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基督教的崛起?歐洲文明對基督教從排斥到接納背後有何原因?


今日的基督教,信眾大約20億,教徒遍布全球,並被西方世界普遍奉為國教,其之綜合影響力,甚至超越了與其並列的其他兩大世界級宗教——伊斯蘭與佛教的綜合,可謂冠絕全球。

不過,別看今天基督教風光無限,但在創教之初,它的處境卻極為不堪。莫說全世界,哪怕是在它的誕生地——羅馬帝國治下的古敘利亞迦南地區,基督教也是如喪家之犬。在創教之初的三百年里,羅馬帝國對其嚴厲打壓,以至於基督教長期見不得光,只能作為一個地下宗教,以非法的身份,在底層民眾中傳播。

關於基督教受羅馬帝國打壓的緣由,在上一節《地緣政治:基督教誕生史》中,雲石君曾有分析。簡單的來說,早期基督教的教徒,大多為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異族中下層民眾,這幫人在帝國體制下被高度壓迫,承受來自羅馬的殘酷剝削。基督教的出現以及廣泛傳播,將帝國廣袤疆土內,因語言、地獄、族群、生活習慣不同,而猶如一盤散沙狀的底層民眾,用宗教紐帶聯繫到了一起——這自然會讓羅馬帝國備感威脅。為防基督教組織發動民眾暴亂起義,帝國對這個新生宗教予以殘酷打壓。

但是,羅馬帝國的做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儘管基督教被迫轉入地下,儘管無數教徒乃至高級領袖殉難,但基督教非但沒有衰亡,反而影響力越來越大。

羅馬為何無法消滅鏟基督教?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羅馬帝國的統治力薄弱,而這種薄弱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地緣結構相對鬆散。羅馬帝國的領土,大致囊括整個地中海以周邊海岸地區,並深度嵌入到古敘利亞、埃及、巴爾幹、高盧、伊比利亞等周邊板塊腹部。地域的極端遼闊,再加上地中海的天然阻斷,導致帝國各次級地緣板塊間的關係相對疏離——這加大了帝國中樞有效統治地方的難度。

第二,帝國核心板塊的實力優勢不明顯。羅馬帝國的本部核心區——義大利半島,儘管地緣區位上,大致位於帝國版圖的中央,不過其體量卻相對有限,僅憑義大利的地緣實力,尚不足以積攢出足夠的力量,確保對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有效控制。這種情況下,羅馬帝國對邊疆地區異族的統治力度相對孱弱,讓基督教有了在體制打壓下繼續生存發展的空間。

其次,基督教的生存土壤肥厚。在雲石君在之前的《地緣政治:基督教誕生史》中業已提到,羅馬統治下的廣大異族,一生都要承受的殘酷剝削,而且,鑒於羅馬社會的階級劃分與民族成分高度掛鉤,上層階級多由羅馬人組成,非羅馬系的異族出身,決定了他們很難通過個人奮鬥,完成階級的上升和身份的轉換。

這種情況下,羅馬的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基督教作為異族中下層的意識形態支撐,羅馬對它的所有打壓,都反過來,增加了異族對它們的好感,反而加速了基督教的傳播和普及。

甚至,到帝國後期,鑒於羅馬文明逐漸衰落,許多羅馬公民也喪失了權利與財富,淪為被統治者。這種情況下,基督教作為被統治階級的信仰和支撐,非但在異族中廣受尊奉,甚至連廣大底層羅馬人,也相繼皈依。

鑒於這種趨勢,羅馬對基督教的態度,也隨之逐漸出現變化,從早期的完全禁絕,到中期逐漸認可;而到了帝國後期,羅馬對基督教的態度更是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米蘭敕令》,將基督教正式合法化。而到了公元392年,狄奧多西大帝更是將基督教尊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由此,基督教實現了屌絲的逆襲,從一個非法底層宗教組織,登堂入室,成為羅馬帝國,乃至整個歐洲文明的意識形態支撐。

說到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即便羅馬帝國不可能消滅基督教;但不能消滅並不意味著就要接受,更不意味著要將其合法化,甚至尊為國教。羅馬對基督教態度的徹底逆轉,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在雲石君看來,羅馬態度的變化,與其國運的衰落有著直接關聯。而更具體一點,可分為內外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內因。雲石君前文中曾經說過,羅馬帝國疆域遼闊,可地緣結構卻極為零碎,這嚴重限制了帝國中樞對邊緣板塊的影響力投射;再加上作為帝國本部核心區的義大利體量有限,不足以積蓄出壓制邊緣板塊的絕對實力,這些因素,使得帝國內部長期陷於不穩定狀態。

當然,在帝國早期,這不是問題。畢竟當時羅馬軍事力量超級強大,得以憑藉軍事力量,彌補地緣疏離和本部實力有限的缺陷;並且當時各邊緣板塊開發程度有限、文明成色不高,義大利則開發比較充分,文明成色較高,這種質量上的差距,彌補了義大利本部在地緣實力及地緣關係上的不足,所以帝國中樞能夠憑硬實力威懾地方。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羅馬的軍事實力相對衰落;另一方面,各邊緣板塊也逐漸開發,與義大利本部的文明質量差距不斷縮小,如此一來,羅馬中樞再要壓制地方,就有些力有不逮了。

為應對這個結構性缺陷,羅馬的選擇是,在東地中海再打造一個本部核心區,通過東方核心區的建立,來增強帝國對近東以及亞洲領土的控制力。

這種做法的確可以增強對東方領土的統治力,但缺陷也很明顯:這等於是將羅馬的權力核心一分為二。久而久之,二元核心之間必然會因各自的利益訴求,形成對立和衝突,進而觸發羅馬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與內耗——這又會反過來削弱羅馬統御邊疆板塊的能力。

所以,光靠政治手段是不夠的。羅馬要想維持對廣袤版圖的統治,還需要一套意識形態體系的支持。具體來說,就是扶植一個宗教體系,將其尊為國教,再讓這套宗教體系得到帝國內所有民眾的一致認,繼而以此為紐帶,延伸出民眾對這個宗教的現實支撐勢力——羅馬政權的認同。

這就給了基督教翻身上位的契機。

基督教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在廣大中下層民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力,是最合適的選擇。雖然基督教之前一直與羅馬帝國為敵,但這種敵對局面的產生,本身就是雙方利益衝突的結果。現在,羅馬帝國願意放棄對基督教的打壓,轉而對大大力扶持,如此一來,基督教不僅將擺脫非法宗教的窘境,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影響力,從中下層擴散到掌握權力和資源的上層,並受到羅馬帝國政治資源的大力扶持。這種情況下,基督教與羅馬帝國之間矛盾基礎便不復存在,相反共同利益逐漸形成。所以化干戈為玉帛也就水到渠成。

這是從羅馬帝國內部來看的。而從外部看,羅馬帝國後期,大量蠻族侵入帝國版圖內。光靠羅馬人自己,已很難應對這此起彼伏的蠻族入侵浪潮。因此,羅馬必須發動國內異族,一起為抵禦外侮出力。

可是,一直以來羅馬人高高在上,異族則備受盤剝,這種格局,使得異族對羅馬嚴重缺乏國家認同感,更不願為保衛羅馬出力。這種情況下,把基督教抬升到國教的位置,這樣就把保衛羅馬帝國,與保衛基督教關聯到了一起。經過這一番改頭換面,就算異族依然不認同羅馬這個國家,但基於對基督教的認同,他們就有理由挺身而出,羅馬帝國便可以獲得維持自己政權所急需的新生力量。

此外,對基督教的尊奉,也有利於羅馬對蠻族的消化吸收。一開始,羅馬對蠻族的態度是直接抵禦在國門之外。可隨著蠻族的不斷湧入,羅馬發現這種搞法太不切實際。無奈之下,羅馬唯有改用羈縻之法,對這些蠻族適當籠絡,以減少他們對帝國的衝擊,甚至引誘他們為羅馬服務,去抵禦更後湧入的蠻族部落。

不過,羈縻也要講方法。物質上,羅馬會在帝國邊緣給他們劃撥一批土地,讓他們有棲身之所。

可要僅就於此的話,還不足以收服這些歸化蠻族心。畢竟羅馬和歸化蠻族,二者在社會地位和資源佔有程度上有著極大的差距——羅馬也不可能吧自己的主要既得利益拿出來跟歸化蠻族分享。所以,歸化蠻族與羅馬人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嚴重的民族和階級矛盾——一旦這種矛盾被激化爆發,就會對羅馬帝國形成重大威脅。

這種情況下,基督教的作用就又得以凸顯。通過引導這幫歸化蠻族入教,讓他們尊奉基督教這個羅馬國教,以宗教為紐帶,可以有效淡化歸化蠻族對羅馬的反感,增進其對帝國的情感認同。

對內,增強國民凝聚力,對外,籠絡歸化蠻族。既然基督教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羅馬隊其態度之轉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當時的羅馬帝國,終究已是日薄西山。儘管通過對基督教的吹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實危機,可是隨著內憂外患的加劇,羅馬最終還是分崩離析,轟然解體。

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正式進入黑暗的中世紀。這時候從羅馬手中接過歐洲統治權的,正是那些曾被羅馬鄙視和排斥的蠻族。

按道理說,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作為昔日的羅馬國教,基督教完全應該被上位奪權的蠻族順道消滅才對。

但事實並非如此,基督教不僅沒有給羅馬陪葬,反而比以前更滋潤,它很快就獲得了歐洲各蠻族勢力的一致認可,繼續扮演者著歐洲文明意識形態支撐的角色,甚至其實質影響力,比在羅馬帝國是還有很大的增長。

基督教為什麼能長期成為歐洲的精神主宰?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02節——基督教之第二篇。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可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雲石君終於學會讓小號來提問了


其實多神教後期都會逐漸把信仰集中到一位神身上,希臘諸神的信仰後期集中就到阿波羅上,因此歐洲人對基督教沒什麼不可理解的。

羅馬也是這樣的歷程。比如

太陽化身·無敵的索爾信仰

Sol Inviticus

Sol Inviticus 信仰的前身是密特拉密儀,最初倒的確是在羅馬東部的士兵里傳播,並隨著他們的足跡傳入帝國各處。但在三四世紀時,基督教快速傳播,尤其是在軍隊,四世紀前期就在軍隊里佔了絕對優勢。

於是奧勒良皇帝登基後,決心把密特拉和原來的太陽神Sol融合,以抵禦東方宗教傳入的衝擊(包括基督教摩尼教等)。用Sol的皮裝上密特拉的肉。Sol和密特拉融合後,就是Sol Invictus(詞意為不可戰勝的太陽神)。現在的solar一詞就是來源於太陽神Sol。

然而索爾只是融合卡,沒有什麼新技能和新的特效,實在是干不過擁有軍隊、窮人和異族基本盤的基督教。

奧勒良皇帝死後原來是上層不得不和基督教和解並互相接納,基督教的教會也吸收了拉丁神話的一些元素以安撫原來的拉丁神祭司。聖誕節就是來源於米特拉——索爾的誕生日:12月15日。「而且聖誕節的日期實際上是在2世紀由教會確立的。希波的聖奧古斯丁就指出聖誕節與異教節日的令人不愉快的關係。很多近、現代研究者認為早期基督教會為了更好地吸引異教徒入教而刻意選擇了這個日期。總之,在基督教與密特拉教的鬥爭中,密特拉教最後是失敗了,但不能認為它沒有留下任何影響。 」—— (《基督教偽造物》《Forgery in Christianity》 )


從歷史發展趨勢看,基督教的崛起是從多神教發展到一神教的必然,並且基督教也在繼承猶太教的基本框架之後,由眾多的基督教徒(比如保羅)發展成為普世宗教,在社會風俗(棄嬰,墮胎問題上),在政治鬥爭與政權更迭中,在文化藝術上(詩歌,繪畫,雕塑,建築),都留下了豐厚的碩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哲學體系形而上方面上,其實是不如佛教理論完整精緻的,內部有很多的爭議。(例如:上帝既然全知全能並且慈愛還為何沒有阻止亞當夏娃吃下禁果最後施與懲罰)


其實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需要搞清:

1、歐洲文明是什麼,它有哪些特質

2、基督教的歷史,以及它和歐洲文明的淵源。

什麼是歐洲文明

因為近代歐洲的崛起,我們常常把歐洲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文明來說起,大家習慣上也喜歡這麼提起,比如:中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把歐洲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文明來看,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歐洲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海洋文明。歐洲文明其實是一個披著文明外衣的亞文明,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明。

今天的歐洲喜歡把自己的根源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但實際上古希臘羅馬的文明跟今天我們提的歐洲文明實在沒有多少聯繫,我們不是說古希臘羅馬和今天的歐洲沒有多少關係,而是說一個主次的問題。

古希臘羅馬文明作為古典時期的重要文明,它本身是地中海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歐洲文明。我們最多只能說,歐洲文明是以古希臘羅馬腓尼基迦太基文明為源頭的泛地中海文明中的一支,它是地中海地區的諸文明之一

我們在閱讀西方出版的有關書籍時候,會發現,歐洲自己總結和宣傳自己文明時候會說:歐洲文明是個混合體(大家都懂內在含義的,它並不是一個一脈相承的東西),它發端之初,組成元素有三:

  • 古希臘和羅馬文化(有爭議)
  • 基督教--猶太教
  • 日爾曼戰士文化(其實不能算文化,蠻族入侵是古代文明一直面臨的生存和安全挑戰,這種衝擊會反作用於文明本身)

此處圖片來自《極簡歐洲史》

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羅馬不用贅述,希伯來猶太教進而產生的基督教都是產生自地中海南岸的文化,進而擴散至歐羅巴。我們之所以強調歐洲文明是從屬於地中海文明是因為地中海文明尤其特殊性,它是一個海洋商業文明。

我們橫向比較下當時的中國文明、波斯文明、美洲的印第安文明,我們發現地中海文明不同於其他文明的有:

  • 多文明共存(歷史上只有在羅馬帝國時期才把整個地中海納入到一個政治共同體,其他所有時期,亞歷山大王朝、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法第碼埃及,阿尤布王朝、奧斯曼王朝都沒有把地中海完整的納入到自己的版圖,使其成為內湖,進而導致不在統一的政治空間中,一直是多文明共存)

這裡叉一句,歐亞大陸上的文明除了中國和印度,都在不斷的興起和衰亡,文明之間不斷的互動,他們很類似細胞不斷的再生和死亡,不僅有能量的交換,還有物質的交換,邊界被不斷打破重建轉移。反觀中華文明,我們東臨大海,北抵荒漠,西至高原,南有茂林和深山,這樣很自然的形成了一個地理空間,進而我們的文明就就和其他文明有了一層明顯的邊界,這個邊界促成了我們形成了統一的和廣泛的文明認同感,這種獨立性能夠一以貫之,持續幾千年,進而使我們產生了自己的核心價值。

  • 一神教(因為文明的不斷碰撞和衰亡,其核心價值很難凝聚,但是人是需要這種心靈和文化力量的,一神教這種凝聚力極強的信仰方式便應運而生,並迅速壯大發展。比如古埃及的18王朝的埃赫那吞宗教[阿肯那頓法老(Akhenaten,有時亦譯作埃赫那頓)的宗教改革,最早的一神論萌芽],西亞地區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這些宗教有一個特點,它要通過強大的教義來建立一種高度的凝聚力和強大共識,能夠把文明的邊界給穩定下來。

我們在出埃及記中可以看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摩西死後,約書亞帶領於大約前1405-前1350進入應許之地--迦南,成為後來的以色列王國。但他們後來背棄了神,所以神便讓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現在基督徒們相信,舊約中的「應許之地」就是今天的三教聖城耶路撒冷(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

這裡再叉一段,了解波斯歷史的朋友應該對瑣羅亞斯德教(是拜火教、摩尼教之源,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不陌生,它就有一個逐漸一神化的過程。了解他們的歷史,對於理解一神教的發展很有幫助。

地中海文明的這兩種特點在歐洲文明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歐洲文明極其需要把自己和其他文明獨立開來,這樣他們的文明才會穩定和有成長性,這也是基督教後來所乾的事情

基督教 和 歐洲文明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中世紀的騎士是如何解決視野問題的?
為什麼古典時代的男同性戀比封建時代更常見且更被社會接受?
早期神羅皇帝如果把精力放在控制西法蘭克上歷史會有什麼不同?
長槍兵對抗騎兵這種觀念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為什麼神聖羅馬帝國未能產生類似於英格蘭一樣的的憲政體制?

TAG:基督教 | 歐洲歷史 | 羅馬 | 中世紀 |