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多年說的「拉動內需」效果不佳,關鍵問題出在了哪裡?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內需、出口和政府投資,出口難以回升;內需不見起色;政府投資成了唯一救命稻草。 內需是良性方案,為什麼多年都沒有效果?
今天,政府投資4萬億之後又來了另一個投資熱潮,廣播說發改委門口被各個省市的項目領導擠滿了,這無疑是飲鳩止渴,投資過熱會帶來通脹、資金浪費、項目重複建設等問題,為什麼政府不好好研究內需,而總是做這種短平快的措施,帶來無法收拾的後果?在答案中有提到資源分配不均是內需拉動不起來的原因。那麼別的國家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呢?比如美國,美國人民比我們有錢,那麼是由於資源分配比我們合理還是有可能他們資源分配比例比我們更不合理但是他們的經濟總量及人均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望解惑。
拉動問題中所謂之「內需」,需要「內需」之群體無後顧之憂,但居民存錢不花以防的養老、醫療、就業三座大山,政府解決的動力很小。蓋因人民政府控股有限公司從事此等事務概無利潤爾。
我們換一個定義,站在政策發布者的角度,來考慮執政集團的內部需求,便會發現這麼多年來,無論是茅台、海參、愛馬仕、奧迪A6L還是冬蟲夏草,乃至公務員團購經適房以及市委機關幼兒園和幹部病房,此類「黨內需求」,拉動的那是熱火朝天。政府投資份額越大,此類內需拉動的越好。
所以天朝的事情,要考慮說話人的身份,他們要拉動的「內需」和我們的「內需」遠不是一回事。掌握這個二分法,極有裨益。
6.13補
@李淼:基建投資之所以成為拉內需的主要形式,正是因為其是集團內外需求之雙贏點。三十餘年之改開史,官僚得大利群眾得小利之改突飛猛進,官僚與群眾均得利之改穩步推進,官僚得小利群眾得大利之改迂迴前進,至於要官僚向群眾讓渡利益之改,便只能轉進矣。
有"特需"一日,便絕無"內需"之真正自生循環,偌大吸管插著,不言自明。對於這個問題,說到源頭必須從政治體制改革入手。下面我來詳細說說為什麼一定要從這裡入手1,為什麼內需拉不起來? 首先這是一個收入分配的結構性問題,GDP增長做大的蛋糕沒有合理分配,少數人掌握大量的財富已經分配權。多數人由於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勞工保障組織來維護權益,而導致長期的勞資博弈嚴重失衡。
2,為什麼不能儘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工會組織保障勞工利益?
通俗來講,羊毛出在羊身上,在企業盈利恆定的假設條件下,稅負和各種費以及灰色支出居高不下的情況中,如果單方面勞工組織和資本方抗衡,最後的結果是壓榨企業利潤,企業難以長足發展。3,為什麼不能降低稅負已經各種腐敗所產生的高昂成本?我們的三公經費佔了財政支出的很大比例,那麼為什麼三公經費長期大額增長卻無人問責,原因我猜想和我們特有的有關部門的山頭文化有關,這麼大的幹部群體里牽扯非常複雜的裙帶關係,在局中的人處理這其中的關係都來不及,怎麼能有那麼多閑心去操心錢花在哪?如何花?操這些心的人,在局中必定會兩邊不討好,而提前走向仕途的終點。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百姓的不作為,在潛規則變成人盡皆知的明規則時,飯桌上對這種情況漠視,甚至依附於這些貪腐現象而活,公開場合又避而不談這些問題,最終就是必然是現在這個結果了。腐敗產生的灰色成本,是因為執政黨缺乏強有力的能決定其命運的有效監督,我們目前僅靠網路媒體行駛監督權是遠遠不夠的。4,為什麼政治體制改革是解決很多主要問題的源頭?給一個關係圖供參考,【中國】群眾選票不能決定最高領導命運→最高領導考慮裙帶關係多餘群眾利益→地方幹部考慮如何做大蛋糕而不是如何分好蛋糕→基層幹部胡作為→群眾感覺到政策執行變了味【歐美】群眾選票直接決定最高領導人命運→最高領導考慮群眾利益多餘黨內利益→地方官員把群眾利益作為第一政績指標→基層幹部高效→群眾感到生活幸福繼續支持最高領導(不滿意,用腳投票)這只是非常粗淺的關係圖,要闡述的很全面,以上文字遠遠不夠。僅供大家參考,批評指正。謝邀。
GDP的第三個要素應是投資,而不是政府投資。而為什麼政府選擇投資項目中的政府投資作為拉動點呢?以下是我理解的政府邏輯:
外貿就不說了,原因很明顯。
拉動內需的意義在於增加消費。但顯而易見,消費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需求 和 供給。而無論是需求還是供給,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的平台上。
然而歷史過程證明,任何嘗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舉措,都因為分配結構不合理,分配製度不完善的問題,變成了「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危害,除了基尼係數越來越不能公開以外,更大的危害在於增加了社會遊資和投機行為。籠統來說,中國「拉動內需」沒有良性方案。最後說回投資。投資大致分為四種: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國資企業投資,民企和民間投資,外資投資。前兩種是正規軍,後兩種是游擊隊和僱傭兵。因為民資和外資的天然屬性,自然會關心流動性較好的,進出方便的各種中短期投資。所以上次4萬億之後,我們的股市出了天價:既然有正規軍撐腰,游擊隊自然願意撿便宜。而當正規軍正面受阻,社會經濟總量有下滑風險時,游擊隊會選擇潛伏,僱傭軍會選擇回國。只有依靠正規軍抵抗,才能重新讓經濟復甦。在「為何部分國人非要移民海外不可?其主因具體有哪些?」寫了幾點,感覺也合適答此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97457/answer/14235238
另外為何會演變成如此情形,不是幾句話能說的清,推薦看看袁劍的《中國證券市場批判》,《奇蹟的黃昏》,以及今年5月新發售的《大拐點》。這幾年消費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是越來越大了,儘管還不如投資的決定性作用那麼大。一類,中低收入者由於收入增長不多,生存保障壓力大,所以,消費能力先天不足。第二類,中產階層,房子壓力大,子女教育壓力大,所以,下中產的結餘消費能力也不足。而上中產有消費力,但國內品質商品供給不足,所以,有效的消費轉至境外消費,以及各類海淘了。第三類,富人階層,一般性的消費已達飽和了,不存大更大的增長空間了,更高端消費也跑國外去了。另外,至少城市居民消費也遇到了一般性生活消費需求飽和,新消費需求卻國內的供給不足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冰箱彩電、大米白面各家基本都有了, 一個家庭不會有三個冰箱的需求。但對於更高品質的消費需求,國內的產品品質與品牌又不能滿足。如大夥去日本買尿布、馬桶圈之類。
知乎上的經濟方面的問答歷來一般,本來已經不太關注這樣的問題,看了以上答案,忍不住決定吐槽幾點:
1、拉動內需是偽命題,內需是不需要拉動的,所有回答這問題的,分析框架肯定不對,其中思路或有若干可取的地方。可取的地方是,很多人都提到了只要類似藏富於民的意思。很顯然,讓老百姓有錢,內需自然就有了,何必拉動呢?2、現在拉動內需的方法是,我多多收你的稅費,然後拿出一部分來補貼你用你剩下的一點錢買「我認為」是「需要拉動」的產品,一會低排放汽車啦,一會家電下鄉啦。這都很糟糕。
第一,任何人都不能天然的知道什麼是需要「拉動」的產品(你相信上帝嗎?)——即使是有些看起來很有意義的比如低排量汽車,仔細分析也是經不起推敲的。例子不勝枚舉,基本上,中國沒有一個產業是通過補貼拉動成長起來的。恰恰相反,沒有得到補貼的產業,企業自己提升競爭力,反而容易出好企業。第二, 最後就變成了政治博弈,企業去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產品盡量得到「拉動」;公務員爭取給公務員漲工資以便多消費來拉動內需;等等,總之就是誰的政治力量大誰就能爭取政策。這根本不是拉動內需,而是大家通過博弈來瓜分政府收來的錢啊。
第三,中國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叫做雁過拔毛。這麼多錢國家收走再分出來,這個博弈過程中層層盤剝要損失多少?
3、現在經濟學都要學凱恩斯,好像有一點趨勢是從凱爾斯主義(與凱恩斯不同哦)的角度解釋問題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問題。凱恩斯實在是一個糟糕的東西,他只有一樣好,就是鼓勵政府幹點什麼,很多所謂的公知或者憤青也有類似的想法,老職責政府「不作為」必須干點啥。政府最愛這個,有理理論依據,那我就大幹特干吧,但政府官員也是人,每個人乾的時候都要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沒錯,別假純潔。你在你們公司也是一樣的,大多數情況下先考慮公司政策是不是有利於自己。你讓干點什麼,政府就干點什麼,至於具體幹什麼,那還是在位者有決定權和最終解釋權呀看了樓上各路大仙的解釋小弟也想吐吐糟,「拉動內需」這個命題本來就很空是一個偽命題。內需內需,可以理解為國家內部需要,人民需要的根本還是錢,現在不是怎麼消費的問題,而是用什麼消費的問題,萬物都漲,只有工資不漲,老百姓沒有錢談消費,這本來就是一個很扯蛋的問題.舉例:生活商品價格上漲有很多問題,但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物流的價格上漲,物流上漲又因為油價上漲,所以問題又回到了政府這裡,政府還不管油價,物價,房價,居民收入,福利保障,只談內需這就太扯蛋了,試問老百姓生活都保障不了還會花錢消費!?
政府拉動不了內需,其實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人民手上沒錢。但是估計很多人對為什麼手上會沒錢有些不知所以然,明明自己也很努力的勞動,做事,但是手上的錢就是不多,當然了,如果只是一個公司,兩個公司的員工是這樣,那可以說是公司的薪酬制度有問題,但是當整個社會都體現這種現象時,就是資源分配製度的問題了,說的再容易理解一點,就涉及到體制問題了。不知道知乎中有多少人士經常爬牆逛國外論壇的,其實很多國內的現象,包括高層的動向,國內的人沒有國外人了解的多。呵呵 好像說的扯得有點遠了,不過其實要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外加權利資本的運作,倒是整個的改革成果大部分都被人竊取,其中就有不少上述人員,據說曾*偉在澳大利亞買過近2憶人民幣的豪宅,就可以想下他們多有錢了。
其實就一個總結,拉動內需,從經濟角度來講,我的理解就是更多地拉動普通性的溫飽娛樂需求,而不是大量的奢侈品需求。一個財富、資源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的社會中,拉動普通性需求,就變成了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畢竟再有錢,一個有錢人也不可能吃10個人的飯,住10個人的房子,穿10個人的衣服。
政府投資是建立在稅收的基礎上的。而納稅人口袋裡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有一定數額限度地。政府加大投資的行為是人為的干擾市場經濟的自我調控機制。扶植一個行業,必然是其他的行業趨於萎縮。而在盲目的政府投資過程中,缺乏嚴謹的論證和有效的監管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這就間接的打擊了政府投資以外的行業。致使扶植的行業沒有健康發展,而沒有得到滋潤的行業卻漸漸開始萎縮。建議看一下 (美)亨利·黑茲利特 《一課經濟學》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25979/
裡面對政府投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解釋的很好。通俗易懂。
各種保障都沒有,誰敢花?拉你妹內需吧?注釋:本文中你特指擋中央。
1、房地產就是最大的內需。從1997年開始提出拉動內需以來,大家的住房條件是改善了,還是更糟糕了?大家的住房支出是更高了,還是更低了?如果大多數人的住房支出提高的同時住房條件改善,那麼這塊內需就是有效拉動了。
2、國內汽車年生產量已經是1500萬量,銷售量更是達到了1800萬兩。日常生活中,自1997年以來,居民擁有以汽車為代表的大件工業品是多了,還是少了?如果用於生活目的的大件工業品消費顯著增長,那麼這塊內需也是有效激活了。自1997年以來,城市居民人數和消費結構都有很大的變化,國民生活狀況持續改善,這都說明政府的「拉動內需」是卓有成效的。但由於國內「世界工廠」的工業化規模和外貿生產規模,12億人口的消費能力始終沒有達到其在60億人口相應比例的消費能力水平,這才是「拉動內需不顯著」的原因吧。從經濟學的角度,拉動內需,需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分成兩部分:體制內,體制外
對體制內,如公務員和央企職工,政府可以直接漲工資,但這部分居民的比例相對較小;
對體制外,如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員工,提高薪酬是企業行為,政府無權直接干涉,只能通過給企業減稅間接達成。對體制外,如比例最大的農民,政府也只能減稅或減費,但是所增加的收入也極有限。所以,企業經營狀況,特別是對解決就業貢獻最大的非公所有制的中小企業企業經營狀況,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關鍵。從非經濟學的角度,拉動內需,意味著政府放棄投資主體的地位。可以想像,上上下下的各級官員從自身利益出發,對此沒有任何積極性和驅動力。未來中國的內生動力在城市化與內需。中國的消費數據值得大加關注。消費數據經過近二十年的增長後,目前動力匱乏,處於停滯狀態。
中國處於內需的關節點上,有三大特點。 第一,消費處於瓶頸期,形成堰塞現象。第二,消費外流,層級分化嚴重。
第三,商務、餐飲等消費持續上升。拉動內需,必須靠城市化。 『剛好看到一篇博文,拿來分享下。錢都拿去買房了,哪還有這麼多錢花,我們又不是王思聰。。。現在都是能不花的絕對不花。還要存錢給兒子上學,哪來這麼多錢。原來買iphone,而且必定國行給國家繳稅這種,不水貨,每個月花錢不低於6000。現在除掉吃的,房租,個人花費一個月不超過300。手機都不買了。iphone被偷,就一破安卓湊合著用。能打電話就行,遊戲不玩了。充值的絕對不玩。現在只能省錢來交學費買房。而且貴的都不買。煙,戒了。電影院,不去了,而且30打折都忍住沒去,原來60去都不帶眨眼的,餐廳,不去了,自己做,牛排,不吃了。買東西,實體店不去了,看淘寶有沒便宜點的,現在京東都上的少了。工資沒漲,只能靠省。不然到時沒錢付賬你覺得學校讓你孩子上?醫院沒錢現在你都滾一邊去。
拉動內需之所以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於,拉動內需的切入點不對,為何說不對呢?下面我細細來說!
政府一方面在高調鼓勵提倡的拉動內需的同時,的確也在行動著!我們回顧一下,十幾年前的高校擴招,到現在的居高不下的房價,其實就是政府拉動內需的最好表現。為何這麼說,我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鑒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老百姓愛存錢(原因是什麼,我不在多說,想必大家都明白),怎麼樣才能把百姓的錢掏出來(還是換一種說法,怎樣能促進百姓消費),通過提高購買力,費力、費時,在醫療、養老沒有解決的前提下,百姓會不會買賬而達到效果,政府也有擔憂,萬一這麼做,再騎虎難下怎麼辦!我們的政府很聰明,乾脆從教育和住房下手好了!因為他們很了解中國百姓的內心想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上大學就是出人頭地的第一步,就是全家、全村...的驕傲啊!所以最初就通過高校擴招的方式,來拉動內需,表面上口口聲聲,要提高全民素質,但教育質量和水平卻不去提高,實際效果如何,我們看看當前的現實社會,再清楚不過了,素質變化不大,畢業的大學生就業壓力,為什麼就業壓力大呢?因為上大學不叫上大學,叫混大學,畢業出來了,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能不壓力大嗎?所以大學畢業無法就業怎麼辦,考研吧,你以為很多人考研為的是學術或知識上更近一步嗎?當然我不排除,少數讀研的確實是為了更近一步,但是絕大部分考研的人,考研的根本目的在於為了就業或有個好學歷能滿足職位需要,因此形成了現在的考研熱,社會如此發展下去,是不是以後大家都有考博士或博士後才能就業也不能就業呢......說了這麼多,我們書歸正傳,70後或者80後的年輕人,可能最有感受了,什麼感受,就是70或80後的人上大學時,那叫一個「貴」啊,一年的學費要好幾年,生僻的專業3000多,熱門的專業4000多5000多,但當時的人均收入水平才多少,也就1000左右,以北京2000的房價而言,3環以內的也就四五千,其它地方的更便宜,所以我們可想而知,北京的人均收入有多高,全國的平均收入又能有多高啊!所以從2000年開始的擴招,對國家而言是多麼顯著的拉動內需的一種做法啊!!!那個年代父母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儲蓄,會毫不猶豫的拿出來讓孩子上大學,政府是多麽的「英明」啊!家裡實在沒錢的,政府又想了新辦法——可以助學貸款嗎?所以我們回顧一下,擴招不能不算是政府拉動內需的「好辦法」啊。
其次就是03年老朱上台後放開的房地產,像一匹脫了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當時政府本意是看到,隨著經濟增長了人們收入的提高,特別是一線城市,收入的快速增加,上大學的這個費用只能降低不能漲,所佔收入的比例日趨降低,已經不能很好的拉動內需了,怎麼辦呢?需要一個更好的東西來代替學費才好啊,中國百姓的傳統思想是要有所居,這個所居不是有地方住而是要有自己的房子,於是房子成了能代替學費更好的工具出現,畢竟學費再貴也就是消費掉老百姓幾年的存款而已,而且隨著收入的提高,這個周期會更加短,但是房子不一樣嗎?可以馬上把百姓十幾年、幾十年的積蓄掏干不說(關鍵百姓心甘情願啊),而且還可以透支未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消費嗎?政府這招真是高明啊,但是他也萬萬沒想到,房子問題會愈演愈烈,到了今天一發不可收拾階段,影響穩定和團結的局面!
綜上所述,無論是「擴招」還是「高房價」都是很立竿見影的能擴大內需的「好辦法」啊,我們的政府做事喜歡高效的嗎?但是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的成就,百姓好不容易才積累下來的財富,被這兩招,馬上就化為烏有了,所以真正的內需行業還怎麼拉動內,百姓手中已經沒錢,或者只剩下救命錢時,別的行業,可循環內需行業怎麼發展與促進啊!這就是為何國家目前要推動轉型的最主要的原因了,但是既得利益者或既得利益集團怎麼打破,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既得利益集團會輕易的妥協或讓利給廣大百姓嗎?因此「拉動內需」之路在中國可能會比二萬五千里長征還要長,這就是拉動內需之所以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政府投資實際上是政府替人民做出投資的舉措,可以想像結果如何了;目前看來投資已經不管用了,投資超前導致以前的投資沒有好好的被內需消化掉,又來新一輪投資都是大海投石,聽見一聲就沒動靜了,沒有內需的發展是靠不住的,不可持續的。只是國內的情況很特殊內需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老百姓手裡沒錢,有錢也不敢消費,物價高等各種通脹因素依然嚴峻,此問題基本沒有解決的辦法,投資有可能是進一步的內耗。
我認為關鍵是:人民沒有錢。
各種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福利低,老百姓手裡錢都不敢花企業各種稅率、費用。罰款過多,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影響了效益,導致人們收入提不起來老百姓收入偏低,房價這麼高,消費怎麼可能拉動大量的投資造成了通貨膨脹,進一步降低了購買力大量投資存是無奈之舉,現在也沒看到政府有什麼好的辦法民富才是王道啊
一群外國人的父母在執掌中國,能有好結果嗎?
所謂內需真的是那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拿著P民的錢在消費,在數據上看可能還真是內需上升了,其實是在市場上轉了一圈又回到了他們手裡,但,GDP就出來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把物價抬高了,再把屁民好不容易攢下的錢搜刮來。這個世界上的幸福永遠是那麼些,也許你會說國家發展了可我們沒有幸福啊,是的,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可是比以前更幸福了,所以,總量還是沒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蘭州發展不起來?
※人是否應該為了房子活著?
※為什麼不靠減稅的方法拉動內需?
※今年以來房價下降的原因是是什麼?為什麼原來越控制越長?
※如何評價當年解萬英教授的行為?
TAG: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