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還是個小部落時,西方已經有希臘和迦太基這樣的發達文明,為什麼最後卻是羅馬後來居上,成為西方主宰?


在西方文明史上,羅馬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羅馬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宗教等各方面的重大成就,直接奠定了西方文明體系的運行

基礎,而其帝國影響力曾經所及之邊界,也大致成為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西方文明地緣影響力的極限範圍。最重要的是,正是羅馬帝國這個強大世俗權力的長期興盛,才使得西方文明有資格躋身世界主流文明之列;其之意義,與秦漢之於華夏文明、阿拉伯帝國之於伊斯蘭文明,完全可以等量齊觀。毫不客氣的說,沒有羅馬,那麼我們所看到西方文明,至少在形態上,與今日絕對有著巨大的不同。

不過,雖然羅馬的地位和意義如此重要,但嚴格來說,它並不是西方文明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羅馬崛起之前,希臘文明已經興盛了兩三百年。古希臘人不僅在人文社會層面創造了非凡的成就,成為西方文明的淵藪;並且也是當時地中海乃至歐洲的霸主,影響遍及整個環地中海。

不過,希臘人並沒有把這份輝煌延續下去,也並沒有利用自己在當時的強勢,塑造出西方文明世界的整體框架。在完成了文明拓荒者的歷史使命後,其文明領袖地位便被羅馬人強勢取代,不僅政治上被羅馬人壓制的統馭,其所創造的文明,也逐漸走向衰亡。至於羅馬,則在對古希臘文明破壞式繼承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需要,創造出全新的羅馬文明體系,並最終讓它成為西方文明的骨骼。

為什麼羅馬為什麼古典時代西方世界的主宰?雲石君在此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古希臘系列中》,雲石君曾經介紹過古希臘的沒落之因:

在古典時代早期,由於當時西方文明世界的主要影響範圍,局限於東地中海一帶,至於西地中海,當時還處在未開化階段。

這種情況下,希臘半島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南端延伸,正好處在東地中海這個地緣板塊的大致中央。地緣中樞的區位,再加上地中海作為大型內海,海洋氣候條件相對平和的特點,使得希臘人得以以此為基,通過海洋貿易和殖民征服的方式,對當時的整個西方已開化地區施加有力影響,並將它們的資源集中到希臘半島,最終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璀璨的古希臘文明。

但是,文明的影響在不斷擴散。隨著歲月的流逝,西地中海也逐漸開發出來,文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當西地中海的文明體量達到一定層級,西方文明的邊界,就擴大到了整個環地中海。這種格局下,希臘半島的地緣區位,就從原先的文明世界中心,轉而變成了東部邊緣,而義大利半島作為環地中海板塊的地緣中心,其地緣價值就大幅抬升。義大利半島既可以吸收東地中海的文明給養,又可以盡享西地中海的征服殖民收益,其地緣實力大幅提升,最後壓倒了希臘半島,成為當時歐洲文明世界的地緣核心。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隨著東風西漸,義大利半島在地緣區位層面的優勢蓋過了希臘半島,但這並不代表著它就一定能成為西方世界的地緣核心。畢竟在希臘文明「東風西漸」過程中大受其益的,並不只是義大利半島一個,位於北非的迦太基(今突尼西亞),同樣也因勢而起。

地緣上,迦太基也大致位於地中海的中部,雖然作為北非板塊的一個海岸線拐角凸出部,它深入地中海腹心的程度,並不如義大利半島的那麼明顯,但也正由於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的深度插入,反而在相當程度上阻斷了東西地中海的海上直接交流。所以兩大海域之間,除了西西里島與義大利半島間極端狹窄的墨西拿海峽(最窄處寬僅3.2公里)外,只有西西里島與迦太基中間的寬約150公里的突尼西亞海峽,可供直接馳騁。而迦太基在區位上正好扼守此海,所以要論區位重要性,可能還在位於義大利半島中部、台伯河下游的羅馬城之上。

既然擁有如此優越的地緣區位,那麼隨著環地中海文明圈的形成,迦太基的崛起也就勢在必然。相對於羅馬,以迦太基為核心,可以更好的將影響力輻射到整個地中海海域,並利用中樞區位從中大受其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更應該從環地中海貿易體系中受益,並最終成為西方文明塑造者的,應該是迦太基,而非羅馬才對。事實上,在羅馬崛起之初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迦太基也的確是地中海的海上霸主,並依託自己主導的海上商業貿易體系,開拓出一片廣袤的勢力範圍。

但最後,羅馬依然壓過了迦太基,取得了對環地中海文明圈的統治權。

為什麼羅馬能夠贏得勝利?這又何環地中海地區的地緣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海域為劃分標準,環地中海可以分為東、西兩大板塊;但以陸域為劃分標準,它又可以分為南部的北非,與北部的南歐兩大部分。義大利半島作為歐洲大陸向地中海的延伸,整體上可歸入歐洲板塊;至於迦太基,自然就是屬於北非一部分。

之前我們說了,地中海是一個內海,相對於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它的氣候環境相對溫和,所以人類可以相對容易的將其征服,通過船舶這個交通工具,以海為路,將環地中海地區構建成一個地緣整體。

但是,這種征服,終歸是有限度的。海洋天然自帶地緣阻斷功能,地中海雖然是內海,但終歸也是海洋,雖然它的通航條件要遠勝大西洋,但也遠不能做到如履平地。而且作為全球最大的內海,其平均南北寬約1800千米——這即便是擱在現代,也不是一個可以無視跨幅區間;放在人類文明水平和技術能力十分落後的2000多年前,要進行南北穿越,依然面臨著相當的困難,有著極大的風險,要實現這種跨越,也需要相當的資源做支撐。

這種地緣阻斷的存在,決定了,雖然南歐與北非兩個陸地板塊,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但在地緣上還不能完全融為一體(直到現代也沒有實現整合),這種情況下,羅馬與迦太基,在圍繞環地中海秩序主導權的爭鬥中,自然要也就是以自身所在的南歐、和北非為實力來源和依託。

羅馬與迦太基的角逐,主要圍繞西地中海展開——至於東方的埃及和希臘,雖然此時都已衰落,但依然保持獨立性,並未被西地中海勢力征服。

而在這場西南歐與西北非的角逐中,迦太基擁有足夠的先發優勢——畢竟地緣區位的更加優越,決定了它更早的控制了整個地中海海上貿易網路,能夠從中獲取給養。

但是,海上優勢,終究是要以陸上實力為依託撐的——具體來說,戰艦、商船、水手、武器,軍糧等等,都需要由陸地供應,而陸地的供應能力,則取決於土地的面積和生產潛力。

而在這方面,以北非為基地的迦太基,有著天然的劣勢。迦太基所在的西北非,是出了名的乾旱地區,除了靠接近地中海的阿特拉斯山脈,可以攔截一些北方濕冷氣流,形成一定降雨,進而滋潤一些山脈體系間的低地平原外,絕大部分都是乾旱荒漠,根本無法有效開發——這決定了迦太基的自身生產能力十分孱弱;它的強大,完全是憑藉自身在地中海貿易體系中的區位優勢,借著中樞區位,從外部獲取給養。

而羅馬則不同。羅馬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乃至其當時所能輻射到的南歐沿海地區,雖然也是崎嶇多山,但氣候得以,降雨豐沛,其農業生產潛力遠在迦太基之上。

雖然在創業階段,由於區位上的劣勢,蝸居台伯河中下游的羅馬,光憑農耕所得,遠不能與迦太基依託龐大地中海貿易體系所獲得的資源相媲美;但如果羅馬實現了對義大利半島的整合,那它不僅同樣具備了爭奪地中海貿易主導權的地緣資本;更重要的是,義大利半島,乃至南歐地區,有遠超過迦太基和北非的生產能力!

這對迦太基來說就很要命了。如果這個義大利半島在政治上被整合到一起,這個新生勢力,必然會跟迦太基爭奪地中海貿易的主導權。而由於義大利半島本身也處在地中海貿易圈的中央,這種中樞要津的區位決定了,只要這種對峙開始,地中海貿易秩序就會受到嚴重破壞。

當然,這種破壞是雙向的,迦太基固然會受到損失,但義大利本土勢力的貿易行為,也會受到迦太基的阻擊。

但問題是,義大利半島,以及其所輻射的南歐地緣板塊,其農業生產能力,遠超過迦太基和北非!就算沒了海洋貿易的額外支撐,義大利半島依然可以憑著農業創造的財富,把這種破壞支持下去;而迦太基就不行了,海洋貿易是它的立國之本。一旦海貿受阻,僅憑北非那點生產潛力,它根本就不足以支撐與南歐地緣勢力的長期消耗,最後註定會因山窮水盡而土崩瓦解!

其實,對這種格局,迦太基也未必就完全不知。基於此,迦太基要想維持自己的地中海貿易主導權,它就必須盡一切可能,阻止強勢本土勢力對義大利半島的政治整合。

考慮到迦太基的先發優勢,以及通過海洋貿易聚集的大量資源,在羅馬崛起之初,迦太基按說應該有實力做到這一點。

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雖然憑著的強大現實力量,迦太基有能力組織跨海遠征,攻擊在義大利半島上冒頭的新興強勢部落,但地中海這個天然地緣阻斷的存在,決定了它無法在南歐形成穩定的統治,甚至對前方戰事予以持續的物質支撐都做不到。這意味著,這種摧毀,就算能成功,其效果也是短期性的;迦太基始終無法對義大利半島實現持續壓制,那就算摧毀了一個新興部落,但很快又會有其他部落王國崛起;甚至被摧毀者,用不了多久,都可以依託原有的地緣板塊(武力攻擊可以摧毀現有部落,但卻不可能摧毀土地的生產潛力)東山再起。而鑒於跨海遠征的高消耗,迦太基又不可能動輒就興兵遠征,所以總有一天,會有強勢部落,完成對義大利半島的整合——而這個部落,就是羅馬!

隨著羅馬完成對義大利的整合,迦太基的命運就此註定。在海洋貿易收益因交戰而大幅萎縮的情況下,羅馬可以憑藉義大利的強大生產潛力,將戰爭持續下去,而迦太基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雖然在具體操作層面,迦太基可以因為漢尼拔這種天才將領的橫空出世,一時戰勝羅馬,甚至將它逼到極為窘迫的境地,但只要無法徹底摧毀義大利半島的生產潛力,那漢尼拔就算最後真把羅馬給攻滅,也不過就是給迦太基延續幾十年壽命罷了。隨著義大利半島的重新整合完畢(這種趨勢是不可阻止的),新的義大利本土勢力,依然會取得對迦太基的戰略優勢,並最終將對手拖得筋疲力盡,只能舉旗投降。

消滅了迦太基後,羅馬取得了對西北非的控制權。而與迦太基不同,羅馬的地中海霸權,有義大利半島的生產潛力做支撐(後來還加上了北義大利的波河平原、甚至部分高盧地區),這使得它面對迦太基為首的西北非時,能夠保持絕對的戰略壓制。所以羅馬統治下的地中海秩序,並不會因為迦太基的復甦而受到威脅。

義大利半島通過區位優勢,取代了古希臘的中樞區位;又憑藉自身的體量和生產潛力優勢,壓制了迦太基為首的北非。這種優勢區位形成的海洋貿易主導權,與義大利自身強大農耕生產能力相結合,最終讓羅馬鳳凰涅槃,成為西方世界的領導者!

只不過,羅馬崛起的過程上,有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事:在前文中雲石君已經說了,義大利半島的開化,得益於希臘文明的東風西漸。在此過程中,來自希臘半島的古希臘人,是起到關鍵作用的。而事實上,希臘人也的確在義大利半島、以及西西里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和城邦,他們也在很長時間裡,得以享受義大利半島文明開化的種種成果,並牢牢佔據半島政治的主導權。

從這個邏輯來看,隨著義大利半島的文明開化,人類有能力突破半島內部地緣阻斷的障礙,逐步實現對半島的政治整合時,在當地有著巨大先發優勢的希臘人,才應該是這種文明整合的帶路者,也最有可能成為新「義大利國家」的掌權者。

可事實並非如此。到最後勝出的,是羅馬人——這個文明形態相對落後的義大利半島原生土著。至於那些給義大利帶來先進文明,並在當地建立了諸多文明城邦的古希臘人,最後無一例外的「羅馬」這個自己眼中的蠻夷征服,不僅沒能享受到給義大利「文明啟蒙」的最終果實,反而成為義大利文明開化的受害者,淪為羅馬人的奴隸!

為什麼羅馬這個野蠻落後的小部落,卻能夠戰勝一眾先進的希臘人城邦,奪得對義大利半島的統治權?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44章——義大利之第1節。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原創文章。


這題目有問題,羅馬不是部落!你丫少玩點魔獸,羅馬是城邦文明!希臘也是城邦文明!羅馬崛起的時候正是希臘諸城邦內鬥,迦太基也在發展的時候。

直到布匿戰爭,己經長大的羅馬與迦太基正式爆發衝突,直到羅馬終於干趴迦太基,才是羅馬真正成為霸主的時候。

這題目槽點太多。


蒙古曾經也是一個小部落。

奠定中華民族之基的周也是個小部落,祖龍的祖先也只是個養馬人而已。

現在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在遠古也不過是恐龍的諸多口糧之一。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小而大的發展的過程。@雲石 這樣為了抒發自己的觀點而提問也是醉了。


歷史上後來居上,這是個問題嗎,這是規律吧


推薦閱讀:

如果59式坦克出現在電影《狂怒》那樣的場景里,會有怎樣的戰鬥發生?
AllThingsD 大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Walt Mossberg 和 Kara Swisher 兩位主持人是什麼來歷?
歷史上有哪些知名的鬧劇?
古代官員是如何請假的,都有什麼樣的理由?
有哪些推薦的歷史書籍?

TAG:歷史 | 義大利 | 羅馬帝國 | 古羅馬 | 迦太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