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都過去了 測出來做什麼?
今天群里有個朋友分享了 杭州臨安發生地震
群里另一個朋友就說了這麼句話地震都過去了,要它測出來做什麼如何反駁
1.為什麼要反駁這種人,讓他蠢著不好嗎?
2.如果你是問自己這個問題,去看帖子:
大震之後,地震局幹了什麼? | 地球那些事兒小組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關於地震局問題的一些看法 | 日誌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地震局幹什麼(一) | 謠言粉碎機小組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地震局幹什麼(二) | 謠言粉碎機小組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首先一句話,測出來的東西不只是你看到和能理解的。
(下面盡量用通俗的話來說明,對我就喜歡通俗)
地震發生了,測出來的有什麼呢?
震源,震中,時間,震級。簡單的說,震中是震源在地面的投影,所以震源確定了震中也就知道了。我們在地震後獲得的數據,通過已有理論的計算,可以得到震源和發震時刻,具體怎麼算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我想你可能也不想知道,反正現在能算個差不多。然後根據根據能量振幅什麼的確定震級。好了,然後開始發布,我們才知道地震了。要是沒有上述工作呢?
新聞中會這麼說,浙江省某天某些區域發生地震,杭州有震感。沒了。震級小還好,不存在救援的問題。要是大震呢?如果汶川地震沒有人測,我們通過通訊手段知道四川陝西發生地震了,但是哪裡嚴重呢?很多地方都會說自己這裡嚴重,沒有一個評估的標準,救援物資和人員怎麼分配?豈不是會耽誤時間?要知道抗震救災可是爭分奪秒的!那像杭州這樣的小震有沒有必要測呢?有。
地震是研究地下介質分布的很有效的手段,我們知道的地殼地幔地核都是通過地震波的傳播特徵來劃分的。把尺度縮小,地下物質的密度是怎麼樣的你好奇不?好吧不好奇,那用地震波可以勘探石油礦產你好奇不?好吧你兩眼放光了。所以說人還是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作為從事自然科學的一員,我們要做的事,不能在眼前問得失。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需要我們的堅持,以及頂住壓力。
地震局工作了3年,自己走了。
每次遇到熟人同學,問出來的問題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聽到的最多一句話就是——我們這要是有地震了,你一定要提前告訴我啊。
這個行業不被人理解正常,但是地震局真不是有些人理解中的差閑錢多。至於政策,前年氣象局雷評砍掉了,去年地震局地震安評砍掉了,今年年初看前同事的意思又有要復辟的意思。上面政策搖擺不定,下面的人最多就是拿錢辦事。
現階段是真的預測不出來,沒那本事。
想起以前學科組老大跟我們說過的話,我們所做絕大部分其實都是為了幾十年或者百年之後的人有足夠多的數據資料去找到真正的預測辦法。
好辦。你就問他,人都死了,還做屍檢有什麼用?
真以為地震局只測地震啊。。。
隨便舉個例子
地下挖礦的來個岩爆,企業超2H不報告,立馬就處分....光憑這一點...能解決多少瞞報事故現在檢測很嚴的好伐都已經得病了還去醫院幹什麼?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各種醫院和數不清的醫生,但還是不斷有人因為各種疾病而死去,難道這就否定了醫院和醫生存在的意義么?對相關請專業領域一無所知的人就憑藉自己的臆想而質疑某些科學領域,這壓根就不是本著探討的目的的提問就等於是挑釁,在我看來就是對科研工作的侮辱。科學是無數代人不斷積累的過程,科學也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但這並不能作為某些人質疑科學的借口。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不是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而去挑釁,真當我們是臭老九么?
地震監測很有必要,這點毋庸置疑,就算今天預測不了,也要為未來打基礎。但單獨為所謂地震監測就設置一個地震局,那純粹就是製造多餘機構。在很多國家地震局的功能是合併到地質調查局之下,作為其包含的一個部門,因此地震局完全沒有必要單獨設立,那樣純粹多產生一堆沒用的官員、行政、財務、甚至看大門的,純粹浪費納稅人的錢。我支持把地震局合併到地質調查部門之下,減員增效,類似於鐵道部合併到交通運輸部之下一樣。建議題主可以從這個角度質疑地震局存在的意義。
1)大多數地震是由於板塊的突然滑動造成,這就像往水裡扔了一塊石頭,水波(地震波)就傳播出去了;
2)地震波被全球各地的台站接收到,利用這些地震波,我們可以反推(術語為反演)發震詳細信息,如發震斷層是什麼性質,怎麼滑,滑動量多大等等;
PS:但只有震級夠大才能較為準確反演,不是無論多大都能得到震源信息的!3)利用這些信息+地質資料,然後就能基本確定此區域的地球動力學情況;
4)我們利用這些情況+歷史地震記錄+應力計算(或其他技術),就能對未來發震做出一定的預測,至少哪些地方應該重點關注,這是沒問題的!
再PS:地震的發生不是說想發就能發,它得有應變應力的積累過程,這才有釋放的資本。所以歷史地震記錄也是很重要的啊,它至少告訴了我們什麼時候它釋放過!
先說這麼多,祝好!小學、中學考了試為什麼還要講卷子?因為以後還有考試啊!地震以後,還有地震的。
地震雖然無法預測但是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是在震源發生地震後,地震監測系統搶在地震波來到敏感區域之前對敏感區域發出的警報。簡而言之就是用光速追趕地震波波速,提前告訴人們地震要來了。
下面是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的NHK電視畫面,畫面地點在東京。視頻40秒時地震預警發出,1分18秒左右P波到達,2分左右具有強大破壞力的S波才到達。也就是說東京居民有1分20秒的時間來躲避將要發生的地震。一二層居民足以逃到室外,高層居民也可以做好防護措施了。
中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也在發展,很多地震多發區也已建立了地震預警系統
NHK在國會直播中發布緊急地震速報(311東日本大地震)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209154/?from=searchamp;amp;seid=10800175103834285318
收集地震數據,首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的地震模式。比如:一些重要的工程的選址。核電站之類容易搞大新聞的工程建設前會做很多很多的地震安全性評估,我們要預判這個場地使用年限內可能的最大震級和概率,不然一旦設防標準選錯導致核災難就完了。做評估需要數據,場址附近的地震數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來源。比如:預報將來可能發生的地震。一些地震發生前附近區域可能會出現反常的地震,例如本來該區域一直小震不斷結果突然不震了,或者某地附近一圈都發生過地震但是它自己不震,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劃定地震危險區,甚至提前設防。雖說地震依然是不可預報的,但是至少我們能把設備調過去做監控從而獲得更好的數據。比如:用作其他區域的類比。如果有兩條長得很像的斷層,就可以把這兩條進行類比,這個在目前研究里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夠用作論文里的參考例子。想到再回來補。
有了當地的地震記錄,等到當地再建建築就能依據當地的地震記錄做抗震驗算。保證以後地震建築更有安全儲備
歷史都是過去時,當今又有何用?為了數據分析總結經驗發現規律預測未來。
推薦閱讀:
※太原為什麼地震啊?
※現階段中國是否拒絕外國救援隊去雅安?
※今天5月12日,汶川大地震9周年,有什麼想說的?
※如何評價工程抗震領域的民間研究「專家」張憲恩先生?以及抗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處於平原地帶的荊州,在半年之內發生了兩次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