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效應有多嚴重?或者說安慰劑效應有多普遍?

常常聽說某大師很厲害,某中藥治療了癌症、艾滋,預防了禽流感、流感。這時候常常有人反駁,沒雙盲,效果沒法確認。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藥物實驗的雙盲主要是針對安慰劑效應的。那麼這個安慰劑效應到底有多嚴重、普遍,導致我們必須要雙盲才能確信這個療法有效?希望各位大大能夠介紹下。


安慰劑已經不只是有效了,安慰劑內部都能量化比較效果強弱,昂貴的東西連安慰劑效果都更好。

http://m.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5/01/28/WNL.0000000000001282.short?rss=1

所以保健品化妝品買貴的沒毛病


安慰劑效應一直是醫藥領域一個難解的謎題。什麼是安慰劑效應呢?比如,給患者一粒糖豆或者注射一些生理鹽水,告訴患者這是在進行治療,患者竟真的感覺好多了,甚至連癥狀都消失了。

可是,這是真的嗎?患者的主觀描述靠譜嗎?安慰劑真的能改善患者的生理指標?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生活中確實存在「安慰劑反應者」,也就是在不知情,甚至是知情的情況下吃了安慰劑後感覺明顯好轉的人。注意,這絕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現象,不少研究都已深入到了安慰劑效應的生理基礎層面,比如最新的一項研究就將目光集中在大腦中的額中回區域。

額中回位於大腦前部、眼睛上方的額葉之中

研究對象包括數名因患骨關節炎而不得不忍受慢性疼痛的患者。實際上,以往的安慰劑實驗多是以身體健康的志願者為測試對象,讓他們進行一些痛覺實驗,以檢測安慰劑的效果。而這一次,來自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Marwan Baliki和Vania Apkarian決定,乾脆直接從癥狀明顯的患者身上尋找答案。

Baliki對患者的大腦進行掃描,當患者將糖豆當成止痛藥服下後,部分患者大腦內的額中回區域幾乎瞬間點亮,這些人就是傳說中的「安慰劑反應者」。並且,額中回區域只負責對安慰劑產生反應,而與涉及真正止痛藥反應的另一個腦區完全分離。

醫生開藥會不會直接開安慰劑?答案是「會」

以後醫生開藥,會不會直接開安慰劑?

除了額中回,科學家們還曾發現其他的腦區與安慰劑效應有關,比如2007年,有人發現,位於腦幹上方的伏隔核也在安慰劑鎮痛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科學世界》2017年7月的文章「警惕止咳水成癮」中我們介紹過,伏隔核是「獎賞環路」中最重要的一環,與快樂等情緒的產生密切相關。如果說安慰劑是依靠產生愉悅情緒來緩解病痛的,倒也說得過去。

隨著對安慰劑效應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奇怪現象。比如,2016年的一項實驗居然顯示,即便患者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劑,安慰劑效應依然存在,且在實驗人群中這一比例高達30%……

「你快去安慰安慰它,它剛剛發現自己原來是片安慰劑……」

是否還是心理原因作祟呢?研究總是環繞在「疼不疼」這種只能主觀描述的問題上似乎缺乏點說服力。那麼,對於器質性疾病是否還這麼有效呢?

(器質性疾病,因機體某一器官發生疾病產生功能的衰退或喪失:如哮喘、頸椎病、胃穿孔等;與之對應的是功能型疾病,因相應的大腦皮層功能失調,雖然器官組織等沒有發生改變,但仍產生與器質性疾病類此的癥狀,如情緒激動時胸悶氣短、著名的腸易激綜合征等)

哼哼,結果果然不出所料!~

2011年的一項針對哮喘病人的安慰劑對照試驗表明,服用安慰劑對患者肺部功能的改善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就是這樣,仍有不少患者堅稱在服用了「藥片」後,自己的呼吸順暢多了……

最後的最後,我就想知道,小時候感冒時喝的VC泡騰片還有什麼VC銀翹片,是不是都屬於安慰劑呢?

文章來源/Guardian 編譯/lulu


臨床上:

確實會經常遇到開出「安慰劑」藥物的情況,但這不代表醫生認可「安慰劑」會在患者身上產生所謂的「安慰劑效應」的療效,更多情況是醫生對自己的安慰(包括「打發」患者)而已。

不排除個別精神類疾病安慰劑有較突出的短時療效,但即使對個案患者都不可能長久有效。

安慰劑和安慰劑效應不是一回事兒,臨床上不存在「可持續的」安慰劑效應。

藥物研發上:

必需儘可能排除安慰劑效應,方法就是在臨床研究階段用安慰劑(藥物)做對照,用盲法排除安慰劑效應。

需要指出的是:起碼在藥品研發方面,盲法不是一個「非必需」的做法,而是「除非不可能(或不必)實施」而必需實施的做法,有些同學的回答理解片面了。至於有同學說到心臟支架不能盲,這個沒錯,但這個例子與藥物無關,物理治療的臨床研究盲法確實不是必需,但主語是物理療法而不是化學療法。

另外:很多人似乎提到盲法就理解為雙盲,為什麼不提單盲呢?就是單盲也比無盲好很多啊,起碼安慰劑效應可以排除了。


看到的 @陳潔 答案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啊。

安慰劑效應有多嚴重?或者說安慰劑效應有多普遍? - 知乎

這種看到「安慰劑效應」就顧名思義意淫出一套所謂「臨床思維」出來,令人不服不行啊。還號稱

哪個臨床醫生是拒絕安慰劑效應的?還有,臨床醫生不測安慰劑效應,那是藥物實驗需要的事。

哈哈,竟然以為安慰劑效應是可以由臨床醫生選擇「拒絕」的。。。一看就是連什麼是「安慰劑效應」都不懂還出來裝B的小白。

我在評論里指出他是百度+拍腦門出的臨床思維,結果被拉黑+刪評論,只好再寫一段回答以正視聽咯。

安慰劑效應並不能被主觀「拒絕「,因為安慰劑效應是伴隨著治療行為本身的,和患者對治療行為的期待(expectation)有關。也就是說,在臨床實驗中安慰劑效應不僅僅在安慰劑控制組中出現,在治療組中也會出現,而其效果是疊加在治療組的藥物效果之上的。也就是說在臨床實踐中,安慰劑效應不需要也不能被醫生「主動排除,但是這並不代表臨床醫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需要知道一個病人病情好轉到底是因為安慰劑效應還是藥物對病人有作用了。因為只有了解了排除了安慰劑效應之後的藥物效果,才能正確地進行風險收益評價,對應的療法才能與其他療法進行合理比較,臨床醫生在作出醫療方案選擇時,也才能有切實的依據。像什麼」你只要好了,你管是什麼效應?「這種臨床思維,只能出現在江湖游醫和不學無術的人的意淫之中

此外,利用安慰劑效應進行治療的思路不是沒有,主要是一些精神類疾病(比如抑鬱症之類的),但是也必須要首先確定安慰劑效應的大小。通常的手段是將安慰劑治療組與自然病程組(natural history)進行對照。只有明確了安慰劑療法中安慰劑效應的大小,臨床醫生才能了解這種手段本身是否真正能帶來收益,而且這個收益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較,是否有明顯優勢(不同的療法可能包含不同的安慰劑效應),而絕不是」你只要好了,你管是什麼效應?「這種搞笑又不負責任的臨床思維。

很多人包括提問者都分不清楚安慰劑效應和自愈的區別,事實上安慰劑效應在生理層面有多大影響還存在爭議,現在學界認為很可能沒有影響,即使有影響也很小。安慰劑效應在精神類疾病和神經系統相關疾病中比較明顯,尤其是在臨床終點選為患者自述終點時更明顯。而自愈則是相對客觀的現象,可以在比較硬的臨床終點上觀察到。安慰劑效應和自愈的區別可以在安慰劑組和自然病程組(空白對照)之間得出。

另外提醒一下,不少中醫粉特別喜歡拉人做墊背,在 @陳潔 答案下評論的幾位以及 @噴噴更健康 ,被強行拉到和他一個level, 同情你們。

真是會往自己臉上貼金呢~~


多普遍?你去醫院掛專家號其實也是安慰劑效應的一種體現。


安慰劑效應的重要性前面很多答主已經介紹過,我就不贅述了。

補充幾個有關安慰劑的冷知識,也算側面說明安慰劑效應有多厲害吧。

1.即使病人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劑,依然會有一些安慰劑效應。具體參考文獻找不到了…

2.證明針灸的療效也是需要安慰劑組的。因此有些針灸研究會設三組:不針灸組,針灸組,假針灸組(就是在穴位旁邊瞎j8戳)。

3.安慰劑並不全是吃的麵粉糰子,注射藥物也可以做成安慰劑。比如說我們內分泌科的研究,要比較一種藥片和一種胰島素對糖尿病人的療效,嚴謹的方法是這樣的:所有患者都既吃藥又打針,一組人吃真葯打假針,另一組吃假藥打真針,好麻煩~

4.據說外科手術也是有安慰劑效應的,有一些研究,一組人真手術,另一組人劃開皮膚就縫起來_(:з」∠)_

這個有待考證…


覺得這麼多人回答都沒有在點子上的,汗!

利益相關:臨床試驗參與者

引入使用安慰劑無非有兩個方面的考量:

1,排除機體自愈行成的干擾。這點已經很多人講了。

2,臨床試驗中評價指標分主觀評價指標和客觀評價指標,引入安慰劑,尤其是在雙盲實驗中,安慰劑的使用可以排除主觀評價指標由於主觀因素造成的偏差。要知道,很多慢病的臨床試驗觀察指標中主觀評價指標佔了很大的比例


你去看看hifi圈就知道了。


安慰劑是作為模擬藥物的,比如你給1000個人吃安慰劑,給另外一組人吃測試藥物,如果兩邊效果差不多,那說明測試藥物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測試組明顯高於安慰劑,那麼就可以進下一步測試了。(測試人員都認為自己在吃藥物,減少心理暗示作用)

但是你不能拿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來對比。數據範圍太小,這就好像你作為2個暴擊率分別為x%和y%的adc,攻擊力1000點,分別攻擊一個生命值為1的靶子,攻擊次數1次,可知x和y是0-100之間的數值,求xy?

很明顯是做不到的,因為統計數據太少,而當攻擊次數達到100次,你可能會得到一個誤差在20%左右的大概值,當攻擊次數達到1萬次,你可能就可以得到一個誤差在5%以內的暴擊概率,所以雙盲需要大樣本,而不是兩個癌症患者分別吃安慰劑和治療藥物就能得出結論的。

雙盲是存在缺陷,但卻是檢測目前藥物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我給某100個癌症患者天天喝我的湯藥,結果有5個活到了80歲,那是不是說明我的湯藥有效呢?當然是啦,因為死掉的那95個不會說話嘛(手動滑稽)


才發現問題是普遍.....

普遍是 那些用保健品騙老頭老太太的 你說那些保健品騙人不管用? 錯 老頭老太太們覺著可管用了 這就是典型的心理安慰劑效應

信佛信教的 燒個香祈禱一下 也有強身健體避禍的功效

還有讓你覺著巨準的星座 算命 雖然嚴格講應該叫巴納姆效應

這幾類應該非常普遍

========分割線=======

我是來講故事的 兩個都記不清了 只能記得大意 有錯之處大家湊合看

一則是在怪誕心理學裡看到的 講心理學家在一個學校做實驗 讓一名老師在課堂上假裝聞到了什麼難聞的氣體 併產生了噁心頭暈的感覺 散布有害氣體泄露的謠言

結果這家學校百人還是2百人感覺噁心頭暈聞到了不良氣味 進了醫院

二則記不清在哪看的了 說發現安慰獎效應的那名醫生 當年是美國參加越戰的一名軍醫 那天受傷病人很多 大家痛苦不堪 但是好死不死止痛劑沒了 醫生受不了傷員的苦苦哀求止痛藥的要求 最後決定用假的止痛藥(大概是別的藥片)騙騙傷員 結果卻驚訝的發現 傷員們像真吃了止痛藥一樣痛苦減少了很多 很多安定了下來

三則親身經歷 老家有個號稱祖傳秘方的近60歲農村婦女開了家假針灸拔罐診所 據說靈驗 包治百病

高血壓糖尿病的老娘聞風而去 去了一看果然門庭若市 但是在自己家小南屋行醫什麼鬼 女的裡屋男的外屋什麼鬼 一張證明行醫許可的證件沒有什麼鬼 哦 傳說中的赤腳醫生

行醫方法是針扎穴位 再用拔罐拔 吸出血 號稱排毒 腰酸背痛的是哪不舒服扎哪 拔哪 不論你什麼毛病 一律如此 針灸的針消過毒沒有 不知道 罐子是不是所有人通用 不知道 反正每個人都是排號躺在來回那幾張床上 屋裡一股子.....說不上什麼味

完事問老娘管用不管用 管用

我真呵呵了 敢情我是遇上傳說中的老中醫 真中醫了

最後推薦怪誕心理學這本書 簡單有趣好玩長姿勢


這裡只有乾貨。

——————分割~~~~~~~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在醫學中是指由於個體對於治療會產生良好效應的信念所導致的健康的增強。這個概念的來源是醫學中的一種現象:當病人接受了化學上無效的藥物或無針對性的治療後,身體卻恢復了健康。

在心理學的研究情境中,當行為反應受到個人對做什麼和如何感受的預期的影響,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產生某種反應程序的影響時,就會發生安慰劑效應。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人參加了一個新型藥物的實驗,這種葯能提高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胡扯),在醫學家的介紹下,他明白了藥物的機理,於是心理就會產生相應的動力。或許這藥物一點效果都沒有,可是實驗者卻會說感覺自己的智力有一定的提高。期望者效應(expectancy effects)會歪曲發現的內容。

要是說安慰劑效應會帶來什麼危害的話,主要還是會影響一些藥物實驗的結果,從而會干擾到實驗的目的。但是在醫學治療上,這種效應主要還是有益處的。

特別是對於身患癌症的人,他們會有強烈的求生意識,這時候安慰劑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最為明顯的。期望值越高,所帶來的安慰劑效應更為明顯。

那麼,在一些需要現實的結果的實驗中,是怎麼針對這種期望性效應的呢?這也是涉及到了題目中提到過的雙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保證實驗助手和被試都不知道(雙盲)哪一名被試進行了哪項處理來消除來獲得準確的數據。

ps.後面再說說另一個安慰劑控制的方法了。

-——-——————分割線————————

碼了一個多小時,總算是幹完了。

看我那麼辛苦的份上就隨手點個讚唄(′▽`??)

感謝閱讀。


有一種精神類的疾病叫癔症,其中有一個類型就是病人突然不能說話,叫癔症性失語。

癔症性失語,是由於驚嚇而導致癔症發作的後遺症之一,表現為突然不能說話,聽力和聲帶正常。

我只見過一次,就是一女的和她老公吵架,然後突然講不出來話了,醫生給的治療就是靜脈推注一隻葡萄糖酸鈣。

葡萄糖酸鈣是什麼不用我說了吧,他有一個特點,推的時候喉嚨會發熱。推的時候,醫生就給她暗示,說這個是特效藥,你感覺到喉嚨發熱了嗎?這就是葯在起作用了,推下去以後一會就能說話了。

果然,沒過一會,這女的自己就說話了……


老太太來配個花鏡,

驗光後挑選鏡架,

挑完往臉上一戴,哎呀,好清楚。

我:大媽,那個只是鏡架,鏡片還沒鑲呢

--------------------------

這個段子的背後可能藏著心酸的現實,很多老人家的子女不捨得花錢,對,哪怕一副小小的花鏡,他們都覺得花著多餘,他們認為,老人眼睛花了,努力瞪瞪眼或者眯眯眼,挺一挺就過去,又不是天天看書寫字。

實際上藥瓶上的小字,手機上的號碼,很多老人家是真的看不清。可能只有表現出戴上眼鏡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才行吧。

順便問一下,各位,你們知道自己父母花鏡該戴多大度數嗎


看一下安慰劑效應的發現過程(引自羅輯思維·你為什麼還信中醫):

因為人體的複雜程度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人不僅有一具軀殼,他還有靈魂,還有心理機制。又有一名美國醫生叫畢闕,發現了安慰劑效應。

現在我們都知道,安慰劑效應療效驚人。有的病你給那個病人吃一坨玉米粉。你只要告訴他這是特效藥。他吃下去馬上病就好。而且療效在有的病上居然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實有的病根本就不用治。所以我們也理解古代的一些神醫。只要告訴你這是特效藥沒準兒就能治病。這其實跟葯沒有什麼關係。

那安慰劑效應是怎麼發現的呢?這個畢闕醫生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是美軍的一個隨軍的軍醫。那他所在的這個部隊。有一次就參加了言大利南部的海灘登陸作戰。當時傷病員特別多,結果發現大事不好。隨軍所帶的嗎啡,就是那個麻醉劑不夠用了。那咋辦呢?一傷病員還在不斷地湧來。大家都在哀號疼啊,疼啊。醫生能不能給點嗎啡啊。又沒有,怎麼辦。所以這個畢闕大夫跟護士長一商量。說這麼地吧,只好騙,給他們注射生理鹽水。那本來覺得騙只是搪塞一時。但沒想到奇蹟發生了。那些注射完生理鹽水的人不疼了,不叫了。所以這畢闕醫生幾乎是目瞪口呆。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畢闕醫生就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這種安慰劑效應,根據他的研究結果。他就提出來,看來要判斷一款葯有效無效。要把安慰劑效應排除在外。在原來的對照實驗之外,還得加一個對照組。就是安慰劑組。就是同樣的葯,做的外形一模一樣。其實一款是葯,一款是玉米粉。給不同的兩組病人吃下去。那如果吃真葯的病人的治療效果明顯地要高於吃假藥的這一組的病人。那我們才能判斷這個葯有效,那這種方法叫什麼?單盲對照測試。

無法通過單盲、雙盲的,基本都可以歸類為安慰劑效應,你懂得。


安慰劑效應是存在的,只不過醫生和藥學專業研究員對待安慰劑的態度不一樣。

醫生的首要職責是治病,所以在平時的治療中會主動應用安慰劑。而且有句話很受醫生贊同,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安慰。

藥學研究人員首要責任是研發有可靠效果的藥品,所以在科研時候需要儘可能排除干擾因素。

根據循證醫學和統計學的相關研究。

安慰劑效應是客觀存在的,但並不是必須需要剔除的,而且造成的偏倚比對照,隨機,重複等級要低。

所以,盲法只是錦上添花,並非必須(急性心肌梗死支架術,在法律上不允許雙盲,像某些效力特別明顯,且有效化合物被發現的中藥和西藥可以跳過雙盲。)

至於我在臨床上的體會,其實很難分辨安慰劑效應,所以臨床醫生如果想驗證,必須設計臨床試驗。


謝邀。題主的問題里其實有一些混淆的概念。

首先要指出的是臨床藥物實驗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在驗證這種藥物或者治療方案的實際效果是否有統計學意義。比如 某藥物雖然看起來在指標上有一定效果,但實際上和使用安慰劑甚至是沒有用任何有效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沒有統計學差異,那就說明這種藥物的治療作用和實際不產生治療作用的安慰劑差不多。

至於為什麼要使用雙盲實驗,是為了控制包括選擇性偏移,觀察者偏移,安慰劑效應等多種偏移因素。因為雙盲可以避免1.有意識的選擇病人,比如選擇配合更好的,身體素質更好的病人,造成藥物有效的假象2. 避免觀察者和受試者因為心理暗示等因素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

嚴謹的臨床藥物實驗必須控制一切已知的有可能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的偏移及混雜因素,安慰劑效應只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安慰劑效應本身是不是普遍,是不是嚴重都必須在實驗設計時進行有限控制。


所有宗教所能帶來的任何正面的心理和生理效應,都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就是這麼厲害,這麼普遍。


只談安慰劑效應。

學管理學的人都知道,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霍桑實驗,這是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人必定知道的一個著名實驗。簡單來說,有人想研究車間燈光照明的亮度和工人的生產率之間的關係。但得到的結果讓研究人員很混亂:無論是增加照明亮度,還是減少照明亮度,工人的生產率都比不參加實驗的對照組有提高。最後的結論是:工人的生產率變化跟照明沒關係,只跟工人受到的關注程度有關。工人們認為,受選參加實驗是一件光榮的事,可以時刻被管理層關注,因此就會不自覺提高了工作效率。(ps:期待被大v翻牌是不是也是霍桑實驗的翻版?呵呵)

安慰劑效應其實也是這種效應的表現之一。當患者對醫師有信服的感覺時,就可以產生這種效應。在古代的中醫中當然不知道什麼是安慰劑,古賢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情志為病"。不懂的可以去百度。


安慰劑效應其實是對某些不明確的事情的一種敷衍解釋。

安慰劑效應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物質和精神是完全兩個不同的事物的基礎上的。

但是隨著人類對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開始拋棄那種觀點,回歸到身心一體論。

這就回歸到那句話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怎麼被黑馬兩師徒打臉了?

然後再一看:喲,中國人都來了幾千年了?!


安慰劑效應可嚴重了,嚴重到是不是安慰劑效應都會覺得是安慰劑效應。


推薦閱讀:

美國法律真的不承認刮痧是合法的?
如果治病住院費用全由國家負擔,是否醫院效率會更高?
若規定病人在醫院救治無效死亡後,醫療費用由醫院承擔大部分,會有什麼利弊?
如何看待山東衛視播放紗布落在產婦肚子里事件?
求科普一下慢性白血病????

TAG:中醫 | 醫療 | 醫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