢理論。
這本《國富論》在重新定義了國家貿易之餘,還順便開天闢地的創造了經濟學這門學科。亞當斯密也因此被奉為經濟學始祖,經濟專業期末考試前拜拜此書,頗有神效。傳聞說亞當斯密兒時曾被吉普賽人販子拐走,差點難返文明社會。經濟學專業險些被幾個人販子整沒了,打拐迫切,此亦一例。
再後來,大衛李嘉圖在絕對優勢理論上更進一步,開創了相對優勢理論。這就是說,世界上不光有手機國和電影國,還有伊斯國之類毫無特長的選手,他們也能從國際貿易中獲益。因為,伊斯國雖然幹啥啥不行,手機和電影都不及格,他造手機只有20分,但是電影卻勉強能拍到59分,那麼他最好還是盡量多拍電影,賣給手機國,換回59分的手機。雖然還是很差,但是總比他自己造的好。
因此,在理論上,每個國家都專註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自由貿易就對所有參與者都有利。貨輪越大越光榮,關稅越低越自由。
二戰之後,經濟學家進一步推波助瀾,呼籲說貿易不僅能創造財富,而且還能帶來和平。國家之間有摩擦就是因為貿易不順暢,反過來生意做得開心就不打仗。秉承著這個理念,各國在戰後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並在後來進化成WTO。再加上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日漸開放,人類在21世紀初達到了前所有為的融合,國際化發展到了一個頂點。
各國分工明確,各展所長,確實讓全人類的總財富增長了。然而,即便放牛娃放得一手好牛,他還是希望有一天能當地主,不必再放牛。阻擋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就是這種不甘。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發達國家擅長科研開發,產品的附加值高,又擅長資本運作,靠投資就能獲得收益。高舉高打,錢多事少離家近。資源國家以賣資源維持生計,工業產品全靠進口,老天賞飯,勉強度日,難有成就。最慘的是沒有資源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有機會利用國際貿易開始工業化,但只能靠干臟活累活賺點外快,然後去發達國家買高科技產品。
憑什麼呀?我們也不甘心光喝湯,我們也想吃肉啊。如果沒有進出口限制,落後國家的工業和科研完全沒有起步的機會。如果只是手機電腦之類的產品也就罷了,如果沒有自己的軍工產業,即便想關門提高關稅,出東門而逐狡兔,亦復不能。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汽車市場始終還在保護國產汽車。
不光是後發國家不甘在全球化體系中永遠呆在下游,發達國家自己內部也有分化。畢竟,高科技和大資本在美國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自由貿易一開,電影和音樂能賣到全世界,科技公司都在中國和越南設廠,華爾街大鱷的全球資本布局就更不必提了。但是命不好的藍領工人就會被迫面對窮國工人的競爭。
誠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是就算是托尼斯塔克也只有一張選票。你是電你是光,四海八荒你最能幹,但是你無法對抗民意的不甘。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抵制特朗普聲音最大的,就是那些能在全球化中受益的群體。孤立主義一來,高富帥行業都不好過了。
前幾天在《公孫龍子》上看到一個故事。楚王在雲夢澤打獵時遺失了繁弱弓和忘歸箭,侍臣要去尋找,楚王阻止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孔子聽到後說:「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
如果人人都有孔子這樣的國際主義精神,自由貿易和英特納雄耐爾恐怕早已實現。然而,楚弓楚得才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總的來說,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客觀上增加了全人類總體的財富,但是由於分配機制的不平等,發達國家的領先行業從中受益,而落後國家和傳統行業則從中受損。
這樣想來,越帥就越喜歡刷臉竟然是標準的經濟學思維,我恍然大悟,嘴角微提。
----------------------------------------------------------------------------------------
私人微博:Blake老實人,歡迎來嘮。
因為從來都沒有自由貿易。當資本在全球遊走,和當權者媾和時,人民還被限制在某國甚至某地。只有充分的流通才叫自由貿易。
當初美國人憑藉金融優勢和技術優勢賺全世界的錢的時候,自然不遺餘力鼓吹自由貿易。這個貿易圈裡,美國處在最頂端,除少數高端產品,美國並不負責生產。鏈條最末端的製造業在利益驅動下全球遊動,尋找成本最低地區;日本,韓國,墨西哥,東南亞都曾扮演過世界工廠。大家都知道,最近轉移到中國了。
問題就出在這裡,由於中國各種優勢,中國工廠把美國人伺候得四體舒泰,讓美國人嘗盡甜頭。於是不停把各種產業,各種工廠搬到中國來。搬著搬著哎呀壞了,一不留神讓資本留在中國,中國居然完成初級積累往高端走了……原來按美國人以往習慣,這些國家每幾年要剪一回羊毛的,可中國體格大,剪了好幾次不效果都不好,就讓中國鑽了這大空子。
這下美國人就鬱悶了,首先美國的金融遊戲需要足夠資本才能玩轉,同時華爾街的老爺每年開銷也是固定的,資本流入少了老爺們的收入可不能少,那隻能剋扣下面老百姓咯。扣著扣著以往吃肉的中下層美國白人不幹了,選出一個川普給老爺們上眼藥。
川普的想法其實很樸實,既然維持這個全球貿易圈讓美國人得不償失,乾脆就不玩了。美國資本和技術優勢都在,我把市場收回來,who怕who啊?至於療效怎樣,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唄。
先佔個坑。
先介紹下比較優勢:
這是一個囚徒困境的問題。如果所有國家都選擇自由貿易,那麼長期來看,大家都會得利。但是如果有些國家開始進行貿易保護,短期內該國將會獲得更大的利益,但這樣會激起其他國家的報復,最終所有國家都放棄了自由貿易,大家一起受損失。並不矛盾。
現實的自由貿易更多的是指資本和商品的無壁壘流通。當資本把一片土地過度開發污染得一片狼籍之後,轉移了,揮一揮衣袖不留下一毛稅金,這種自由貿易對誰有利? 談了那麼多自貿區,最多就是土豪出國撒錢更容易了,移民的門檻降低了么? 華裔辦綠卡的門檻降低了么? 沒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資本更容易流動。然而資本會來也會走。來的時候當然開心,然而要走的時候呢?就要提高門檻了,一會兒要提前申報一會兒要監管限額,又要道德譴責。這還是自由貿易么?
之前談過幾次霧霾問題。某些「樂觀」的人說產業升級自然會治污。對於核心經濟區或許如此,但是對於只有毒化的土地、污濁空氣又沒有優秀人才儲備的真正的重污染地區,資本憑什麼不走,資本又憑什麼要管你死活來治污?
把自己的家鄉污染完了你們會舉家搬遷么?資本自由移走了,你們搬家有那麼自由不?全球範圍的自由貿易對美國富人特別有利,但是對美國普通百姓反而弊大於利。因此,在紅脖子們憤怒的吶喊中,川普上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
貿易意味著社會分工和財富分配。這一點,亞當斯密幾百年前就總結好了,相信很好懂:
例如,沒有貿易,ab每人每年生產1單位的糧食1單位的衣服。剛好夠自己用。有了貿易a每年專心生產4單位的糧食,b每年生產4單位衣服,利用貿易,ab兩人不僅各自解決吃穿問題,還能供應不事生產的c(假設c是統治階級)。分工提升效率,貿易引導分工。
那麼不難理解,全球化的自由貿易,意味著社會分工與財富分配擴散到全球。而我們知道,財富的分配是由社會階級決定的,工人分配到的財富一定比老闆少(上述例子中不事生產的c可以分到更多衣服食物)。那麼問題來了,假設全球貿易高度自由,同樣是生產同一種商品的美國工人與中國工人,他們分到的社會財富會不會一樣多?
答案是肯定的。同是生產一件襯衣,不管是美國人生產還是中國人生產,放到全球市場上都是一個價格。在全球化面前財富分配不分國界,只分產業和階級。產業強,階級高,分配到的財富就多。
原本是發達富裕國家的美國,在全球化面前,他的底層工人等於生活水平開始與發展中國家的底層工人看齊。
顯然,美國底層人民是不幹的。
所以,川普就來嘍。早知如此,
那為什麼一開始美國人要搞全球化呢?因為人家的資本家要發財啊!如果你是企業老闆,比如麥當勞老闆。不搞全球化,你頂多在美國僱傭n個員工,以m的單價賣給10000n個客戶,贈到10000nm刀。一搞全球化,市場擴大,客戶增加到30倍,你在其它國家以更低的工資僱傭n個員工可以贈300000nm刀。你會不想去發全球貿易的財嗎?
當然快餐行業美國人玩不下去了,理由很簡單,你會做菜中國人也會做菜,那麼中國快餐老闆照樣可以分配到和你一樣多的社會財富,產業和階級決定財富分配嘛。但如果換成微軟的比爾呢?人家的技術(產業)暫時壟斷,他不就賺翻了?
所以說美國老百姓被華爾街賣了。完全自由貿易對國家來說肯定弊大於利。現在所有提倡自由貿易的國家都是想占別人便宜,進行有選擇性的自由貿易。
我是個大噴子,我愛說,管理員搞版面保護侵犯言論自由,論壇變一言堂。
至於管理員被噴的壓力大了一不管,嘿嘿嘿嘿嘿嘿。
我讓別家打開門給我打工,坐地靠資本賺錢,我也愛說,自由貿易美贊。
等到玩砸了……hhhhhh
當然不是。當一國優勢產品有負的外部性的時候,比如污染產業,這個時候自由貿易雖然使得廠商的利益增加,但是社會整體的福利會下降,這個時候,不進行貿易比自由貿易要好。如果政府徵收克拉克稅,這個時候社會正特的福利會進一步提高。還有其他情況自由貿易也不是最好的貿易政策,國際經濟學裡有詳細解釋。
是的。
勞動力市場的合併是複雜的, 但是沒有證據可以說明更低自由度的系統在福利上比更高的高
參考:
比較優勢
不是有句調侃嘛,
富則自由貿易,窮則貿易保護。
也就是說,自由貿易確實能夠達到一個較好的資源配置,不過這是對全球來說的。
具體到單個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將得以發展壯大,弱勢的產業很可能就會被擠破產。而一個國家不可能由著一些產業就這麼破產的,基於很多其他的因素,還是得給予保護。
美國從來沒有真正的自由貿易過,都知道中美貿易中國入超,為什麼?中國向美國出口工業品,美國對華出口的主力卻是農產品!真正美國能造中國想買的高級貨,他不賣。。。。所以「自由貿易」一直是個美好的童話,資本嫌國內勞動力價格高轉而制定規則欺壓落後國家而已。現在有個被欺負的屌絲在老規則下逆襲了,就換個新套路。
因為,根本不存在自由貿易?
如果以為各種貿易協定所謂的消除貿易壁壘叫做自由貿易,就太天真了!
絕對的自由貿易肯定導致壟斷,不論國際還是國內,那麼,保證這種「自由貿易」的政治秩序的捍衛者-軍隊就成為這種「自由」的最終破壞者,因為軍隊數量龐大,「自由貿易」的核心受益者極少,軍隊主體只能來自非核心受益者的民間。
西方殖民時代,在國際層面,中國印度兩個佔據全球近50%GDP的經濟體,狂泄到10%一下,而美國自己在1945年以後幾乎獨家佔據全球GDP的50%;國內層面,英國東印度公司是真的在控制國家,美國鋼鐵大王石油大王各自控制行業90%以上。
這種政治錯位,當然導致殖民時代的結束。
我們知道各種貿易協定和反壟斷法,以及殖民時代既得利益者歐美日GDP份額不斷下降。高考一定是有益的嗎?如果是。為什麼北京戶口能頂幾百分?這世界,本就是弱肉強食,所謂正確,無非只是拳頭大的打累了,給弱小者一個喘息上供的機會罷了。
如果人能夠像商品一樣自由流動,則自由貿易是有益的。
推薦閱讀:
※目前國內主流的移動支付平台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怎麼理解李嘉誠先生所信仰的「長江不擇細流」?
※少量貸款比如萬八千的,如果不還人會怎麼催收(網貸)?
※準備開個小超市 怎麼裝修生意火爆?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做事喜歡一窩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