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幾部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電影都誕生在相近的 20 世紀早期?

反烏托邦三部曲(小說):《美麗新世界》《1984》《我們》

電影《大都會》


先挖個坑,慢慢填。

大思潮先不說,先看這幾部作品,其實不僅是共性,個性很強的。像《1984》,奧威爾本人曾經是個左派,參加過西班牙內戰,還差點死了,親眼目睹過左派各派別之間的殘酷鬥爭,這場戰爭給他帶來了思想的巨大轉折,他開始對左翼的烏托邦理想進行反思。扎米亞京是親歷了蘇聯的建立的,感受更加強烈。


十八世紀中期,工業革命才轟轟烈烈的展開。十九世紀,工人運動也越來越頻繁,成為一種氣候。前者當然使得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麼講感覺好中學課本。。。),然後才開始慢慢暴露了許多漏洞,引發工人在那樣一個尚未健全的制度上的反抗。這樣的反抗和當時一些知識份子的反思,可以說是相互促進的。加上十九世紀,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深入探討資本,資本主義這些概念。更遇上了經濟大蕭條。經濟大蕭條導致了一些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美國在20世紀初也出現了不少公社。

反烏托邦的作品多少是對這種潮的一種回應,也是由於此前的一些哲學和社會認識,所引發的拓展。至於電影,電影本來就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西,自然不可能早於這個時期出現。但當時關於社會生產的反思其實又已經相當深入了。

求高人長篇答案。


20世紀早期是指1933年之前……

這一時期由於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嚴重經濟危機,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極度失望,以及對工業社會的不滿,加上資本主義社會並沒有早期啟蒙思想家所描繪的那樣美好,故而產生了這類反烏托邦的作品


越動亂越想要安定。


有烏托邦才會有反烏托邦。

烏托邦在16、17世紀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開拓視野展望新世界之前只是眾多思想中並不很出眾的一個。

18、19世紀帝國與工業革命激烈碰撞,浪漫主義、印象派噴薄而出,又激發於社會主義暢想,這個時候的歐洲浪漫,富有,站在變革的支點上面對無限種可能,最關鍵的是,這個時候的人對未來一無所知。這些都是烏托邦繁榮重要的土壤。

要知道任何幻想都只是對現實世界的形變。

20世紀,經歷過一戰、不成熟的進化論、法西斯,特別是幾次失敗的歐洲社會主義實驗和蘇聯共產主義後,反烏托邦,與其說這個時候的人們幻想破滅認清現實,不如說心灰意冷消極自嘲,當然嘲笑的不是自己,是社會。


最近在讀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裡面有一段我認為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鄂蘭把猶太人的命運與西方現代性的發展及其危機相互關聯,在《極權主義的起源》的第二部分,鄂蘭探討西方現代性的進展中,「潛伏的暗潮」如何導致人本主義與啟蒙之文明的崩潰,以及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造成納粹的「民族社會主義」的興起。她的論述不像學院之歷史家探討如「法國大革命之歷史起源」的方法,她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特殊歷史處境,去尋求納粹之極權主義的根源,而是把它視之為可以表露西方現代性之陰暗底層的「巨大事件」,基於這樣的解釋立場,鄂蘭也把斯大林的共產主義的極權統治,由於它奠基於馬克思式的意識形態,解釋為西方自啟蒙以來的現代性之產物,依此,我們可以說:鄂蘭探討極權主義的歷史起源,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西方現代性之困境的反省與批判。」

摘錄來自: [美] 漢娜·阿倫特. 「極權主義的起源.」

待補充。


很簡單,因為你沒有例舉這個時期以外的作品。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因為20世紀早期伴隨著二戰的產生和結束 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於烏托邦這樣的理想社會人們越來越失去了嚮往


我們生活在陰溝里,但總有人仰望星空。生活環境昏暗,總有內心光明的人開始站出來


簡單點想吧,把社會環境拋除在一邊。那個時期電影行業迅猛發展,文學也受到了共產主義的衝擊。那你再看看現在,其實經濟危機也在不斷的發生,電影行業也早已成熟,為什麼還會有許多烏托邦電影呢?只能說烏托邦原本的理解是不對,它只是人類對未來社會的正常期盼,是一種科學幻想,並沒有什麼政治上的因素。


推薦閱讀:

伏地魔為什麼翻譯為伏地魔?
小說玉觀音,安心的結局是什麼造成的?
有哪些開創了一個流派的網路小說?
有沒有類似《第三種愛情》的小說?
如何評價蕭鼎新書《天影》?

TAG:電影 | 小說 | 政治 | 文學 | 反烏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