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 的核心競爭力是多終端同步嗎?

現在Apple已有自己的iCloud了,Google也有自己的Drive了,Evernote依然有這麼強大的競爭力嗎?


趁著今天(昨天) Evernote 中文版印象筆記發布的時間,也作為一個有 5 年Evernote使用經驗的用戶和中文版的翻譯者之一,我來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 關於多終端同步

    首先說下軟體的多平台版本問題,PC時代微軟 Windows 一度佔據了操作系統 90% 以上市場份額,因此,開發面向大眾的軟體絕大部分都在Windows平台,採取的多是銷售軟體授權的商業模式;儘管Linux下也有不少軟體,但軟體授權的商業模式正是Linux開源和免費思想所不齒,因此很多Linux下的軟體沒有 Windows 版本。

    在PC年代,甚至在互聯網興起之後,或許有些客戶端和互聯網數據的交互,但多平台版本的軟體是很少的,因為用戶多使用同一台終端和同一種操作系統,幾乎不會有 Windows 與 Linux 或 Mac 下切換使用軟體的需求。因此,沒有同一軟體的多終端問題,同樣也不存在同步問題。

    Evernote 是以曲線識別技術切入筆記領域,作為各種文本,圖片,掃描件等個人內容收集軟體。沒有記錯的話, Evernote 2.0 應該是只有 Windows 版本(不太記得有沒有 Mac 版本),而且用戶所有的數據都是保存在本地。但 Evernote 3.0 後改變了策略,增加了註冊用戶的概念,使得筆記主要在雲端保存,開始能在瀏覽器里查看,逐漸有了各種手機客戶端,幾乎可以在全部電腦上使用(Linux沒有官方版本),這就是 Evernote 多終端的來源。所有數據以雲端為主,通過一套同步機制保證各客戶端數據一致,這就是 Evernote 的多終端同步。
  2. 關於雲存儲

    雲存儲其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幾乎要成為一個必然選擇。移動互聯時代,個人絕大部分數據都應該存儲在雲端。就好比現在個人的大部分現金都存在銀行,在家或出門基本不會攜帶大量現金一樣,未來寧願把個人數據存在自己的PC和手機上的人是極其不明智的,道理相同,不再展開闡述。稍微補充一點移動互聯產品開發中涉及的數據隱私問題,隱私問題的根本在於信任和安全,畏首畏尾繼續開發數據完全存儲在個人終端的應用程序也是不明智的,贏得用戶的親睞和信任是解決隱私問題的關鍵。

    在此,不得不提 Evernote 雲存儲中一個很重要的創新點,就是按照每個月給傳輸額度而不是限制總的雲存儲空間。這點與很多雲存儲服務很不同,但我認為這種模式將成為所有雲存儲廠商的參考範例。

    雲存儲實際面臨著兩個問題:存儲空間和訪問速度。 訪問速度影響因素較多,不同用戶體驗也有很大差別,但存儲空間是個確定的數字,用戶從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確實需要,一般來說只看數字。比如郵箱時代拼大小,拼到最後就是無限大,但這樣的郵箱現在還有嗎?如果給用戶總存儲空間非常大,並且用戶可以隨意使用,在有限的帶寬下,一旦有幾個用戶長時間傳輸超大文件,整體的訪問速度就下降了,導致成本增加或用戶體驗變差,最後無法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應用。而如果限制空間大小,文件類型或傳輸速度的話,又很難被用戶選擇。

    因此,解決辦法一定是限制一段時間內的傳輸額度,滿足用戶即可。但總空間不應有控制,因為如果用戶願意把所有數據都存儲在你的服務上,給用戶安定,持久,安全的感覺,就會有超高的用戶黏性,一旦形成這個壁壘,新應用很難把用戶拉走。
  3. 關於 Apple 的 iCloud,Google 的 Drive 與Evernote雲存儲的不同

    Apple 的 iCloud,Google 的 Drive 目前都集中在文件級別,或者說非結構性數據,類似於網路的文件系統。而Evernote的雲存儲類似於現在的資料庫,所有的筆記都是結構化的,在本地也採取資料庫的管理方式。所以這兩種雲存儲不是一種類型,競爭級別不在一個層次,所以目前這兩個威脅的是Dropbox等網路硬碟,而對 Evernote 幾乎不構成威脅。當然iCloud和Google也同樣會發展資料庫級別的存儲,但只能拭目以待。

    個人看來,Evernote 不限存儲總量的傳輸額度控制是很重要的創新,而雲存儲類的產品黏性很大,如果用戶體驗差別不大,用戶流失,數據搬家會隨著使用時間越長可能性越低。如果說 Dropbox 受到 iCloud 和 Google Drive 威脅的話,客戶端和賬戶集成是個威脅,而對於 Evernote 來說,目前看來不存在。
  4. 關於 Evernote 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問題挺難回答的,我始終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產品背後的設計思想。任何功能都可以被模仿,任何界面都可以拷貝,但能夠根據應用環境變化進行調整,始終抓住用戶的產品設計思想才能稱之為核心競爭力。

    在 Evernote 3.0之前的時代,Evernote 的競爭對手是 Onenote,這個微軟 Office 的組件市場佔有率不必說,其界面和功能設計幾乎是 Evernote 難以企及的。Onenote 坐擁著大量的專利,目標是要做一個紙質筆記本的替代品,因此方向是去優化頁面的設計,去優化自由排版,去優化書寫筆跡,去優化筆跡搜索(Evernote 的曲線識別就是干這個的),總體來說,如果用戶的核心需求是原筆跡書寫(某高端紅品牌的平板主打功能),Onenote 現在作為一個本地筆記本還有許多優勢。

    我曾今也用過1年多的Onenote,積累了大量的筆記,但 Evernote 2.0 出來以後,儘管當時沒有雲同步,但我決定把所有的筆記導入Evernote。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天上網瀏覽各種內容,總是有一些覺得不錯的東西需要摘錄,Evernote在右鍵菜單中集成「網頁剪輯器」,能夠實時選取一段文字,一鍵添加到 Evernote,方便地摘錄下來。這是一個非常小的點,技術難度也不高,但就這一個小點打動了我,儘管早期當時體驗還遠不如 Onenote。但 Evernote 從右鍵剪輯網頁內容,從本地存儲到雲端存儲,從改變雲存儲的空間和傳輸控制方式,一點一點地創新成就了今天的 Evernote。

    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軟體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設計思想,這些小優勢的一點一滴的累積就形成了 Evernote 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說要總結核心競爭力的話,我覺得由於多終端同步和雲存儲帶來的用戶黏性、用戶數據遷移成本所帶來的壁壘共同構成了現在 Evernote 的強大競爭力。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模仿 Evernote 的產品,有的幾乎是照抄,圖標很類似,僅僅客戶端界面改了點顏色。儘管如此,依然從這些模仿者的產品看出有很多小的創新點:比如有道的漢字手寫,可以在觸屏手機上一個字一個字書寫,最後形成一段排列相對規整的手寫文字。這個很有中國特色的功能在 QQ 和米聊上都很受歡迎,不知道 Evernote 中國團隊會不會也開發一下這項很具中國特色的功能。我相信,這些模仿者也都在力求創新和超越,而他們好的創新點也會逐漸增加產品的用戶黏性,首次用有道或麥庫的用戶,形成習慣後要向 Evernote 上遷移也不那麼容易,只要產品基本滿足用戶需求,別在商業化過程中,通過極大降低用戶體驗把用戶逼走,或停止開發自行沒落。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說有核心競爭力,我認為是用戶的創造內容和個人數據處理和存儲,在操作系統的上層,應該有個數據系統。而應用程序的多終端問題,個人認為可能是個過渡階段,最終會形成以智能手機為個人計算終端,適配主要應用場景輸入輸出設備的單一應用程序。由於和這個問題關聯不大,希望能有機會下次再和大家探討。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由於水平所限,必定有不少錯誤和一孔之見,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筆記應用絕對應該作為獨立軟體出現而不是某個系統的自帶應用,這樣才是有前途的,也符合用戶的需求。Evernote的核心是多個方面:全終端同步,雲存儲,優秀的UI和豐富的插件。雖然現在插件還是比較雞肋的存在


個人感覺,多終端同步應該是一個「必有功能」,是不是一個「競爭力」


不是,應該是用戶體驗與安全性。

很多雲筆記,如 evernote,國內為知筆記,有道筆記等都能做到多終端同步。但evernote的易用程度高一些,安全性不好說。


什麼是Evernote的核心競爭力?我不知道上面回答的有多少是evernote用戶,又有多少是付費用戶。有多少人用過google note、catch、springwiki同類產品,又有多少人使用有道筆記等國內替代品。

做為一個多年的牆內用戶,我使用evernote而不使用別的軟體以及國內替代產品,其最核心的原因是信任Evernote的美國伺服器,安全、可靠。我可以將一輩子的數據託付給她,如同託付給Google。

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情的專註,加上用戶的信任。這就是別人無法模仿,最核心的競爭力,希望Evernote能一百年不變。


不是~我認為他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幫助人們記憶」

看看他的口號就知道了:Remember everything

現在貌似國內的很多筆記本軟體都沒有他成功原因就在這裡。他們只是在做一個擁有筆記功能的網盤罷了~(不是我看不起國內的軟體。很多時候他們的眼界就是太低了~)一味地仿製卻沒仿製到點子上。還有前面幾位說的都不算核心競爭力吧~只能算優勢。別人照樣可以做到

我的理解就是

雲端——別人可以抄

多平台——別人可以開發

開放——別人也可以開

搜索——別人照樣可以抄

但有一樣東西就是不可以抄的——理念

這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你去看看他現在子應用就知道了

iphone:evernote food evernote hello

ipad: evernote peek

都是幫助人記憶東西的。這才真正的算是second brain 是別人仿製不來東西(我說的不是APP是理念)。

PS:大家看evernote千萬不要只看PC端。這只是他的冰山一角罷了~


多端同步只是evernote的一個核心功能,其核心競爭力應該是隨時隨地記錄點滴生活經驗和靈感的筆記應用體驗,多端同步不過是為了這個體驗服務而已,你也可以看到evernote的其它功能無不圍繞這個核心設計。


1,弱化了文件格式,直接處理內容本身

除了文字圖片,還可以錄音、手寫……當然還有文件附件,Evernote 一視同仁的存儲這些資料,用戶只需關注「內容」無需關心「格式」,更接近人腦記憶的模式。

2,有強大的搜索功能

海量資料之後,這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了。我甚至覺得數據太多了標籤都沒法管理過來,我自己的辦法是一律拿搜索搞定。標籤也在用,主要是補充標題和正文中沒能提到的關鍵詞。

錄音和圖片上傳後會被識別為文字,pdf也可以直接高亮關鍵詞,一併打造出強力的搜索工具。

3,開放API

在信息交流,輸入輸出這些方面,目前沒見到比 Evernote 做的更好的。


以「成為人們第二大腦(幫助人們記住事情)」為核心理念的「最方便的收集/保存信息」以及「最方便的提取信息」


多終端顯然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我在辦公室電腦上使用,我在筆記本上也想使用,我還想在iPad上使用,我同時還要在手機上使用,我甚至還想在別人的其他電腦上,其他設備上使用,evernote都可以完美的滿足我的需求。

操作簡潔方便同樣是核心競爭力之二

要剪輯一段自己想收藏的內容怎麼辦?選中-右鍵加入evernote,又或者更加簡單,win+a。如此簡易的操作,還有什麼需要猶豫的嗎?

搜索顯然是核心競爭力之三:

收藏的知識、內容多了,管理起來很麻煩,怎麼辦?搜索,搜索是解決管理混亂的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你不需要去列結構了,你只要把關鍵字列出來,很快就能找到你要的結果。

標籤管理是核心競爭力之四:

儘管前述認為標籤在強大的即時搜索能力下,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但是如果為了閱覽方便,你還是可以為每篇文章貼上標籤。注意哦,你可以貼上的不止一個標籤,任意個都可以(上限是多少可能需要查一下,不過我覺得不重要,肯定夠用的)。你也可以在標籤上排列結構。

綜上所述,我真覺得evernote在筆記本方面,很難找到可以替代它的產品。當然用戶習慣各異,需求不同,各自的結論也會有所差異。


現在的雲note多終端同步不是什麼了,幾乎都可以。我認為雲note的核心競爭力不外乎兩點:用戶使用體驗的便捷和數據隱私的安全保護。evernote曾經用過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的。但是考慮工作使用中的便捷,還是回到了onenote。個人偏好後者,而且後者一樣現在很方便實現IE選取內容發送雲note,體驗感覺不錯。最主要的我相信後者在對用戶雲數據隱私保護上更具有可信度。個人只見。


開放!


Evernote發展了好幾年 但感覺這幾年突然從同類軟體或者雲概念中脫穎而出 就是因為他的多平台的覆蓋 當然其本身的筆記軟體的功能也過硬 標籤設計 4.0版本後的UI改進 內存佔用大幅降低等都在不斷完美


圖片識別確實很強力,比如你做了很多筆記,

然後你搜索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可能是在你的某一張圖片上,可能我用這類產品用到少,沒看到過其他有這種功能的


用了近三年在線筆記本和書籤工具,最大的擔憂是數據儲存的分散和不能訪問。而evernote最大的便利就是全平台支持:web,ios,windows,以及許多對應的插件clearly,網頁剪輯器等,十分便利的進行新建,修改,同步。缺點,筆記共享。目前只能通過twitter,facebook和email,局限於朋友小範圍的分享。如果能夠像Delicious開放「公共」筆記的標籤搜索,就完美了。其他用過的筆記本,onetone界面華麗卻沒有雲端(office2012里據說可以了)。google note關張了,只支持瀏覽。google docs也經常打不開。


就個人而言最看重的是多終端同步、多平台抓取並可應用內編輯. 雖然有DB有GD,雖然API開放帶來了無數的第三方應用,但個人感覺內置支持與外掛第三方的操作體驗相差是比較大的。另外一點,UI比國內絕大多數同類應用好太多(各種終端上均是如此)。對普通用戶來講易上手,也嘗試過為知,最後放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感覺學習成本過高,對自己的使用需求來講有些複雜。


我認為他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在於其對內容的多平台抓取,包括網頁、圖片、文字的內容抓取上。多平台的同步只是他在內容充實後的一種橫向拓展


Evernote付費用戶兩年了,目前逐步在轉向GD。EN最近的舉動,讓我感覺有些顧慮。像所有創業公司一樣,初期是聚焦在產品上,力求精益求精。隨著資本的引入,現在EN開始越來越考慮資本運作的問題。當然大家都不是吃素的,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我的意思是EN的擴展速度過快,伴隨產品質量的不穩定。TechCrunch編輯曾經抱怨自己的文件丟失,我也有過類似經歷。錄製的音頻筆記,顯示時長15秒,但是文件本身已經損壞無法播放了。

iOS7的客戶端也是差評如潮。我曾經和客服進行過很多溝通,不得不說EN的客服非常敬業,服務質量很好。但是EN也承認每天有「hundreds of defects are being reported daily」,這個並不令人驚訝。大家在享受EN的多平台帶來的便利的時候,背後是100來人的技術組需要支持iOS,Andriod,網頁端,客戶端/Win,客戶端/Mac,BB等等無數的工作量。這也是很多時候,EN在不同平台表現不同的原因(比如Windows上縮進是40px,網頁端變成30px,iOS端更不就不允許縮進了)

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我主要的顧慮在於,做好一個產品需要很長時間的投入,現在可以感受到EN受到資本方的壓力,進軍硬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從資本的角度講,短短几個月,硬體市場的收入已經佔到整個收入規模的30%,貌似好事。但是從另外角度看,算不算不務正業?一個公司的主打產品在收入中佔比迅速下降,只能理解為EN為了上市,需要好看的財報。

歸根結底,資本的力量在左右EN的未來,EN已經表現出為了迎合資本,不得不從技術主導下淡化。作為公司,無可厚非,作為用戶,我有些擔心。畢竟我們很多人用EN記錄了很多重要的不可重現的資料,數據的完整性和數據託管方的穩定性是第一位的。

Google Drive有很多不足,PDF只能索引部分,iOS客戶端功能羸弱。但是作為數據存儲,至少我從來沒有遇見過數據丟失的情況,而且任意時間點的回溯功能也足以保證大多數意外情況的發生。

我從EN轉向GD,主要的原因就是GD讓我更加放心。至於隱私,GD的隱私條款是被誤讀的,再說了,數據本身又不會被泄露,Google收集的是meta-data,而不是數據本身。


High productivity, set aside the common technology.


我不認為「Evernote 的核心競爭力是多終端同步」!

我用EVERNOTE有三年多了,一直是付費用戶。以前,我也使用過其它筆記產品,如麥庫的早期版本。 選擇EVERNOTE的原因很偶然,麥庫早期版本的問題較多,用戶體驗感覺不是很好,便無意間用了下EVERNOTE,感覺到使用麥庫中存在的問題在這個軟體上不存在了,更象中我想像的中產品的樣子。最終選擇了EVERNOTE,實際上,事後回想起來,選擇EVERNOTE的真正原因是這個軟體和麥庫相比,問題要少一些。


作為一個印象筆記的新用戶,在一次手機刷機後,

發現所謂的印象筆記的雲存儲和同步就是浮雲。。。

在過去一個月寫的日記,完全找不到了。

難道是我對雲存儲和同步的印象有錯誤??


我覺得,一個產品,只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功能做到極致就是最好的產品,evernote就是如此,你幾乎可以在任何設備上記錄,並且在任何設備上查看。

做到極致,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推薦閱讀:

有 Evernote(尤其是配合 Clearly)了,還需要 Pocket 等稍後讀應用嗎?
Evernote 和 Pocket 的區別有哪些?共同使用的話,有哪些技巧推薦?
Evernote 為什麼要持續不斷的升級?完全感覺不到改進啊
如何有效率的使用 Evernote 的 Notebook ?
Evernote 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TAG:雲存儲 | Ever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