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鐵騎是冷兵器時代古今中外的無敵之師嗎?

問題一:蒙古鐵騎在南宋那個時代無敵天下,縱橫世界,打下了至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廣闊疆域,同時也造成了一場空前浩劫。據說元蒙的征程中直接及間接殺害的人數近乎2億這個恐怖數字,當時全世界的人口(算上美洲)也不過3、4億人,簡直喪心病狂,全世界被蹂躪得幾無還手之力。

那麼,橫觀縱覽整個冷兵器戰爭史,有某個軍事力量能夠抗衡這支惡魔之師嗎?漢武帝驅逐匈奴時的國力是否能匹敵?

問題二:假如現代一個軍事知識和歷史知識都一流的能人穿越到南宋抗元時期,能夠自如利用當時宋朝的軍政(不造超越時代的科技),有可能抵抗並戰勝元蒙鐵騎嗎?如果能,具體要怎麼做呢?

要加個限制條件,僅就冷兵器作戰而言,是否能抗衡元蒙鐵騎。沒有原始熱兵器加入。

鑒於答案和評論里有很多說「游牧民族戰鬥力不如農耕文明的」(這個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和說「元蒙騎兵不強大的」,有論據支持很歡迎,沒論據僅空口說白話的請參考:蜀山飛熊熊掌: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再作定論。

我的問題也就是看了這個問答才產生


結論:不是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那麼一個隨機的時候,恰好草原游牧民族完成了整合,恰好所有的農耕民族都是腐敗到了臨界點。所以有了成吉思汗。

在成吉思汗出現以前,已經有無數個各種牛逼大汗,被華夏的重步兵和重騎兵砍成渣了。

狼圖騰那種垃圾玩意別信,他們是狼,華夏是獅子。


嬴政,劉徹,李世民,朱重八與其四兒子實名反對。

馬穆魯克提問該如何登錄知乎表示反對,在線等挺急的。


更新。多圖。放幾張圖,提醒一下評論區的某些朋友,對於馬和騎兵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的,你們真的是一知半解……所以不要強辯比較好……

謝邀,但是游牧民族戰鬥力強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

如果游牧民族真的很強的話,那為什麼他們住在北方乾旱嚴寒地方,而不是住在相對溫暖潮濕的燕山以南?實際上南侵,是因為不南侵日子就沒法過了,沒鹽沒布沒鍋,而且隨便一次大降溫就能死一堆的牲畜,這時候不南侵就得等著餓死了。

草原上下大雪叫白災,不用多,超過1米厚的雪就能讓牲口吃不到任何草,沒有糧食儲備的古代就必然餓死。牲口餓死了,游牧民也只能餓死。

前些年國內狠狠炒作了一把狼文化,鼓吹的舉世無雙。可是大家想一想,狼群在自然界從來不是食物鏈的頂層,虎、熊、甚至野豬都可以欺負它們,更不要說人了。游牧民族也是人,也知道溫暖濕潤的中原好,之所以不進來是因為進不來,而不是什麼不想來。弱者,才會住在草原苦寒之地。

游牧民族主要是兵民合一,如果日子過不下去了那就南下搶劫一把,畢竟農耕民族軍隊規模還是有限,主要在據點裡面,外面的農村之類不可能有太強的武力,所以游牧民族就可以搶一把,只要搶到糧食布匹就能多熬一、兩年了。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治時期遠遠超過分裂時期。游牧民族能成功,不是因為他們自己強,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中原農耕王朝弱。王朝建立後,儒家大師、貴族和官僚不斷挖國家牆角,使得國家的稅收和動員能力越來越差,力量越來越弱,2、3百年後就衰落的啥都幹不了。除了北宋等少數特例,中原王朝建立初期都可以橫掃草原游牧民族;蒙古吹得再凶,面對的也是建立很久的金、南宋,懟上農民起義軍立刻跑路。

蒙古軍隊,只能說是運氣實在太好,在天時方面佔了大便宜,周邊的農耕/半農耕政權都接近王朝末期,還被儒家士紳們吸血吸得半死不活,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本身吸納了部分農耕資源後,比中亞、中東、俄羅斯大平原上的游牧部落政權條件優越得多。但是只要遇到馬木留克這樣的戰鬥力旺盛的農耕政權軍隊,立馬現原形。

冷兵器時代,如果含文藝復興時期的話,第一強軍,怎麼都輪不到東方軍隊,應該是西班牙大方陣,與對手的交換比大都在1:50以上。如果限制熱兵器的話,可以把火繩槍兵換成威尼斯十字弩。

利用宋朝(南宋)的軍政力量,打贏實在太簡單了,這個挑戰難度屬於入門級的。你只需要掌握四川余家那樣的力量,不要把資源浪費在修堡壘上,利用三到四年的時間訓練一支長矛方陣+弩兵的荷蘭式軍隊,350人的長矛兵+150-250人的鋼臂弩兵為一個營,按照現代師-團-營結構編組,在師一級配備工兵、騎兵、偵察、衛生力量,另外編幾個獨立旅作為預備隊。在蒙古從陝西、大理方向進攻四川時在盆地尋求決戰,一定要在野戰中打敗對手,而不是守城。南宋的戰略錯誤或者說無奈,就是沒有找到步兵部隊在野戰中打敗蒙古軍隊的策略,單純依靠守城,結果每次蒙古入侵都大掠四郊,逐步清空了原本還過得去的農村,自己越打越弱,敵人越打越強,最後只能垮台。

歷史上,真正能稱為無敵之師的,都是腳踏實地的步兵,比如馬其頓方陣,馬略改革後的羅馬軍團,瑞士兵,西班牙大方陣,只要不是戰略上犯下嚴重錯誤,基本上可以和游牧民族或者以騎兵為主蠻族/東方政權打出1:100的交換比。這一戰鬥力基本可以保證維持200年,而馬上民族的輝煌幾乎沒有超過50年的。

而且就機動性在古代行軍的實際操作中,任何七天以上的長距離行軍,步兵都必須停下來等騎兵,因為馬匹每天需要十個小時的時間吃草料,其中一頓還必須半夜進食。否則就會掉膘,很快生病瘦弱,和你們想像得不同,馬不是隨便啃啃任何地方的青草就能行了,未經篩選的草料,營養不足,會大大延長馬進食的時間,很多草還有毒性,會加大馬的意外損失率,騎兵的機動性只是體現在戰術方面,在真正的大規模,長時間戰役對抗中,往往會拖步兵的後腿。

放幾張圖,提醒一下評論區的某些朋友,對於馬和騎兵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的,你們真的是一知半解,和我相比,差得不是一點半點了,所以不要帶人身侮辱的強辯比較好……順便打個廣告,天英匯友馬術俱樂部,位於渝北區玉峰山鎮,可以搜各類地圖軟體導航,也可以大眾點評……哈哈哈資料來源:講武堂、《圖說外國古代騎兵》、《殺戮與文化》


無敵算不上。隨便寫寫蒙古軍隊的優勢吧。

歷史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發動了三次西征,1234-1241年的拔都西征最值得稱道,此次西征蒙古軍隊像旋風一樣掃蕩了半個歐洲,先後擊敗了俄羅斯人、日耳曼、波蘭、捷克和匈牙利人。蒙古人從保加爾邊境一直打到亞得里亞海東岸,攻入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地,甚至打到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近郊。這次西征導致了整個西方的恐懼,一時間「黃禍論」喧囂塵上。
蒙古人取得這樣空前絕後的成績自然與蒙古人的優秀戰術無法分開。
首先,「其騎射,則孩時繩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三歲索維之鞍,俾手有所執射,從眾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蒙古人與匈奴、契丹等所有游牧民族一樣,自幼就是優秀的騎手,並且能騎善射,蒙古的孩童在三歲時就開始學習騎馬,大人將適合孩童使用的弓給他們學習射箭,就連婦女也可以像男人一樣射箭。可以說,蒙古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
除此之外,蒙古人的裝備也極為精良。
《蒙古秘史》中記載 :
我祭了遠處能見的的大纛,
我敲起黑牤牛皮的響聲鼕鼕的戰鼓,
我騎上烏雅快馬,
穿上堅韌的鎧甲,
拿起鋼槍,
搭上用山桃皮裹的利箭,
上馬去與合阿惕·篾兒乞惕人廝殺。
我祭了遠處能見的的大纛,
我敲起牛皮做的響聲嗡嗡的戰鼓,
我騎上黑脊快馬,
穿上皮甲衣,
拿起有柄的環刀,
搭上帶箭扣的利箭,
要與兀都亦惕·篾兒乞惕人,
決一死戰!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到,蒙古騎兵身披鐵甲或皮甲、手拿長矛或環刀近戰武器,並使用弓箭作戰。蒙古人的長矛在鐵頸上有一個鉤,可以將敵人從馬背上拉下馬,類似於中原的鉤鐮槍。環刀即為蒙古彎刀,「刀甚輕,薄而彎」。騎兵裝備的弓箭具有較遠的射程和較大的殺傷力,「有頑羊角弓(角面連靶通長二尺)、有響箭即鳴鏑也、有駝骨箭、有批針,剡木以為栝,落鵬似為翎」 ,這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複合弓,至少需要166磅拉力,射程達到200至300碼。配合使用的箭為兩種,一種較輕用於遠射,一種箭頭寬大較重用於近戰。 為了保持箭頭鋒利,蒙古人在箭囊中還備一把銼用於修整箭尖,並且每個人備有兩到三張弓。 戰馬則披掛重甲,就連馬腿也要保護起來。騎手披掛的重甲多為鐵扎甲和皮甲,也使用鎖甲。
除此之外,蒙古人還使用被稱作團牌的盾牌,縛在手臂上用於下馬步射時進行遮蔽。 因為蒙古的游牧特性,武器裝備多為自備或搶掠而來,並沒有像一般政權一樣擁有制式武器,除了前面提到的近戰武器外,還有很多憑騎手個人喜好而使用的武器,如骨朵、棍棒、短斧等等。
綜上所述,蒙古騎兵除了使用弓箭進行遠程作戰外,對近戰也非常重視,使用重鎧和馬甲對自己和戰馬進行全面保護,並使用衝擊力極強的長矛作戰。
其次,蒙古軍具有優秀的機動性,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騎兵通常配有數匹戰馬用於長距離作戰時隨時換乘戰馬,甚至在戰鬥中都可以更換戰馬,使馬不致疲睏,充足的馬匹數量在長途行軍中有效的保證了行軍速度,甚至可以達到每日推進80公里。
經過調馴的蒙古馬是非常優良的戰馬,其體格雖然不大,體高一般在120~140cm,重300公斤,但是結實粗壯,耐粗飼,性格強悍,為蒙古軍的機動力提供了保證。蒙古人在挑選戰馬時喜歡下過馬駒的母馬,這樣當糧食短缺時,蒙古人還可以飲馬奶甚至飲馬血充饑。這也極大的減輕了蒙古軍的後勤壓力。
成吉思汗對蒙古軍採取了以十人為一伍,百人設百夫長,千人設千夫長,萬人設萬夫長的編製。各個層級的指揮官可以通過這種編伍對各個作戰單位進行指揮。以十人為伍的編製十分靈活,在戰場上,蒙古憑藉特有的呼嘯口哨等聯絡方式使小股騎兵可以迅速聚集,又可以迅速分散到指定的作戰位置,忽聚忽散讓敵人無所適從。「斷不簇聚為敵所包」「敵分亦分,敵合亦合,故其騎突也,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沒」。蒙古輕騎善於使用弓箭對敵人進行騷擾,當敵人不堪騷擾或在蒙古騎兵的引誘下進行追擊時,就很容易落入蒙古人預先埋伏好的陣地,以裝備重甲和馬鎧的重裝騎兵對追擊時不能保持陣型的敵人包圍,使用集團衝鋒戰術一舉消滅敵人。
蒙古人的作戰隊形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面布置在中央。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其餘為輕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游騎分布在兩翼。當敵對雙方越來越靠近時,後排三列輕騎會從前兩列騎兵空隙中穿出對敵人射箭進行遠程打擊。在保持隊形整齊的前提下,前兩列騎兵首先後撤,然後三列輕騎依次後退。如果敵人陣型散亂,前兩列重騎就會發動衝擊,一舉解決戰鬥。同時,當中央與敵人交火後,兩翼游騎就會迅速向敵人兩側和後背進行包抄,引起敵陣大亂。

與農耕民族的軍隊相比,蒙古軍的成本是非常低廉的,具體體現就是軍隊的後勤補給。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概念是農耕民族軍隊作戰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卻使他們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西征,基本上是脫離根據地作戰。蒙古軍隊有一套獨特的、與此不同的後勤保障體系,從而保證了蒙古軍隊的遠征。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基於游牧的特性,蒙古軍走到哪,牲畜就帶到哪,軍需補給與游牧的生產模式完全不衝突,他們只需要找到水源和草場隨處放牧即可,不需要像農耕民族一樣攜帶大量的糧食。
行軍過程中蒙古「食羊盡則射兔鹿野豕為食。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還可以隨處打獵補充食物,古代的草原不像現代的草原,野生動物很多,例如康熙路過鄂爾多斯時就說野兔特別多,吹噓一天射了三百兔子。
此外「用牛羊的膀胱兩個,吹滿空氣,把骨管伸進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絲紋。在獸的第四、第五肋條之間,刺個穴口然後把骨管插進創口,壓迫膀胱把空氣注入肺臟。這樣做的時候,獸立刻死去。死狀好像是被電擊一樣。這個殺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養力充分,臠肉柔軟,味道也美,易於更長久的保存。」為了防止浪費食物,成吉思汗還規定了宰殺牲畜的方法提高產肉率。
成吉思汗征花刺子模時,花刺子模國王莫汗默德從間諜那裡得知:「蒙古軍隊隨身攜帶戰鬥時用的一切物品,他們以肉乾和酸奶為飲食就滿足了。他們對於好吃的食物和不好吃的食物都滿不在乎,什麼動物肉都能吃,甚至豬肉、狗肉都吃。他們的馬不需要麥子和稻草。他們的馬能用蹄子刨開積雪找草吃,甚至還能刨開土找雜草和草根、草葉吃也過得去。任何高山峻岭和大川小河阻擋不了他們的進擊。他們能越過任何的山谷隘路,他們抓著馬鬃馬尻渡過任何河川。」
另外,每征服一地,蒙古軍隊即開始大肆掠奪當地的所有能帶走的物產用於解決軍需,糧食、器械等等,真正做到了「因糧與敵」。某種程度上,農耕民族要麼出於道義,要麼出於今後對佔領地的統治考慮,並不會過度搶掠地方。而蒙古軍隊很多情況下並不考慮今後的統治和佔領,這也是蒙古軍隊所到之處一片廢墟,大量城市被毀被屠的原因,對當地產生了極大的破壞。

因此同樣興兵十萬,農耕民族以漢唐明初的經濟實力對草原進行征討,都需要舉全國之力支持軍隊作戰,代價非常慘重,如漢武和永樂對國力的大幅消耗。而游牧民族卻可以輕易聚集強大的兵力南下入侵,走哪搶哪,打劫本就做的是無本的買賣。
軍事動員的成本上無論哪個農耕封建國家都是比不過蒙古的。

最後,從根本上講,當草原出現一個統一的強權的時候,游牧就會空前強大。當游牧各部陷入分裂,游牧就會迅速衰退。成吉思汗恰恰做到了統一蒙古諸部,將整個蒙古變成了一個行動一致的軍隊,這才是可怕之處。

………………

更新一下,我雖然寫了蒙古的優勢(其實是複製粘貼以前幫某出版社編輯的文稿,笑),但如果以為游牧對農耕就真有多大優勢就太搞笑了。

事實上大部分情況下,游牧除了乘中原王朝內亂或剛結束內亂的情況下牛逼一把外,大部分時間就是被吊打。如漢初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也只到武帝為止,不過幾十年,剩下兩漢數百年匈奴都是被吊打。突厥更是連唐三代李治都沒撐下去就被滅了。游牧粉吹什麼吹?

你當游牧真喜歡在草原吃沙子啊,想南下也得有那水平…

蒙元崛起有一定有利因素,崛起時金夏已經走下坡路,宋一如既往地挫,還是利用中原不穩才有機可乘而已。

而中原與草原的邊境上,大部分情況只是重複上演著游牧來搶劫-漢軍出動-游牧乘著馬快逃跑,如此的低水賓士安戰。


冷吧打臉入門課……

如果以中世紀為結束時間,那蒙古人顯然不會是No1。

1.游牧民族戰鬥力比定居民族差,無論蒙古、匈奴、帕提亞、馬扎爾等,長期來看都是被他們的鄰居壓制。原因主要是:組織能力低下,技術落後,資源貧乏。

2.蒙古如何崛起的?1.嚴密的組織、紀律 2.擅長學習 、應用先進位度和戰爭技術3.金朝統治太失敗,迅速崩盤,送人、送地盤、送錢,然後蒙古就這麼發家致富了。

3.騎射真的的只是打輔助的,蒙古有著當時最強大的重騎兵作為致命一擊。比如曾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就被騎著驢的捻軍拿著竹竿捅成渣渣。

附:已經取關冷吧N多年了。


說一個冷門的,冷兵器時代的無敵之師應該是三國諸葛亮當政時期八陣已成後的漢軍。

在軍事上,以一州之地進攻整個北方——還是以沒有馬的步兵部隊打有馬的騎兵部隊;在政治上,多次北伐但是蜀漢甚至曹魏的民眾都能安然相處。諸葛亮死後,八陣甚至可以繼續守護西晉的邊塞。諸葛亮本人的名聲繼續流傳後世一千多年。

蒙古人看起來彪悍無雙,實際上只是剛才踩到了周邊政權都腐敗透頂的時間點上,再加上鐵木真本身的加成而已。沒有鐵木真的蒙古,被上升期的女真人蹂躪了不知多少年。而且蒙古人的戰爭伴隨著巨大的死亡和殺戮;註定了他們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還有幾個候選是戚繼光時期的戚家軍,岳飛時期的岳家軍,努爾哈赤時期的建州女真等等;這些部隊哪個都能跟蒙古騎兵扛一扛。但是考慮到國力的懸殊和對後世的影響,還是支持諸葛。


軍事上的優勢來源於政治上的優勢。

蒙古軍隊不是不可戰勝的。這很好舉例說明,蒙古本部,元朝,以及四大汗國,最後都被擊敗了。戰術還是那個戰術,兵力可能還增加了,政治上衰落後,就沒有不可戰勝的光環了。

蒙古全勝時期的戰術這裡不談了。

就算是一時設計不出完全克制的戰術。但以宋朝的人力物力,克隆敵人的戰術,並在數量上壓倒對方,是很容易想到的思路。就算南宋有馬的問題,而金國和花剌子模,都是騎兵大國,怎麼就學不來蒙古呢?特別是金國,如果有阿骨打起兵的戰鬥力,乘以數以十萬計的軍隊,根本不用學習什麼蒙古戰術,怎麼也打垮蒙古軍了。

歸根結底,是政治上的失敗。

比如宋朝官僚體系的低效,使民間的人力物力不能轉化為國力。對軍人深入骨髓的防備與壓制,使徵收的人力物力無法轉化為對應的軍事實力。要不然以南宋初年諸軍頭,往往以數州之地為本,就能抗擊住金軍的進攻。岳爺爺甚至能發動反擊想直搗黃龍……因為他能打,所以就先死了……可以想像,這樣的制度下軍事實力發展起來該多難(當然,這也保證了不容易出現禍亂天下的軍閥。)

金國則是進入了王朝末期,起兵時的軍事制度早就瓦解了。他的大軍主要是徵發治下各民族組成的簽軍。以清末八旗的水準為核心,帶領一群半奴隸軍,能有多大戰鬥力。

花剌子模最不幸。他其實處於上升期……不過是上升時期的末期。類比於帖木兒死後,亞歷山大死後,以及秦國統一中國後,漢武帝剛打垮匈奴時。征服的土地還未穩固,但國力卻剛剛耗盡。蒙古軍幾仗打垮了他的核心部隊,汗國就瓦解了。表現還不如金國和宋朝。

我覺得最利於發展軍事力量的制度就是軍事貴族控制國家,並且完全以軍功大小分享權力。蒙古崛起時候,就是這種制度。等他的擴張結束了,沒了軍事發展的動力,老貴族們為了子孫福利,自然就改為誰血統高貴誰就掌握更多的權力……血統高貴有屁用,如此自然就不能打了。

幾個月後補充點想法。

戰術上的問題討論意義不大。好比小朋友看人猜拳:怎麼會輸呢?他出剪子你出鎚子。他出鎚子你出布,他出布你出剪子……難道不是必勝?

我看很多人討論打仗,就是這個思路。設計個戰術完美克制蒙古軍隊。他如此如此,我就如此如此,他這般這般,我就這般這般……

我們玩英雄聯盟,用嘴打都無敵。真的打根本不是那回事。

戰術可比英雄技能,士氣什麼的人的因素可比操作者,而政治經濟實力則是基礎數據。

蒙古軍隊對宋軍的戰術克制可能類比刺客英雄對ADC的剋制,但ADC也不是沒有反擊的方法。不過如果對手是王者,你是塑料五,估計是次次打不過。但話又說回來,以如果你這個ADC血量一萬,護甲一千,攻擊一千,攻速2.5。王者也打不過你啊。而南宋的實力本可以堆出更厲害的ADC的。


對前期蒙古軍隊(草原上的游牧狀態):

打城防戰,多配備鐵甲和精良的武器,重視訓練與士氣

對後期蒙古軍隊(滅金後,獲得了中原的軍事技術):

打城防戰,利用地形和氣候,拼國力


首先提主應該搞清楚,西征蒙古鐵騎只是一個寬泛的概稱,實際上那時的蒙古鐵騎和當初成吉思汗起兵時的蒙古軍隊內涵已經不是一回事了,鐵木真起兵時他作為一個部族首領,帶領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游牧部族武裝,即使後來有所擴大,也是部族聯合武裝,本質不變,騎馬的游牧民是絕對主體,請注意是游牧民,不是騎兵,游牧民族也是農兵,只是生存環境原因,相比農耕民族他們的戰鬥素養和技能更高一些而已,但是依舊是農兵,哪怕是會騎馬的。

而蒙古鐵騎更合適的說法應該是以中等規模遊騎兵為首的游牧民輕騎加以少量重騎兵為首的職業騎兵為主力,大量漢、金等其他族裔步兵和僕從部隊為輔助和保障的綜合性遠征軍團,本質上已經不同,而且該軍團有大量的久戰之兵和成熟的將領,所以當時的任何一個周邊國家在公平的條件下都很難直接對抗,戰略上這個軍團的戰略方針也不再是傳統的游牧民族劫掠求生那一套,而是一個以開疆擴土為宗旨的帝國武裝部隊,其他國家對抗的最佳宏觀策略是歸攏國內力量囤積重兵,以逸待勞,迫使其喪失銳氣疲憊之後以精銳一舉擊破或者擊潰,但是當時時代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國家並不多,而後來蒙古幾次西征因為外敵碰壁回頭的基本也都是因為類似這個策略的運用。

回到問題一,強盛時期的漢朝應該可以,因為政權集中,動員能力強大,物資可觀,所以有足夠能力組織起讓蒙古不能隨意穿越的築壘地域和兵力,只要腹地不受打擊,那就有很大可能迫使蒙古軍團事實上進入戰略對峙,但是料想漢武帝不會太過於被動,應該會出各種奇兵進一步襲擾迫使其進一步分散兵力消耗有限後勤資源,姑且不說以漢朝國土面積,鐵木真有沒有能力組建這種綜合性軍團,光打造武器的鐵估計他都搜集不齊,僅僅沒有佔領中原以及金國產糧地的話,游牧民族基本是沒有多少戰略儲備可以搞這種戰略級對峙的,即使有回回炮這孔明計也是擋不起堅壁清野這種老主意的,一場大雪不說人如何,光馬就足夠一半的騎兵變步兵了,我個人真不知道接下來這種仗還有什麼打頭。

問題二,不可能,宋朝的羸弱主因並非是外族壓迫和技術財政,也不是個別政策原因,而是作為立國之本的國策出現或者演變出了諸如以從民心文化到朝政的文武失衡為首的諸多問題,這個問題面太大,水也太深,我是個怕麻煩的懶人,所以不展開了,領會精神就好,所以個別如穿越者一般的神人出現,即使是帝國王儲,僅靠一代人也很難顛倒這穩如頑石的日月乾坤,現實畢竟不是穿越小說,矯枉過正急功近利怕不需要蒙古軍團,國家自己就崩了,清君側復國政可是不錯的起兵借口,如果你要厲兵秣馬攘外必先安內,那些其他勢力自然樂意刮一刀,除了磨刀霍霍的契丹之外更別忘了還有個準備開疆擴土的AI剛刷出來的蒙古軍團,這基本就是個死局,所以你最佳的選擇是偏安一隅,廣積糧……安心發展後看準時局一舉起兵重整朝堂,和親納貢徐徐圖之,勵精圖治三代之後,有幾率出現神眼、鬼謀、神速天賦集大成者的大一統霸主後裔,一統天下…

最後說一下,儘管有生存環境,歷史條件等各種原因,游牧民族的文明層級較同時期農耕文明低一些是事實,這其中除了自然和歷史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草原荒漠缺的不僅僅是糧,鹽,鐵等都是緊俏物資,農耕民族一直在有意無意的限購這些尤其是鐵,鐵木真也是統一各部後高瞻遠矚開礦開拓商路後才有所緩解,其他時期游牧部族一盤散沙,根本無力組織大規模開礦和商隊,自然談不上解決問題,除了少量行商互市之外就只能靠搶,這才是游牧民族每每秋後馬肥就要南下的主因,東亞的游牧民族對同時期的農耕帝國更多的這種情況下是麻煩甚至大麻煩而不是亡國滅種級的天敵,除了利用窮山惡水出來的搏命習性以及有騎乘便利的民族特色之外,我不認為人口有限,溫飽勉強的游牧民族有什麼資本可以稱無敵。

騎兵對步兵的確有戰術優勢,但是經過訓練的步兵也不是待宰羔羊,長途戰略機動騎兵集團自持能力是很有限的,需要大量的步兵協同保障,游騎戰術有自己的特色但稱不上無敵,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團踏破歐亞大陸單純的游騎並不是制勝的無敵法寶,它只是一個綜合軍團中在連續的戰略戰術下的兵種和手段之一,這裡包含了很多外交、謀略、地形、氣候、以及其他兵種和戰術的搭配才能起到足夠作用,而且還有很強的技術和時代原因,僅就用兵決戰之時,游騎的作用不一定比陷陣的重騎作用大,它最大的作用是封堵後路襲擾後勤和對方陣線,但是前者可以通過合理的路線和基地網布局克制,後者則可以通過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克制,所以單純的蒙古游騎都說不上無敵,至於殺傷人數,騎兵殺傷力最大的時候是在追殺潰軍,而當時歐洲封建主手下以及漢人王權羸弱訓練有限一觸即潰的農兵,無疑是最佳的獵物,所以強則強矣,但是前有前提,後有後綴,無敵遠稱不上

補充一下問題一,只要有足夠物質儲備,能做到最大限度的統領國內力量達成足夠的動員能力,且具備足夠的國土或地域跨度,加上不那麼白痴和懦弱的統帥以及足夠的決心,都有很大幾率對抗蒙古軍團並驅逐甚至勝之,但是在當時的時代這個門檻挺高,最少一大部分歐洲國家做不到


這我還是談談吧!

蒙古鐵騎一開始也不是很強的,主要是和他們之前的游牧民族一樣,唯一優勢就是全民男子皆兵!長期與馬打交道,馬術強。蒙古馬優勢,畜牧優勢!

經過激烈的部落吞併戰後,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這段時間。由於不斷交戰,軍事(尤其機動作戰)開始大規模發展並成熟。

與中原農耕王朝作戰學習了先進作戰思維,這時期軍事成熟完美,吸收人才,武器裝備全面升級。

但是,這也就是強而已,但絕不是什麼無敵,同時期不少名將都有打敗過蒙古鐵騎的戰績!但是為什麼這些打敗過蒙古的國家滅亡了呢!與其說是王朝末期,不如說是古代國家的發展弊端導致的結果。古代國家的人治對人的要求太苛刻了,要求統治者賢明(政治清明,軍事強悍),貴族守法和官僚守法(奉公守法,做好臣子責任),這樣才能一直保持強盛。但是,看過歷史的都知道,人是有貪婪的性格與權力的慾望的,沒有達到正常有效的選拔機構與上升通道,以及公平法治深入人心的觀念的近代國家這樣的情況的國家,國家內部上層建築是非常容易形成集團性墮落。社會矛盾只會越來越麻煩,中國是土地兼并,歐洲是各種權力利益爭奪,這些上層矛盾的結果便是下層也加入進來,各種人民起義,各種內戰,或投敵做內奸期望改朝換代做王侯,完全沒法好好的一致對外!最終內部各種內耗,國家死於非命!

所以,蒙古鐵騎是很強,但也沒到打誰誰死的無敵狀態,與其說是蒙古鐵騎滅了這些國家,不如說是蒙古鐵騎是盆油,一把澆在已經燃燒起來在乾材上的火焰上,造成了連鎖反應,火焰暴漲,把整個屋子都燒了!


戰爭是政治經濟的延續。

在那個時代,蒙古軍隊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了。

但是戰爭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

終究是昨日黃花。

大意用當時,和僧格林沁交過手的英國騎兵的話說:不好抓,抓住了,就跑不了。


那啥 很多小將不知道為什麼很喜歡說蒙古吊打歐洲 實際上蒙古當時就打到了東歐邊緣 又被打回去了

還有在中亞又被人吊打…… 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個所謂太監大軍 看來無垢者還是比多斯克族厲害

(我當然知道現實里那一群不是tj)


說一點,大部分時間裡面。游牧民族是軍事能力是不行的。尤其是戰鬥力,很簡單是兵器,這個需要金屬冶煉技術。有例外,就是成吉思汗的時候,發明了複合弓。這個跟南宋最精銳的部隊神臂弓一樣。還有一點,軍事壓根不僅僅考慮武器,最重要的一點是後勤,還做紀律。後期蒙古鐵騎能否基本上拼不過戚家軍的。你可以看清朝相關資料,蒙古鐵騎在跟英國軍隊對射過程中,不怎麼吃虧,吃虧的是肉搏戰。拿破崙也曾經說過一段話。說是法軍在跟埃及(記不清了)騎兵對戰時候。一對一肯定是吃虧,2對2還是吃虧。但是500對500以及大軍團作戰。法軍就戰無不勝了。原因只有紀律。


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強大,不在於衝擊和騎射,而在於遠高於步兵的戰場機動能力和戰場偵查能力。簡單說,就是交戰的主動權。


蒙古鐵騎在冷兵器時代確實是無敵的,因為蒙古軍隊本身已處在熱兵器時代的早期,科技樹碾壓所有處於冷兵器時代的對手


「歷史表明,從來沒有也不會有無敵的軍隊。」——約瑟夫斯大林


蒙古騎兵的所向披靡,只是在一個適合的時間,有一群適合的敵人,有一個適合的領導者。

哪有什麼天下無敵,不過是在不同的選擇下都做了正確的事。


鎌倉:滾圓點

陳朝:呵呵

德里:呵呵

麻木:呵呵

瓦盧瓦:乾死英格蘭

金雀花:乾死巴黎伯爵

勃艮第:隨便乾死一個

神羅:沒空

北意:同上

萊昂:穆斯林來戰個痛!

穆瓦希德:啊啊啊啊啊啊啊!

馬里:一臉茫然

阿比西尼亞:一臉蒙逼

素可泰:亂臣賊子來戰個痛!

旁伽羅:啊啊啊啊啊啊啊!

剛果:呼呼呼呼!

辛巴威:呼呼呼呼!

阿茲特克:太陽神需要新的獻祭,抓題主,抓題主,抓更多的題主!!!


金哀宗說:「北兵所以常取金勝者,恃北方之馬力,就中國之技術耳。


那麼厲害就不會在埃及被馬穆魯克 吊打了~ 還有別吹什麼蒙古輕騎兵牛逼了~


蒙古強在對附屬國的統治力,他能把歸順他的軍隊用的比原來的時候還強,最後攻南宋的時候哪用上騎兵了,全是那些投石車,幡子兵啊。


我也一直對韃靼人的戰鬥力很懷疑。不就是草原蠻族嗎?應該沒什麼武器優勢。怎麼能這麼強,難道斯巴達盾矛戰士,匈牙利重甲騎兵,都不是韃靼對手?


這麼說吧,蒙古的鐵騎是真的無解,單比較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兵吧,蒙古騎兵機動性強,歐洲騎兵機動性弱,這就很尷尬了,歐洲騎兵根本追不上,打不著,這樣打就沒意思了。而蒙古騎兵,破甲有釘鎚,這就保證他們即使被追上,打起來也不會毫無還手之力。而且,蒙古騎兵是用複合弓的,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使用放風箏戰術,把歐洲騎兵硬生生地拖死。而放到宋朝身上就不行了,南方沒有地方給蒙古騎兵跑,所以,和蒙古騎兵打守城戰是最好的,然後避免和他們的騎兵正面作戰。大力發展步兵,宋朝的步兵戰鬥力還是可以的,然後發展弩兵隊,這只是防守,至於反擊,我真的想不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美軍兩艘被撞驅逐艦在日本相遇的場景?
美國101空中突擊師在美軍內部地位如何?作戰能力處於什麼位置?
如何看待沙特f15被地空導彈擊落?
如果現在的世界回到冷兵器時代,格局將會如何?
坦克的履帶可以幫助適應各種地形嗎?

TAG:軍事 | 戰爭 | 古代戰爭 | 軍事史 | 冷兵器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