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 3~6 歲的孩子全面地識別生活場景中的潛在危險?

比如車輛往來的馬路、故意接近搭話的陌生人、暴露在外的電線等等,雖然有很多是家長應該先一步注意的,但有沒有這方面比較出眾的繪本或讀本,或是有其他更為巧妙的方法,讓孩子能夠更全面地識別生活場景中的潛在危險?


首先,我認為要讓3-6歲的孩子「全面地」識別危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連大人也很難做到這一點,更何況孩子。但是,要教會3-6歲的孩子學會保護自己,識別危險,這點當然是可以做到的。

我認為有效的方法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把孩子當作一個有能力的個體對待,建立界限,還有帶他多經歷多體驗。這三個方面看上去好像和識別危險沒有什麼關係,但其實這些就是孩子面對緊急情況的綜合能力的根本。

一. 把孩子當作一個有能力處理事情的個體

從小就被父母當作一個有能力的個體來對待的孩子,往往會更自信更成熟,更有判斷力,也更不容易遇到危險。就算遇到危險時,也會更有辦法處理。

能力這個詞似乎很虛,但是這其實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事情。下面我舉幾個例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能力。

|不哄騙孩子|

如果我們在家裡哄騙孩子,總把孩子當成是不夠智商的小baby,他就會真的變成分不清真假的幼稚的小寶寶,更容易被陌生人哄騙。但是,如果我們平時跟他真誠說話,把他當成有判斷力的孩子,那以後他遇到陌生人的哄騙時,就會更容易識別出來。

|不剝奪孩子獨立負責的機會|

一個獨立的孩子,鞋子是自己穿的,飯是自己吃的,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的責任,不是爸爸媽媽的責任。這樣的孩子遇到危險,會更加傾向於作出反應或者是求助,不會覺得這是爸媽的事情,被動地等著爸爸媽媽來解決。

而一個被剝奪這些機會的孩子,會覺得身體不是自己的,而是爸媽的;肚子餓了不關自己的事情,爺爺奶奶到時間就會來喂。這樣的孩子,遇到危險會覺得這是別人要解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但往往這樣才是最危險的。而且,長期被剝奪機會的孩子,行動能力也會差很多。

所以,懂得對自己負責的孩子,也會更懂得保護自己。

|不壓抑孩子的本能情緒|

我很贊同葉蓁蓁的觀點,我們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本能反應和情緒,比如尊重他的恐懼和害怕,而不是在孩子覺得害怕的時候,只是簡單回應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來要求孩子壓抑情緒。如果這樣壓抑了孩子的情緒,下次他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就不敢表現出來了,久而久之,這種壓抑會造成他這方面的遲鈍。

情緒得到尊重的孩子能夠相信自己的本能感覺,遇到危險的時候,才能快速反應和求救。

|做孩子可以信任的父母|

如果孩子非常信任父母,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公共場合,遇到危險,會第一時間告訴家長。但如果遇到事情和父母說了,卻被父母責備或忽視的話,那麼小孩以後就會因為怕爸爸媽媽不高興,有事也壓抑著不敢說。

二. 教會孩子規則和界限

與其不斷灌輸孩子危險是什麼,我覺得倒不如讓孩子先學會安全是什麼,規則是什麼,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接受的,在這個基礎上,孩子才可能規避危險。

|社交的界限|

例如,我們在平日里需要告訴孩子一個很重要的界限問題。那就是別人要碰你的身體必須經過你的同意,包括爸爸媽媽。你要碰別人的身體,也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傷害別人的身體是不對的事情。別人要拿你的東西必須經過你的同意,你要拿別人的東西,也要經過別人的同意。

孩子有了界限感之後,在公共場合,如果遇到違反界限的事情,也會警惕起來,知道對方是錯的。

|在界限內自由探索|

在生活中,孩子會在很多不同的場景活動,而每一個場景都會有不同的潛在危險。這就需要我們提前識別,為孩子建立規則界限。讓孩子明白,只有在界限裡面,才可以自由探索。

舉個例子,爸爸媽媽可以在出門之前,先和孩子訂好規則,路上有很多車輛來往,我們不可以在馬路上玩耍。必須要紅燈停,綠燈行,牽著媽媽的手過馬路。

又例如,到了公園之後,我們可以根據場景訂立新的規則,劃定一個你覺得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可以在界限內自由玩耍。

每次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他就會慢慢在無形中習得這件事情,知道每個場景里的潛在危險。

三. 提供豐富的知識和體驗

給予孩子關於這個現實世界的知識,帶孩子去經歷各種不同的體驗,也是一個幫助孩子識別危險的重要方法。

|關於危險的知識|

有的家長會用嚇唬的方式來阻止孩子干危險的事情。例如,為了孩子不玩電線,他們會說,「你玩電線,警察叔叔會來抓你。」這樣雖然短期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不解釋電線的原理,長期來說會造成小朋友的混亂。例如他可能會認為,沒有警察叔叔的時候就可以亂玩電線了^_^。

我認為最好方法是增加小孩子的知識,讓他們在理智上知道危險的因果關係。就比如題主說到的暴露在外的電線,有可能孩子還不知道現實中電線長什麼樣子,那當他看到暴露在外的電線的時候,他更不可能知道這是危險的。所以,我可能會在平時的繪本或生活中,先告訴孩子電線是什麼?電線長什麼樣子?我甚至還會買一段電線回來,和孩子一起拆開看看它裡面是什麼。告訴他哪些部分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險的,後果是什麼。

|多經歷,多體驗|

現實中有許多生活場景,我們應該多帶孩子體驗。而且每次去到一個地方前,我們可以像上面所說的,先與孩子訂立規則,然後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自由探索。當孩子擁有更多不同的豐富的生活體驗時,其實就是在積累更多的關於現實世界的安全與否的判斷力。

最後,大家也別忘了多帶孩子去做各種運動,去公園上爬下跳,做各種「危險」的挑戰。身體能力好的孩子,反應更敏捷,遇到危險的時候,說不定還可以一溜煙就逃走了。

==============================

謝謝月神Luna推薦我的文章,但是我幫你補充一點,我建議的蒙氏兒童房設置是不建議有尖角的存在的。因為尖角很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致命的危險。我會建議大家採用圓角的桌子,這樣孩子撞到了會疼,能夠知道撞到的後果是什麼,但又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這種「給你教訓,不給你後果」的設置,就是我想要的^_^

Luna推薦的我的那幾篇蒙氏環境的文章,我在這裡再貼出來,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如何布置0-3歲的蒙特梭利嬰兒房?知乎專欄

廚房裡的蒙特梭利環境 知乎專欄

蒙特梭利家庭環境 | 每日分享 知乎專欄

微博:@KateZeng

微信公眾號:katecasa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記得點贊哦 ~


《小兔子走丟了》,適讀年齡:0-4歲;《湯姆走丟了》,適讀年齡:0-6歲;《我的第一套親子安全繪本》,(共4冊)適讀年齡:2-8歲;《聰明孩子安全有絕招》,(共12冊)適讀年齡:2-8歲;《安全第一》,適讀年齡:2-8歲;《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共2冊)適讀年齡:2-9歲;《學會愛自己》,適讀年齡:3-9歲……這幾本繪本都挺不錯的,當孩子有了意識之後,都可以讀給他聽了


對於某些危險的線索,比如憤怒的面孔、咆哮的狗、忽然的巨響,孩子對這些事物的恐懼已成為遺傳的一部分,無需學習。所以當面對這些情況時,大腦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被稱為生存中樞)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就自動完成對這些危險線索的評估,幾乎同時自動向腦幹發信號,鬆開迷走神經剎車,解除對交感神經系統的抑制,從而決定是接近還是或逃開

但對於一些潛在的危險,比如車輛往來的馬路、故意接近搭話的陌生人、暴露在外的電線等等,因為並沒有印刻在遺傳中,所以主要還需要在大腦邊緣系統中另一個部分---海馬的參與下,通過後天的學習,特別是聯想式學習,讓孩子形成長時記憶

而要讓孩子最牢固、最快地記住不能亂穿馬路、不能隨便和故意接近的陌生人搭話、不能去碰裸露的電線,認知心理學關於如何更有效地建立長時記憶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好辦法,根據題主所說的三到六歲孩子的認知發展狀況,選擇幾個進行推薦:

1. 首先,讓孩子觀看相關的安全教育的視頻或者繪本

如果只是告訴孩子,你不要亂穿馬路 / 你不要隨便吃陌生人的東西 / 你不要去碰電線,一是容易讓心不在焉的孩子左耳進右耳出;二是稍不注意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三是兩三歲的孩子有的叛逆情況比較突出,反而容易對著干,所以結合視頻以及下面的一些方式,效果會更好一點

2. 以上為被動接受信息,如果邊觀看視頻或繪本,邊接著再引導孩子主動聯想可能發生的「與自己」相關的事情,記憶效果顯然會更好,比如引導孩子大聲對話:

亂穿馬路 ----- 車會()?

隨便和不認識的人說話 / 隨便吃陌生人的食物 / 隨便跟陌生人走等等 ----- 會被()?可能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摸電線 ----- 會()?

引導孩子結合視頻或繪本進行聯想填空

3. 再接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將視頻或者圖像與現實危險聯繫起來,比如看了觸電的視頻後,馬上和孩子一起去接近滾燙的開水杯,這樣孩子就更能記住

4. 然後,在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孩子回憶第2點所做的填空題,比如:

和孩子等紅燈的時候,引導孩子回憶「亂穿馬路 ----- 車會()?」

在公眾場合,引導孩子回憶「隨便和不認識的人說話 ----- 會被()?可能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看到裸露的電線,引導孩子回憶「摸電線 ----- 會()?」

相信通過以上方式,孩子就能很好地記住並有效識別潛在危險

安全教育不鬆懈,必要的安全教育和過度保護不能劃等號,也不會給孩子造成草木皆兵唯唯諾諾或者退縮、懷疑一切的性格

因為邊緣系統中的兩個結構-----杏仁核和海馬,是兩個調諧並能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平衡的精妙結構

首先,杏仁核作為生存中樞,往往會條件反射地誇大危險,會草木皆兵,比如對於腳邊的一條蛇,以及關在玻璃框中的一條蛇,杏仁核都會不加區分地啟動交感神經系統,讓我們害怕並逃離

但是,到了一歲之後,隨著海馬的成熟並逐漸發揮功能,海馬會對杏仁核那些不加區別的、失去控制的、一觸即發的反應偏好進行調整。它特別能根據後果和情境來組織信息,使我們能面對腳邊的蛇和玻璃框中的蛇產生不同的反應,杏仁核並沒有對此作出區分的能力

如果說杏仁核是啟動交感神經系統的加速器,那麼海馬就是剎車,當我們將緊急情況評估為虛假警報時,海馬就通過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參與,讓我們能冷靜下來(同時,呼吸和心跳都得到緩解)

所以,恰當的安全教育並不會造成孩子草木皆兵唯唯諾諾或者退縮、懷疑一切的性格,也和過度保護不能劃等號

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安全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的海馬得以健康發育(這一條是神經生物學與心理學結合後的經典結論),從而來平衡杏仁核的過度的、泛化的、不加區分的反應

急性的以及關係性的創傷能讓海馬暫時失去功能,或者抑制它的發育,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對杏仁核過度警覺的反應進行調節

所以,作為父母,最清晰的思路,就是在安全依戀的背景中,在孩子感到安全感充足的背景中,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安全教育,這樣才能既能減低發生危險的概率,更重要的是促進孩子海馬的健康發育,達到海馬與杏仁核的健康的平衡,這才是根本

而安全依戀又是另一個重要的養育話題,大概一半的家庭,父母不能和孩子形成安全依戀關係,這會在生理上影響海馬的健康發育,進而在心理上,比如情緒能力上,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發展的問題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以上


謝謝 @劉柯邀請

一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 這就是蒙特梭利式的兒童生活環境設計想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呀 幫助孩子建立自理的概念和能力 認識和躲避危險當然是最重要的自理能力之一

從我對蒙氏教育粗淺的了解 我個人並不能全盤認可其育兒理念 總覺得有一些飄在空中 不接地氣 不過就兒童房設計 幼兒園教室設計 等等的兒童生活環境的設計這一部分 我覺得概念還是很先進的 作為備孕媽媽也在積極實踐

好文推薦

這裡推薦幾篇 @KateZeng 的關於蒙特梭利式兒童環境的專欄文章鏈接 看了曾老師的分享 我也受益匪淺 希望對題主也有幫助

如何布置0-3歲的蒙特梭利嬰兒房?知乎專欄

廚房裡的蒙特梭利環境 知乎專欄

蒙特梭利家庭環境 | 每日分享 知乎專欄

蒙氏教育的兒童環境設計 大意就是(如果我沒有理解地太偏頗的話)相對於傳統環境的面面俱到的保護 蒙氏教育建議在給孩子創造相對真實的生活環境的基礎上 通過建立規矩來保護孩子 所以對孩子人身安全的保護的責任從完全的監護人責任 變成了監護人監督+孩子配合 從而讓孩子很積極地參與到自我保護這項重要的生存技能的學習中

舉個例子

傳統理念 家裡有寶寶了之後 我們為了不讓寶寶撞到頭 給家裡所有的傢具尖角帶上保護套 避免寶寶撞到受傷 而蒙式則建議在家完全給孩子創造一片屬於他/她的環境 裡面有桌子 椅子 柜子 有尖角 但是是相對於寶寶的縮小版 這樣他/她就沒那麼容易撞到 但是大人要告訴他們正確使用這些傢具的方法 建立規矩和規則(比如在傢具多的地方不能跑) 這樣寶寶不是單純的被保護 而是主動的保護自己(當然家裡除了為寶寶設計的空間以外的其他地方 該裝防撞角還是要裝的哈)

最後強調

規矩和規則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在孩子去了學校離開了父母的時候 不要覺得規矩是束縛孩子 不是的! 不建立規矩的放縱才是把孩子置於危險之中 而為孩子建立規矩和規則 孩子就可以在允許的範圍內得到最大的自由 「相對的自由」 就是這個概念


無論你怎麼教,3~6 歲的孩子也不會具備【全面地】識別生活場景中的潛在危險的能力。

因為3~6歲的孩子,他們的學習和遷移能力很有限。

繪本可以看,但是安全教育不能只靠看書,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能力一定要靠反覆練習!因為真正的危險來臨時只能靠條件反射!

如果你想讓孩子真正可以掌握一點點可以應對危險的能力,只能是靠家長一項一項教。

這個應對危險的能力,還需要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年紀範圍。另外,家長還要注意區分:哪些危險內容是家長監護範圍內的責任,哪些是孩子可以習得,應該鍛煉以助其成長內化為本領。

以避車為例:

孩子可以習得的:

通過聽到聲音判斷四周有車、夜間通過看到車燈判斷有車靠近,並有意識躲避;在車庫出入口,或者小區出入口,有等待及左右觀望的意識等。

以上都靠家長教,挨個兒反覆練習。

家長應該告知並強調的:過馬路需要左右看車,停車場不能玩,走路只能走人行道等。

以上家長只是教是不行的,3~6歲的孩子家長必須監護!監護!監護!


感謝邀請。有一套書籍推薦。適合3-6歲孩子。比如《我不會走丟》,《絕對不能保守的秘密》。圖文並茂,孩子非常容易接受。

另外,可以給孩子看觸電的真實視頻,告訴他觸摸電線後的結果,遇到電線時提醒觸碰後果,自然會有畏懼之心,保護自己。


紅袋鼠安全自護金牌故事,好像在懶人聽書里有,孩子睡前聽,易接受效果好


我記得有一套繪本是《幼兒安全啟蒙故事》,它有不同的場景,其中有類似於居家安全,戶外安全等,有一些您提到的問題在其中。

像現在小朋友喜歡看動畫片中,也有提到了這些問題。我個人覺得動畫片也是需要家長選擇後陪同小朋友一起看的,在出現了這些場景時,家長要重點提醒,也要和小朋友討論危險性。

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並不是一味的說教就夠了,在經歷的同時去學習。小朋友才能更好的理解。


《安全知識我知道》


很抱歉,最近幾日都在外出差,未能及時回答這個問題。第一次有人邀請我回答問題,好開心,而且還是自身專業方面的知識。因為自己平日都是默默看帖子不做聲的人……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主要是孩子對於社會領域、健康領域的認知,這裡普及一個知識點:法國頒布5大領域的時間至今已超過30年,而我國是12年正式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正式提出5大領域(科學、藝術、社會、語言、健康),其他與法國頒布的並無多大差異,只是科學領域與社會領域的稱呼不一,但實質一樣,這裡就不給大家深入下去了。

回到主題,這個話題涉及到的就是社會領域、健康領域方面的教育。想要讓孩子全面認識到這個潛在的危險情景首先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生活經驗的攝取:

幼兒園的教學首先得從一日活動入手,因為幼兒園教師都知道:一日活動皆課程。要灌輸這一方面的生活經驗要讓孩子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入手。如:

在幼兒園的生活中,老師在社會及健康領域的教育中,因給孩子在遊戲化的教學中灌輸類似的生活經驗。如:a區角遊戲中的交通崗、b安全標示我知道、c快樂平安過春季(abc均為操作遊戲的名稱,幼兒教師都知道)等自主遊戲中給孩子灌輸一定的安全意識。讓孩子在遊戲中知道如何去獲取日常生活的經驗。

2.緊抓生活中的教育契機:

這方面的教育很重要。舉個例子:在與孩子出去逛街時看到別人闖紅燈時、在飯店進餐時不小心打翻開水瓶、站在凳子上不小心摔倒時等安全事故時抓住事故的第一現場給孩子講授相關的弊端,並且要注重引導孩子的自主思考、大膽表達的能力。

3.監護人日常的引導:

此處的監護人指的是孩子平日里接觸到最多的人(教師除外),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但這個角色其實奶奶爺爺輩是很容易取代的。所以這方面知識的教育需要幼兒日常接觸最多的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能短時間內就能讓幼兒明白得了。

酒喝多了,沒精力繼續寫下去了,實在扛不住。抱歉!

若大家看了覺得有啟發給我留個言明日繼續補充。


首先尊重孩子的本能的反應,比如說他碰到自己覺得害怕的事情或人,我們尊重TA的這種害怕情緒,而不是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不怕不怕」這樣子來要求孩子。被這樣對待長大的孩子能夠相信自己的本能感覺。

其次,在孩子降生之後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前幾年幼年時期,不要去哄騙孩子。被父母家人誠信對待的孩子,對父母對親人的信任更充分,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告訴他哪些情境有危險的時候,他更容易相信並順從。

最後,雖然這個世界危險重重,但是個人覺得還是不要在孩子面前營造一種草木皆兵,時時處於危險生活環境的感覺,只講講交通規則,危險物品的提醒等,而陌生人的危險,要注意別提醒太過,否則的話,孩子看到任何人第一反應都是防備,而不是交往,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可以重點講講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避免陌生人對自己身體上的接觸;不要直接在沒有獲得父母允許的情況下吃陌生人的零食;離開父母的視線,跟陌生人離開;還可以和孩子演練,當陌生人做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動作的時候,如何如何避開,如何防備。

個人覺得,這些提醒到就差不多了。


感謝邀請!

提問中的「全面」範圍太大,事實上,生活中的場景難以一一複製和經歷,無論是3-6歲的孩子亦或是30歲——60歲的大人。實際操作上看,只能說儘可能帶領孩子認識和規避生活中的危險。

3-6歲的孩子接觸最多的老師來自與家庭/父母,如何有方法、有技巧、有效果地進行家庭教育,是爸爸媽媽們需要費些心思的事情。

一、了解「危險「

3-6歲的孩子其實對「危險」沒有概念,不知道什麼是「危險」,就不會知道什麼事情是「危險的」,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先給出「危險」的概念,最好是具體的、可感受的、可看見的,比如:會流血的、會再也看不見爸爸媽媽的、會流血的……的事情是危險的,再建立因果關係,會造成這些「危險」的後果的事情,都是危險的,比如——在光滑的地板上跑步、在人很多的地方不和爸爸媽媽牽手、去摸水果刀,等;

二、歸類「危險」

3-6歲的孩子大多不能自行定義「危險」的物品,自行去一一辨認需要很長的時間,爸爸媽媽們可以幫孩子進行「危險物品」的歸類:比如危險的東西、危險的地方、危險的事情等,

危險的東西——尖的、鋒利的東西是危險的,比如水果刀等;

危險的地方——容易摔跤、容易掉下去地方、容易和爸爸媽媽走散的地方是危險的,比如高高的台階等;

危險的事情——容易讓自己或者別人受傷的事情、容易生病的事情是危險的,比如在光滑的地板上跑步,會摔傷等;

三、感受「危險」

3-6歲的孩子生活經驗有限,很多時候未必能理解爸爸媽媽們所列舉的「危險」的情況,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相關書籍(繪本)、新聞事件或者是場景模擬,讓孩子感受什麼是「危險」,比如繪本 《警官巴克爾和警犬葛芮雅》 ,當中就有很多好玩的場景可以讓孩子看見;

四、危險很可怕,但是爸爸媽媽會保護你

告訴孩子有關危險的事情,實則是為了保護孩子,因此,在告訴孩子「危險」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孩子的對這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些事情是特別危險的,是完全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在大人陪伴下可以做的,給孩子的探索和好奇留一些空間和可能。


謝謝邀請!

通過相關的繪本和視頻,幼兒可以認識並接受安全防範方面的知識。家長在生活情境中可以和幼兒講解,讓他明白並預防。物理方面(濕手不能觸摸電器)化學方面(大人的護膚品不要擦)社會交往方面(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拿)給幼兒普及這些知識,慢慢理解。 @劉柯


姐姐的寶寶剛好是3歲,剛好可以分享一些比較靠譜的經驗。

其實想鼓勵一個人學會一件事,無非就是靠正激勵負激勵2種辦法

先說樓上幾位答主提過的負激勵

第一種負激勵其實就是讓孩子直觀的感受到危險。比如說熱水會燙,比如說高處會摔倒,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小時候最怕的那些危險品,幾乎都是吃過苦頭的。但這種方法顯然特別局限。

第二種負激勵是讓孩子聯想到危險。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什麼怕黑怕鬼,就是聯想到了可怕的畫面,但三歲小孩要對危險品有具體聯想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最簡單粗暴的辦法是打,不提倡,但確實是有效的。因為將來孩子對觸碰危險品聯想到的就是被打的疼。

聽完負激勵是不是覺得都不太適用?試試正激勵

3歲小孩就會教訓2歲小孩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以幼兒園老師說過如何如何為依據。我姐姐的孩子3歲就知道不能闖紅燈,闖紅燈的人都是壞人。這是一種守規矩的榮譽感,怎麼培養?很簡單,誇就好了。

教育一種規矩以後,如果能執行好,就一定要語言鼓勵。說過什麼危險不能碰,每次說我沒碰的時候一定要誇。

試著教小孩認識危險的標誌物,紅燈,危險品,易碎品等等的標誌。小孩習得標誌會有一種獲取知識的成就感,當然也會對標誌的意義印象深刻。

試著主動設置危險標誌,既然他都認得標誌了,你可以自己做幾個貼在家裡危險的地方,煤氣灶,電箱,或者各種不想讓他碰的地方。

用通俗移動的方式把危險知識教給他,並讓他教其他人。人的天性就是好為人師,不愛當學生,就愛當老師。爸爸告訴你這個危險的知識,你要教媽媽,這樣媽媽就不會受傷害了。聽著孩子清晰給媽媽講危險知識,媽媽一副虛心求教的樣子,孩子成就感很高,而且既然自己是老師了,以身作則就不用說的太多,每次一提醒,你曾經怎麼教媽媽的?他就想起來了。

以上,一點經驗分享。謝邀 @劉柯


謝邀,我表妹小時候比較皮,喜歡搞些危險動作。 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打她的手手,厲聲呵斥,表示你不可以這樣。

後來大一點了就開始講道理,不管她能不能理解,你說多了她肯定理解的了,小孩子學習語言期間理解能力非常強,告訴她碰這個會發生什麼,並且向她演示一下(一個九歲歲的孩子對著一個兩歲半的娃娃來場景還原演示 (?&> & 大概就是這樣 也沒什麼特殊方法,再大點就給看那些兒童教育片吧 現在中國應該有


嗯?謝邀。

不過,這方面我不是太懂(⊙o⊙)…誒

等我有孩子了再來補吧


我建議你可以實地教學,還有參加一些公益的活動,比如交通部門做的那些。繪本有紅燈綠燈,交通安全,等。


做個廣告吧 不知道會不會被刪。有套系列叢書 叫 健康與幸福 就是教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孩子們識別危險 隱患等並舒緩緊張心理的

這麼大的話題 一兩句是不能覆蓋的 反而會有以偏概全 又是偏頗


謝邀~熱評的大家講的都很清楚很好咯,那我就補充一點生活中常見的、寶寶接觸過程中容易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好啦~

首先,這個識別潛在的危險,換句大白話來說就是告訴孩子如何注意安全,尤其是生活中的家居安全,這是在生活中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教育的。

媽媽要把熱水瓶、藥品、火柴、刀具等物品放到幼兒夠不到的地方,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這個是很危險的,你不會用的時候胡亂觸摸的後果是什麼;

陽台或窗檯要有安全保護措施,告訴孩子爬窗戶的可能出現的後果,要循序漸進的教育寶寶,不要恐嚇寶寶;

要使用安全的電源插座,家裡的傢具邊角都要包上柔軟的防護層,防止寶寶摔倒磕傷;

在公共場所要注意照看好幼兒,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孩子真的會分分鐘丟掉;

幼兒乘車、乘電梯時要有成人陪伴,不要讓孩子單獨坐一個地鐵或者公交的座位,緊急剎車是沒有兒童安全座椅的很容易摔倒;

不要把幼兒單獨留在家裡或汽車裡;

結合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如:外出時,提醒幼兒要緊跟成人,不遠離成人的視線,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在河邊和馬路邊玩耍;要遵守交通規則等。

幫助幼兒了解周圍環境中不安全的事物,不做危險的事。如:不動熱水壺,不玩火柴或打火機,不摸電源插座,不攀爬窗戶或陽台等。

幫助幼兒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識,如:小心觸電、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緊急出口等標識。告訴幼兒要保護自己的身體,決不允許別人觸摸自己的隱私部位,有問題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教給幼兒簡單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如:記住自己家庭的住址、電話號碼、父母的姓名和單位,一旦走失時知道向成人求助,並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災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知道要撥打110、120、119等求救電話。也可利用圖書、音像等材料對幼兒進行逃生和求救方面的教育,並運用遊戲方式模擬練習。

很多知識需要家長在生活中隨時告訴、提醒孩子,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榜樣形象,以身作則,帶領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長。


看到晚了,樓上答案也多很全了,3到6歲已經能聽的懂話了,有些危險是出於好奇,比如飲水機,電插板,上高,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告知,並告知結果,帶出去後還是要大人自己注意,教會孩子父母的電話並怎樣求救等等的。


推薦閱讀:

12歲女孩為城管父親擋刀,被媒體報道成「勇斗歹徒」,你怎麼評價這件事?
目前有哪些教育政策是支持兒童在減災教育的?可執行性如何?
兒童睡眠時有哪些安全隱患?
怎麼看待孫正雯父母的心理:為孩子湊錢上私立學校卻還不停地打罵孩子?
為何即使有小孩遭遇父親猥褻的視頻作證,母親說只是哄著玩就能讓其免於處罰?

TAG: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兒童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